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观摩妇产科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对身体健康情况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所以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妇产科护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育安全,关系到广大女性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和传宗接代工作,因此更要提起足够的重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临床观摩妇产科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临床观摩妇产科论文 篇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

[摘 要]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等途径,院校联合,进行助产岗位能力分析,强调职业能力需求点,构建起能体现助产士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助产;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生育政策的实施,在妊娠和分娩期间为孕产妇提供高质量的助产服务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对助产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助产课程体系,以保证助产学生的专业水平可以满足社会需求。我国的助产教育与国际助产士联盟的标准体系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充分分析我国助产教育现状,针对课程体系设置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岗位能力分析,调整不合理的地方,建立更完善的助产课程体系。

一、国内助产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助产课程体系受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对助产的课程体系进行局部调整,加重助产学的相关内容,没有考虑到助产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专业培养目标与高职特点不符。有的定位过低,参考中职培养标准,加重产科学比例,学生基础知识太过薄弱;而有的参考本科培养目标,加重学生的学学习负担,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其次,课程设置课程数过多,出现“大而全”的现象[1]。特别体现在基础课程上,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等等课程,样样俱全。再次,不注重人文类课程,觉得可有可无,如护理礼仪、人文沟通技巧等课程。最后,实践性教学环节偏少。许多院校的专业课程实践比例达不到30%,而助产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至少要达到50%。要给学生足够多的临床观摩和动手做的机会,多开放实训场所,通过课后实训—学期见习—综合实训—临床实习等多个实践环节,实现理论实践的更好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2],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树立正确的助产教育观念,围绕助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需求这个核心,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通过文献查看,实地调研,结合院校、用人单位、学生三者的意见,充分进行课程设置论证,以期建立符合现代护理观的,能充分体现助产士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

二、我院助产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过程

(一)就业岗位调研

查阅文献和对12家各级医院进行调研得出,助产专业就业岗位包括综合性医院妇科产科、妇产科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机构、月子中心等。主要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1.门诊。负责接诊、分诊病人以及开诊前的准备工作,负责观察候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对较重的病人应提前诊治或送急诊室处理,负责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检查,采集相关检验标本。

2.产房。配合医生进行正常分娩和异常分娩,新生儿的出生护理。

3.病房。妇科病房对常见疾病进行护理,产科病房对正常及异常孕产妇进行护理。

(二)职业能力要求调研

通过对12家各级医院调研,根据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临床对高职助产专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三大方面:职业公共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助产专业能力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掌握本专业的基础医学知识,专科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

(2)掌握遗传和优生优育知识。

(3)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知识,对常见疾病的常规护理。

(4)具有观察和处理正常分娩、新生儿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能力。

(5)具有开展母婴保健及计划生育指导的能力。

(6)具有对难产及产科急、危、重症病人初步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

(7)具有对妇产科常见病的病情观察、初步判断病情并能及时处理的能力。能配合医生进行妇产科常用手术操作及护理配合。

(8)具有对妇产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

(9)具有对孕产妇及新生儿进行健康宣教的能力。

(10)具有钻研业务、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

(11)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12)具有一定的临床评判思维能力。

(三)基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医疗单位的用人要求,借鉴国外助产教育的先进理念,深入分析助产专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我院高职助产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胜任临床助产及妇幼保健工作岗位,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助产、母婴保健、护理等工作的技能型助产专门人才。

2.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针对能力需求点,构建助产课程体系。助产学生既要有适应一般性护理工作的能力,又要有凸显专业特色的助产技能,才能增强学生毕业的工作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助产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要在实践课程上加大投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一流、设备优良、特色鲜明的校内助产专业实训基地—模拟医院。建立一支实际操作能力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实践教师团队。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助产实训基地和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的实践考核制度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课程结束后考核,期末考核,实习前考核和毕业考核缺一不可。

4.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助产专业是关系到生命的特殊职业,需要助产士能在各种不同情景下为孕产妇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的

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入人文关怀的教育,包括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时时处处理解这种关怀。

具体内容包括通过与各级医院和其他高校的密切联系,明确助产岗位所需要职业能力,确定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特色办学;在课程体系上,初步确定我校选择临床分科模式;结合我校助产专业培养目标,对公共必修课做适当调整,突出学生的计算机和英语能力培养;设置合理的专业基础课,对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等课程进行整合;职业素养课程里加大人文類课程;要安排一定的管理、评判性思维方面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目前助产士没有专门的资格证书考试,还要结合护士执业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控制课程门数在30门左右,加大实践学时比例以及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相关教材、课程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

护理学院助产专业教师经过多轮讨论形成课程体系的初步框架,后经过多次召开校内外专家和医院护理专家的专业论证会,几经修改,形成终稿。

三、助产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一)助产课程体系共有四大模块,详见表1

(二)学时、学分和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共开设必修课35门,其中限选课6门,共150学分,要求公共选修课3学分。总学时数为2679学时,理论与实践比例见表2。

四、讨论

(一)本课程体系的特色

1.借鉴DACUM办学模式,邀请医院和高校行业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由学院教师和医院助产专家共同承担护理课程,参与到助产教学中,集体备课,进行教学观摩,使双方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脱节,深度融合。

2.加大人文课程比例。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国内外近些年都有重视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和教师配备上都稍显不足。护生在护生礼仪、沟通技巧、护理伦理、跨文化护理等方面都需要加强,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护患,医护关系的和谐。

3.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建立高仿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基础操作技能不仅是护理专业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也是助产学生必须掌握并熟练应用的技能。我们不仅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还有高仿真的产房、手术室和各临床实践场地。

4.课程的整合优化和特色课程体系的建立一直是改革的重点。

国内不少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有的初见成效。我校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广东地方经济特点,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等,建立既有普遍借鉴性又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评价

本课程体系已经在15、16级助产专业顺利实施,通过多方评价机制对其合理性进行考核。学校、医院和家长三方对人才培养的结果基本满意,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得到医院的一致好评,这与我们在课程设置前期的调研密不可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人文内容在各学科的渗透。由于学时所限,学生的理论基础还是稍显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能力欠佳;另外对学校来说,怎么进一步整合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依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淡化学科边界[5],开发配套的教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子静.构建高职护理专业“五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2(5):56-58.

[2]牡爱萍,罗红艳,王哲敏.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1.

[3]邵爱玉,王逢春.山东省职业院校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3):134-137.

[4]王容,凡伟.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123-124.

[5]李巧香.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102-103.

编辑 武生智

作者:陈侠 崔丽净 温李滔 唐省三

临床观摩妇产科论文 篇2:

刍议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的方法实践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高,对身体健康情况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所以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妇产科护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育安全,关系到广大女性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和传宗接代工作,因此更要提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培养专业化妇产科护理专业人员的基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妇产科护理专业也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效果。在此对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进行简要探究。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学校;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但是因为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一般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能力不高,学习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中职学校教学的高效开展。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教学活动,切实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与发展提供更加充沛的动力。

一、实际案例教学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培养的是妇产科的护理人员,学生毕业之后便需要走上工作岗位,直接面对患者,面对各种病情,面对各种突发情况,面对各种性格的患者家属,需要具备高超的业务技能,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具备良好的护理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实际教学中是不可能组织学生真正大面积地走上工作岗位,不可能真正时刻跟随医生学习处理各种病情,因为那样一是不实际,二是会影响患者情绪,影响医院的日常工作,并且也不会有大量特殊情况的患者来作为范本供学生学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量的实际特殊案例呈献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例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胎儿窘迫导致胎儿缺氧窒息的特殊案例,对其发生的时间、主要症状、发病原因、诊断依据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慢性胎儿窘迫发生可以让孕妇多取侧卧位休息或剖宫产,急性胎儿窘迫可以尽快助产经阴道娩出胎儿,通过提高母体血氧含量以改善胎儿血氧供应和剖宫产等护理和治疗措施,并让学生掌握孕妇需进行产前定期检查,注意自我保健,增加营养,劳逸结合,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预防胎儿窘迫症发生的有效策略,提升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的效果。

二、角色情境教学法

正因为中职学校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活动的机会较少,而妇产科护理又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对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面对病人数量极少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关注的一个课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以妇产科护理人员和妇产科病人的身份出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进行异位妊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扮演因为输卵管妊娠导致输卵管破裂的患者,并把既往病史和临床出现的症状提前告诉了“患者”,让她按照教师的预设情境进行表演。扮演护理人员的学生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询问、相关病史了解以及护理处理的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对异位妊娠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护理方法的有效掌握,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促进了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效果的更大提升。

三、信息化教学法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动力,信息化教学方法以其直观形象的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生动的形式,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更大提升。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学生真正走进医院进行观摩的机会较少,因此采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例如,在讲解异常分娩产妇的护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医院中对一名异常分娩产妇进行护理的实况录像,让学生对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儿异常、分娩焦虑及恐惧等实际异常情况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对于实际的护理策略也通过直观地学习有了更加准确地掌握,实现了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在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对学生的公共学科教学、专业理论教学,组织开展专业实训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能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玲芝.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方法刍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93-94.

[2]曹林.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13):62.

作者:高锦丽

临床观摩妇产科论文 篇3:

《妇产科护理学》临床见习的几点思考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对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护生临床见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更是护生正式接触患者的开始,对护生日后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思想有重要影响[1,2]。在医疗卫生领域处于加速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帮助护生更有效地见习一直是医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妇产科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和目前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等,使《妇产科护理学》在见习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为此,笔者深入分析其问题并提出对策,旨在强化《妇产科护理学》的见习效果。

1.《妇产科护理学》临床见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妇产科患者具有特殊性,护生学习机会少。

妇产科疾病主要发生在女性生殖器官,许多疾病直接涉及患者的家庭、婚姻和生育等隐私问题。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患者在要求有临床经验的护士护理的同时,以保护隐私为借口拒绝见习学生观摩和参与护理过程。自人民法院关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实施以来,患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导致许多患者不愿意回答见习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严重挫伤了学生见习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见习过程中,患者拒绝男学生参加护理和学习的几乎为百分之百[1]。

1.2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妇产科护理学》带教教师多为当班临床护士,护理任务繁重,上好班已经很辛苦了,临床带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所得报酬甚少,因此护士带教积极性相对不高。部分带教老师在思想上对见习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见习的目的和要求不清楚,他们认为见习就是到医院走马观花走走过场,见习期间他们让学生处于放羊状态,使得学生自由散乱,给护生讲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的时间被无形压缩了。另外,不少教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对见习学生既不放手又不放眼,生怕学生说错话或做错事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1.3传统的带教模式难以达到带教目的。

传统的填鸭式带教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轴,有些临床老师在见习带教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课,没有带学生看病人。教学中缺乏互动,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教学中,教学模式枯燥、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部分见习课内容和理论课冲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提高《妇产科护理学》临床见习质量的主要对策

2.1改革《妇产科护理学》理论教学。

《妇产科护理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理论优化整合。对于妇产科常见疾病的讲解要根据护理程序相关理论,围绕疾病展开,打破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PBL教学、标准化病人(SP)教学、网络教学、课后讨论和反馈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讲授过程中结合临床讲解,加深学生理解。

2.2强化临床老师的带教意识。

2009年1月1日起出台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应牢固确立教学意识,增强医患沟通观念,积极说服相关患者配合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妇产科护理学》临床带教老师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解释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同时,医院或者学校要建立带教老师形成性评价系统,注重对带教老师进行全方位评价,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如优秀带教教师特别荣誉奖等,提高临床护士带教积极性。同时,科室领导在安排带教时,应让带教老师在学生见习期间,实行半脱产带教,这样才能保证带教质量。

2.3实施规范化教学查房。

传统带教方法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带教模式至关重要,实施规范化教学查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临床老师可引入PBL教学法,实施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带教模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达到见习的目的。对于一些病人不愿合作或风险较大的操作,可利用高级模拟病人,设置真实情况,让学生扮演护士对病人进行护理,将临床思维融入病例分析中。带教老师带教前应认真备课,不要照本宣科,多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毕竟临床见习不是书本知识的重复[3]。

参考文献:

[1]彭鸿英,王艳杰.男医学生在妇产科见习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50-52.

[2]李云涛,石琳熙.在临床医学见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68-70.

[3]陈隽,李新,王旭斐,等.小组讨论结合床边教学在妇产科见习课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4):3680-3681.

通讯作者:李晓玲

作者:曹文静 张希奇 李晓玲

上一篇:安全教育教案(精选2篇)下一篇:数学教师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