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业化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代物流主要实现的目标是供应链的网络化集成,即把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集成为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产成品送到用户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生产商、销售商各环节单位的一个网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1:

试论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投资成本,加强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我国国情,更加证明农业产业化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这种新型经营方式一出现,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实践证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农业产业化,可以称为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和市场化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特色表现

农业产业化,简单而言就是用产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产业化即各个产业相互关联,互为一体,共同发展。从各地的发展程度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是市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没有市场经济也不存在农业产业化。因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运作都在市场范围之内。

第二是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动力来源就是农业效益。它是一种特殊的效益,不仅包括经济个体之间的效益,还有社会方面的效益,往往是社会效益对它的需要制约了经济效益对它的要求,因而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从这个层面上说,产业化后的农业即为效益农业。

第三是分工。农业产业化的显著特点表现为社会化分工很精细,一个产品即为一个专业,还包括一系列附加的专业生产环节。与一般意义上的分工不同,农业产业化所形成的分工彻底消除了行业、地域以及所有制上的限制,依据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和利润最大化这两个指标,在不同类别的产品以及生产经营产品的不同环节上进行新的结合。

第四是规模。从本质上看,农业产业化属于规模经济,一方面是企业单位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是聚集规模经济,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这对于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我国家庭经营的规模小与分散化现状,具有积极作用。

第五是区域。农业产业化中的商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以及龙头企业主要是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同时该区域也是最具有特点和优势的资源共同体,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形成极具增长点的经济开发圈。

第六是利益。可以称为是农业产业化运作的基本机制。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大致包括行业利益、单位利益、产业利益和个体利益,使得一切经济行为都与利益挂钩,用利益来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的积极性。这种利益机制,密切地把与农业相关的各个产业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有效防止非利益行为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通过以上所述,得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利益为促进,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加强经济效益和集约化水平为目标,对本区域农业的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格局、综合性开发、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科经贸、农工商一体化运作的利益载体。换句话讲,农业产业化就是把传统农业人为割断、无法连接的各个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一种新的非均衡循环体系。

同时,我国的具体国情也使农业产业化表现出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通过农业产业化,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农业工业化,把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结合为一体。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可以有效地抑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的工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三)我国农业的瞻前部门、旁侧部门与回顾部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市化进程基本同步发展,不会像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暴露出农业产业化刚刚建起,大城市病就立即浮现的情况。

(四)我国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稳步发展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发展,不会由于牺牲当前和局部利益阻碍粮棉生产,加剧经济的不稳定发展。

这4个特色也是四点优越性,对此我们在保持清醒认识的同时,更要把特色发挥得更加出色,尽快建成中国式的农业产业化。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思想上认识落后狭隘

尽管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但仍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农业产业化概念模糊,对实质以及内涵认识不清楚,无法理解农业产业化要超越农业领域,要打破传统地域限制和所有制限制,实行全面综合的发展。还有一些人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的重大作用认识,没有意识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协调配置,解决农业深层次矛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因而工作中缺乏自觉性,积极性不足,把农业产业化理解为农民自己的事,任凭其自由发展,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二)在市场层面上运行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规律来构建农业产业化的运作机制,其结果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目前我国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市场管理体制落后、农产品的商品率相对比较低,除了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相对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仍是自给自足,能够供给社会的农产品很少,严重阻碍这些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这些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首要任务是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三)主导产业不明晰

当前,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前提。在市场需求的主导下,要把拓展市场和有效发挥土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而不少地方还处在“小而全”的生产布局中,没有促使生产要素集中到效益较高的优势产业上。部分产业和产品大众化,没有特色,缺乏区域地理优势,还有些产品仅考虑当地资源丰富,而忽略市场需求,结果是无法卖出;有些产品的开发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附加值很少,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还有不少的地方竞相仿效发展,千篇一律,照搬照套,缺乏因地制宜、依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资源特色合理安排生产,缺乏农业产业化的创新精神,守着自己的优、特、稀、名资源却开发不出来特色产品,结果导致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类同,很难持续稳定发展。在确定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如何快速实现资源与市场相结合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了优质特色产品的严重短缺,而大众产品生产较多,市场低迷,无法体现价值。这一问题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运行和发展。

三、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一)加强认识,更新观念,指导整个农村经济工作

地方各级领导应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高度,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新观念、新认识和新思路。农业产业化力争超越农业来发展农业,构建综合型、一体化的产业。可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解决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那么现在的农业产业化就平衡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达到更高层次水平。用产业化的观点引导农村的各项经济工作,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发展。例如:安徽省肥东县食品加工园区的员工在领导的带领下,力求观念、思想、体制上的与时俱进,共组建了6家国家级重点企业以及7家省级地区的龙头企业,形成了数十家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全球遭受金融危机的2008年,营业收入高达37.6亿元,并且建成了2.67万公顷(40万亩)的产业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多达30万左右的农户。

(二)健全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在整个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各级政府应依据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同步发展”的导向,从运转调节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两个方面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进一步健全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同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组建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完善流通服务机构,共同构建起一个总体框架为批发市场,在各级农贸市场的支撑下,从商贸城发散出的网络新型布局,再同时以农民自产自销组织为补充的综合性的市场流通体系。

(三)重点引导培育,发展主导产业

各级政府部门应在培育主导产业上,通过相应的政策指导,使得农业开发的各类企业和农民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主体,积极引导农民开发有特色、有前景、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要指导广大农民群众运用新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大宗产品的水平,扩大特色产品的规模。另外,还要指导群众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对那些尚未形成规模但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产业着重发展。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强龙头企业全面综合发展,组建农业产业化核心示范区域,构成在优势产区的基础上,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核心为优势企业,有利于进一步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又好又快地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发展城镇化经济,增加农民的就业率。从各地区各部门应对金融危机的角度来看,在某些区域设有龙头企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一方面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和遭受到金融危机对农户的冲击压力,另一方面也保障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红梅.从农业产业化先行地区看龙头企业的创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2] 贾会远.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对策研究[D]. 郑州大学, 2004.

[3] 蒋黎明.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4] 林勤.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

[5] 李庆庆.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1997,(54).

[7] 王文献.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5.

[8] 谢蓉.农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周新群.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探讨[D]. 清华大学, 2005.

作者:王健

我国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2:

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如何运用物流网络系统

摘要:现代物流主要实现的目标是供应链的网络化集成,即把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集成为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产成品送到用户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生产商、销售商各环节单位的一个网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在实现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中要在明确思路、建立观念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特点立足我国现有的资金、技术支持平台,创新性的构建农业现代物流网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服务。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物流、网络系统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

现代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物流的特征及现状

1、农产品物流的特征

农户作为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和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具有多重身份,其行为模式比较复杂,决策的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并受到农户个人的文化素养、偏好、心理状态、经济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在对市场信号和经济信息的认知、判断、反应上,即可能是有理智决策,也可能是盲目从众;从数量特征上看,农户作为供应商其数量弹性很大。

农业物流客体和物流工具的多样性。农业物流客体主要为农副产品及其中间产品、产成品,此外还包括其他辅料、包装物等。农业物流工具也是种类繁多,层次不一,由于物流客体和物流工具的多样性因素决定了农业物流主体在联结模式的数量上呈几何级数增长,加剧了农业产品物流路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农业物流路径的复杂性。其主要原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农产品消费的普遍性。物流过程可描述为:农业投入物流工厂或工业城镇为起点,经由各种运输方式到达农村,直到千家万户呈强发散性;经过农业生产、收获等环节后,农产品由少聚多,由支线向干线汇聚到制造厂或分销商呈强收敛性,经过加工或流通加工后,向分销商、零售商扩散呈中度发散性,最后从各零售网点扩散至千家万户消费者呈发散性。其物流路径的特征模式表现为:强发散性+强收敛性+中度发散性+强收敛性。

农业物流环境的制约性。由于农业物流环境具有全方位性,其制约性表现在两个相关联的方面。一方面农业物流能力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制约和影响农业物流的范围和绩效;另一方面宏观物流环境、国家物流政策、农产品产业化规范及标准化等对农业物流形成外部约束和局限。

农业物流时间竞争的双向性和局限性。由于农产品自然生长周期缺乏伸缩性,使物流的时间竞争受到局限。

农业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

2、我国农业物流的分类及物流现状

农业产品物流的分类可以有两种方法:按物流的不同阶段划分,可以分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业销售物流。按物流客体划分可以分为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和农产品物流。

我国农业物流的现状。农业生产具有地域广阔、季节性、周期性强的特征,与制造业相比可控性低,常常面临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综合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情况。入世对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农业物流建设的政策引导和科学理论启发,导致对物流观念缺乏,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物流技术落后。使得我国的农业物流滞留在简单化操作,在入世后根本无法与国外农业竞争。农产品物流成本高已成为削弱我国农产品在市场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农业竞争与风险的加剧对物流时效性的要求逐步提高。农业物流尚不能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农产品需求。

三、构建现代农业物流网络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

由于农业产品生产存在的固有特征及问题,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上问题建立起合理的物流网络系统以达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1、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当形成完整的物流网络化系统观念

依据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宜构建区域物流网络系统。

点辐射。点辐射一般以区域中心区(主要农产品生产中心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摊开。中心区的生产、供应、销售的社会化程度较高,能与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农产品物资流通,加快以中心区为核心的区域物流发展速度。

线辐射。线辐射一般以辐射干线(如铁路、公路、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和上下游地区摊开。辐射干线上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好,现代化程度较高,两者之间的物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面辐射。面辐射可以分为摊饼式辐射和跳跃式辐射。摊饼式辐射是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向周边地区进行物资流动的过程,使周边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并逐渐向外推移。跳跃式辐射是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发生物流联系,使落后地区进一步发展。其中摊饼式辐射的辐射距离比跳跃式短、阻力小、物流成本小、物流利用率高。

2、依托农业区域物流中心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物流中心的建立应当注意地理位置、占地规模、流通功能及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的集成。

地理位置。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应当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流通中心。三者均应位于产业中心及次城市边缘、交通条件好、用地充足的地方,一般可选择在交通枢纽地带,可以衔接陆、水、空等运输方式,使物流基地内部物流网络与外部物流网络相适应。

占地规模。一般而言,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大,集多种功能设施为一体,是发挥综合协调和基础作用的物流设施的区域集合体,是大规模集约化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区和物流线路的交汇点,是以仓储、运输、加工等用地为主,同时还包括一定的与之配套的信息、咨询、维修、综合服务等设施用地,规模宜在70万平方米左右。

流通功能。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三者是综合性、区域性、在批量的物资位移集中地,它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为一体,成为产供销企业之间的桥。物流活动必须具备的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等功能,成为具有多种物流功能的流通形式和作业体系,并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配送等业务进行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商品的运动达到高效、协调有序。

3、建立共同配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建立共同配送是将众多流通单位处理同种的或异种的商品配送功能整合起来,促使他们共同利用仓库、车辆等设施、设备,有效整合物流配送资源,将小批量货物转换成商品集运,形成大批量配送,实现低成本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物流经过共同配送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实现物流过程中的连锁经营,将采购供应、验收入库、储存保障、储存保管、配送运输等功能衔接起来,形成顺畅运行的物流配送系统,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共同配送具体方式的创新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物流保障。

4、实现信息网络化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农业信息网络化是指在其物流领域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并能完成其在多媒体、高效率的综合网络上自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最终达到物流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普遍共享,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的过程。在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中应注意建立自动识别系统(条形码、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智能交通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通过以上系统的建设而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合理运行为农业产业化过程服务。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在实现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中要在明确思路、建立观念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特点立足我国现有的资金、技术支持平台,创新性的构建农业现代物流网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服务。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刘小卉主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J]. 2006. 12-13.

[2] 张敏主编.物流运输管理[M].2004.1.

[3] (英)艾伦·哈里森//(荷)雷姆.物流管理[M].2006.01..

作者:阿建卓

我国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3: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产业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农业信息传播不畅;产业化运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乡镇地区的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小,信息比较闭塞,都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诊就是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一些乡镇地区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比较狭小,无法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产业化经营。同时,乡镇地区的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作物灾害以及病虫信息等无法及时传播,都会给农业产业化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

(二)农业信息传播不畅。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灾害性气候与病虫预报等方面。这对产业化的实施成功与否几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例如产业化的科学决策首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市场信息不灵,则往往导致项目选择的失误。但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各部门、各行业各自为政,甚至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缺乏整体设计与相应的法律政策协调,影响了信息市场的合理、有序交易。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网络化信息市场,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原始阶段,农业信息不能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递到农民手中,农业信息难以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

(三)产业化运作机制不健全。有的企业由于项目选择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不起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出现经营亏损,对农户缺乏吸引力。有的地方硬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工商企业参与农业开发,靠“拉郞配”形式组织公司,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的办法组织适合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运营公司。此外,产业化实体由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按合同办事,造成履约率低。主要表现在当市场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部分农户为了眼前利益,置合同契约不顾,谎称农产品减产等原因,偷偷将农产品高价转向市场,使企业不能及时按合同价收购原料,造成企业利益受损。此外,在原料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或降低成本,部分农户不按生产规程进行生产,使企业无法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加工原料。反之,当市场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有的龙头企业又拒绝收购,或任意压级、压价、拖欠货款,变相损害农民利益。这些双方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的短期行为,均影响产业化实体长远发展。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规模经营,在一些条件有限的乡镇地区,达不到很大的经营规模。可以有条件的,逐步的进行适度规模的土地产业化发展。根据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发展一些乡镇企业,同时结合户籍制度、小城镇发展政策等,让农民真正意义上同土地脱钩,实现土地的集中化、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对乡镇地区的耕地制度进行变革,采用耕地流转制度,从而促使一些拥有耕地却不用来进行农业发展的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乡镇耕地的有效利用,逐步实现小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二)完善农业信息市场。首先,农业信息人员要不断增强信息的商品意识和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将过去由国家拨款,根据行政指令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和收藏,无偿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为以获取效益为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农业信息市场的特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以获取效益的运作方式。 其次,在产品开发上除保持原有的传统产品外,还要对信息产品进行二次、三次深加工,开发出具有农业特色的数据库、实物信息产品和使用配套产品,及时向各类农村用户提供适合于农村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信息。其三,各地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建立适合于本地特点的农业信息市场,充分发挥科技集市、科技大篷车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信息、成果转换。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市场,对各地的信息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建立和健全信息市场法规,将零星、分散、无序的信息交易加以规范,以保护信息生产者与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运作机制。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完善的利益和风险运行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保证,也是制止各种机会主义行为、降低违约率的有效措施。为保证双方利益,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利益联结。企业和农户都要提高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保证企业与农户所签合同的法律效力。

(作者单位为隆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农业科,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员 )

作者:王丽丽

上一篇:民商事判决执行论文下一篇:见习班主任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