高校美术资源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动,高校美术教育也需要改变,也就需要高校美术教育相关工作者能够从形式以及内容上对其进行调整与创新。而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作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新过程中却受到一定的阻碍,导致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提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美术资源艺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美术资源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在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从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在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入手,对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研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机制及实施方法,以此拓展赣高校艺术教育的资源,为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传承开创提供可能。

关键词:赣傩;美术资源;艺术教育;应用

一、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在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为摸清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在赣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笔者对江西省内的几所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引入大学艺术教育的课堂,100%的受访者在大学课堂上从未接触过赣傩的相关内容,65%的受访者对赣傩“一无所知”,更有甚者,“傩”不知何字,35%的受访者对赣傩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其中73%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27%对赣傩有初步的认知)。问卷调查数据可见,赣傩民俗美术资源未能在赣高校得以普及,教育职能部门缺少有效关注,学生对其缺少认知,艺术教育与传统民间美术脱节。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引进课堂任重道远。

二、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赣傩民俗美术资源人文情感丰富、艺术气质独特、文化意蕴深邃,其视觉艺术式样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特征,能唤起对远古意蕴的思索和奇妙的视觉联想,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当前赣傩民俗美术资源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遭遇深刻变化,赣傩民俗文化逐渐边缘化,其美术资源的诸多艺术形态面临消亡的境地。基于此,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其承续的有力举措,向学生播撒承续的种子,让学生多维度地感受其独特的艺术气质,感悟深厚的精神图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赣傩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其有效承续提供可能。再者,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引进课堂,在其文化情境中,理解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深邃意蕴,感悟赣鄱先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萌生民族自豪感,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首先,赣傩资源丰富,具有扎实的民间基础。据统计,仅南丰县就有傩班150余个,傩艺人2000余名,傩面具2000余个,至今仍保留了80多个传统傩戏;有“中国傩文化之乡”之称的上栗县自古就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说法,现有傩面具400余种,傩面具制作艺人20余名,古傩庙20余座。其次,赣傩民俗美术资源走进课堂的价值与意义,已在相关教育管理者、任课教师、在校学生等群体形成共识;此外,相关学校对区域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及经验,为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三、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机制及实施方法

赣傩民俗美术资源为赣高校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民族艺术素材,理应成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承续重在教育,赣高校对于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承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认清形势,着眼未来,积极探索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机制及实施方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研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机制及实施方法。

(一)切实发挥教育职能部门的正确导向作用

切实发挥教育职能部门的正确导向作用,是赣傩民俗美术资源有效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前提与关键。教育职能部门应积极探索两者的对接策略,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施教氛围。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承续教育职能部门责任重大,教育职能部门应深刻领会赣傩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加大其推广力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其次,为形成高校师生的共识,教育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加大宣贯力度,积极拓展与时俱进的宣贯形式,以新颖独特的视角营造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引入课堂的浓厚氛围,以期唤起高校师生的思想认同。

(二)完善赣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

1.课程设置。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引进课堂。学校可在相关专业开设其公共课或在全校开设选修课,对于此类内容,如讲课模式是理论的枯燥罗列,学生极有可能排斥接受,这就对老师的教法提出了挑战,应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颖实用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有关赣傩的书籍学术性强,不适合初学者学习,建议教育职能部门邀请相关专家,撰写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参考书。

2.师资培养。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指挥者,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有效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应深刻认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做好传播赣鄱传统文化的指路人。此外,教育职能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对此类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完善此类教师的对于民间美术方面知识的更新与拓展。

3.田野体验。组织学生亲临赣傩的文化遗迹,置身赣傩的真实空间,体验傩韵激荡的原始时空,体悟原生态的奇幻艺术。学生在与赣傩面具的亲密接触中,可深入感受其稚拙、古朴、原始、奇异之美,零距离解读其图式、色彩的精神寓意,领略赣傩艺术可感浓郁的乡土艺术气质。赣傩民俗文化是赣鄱先民超越自我、超越自然的生存智慧,是向极端恶劣的环境提出挑战顽强生命力的展现,故在艺术考察中应特意对赣傩文化诞生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体验,一睹赣傩乡民的生存土壤,体味赣傩民俗的产生缘由。田野体验的亲密性、真实性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田野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探索多种途径促进教育成效

1.专题讲座。邀请赣傩的相关专家或民间艺人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是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为提高讲座的实效性,专题内容应视角独特、特色鲜明,讲座形式应与时俱进、形式多样。通过与相关专家或民间艺人面对面的交流,可拓展学生对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认知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2.作品展示。可邀请赣傩民间艺人的作品进入校园进行展示,一类是动态作品即赣傩艺人的傩舞表演,如能进入校园,其具备的独特艺术特质,必能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第二类是静态作品即赣傩面具、服饰等,民间艺人可就相关问题向学生进行解答或在作品展示的同时进行赣傩面具的制作与绘制,以供学生进行直观的观摩。

3.校园互动。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学校相关部门可责成相关社团,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创意独特、趣味十足的校园互动活动,如赣傩民俗艺术论坛、赣傩面具晚会、赣傩美术图形图案的应用创意大赛等,以此加深对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体会与理解。

四、结语

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其价值意义已成共识,但实践层面依然无法普及,其因复杂多变,需教育各方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积极探索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导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能途经,以期让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和谐纳入赣高校艺术教育的体系,从而完善提升赣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钟磊,陈枫.浙江民间美术现状及其引入高校教学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04):120.

[2]宋心果.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引入艺术教育课堂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139-140.

基金项目:2011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在江西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1ZD05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宋心果(1980-),男,硕士,讲师,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宋心果 马园园 邱波 李于刚

高校美术资源艺术教育论文 篇2:

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动,高校美术教育也需要改变,也就需要高校美术教育相关工作者能够从形式以及内容上对其进行调整与创新。而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作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新过程中却受到一定的阻碍,导致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提升。文章结合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提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为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研究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SJGY20190640)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民族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具有浓厚的历史美感,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气息,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不但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热情,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民间美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此,高校美术教育相关工作者就需要结合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状况,对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进行研究,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育质量。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的作用

一是对高校美术教学资源进行扩充。民族民間美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其不但具有浓厚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值得后人学习。因此,高校在美术教育中融入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不但可以丰富高校美术教育内容,同时也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大量教学素材,进而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美术教育,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教学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推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对目前我国各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不管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学经验以及师资力量,都无法与专业美术学院相提并论,进而导致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缺少教学优势。因此,我国各高校想要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就需要构建一套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进而推动高校美术教育不断发展。而将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融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不但能够弥补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缺失,还能够突出其独有的特色,进而促使高校美术教育形成属于自己的优势,这也就需要各高校能够对当地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深入挖掘,结合自身院校情况构建独有的美术教学体系。

三是提升高校学生的美术能力。我国民族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民族民间美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不同民族的不同艺术形式,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另外,对高校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作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促使学生将这些美感融入到自身的美术创作中,使其所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更具艺术性。同时,民族民间美术中也蕴含一定的德育教育价值,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还能够使其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促使学生在感悟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道德理念差异以及价值追求,进而培养自身的优秀品质。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是丰富高校美术教师的民族民间美术相关知识以及技能。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与其他国家美术教育相比,不管是在教学观念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民间美术中的民俗文化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把握有所不同,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未能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导致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基于此,各高校需要对美术专业教师关于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方面相关知识以及技能进行提升,也就需要多鼓励美术专业的教师对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能够将研究内容作为教学基础,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进行积极探究与创新,进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将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真正价值和作用体现出来。

二是开展多元化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活动。民族民间美术流传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不仅有造型艺术,还有工艺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其题材也十分广泛,不仅包含风俗文化,同时也含有生产生活场景以及宗教文化等。基于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时,应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比如蜡染以及刺绣等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该种艺术,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在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时应该对艺术的差异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相同艺术之间的细节差异,进而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民间美术的美感,同时还能够丰富高校美术教育的教育资源,在提升学生美术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美术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是积极挖掘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我国很多民族民间美术已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并且不同的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其独特之处。现如今,我国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对各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大力弘扬。而将种类繁多的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不但能够有效实现以上弘扬目标,同时还能深入推进我国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所在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深入挖掘,进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同时,高校也需要对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扩充,推动高校美术教育实现全方位发展;还需要深入挖掘我国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利用这些美术资源对高校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进而将其转化为高校美术教育的创作资源,推动高校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四是加强民族民间美术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对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的关键内容以及重要教育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感悟美术实践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各种美术创作技巧以及各种美术形式的特点的感悟以及理解能力,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美术创造的灵感,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基于此,高校应该在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力度。例如,高校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的刺绣工坊或者是蜡染作坊等地进行参观,并且就地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民间美术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刺绣以及蜡染的相关工艺流程,并且引导学生对本地刺绣、蜡染工艺特点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刺绣以及蜡染工艺的认识。另外,高校也可以与其他区域的高校以及企业进行合作,还可以定期组织本院校师生一起去参加相关主题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进而开展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审美的融创设计制作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美术实践教学活动,不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民间美术,也能够提升我国各高校美术教育实效性。

三、结语

民族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基于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不仅可以推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弥补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美术教师以及学生提供诸多美术资源,而且还能够丰富高校美术教育内容以及形式,促使高校美术形成其特有的优势,利于高校构建出一个具有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谢云中.关于普通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6).

[2]黄蔚宁.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向极鼎.赏石资源与美术教育:关于民族高校美术教育开发应用地方资源的思考[C]//邱刚强,徐勇民.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吴禾.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奠基工程: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C]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5]田晓菁.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J].美术向导,2009(2).

[6]马美萍.试论民间美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价值[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徐琳琳

高校美术资源艺术教育论文 篇3:

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美术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高校美术课程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美术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美学意识,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高校美术课程往往过于强调美术技巧的训练,忽视了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和多元化,在文化教育方面涉及甚少,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美术课程设置问题,阐述了文化承载视角下将文化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做到技与道并重,强调了美术课程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承载 高校美术 课程改革

前 言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承载是高校美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使美术课程展现出多元化、复合性、综合性的特点,其以文化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追求艺术上的创新,才能在艺术上创造更多的可能性[1]。因此,在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美术课程要改变传统教学“重技能、轻理论”的理念,把文化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设置中,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为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高校美术课程改革中文化承载的重要性

1.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以美育人,通过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人。一切美术作品和艺术形式都是处于特定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才能体现其艺术价值,可以说美术从古至今都与文化紧密相连。例如,我国很多美术作品都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不少西方美术作品中也体现了自身的宗教文化。因此,高校在美术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加大文化课程比重,让学生对中西方美术史、各种艺术理论进行系统学习,在文化浸润下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识,为自己今后的美术学习和艺术创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2.文化承载视角下高校应加强美术的文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意识,让美术课程更具人文情怀。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固定流程,增加课堂互动性和实践性,让承载文化的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美术方面的“匠人”,还是学生自由创作的平台,在美术学习上赋予学生更大的张力,使其能够创作出更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2]。

3.受课程安排和课时限制,高校美术课程内容偏重于专业技能、绘画技巧等方面,美术史、艺术理论等内容则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我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是严重稀缺。这种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往往只具备了制作和绘图能力,没有体现出高等教育的优势。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由于缺少文化底蕴,学生的艺术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大大削弱,如果能够将文化课与技能课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保护,还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高校美术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必须加强学生人文艺术方面的培养,这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受国外教育产业化的影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也逐渐出现了趋同化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高度模仿西方国家,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也是参考西方教育模式进行的[3]。从文化承载视角来看,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我国本土文化的渗透,也不利于美术课程的发展。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美术专业人才,不应该只擅长各种技能操作,除了创造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独立的艺术思考能力及审美意识。正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得我国高校美术课程的文化性始终有所欠缺。因此而进行课程改革,也是美术学科自身文化性重塑的过程。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美术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课程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技巧、绘画技能等,對文化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美术理论、文化背景等知识了解甚少,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与之相比,西方国家的美术课程就十分重视学生人文艺术方面的培养。西方国家美术课程设置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的相关课程占据了总课程的四成以上,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我国。而我国高校美术课程则强调实用性,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理解艺术的真正内涵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具有博通古今的能力。如果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缺少了历史人文、道德修养等文化课程,则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加大文化课程的比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其能够形成完整的审美观。

3.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美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当前我国高校美术课程往往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没有把课程资源进一步拓展到文化、社会等相关领域,使得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学生来讲,美术课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自然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教学缺乏创新性,教师对课程的讲解较为单调枯燥,缺乏新意,上课流程、画法演示都是固定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缺乏互动,没有把美术教学和实践联系起来,自然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学生没有深刻意识到提高文化底蕴对自身艺术发展的价值,对文化课程学习不够重视,没有很好地吸收文化的养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高[4]。此外,当前高校美术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结构较为单一,且高校在美术教师人才建设上不够重视,美术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专业能力和文化修养有所欠缺,缺乏扎实的美术理论功底,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缺少创新精神,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美术教学质量整体不高。

文化承载视角下美术课程改革的路径

美术不仅是文化发展的载体,还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脱离了文化的美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高校美术课程改革必须强调文化性,课程设置应体现多维度的文化承载和应用性、人文性,使课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1.关于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

美术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具有交叉学科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传统观念认为美术生只需要用作品说话,文化教育方面稍有欠缺也无足轻重,使得很多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一直不够重视,这种观念使文化基础课程在美术教学体系中始终只占较小的比重。实际上,文化基础课程是高校美术教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转变观念,增加基础课程比重,以文化为媒介,把不同美术门类、学科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得到更加广泛的文化熏陶,从而增强其文化素养,提高其审美能力,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好基础[5]。

2.关于美术专业课程的设置

拓展基础课程的广度,增加专业课程的深度,是当前高校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当前高校美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综合性专业课程,比如平面设计、版画、插画等,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美术创作技巧,夯实专业基础,也是今后学生职业发展必备的能力。高校要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教育,教师应从美术作品和表现形式方面梳理文化脉络,着重讲解各种美术技法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从文化层面去理解与把握专业知识。二是结合本校地域文化特色设置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西方教学体系中色彩的构成和绘画技法等专业理论,还可以把专业学习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在服饰、建筑等方面运用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结构,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美术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把绘画、设计、建筑等美术形式转变为具体的文化性活动,让美术教学更切合实际,更具有文化内涵,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更好地继承和传扬地域文化,实现文化承载的目标。

3.关于美术实践课程的设置

文化不仅需要被学习,还需要被感知。美术课程设置离不开写生、调研等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国内外著名的文化景点和自然景区去采风,让他们切实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和传统艺术工作室,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其了解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历史文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有些高校引入了VR技术,让学生在校内也能够拥有全球各艺术圣地采风的体验,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也为学生减轻了经济负担,通过虚拟游览,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异域文化,感受国外艺术作品和美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总之,美术实践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体验多元化的文化魅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6]。

4.关于人文基础课程的设置

美术课程改革要从教材出发,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文化性。高校应重视人文基础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具有人文精神的基础性学科,特别应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美术与历史、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人文基础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当前高校美術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要与美术专业紧密联系。例如,中西方美术史、美术鉴赏、设计心理学等,高校应将这些学科与现有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美术课程体系。

结 语

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优秀人才的基地,在文化承载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美术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这也是美术所独有的魅力。总之,在高校美术课程中融入文化承载和审美感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对于推动美术课程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义淳:《试论高校素质教育的文化更新——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艺术类课程设置的思考》,《教育导刊》2012年第4期,第25-27页。

[2]汪滢滢:《多元文化传播影响下美术教学的创新变革研究——评〈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9期,第49-51页。

[3]徐亮节:《在美术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建议和措施》,《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5-16页。

[4]徐泮、路文:《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教学方法探析》,《大众文艺》2011年第8期,第37-38页。

[5]闫超:《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艺术教育》2011年第3期,第55-56页。

[6]毕瀚书:《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与改革建议》,《戏剧之家》2014年第15期,第19-21页。

作者:钟丽娟

上一篇:四年级班务工作总结下一篇:看守所民警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