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由来已久,这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 篇1:

会计信息的供需效用分析

[摘要] 会计信息的供需两方存在的矛盾,是提供方与使用方利益差异所构成的,同时又推动了现代会计的变革与发展。本篇论文在引入经济学与会计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会计信息的供需特征及其类型,探索了我国会计信息供需效用的非均衡性问题,最后提出完善会计信息供需机制的见解与思路。

[关键词] 会计信息供需效用供需机制

作者:陈可喜

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 篇2:

从信息需求者论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

【摘要】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由来已久,这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不同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角度,利用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讨论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并分析了公允价值在增强相关性方面的不足;然后从会计实务的角度分析了利用相关性的可选择性,产生会计失真、影响可靠性的例子;最后提出以会计信息披露补充确认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

【关键词】 可靠性;相关性;信息需求者;公允价值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可靠性的主要标志包括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信息“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会计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但是“决策有用观”的理论认为:会计信息应当与决策者(包括资源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会计信息需要做到有助于决策者对公司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就是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正是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其不同的要求导致了这两者的矛盾,使得这个问题一直被人们关注。

葛家澍(1999)提出自己的观点: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基础与核心,并把可靠性优先作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信息质量考量的前提。夏冬林(2004)研究结果指出:财务会计信息应当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可靠性是与生俱来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关性占据主要地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2006)区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同的信息质量特征:由16个质量特征共同组成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真实性特征位于核心地位,是总体质量特征;合规性特征及其组合与公正性特征及其组合是关键质量特征,用以从法规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保障真实性特征的实现;相关性特征及其组合是次要质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信息的用途予以明确。李红霞(2008)则利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讨论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上述的研究更多是从会计准则和决策等宏观层面讨论可靠性与相关性,虽然有所涉及会计信息受众(不同信息需求主体)的讨论,但本文希望能够更详细地从不同信息需求主体的角度出发,更深入地讨论其对会计信息需求着重点的不同,并且考虑他们对于两者矛盾的权衡,提出会计信息披露补充确认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不同信息需求主体对于两者的矛盾。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理论分析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基于历史成本,以客观、真实的交易作为记账的基础,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会计信息不仅有记录的功能,而且有反映经济活动,对经济决策有用的功能,这使得会计信息不仅有以“过去的交易”为依据的特点,也必须考虑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出现了大量的无形资产,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品牌等,它们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并且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却得不到充分计量,因为它们没有交易时的取得成本或取得成本很小,传统的历史成本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计量信息,对于经济决策而言也是无益的,这使得理论界再次关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两难的选择,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之下。如果相关性失去可靠性的支持,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却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使可靠性失去存在的意义。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总是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

在理论上,关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讨论其实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视角下不同的权衡。这也映射出两种不同理论背后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考虑,这时仅仅从会计准则的角度整体地来看待这个问题,难免有失偏颇。所以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基于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主体考虑两者的权衡成为分析的必然选择。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抉择:不同主体的观点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两种不同的会计信息价值观的体现,这两种观点也不是对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一一对应,因为决策有用要求会计信息符合相关性质量要求的同时也要求信息的可靠性,因为不可靠的信息不利于经济决策,其侧重点在于相关性,并不否认可靠性的重要性。而受托责任观考虑的首要信息质量要求是可靠性,也不否认相关性要求。

(一)受托责任观与资源所有者

受托责任是一种产权责任,作为产权责任必须如实加以反映,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这决定了资源所有者更强调可靠性,他们需要了解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历史的、客观的会计信息成为资源所有者对于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在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下,会计信息强调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强调其所依据的会计制度与会计系统整体的协调,以反映经营业绩和评价为中心。因此历史成本以其客观性和验证性成为受托责任观下采用的主要计量模式,但是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资源所有者也需要借助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以帮助其分析未来资源利用,这就使得受托责任观下的资源所有者拥有了不同的信息质量需求,一方面是受托方的管理情况;另一方面是根据受托方提供的信息进而决定下一步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可靠性基础地位被强化的同时,也必须强调相关性。

(二)决策有用观与不同的决策者

投资者需要获得的会计信息是具有预测性质的,是能够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的。决策有用观理论认为: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与资源流动的信息,所以决策有用观更突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第一,不同的决策者考虑的信息不同,其需求偏好和决策视角的差异决定了统一的会计信息不能有效地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第二,决策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及风险状况更为关注,在会计确认上表现为不仅关注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同时还关注尚未发生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第三,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超过了对可靠性的要求。决策者不仅关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同样受到重视。第四,决策者希望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更多的与决策有关的预测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由于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的信息与决策最为相关。决策有用观在强调相关性的同时,并不否认会计在报告受托责任方面的职责,在缺乏可靠性的情况下,很难说对于决策者的经济决策存在相关性,甚至可能会产生误导。侧重相关性、不忽视可靠性是决策者共同的考虑。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一个案例: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不同在于公允价值是基于现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而历史成本是过去的价格信息,这两者的不同也决定了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更具相关性。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不能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公允性。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性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中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可靠性方面的缺陷:在某些极端的情况如市场的流动性急剧降低时,交易对手难以或不愿报价,使得不同市场中介和交易对手提供的定价信息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由此引起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质疑。同时,对于那些本身没有公开的活跃市场,甚至同类项目的市场交易价格也不易取得时,公允价值的计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必须通过估值技术实现,建立估值模型。估值模型本身的复杂性,需要持续投入较高的成本和人力才能完成,这些都可能产生较高的准则实施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允许使用更具操作性的替代性信息成为类似我国的新兴经济体共同的呼吁。本文将在最后一部分提出建议,解决这一矛盾。

四、会计实务中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可靠性成为我国会计实务中强调的核心问题,但是随着相关性逐渐受到重视以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的趋同,使得相关性逐渐在会计准则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但不幸的是在我国会计实务工作中,相关性也成为很多人为操作的借口,特别是公允价值采用的初期,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财务报表利润,根据企业的财务目标,利用估值、计提减值准备等办法实现公司目标利润,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困扰着各方信息使用者: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利息资本化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利用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转化、资本化项目等多种方法操纵企业报表项目。上述会计失真行为均是会计可选择性与相关性的负面影响。

当会计主体利益与会计职业标准冲突时,会计人员利用了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性,使得会计信息满足了会计主体利益,这种行为不利于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业务。我国的会计信息应该更突出可靠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考虑相关性,并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而改变,不能因为提高相关性而牺牲可靠性。我们在做到会计国际趋同时应该考虑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情况,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情。

五、结束语

从理论和实务界关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矛盾来看,是由于不同会计信息主体对于会计信息不同需求导致,所以要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应该以表外信息披露补充确认不确定性下的计量,这样既可以达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可以为决策者经济决策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达到相关性的要求。

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披露事项成为一个正式的会计问题。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角度分析,表内信息的确认是客观性财务信息的披露,而表外信息的外延可以更加宽泛,表内信息必须符合会计确认计量的基本要求,表外信息的披露可以根据不同决策者的需求披露不同的信息,这样既可以达到可靠性的财务信息的要求,也可以满足相关性的非财务信息要求。从理论上,会计报表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可靠性的要求),而表外信息量可以是大量的。从信息量和投资决策需求看,表外信息显然优于表内信息。以披露补充确认,计量不确定下的会计信息,这种计量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披露会逐渐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夏冬林.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J].会计研究,2004(1).

[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6(1).

[4] 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10).

作者:谭轶

会计信息矛盾分析论文 篇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配置机制分析

[摘 要]本文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从时间、空间、数量、质量4个维度加以分析,提出应全方位、立体式对会计信息资源进行综合配置,提高会计信息配置效率,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达到真实、充分、及时的要求。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配置;机制

[

从宏观上说,信息资源的配置就是合理安排信息活动投入与产出的总量,使其在数量和结构上能够满足社会经济效率最大化的要求;从微观上说,信息资源的配置就是对一定的信息资源在空间、时间、数量、质量4个维度上的布局与组织管理,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分配结构获取最大的信息福利。会计信息披露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其配置包括时间、空间、数量、质量4个方面。会计信息披露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上相互结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结构,并产生一系列动态变化,因此,应全方位、立体式对会计信息披露资源进行综合配置。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的合理配置

1. 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界定的原则

会计信息同普通商品一样,存在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如何平衡的问题。会计信息数量以多少为合理的界限,是越多越好还是要有所取舍,对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的合理界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决策有用学派认为,由于决策类型不同、决策者的偏好不同,与决策者有关的信息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只要提供的信息符合效用大于成本的原则并对决策有用,无论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总是多多益善。经营责任学派认为,会计提供信息既要考虑向委托者提供信息是否有损于受托者,又要考虑不提供信息是否有损于委托者,会计提供的信息应有所取舍,但这种取舍必须限制在有关组织规则与法律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

2. 会计信息披露数量存在的问题

目前会计信息披露数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足,在数量方面的表现有以下两点:第一,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披露过量”现象。信息披露过量是指某些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通用性小,对决策的作用不大。第二,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披露不足”现象。信息披露不足是指某些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一是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供给不足,上市公司对于重要事项,尤其是负面事项往往采取消极逃避的办法,不公布或者虽然进行披露却如蜻蜓点水;二是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供给不足,上市公司对于以企业核心能力为代表的未来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如盈利预测、公司治理效果等缺乏披露。

3. 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的合理配置

作为信息配置的静态结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的配置应结合客观条件,遵循适度配置原则,既要防止信息不足,又要防止信息过量。对于作为会计信息披露供给者的上市公司而言,当披露的会计信息很少时,上市公司因黑箱操作获得较大的利益,而随着会计信息披露的增加,上市公司的利益逐渐减少,当信息公开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信任度的增加,上市公司的利益会逐渐增加,之后又因为成本的增加,利益又会减少。对于会计信息披露需求者而言,其获得的收益随着会计信息披露数量的增加逐渐增加,但当信息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增加,导致需求者的收益减少。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在成本与收益原则的制约下有所取舍,突出重点。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

1. 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质量特征,理想而有用的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同时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然而,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难以达到统一。决策有用学派认为,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它与决策有用更为密切,提高相关性意味着增强了决策的把握性,因此,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中,更应强调相关性。但与此相反,经营责任学派认为,受托经营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作为产权责任必须如实地加以反映,不偏不倚,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因此更加强调可靠性。

2.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目前会计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存在,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真实的信息,使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期望偏离较为严重。第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具体内容不充分。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投资活动的参与人对投资市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对等。披露信息具体内容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对资金投向、企业偿债能力、关联交易等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第三,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我国目前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的有关机构有全国人大、证券委、证监会、财政部和其他机构等,令出多门,管理不统一,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性。

3.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合理配置

在强型有效市场条件下和一定的成本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性较真实性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但在弱型有效市场与一定的成本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相对相关性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在强型有效市场条件下,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强调相关性;在弱型有效市场条件下,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强调真实性。国内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大部分结论支持我国证券市场是弱型有效市场,所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配置应该强调可靠性,不能因相关性而牺牲真实性。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空间的问题

1. 会计信息披露空间的特征

第一,会计信息披露流动性。按会计信息披露的交流渠道划分,可以将会计信息披露流动性分为直接流动和间接流动。直接流动主要通过人际传播方式进行交流,直接流动是在间接流动不足、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情况下的有效补充,但直接会计信息披露传播与流通缺少社会监督,其意会性质对投资者的利用水平具有很大挑战。间接流动主要通过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渠道进行交流,间接流动属于正式交流的会计信息披露,这些信息的发布处于社会、政府监督之下。第二,会计信息披露公平性。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信息,然而迄今为止仍有个别上市公司随意披露会计信息;庄家、上市公司、证券分析师等通过共谋以发布虚假信息或者传播流言蜚语等方式来影响股票的市场价格。

2. 会计信息披露空间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空间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信息传播与反馈渠道不畅、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需求主体间分布不均衡。会计信息传播与反馈渠道不畅表现在:第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传递缺少交流通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传递主要以公开的信息交流为主,个人投资者获取会计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电视、报纸与因特网等公开的传媒,缺少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直接交流。第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少深度加工。以证券分析为主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加工从数量与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3. 会计信息披露空间的合理配置

会计信息披露的空间配置是会计信息披露量在不同区域及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合理配置,实际上是会计信息披露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横向分配。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空间配置,一方面要加强流动性,通过集中、扩散、交换等手段提高现有信息的覆盖率、利用率,控制外部刺激,提高会计信息披露及交流质量。具体而言,一是从外延上发掘信息来源、开拓信息渠道,加速信息流动;二是从内涵上不断重组和加工信息内容本身。另一方面要从公平性出发,在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以避免信息优势者损害信息劣势者的利益,扰乱证券市场秩序。

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的问题

1. 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的特征

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的特征主要表现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及时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如果公司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则无异于为内部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良机。目前,国家有关信息披露要求中,对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披露事项都做了严格的时间规定,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基本能够做到在规定时间披露业绩报告,但对重大事件的披露仍不及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 会计信息披露时间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时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要求很高,并且认为目前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的问题较严重。从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违规处罚公告分析,因未及时披露重大事项受到违规处罚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信息违规公司一定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对信息披露虚假与严重误导性陈述行为的处罚数。由此说明上市公司利用推迟公布或不公布信息来抵减“坏消息”的影响,并因此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3. 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的合理配置

信息管理科学研究表明,信息具有时间效应。相对于使用者而言,信息价值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小,甚至趋近于零,这种信息价值随时间而减小的现象称之为信息价值的衰减。会计信息披露作为反映上市公司状况的消息性信息,客观价值随时间推移而衰减。但信息披露时间是最可能受经理人员机会主义信息披露行为影响的,对投资者的决策而言,信息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如果经理人员对信息披露的时间进行控制,例如,拖延披露“坏消息”,就会降低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配置,要强调及时性,解决信息滞后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会计信息的合理配置既受供求特征影响,又制约着会计信息的充分供给与有效利用。只有将会计信息数量、质量、时间与空间统一在一个研究框架下,才能从全局出发,合理解决会计信息配置矛盾,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会计信息合理配置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达到帕雷托最优状态,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提高会计信息配置效率。从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要保证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真实、充分、及时的要求,除加强上市公司自身建设外,监管部门应制定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规、准则、制度等,规定具体披露的数量、质量、时间与空间,以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管制研究[J]. 财会通讯,2000,(2):9-12.

[2] 林钟高,刘永祥,徐正刚.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84-89.

[3] 朱丹,刘星.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历史回顾与总结[J]. 财务与会计,2002,(2):57-61.

[4] 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5-86.

作者:程安林

上一篇:德育处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声现象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