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土木工程材料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探索“以研促教”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及实现方式。用科研思维、工程案例启迪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用科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维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教学土木工程材料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教学土木工程材料论文 篇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创新探究

[摘 要] 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痛点问题入手,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增强及引入工程案例等三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革,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在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创新思维,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创新;改革思路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价值和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土木工程及相关课程起支撑作用。长期以来,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涵盖无机胶凝材料、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四种类型的工程材料,教学内容繁杂,且各类建筑工程材料之间无相关联系,导致学生融会贯通难度较大,且难以实现灵活运用。(2)本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经验性的知识点较多,理论推导及计算内容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中较吃力,课堂教学气氛不佳。同时,本课程对现场实践内容要求较多,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缺乏到现场实践参观、操作的机会,学生对各类型工程材料性质缺乏直观认识,导致学生的知识生成不足,进而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3)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等不断发展和应用,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由于教材内容编写滞后于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4)课程教学受时长限制。土木工程专业学时为34学时,实验课程为17学时,短时间内难以将课程教学内容全面、细致地展开讲授,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创新举措

(一)基于教材和大纲修订的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种类日益繁多,且新的材料体系不断增多,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部分教材中采用的材料技术可能在工程实践中较少应用,甚至面临淘汰的问题,在该问题下,由于学生对工程实践了解不够深入,难以通过课堂教学把握学习难点和重点。因此有必要从教材和大纲修订开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本课程教材是学院柳俊哲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材料》,为2015年修订后的第三次再版。新版教材强化了混凝土和混凝土材料章节,增加了部分水泥内容,并按最新的水泥检测标准更新了水泥检测试验内容,弱化了部分混凝土材料内容,如删减了粗骨料、细骨料等材料部分内容。2017年起,我校教研团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编排,力求与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相符,与工程施工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经重新编排后,课程教学内容以水泥、混凝土、钢材、沥青、沥青混合料为建筑工程材料为主,以新型墙体材料、节能材料为次要中单,兼顾功能性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并重新划分了学时,其中水泥、混凝土、钢材及沥青、沥青混凝土部分的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73%。大纲修订之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授课内容重点突出,并且均有相应的验证性实验课程。其中墙体材料、建筑钢材及沥青材料的试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进行。

(二)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实践教学创新改革

本课程中,材料试验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缜密的科研态度,通过课程试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检测、试验方法,實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由于学生接触工程实践机会较少,因此,虚拟仿真实验是学生为数不多的实践机会,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绝佳机会,要求教师把握教学机会,顺势引导,培养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大包大揽的教学管理模式,重点突出学生在课程实验中的主体地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开展实验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过程。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在小组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给予指导,针对部分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学生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和解答。

该课程验证性实验课共安排了17学时,事实上这些实验学时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性质,对一些验证试验比较费时、操作难度较大的材料技术性质试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

(三)新型工程材料及其应用工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团队在授课过程中可结合自身科研和现代材料的发展,事先设计选择,将实际工程中使用的新材料、新标准内容作为授课的一部分。比如,在讲授第一章“材料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涉及很多概念:如强度、耐水性、抗渗性及耐火性等基本性质。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性能概念是学习各项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基础。然而这些概念都很抽象,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就很差,尤其是学生,很难在后面的相关学习中培养起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教学团队在课前均可进行相应的案例导入设计。比如抗冻性基本概念的学习,在讲解发生冻融循环破坏时,材料必须与水接触内部含有水分,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才会导致出现冻了融、融了冻的问题,最终导致材料出现剥蚀性的破坏。讲到此处时,老师及时导入冻融破坏的案例,结合案例可以很形象地让学生理解材料的抗冻性失效的机理及破坏形态,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材料的耐火性时,引入美国9·11事变的世贸双子塔被飞机撞毁而瞬间坍塌的案例。该案例中双子塔中心由四十几根钢柱支撑,周围是由网状的钢柱包围。而钢材的弱点之一就是耐火性太差。高温条件下,钢材强度下降较快,以普通低碳钢抗拉强度为例,350℃时,抗拉强度大幅度下降,至500℃时降至常温条件下抗拉强度一般,600℃环境下,抗拉强度仅为常温条件下的1/3,而这正是钢材瞬间坍塌的重要原因。这个案例既可以帮助把材料的耐火性讲授清楚,更是让学生对钢结构耐火性差的特点记忆深刻,教学效果突出。

在该课程中关于水泥、水泥混凝土、砂浆、建筑钢材及沥青等土木工程材料的授课过程中,均针对关键教学重点内容引入相应的工程案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的知识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以国内外知名的建筑工程结构采用的新型工程材料作为素材,比如授课中结合宁波江北中兴大桥钢-UHPC结构桥面中的超过性能混凝土(UHPC)的应用案例,可引入意大利馆外墙透明混凝土应用案例,通过引入新型土木工程材料,不仅形成了不同透明度渐变效果,而且通过折射自然光,减少了室内采光照明,达到了建筑节能的目的。正是采用引入案例进行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课程中普通水泥混凝土的相关知识内容,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水泥混凝土的技术性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学生对现代混凝土材料技术发展的学习热情。

三、基于教学创新模式改革的教学效果评价及反思

课程教学中,教师团队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不断创新,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馈良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专业性较强,要求教师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总结,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对比近三年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看出在2018年教学大纲实施以来,该课程的分目标达成情况从2017—2018学年的75%,提高到了2018—2019学年及2019—2020学年的80%。该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之后的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评价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2018—2019学年,专业学生对主讲教师评教分达到92.54分,2019—2020学年,该分数为94.33分,高于专业其他课程评教得分8~12分。因此可以根据该学教评价结果大体判断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还是具有一定的兴趣,尤其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还是很满意的。

四、结语

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围绕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虚拟仿真实验为抓手,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科研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瞄准建筑行业的前沿知识,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大教学方法的创新力度,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实效性。在授课形式上,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工程案例,并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课程实践环节,教师应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完成验证性项目之外,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设计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林,赵杰,王功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复合式教学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6(50):183-184.

[2]郝丽娜,霍英洲.“以学生为中心”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0):102-103.

[3]褚洪岩,黄凯健,王元纲.浅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275-276.

[4]陈金平,俞然刚,张雪松,等.基于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0:71-73.

◎编辑 薛直艳

作者:巴明芳 孙琦 张娜 贺智敏

课程教学土木工程材料论文 篇2:

“以研促教”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探索“以研促教”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及实现方式。用科研思维、工程案例启迪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用科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维空间。5年的实践表明,“以研促教”达到了“研教共进、师生共长”的目的,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以研促教;实现路径;实现方式

10052909(2015)02006404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涵盖建筑钢材、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与砂浆、砌体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木材、建筑功能材料(包括防水及堵水材料、隔热材料、吸声材料与装饰材料)等庞杂的教学内容,逻辑性较差、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制备、使用方法,以及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并了解工程材料性质与材料结构的关系,以及性能改善的途径。通过学习,学生应能针对不同工程合理选用材料,并能与后续课程密切结合,了解材料与设计参数及施工措施选择的相互关系[1]。因此,该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多的实践经历。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本科专业,既要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较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还要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任务重、压力大。

为此,以科研项目的实施为平台和契机,由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组成课题组,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开展“以研促教”的探索与实践,以丰富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其教学水平。

一、“以研促教”的目的和意义

以研促教,是指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利用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工作,将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形成教学和科研的双向互动,其目的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高校科研与作为独立法人的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的显著区别。

早在19世纪初,德国的威廉·冯·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从此,教学和科研成为高校的主要活动[2]。从根本上说,科研是探索未知的世界,是教学的“源”;教学是继承已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科研的“流”。现在的教学内容基本是过去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总结,真正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实践证明,高水平的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高水平的科研也需要高水平的教学实现其价值,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的相互渗透[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4]。可见,“以研促教”对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以研促教”的实现路径

结合贵州师范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和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并咨询同行专家意见,确定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以研促教”的实现路径,如图1。

从路径图可以看出,“实施科研项目”是开展“以研促教”的前提,采取集体备课形式,将教师的科研思维、过程和成果融入讲课内容是推进“以研促教”的关键,“听取学生、同行和督导的反馈意见”是有效实施“以研促教”的保障,“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全国性大赛”是检验“以研促教”效果的重要手段,“研教共进、师生共长”是实施“以研促教”的目的。

三、“以研促教”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实现方式及应用

(一)用科研思维、工程案例启迪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用科研思维、工程案例启迪学生学习,类似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探究式教学[5]。它要求教师针对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或者设定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条件假设去思考问题。对于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检索、调查、观测、实验论证、集体研讨等科学手段去分析和解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显而易见,此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面要广、教学科研能力要强、工程实践经验要多。也就是说,该教学方式能够起到倒逼教师加强学习、勤于科研、深入生产现场、紧跟科学与生产前沿的作用。

实施“以研促教”教学改革以来,课题组经过多年探索和总结,将土木工程材料课堂教学分为讲解、演示、提问、习题四部分。在讲解部分,列举工程案例,介绍工程前沿;在演示部分,选取生产过程录像、基础实验录像或教师科研录像作为教学资料;在提问部分,涉及“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等问题;在习题部分,包含理论思考题和案例分析题。各部分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层层递进,共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例如:在讲到“混凝土质量控制与检测”时,以贵州省在建的某水电站挡水坝为例,介绍课题组教师去施工现场考察发现的大坝混凝土浇筑情况。施工单位在现场完全按照实验室配合比拌制混凝土,拌出的混凝土比实验室偏干(坍落度低于设计要求的20 mm~50 mm)。然而,施工单位仅从方便浇筑出发,自作主张在混凝土中加水,使坍落度达到100 mm以上。同时,向学生展示实验室和施工现场相关录像资料和图片。教师借机向学生提问:“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能否直接应用于拌制现场混凝土?现场混凝土比实验室混凝土偏干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在混凝土中任意加水会出现哪些质量问题?目前国内外处理这些质量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有学生回答“可能是因为实验室用于拌和水工混凝土的砂石料含有水分,而现场拌制混凝土的砂石料没有含水或者含水少于实验室,从而导致现场混凝土偏干”时,可接着提问:“在设计水工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时,是以砂石料的什么含水状态为基准?设计建工混凝土与水工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的砂石料含水状态是否相同?为什么?”课后,将教师曾经遇到的、与混凝土质量控制相关的工程问题作为习题布置给学生继续思考。这样,让学生主动将自己置于现场环境中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及创新意识。

(二)用科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

“以研促教”的前提是任课教师需要承担或参加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科研项目。近5年,学校土木工程材料任课教师承担科研项目10项(其中6项课题需要结合工程项目才能完成)。项目主持人在策划实施科研项目时,采取将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题,通过定人、定内容、定责任、定期限、定目标,使更多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科研工作中。这样,教师、学生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到实验室、工地或工厂参与科学实验。科研项目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源源不断的实践机会,既丰富了师生的实践经验,又培养了师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教师参加科研项目,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和集体研讨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受到

熏陶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工作,能增加

学生对工程的感性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熟悉常用的试验检测设备,掌握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交流和对社会的认识,从而通过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提高学生从事科技开发和主动申报“大学生科研实训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维空间

课题组依托5年来的科研和工程实践,积累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工程施工的影像和图片资料。这些资料进入课堂,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维空间。更关键的是,这些资料源于教师的亲身经历,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和智慧,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例如,在讲到“大体积混凝土”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曲线和图片资料,将课题组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化环境对轻烧氧化镁膨胀效应的影响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及现场应用情况融入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在大体积混凝土中适当掺用氧化镁膨胀剂,可以使氧化镁的“膨胀”弊病变成“补偿混凝土温降收缩”的优势,从而增加学生对大体积混凝土科研前沿、生产前沿的认识。再如,当讲到混凝土的掺合料时,教师结合课题组完成的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活性二氧化硅微粉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和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新形势下贵州省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途径及对策研究”的科研成果,通过多媒体将目前实际工程使用最多的掺合料——粉煤灰、硅灰和矿渣粉的微观形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和“变废为宝”的效果、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应用掺合料的方法、途径展示给学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掺合料的感性认识,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维空间。

四、结语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是一种互动关系、相长关系”[6]。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实的需要都要求高校教师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施“以研促教”5年来,课题组不仅按期完成了2009年成功申报的三个科研项目,还再次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125”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水利厅科研项目1项。同时,指导本科生成功申报并完成或正在实施的贵州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实训项目”3项;课题组教师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累计发表论文25篇(其中核心期刊17篇、EI收录3篇),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篇;课题组成员李维维老师参加2013年“全国高校《土木工程材料》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荣获二等奖;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连续两届参加了由教育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均荣获三等奖,指导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笔者荣获2010年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事实说明,通过实施“以研促教”教学实践,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达到了“研教共进、师生共长”的目的,为学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赵映川.大学教学与科研孰源孰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2):130-131.

[3]李保家.以研促教在“材料科学与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68-69.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5]李华.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及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55-59.

[6]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16-20.

Based on teachers’ research program,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methods of promoting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and engineering cases were used to inspire students, cultivating their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provided practice opportuniti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raining their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enriched the teaching content, broadening students’ cognitive domain and thinking space. Fiveyear practice shows that promoting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hich can promote both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编辑梁远华)

作者:陈昌礼

课程教学土木工程材料论文 篇3:

留学生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基于三峡大学留学生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针对留学生特点的全英文课程教学模式,并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探讨了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实践表明该模式提高了留学生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模式;留学生;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我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全面实施以来,沿线国家迫切需求与我国高等教育加强相互合作和交流。此外,我国正在推行的留学生优惠制度和奖学金制度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攻读学位。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4.2万名来华留学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约占全球留学生份额的8%[1-4]。这使得留学生教育逐步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也将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

三峡大学是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现有来华留学生800多人。学校的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已列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作为土木水利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土木工程材料”也是相关专业留学生的必修课程。本文基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留学生全英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留学生“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模式

1.教学大纲。土木工程材料的现代化生产,要求对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制定统一的标准。因此对材料标准的介绍,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之一。然而我校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国采用的相关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若直接按照中国学生的课程教学大纲来讲授标准是不现实的。笔者经过2—3年的教学实践,专门制定了留学生全英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见表1。

由表可见,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各种材料的技术性能、应用等理论知识,标准部分放在了实验教学环节,主要选择各国具有共性的一些实验标准内容,而对于有差异性的内容如水泥胶砂强度、混凝土耐久性等实验及相关标准,则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课后查阅资料自学。

2.教学方法。“土木工程材料”课主要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黑板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讲课速度较快,信息量较大,初期大部分留学生反映不能及时消化理解。所以笔者针对留学生知识接收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每次授课时进行适量的随堂练习,这一方面适当放慢了教学节奏,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能及时抓住、掌握讲课重点。

留学生大多数思想活跃,课堂积极提问,学习主动,学习目标明确,更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给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类应用项目(如表2所示),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思考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具体实施时,将学生按一组3—4人分组,组内讨论,每组提交一份报告。

3.教材。由于原版英文《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的内容繁多,且缺少案例、习题的详细介绍,故笔者以自编讲义为主,并选择清华大学阎培渝教授引入并改编的SHAN SOMAYAJI教授的原著《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为教学参考书。阎培渝教授在改编时,结合国内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特点,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版教材的特色,然而由于我校留学生课程的总学时数较少,不适合直接选作教材。笔者在自编讲义时,主要参考原版英文教材和阎培渝教授的改编教材,并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有选择性的截取相关知识章节,补充一定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同时,讲义中也列出了所讲授内容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便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掌握授课内容。

三、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与学生的磨合互动,笔者逐步摸索出留學生全英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评价,从2014年到2018年,留学生的平均出勤率从60%上升到90%,及格率也从70%上升到92%。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基本杜绝了留学生迟到、早退的现象,使其自觉准时到课、课上积极回应、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四、结语

留学生全英文“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工作在我校处在起步阶段,随着英语授课水平的逐渐提高,笔者在讲授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应于留学生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然而由于留学生“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还很多,这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析留学生的反馈意见,提出更多适合留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喻恺,胡伯特·埃特尔,瞿晓蔓.“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输出的机遇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1):68-74.

[2]常建梅,冯怀平.留学生工程制图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J].图学学报,2017,38(6):909-913.

[3]漆永祥.北大中文系留学生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大学教学,2013,(9):33-39.

[4]陈强,文雯.“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教育:使命、挑战和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3):28-33.

作者:袁晓露 彭艳周 刘冬梅 朱乔森

上一篇:高校生村官全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移民监理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