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曾借鉴西方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这必将出现不适合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症状”。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本民族文化特色,发掘传统文化优势,继承艺术思想。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想保持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要相辅相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 篇1:

生态文明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摘 要: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针对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环境设计与人们的工作生活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满足多元化环境艺术发展的需求,培养人们相对独立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为人们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艺术;设计

一、生态文明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不破坏生态环境,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应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已存在的生态问题,确保环境工程建设的秩序化。统筹协调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保障环境、保护工作规范性的有效途径。从宏观层面出发,一定要把控好环境保护的力度。如果环境保护力度过度化,既影响环境设计的美观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造成影响;如果环境艺术设计过度化,那么也会对生态平衡产生较大破坏。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遵循适度性原则,找准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人本性原则

在生态文明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人本性原则,这也是对生态文明的一种尊重与顺从,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其核心价值便是满足人们的精神层次以及物质层次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一定是为人民而服务和设计的。不过,虽然人本性原则主要是以人为主,但其设计的背景还是自然,毕竟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将人本性、自然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

二、生态文明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

1.生态文明环境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1.1合理规划室内空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分为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设计时需要结合人们的设计需求,调整室内空间整体结构,为后续的装修工作开展,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空间结构的整体规划,能够降低装修污染,保障设计流程的规范性。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总结人们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对现有的空间进行作用分化,将空间分为功能区、艺术区、办公区等多个区域,让施工设计流程变得清晰明了,减少施工人员的决策失误,以免造成材料的重复使用。为了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需要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收集用户的信息反馈,优化室内整体结构,为人民带来轻松愉悦的居住体验。除此之外,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室内空间,能够保证装修工作的稳步推进。

1.2运用安全环保的施工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可通过对工程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要求设备采购人员选择安全环保的装修材料,不仅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有效降低自然能源的消耗,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需求。通过运用新型环保砖墙,进行室内装修设计,能够起到良好的隔音隔热效果,降低空调冰箱等设备的使用,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发展目的,一些可重复利用的环保装修材料,能够起到良好的环境保護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相契合。

如在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运用木质材料,经过实践调查分析,建筑物中的木质材料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使用周期较短容易受潮开裂,同时具有较高的火灾风险。为了保障室内设计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需要选择价格低廉、使用率高的塑料装饰板,参考相关质量标准选择合适的装饰板生产公司,在涂料选择阶段避免甲醛、VOC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的溶剂型聚氨酯漆,尽可能选择无毒无污染的水性涂料。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一部分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含量较高,对住户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大量使用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室内环境设计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全面提高安全环保材料的使用率,运用有机环保的绿色建材,减少装修材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针对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案。

1.3保护生态环境。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工业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想要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需要制定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善现有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污染处理制度。多元化设计方案的制定,能够全面降低因装修材料处理问题带来的环境影响,购买可循环利用的装修材料,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运用,在设计装修流程的过程中,可采用太阳能技术,进行室内光源和水资源的应用调节,从而合理利用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太阳能技术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型替代能源,能够通过太阳能进行热源、电源的提供,转换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能和电能,发挥出环境保护的作用,降低生活必备能源的消耗。

2.生态文明环境下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2.1景观设计的合理规划。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周围的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室外景观设计形式,景观设计是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环节,能够为人们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要想全面提高室外环境设计的美化程度。就需要在实际方案制定过程中,调整区域内的景观配置,有效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同时在进行景观形式选择时,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呼应。例如:室外喷泉设计,首先需要确定喷泉的辐射区域,了解区域内的人流量,结合周围的环境特点,制定彼此协调的设计理念,同时,要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调整喷泉面积大小和喷泉外观,合理分配现有资源。

结束语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要注意节能材料的使用,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利用建筑结构营造合理的室内环境,节约装饰材料,注意材料的二次使用等。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严格控制室外景观的投入,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提高室外环境质量。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面,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结合起来,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符浩彬.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才智,2013(13):228-229.

[2]孟凯.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管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4):30-31.

作者:周雅婷

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 篇2:

基于建筑理念的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摘 要: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曾借鉴西方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这必将出现不适合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症状”。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本民族文化特色,发掘传统文化优势,继承艺术思想。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想保持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要相辅相成。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西方著名的城市专家诺伯特·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t-Schultz)提出“场所精神”,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提出“建筑意”,认为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以期追求“环境—人—物”协调共生的环境。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国际主义追求理性、简约的单一设计风格,经过数十年发展,现在早已满足了这一层面,然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渴望追求一种有特色的、反对单一的生活方式理应受到生产方式的关注。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的工匠、理论家将“人—物”协调共生的理念融入环境艺术中,为我们提供了造物理念、设计观念。

一、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误区分析

(一)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与异化。今天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设计仍然需要以良好的氛围为现实服务,人与环境协调共生的生态观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受到西方环境艺术理性思维的影响,中国所面临的抉择也是非常痛苦与缓慢的,一方面国家的羸弱导致人们不得不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知识,在20世纪初期,上海一带出现第一批中西方混合建筑,之后包豪斯风格引入中国,以三大构成为主影响了中国数十年。另一方面,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必然会割舍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任何社会变革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来临,传统元素遭到了抛弃。比如在商业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不论是在北京或是在上海,我们所看到的商业写字楼与欧洲所见的写字楼并无两样,除了地域化的差别,环境设计几乎没有区别。

(二)环境设计与文化传统不能相容。20世纪20年代发起建筑革命,通过近几十年的努力,环境艺术设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建筑形式千篇一律,脫离现状。建筑形式主要采用工程特征,对于文化氛围却不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考虑,为何中国的环境设计如此简单了事,忽视地域性特征呢?环境设计除了承载功能外,还要体现地域特色和隐喻手法。后现代主义以来,追求简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西方逐渐出现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著名建筑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提出“Less is a bore”,颠覆了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中国从受西方设计理念影响到自我审视,也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中国环境设计师也不断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采用隐喻手法。隐喻手法是在联想与想象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审美心理,采用一种晦涩的、多方面解释的方式,比如朗香教堂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建造,使用象征意义,其建筑外观从各个角度都能有展开思考的空间。我国的建筑设计往往追求功能性,因而承载信息的能力太小,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风格已经固化,设计师容易沿袭传统的设计心理,使得个性化难以得到发挥。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关系辨析

(一)文化是孕育设计的土壤。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能够发挥主动性改造环境,比如建筑的形式、材料和手法。不同地域建造不同的建筑形式,比如中国西南方的建筑形式以吊脚楼形式为主,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这种形式是根据地理特色形成的,因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夏季气候湿润且常有暴雨和泥石流,这种建筑也就自然形成了。人和环境是讨论的重点,即使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建筑家们也在努力将人作为主题。现代主义五大师之一的阿尔瓦·阿尔托,作为对现代主义过分理性和冷漠的改进者,将芬兰的传统文化和建筑相结合,其建筑作品如韦斯屈莱大学(如图1),体现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城市高度发展,人情味却越加淡漠,阿尔瓦的思想对今天的设计十分有借鉴意义。

(二)传统的营造观体现了古老的建筑思想。中国的设计理念和西方有明显的差异,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们去探索新形式和新思想。自然从哲学角度指的是“本来”。自然界是一个可以自我修复、自我活动的过程。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不同角度对自然观作重要指示。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万物有“道”,万物运动是自然的。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规律和法则。

自然观也折射在环境建筑里。从古代南北方建筑可以看出,北方地区的房屋墙体较厚,窗户较小,可以防寒,冬季降雪多,斜顶的房屋可以防止雨雪堆积;南方地区墙薄,主要为了通风纳凉。北方地区房盖坡度缓为蓄水,南方地区房盖坡度陡为排水,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因为这种构造符合人的居住条件,再比如中国古人讲究因地制宜,这种观念在园林建筑中最合适不过。中国园林以南方园林为优,南方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佳(如图2)。苏州园林简约的设计,将一草一木无限扩大,仿佛园中自有乾坤。亭台楼阁虽然是人为建筑,却和周围环境相对适宜,未有半分不恰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第三自然”。苏州园林常常借用花草树木,将狭小的空间放大,这便是古人所讲的“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自然景象。通常采用造景手法,所谓造景就是借用其他石、小路、树木等进行装饰,达到“曲径通幽处”的魅力,比如一个人走在园林中,看到周围的景象由于曲折而变得生动活泼,游走在园林之中仿佛置身在一幅曲折的画卷中。作为个体,看到了景物的“变”与“动”,园林建筑在时空中影响城市的各个构件,传统设计思想将天然景观的审美认识,通过比较转移到更加有意境的空间,使园林也就是大自然的缩影,添加了人化的流动之感。

三、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设计

(一)传统介于现代的生态理念。基于生態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本土文化受到了冲击,现代环境设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人们对于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几千年前中国古人追求的设计营造观相得益彰。许多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中建筑所追求的“共生”理念不谋而合。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李约瑟曾对中国传统设计理念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设计思想能够顺应自然,有节制的使用,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达到对空间的最大使用,反映出人与自然最为朴素的联系[1]。

《尔雅·释地》中描述人与环境:“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意思是县以外就是郊区,郊区以外就是放牧的地方,放牧地方以外就是野外,野外之外就是森林,森林之外是郊野。如果用系统论的观点,以邑为中心,讲究的就是居住功能,再向外部扩展就是放牧,最后一层便是作为供给的森林,一层又一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建了协调共生的环境。

传统和现代融合以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借鉴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先生善用光线,在他的设计理念中,采用漏窗设计,用白色墙面和深色砖石材料组成一个漏窗,利用窗户的光线,将室内外视野紧密贴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也与传统设计理念的“借景”观念相符。

再如,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如图3)都借鉴了传统营造思想,将夯土工艺重新运用于建筑设计里,以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300万片旧砖瓦运到象山,这些砖瓦都是二次循环再利用的,用传统的“大合院”模式,形成一个个院落,整个建筑仿佛天成,集展览与功能于一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典范。从环境设计发展前景看,建筑要符合地域性特征,不同的地区体现不同的特点,用“是世纪的,更是民族的”建筑理念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二)传统文化中元素的运用。我国古代的营造思想包含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理念,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具体体现为质地、材料等。环境设计表现形式主要有图形、情感表达。图形运用是最常用的,为了满足某种视觉效果,图形常常出现,这种方式能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又能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图形经常可以借用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一般将图形抽象化后直接运用,这种方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直观,容易表达出建筑的情感,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设计的环境中人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对元素进行创新,具体可体现在地形、气候、城市景观、人文、植被等,中国古代建筑常用屋檐和屋角来表现地域性,同时在建筑色彩中各有特色,环境设计常运用的便是在自然的环境中表达色彩,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西北黄土高原的横窑与竖穴到中原丘陵坡地的半地穴“大房子”,用真切的感染力进一步表达人类的情感,以协调环境与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约瑟. 中华科学文明史[M].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1.

作者简介:田鲁,枣庄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作者:田鲁

环境艺术设计分析论文 篇3:

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摘要:城市特色犹如城市的生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风貌特色在城市发展中保留效果欠佳,这样致使我国城市出现“零食别城市”及“非地方性”的管理现象。本文对塑造城市中的环境特色进行思考,目的是更高的挖掘保留城市的地域特色,塑造更加鲜明的城市管理形象,将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做到极致。

关键词: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环境艺术

地域性的特色很好的依托在城市的自然环境发展当中,在城市内部构建自然条件绿色空间系统,融合城市地域内的独特自然地理结构,保持城市地域特征的同时,对地带性植物以及地域文化做出分析,强化城市整体的管理形象,塑造鲜明的城市地域发展特征,保证城市的主体形象,让其发挥在地域性特色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城市的风貌特色以绿地作为主要的衡量基准,在空间结构布局中,不同区域内部的文化特征很好的在城市地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这样就帮助园林行业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基础,进而帮助城市演变出新的地域性标志。

一、自然环境设计主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微妙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场所的自然条件都是珍贵的设计资源,它的应用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也是保证自然景观设计优势的有效途径,这样就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地理优势,实现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保证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的顺利建立,将各类绿地、农田、森林以及湿地等环境进行井然有序的规划,保证绿地系统的连续特征,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绿地居住环境。

(一)顺应气候特征

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上导风向,系统性的分析城市的生态管理要求。对生态廊道进行设计研究,对城市内容的生态腹地进行保护,保证该地点的空气洁净清爽,调节城市气候,缓解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

另外在城市道路周边设立绿地环保地带,建立合适的通风渠道,保证城市外围腹地的绿化能量流动,以此来确保城市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系统的正常运营,另外提高绿岛覆盖面积也可以更好的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调查研究数据表明,热岛效用和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有着很大的联系,当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60%时,绿岛效应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二)合理利用地形地貌

城市的地形地貌和水流分布充分的构成了城市的自然屏障,它对城市布局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平原城市、山地城市于高原城市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地域因素,明显的绿地差异导致绿地系统的构成不同。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时,“绿脉”以及“绿色网络”的布局不同,这样在对桥梁,道路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就需要结合实际的施工因素和地质状况进行有效绿化生态工作调节。

(三)乡土植物运用

对乡土植物进行有效运用,在施工过程中,以乡土植物为基调种树,结合当地的地质状况,反馈当地的地域磁场感应状况,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文生态效应。另外,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植物配置问题,选取合适的植物进行配置,保证绿化地点的绿化基础,选择合适的乡土植物建设环境景观,塑造符合城市风貌的植物景观,保证城市的绿化环境,建立合适的乡土植物应用模式,打造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环境,让适当的植物在适当的环境中发挥出最佳的景观效果。

二、在城市人工环境中进行艺术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形态进行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在设计过程中反映出城市的整体特色。设计过程中,了解城市的不同形态,对城市进行布局规划,保证城市社区功能的同时,分析城市结构,交通分布,对城市的绿化系统进行有效规划,提升城市的环境艺术美感,以及绿色空间分布面积。

另外对于城市的绿地系统而言,城市的土地空间轨迹设计会影响城市的风貌,在设计过程中受社会经济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另外对于绿地系统而言,合理的规划布局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社会因素,根据城市的发展建设计划改善绿地的应用发展环境,将绿地空间划入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之中,促进城市建设的同时,找到合适的绿化区域,合理进行绿地分布布局,依照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确立绿地的施工方案,实现社会环境,经济相结合的城市发展体系。对于城市建设而言,城市特色如同城市的生命,独具个性的城市建设才能保证城市的发展优势和城市的竞争力,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保证城市的地域风貌特色和城市景观是未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方向,塑造过程中也有很多城市的设计案例值得我们参考。例如水上小鎮威尼斯,香料之都斯里兰卡,和文艺复兴历史小镇佛罗伦萨等。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悠久,发展特点鲜明,在世界上享誉盛名,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标志性的地域特色,以及文化背景丰富的环境艺术设计。

三、城市风貌特色塑造过程中的环境艺术特点

(一)适应性强的自然环境发展定律

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不同,对于每个城市而言,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特殊的自然条件,这样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需要结合地方的特色自然环境,发挥出环境设计优势,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将河流,湖泊森林山地等绿色环境都纳入到实际计划中去,对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弘扬地区文化特色

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各区域形成了当地的特色文化积淀。这就保证了当地的文化内涵,经过长久以来的历史积累,它会体现出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这样可以让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保留地方的文化特色。

四、结语

城市在快速发展建设,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但城市的风貌特色在延续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因此在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需要建立风貌特色设计预案,将城市的环境艺术水平进行提升,为灯红酒绿的城市添加一缕生机。

【参考文献】

[1]董文思.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10.

[2]高敏.总体城市设计中基于地域特征塑造风貌特色[D].天津大学,2014.

[3]蔡勇军.探索以城市风貌特色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设计[J]. 大众文艺,2011(19):71.

作者:刘欣让

上一篇:护理科研选题探讨论文下一篇:暑期报社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