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教学动作规格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民族民间舞能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风格以及规格是民族民间舞两大基本属性,二者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个优秀的民族民间舞物种必须要有优良的风格以及合理的规格。结合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在本文中探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以及规格,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族民间舞教学动作规格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民族民间舞教学动作规格论文 篇1:

浅谈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

摘要: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内在所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是完成民间舞教学及其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也是民间舞教学的特定性与本色、教学目的要求所决定的。

关键词:民间舞教学 动作规格 风格

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其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丰富的内容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一、民间舞的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

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间舞所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个性特点突出、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不能解决的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二、民间舞教学特点

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不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在民间舞教学中,以具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审美表达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深知,教学的过程不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又是育人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舞蹈专业学科对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的教育中,中国民间舞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

三、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分析

在民间舞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要求,在既严格又生动活跃的气氛中展开互动学习,以致达到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完成教学目的?显然,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这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如何能更好地准确把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表演风格。从理论上分析:规格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呈现的结果。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是水乳交融、紧紧相扣,离开规格(动和静等的规范)、风格(格调、气质、情感、韵律、节奏等),就难以完整地表现;而规格的统一,确定动的流程、线路、力度、高度、方向等,又是完美的动律体现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朝鲜舞中膝盖柔韧的运动伸展、身体的呼吸移动、手的自然松垂、抽丝般的舞韵“雕塑感”;维吾尔族民间舞的优美挺拔、步伐稳健,“上身洒得开、脚下不离散”,以及山东鼓子秧歌舞中的“稳、抻、沉”等,成为表现细腻情感和内在精神气质的基础。

在民间舞的教学中,规格的形成、风格的培养,是完成民间舞教学极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学中仍有主次之分,当进行不同民间舞的教学时,开端应以学会动作、掌握要求、明确规格为前提,在动作熟练协调之后,应着重于在情感方面的细致培养、启发和诱导。当动作呈现了情感、动律、规格、节奏、音乐等几方面的高度融合时,也就是组合形成的最后阶段,再注入民间舞的“自娱性”的要素(自我主观感觉发挥),并贯穿到整个学习民间舞教学及表演的全过程中,这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自娱性”的具备,对学习民间舞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自我感觉的表演意识,同时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但这需要教师通过以各种各样方式的启发、长期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不断增强这方面的表现能力,从不自觉的把握到有意识的掌握,达到所谓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层面。因此,单有严格的要求、呆板的训练而没有生动的启发,就会失去民间舞的本色;光有启发,而不注意细腻的规格要求和“瞎跳”,就会形成自由发挥無从要求,失去民间舞教学的特定性。这两者须互为联系、相互依助,互为转化的。

总之,在民间舞的教学中,严格要求、细致训练、统一规格(动作内在的规定性)是基础,鲜明生动、色彩浓郁、舞韵风采是呈现的结果,风格是宏观的、规格是微观的。从整体上看,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互为联系,互为转化。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学会”跳民间舞、“吃透”民间舞,除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和认识之外,还要从民间舞规格与风格上去剖析探究,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悟出其中的规律性,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去体会感悟。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顾此失彼,才能避免“形似神不似”,从而达到神形兼备、意韵融合的高度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失民间舞教学的本色和教学目的,体现民间舞教学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训练价值。

作者:周青青

民族民间舞教学动作规格论文 篇2: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

摘 要:民族民间舞能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风格以及规格是民族民间舞两大基本属性,二者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个优秀的民族民间舞物种必须要有优良的风格以及合理的规格。结合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在本文中探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以及规格,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风格;规格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就目前状况而言,流行的民族民间舞拥有着多种风格,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基本上每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族的优秀民族舞,民族舞不仅在加强人民身体素质、娱乐群众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还能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一直以来,关于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之间关系的讨论经久不衰,体现了人们对民族舞本质强烈的好奇心。

一、民族民间舞规格与风格的关系

词典中给予规格一词的定义是:泛指规定的条件或者要求。民族民间舞领域是如此定义“规格”的:专业中合乎标准的规范以及约定俗成的标准。对于民族民间舞而言,各种基本动作的规范即能体现舞蹈的规格,这是表现民族民间舞优秀风格的核心前提之一。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规格”与“风格”之间的关系。在教导民族民间舞时固然需要强调每个动作的标准,但教学不可过于侧重于局部动作,民族民间舞的风格是通过整体动作来表现的,因此表演者应当注意整套动作的和谐性,尽量使整套舞蹈具有“行云流水”的特征,如此方能平衡民族民间舞的规格以及风格。

民族民间舞中的“风格”指的是表演者在舞蹈动作中所体现的艺术思想以及个性特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许多民族民间舞的可观赏性大大增强,不仅具备锻炼身体、增彩生活的作用,还能够提供审美观赏。民族民间舞表演上升至艺术观赏的高度时,自然需要把握各类基本动作的准确性与和谐性,进而提升整套动作的观赏性,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民族民间舞的独特风格与丰富内涵。综上所述,可以作出小结:民族民间舞中的规格与风格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合理的规格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增强舞蹈的艺术感染力,独特的民族民间舞风格能够衬托出舞蹈动作规格设计的合理性[1]。

二、关于各类舞蹈风格与规格关系的探讨

(一)课堂民间舞

课堂民间舞教学是民间舞扩大影响力的主要举措之一。课堂民间舞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较为科学。通常情况下,课堂民间舞教学从动律、元素以及基层的体态等层面入手能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总体上看,在课堂民族舞教学工作中,规格是为风格服务的。作为民族民间舞风格理论教学的主基地,教学课堂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们更加规范熟练地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在此基础上达成加工提炼民族民间舞独特风格的目标。

应当看到,民族民间舞拥有独特的造型特点、民俗风格以及动作线条,因此教学课堂需要确保学生的舞蹈动作线条流畅,在动作规格合理的前提下增强舞蹈的可观赏性,这能为民族民间舞风格体现创造优良的环境。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动作种类丰富,体系较为复杂,在此情形下舞蹈教学工作者需要保持认真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由浅入深地为学生讲解动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性与提升学生对各类基础动作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在合理额框架内进行适当的动作创新,从而更好地表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民俗性以及民族性,如此便意味着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体现工作获得了成功[2]。

(二)广场民间舞

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因此人们急需一种娱乐性强、普适性高的舞蹈来放松心情、排解烦恼,在此背景下,广场民间舞应运而生。广场民间舞是一种不太注重表演形式规范性,舞蹈动作自由活泼,具有群众性、自娱性以及即兴性等特征的舞蹈种类。表面上看广场民间舞没有规定的动作形式,似乎缺乏舞蹈规格论述的必要性,但是通过深层次的分析可以發现,广场民间舞的动作基础相对稳定,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的广场民间舞舞蹈基础都是在自娱自乐的框架下进行的,每个动作都具有轻盈、易学等特征。部分少数民族的广场民间舞糅合了大量本民族的舞蹈动作,因此整套广场民间舞规范性被大大地提升,可观赏性也有了不少的提高。

广场民间舞的优势在于其动作看似随意滑稽,但也是具有一定约定俗成的风格,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一定的规律。广场民间舞是舞蹈风格与规格标准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一类舞种,适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舞台民间舞

一般情况下,舞台民间舞动作规范性更强,艺术表现力也更佳。舞台民间舞需要遵循一定的表演规律,动作形式自由度有限,从这个角度来看,舞台民间舞是广场民间舞的艺术升华产物。广场民间舞的舞蹈者大都是普通民众,因此广场民间舞的动作规范限制可能较小,而舞台民间舞的表演人员是专业的,因此相较广场民间舞而言,舞台民间舞在舞蹈动作的规格体现上具有一定的优势[3]。

某种意义上,舞台民间舞是民间舞蹈走向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因此舞蹈人员在表演舞台民间舞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各类动作具有美感。不同民间舞所包含的民族气质以及民族精神有所差异,所以在表演舞台民间舞前,必须要了解每个舞蹈动作的思想,注意结合不同民族的特性与发展历史来考虑如何更好地表现舞蹈的风格。舞台民间舞的审美标准是从无修饰、无意识的自娱性接近有修饰、有意识地表现美学为标准,该过程是民族舞风格提高与升华的过程。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便是民族舞风格与规格的集大成者,该舞蹈通过对动物形态准确生动的模仿实现了优秀的舞蹈规格,在此基础上又表现出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完美体现了民族民间舞的风格。

三、结语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的改革与进步将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并影响舞蹈表演行业的发展。因此,广大民族民间舞教学者与表演者应当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舞蹈理论知识,在实际表演教学过程中注意平衡舞蹈风格与规格二者的关系,如此方能促进民族民间舞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翀.现实主义创作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J].艺海.2015(12).

[2]路耀武.民族民间舞教学:因材施教展现个性[J].四川戏剧.2016(01).

[3]战飞.原生态民族民间舞的程式性与即兴性解读[J].艺术品鉴.2016(05).

作者:娜生其其格

民族民间舞教学动作规格论文 篇3:

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路径探幽

[摘要] 中学民间舞教材教学主要是通过体育必修课来实现的。本文根据民间舞的“广场性”和“情感性”特点,结合体育技能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民间舞的特殊教学方法,从“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规范用语”入手,探索中学体育课民间舞教学规范化效果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民间舞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间舞教学 广场氛围 舞蹈情感 教学用语

民间舞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由人民群众为抒发“情感”而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深为群众喜欢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民间舞不仅是中国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而且还是中学生享受快乐体育、强身健体的有效运动形式。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民间舞教学,既可以传承与光大这种传统的体育文化,也可以使中学生“乐体”、“娱体”和“健体”。所以,探索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的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间舞走进中学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

1.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之理论可能

(1)源于课程标准理论的要求

在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对中学体育课研究具有较高的实践与探究意义。民间舞在中学教学中有着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育要求,主要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来制定和指导,通过体育必修课的教学来实现。民间舞本属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一般在艺术类学校进行专业教学,在普通中学除个别艺术特长生的专门培养中或有所涉及外,一般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现在把民间舞作为发展学生素质的内容之一,并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推广,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抒发情感、培养文明行为的一个有力举措。

(2)源于成长需要理论的要求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旺盛期,学生常常会因学习过度疲劳、坐姿不正等多种原因而造成身体畸形。民间舞教学可以通过系列化的矫正训练,及时地利用外力来纠正不良姿势。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体态,动律、节奏和呼吸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整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充分开掘了人体运动的潜能,强化了学生身体多部位的可塑性。而舞蹈内涵的丰富性,表现范围的广泛性,无疑对学生了解风俗民情,感受民族精神风貌,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为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学生自我创造的能力,同时通过全校师生共同的参与,给校园增添了文化的气息,创设了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了广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2.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之实践可能

民间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艺术瑰宝,它和意大利的歌剧、俄罗斯的古典芭蕾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目前常常被提及并且能作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民间舞应包括藏族舞、蒙族舞、维族舞、傣族舞和汉族舞等几大民族民间舞。从中学学校体育课实际情况出发,能够进入教学视野的民间舞应强调为来自各民族民间的儿童舞,如维吾尔族的《娃哈哈》、蒙古族的《草原小骑兵》、藏族的《北京的金山上》、汉族的《拥军花鼓》等。

民间舞因产生于日常的劳动和生活,并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具有广泛流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等特点,表现出突出的观赏性、较强的传承性、较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鲜明的通俗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让其进入中学体育课成为了一种可能。因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有着对社会生活充满的好奇和求知欲,对与一般广播体操或韵律舞的不同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舞有着新奇感。同时,民间舞的通俗性特征也正好符合青少年学习特点。

二、民间舞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路径

民间舞进入中学体育课程成为了可能,那么怎样实现有效教学,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途径是否可以直接借用还是需要另辟蹊径,这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民间舞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有别与其他教学的内容(包括体育课中已有的韵律操等),所以也要从民间舞特性出发,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从“塑造广场氛围”、“激发舞蹈情感”、“规范教学用语”等角度入手。

1.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之广场氛围营造

中学生活泼好动,喜好热闹的氛围,对民族特色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民间舞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环境气氛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感受到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本质,才能准确掌握民间舞的风格特点。中学体育课中营造民间舞教学的广场气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并带着舞蹈的心态去表达民间舞的具体内容,这是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的。

(1)系统介绍民间舞的社会文化背景

首先由教师在体育课民间舞教学中概括介绍不同民族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和文化特性,然后播放几段有民族舞蹈文化特色的音乐,诱导学生忘记现在的自我,静静地随音乐的起伏、波动,展开形象思维而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此同时,教师可在音乐的旋律中,示范几个代表民间舞蹈特点的体态或动律,让学生在动作的直观中了解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教授,深化其舞蹈的动律风格。这样的感性化教学,一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二则可以避免以往学生只注重动作表层的模仿,而不能更深地感悟该舞蹈内在的气韵和个性的缺陷。

(2)精心创设民间舞的广场舞蹈氛围

在体育课堂中创设一个民间舞蹈的广场空间,为体现民间舞蹈载歌载舞的广场气氛,教师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民歌来唤起学生在舞蹈中的歌唱意识,使学生在边歌边舞中体验民间舞蹈的民间性与广场性的特征。例如,在学习维吾尔族舞的课堂中,执教老师可引吭高歌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民间广场意识,并在教学中让学生们自己打手鼓伴奏,自己喊号子,使学生自然地渗入到民间广场的热烈气氛中去,掌握用舞蹈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在娱乐和体验中感受这种舞蹈文化教育,在课堂的表演中把握广场舞蹈生命力的流动,使学生回归到“田野”与“谷场”那种质朴、纯真的自由空气之中。

2.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之舞蹈情感激发

青年学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感染,我们的教学就是通过感染学生情绪并促成学生抒发自己真时的情感。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舞蹈比其他体育教学内容更便于抒发情感。教学中必须通过了解其文化背景来体验其特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民族特色,挖掘其民族精华,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寄以“情感”的烘托,把握好内心的情感元素,使其各民族的风格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否则,民间舞教学就同教徒手体操一样,只能教其“形”而无法教其“神”。

(1)借助想象情境,领悟民族情感

教师应把所教民间舞的历史文化,舞蹈风格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学生逐渐引入到一个“想象情境”中,并在学习开始就有一个情感的依托。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并使之成为舞蹈的动作时,他就能很快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比如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训练,教师在体态上要求学生以脚站八字大步,左手叉腰,右手身旁握鞭抬头挺胸眼看前方,同时提示“想象情境”即设想自己置身于广阔无垠的草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有豁达开朗的性格,豪放不羁的气态。这种提示就有助于舞蹈风格的形成。

(2)结合生活实践,体验自身情感

在藏族舞的“三步一撩”和汉族秧歌的“秧歌大跳”中,同样是体现欢庆的两动作,却在实际表现时有着情感差异,前者是憨厚、耿直、奔放,而后者则是机敏、喜气、灵巧。它们好比生活中的摇扇子一样,前者需要双手交替猛扇,如狂风四起;而后者则需巧手轻摇,似轻风拂面。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让其对民间舞丰富的情感表现产生共鸣。

(3)根据音乐节奏,触发动作情感

一切舞蹈节奏都是体现情感和动作力度的,节奏在动作语言表达某种情感中是不容忽视的基础。如维吾尔族舞中的“三步一抬”动作,有特色的是垫步、提腿转身、托帽亮相。该动作从起势进入垫步至提腿转身(紧急收蓄)到托帽到“亮相”(刹住)的一系列动作中包含了强烈的“切分”节奏在里面。这种节奏有助于该动作发挥与主题内容吻合的情感。

(4)利用不同道具,抒发舞蹈情感

民间舞有借助道具表情达意的特点。民间舞使用的道具颇多,且道具的舞动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可以此来寄托舞者的情感,例如,汉族的舞“连手红绸腰带”、藏族的献“哈达”、维族的打“手鼓”、蒙族的敲击“盅碗”和“筷子”,分别体现了欢庆、虔诚、激动和喜悦的情感。

3.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的规范语言运用

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教师需要及时组织教学,这离不开规范的教学语言。在中学体育课民间舞教学过程中,有人认为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作即兴讲解就行了,毋需考虑教学用语。殊不知,不用言语交流的舞蹈艺术,更需要教师运用多方面的、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去传情达意。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往往能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稳定的视觉表象和肌肉动觉表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形体语言的规范运用

体育课的民间舞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规范的民间舞蹈表现力。舞蹈同体育教学一样是一种直观教学通过身体来传授知识,这是有别于普通教学的一个根本点。学生学习时接受的第一种语言就是教师的示范动作。教师形体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规范。教师民间舞形体语言的输出要从动作发力、节奏、空间造型、身体的整体与局部运用方面考虑它的准确性,这是将民间舞准确传授给学生的最根本点。如果忽略了形体语言的准确把握,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弊端。因此,形体是民间舞风格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形体语言就是来自于规范的动作示范。在形体语言运用过程中,不仅示范动作的一招一式要严格按民间舞的规格要求去做,其他如提醒、评介、指挥等体态语言也要明确的目的,要体现出教师应有的气质和修养。

(2)口语表述的规范运用

口语表述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民间舞教学中,它能起到帮助学生在接受第一种信号(形体语言)的同时,准确把握动作过程和要领的作用。第一,要准确表述民间舞的训练目的和价值。各种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各自的发力点、用力方法及内在韵律都不同,这就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其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动作的训练目的和训练价值。只有准确的口语表述,才能把教材里的每个民间舞动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准确掌握其动作要领,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第二,要准确运用“启发式”口语表述。运用丰富多彩而又十分贴切的形象语言来描绘舞蹈的意境,既能促使学生准确完美地完成动作,又能帮助他们丰富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首先是“民族形象启发”。在教某一民族舞蹈时,可将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等对学生进行描述,让学生去体会和想象这种民族之感,使之带动身体感觉,捕捉民族形象。

三、小结

总之,体育课民间舞教学既有一般体育技术传授的特点、又有艺术教育、特点。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完全套用一般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营造广场氛围”、“激发舞蹈情感”、“规范教学用语”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可以同时或交替作用于民间舞教学的整体思路。教师所采用的教法与手段应该兼顾体育教学和艺术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它是加速学习进程的有效措施。体育教师只有较好地掌握民间舞表演技巧、熟练地驾驭民间舞教学规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现民间舞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聪.浅谈民间舞教员的特殊技能[J].舞蹈艺术,1992,(1).

[5]李志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民间舞教学中的“情”与“理”[J].科学大众,2008,(10).

[6]陈康荣.舞蹈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幼师舞蹈教材(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陈 健

上一篇:竞聘演讲稿写作指导下一篇:竞聘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