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城市人带来越来越多休闲时间、经济收入和愉悦心情,使体育发生了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创新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创新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论文 篇1:

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2016年10月,国家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2016〕77号),提出2025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总体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体育休闲产业已与娱乐、健康康复医学、健康休闲保健等产业相融合,成为复合型经济中的新兴产业。2009年5月,在全国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研讨会上达成共识,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体育指导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范,以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评价方法进行人才教育的过程。实现培养目标的整体教育过程和规范;实现这一过程的一套管理和评价体系;与之科学匹配的教学方法、方法和手段。人才是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关键词:休闲教育;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休闲体育专业”“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休闲体育运动”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百度文库、EBSCO、维普等学术网络资源平台,搜集梳理休闲教育的发展历程、欧美及国内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动态。

(2)专家访谈法:走访国内部分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管理负责人和相关专家教授,获取我国休闲体育专业生源与就业状况、了解新的思路与观点等。

(3)综合分析法: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及我国有关休闲体育产业的文件,通过访问休闲体育专业的专家教授及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本科高校官方招生网站等,综合分析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

二、休闲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国内休闲体育起步晚,人才培养思路不清晰

休闲教育发展历程国外早于中国,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Torstein Veblen l857~1929年发表的休闲阶级理论是休闲研究的出发点,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一致认同。20世纪初,休闲的重要性在欧洲和美国社会得到了反映。美国学者在第12期《时代》杂志上预测,休闲体育将在2015年左右成为全世界追求的目标,而在2010年8月韩国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体育大会,2015年在中国青岛举办第二届世界休闲体育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旨在通过大会引导世界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美国是目前休闲体育发展最好的国家,现有400所高校开设了休闲体育相关专业。全社会都把满足人们的休闲健身需求和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发展体育的主要价值取向。英国也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其中含有硕士博士层次的培养。根据日本休闲活动类型与自测健康之间的水平相关关系,Tomioka Rishujun阐述了休闲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据Elsevier杂志报道,在巴黎,锻炼和休闲相关的体育活动对神经压力、反射敏感性和身体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文献表明,休闲体育全球化成为比美国学者在《时代》杂志预测早,如何借鉴外国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的特点,以市场为基本取向,就业作为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休闲运动。休闲体育市场将是各国体育产业面临的最大市场,而“建立新的休闲服务理念,培养休闲专业人才”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主干课程的设置各不相同,培养的人才层次参差不齐

人才,一般指专业知识或技能过硬,从事创造性工作,对社会发展有贡献,是人力市场中能力和素质较强的劳动创造者。课程的设置与后期人才输出有相关性,我国许多学院和大学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且基础必修占比例较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然也有一定的难度。主干课程(休闲体育实践与方法、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营销心里、教育学、体育产业管理与经济、体育俱乐部设施管理、Sports and leisure business management等)安排比较紧张,社会实践环节(时尚有氧健身、攀爬、户外素质拓展、体育舞蹈、民间休闲体育、高尔夫、塑形健身操舞等)更少甚至用简短的一般实习代替。区分休闲体育与其他体育,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体育休闲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的变化趋势,以确保学生在学校能获得(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1+X能力)有效的知识,能在毕业时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为休闲体育发展服务。各学院须高度重视对休闲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才能发挥出高校的特色,培养专门专业人才。

(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局限性

随着体育专业的不断细化,休闲体育的毕业生意向在休闲体育企业(如休闲度假村、高尔夫球会所、SPA休闲会馆、Fitness and leisure clubs、温泉度假庄园、普拉提会馆、户外拓展素质机构、体育赛事策划公司)、政府或公益机构(体教事业单位、城市休闲游憩空间、Theme park、城乡休闲健身中心、专业体育竞赛场所等)休闲体育机构(各个专业院校、体育相关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然而扩招政策实施后,高校对休闲体育人才的需求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不了解休闲体育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未来的毕业趋势,使培养出来的人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四)招生的生源基础参差不齐

休闲体育专业是2007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而设立,休闲体育专业的开设,为休闲体育产业人才提供支撑。我国目前有数十所高校已开设该专业,但是招生生源中,缺乏科学合理的休闲体育人才选拔标准,可能会阻碍后期人才培养的整体进程。在培养过程中,基础薄弱或专业知识不丰富的学生跟不上课程的整体进程,逐渐对休闲体育专业失去兴趣。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上存在较大差距,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三、新时代背景下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借鉴欧美国家和地区在休闲体育方面的人才培养经验,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构建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并积极探索我国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目前,在我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与之相匹配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建设的研究还比较少。2017年起,北京体育大学决定每年投入500万元资金,设立"新丝绸之路經济带"体育专业人才奖学金项目,以吸引沿线国家体育留学生来校学习,为沿线国家培养高规格的体育专业人才。当年的9月便招收第一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体育专业人才的留学生到校学习,成为国内首家紧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时代步伐培养体育人才的高校。

(2)以学校的方向为参考,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休闲体育专业应以市场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休闲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合理设置。我国休闲体育专业设置时间较短,且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又存在交叉重复。随着社会职业分工不断细化,个人对深度休闲体育的愿望不断增强的新时代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市场需求,针对休闲体育产业和休闲服务的市场需求,以休闲指导、项目规划、管理、操作和高层管理人员为核心,努力提升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调整主干课程。创建与目标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符合市场需求专业课程,构建以体育、休闲、经济、管理知识复合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休闲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特别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具有较强的体育技能,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的指导和训练),系统掌握休闲体育管理和经营的基本知识。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基本思路应以“宽平台、核心位、深拓展、x模块”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设计“基本技能模块+专业通用模块+实践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素质1+x模块”组成动态、灵活、聚集、高效、开放的五级课程体系框架。不断的加强体育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内在联系,加强建立与国内外企业、休闲体育管理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拓宽休闲体育覆盖范围,努力减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距离,不断提高休闲体育人才的整体利用率。在理论分析、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有效的解决当前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达到休闲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4)精心配备具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体育产业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结合欧美休闲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经验,依据国内的专业培养类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情况达成高效矩阵关系。

四、结语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休闲体育人才;全民健身的大力推进需要休闲体育人才;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需要休闲体育人才;休闲体育人才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基于中国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刻认识到加快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通过不断更新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优化现有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突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有效解决当前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满足社会对休闲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国强,舒盛芳.美国大学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及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2):83–88.

[2]王露露,陈丹,高晓波.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中的阻力及对策[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庞博,王晓芳,王定宣.“一带一路”背景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04):112–116.

[4]高嫄,刘文娟.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5691–5692.

[5]欧繁荣,李欣.民办高校本科休闲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5):125–128.

[6]崔谦.论休闲体育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2):139–140.

[7]刘洋,王家宏.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39(011):104–111.

[8]岳凤文,陈洪.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027(002):44–45+70.

(通讯作者:李好根)

作者:肖丽

用创新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论文 篇2:

南昌市休闲体育的生活化趋势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城市人带来越来越多休闲时间、经济收入和愉悦心情,使体育发生了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休闲健身作为一个时尚流行于城市,并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本文从休闲体育的特点入手,结合对南昌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保健意识的调查,理性思考它生活化的发展趋势并探寻结论,以望能提高热爱休闲体育的市民对它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南昌市;休闲体育;生活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余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积极主动地用体育活动来充填余暇,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休闲体育的理论框架。合理指导人们参与能促进身心健康为且娱乐性强的休闲体育活动。

中国体育在20世纪80年代是“作为竞技的体育”,90年代是“作为健身的体育”,而新世纪将迎来“作为休闲娱乐的体育”。综观目前国内对休闲休育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拓展,然而因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观念也有所不同。如对“Leisure Sport”的定义,我国有些学者把它翻译成休闲体育,而有些人则认为该叫余暇体育,其本质是相同的,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都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休闲体育的最大特点是活动主体的自由选择性,活动内容的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效用综合性。所以,休闲体育不仅能够使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市民对休闲体育消费的需求。笔者认为:休闲体育应具有休闲性、娱乐性、健身性与时代性,属于一种个人自主,是在自觉理念支配下,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且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

一、南昌市休闲体育发展现状

作为江西省会的南昌,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2006年南昌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184.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63.66亿元,增长12.6%。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昌市的文化、体育与娱乐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据统计,南昌市的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在2006年投资额为26.2亿元,与去年相比其增长率为29.6%,截止到2006年本市共有全民健身中心4个,青少年俱乐部73个,晨晚练健身活动点4000多个。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休闲意识不断加强,全民健身周在全省各市、县、区全面展开,全年健身活动人数超过千万人次。这些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南昌市居民的体育休闲的范围和多样性,使各种体育休闲娱乐项目都有了一支稳定的对该项目热衷的爱好者队伍。

随着南昌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休闲体育活动,以达到健身、休闲、娱乐目的,市民的休闲体育的方式和内容是不断创新,一些具有娱乐性、刺激性、亲自然性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市民的青眯。原来那些属于高品位、高层次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大众化、市场化。如网球、高尔夫球,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健身意识的增强。同时也说明人们对健康休闲的需

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

二、休闲体育健心作用促进其生活化发展

21世纪的中国体育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群体的政治需要转向人的发展需要,体育与休闲娱乐结合,才能使它成为健康生活的玩具,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积极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是人类文化的积聚和理想的追求,是人类身体和精神的乐园,它所弘扬和表达的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健康,快乐,平等,自由,善良和爱。体育作为一种玩的身体文化,通过给人带来欢乐的方式。显示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反应出体育作为文化的真正魅力。休闲作为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方式,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与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标识,休闲具有自己的文化教育特色,注重身心在大自然的直接感受,体现更多生态、更为人文的悠闲文化。

休闲体育的娱乐性是由其运动形式决定的,因为它没有竞技体育激烈的对抗性,且可以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对心理的伤害,从事运动的人不必肩负胜负成败的责任,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体能上都不存在任何压力,休闲体育本身的趣味性是吸引众多健身者的根本所在,目前人们为了消除工作快节奏带来的心理紧张和身体疲劳,许多人选择在野外进行休闲体育活动,这样他们可以欣赏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又能体味到休闲运动的无穷乐趣,如郊游、散跑等通过自身活动感受到一种明快、喜悦、乐观的情感体验,又如夏日里在大海里游泳带给人的愉悦和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而要感受休闲体育的乐趣,感受它给你身体健康带来的作用,非得亲身投入到运动中去,情绪的喜悦常给身体以新的活力,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喜悦的情绪可以医治人的心理抑郁,刺激腺体的分泌,增强身体的活力。

三、生活化的休闲体育具有统一性

1.生活化的休闲体育可促进人与自然的统一

休闲体育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更加紧密,并融为一体。而自然界影响人主要是通过其体身存在的客观规律。而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则带有主观能动性。休闲体育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参与者在和自然界的接触、共处、获取的过程中。通过努力获得自身的满足,通过从自然界的获取充实人生历程。并且使个人的能力和胆量得到锻炼和提高,个体的精神力量以及个性得到张扬和提升。这又反作用于自然界,特别当个体生活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内容时。个体在精神上就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人在休闲体育运动中与自然近在咫尺,相通相连,相互交融。

2.生活化的休闲体育可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统一其实就是身体活动本身与人的心情愉悦相互协调,通过身体运动产生愉悦的心情,而愉悦的心情又反过来巩固身体的健康,通过身体活动来增进健康,调节人的心理是休闲体育的价值所在,由愉悦心情促进人的身体活动也是休闲体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每一项体育运动,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其锻炼效果是固然不同的,在心理上被动参与的运动很难让人从运动中产生愉悦感,当然没有积极性可言,也难以持久,而主动参与运动,大多是因为喜欢便容易激发人的愉悦心理,产生运动继续的冲动,并且在愉快的心理支持下,生理活动能力和承受能力也大为增强,自由选择运动项目,自我支配的活动方式使人们在休闲运动过程中心情保持一种宽松,愉快的状态,所以休闲体育对健康的功效是显著的。

四、参与生活化的休闲体育的适度性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的过程,对它所具有量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它对健康的影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倡人们应根据自身的能力、需要和兴趣从事规律性的休闲活动,建议活动量为中等强度的活动,时间为每日至少30分钟,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建议人们采用耐力运动方式去锻炼,强度为最大心率的60—90%,每次持续20—60分钟,每周3次以上的,这些推荐量均未分性别,因很多是基于男性人群制定的,那么对其他人群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运动能力方式进行合适的休闲运动。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对健康是有益的,而间歇的、短时间(至少10分钟)以体力活动的积累(约40分钟/日),也同样能改善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这些运动方式基本上包括了休闲体育的所有形式,充分说明其对人身体的保健功效,另经研究,以慢跑为主,辅以老年健身操的运动方式,对降低中老年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具有很显著的作用。

五、对南昌市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保健意识的调查及分析

虽然属于常识性的运动安全保健知识。然而在运动过程中能真正认识其重要性的人不多。根据笔者对500名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南昌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运动前充分做热身运动有205人,占总数的41%;注意运动服装的有290人,占总数的58%;注意运动场地选择的有215人,占总数的43%;酒后不运动的有105人,占总数的21%;经常做身体例外检查的有45人,占总数的9%;运动后常会做放松运动有75人,占总数的1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安全意识的淡薄和运动保健知识缺乏,认为休闲体育只是“玩玩”,对身体有益无害。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的,具有两面性,俗话说:福祸相依 。所以我们要科学的认识生活化的休闲体育运动。避免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在运动健身参与休闲体育的过程中,由于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不到位,仅看到它有利于人体健康娱乐的一面,而忽略它对身体的局限性和偶然性,其实它与医疗保健不同,与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也不同,千万不能把休闲体育与身体健康都只正面因果关联。

科学地参与休闲运动是可以有效地强化体能,增强体质,由于人们在运动健身的过程中体育保健的意识没有同步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参与休闲运动中因其趣味性强。往往无暇顾及其安全性,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于是在运动中受伤而长期忍受伤痛的煎熬,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失去生命,当然,这并不是休闲体育本身的错,问题在于我们自己的无知,在于对体育保健在认识上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随着南昌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休闲体育因其有益于心身的健康且娱乐性强而深受市民的喜爱,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但大家不能忽视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科学性,应多了解一些有关的保健知识,不能一味凭情感而动,应该理智看待。因休闲体育的娱乐性很强使人往往忽视其科学性与安全性,有的参与者由于运动方法、掌握要领的不当、客观环境选择的不妥、甚至主观状态的不佳,引起其对身体的损害,其至引发某些突发事件。所以,要使南昌市休闲体育的生活化趋势不断发展,首先要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增加对城市休闲设施的投入,更好满足市民的休闲健身的需求;其次要加强休闲体育知识的宣传,使参与休闲体育时注意适体、适度,科学地健身,平安的休闲。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春兰,赵仙伟.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3,3:34-36.

[2]刘华平.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15-16.

[3]董新光,曹或,徐焕新.论社会体育与环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4:51-53.

[4]于素梅.不同群体体育旅游需求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33-1636.

作者:余文斌

用创新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论文 篇3:

论休闲体育视角下的我国体育生活化的发展

摘 要 随着现代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休闲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休闲活动中的身体运动,大部分都是体育休闲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的人把体育活动作为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将休闲体育中的娱乐活动融入到个体的生活方式中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体育生活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在休闲体育的风潮下,体育生活化在社会大众中逐渐普及,让他们在思想观念上认可和接受,并且形成健康、持久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休闲体育 体育生活化 发展

休闲体育是一种对健康人生有价值的投资。对于引入休闲生活的个体来说,他们更能有效的享受到有意义的、高质量的生活,这种背景下的休闲体育生活不仅仅是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关注,同时通过对体育活动的享受感、自由感对人们的精神进行充实,更是对人类友谊、和平竞争等价值观的传动。

一、“体育生活化”的涵义

体育生活化是隶属于现代生活方式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通过大众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形式,使体育丰富而独特的活动内容、形式和功能通过社会生活而得以展现,形成满足大众生活享受、发展的需要、促进大众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全部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过程[1]。

我国大众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不仅在内容上是趋于生活化的,而且大众选择体育活动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示。这就是说,体育生活化是与个体整个生活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包括融入了体育活动的生活过程,还包括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国的“体育生活化”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而提出和构建的。

(一)“体育生活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生活化是在人们解决了基本生存的温饱问题之后,在逐渐富裕的情况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存需求时提出的。

首先,健康需求。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造成各种人群体力活动的严重缺乏,导致人的基本活动能力逐渐衰退;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营养过剩或者饮食时间不规律引起的各种慢性疾病;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城市生活的拥挤给身体带来的过重的负担。体育生活化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弥补体力活动的缺乏,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各种现代文明病,摆脱亚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其次,精神需求。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容易产生疲惫感,因此,他们对体育功能的要求由单一的健身功能拓展到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旅游、休闲、交际等各种领域[2]。休闲体育的主要基调是“轻松”、“快乐”、“刺激”,以让处在快节奏、高竞争社会中的人们暂时走出喧嚣的尘世,轻松自在的进入“休闲”的境界。对休闲而言,不追求功利性,参与就是一种快乐、成功和享受。因此,将以休闲体育为主要基调的体育娱乐活动引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可以丰富大众的生活,缓解社会压力,通过体育来加强沟通,增进交往,促进个体社会化。

(二)“体育生活化”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体育生活化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效应、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三个方面。首先,体育生活化的社会效应是通过体育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来体现的。体育生活化作为一种群体的行为,可以起到一种媒介的作用将体育与社会大众联系起来,通过体育活动中的某些形式化、秩序化、规范化的功能淡化、消除或转移人的某些不良生活方式,通过运动进行宣泄和引导,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规范人的社会化的形成,并且促进群体的凝聚力;其次,休闲体育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对于促进体育本体产业以及相关产业来拉动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体育生活化的形成一方面有利于体育观赏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繁荣了体育用品业,同时体育生活化的形成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整个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第三,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包括民族文化,又汇集了世界文化。体育生活化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社会风俗、民族心态、生活习惯都可以由于体育的介入而有所改变,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

二、以休闲体育为方向的体育生活化的发展趋势

休闲体育旨在满足大众的休闲生活中健身与娱乐身心的需求,它追求休闲化、个性化,追求健身强体、娱乐身心,因而,以关注人们的健康和休闲生活状态以及人的生命完善为目标的休闲体育更易于融入到大众日常休闲生活中,成为大众生活化的体育追求。

(一)体育生活化的娱乐性发展趋势

娱乐是从人的幸福和自我满足的体验中产生出来的个人情感状态,它具有优胜、成就、兴奋、成功、个人价值和喜悦等情感特征。体育是消遣娱乐的一项内容,反过来说,消遣娱乐也是体育的一项功能。休闲体育关注的是大众的休闲生活行为和感觉,追求感官的娱乐效果,并充分满足和发掘人们的感受,引导人们注重休闲以及由此带来的运动体验[3]。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针对群众体育活动而制定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体育生活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群众的体育行为是在政府由上而下的指令下非主动的完成的行政组织行为,而并没有使他们养成主动、持久的锻炼习惯,在体育生活化的发展中要弥补这一缺陷,就应该意识到娱乐性在大众体育中的重要性,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性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让大众真正从心底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被体育的娱乐性所吸引,使他们自愿的锻炼身体,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样不仅符合我国全民健身的浪潮,也推动了体育生活化的发展。

(二)体育生活化的教育性发展趋势

我国关于体育的教育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时期通过学校传授的体育专业教育知识,而针对社会大众的体育休闲娱乐知识的教育极度缺乏。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在人的社会化与现代化成长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活习惯,更能在深层次上帮助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因此,在体育生活化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休闲体育相关知识的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对社会大众的体育休闲娱乐教育,主要是对他们的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的判断能力的培养,包括:1.自主锻炼身体,获得良好健康状况的能力;2.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兴趣;3.传授各种运动技术、技巧的能力;4.对体育娱乐活动进行创新的能力;5.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情操等各种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体育休闲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这些体育休闲娱乐知识通过各种大众传媒的公共宣传和大众之间的相互交流,使人们更多的了解休闲体育,参加休闲体育活动,逐步实现体育生活化。

(三)体育生活化的大众化发展趋势

无论是观赏型的体育活动,还是参与性的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以大众群体的参与而展开的,极少数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而休闲体育主要是面向大众生活,其存在形式是一种个人生活时间与空间的拓展,存在过程也是一种由个人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体育生活化的发展也是逐渐由个人的生活方式向整个社会公众传播的过程。体育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工具,它可以不受个体性格类型、职位尊卑、社会地位高低、私密空间等不利条件的束缚,在同一个运动场地,共同参加的体育娱乐项目的氛围中,建立平等、快乐的人际交往环境。因此,体育生活化可以使更多的个人、家庭、单位、行业等扩大交际面,成为各种社会大众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

三、利用休闲体育促进我国体育生活化发展的策略

体育生活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它涉及到人、体育、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以此来推动、加快体育生活化在我国的发展。

(一)推广休闲体育观念,培养体育生活化主体

人是体育生活的基本要素,社会成员对体育需求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体育的社会渗入程度和体育生活化的实现水平,以主体身份介入体育生活过程的社会成员自身的需要直接影响体育生活化实现的状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文轻武”,“中庸”等封建观念使现代人们对体育价值观念的认识落后且不科学,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不必要花时间和金钱进行体育运动,没有靠平时锻炼来预防疾病的认识,这种不重视运动的传统体育价值观直接影响了体育生活化的进程[4]。

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首要的任务就是在社会公众中推广休闲体育的观念,增强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讲体育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推广休闲体育,首先在于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使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周期性地进行宣传,形成宣传教育网络系统,并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性宣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形成人人自主积极的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象,使体育生活化。

(二)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营造体育生活化条件

通过快速休闲体育的传播推动体育生活化的发展,并不断拓宽发展渠道,同时国家政策对体育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放程度到出台政策、法律、法规等各种措施,都在鼓励人们加入休闲体育的行列。

在资源方面,一方面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充裕,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双休基本已经超过了全年的1/3,加上高科技的普及,居民花在家务上的时间也不断减少,大众闲暇时间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近几年来为了缓解大众体育健身需求和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国家明显加大了对群众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开放程度,健身路径遍布社区、学校和商业场所,使大众可以很方便的参加体育活动,进而实现体育社会化;第三,居民经济收入持续上升,为大众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提高了大众的体育消费能力,使更多的人融入体育活动之中,为体育生活化的实现奠定经济基础。这些资源使人们可以尽情地去享受体育生活所带来的巨大乐趣,丰富体育生活手段与方法,从而推动体育生活化的实现向社会纵深发展。

(三)创新休闲体育项目,丰富体育生活化形式

体育生活化的实现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的逻辑起点是社会成员对体育的“需要”,因此,体育运动本身能否刺激社会成员对体育的“需要”,是体育生活化实现的根本原因。如果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就很难吸引人们长期坚持体育运动,要使体育运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必须用丰富新颖的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将兴趣性参与转化为习惯性参与。因此,休闲体育项目必须即时更新,通过不断推陈出新的娱乐项目调动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还可根据不同兴趣爱好的社会公众制定不同的运动方式,使他们在融入生活的体育活动中不断的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以此丰富并娱乐着人们的生活[4]。

四、结束语

休闲体育是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积极、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是现代体育与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休闲体育对加快体育生活化进程,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及生活、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建立以休闲体育为背景的体育生活化,既是对体育娱乐活动功能的良性运用,也是让社会公众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梁利民.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

[2] 陈融.休闲体育兴起的文化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2(2).

[3] 谢琼环.守望体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08.

[4] 熊茂湘,刘玉江,周特跃.论体育生活化的实现及其实现环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9.

作者:谢先运 刘忠坤

上一篇:竞聘乡镇教育办主任演讲稿下一篇:中学军训成果汇演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