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化意识英语教学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注重语法、词汇、短语等知识,其教学基础是结构主义理论,即一个封闭的语言系统,显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本文就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探讨了如何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文化意识英语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文化意识英语教学论文 篇1:

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促进着语言的发展。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中的社会文化教学问题日益受到中外语言学家的重视。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 中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但由于中学英语教学课时少,所以不可能专门开设语言与文化的课程;同时,又考虑到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授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文化的范围又很广。因此,合适性原则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一些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紧密联系的文化内容。比如,教授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等问句,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些句子涉及隐私而不教。相反,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应掌握的。但教这些用语不宜用对等的中文“理解”和“模仿”一下就完事了,要说明其语用、文化含义,讲清这些隐私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不能随便问。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文化渗透的内容要作必要的取舍。基于此,我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如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和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例如,人们告别时,英语常说:Good-bye或So long.汉语则除了说“再见”外,主人还可能会说“慢走”“走好”或“小心点”“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Please walk slowly/Ride slowly/Be careful/Take care of yourself,外国人听了会感到困惑:难道走快了就不礼貌吗?在此场合主人只要说:Thank you for coming/Bye-bye/See you next time/It’s nice talking to you就很得体。

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负荷量最大。而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和格言等都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典故、圣经故事或史实,所以外语中概念意义与母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可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来龙去脉,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He is an apple of his mother’s eye.”其真实含义是“他是他母亲的掌上明珠”,学生读后难解其意。但如果平时多接触一些英语中的习语和俗语,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了。

中国人学英语不可能具有学习母语那样的环境,而情境是学习英语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因此,利用校园网在课间播放英文歌曲,中午播放英语广播电视,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可利用黑板报开设英语学习园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幽默故事。英语周、英语竞赛等活动可以活跃学校的英语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计算机、录音、录像、大屏幕投影仪等直观形象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知之到好之到乐之,从“要他学”到“他要学”。另外,外语学习只局限在课内是学不好的,特别是很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了解外国艺术、历史等;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片和录像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鼓励学生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改变过去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所以,一个语言教师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教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深不可测,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单元,教师要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这些文化因素,逐渐培养学生英语运用的得体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教体局教研室)

作者:潘裕华

中学文化意识英语教学论文 篇2: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注重语法、词汇、短语等知识,其教学基础是结构主义理论,即一个封闭的语言系统,显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本文就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探讨了如何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

【关键词】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注重语法、词汇、短语等识记性知识,其教学方法主要是语法翻译法,对国家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很少有老师能够意识到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即使有部分老师意识到其重要性,但是实际情况不允许其着重讲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因为中学的客观情况是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学生很少能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英语教学中常常忽略目的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学生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缺少了必要的累积,所以学生很难培养起文化意识形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语法、词汇,轻文化知识:中学英语教学中最明显的表现是只注重语法、词汇、短语等识记性知识,对书本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不作要求,而且很少有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

(2)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中国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上课时间听老师的讲解,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语言环境,所以很难体会中外文化差异。

(3)英语教师文化素质水平需要提高: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中蕴含的知识浩如烟海,所以英语教师需要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水平,对于英语了如指掌,但是,中学英语老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实、补充相应的知识,所以文化素质水平还不够高,需要进行必要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中学进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对于语言的掌握是交际能力的基石,但是,掌握了语言也不一定能够进行交流,也就是说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交际能力是指包括听、说、读、写以及实际交流等五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就会重视听和写,忽视读、说和实际交流能力,在这种教学情况下,学生能够造出符合语法的句子,但是却不能保证在特定的场合说出正确的话,也就是说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语言间的差异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即通过语言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是强化文化意。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1)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的原则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是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实用性原则: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将其与日常生活交际相联系,详细解释其中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②相关性原则: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给予补充、加以拓展,将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导入教学之中,使其与语言学习同步进行。③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在进行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导入过程中,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渐逐步的拓宽文化知识的范围。

(2)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的内容

根据需要遵守的原则,可将文化教学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词语的具体文化内涵:主要指词语的感情色彩、文化背景等,或者有文化知识的固定搭配、谚语等。②常用的交际用语:包括目的国礼貌用语、习惯用语、社交习俗、禁忌语等,从其中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③非语言性的表达方式:包括形体、手势、衣着等,从中也可领略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④通过教材中文章的学习,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体会其与中国观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目前针对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缺少文化教育,结合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就如何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如下几条策略:①创设不同的语境:日常对话中涉及到礼仪习俗和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学生如果不了解其中的知识则会很容易出现用语不得体的现象,而且日常对话中还需要注意人物身份、双方的情感、文化背景、时间、地点等等限制因素,只有考虑周全,才能用语得体。所以,教导学生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交际用语,还要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在教授过程中创设不同的语境,供学生进行相关的交际练习,使其熟练掌握交际用语。②巧用对比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式教学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地教学方法。通过两者之间的文化对比,学生可以很直接的感受两种文化的差异,同时学生也可以迅速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寻找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习惯用语的区别、风俗习惯的差异、人生观价值观的异同等等。③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知识:中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其中不乏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文章,所以,教师进行知识传授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适当的挖掘,首先让学生学习文章,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语言知识,然后引导其寻找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加以讲解,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所以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中特有的文化知识。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懂得文化内涵的语言就是一个空架子。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只有中学教师和中学生都意识到学习语言的关键在于文化的学习,那么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会显著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以期达到更高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岗.课堂教学中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实用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7):3-5

[2]李艳虹.高中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1986

作者:韦美莲

中学文化意识英语教学论文 篇3: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解决对策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在世界上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门语言,同时,英语也代表了西方的文化,而我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在英语教学的时候,除了把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展开教学外,还要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来讲解。目前,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当中,文化意识薄弱问题很严重,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英语除了是一门语言,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同时,在这个方面,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对英语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关键词】中学英语 教学 文化意识薄弱

我国开展英语的教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我们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英语课程,特别是中学,更是打牢英语基础的关键性阶段,但是,在我国的教学中,更多的只是对英语知识的讲解,对于英语文化的渗透非常不够,导致学生的文化意识非常薄弱,这并不是我们学习英语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说,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中学英语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精髓

英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开始接触英语,到了中学,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理解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是打牢英语教学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的显现出来,学生只会做题,但是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薄弱的问题成为了阻碍学生英语进步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扣上了高分低能的帽子,转换到英语教学当中,就是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考取一个好的分数,但是英语的运用能力非常差,而且那些所谓英语学得好的学生,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人家压根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也听不懂人家的表述,这无疑是教学的悲哀,而造成这种问题的核心就是文化意识的薄弱。同为中学教学的三大科目,语文教学是根植于我国汉语文化当中的,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我们都会用到,而英语也是如此,英语是根植与西方文化的,如果文化意识薄弱,那如何能够学好英语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水平的提高,英语教学逐步在发生着改变,学校和教师对于文化的渗透越来越重视,明白了文化教学才是英语教学的精髓,一味的题海战术只会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进一步的下降,是起不到教学效果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有意识的融入西方文化,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例如,在进行table manners,餐桌礼仪一部分的讲解时,教师会在网上寻找一些真实西方国家饭桌吃饭的视频,经过观摩,学生发现国外餐桌的礼仪和我国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如果单纯的用所谓“中国式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无疑就是贻笑大方了。所以说,通过文化的渗透,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立体而又具有时代感,使学生真正找到了学习英语的方向,知道了去学习英语的同时要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解决自己文化意识薄弱的问题,所以说,在中学英语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以文化教学为核心,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二、解决文化薄弱问题要以“用”为前提

在学习开始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这也是許多学生问的问题?有的学生说,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分数,有的学生说,学习英语纯粹是我的爱好。而更加主要的目的是,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应用英语,这一个“用”字就包含了太多的东西。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汉语类似,都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而我们都知道,交流对于人与人之间是多么的重要,像在中文里“意思”这个词所起到的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是不同的,这是我国丰富文化所决定的,而英文中也是如此,不同的语句、不同的单词,应用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表达的含义就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用英语的时候要首先领略西方的文化,体会西方人的说话、交流的方式,这样才能起到学习英语的效果。对于中学英语教学中更是如此,中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比较强,文化意识非常薄弱,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英语,学习英语。像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一些西方人不会问的隐私问题,犯一些“文化错误”,像“Have you had your lunch?”“Where are you going?”等等,这都是因为缺乏文化意识造成的,所以说,这些语句在日常的应用当中都是不合适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深入挖掘课堂内容,提升文化教学的水平

目前,在中学英语的教学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文化教学水平问题,很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他们自己对于西方文化也不够了解,都会犯很多的文化错误,更别提教给学生了,所以说,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学水平,多了解一些文化内容,才能把这些文化内容和意识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挖掘。对大部分学生来讲,教材知识是英语学习的最直观最主要的依据,教师要对教材这个将文化信息传递的主渠道充分的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应用教材中原有的文化因素来促进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文化情境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对话被顺利创造和精彩演绎,通过他们的这些对话,参与其中的学生不仅能重复学习着教材给定的文化内容,并且,由于这些对话是在外语环境中产生的,所以同样具备塑造一个新生的文化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薄弱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并将英语教学真正作为一门文化来进行,这样才能起到作用。

作者:曹欢欢

上一篇:安监局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绿色系统设计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