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生态危机频发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之路成为时代的必然。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印发文件,鼓励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要求将有关内容纳入校内学科课程。与此同时,各学段学科教材的编写也愈加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融入。本文就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展开了探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篇1: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强音,也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聚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主要主题和内容,探索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综述

一、研究的主要主题和内容

(一)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研究

当前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有学者从广义上认为认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表达、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也有学者从狭义上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就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以树立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为目标,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学界对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研究虽然立足于不同的视角,但都反映了去人类中心主义,尊重和顺应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

(二)对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陷入“投入大、成效弱”,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浮在“空中”难以落地的困境。从宏观层面,未能构造出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体系、教学体系、制度体系等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从微观层面,缺乏具体生态知识的碎片化教育内容、以课堂讲授和主题活动为主的碎片化生态文明教育方法。主要原因在于,从历史角度,我国教育还偏执于为工业发展服务,教育目标指向单向度的人,指向“工业人”、“经济人”。从现实角度出发,社会发展的功利化倾向,使得生态文明教育这种价值教育流于形式化、碎片化。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多位学者提出西方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文化思想的传播破坏了完整的生态文明价值教育的过程。

(三)对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目标、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1.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有学者提出要以人类文明史的高站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为指引,培养“生态人”。也有学者提出,针对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尤其关注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受教层次等因素,系统规划整个中小学衔接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阶段。笔者认为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出发,制定出明确的生态文明教育总体目标。

2.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方法

学者们对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内容的研究主要围绕三维一体总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大维度出发。有学者提出,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是包含认知方法、体验式方法、参与式方法在内的方法体系。也有学者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方法从注重说理转换为强调实践。

3.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研究

构造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需要从整体性、全局性视角出发,统筹安排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有学者提出要构造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即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主体协同配合,形成一套具备制度保障、法律支持、全民参与的运行体系,才能更好的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四)对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从宏观角度看,有学者立足基础教育,通过课程形式引导中小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知识、生态环保行动、生态价值观念、生态审美情趣,形成绿色生活样态。有学者立足高等教育,利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合力效应,构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微观角度看,有学者认为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此外,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教师需要通过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将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2.全社会合力保障

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首先,需要制定法律法规以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规范发展。其次,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最后,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综合治理能力,主要是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各主体间形成合力。

3.借鉴国外生态教育经验

我国学界积极研究和借鉴国际生态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学者从动因、内容和实践三个维度对北欧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从顶层设计、国家战略、教育内容到实践操作层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当然,借鉴国外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经验是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更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大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话语权[8]。

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视野不够广阔,将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置于国家战略地位,立足全球化视野的研究较少。二是,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不能达到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唤醒和对生态行为的塑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打折扣。三是,研究对象主要以大学生为主,对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较少,对学前阶段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三、对我国生态文明文明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

首先,提取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同时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其次,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将“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后,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等理论研究,最终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

(二)遞进式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基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碎片化问题,应当递进式构建基于时间维度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终身”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基于空间维度的“学校—家庭—社区”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基于形式维度的“正规—非正规—分正式”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进而构建“政府指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1]各维度分层次、有序推进,构建生态文明终身教育体系。

(三)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首先,在政府和社会层面,不能停留在专家呼吁、喊口号阶段,需要结合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其次,加强实证调研,结合各地发展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各地区、各院校实际情况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举措。最后,充分利用好网络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加强各地区、各院校之间的联系,推广适用全国的生态文明教育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田友谊,李婧玮.中国环境教育四十年:历程、困境与对策[J].江汉学术,2016,35(06):85-91.

[2]徐洁.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2017(08):8-12.

[3]王程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方向探索——以现代环境伦理观为视角[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1):104-107.

[4]刁龙.生态文明教育的碎片化困境与系统性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9-12.

[5]贾广惠.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公民环境公德培育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20(02):125-128.

[6]张乐天.生态文明与教育[J].九江师专学报,1995(02):49-52+12.

[7]张红霞,邵娜娜.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04):166-171.

[8]郭永园,白雪赟.绿色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打开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5):49-54.

作者简介:帅海梅(1990—),女,汉族,江苏扬州,硕士在读,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省西宁市,810000,教育哲学

作者:帅海梅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篇2:

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摘要:在生态危机频发的时代背景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之路成为时代的必然。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印发文件,鼓励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要求将有关内容纳入校内学科课程。与此同时,各学段学科教材的编写也愈加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融入。本文就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1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在学校教育的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活动。生态文明素养可以划分为生态文明知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保护行为、生态文明观念四个维度。生态文明知识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常识、生态资源国情、环境法律政策、生态环境审美等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生态道德意识是指对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的认识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调整自身行为和参与有关实践的自觉程度、行为倾向。生态保护行为是指在私人或公共领域、日常生活或职业活动中实施的以维护或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物质实践活动。生态文明观念则是指基于对生态价值、意义及利益关系的思考在价值观层面形成的思想理念。知识、意识、行为与观念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措施

2.1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生成化

从知识、情感到行动,达到知行合一,从内化到外延,落实到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最终生成真正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人。创新生成化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走出课堂,与大自然、社区、企业零距离,去探究生态文明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比如学校教学楼北与宿舍楼之间的砺园(又名十步泽,一方小池塘)就是良好的生态教育教学基地,砺园水域在近几年由于淤泥不断淤积,渐渐退化,几近消失。通过现场观察及原有照片景观对比发现:水质变差,浮萍铺满水面,水中的小鱼小虾数量明显减少,几近消失。值得思考:淤泥从何而来?水质为何变差?小鱼小虾为何减少?如何恢复生态原貌?显然,生成化的教育理念从知识生成到情感价值观养成,以及到践行,给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具有显著的育人优势。

2.2注重观念意识培养,促进科学人文融合

从微观的教学层面看,教科书中的生态文明内容具有导入、解释和拓展知识的功能。但从宏观的教育层面看,生态文明教育具有沟通与融合两种文化的重要功能。使科学回归生活世界,让科学与人文共生共荣、互补融合,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由于人文缺失而造成生态问题的负面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在科技应用中忽视人文情怀的后果,通过理性探讨和情感表达,逐渐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立积极的生态情感联结,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

2.3重视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通过地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树立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态度:要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例如,教学中创设情境:为了尽可能减少铁路的修建与运行对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的干扰,川藏铁路在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过程中,实行最严技术标准,最严工程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爆破,设置隔音设施,降低隧道工程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影响。

2.4丰富信息呈现形式,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内容改革都很强调问题情境的复杂性与创新性,新教材的编写也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教育者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社会中真实的生态文明议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健康等诸多领域,情境复杂,信息繁多,其解决过程往往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动用多种能力。因此,有关生态问题的素材十分适合用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可设计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筛选和重组材料信息,调控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呈现形式仅限于图文,教师可以用音频、视频等信息丰富的呈现形式,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构建数学模型,通过数据图表为学生的决策提供反馈。

2.5重视教学中的生动化教育

生動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新颖,内容有趣,过程活泼,结果有效。比如教学中引用央视著名主播朱广权的一则段子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垃圾分类的认知难题: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连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可以卖了钱买猪肉的是可回收垃圾。再比如,全球变暖不只是气温上升这么简单,而是整个大气系统紊乱,表现为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发生,可将这一系列现象比喻为地球母亲感冒了,额头发烫,手脚冰凉,还伴有咳嗽、打喷嚏、头痛等症状。生动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学习动机到情感体验,均可以使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学习得到较好的深化与内化。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地理教师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元素,强化并落实生态文明教育;要主动扭转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及教考误区,积极转变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打造生态化地理课堂,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迎晓.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9):170-172.

[2]崔红艳.让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地理教学始终[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104.

作者:孙健乔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小学语文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应从儿童入手,在新时代,有必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教育过程,尤其是要使年轻人发展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这不仅在于教育者的义务责任,还在于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前提的教育者的责任。 在小学语文课中,教师可以依靠教材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小学语文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我们社会发展的某个时刻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和全面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因此需要不同的老师来渗透和引导,本文重点介绍汉语教师如何通过其学科优势来实施生态文明教育。[1]

一、依靠课堂资料和资源,渗透学生到生态文明教育中

教室是实施生态文明的基础,教材是实施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依靠教材,并通过讲解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文字来向学生介绍生态文明教育。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最经典的文本,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的国家南中国海的广阔和丰富,并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由于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亲自去过西沙群岛,所以他们只能用作者的描述来想象,西沙群岛迷人的风景和丰富的水域令人着迷。 教师应渗透环保概念,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结合“绿水与绿山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思想”,学生们能否谈谈他们多年来的家乡最大的变化?个人感觉如何? 通过这种类型的教学,学生将逐渐有机地融合环境与发展。另一个例子是,教师可以从欣赏的角度出发来教授“赵州桥”,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欣赏赵州桥的风格。在明河之上,赵州大桥不仅像彩虹一样美丽的形状,而且坚固耐用。 经过两千多年,它仍然起着交通,洪水径流和减排的作用。 设计师李纯(Li Chun)也被刻入了历史志。肇州大桥的使用,是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典范,一直受到世界的尊重和赞扬,除了对古代桥梁建模的构建技术有浓厚兴趣外,学生对桥梁的作其成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战场和主要渠道,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从而树立生态意识。[2]

二、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环境和环保运动以及志愿者活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并提高才能,从而为他们长大后实现美丽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做好准备,同时,要求教师根据小学语文的特点开展专题的专题教育活动。

三、使用多媒体直观地体现自然规律

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的活动受到限制,学生的理解力也变窄。 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增加了诸如“逐级”之类的教材,弥补了教学中的不足。语文课堂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观看课堂以外的自然规律相关录像带,对世界各國,尤其是世界各国有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美国村庄和生态村庄。 优异的成绩已将生态文明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中。

四、应用例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养成生态保护习惯

在初级阶段,学生仍然无法清楚地判断对与错之间的分界线,许多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生活观。在这段时间里,榜样的力量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学生树立榜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上对德育生进行教学时,即使对学生的良好品德教育和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予以称赞,教师也应特别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亮点。例如,教师应善于发现良好的行为,例如学生主动关闭未转动的水龙头,学生主动拾起并分类垃圾,学生主动向宠物收养公司报告流浪动物等。教师发现这些行为后,应着重于赞扬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道德行为,以树立适当的意识来保护学生的生态文明,并完善道德教育与文明生态保护的融合,使学生可以互动彼此,进行健康的竞争和健康的学习,鼓励学生从小事情入手,积极实施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态文明先驱的杰出榜样,并为生态文明做出杰出的贡献。例如,阿里巴巴的低碳和植树活动现在非常流行,并且首先在屏幕上显示荒芜的沙漠。 为了人们的低碳旅行,阿里巴巴在沙漠中植树造林,最终将一个广阔的沙漠地区变成了一片绿洲。长期以来,学生们对保护生态文明负有责任,一年四季积累的小事对建设祖国生态文明也大有帮助。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注意榜样力量对学生良好的文明生态意识形成的重要影响。[1]

五、结语

新的文明形式需要新的文明概念,《中国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技能,科学和人文能力以及对环境的意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可以及时渗透到学生中,使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水平可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燕婷,江宇华,林凯欣.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小学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140-142.

[2]林凯欣,李燕婷,江宇华.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64-67.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中心小学 523320

作者:徐婉仪

上一篇:高三复习新体会下一篇:房地产公司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