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能源安全关系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我国能源安全状况进行思考的契机缘于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能源不安全现象,石油供应中断、世界石油价格飙升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能源安全。缓解我国能源不安全现象,需要在透析我国能源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解析新能源安全观的内在要求,探究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 篇1:

基于动态博弈网络技术的我国石油供应策略应急管理研究

摘 要:建立我国石油供应危机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是缓解石油供应危机的有效策略之一。采用动态博弈网络技术评估了马六甲海峡是否处于正常通航条件下的我国石油供应状态与策略选择。结果表明,在我国处于石油供应危机的状态下,应急管理的策略选择为在利用现有石油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中缅、中俄、中哈油气管道的建设。

关键词:石油 应急管理 动态博弈网络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剧增,石油安全问题凸显。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字显示,2013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82亿吨,同比攀升4.03%,另据普氏能源资讯统计,2013年来自中东的原油进口增长了8.6%,达到1.4654亿吨,占到了总进口量的52%;来自拉美和非洲的原油基本稳定在2770万吨、6424万吨;购买自亚太的原油则下降了16.9%,至644万吨。从我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来看,除极小部分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零星陆路运输之外,绝大部分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主要是经过波斯湾,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运输距离遥远,运费相当高,石油进口安全风险也较大。

为了降低我国石油进口集中度较高所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建立石油供应出现危机状态下的应急管理机制,周凤起、周大地和杨晓辉等专家学者提出了“东引、南下、西进、北连”策略。而在石油供应预警研究方面,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研究的较少。具体的研究为:李凌峰(2006)用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我国石油供应通道安全;范秋芳(2007,2014)分别用神经网络、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石油安全预警进行了测度;冯春艳(2007)介绍了发达国家石油供应应急机制;李春顶、马荣、赵美英(2011)在我国石油进口战略及政策选择提出了“二大重点,八项战略”的应对方法。上述研究中涉及的定量方法并未涉及实际应急管理中的动态博弈机制,造成策略选择的主体缺失性及选择时机、对策响应性较差。由此可见,我国石油供应研究方面在危机概率状态、决策时机、决策机制、如何实施等方面的研究急需用动态博弈技术加以确立、完善。

一、模型选择

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的方法很多,“动态博弈网络技术”问题是研究在进展过程中,项目内容动态变化下的网络技术,包括在动态网络下阶段状态的评估定级、关键链的管理、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等主要问题。动态博弈网络技术常常用于突发事件的管理,突发事件管理的博弈双方为“突发事件”与“突发事件管理者”。针对于我国石油供应危机所对应的突发事件及其应对可看成双方在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又由于应对主体需利用资源的调度去减缓或消除危机,故可利用网络计划予以刻画。这一过程会随着应对主体的应对而使博弈双方的博弈地位不断地发生变化,动态博弈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然。

二、基于动态模拟网络技术的国外石油供应策略

根据动态博弈模型,对我国石油开发策略的选择进行博弈分析。

设定:

1.局中人。“危机管理者”与“危机事件”,其中“危机管理者”为我国政府,“危机事件”为石油供应危机。

2.策略空间。危机事件:根据我国进口石油运输线路的安全情况,将石油供应危机事件划分为两种状态S1、S2,危机事件的状态空间表示为S={S1,S2},其中S1代表我国石油进口通过马六甲海峡处于正常通航条件下的石油供应状态;S2代表马六甲海峡处于不能正常通航条件下的石油供应状态。两种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为pij(i,j=1,2)。危机管理者我国政府在石油供应危机中可选择的策略,见表1。

3.石油供应量与保障率的关系。根据策略选择的不同,石油供应保障的程度也不同。石油供应保障程度用供应保障率表示,其取值范围为0到100%;按照我国石油的需求量与各方案的相关因素,结合专家调查法确定石油供应量与保障率之间的关系,见表2。

4.方案评价。根据我国石油进口各路径、管线的长度、运输能力、预期投资及成本等因素对各方案评价如下:

d1?酆d3?酆d4?酆d5?酆d2

假定博弈双方危机管理者(我国政府)与危机事件(石油供应危机)共进行两轮博弈: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管理者先将本国生产的石油用于消费,将其记为方案Ⅰ;在博弈的第二阶段,我国政府有五大类方案可供选择,即{d1,d2,d3,d4,d5}。按照方案的评价结果d1,d2为较优的备选方案,分别将它们记为Ⅱ,Ⅲ;由此形成的博弈第一阶段的策略空间为{Ⅰ},在博弈的第二阶段的策略空间为{Ⅱ,Ⅲ}

5.支付函数。设危机管理者的支付向量为二维向量,其中第一分量表示供应保障率,第二分量表示成本。将各方案的成本转换见表3。

6.状态转移函数。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事件以概率pi选择第i种危机状态,定义第二阶段的状态转移函数为pij=f(a1,i,j),其中,a1表示在博弈第一阶段针对危机采取某种方案后预计达到的保障率;i表示转出状态,j表示转入状态。根据预先的信息设p11=0.95,p12=0.05;p21=0.5,p22=0.5。

7.两阶段动态博弈过程及支付情况。两阶段博弈的过程及支付情况见图1所示。

8.危机管理者的决策目标、决策准则与预案的生成。

(1)决策目标:在第二阶段博弈结束后,石油供应危机应能被控制(即第二阶段的预期保障率要尽可能达到100%),在此约束下成本越小越好。如果第二阶段博弈结束时保障率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可以通过支付较高的补偿成本,预计补偿1%的保障率所需支付的成本为5单位,决策准则采用期望成本最小原则,成本用C表示,则:

C(方案Ⅰ;方案Ⅱ|S1)=[100%-(75%*0.95+60%*0.05)]*100*5+200=328.75

C(方案Ⅰ;方案Ⅲ|S1)=[100%-(100%*0.95+100%*0.05)]*100*5+350=350

C(方案Ⅰ;方案Ⅱ|S2)=[100%-(75%*0.5+60%*0.5)]1005+200=362.5

C(方案Ⅰ;方案Ⅲ|S2)=[100%-(100%*0.5+100%*0.5)]*100*5+350=350

(2)预案生成。通过计算、比较可知:如果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事件以状态S1出现,则危机管理者的最优策略是在博弈的第一阶段选择方案Ⅰ,在博弈的第二阶段选方案Ⅱ;如果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事件以状态S2出现,则危机管理者的最优策略是在第一阶段选择方案Ⅰ,在博弈的第二阶段选方案Ⅲ。即若我国石油进口通过马六甲海峡处于正常通航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选择为在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建设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道的力度;而在马六甲海峡处于不能正常通航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选择为在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设中缅线,即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远洋油轮从印度洋运至缅甸实兑港输送上岸,再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昆明,或延伸至重庆。

三、结论

1.我国石油供应危机事件可以博弈双方危机管理者(我国政府)与危机事件(石油供应危机)进行动态博弈来模拟刻画。

2.在马六甲海峡处于不能正常通航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选择为在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设中缅线。

3.其他备选方案宜根据石油的使用成本、技术进步与替代能源的开发等影响因素予以动态调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JY059),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0D027)]

参考文献:

[1]我国海关统计年鉴.北京:我国海关总署出版社,2014

[2]周凤起,周大地.我国中长期能源战略[M].北京:我国计划出版社,1999

[3]杨晓辉.我国石油战略的西南布局[J].当代亚太,2004(3)

[4]李凌峰.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危机预警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06

[5]范秋芳.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国石油安全预警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7(5)

[6]范秋芳,赵亚丽.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中国石油安全预警研究[J].中外能源,2014(2)

[7]冯春艳.发达国家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J].中国石化,2007(1)

[8]李春顶,马荣,赵美英.后危机时代我国石油进口战略及政策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1(3)

[9]Beliakov G.How to build aggregation operators from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2003(18)

[10]Iyer N S.A family of dominance rules for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Man,and Cybernetics Part A,2003(33)

[11]Lipovetsky S,Michael Conklin W. Robust estimation of priorities in the AHP.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37)

[12]Yager R R.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in Accounting,Finance and Management 1999(8)

[13]姚杰,计雷,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J].管理评论,2005(3)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作者简介:孙永波,博士,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资源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责编:贾伟)

作者:孙永波 王丽讷 毕延彤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 篇2:

浅谈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因素

摘要:能源安全关系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我国能源安全状况进行思考的契机缘于世界范围内所出现的能源不安全现象,石油供应中断、世界石油价格飙升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能源安全。缓解我国能源不安全现象,需要在透析我国能源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解析新能源安全观的内在要求,探究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能源安全;石油安全;新能源安全观

能源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更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能源安全问题已不仅仅是各个国家境内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广泛关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量密切相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越大,商品就越丰富,社会就越富裕,国家也就繁荣。事实证明,能源安全时刻与世界的政治、经济、外交紧密交织在一起,已成为各国乃至全世界的能源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为什么要对能源安全问题进行思考,是因为当下出现了许多能源不安全的现象,特别是石油供应的不稳定。石油安全受到威胁带来的巨大损失是短期内无法弥补的,同时这样一条恶性循环的关系链直接引发的能源安全问题,并不是单靠某一个石油供应国或某一个石油消费国能解决的,而且依靠武力战争来解决争端的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将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置于世界范围内进行探究,为我国的能源发展情况把脉,确定我国的能源发展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定位,了解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透析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状况的因素,探索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对策,也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安全的现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费强度为2.5吨油当量/万美元GDP;中国为8.4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美国的4倍多,日英德法等国的近8倍。世界人均能源消费量为1.61吨油当量,中国为1.07吨油当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66.46%,约为美国人均水平的1/8,日英德法等国人均水平的1/4。从能源生产情况来看,2004年全世界原油生产量为38.68亿吨,比上年增长4.45%;中国原油生产量为1.75亿吨,增长2.90%,占世界份额的4.51%,列居世界第二。从能源消费情况来看,同年全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7.67亿吨,增长3.44%;中国石油消费量为3.09亿吨,增长15.83%,占世界份额的8.19%,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据《2006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进口量逐年增大,国内原油产量已不堪重负,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原油的需求量,供需关系难以平衡,国内原油的生命线逐渐脆弱。从进口国外原油的地区和份额来源看,中东地区占60%,非洲地区占20%,亚太地区占14%,欧洲中亚地区占6%。照这样的格局发展下去,到2020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将占进口石油总量的80%。如此单一的石油供应线路无疑大大增加了中国在获取原油渠道上的依赖程度,使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受制于人。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07年原油生产量为1.87亿吨,比上年增长1.1%,原油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11.3%,比上年下降0.6%。同年原油消费量为3.4亿吨,比上年增长6.3%,原油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8.3%。若按最低方案预测,到2020年,石油消费总量将在4.5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高达60%。从总量看,中国的石油消费水平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而且,国际市场不断高涨的油价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将大于发达国家,也使中国正在面临着来自能源安全方面的严峻挑战。

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是指石油安全问题,这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从上述所列数据中可以发现,尽管我国是自然资源匮乏和人口众多的大国,但石油消费量剧增、石油来源渠道单一、无法摆脱世界石油价格涨跌带来的波动,这一事实已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现状的显著特征,也正在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处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特别是石油供需的缺口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加了对成品油的需求量;我国石油资源的储备能力不够强大,还未能完全摆脱石油生产国的动荡局势对石油进口的影响;全球化浪潮下,我国的石油价格还未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实现独立运作。面对诸多挑战,如何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如何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难题。

二、我国能源安全的因素分析

保障能源安全是实现我国能源发展乃至推动世界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是能源的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而言的,我们不可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能源的绝对安全,因为诸多客观因素也会发生变化,也许眼下的安全状态也可能突然转化为不安全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使安全状态的比例更大一些,不安全状态的比例更小一些,在安全与不安全之间找到一个适度平衡的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透析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状况的因素有哪些方面,再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找到各项难点的应对措施逐一击破,从根本上缓解能源不安全的紧张局面。具体来说,影响我国能源发展状况的因素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情况。从世界范围来看,石油资源分布具有地区集中性,比如中东、拉丁美洲、非洲地区是世界石油的集中分布区,其中中东地区占世界的66.5%,南北美洲石油储量占世界的14.2%,前苏联占5.64%,非洲占7.37%,亚太地区占3.4%,欧洲占1.83%。[4]世界各国对石油的消费需求都以不同速度增加,尤其是石油储量较少的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各国对石油资源发生激烈争夺,石油的生产与消费发生偏离,导致石油消费国对国外石油进口的严重依赖。

第二,石油资源的来源渠道。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各国获得石油资源的渠道不同,盛产石油的国家可以实现自产自销,石油资源贫瘠的国家大多是依靠大量进口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的情况。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以及发电、运输业对燃料的需求激增,使国内石油供应产生缺口,不得不加大国外原油进口的力度。另外,我国石油进口主要依存于中东地区,进口来源地的单一,也会使我国在面对中东动荡局势下的进口贸易产生不稳定因素。

第三,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资源禀赋的优势和对煤炭消费的依赖导致我们忽视了能源多样性的发展,对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步伐缓慢。煤炭、石油、天然气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反过来会导致全球变暖改变气候系统。事实证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终究不是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应该是相互促进的,而非绝对冲突的两项目标。

第四,石油储备能力。国际石油市场受国际经济形势周期性或非规律性变化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世界石油价格的飙升,使进口原油的国家贸易收支状况不稳定,引起原油进口国甚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停滞。石油储备能力的强弱是我国应对国际石油市场风险的重要指标,是直接影响国际供求关系、市场价格、国家能源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能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直接影响着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我国石油资源匮乏,而且长久以来能源利用率很低,这是由于我国一直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造成了能源利用过程中的严重浪费,也污染了生态环境。而造成能源利用率的原因恰恰正是人们缺乏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意识,更没有在全民范围内达到普及,这只能加重我国能源未来的紧张局势。

三、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路径选择

21世纪以来,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石油价格不断飙升,能源市场动荡不安、争夺资源的矛盾突出等一系列挑战,世界能源安全问题日渐凸显。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关注,在2006年7月17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八国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在发表的书面讲话中呼吁:“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要求“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给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体可以从一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加强石油储备能力。这是应对国际石油市场风险对我国能源安全影响的重要举措,也是稳定国际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出于对安全和成本的考虑,重视本国石油储备能力的提高,是增强国内石油供应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

第二,开展能源外交。树立“互利合作”的价值观,促进能源消费国和能源供应国以对话与合作的方式,增加与多个能源生产国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既保障能源消费国获得资源的可靠性,同时保障能源供应国获得能源收益的稳定性,在能源需求与供给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确保稳定且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供应及合理的国际能源价格,实现全球的能源安全。

第三,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培育支持“多元发展”的政策环境,重视能源开采技术的发展,挖掘诸如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潜力,减少污染,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调整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燃料的能源结构,适度进口,转变仅依靠能源进口的单一渠道方式。

第四,呼吁各国和平共处,避免战争,保障石油的有序供应。落实“协同保障”的发展机制,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政治局面。否则,油气资源丰富的生产国和重要储藏地,将长期处于大国相争的窘地,能源资源的争夺与博弈将导致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地区战争与局部冲突,这势必会直接威胁到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提高能源利用率。走集约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率,普及节能意识,才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缓解能源危机,保证国内能源的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世界与中国的能源数据比较[EB/OL].2005-11-28.http://nyj.ndrc.gov.cn/sjtj/default.htm.

[2]吕致文.我国能源安全的结构性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5(9).

[3]2007年统计公报能源数据摘要[J].中国能源,2008,(4).

[4]冯卫红,王红.世界石油安全走势与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J].理论探索.2006,(4).

[5]张磊,郑丕谔.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

[6]张宇燕,管清友.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J].世界经济,2007,(9).

[7]崔民选.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英]杰弗里·肯普.波斯湾仍是战略争夺的目标[J].生存,1998-1999年冬季号.

[9]马延琛,吴兆雪.中国新能源安全观与实现全球能源安全的新思路[J].东北亚论坛,2007,(7).

[10]王海滨,李彬.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与新安全观[J].当代亚太:政治·安全·外交,2007,(5).

(责任编辑/彭巍)

作者:明 玥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论文 篇3:

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风险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风险的概念及特点,然后分析了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指出其中风险的来源。并针对这些风险,本文提出了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措施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企业与企业之间正走向集团化、连锁化与网络化运营。由于供应链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从而产生供应链风险。石油石化企业掌握着国家的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兴衰,而且石油石化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石油石化产品的储存、销售、运输往往都是以供应链的模式运行的,因此有必要展开对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研究。

二、供应链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供应链风险是指某种不确定的损失在供应链领域中产生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所有影响供应链正常安全运行的因素,并对供应链企业产生危害。供应链风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动态传递性

供应链风险会伴随内部外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产生风险,供应链风险是与供应链的运作动态存在的,而且这种风险会传递给整个供应链企业。

2 效益背反性

效益背反指的是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节点企业的利益损失,因此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往往会产生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

三、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风险来源

1 信息传递风险

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供应链体系比较庞大复杂,涉及的供应链环节较多,因此容易在供应链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反馈不及时的风险,并进而导致石油石化企业产品积压。生产物料供应断档,市场销售竞争力减弱等危害,从而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 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风险

供应链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使整个供应链体系获得效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代表这一体系上所有的成员的利益也都是最大化,有时候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会减少这一体系中某些企业的利益,当利益损失一旦加大,就可能导致企业间利益的风险产生。对于石油石化企业而言,也同样存在着利益分配风险,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进一步导致供应链联盟的瓦解。

3 企业库存风险

在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中,各级企业都是按照其供应的生产和零售商来进行决策的,而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不真实的信息在供应链内部进行传递,并且在传递过程中被逐级放大,等到达最上级的供应商时,信息已经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信息不真实的影响,以及应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需要,上游的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保持着比下游零售商需求水平高许多的库存供应,从而会加大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风险。

四、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措施

1 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建立战略联盟

石油石化企业要注意加强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降低信息传递带来的风险。首先,石油石化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之中,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石油石化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企业内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实现联网,通过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的信息传递与共享,防止发生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情况。其次,石油石化企业要与整个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做到与供应链企业充分的分享信息,并及时的了解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信息情况,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反馈和调整,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和降低信息风险打好基础。

2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于处于供应链核心的石油石化企业来说,要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供应链的利益分配风险,除了建立战略联盟之外,还要完善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可以通过签订业务合同的方式实现,例如:以物流服务企业为例,石油石化企业可以通过与其签订物流外包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物流外包的内容,对物流服务商进行绩效评估,如果其按照合同内容保证供应链产品运输环节正常运行,满足各项服务指标,则根据其绩效进行奖励,而如果没有保证供应链运输环节的正常运行,则根据合同扣除相应的服务费用,从而对其进行约束和激励。

3 构建敏捷供应链体系,减少库存风险

石油石化企业要降低供应链的库存风险,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必须构建敏捷供应链管理体系。所谓敏捷供应链体系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无缝化程度较高的功能网络链条,以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敏捷供应链是建立在企业战略联盟基础上,因此可以降低供应链中的企业利益风险。

作者:杨晓军

上一篇:乡村干部轮训工作报告下一篇:党员七一比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