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专业下高职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结合近年来珠宝首饰工艺与鉴定专业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运行与效果,旨在为促进市场导向下的高职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珠宝专业下高职教育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珠宝专业下高职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新媒体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摘 要:新媒体时代给传统珠宝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珠宝行业需要更多能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营销活动的人才。高职院校对于珠宝营销人才的培养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立、教学模式、教材内容、教师能力等方面。因此当前需要明确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珠宝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 营销 高职教育

1 新媒体对珠宝营销的影响

新媒体由于信息的传播和资源获取的优势给传统营销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越来越多的珠宝企业参与到新媒体的运营中。国际一线品牌、港资品牌以及国内的大众珠宝品牌都纷纷进入新媒体营销。在新媒体浪潮的驱动下,珠宝营销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传统珠宝营销模式正在被改变。

2 珠宝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批新的媒介渠道,如微信、微博、头条、B站等,这些平台和渠道的出现,使得营销乏力的传统珠宝产业出现了新的活力。以淘宝珠宝直播的发展为例,珠宝行业直播每年百亿的交易规模,随着直播模式在电商平台和各珠宝产业基地的日渐火热,呈井喷式发展。直播期间销售的珠宝品类覆盖齐全,直播模式也精彩纷呈。在直播间,主播可以对珠宝进行多角度展示和专业鉴定,也可以在原产地进行现场直播。由于珠宝产品的特殊性导致企业对直播人才方面需求紧缺,因此,高职院校培养一大批专业功底深、创新创业意识强、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型珠宝新媒人才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2.2 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珠宝营销方向的人才培养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阶段,培养机制注重对营销理论的学习和考核,轻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正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转型重要时期,作为地方型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构建以创新、创业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是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新媒体营销为载体,践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珠宝专业顺应时代发展、突出应用型本质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3 珠宝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落后,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珠宝人才培养目标中均明确提出,培养适应珠宝玉石鉴定、珠宝首饰营销等行业领域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職业道德,系统的珠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珠宝首饰评估、珠宝首饰营销、珠宝首饰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珠宝玉石鉴定、宝玉石加工、钻石分级、珠宝首饰营销、珠宝首饰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 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上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符合当时社会环境和企业的需求,但是由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服务升级、消费升级,整个社会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跟不上行业发展的快速变化,对于新媒体营销模式的学习不够重视和深入。一方面,由于珠宝营销职业的发展不受大众重视,相关课程开设较少。另一方面,珠宝营销方面的师资比较匮乏,营销课程的教学需要有非常强的职业技能,教师需要具备一线企业的营销、管理经验,这就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导致珠宝方向职业教育的教学安排侧重于首饰设计、加工、鉴定等技能,忽视了对珠宝销售、营销策划、企业管理、品牌运营等课程的建设。据相关统计,约40%的高职珠宝专业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主要从事销售类的工作。

3.2 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碎片化、交互性、嵌入式为特征的“合作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我国高职院校珠宝营销教育缺乏对于实际运用珠宝新媒体营销平台实操的教学,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锻炼。珠宝营销课程必须随之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需要不断更新,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采用新媒体营销平台的实操,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环节,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新媒体营销的能力。

3.3 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教师有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职业院校教学的应届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特别是新媒体运营经验,这直接导致专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新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缺乏双师型教师是目前的短板。新媒体时代营销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需要营销专业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从传统营销理论的传授者向学习者、实践者转变。以珠宝直播运营为例,运营者要具备广告文案的撰写能力、产品卖点提炼能力、社群维护和平台运营能力。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熟悉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规则和运营方式,只有深入企业,多和珠宝同行交流,在岗位不断积累新媒体运营的经验。

4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珠宝营销人才培养实践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开设了珠宝新媒体创新实践课,以珠宝新媒体营销平台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珠宝新媒体营销常用的营销、推广、文案策划、内容制作、销售客服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珠宝新媒体文案策划,直播和短视频制作,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在珠宝新媒体营销平台工作的方法和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珠宝新媒体营销方面的工作或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1 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教学团队深入珠宝企业跟岗学习,深入了解新媒体运营,并和企业人员交流探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据此来设计课程的体系。新媒体背景下珠宝营销方向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珠宝产品知识;第二,营销和管理知识;第三,珠宝新媒体营销技能。珠宝产品知识包括各类珠宝玉石的鉴定和评估,了解不同产品的价格体系,掌握珠宝产品的设计理念、文化寓意以及工艺特点,并进行产品卖点的挖掘;营销和管理知识包括熟练掌握营销和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进行市场调研,掌握店铺销售及管理相关工作,会策划促销活动及执行;主编新媒体营销技能包括网店客服及管理、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和推广、抖音等短视频的制作、直播及管理工作。

4.2 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比赛、实操,培养学生快速进入职场氛围,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此在教学模式上要有所创新,通过设立珠宝新媒体营销工作室,开展项目化、探究式教学,在项目过程中,安排校内校外双导师,同时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任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工作室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更具开放性。在工作室中,学生通过参与和完成一些真实项目可以提高应用新媒体技术从事珠宝营销的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以工作室的真实项目举例,分别和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宝石匠、抖盟科技公司,以及自建珠宝公众号运营完成四大项目进行操作,如图1所示。

(1)周大福网红快闪店大赛邀请同学们依据周大福旗下两大产品系列进行店铺设计。每个团队需要完成一份店铺方案。团队要将产品元素融入店铺方案中来设计,如图2所示。

(2)宝石匠珠宝工作室通过校内培育直播团队,学生先进行直播市场的调研,撰写珠宝直播市场调研报告,宝石匠工作室专业培训讲师进行现场的直播培训,进行直播团队风格的策划,后期学生到工作室进行直播的参观,模拟直播操作,对直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参与企业抖音大赛。根据主办方提供的首饰为主题,围绕珠宝首饰相关开展创作,进行10~30秒的原创短视频拍摄。作品要体现产品和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密切结合,体现正能量,在表演和拍摄方面,勇于挑战有较大难度的表现形式。通过比赛,同学们学习了各种手机视频剪辑软件,学习了视频拍摄技巧,在用镜头表达观点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实践。

通过工作室项目化课程,培养出了一批对珠宝新媒体营销感兴趣和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办小型珠宝工作室的热情和动力。

(4)自建微信公众号。带领学生建立珠宝公众号“PYP7酱”发布原创内容47篇,收获粉丝上万人,学生通过公众号的运营,学到了图文编辑、活动文案策划、平台推广等实用技术,收获满满。

4.3 提升教师新媒体应用能力

新媒体时代对珠宝营销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背景下信息渠道多元化,以及伴随产品升级、消费升级带来的营销变革,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行业企业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另外,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营销技能还要具备新媒体运营能力,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方面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培养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鼓励和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学院和珠宝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将一些合适的项目和学校合作,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前置性培养和选拔人才,又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场景练习的困局,同时学校选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了解一线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实践锻炼,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在实践岗位中提高新媒体技术水平。学校还应积极举办新媒体教学能力比赛,通过比赛促进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提升教师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并且學校建设智慧实训室,运用先进的教学终端、同传软件、高清的投影设备,通过小组研究、讨论及小组间的分享,实现学生个体知识的自主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教学的方式转变。

5 结语

随着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行业对珠宝营销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珠宝营销方向的教育也应该顺势时代变化。通过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交流,不断深入新媒体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图片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珠宝新媒体营销工作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利用多种途径,全面提升专业教师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着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确保我国职业院系珠宝专业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李红坦.高校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研究[J].传媒教育,2019(09).

杭菊.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珠宝营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2).

周琦深,包德清.新媒体背景下的珠宝营销职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作者:金莉莉 代司晖

珠宝专业下高职教育研究论文 篇2:

高职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与实施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结合近年来珠宝首饰工艺与鉴定专业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运行与效果,旨在为促进市场导向下的高职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关键词:高职;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珠宝首饰行业高速发展的市场对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珠宝首饰专业的学生因其实际操作能力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珠宝首饰工艺与鉴定专业(以下简称首饰专业)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本专业在社会调研和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项目任务引领、工作室化教学、职业岗位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引发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应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设想

珠宝首饰行业有着较长的产业链,涉及机械、激光、材料、计算机、管理、营销、艺术各个方面的知识,对不同岗位从业人员在设计理念、视觉表达方式、材料学、加工镶嵌技术、珠宝首饰鉴定等方面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行业最抢手的设计师往往是在制作和设计领域磨炼了十几年的资深人才。上海工艺美院首饰工艺与鉴定专业是2006年开设的,怎样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专业的口碑,使高职毕业生受到市场认可成为现阶段的最大挑战。

上海工艺美院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契机中,确立了“以毕业生成才为办学的逻辑起点”,从毕业生与市场对接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倒逼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以实际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倒推课程内容,最终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使毕业生综合指标成为同类毕业生中的翘楚。

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高职教育直接服务经济行业的特性确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学校的正确定位。首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其次,必须对所培养的人才有明确的层次定位。首饰专业对上海首饰行业职业岗位的技术和规范要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了市场调查。上海的珠宝首饰行业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考虑到行业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与高职毕业生水准间的客观差距,首饰专业确立了培养业内短缺的中间层次人才——鉴定、设计、加工、营销四位一体复合型人才的规格,明确了“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的素质和能力规格。另外,通过“毕业证+不同级别、不同种类的资格证书+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检验方式,真实地反映出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1)学习效益最大化原则。要使学生在三年的时间内,争取学到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最佳的知识能力结构。(2)能力—素质本位原则。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而且具备除专业能力以外的诸如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等核心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3)融合性原则。根据珠宝首饰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按照从事珠宝首饰行业不同岗位工作的职业资格考核要求,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衔接;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并举;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并重;专业设计与技能操作合一;课堂与工场相互转换,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教育、技能训练与素质养成的同步发展。(4)满足学生后续发展的原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具备岗位适应能力,满足就业的近期需要,而且还要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发展后劲,满足学生今后生存、发展及竞争的长远需要。

力求达成的培养目标 (1)培养适合性和针对性人才。根据人才定位,按照比本科设计专业人员更了解制作流程,比业内初级熟练技工掌握更高的设计能力,比店面中资深的销售人员懂得更多的首饰鉴定、设计知识的标准,培养技能和素质都符合市场需求的珠宝鉴定、设计、加工、营销方面的高素质、能设计、懂材料、会制作、擅销售的人才。(2)促进学生就业。以“三真”(真实市场、真实产品、真实材料)为特点,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培养,突出专业实际技术训练,锻炼本科院校学生所不具备的核心制作能力,并由此全面了解珠宝成为商品的流程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了解技术在珠宝制作中的各种表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最大契合,保障毕业生就业。(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在校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创业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相应的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能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商机的创业者,使学生通过创业实现自身就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实施原理

以学生成才为逻辑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主轴,实现工学结合。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项目任务引领 依据首饰的生产实际,制定科学性的典型项目,实行项目任务引领型教学,以适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其基本途径,一是企业兼具市场导向和典型教学内涵的真实项目任务;二是校企联合开发的真实任务;三是根据实际适当组织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任务并适当虚拟化。项目团队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串联整个教学内容的轴线,这种教学模式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科性知识相对于技能的实训处于从属地位,同时,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与企业及市场评价体系(如国家相关的职业技能考证)完全结合了起来。

工作室制教学 在专业核心设计、制作、营销及鉴定课程中,按企业标准将传统的教室改造成与课程相对应的工作场所,变传统的“教师—学生”平面理论传授为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教师通过“以工作任务下达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提出教学要求,包括任务的名称、尺寸要求、材料要求、工艺要求、制作时间、制作人签名等。同时,根据企业生产制作流程确定教学流程步骤,并且注意在各个步骤的关键节点处适时“供给”必要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职业岗位对位 学校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与相应的企业职业岗位紧密结合,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按需而设,按需而教。在教学过程和方式上,课堂教学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训练,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教学主轴,将静态的课堂知识转化成动态的岗位技能,并安排充分的毕业设计训练和岗位实习训练。随着教学的深入,先期的专业训练逐渐向后期的具体工作岗位训练过渡,虚拟岗位逐渐向真实工作岗位过渡,使学生从思维模式到工作习惯都能逐渐以职业化方式进行,最终达到与企业职业岗位对接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

课程体系 国内许多高职首饰专业以知识、理论为主体的课程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直接后果是毕业生难以就业。我院的首饰专业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重新打造了课程体系。针对首饰行业的职业岗位技能、首饰设计与制作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特点,设计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基于就业岗位中的设计、制作及鉴定(包含营销),设计了包括“首饰制作课程”、“首饰设计课程”、“宝玉石鉴定课程”三大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起,构成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的课程体系。对这些课程的授课顺序也做了调整,以配合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具体如图1所示。国内高职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六个学期,第六学期是顶岗实习。因此,专业学习主要在前五个学期内。以往因为注重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第一、二学期往往安排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人文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在第三、四、五学期。由于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同时,缺少相对应的入学专业教育,一年级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主攻方向和就业路径,对自身定位相当茫然,学习基础课时容易厌烦,缺乏动力,对本专业的兴趣也容易低落,基础课的学习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首饰专业新的课程安排中,专业核心课前提,基础课延后,例如,首饰设计课程原先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而现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安排了设计课,原先作为基础课的《首饰速写》和《设计表现》课则推迟到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原先《制作和设计》课安排在两个或三个学期内完成,学时分散到不同的学期,如《首饰设计》课在一年级仅有十几个学时。让学生提早接触核心课程,对三年内所要形成的能力与知识体系有所认知,在心中形成架构,再接触基础课程,就能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并有针对性地学习基础课,同时,将所学的新知识填补进能力体系中。这一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率。首饰专业根据上一届教学施行的结果,在下一届继续调整,2008、2009、2010三届学生的课程安排都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加强核心课程的反复程度,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可见效果。提前接触核心课程,学生在几个学期中逐步加深对某一能力的反复训练,易于形成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能发现自己在每一学期的进步,也能很好地激发其向学的心理。

工作流程教学法 在第二、三、四学期,专业核心课程在拉长授课周期的同时,使各门课程每学期按照首饰制作的工作流程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主轴。这种“工作流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专业学习过程是按工作任务流程顺序进行的,通过三至四个学期由浅入深的反复训练,学生可对整个制作过程形成清晰的感受和认知,能更好地掌握前后各个环节的内在因果关系。

进阶式实训 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三个不同阶段及不同任务的进阶式实训,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向企业的无间隙过渡。第一阶段:工作室制教学——企业典型真实任务和虚拟任务。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以企业的真实任务或具有典型性的虚拟任务作为实训教学内容。每个学期安排一个工作任务,以企业任务单的形式下达给学生。教师首先分解任务单的步骤,然后,在实际辅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真正完全的融合。全部教学过程在完全类同于企业工作岗位的环境下进行,使学生真实感受企业任务完成的全过程。第二阶段:毕业设计——企业的真实任务,安排在第五学期。由学校安排或学生自己联系相关企业,以企业的真实任务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学生在全过程中主动与企业沟通,听取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辅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的制作,最后,由企业直接推向市场。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根据设计构思(占25%)、制作水平(占25%)、市场反馈(占30%)和工作态度(占20%)四个方面,由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综合评定。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就业实践,安排在第六学期。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之后,顶岗实习阶段实质上成为就业实践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完成从学校向企业的过渡,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全身心地融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企业也能全方位地考察学生,便于企业最终正式录用。

教学特点 (1)市场导向、企业项目任务及典型教学三者内涵兼具。将市场导向、企业项目任务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构建新型的专业课程,形成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2)典型企业任务与适当的虚拟方式并举。以典型企业任务为主轴,依据教学本身的科学规律,适当采用一些虚拟的教学形式,作为必要的补充与合理的完善。(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利用工场化的教学场地,在完成真实项目任务的同时,适时同步融入理论知识,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于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为上海首饰行业培养出了一批职业岗位对位、学以致用、职业素质优良的毕业生,同时,扩大了学院和本专业的知名度,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肯定和欢迎。上海美院首饰专业的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优势在于,通过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同的课程实训,掌握了大量的实践制作技能,无论在销售、制作,还是设计环节,都有能力和知识作为支撑,可脱颖而出。在现今首饰业界设计人员与制作人员严重脱节的状况下,上海美院的首饰专业填补了其间的空白。

中国黄金集团委托设计打样的《婚庆对戒》专题,产品的所有设计、制作环节均由教师团队带领学生独立完成,并制作成18K黄金钻石饰品产品实样,由中国黄金集团组织生产,直接投放“中国黄金”在全国各地的1600家首饰加盟店。

我院2010届63名毕业生在第五学期就已接到老凤祥、老庙黄金、东华美钻、中国黄金集团、上海首饰研究所、上海郁金香珠宝有限公司(港资企业)等10家公司的“订单”,订单数超过毕业生实际人数逾50%。有的企业在试用之后还提出追加录用的要求。到老凤祥就业的毕业生已经作为储备干部在旗舰店VIP柜台任职。

我院2011届87名毕业生仍在顶岗实习阶段,有近90%已经落实了顶岗实习单位,其中,营销岗位28名、制作岗位16名、设计岗位7名、鉴定岗位3名,都是在老凤祥、老庙、亚一金店、中国黄金集团、上海首饰研究所等知名珠宝首饰企业实习,并受到企业的信任与重用。其中,在鉴定岗位上的实习打破了沪上其他高职在这方面的垄断局面,凸显了上海美院首饰专业重视并追加鉴定课时量后的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反思

虽然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得了各界的肯定,但受制于时间、政策和经验等因素,也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1)产、学、研、商的一体化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从教学运行的角度,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方面,以及教学、实习、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求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企业生产元素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合。不仅仅是在满足实训的层面,特别是要在与合作企业的项目开发方面形成优势。但目前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以期最终能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2)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尚待完善。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要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运作合理的衔接,不仅要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质量监控,还有加强企业参与校内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力度,对教学与管理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检查与评估,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及考核系统,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以发展和生成的眼光看待珠宝首饰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和培养过程中所应用的知识、实践操作方法和必备的素质,并从中提炼出新的改革依据,以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新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要真正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定的困难。但令人欣慰的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高职院校,这为学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正在已有的经验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灵活应变,大胆创新,利用试验区在政策、基金等各方面的优势,着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方面积极突破,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丰明高.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6):121.

[2]赵乐飞.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4):102.

[3]黎卫.高职艺术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8):126.

[4]佟景贵.高职院校珠宝首饰鉴定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1):140.

[5]于学甫.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OL].(2010-03).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JTS201003020.htm.

[6]李娅莉.双重模式珠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8,(4):49.

[7]肖启云.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1):61.

作者简介:

吕洋(1962—),男,医学专业博士,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俞晓菁(1981—),女,上海市人,古代文学专业硕士,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

作者:吕洋 俞晓菁

珠宝专业下高职教育研究论文 篇3: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

摘要:校企合作是以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专业就如何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珠宝专业;高等职业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目标的必要途径,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所在,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专业自创办以来,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主动与企业沟通、交流,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依托地方珠宝首饰产业发展的优势和良好的产业背景,在创办之初,成立了由珠宝首饰企业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广泛了解珠宝首饰企业的需求,征询珠宝首饰企业的意见。根据从企业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及珠宝首饰企业中不同岗位的特点,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将这些要素分解到各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

2005年12月初,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院在原珠宝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内高职院校中首家珠宝学院。与此同时,还设立了珠宝学院理事会这一校企合作机构。广泛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及珠宝首饰业界著名人士加入该理事会,为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构建了组织保障体系。

通过这种结合,我们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更好地适应以满足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构建更符合企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素质教学体系。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任务,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在珠宝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校企合作,加快并提升了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水平珠宝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才能提高珠宝专业的教学水平,克服实践环节不足的缺陷,突出珠宝专业的教学特点及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番禺珠宝首饰产业的优势,寻求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如,番禺云光首饰有限公司先后向我校捐赠了软、硬件设备,真空加压铸造机,K金电铸机等设备,在校内建立了先进的珠宝首饰CAD实训室和首饰铸造工艺实训室。

校企合作,使建设高水平、可持续的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可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校企合作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技术训练的现实而高效的途径之一。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熟悉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的具体运行情况,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取得成功经验后,又反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和新设备,适时培养出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珠宝首饰科技和工艺要求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我们先后在番禺云光首饰有限公司、广州市亿钻珠宝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定期派遣学生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专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

校企合作,有利于全面提高

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珠宝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的缺陷,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能力。如我们在《首饰制作工艺》课中,利用校企合作的成果制作了《首饰制作工艺》VCD片。通过观看该片,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加工制作珠宝首饰的全过程,以及一些新的工艺环节和先进的工艺技术手段和设备,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能够及时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工艺,以及国际珠宝首饰业的最新技术发展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学中,使学校教育能够紧跟珠宝首饰业的最新技术与工艺水平,使学校的教育与研究水平与行业同步发展。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校企合作密切了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为“订单式”人才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高等学校大量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保证毕业生就业,是每个学校和专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学生需支付一定的学费,其目的是希望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最终获得理想的工作。因此,就业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锻炼,学习知识,增长技能,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未来的求职、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实践证明,我院通过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经常出现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预订的情况。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校企“双赢”

由于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要形成良好的产学结合教育机制,必须寻求校企的“双赢”。要赢得企业的信任与支持,学校就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培养并提高为企业、社会服务的能力。如果说树立服务意识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那么,提高服务能力就是合作的必要条件,如果学校没有能力为企业、为社会服务,校企合作就很难长久维持。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为企业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措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鼓励教师钻研业务,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实际问题,作为校企合作中学院应尽的职责。

学院专业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已为企业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累计十余项。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开发,缩短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通过承担科研课题,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我院充分利用番禺珠宝产业发展的优势,根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提出的实际问题,由专业教师独立申报或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和项目,如专业教师申报的《提高银合金抗变色能力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市级科研立项;校企联合由专业教师主持申报的区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型抗氧化变色银合金的研究开发》获得了番禺区立项,累计获得了35万元经费资助。上述科研课题和项目已于2006年11月结题验收,评审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发明的《一种新型抗氧化和抗硫化银合金》已申请发明专利,自主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粒化装置》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另外,发表与项目研究相关的论文1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企业的认同、信任和赞赏。与此同时,企业为了更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增强了对学校的依赖性,为在“双赢”条件下建立产学结合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

总之,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要将校企合作引向深入,学校必须改革校内考核激励机制,增加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学质量评估等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将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激励教学单位和教师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于长东,韩晓伟,孙舟.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刘欣.高职产学研结合特色定位与动作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3]王昶.实施专业教学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常小勇.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及选择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作者简介:

王昶(1963—),男,江苏苏州人,硕士,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珠宝专业及高职教育研究。

作者:王 昶 袁军平 申柯娅

上一篇:乡纪委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干部综合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