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机构基层医疗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疗单位为了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服务职能,开启了其绩效考核建立与应用之路。对于基层医疗单位来说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我国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探索其应用,能为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绩效考核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卫生机构基层医疗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卫生机构基层医疗论文 篇1:

分级诊疗制度下患者首诊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患者的首诊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分级诊疗运行过程中的障碍,为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7-9月,选取江苏省5家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问卷249份,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94.4%。62.1%选择大医院首诊,19.1%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患者选择首诊医疗机构的主要考虑因素依次是医疗机构诊治能力(74.5%),交通便利程度(44.7%),疾病严重程度(17.0%);分级诊疗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是18.3%和39.5%。分级诊疗的主要障碍是基层医疗机构资源有限,患者分级诊疗知晓率低,医保配套政策引导不足。[结论]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是培养基层人才,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并加强分级诊疗宣传教育,创新医保报销方式,以促进患者首诊在基层医疗机构。

关键词: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基层医疗机构

分级诊疗最早在2009年医疗体制改革中提出,是患者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阶梯诊疗模式,旨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矛盾突出,老百姓看病困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江苏省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通过组建医联体,培训全科医生,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基层首诊,13个地级市全部申请成为我国分级诊疗工作试点城市,初步建成了分级诊疗政策体系。

为了解江苏省分级诊疗运行过程中的现实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7-9月调查江苏省5家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的首诊意向,对可能影响患者就诊选择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或调整方针提供建议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医大附属江宁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射阳县人民医院三个地区五家综合医院的门诊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2017年7月至9月,对江苏省内5家综合性医院的门诊患者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9份,其中有效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4.4%。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患者的首诊意向、可能影响首诊选择的因素,旨在调查门诊患者的首诊选择和就医经历,得出分级诊疗运行的现实情况。7月至8月针对南京市三家医院,总结调研经验后9月完成另外两家医院调研工作。

1.3 质量控制

提前培训调研人员,在南京地区开展预调研,及时调整问卷提问方式和内容;每份问卷尽可能填写调查对象联系方式,便于回访;问卷完成当天检查是否有错填漏填现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录入数据后,随机抽查数据,减少操作失误。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录入资料,计数资料主要采用构成比指标。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235份,调查对象中,女性偏多,占51.5%;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34.5%),29-50岁次之(30.6%);居住地方面,23.0%的患者来自农村,77.0%来自城镇;接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人数最多,占比28.5%,研究生及以上最少,仅占7.7%,两者中间较为平均;职业方面,农民、工人、教师等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各个工种分布比较均匀,公务员人数最少(4.7%);家庭总月收入方面,占比最高的是5000-10000元,48.5%的家庭处于该收入水平;患者参保类型以城鎮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三类为主,占总人数81.3%,其中城镇职工医保最高(38.7%)。具体情况见表1。

2.2 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选择意向

当人们感到身体不舒服需要就医时,45人愿意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占19.1%,而62.1%选择直接在高等级医院就诊。在疾病类型上,62.6%的患者是小毛病,常见病和慢性病,只有40位患有重特大疾病,急性症状或是需要手术治疗,必须在高等级医院治疗,这部分人占总数的17.0%(见表2),该调查结果也符合WHO对疾病的分类,常见病占80%,其他疑难病和需特殊处理的疾病各占10%,也就是80%的疾病可以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得到解决。

当患者被问及所患疾病是否严重时,46.8%和35.3%的患者认为一般,不严重,仅有17.8%的患者认为疾病严重,必须在高等级医院诊治,但远远超过17.8%的患者选择高等级医院就诊。可见即使是病情较轻,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治愈,人们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大医院就医。

对比江苏省近三年来医疗服务数据,宏观上把握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服务情况。由表3可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百分比保持在53%左右,分别是54.03%,53.46%,52.73%,并未得到提高,甚至有轻微下降的趋势,与15年试点工作提出的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需大于等于65%的考核标准相差较远。数据说明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意愿并不强烈,也未随着分级诊疗的实施有所提高。

由表4可得高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依然居高不下,即使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从2014年到2016年增加了2.97%。大医院的病人并没有彻底分流到基层去,分级诊疗的分级就医成效低微,大医院医疗负担依旧很重。

2.3 影响首诊医疗机构选择的因素

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选择的因素,问卷中设置了一道多选题:患者选择首诊医院的主要考虑因素。由表5可见,总体上,医疗机构诊治能力是患者选择首诊医疗机构的考虑最多的方面(74.5%),其次分别为交通便利程度(46.4%),疾病严重程度(17.0%),居后三位的依次是医疗费用(8.1%),医保报销比例(6.0%),有无家人陪同(3.4%)。分开来看,选择高等级医院的患者和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选择医疗机构时考虑的前三个因素是一致的,但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表明首诊意向的不同与患者对医疗机构的认知有关。

患者选择医疗机构时最先考虑的是医疗卫生机构的诊治能力,这与患者对基层低信赖度直接相关。仅有30.6%的患者表示基层医疗机构能完全胜任基层首诊工作,32.3%的患者认为部分胜任,基层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服务符合患者的医疗期待,但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并不能和上级医院很好地衔接,这部分患者中选择基层首诊的比率仅有23.7%,可见即使认可部分基层服务,基层医疗的非连续性和患者的疾病分级意识模糊,使得患者忽视具体病症,宁愿选择医疗资源更充足的高等级医院而不愿意留在基层。30.6%的患者完全不信任,认为基层只能用来做一些小检查,只有大医院才能看好病,这与基层的卫生技术人才缺乏,医疗设施落后,用药受基本要用药目录限制有关系。剩下6.4%由于公费医疗等长期去定点的高等级医院就诊,并不清楚基层医疗机构的现实服务能力。

除医疗服务能力外,患者会优先选择离家近的医疗机构。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医疗机构数量逐年增加,去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相差越来越小。调查显示,接近80%的患者去大医院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基层医疗机构的距离优势相较于其诊疗劣势,不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其次,疾病严重程度也影响了就诊选择,一般说来,大病去大医院,小病去小医院,这是分级诊疗的最初制度设计,患者也会如此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医疗机构。但调查显示患者只有在感冒发热时才会去基层医院,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基层的服务能力常年没有变化,只能治疗这类疾病,同时又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心理学上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影响了最终行为倾向,决定了大部分患者就医态度是选择大医院进行首次诊疗。

值得注意的是医保报销比例排在了第六位,不能吸引患者去基层就医。一方面是分级诊疗强制定点医院,以差異化报销为驱动力,形式单一,且政策模糊,绝大部分患者并不清楚报销优惠和流程,也就无法制约患者的就医选择;另一方面,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患者对价格不敏感,他们往往会支付更多的费用来获得更到位的医疗服务。

除以上患者主观原因外,一些现实客观情况也影响着就医选择。调查表示,分级诊疗的认知评价也影响着基层首诊,仅有18.3%的患者了解分级诊疗,而在这些了解的患者中,只有39.5%的人对分级诊疗政策表示满意(见表6)。是否了解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直接影响了老百姓有没有分级就诊意识,会不会选择基层医院首诊,能否有效利用分级诊疗形成的医疗资源,因此分级诊疗宣传工作还需要继续推进。

3 讨论与建议

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有利于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下沉,优化卫生资源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均衡配置,打造有序的就医秩序体系。目前,我国已经有85%以上的城市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江苏省严控大医院规模,拉大基层与大医院报销比例促进基层首诊,组建医疗联合体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根据以上调查发现分级诊疗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基层医疗机构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患者过高的医疗需求

这是患者最为看重的,也是基层首诊受阻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基层医护人才数量少,医疗技术水平偏低,全国基层卫生工作会议调查显示,基层卫生人员目前缺口为2.5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仅20.0%,截至2015年底全国全科医生的数量为18.9万人,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6.2%,远低于国际30%~60%的平均水平;二是基层医疗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患者的不同层次需求,部分基层医院无床位而无法获得连续便捷的医疗服务;三是基本用药目录的局限使得各级医院药品差别较大,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处方的药品种类和数量较少,有些患者在医院习惯了某种药品,回到基层找不到合适的药品,制约了基层服务能力。因此,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分级诊疗的关键。

3.2 患者分级诊疗知晓率低,就医意识未发生变化

由于分级诊疗知晓率偏低,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功能不了解,也不清楚分级诊疗的流程和优惠政策,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就医习惯,还是会偏向于大医院就医。调查过程中,很多人表示不知道分级诊疗这个名词,但对于分级就医的想法表示赞同,认为对缓解目前的看病情况有所帮助,因此分级诊疗宣传重点可以放在实际操作层面,如基层的功能定位和分级诊疗的流程而不是简单的科普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在患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应承担起分级诊疗的宣传教育责任,配合大医院在基层开展相关检查与健康知识普及,转变过去无序的就医观念。

3.3 医保配套政策引导不足,无法制约就医行为

医保报销制度仅作定点机构差异化报销引导,形式过于单一,以2017年南京地区城镇职工保险为例,一年内,在职人员自己支付医疗费用超过1200的部分在社区医疗机构治疗的实际报销比例为70%,在指定三级医院就诊报销比为60%,每年门诊统筹补助限额为2000元,退休人员分别是75%,65%,患者在社区和大医院的报销只有10%的差距,医保作为最大的支付方,应当通过报销手段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而不是被动分担医疗费用,表现为分级诊疗驱动力不足。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对居民就诊选择影响显著,适当变更医保赔付方式,如将医保不同单位差异化报销改为,适合分级诊疗体系的按病种付费。根据各地区的详细疾病谱,疾病严重程度和诊治过程对病种分类,明确各医院的功能定位,对于那些基层医疗机构完全有能力诊治的疾病,只有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才能报销,而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不能诊治的疾病,转诊的患者在大医院可以享受更高比例的报销。

目前,江苏省分级诊疗还未实施到位,其关键在于培养基层人才,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并加强分级诊疗宣传教育,创新医保报销方式,以促进患者首诊在基层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

[1]王辰旸.南京市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潘建军,马国栋.我国分级诊疗政策实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5):125.

[3]杨超,郑雪倩,高树宽.立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2):21.

[4]成王金,朱益民.基层首诊的制约因素与促进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7,(10):56.

[5]徐颖,李志芳.基层首诊与分级医疗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4):418.

[6]宋海燕,叶小琴,甄诚等.北京市医联体内患者基层首诊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11):36.

[7]季慧敏.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的分析与完善[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8]王森.我国居民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NS面板调查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5,36(3):32-36.

作者:周德权 朱菁 杜李新 赖佳 胡景明 陈在余

农村卫生机构基层医疗论文 篇2:

关于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建立与应用研究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疗单位为了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服务职能,开启了其绩效考核建立与应用之路。对于基层医疗单位来说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我国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探索其应用,能为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绩效考核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层医疗单位 绩效考核 建立与应用

一、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建立与应用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一些基层医疗单位的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绩效考核运用在基层医疗单位的时间并不长,相关的风险管理,财务指标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同时,在服务能力的提高上,基层医疗单位还有一段路要走。

二、基层医疗单位如何进行绩效考核的建立

(一)建立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形成制度并长期确立下来

绩效考核进入到基层医疗单位中的时间还不长,我国的基层医疗单位在运用绩效考核的时候存在着不熟练的情况,甚至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医疗单位所接受和使用的绩效考核理念已经老旧,不适合现在基层医疗单位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基层医疗单位建立绩效考核,首先就是要建立绩效考核的体系,体系的建立使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能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同时绩效考核的整个流程也可以通过制度的形式落地。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医疗单位的收入分配、医疗服务水平、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都将有长足的提升。

(二)以基层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突出绩效考核的指标

绩效考核的建立离不开绩效考核的指标,绩效考核的指标是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当前,基层医疗单位除了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相关规定要求或借鉴其他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之外,更需要以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结合单位预算管理目标,将考核指标细化量化,对于关键的指标加大关注。此外,在绩效考核指标的确立过程中,基层医疗单位应做好非财务指标与财务绩效指标的区分及综合使用。

(三)建立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的后续反馈机制

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工作要落地,就需要建立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的后续反馈机制。在基层医疗单位的整体绩效考核工作完成之后,后续的反馈机制也不能落下,后续的反馈内容主要包括绩效考核结果中的优点与不足,对下一步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做出一定的指导。同时,对于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结果应做到高效运用,以绩效考核的结果为支撑进行评优选先、核算绩效工资。

三、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建立后的应用分析

(一)学习绩效考核理念,适时更新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

开展基层医疗单位的综合性改革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绩效考核的建立与运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建立高效的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之前,基层医疗单位需要进一步学习绩效考核的理念,先进的绩效考核理念以及方法能有效推动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一方面,基层医疗单位应该主动学习先进的绩效考核理念,主动走出去学习同行业先进单位、不同行业先进单位的先进理念,深入了解绩效考核应如何进一步开展,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绩效考核理念指导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

同时对于基层医疗单位来说,也要注意更新绩效考核管理方法。在不同时期的需求之下,对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应相应做出修改和变化。一方面,需要深入分析基层医疗单位的绩效考核结果,从实际情况了解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所产生的效果,同时广泛收集群众、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广开言路,拓展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思路。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单位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先头兵,更要适应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背景,在绩效考核上做出一定的调整。

(二)进一步密切绩效考核指标与绩效工资的关联性,提高单位及员工工作积极性

绩效考核的结果通常由一个个绩效考核的指标来进行评价,绩效考核指标在基层医疗单位方面可以分为两种,机构考核指标和人员考核指标。机构考核指标主要用于业务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年度绩效工作考核,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指标:一是机构管理指标占20%;二是基本医疗指标占35%;三是公共卫生服务指标占35%;四是满意度指标(居民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干部满意度、病人满意度等)占10%。人员考核指标主要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对单位职工进行绩效考核,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指标:一是劳动纪律岗位职责指标占20%;二是工作数量指标占40%;三是工作质量指标占30%;四是满意度指标占10%。[1]从这些绩效考核指标来看,大多数指标都是非财务指标,对于财务绩效指标的运用还比较少。在这个方面,基层医疗单位可以进一步密切绩效考核指标与绩效工资的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弱对绩效考核的效果影响很大,如果关联性很强,就能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三)深入抓好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的反馈工作,突出考核结果的效果运用

深入抓好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的反馈工作,突出考核结果的效用也是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应用中的重点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更好发挥作用的保障。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于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结果需要进行反馈,反馈需要分为对基层医疗单位整体绩效考核的反馈,同时也要有对基层医療单位员工考核情况的反馈。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突出考核结果的效用。比如说,基层医疗单位可以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对今年的奖励性绩效总量进行重新核定,考核不合格的按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80%进行核定,核减部分用于核增考核优秀单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两年不合格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2]

四、结论

基层医疗单位是我国医疗体系构成的关键部分,是我国的医疗事业能落实到民众身上的有效渠道,同时也在国民医疗水平的提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基层医疗单位绩效考核的建立与应用,这是社会大背景的要求,同时也是群众的需求,在绩效考核方面,基层医疗单位仍需要不断完善和促进。

参考文献

[1]庄丽妮,贝尧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与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04:7-9.

[2]钱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09:24-26.

作者:廖启

农村卫生机构基层医疗论文 篇3:

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的探析

摘 要: 本文结合国内外多年来在卫生领域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都可以有效发挥才能。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 岗位胜任力 培养方法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有扎实而全面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和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真正成为“会看病的好医生”。目前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研究成果甚少,进行相关研究对基层居民获得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97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and)发表胜任力领域有奠基性意义的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标志着现代胜任力研究的开端[1],提出胜任力的概念是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国家,由于医务人员低劣操作导致的医疗事故和医疗质量问题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更引起了胜任力在医学领域研究的逐渐展开[2]。直到2002年,临床医生的胜任力才被明确定义为:“胜任能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3]为了适应社会对健康需求格局的改变,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教学模式正在逐步由以知识结构和过程为基础的模式向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方向发生演变。至今,美国、加拿大、英国都已经完成针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要求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指南,并且在不断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001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公布了基于能力的培训目标,要求在病人诊治、医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这些基于大系统的实践的六个核心能力上培训、考核住院医师,并且对以上六大核心能力的二级标准分别下了定义。ACGME提出的住院医师六大核心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测评标准[4]。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会(RCPSC)的学者提出对专科医生进行以胜任力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先驱理念,在2005年发布最新的标准《2005年加拿大医生胜任力架构》(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5],提出“更高的规格,更优秀的医生,更优质的医疗”的主题。标准主要将医生的角色分成七类:专业人士、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医学专家。2006年英国医学总会(GMC)推出关于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的《良好医疗实践》(Good Medical Practice),并已于2013年完成了新一轮修订[6]。在2006年的版本中,分为医疗技术服务、医疗诊疗规范、教学与培训、医患关系处理、团队合作、要求医生遵守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在2013年的版本中修订为了四个核心领域:医学知识技术和表现、医疗安全与质量、沟通与合作、维护信任。尽管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研究在许多国家中都曾进行或正在进行,然而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文化的不同,确实对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及胜任特征造成影响。而正因为如此,结合国外岗位胜任力研究的参考,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自身特点出发,将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切实本土化,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留下了可行的研究空间。

在我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时堪等人最先开始关注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一部分职业开展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7]。在医药卫生领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李文等人于2005年启动“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的课题,将三级医院院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乡镇卫生院院长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卫生机构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词典库[8],这是胜任特征在我国首次被引入卫生领域。2006年,金盛华等人编制实践分析综合问卷对初级临床医师进行大样本调查,进行了初级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9]。2007年,王贤吉等人在介绍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全科医师的教育与培养、招聘与引进、考核与晋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10]。2009年,王永芳等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模型,并对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1]。2013年,金丽娇等人通过全科医生工作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全科医生胜任力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构建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2]。2014年,黄涔等人通过对某医科大学7所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护士、行政管理人员及患者的随机抽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收集的资料,得出6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特征依次为临床基本能力、医师职业精神与素质、自我保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沟通能力[13]。2014年,张冬青等人对全国7个省(直辖市)分层抽取86个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14]。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等人以辽宁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采用核检表问卷调查法与行为事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5]。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指承担职务(职位)的资格与能力。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就是对具有单位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才的获取(包括:发现、鉴别、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有效开发,是指对员工的现有胜任力的发挥、潜在胜任力的有效挖掘和胜任力的发展。岗位胜任力具有如下特点:与工作岗位相关,是完成工作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岗位特性;是从表现优秀的员工身上所提炼出来的,具有牵引和导向性;是可以衡量和测评的;是与本岗位相关联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既包含显性的又包含隐性的能力和素质。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最经典的是冰山模型,将员工个人胜任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对胜任力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层次性的排列。“冰山以上部分”包括技能和知识,与工作所要求的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这些要素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他们不太容易通过外接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冰山模型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利的工具,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构建某种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还对于担任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进行明确的说明,而且成为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为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提供科学的前提。

胜任素质理论体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里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应用性也得到了实践的全面检验。虽说在国内,胜任素质理论和应用体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卫生领域尚属新生事物,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建立,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拓展了胜任力管理的领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结论对于其他非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医疗机构管理者们可以以此为参考,构建满足本单位战略需求的胜任力模型。有利于相关医学院校教师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使他们更准确地培养农村医生所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为即将进入的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管理的必要性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部门和医学教育单位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管理、培养、选拔、指导所应侧重的能力特征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支持。

随着基层卫生服务逐步向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职能转变,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特别是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将岗位胜任力模型转化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未来该领域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从国内外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中吸取宝贵经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既切实本土化,又能满足基层卫生需求,研究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这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国家从2010年起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医学院校教师探究如何使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具备岗位胜任力,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农村医学人才。

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针对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和能力要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将胜任特征来源文件中所涵盖的内容概括成胜任特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在问卷附件中对胜任特征进行逐条解释。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问卷主体部分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量表的形式,调查对象按照胜任特征体现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全程访谈录音。完成访谈后,对录音进行文本转录,随后使用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中的词汇,提炼出受访者在其所描述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胜任特征。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比对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构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最终确定和对各要素的重点程度分析邀请专家,听取他们对模型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建立有效、可靠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这种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不各种资历的医疗卫生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经典的理论及研究分析方法,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这样一个需要承担相对复杂的工作岗位的胜任特征结构。研究结果能确切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有据地理清了影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卫生人员工作表现的动机、特质及其他因素。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为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提供了参考。

结合国内外多年来在卫生领域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论证其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医院管理者可以“合理用人,有效用人,善以用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都可以有效地发挥才能。

参考文献:

[1]David M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2]Carraccio C,Wolfsthal SD,Englander R,eta 1.ShiRing paradigms:from Flexner to competencies[J].Acad Med,2002,77:361-367.

[3]Epstein RM,Hundert EM.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7:226-35.

[4]Michael G Stewart.Core Competencies[EB/OL].[2012-6-9].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Chicago,IL,USA.

[5]Jason R.Frank.The 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R].Ottawa: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2005.

[6]GMC.How GMP applies to you[EB/OL].[2011-9-10].

[7]时堪.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86-595.

[8]李文,尹爱田,等.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及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6):270-271.

[9]金盛华,张鸣.初级临床医师专业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M].硕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6.

[10]王贤吉,张新平.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中华卫生事业管理,2007(11):727-729.

[11]王永芳,王永丽,李博.科主任胜任力模型与绩效关系研究.现代医院,2009,5(5):3-6.

[12]金丽娇,贾英雷,孙涛,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3659-3661.

[13]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14]张冬青,何坪,邓宇.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重庆医学,2014,8(43):3048-3050.

[15]田蕾.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以辽宁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M].硕士论文.中国医科大学,201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农村(社区)医学教育研究中心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赣南苏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3XGL019);赣南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培育课题(课题编号:RP201406)。

通讯作者:鄢俊

作者:钟志宏等

上一篇: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德化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