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职会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在2012年提出的一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项目,该比赛项目的提出无疑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改革揭开了序幕。职业技能竞赛能够实现促进教学深度、强化教学成果的目的,相反,高职会计教学也应当起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篇1:

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文章阐述了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着重探讨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程设置;问题;对策

一、目前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以“考证”为导向,重证书,轻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有十多年历史,这一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高职院校完全以“考证”为导向,“重考证,轻技能”现象较普遍。为了提高学生考证过级率,大多数高职院校以“考证”为教学目标,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完全对接。事实上,有的职业资格证的考试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实际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差甚远,因而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考证过级率,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学生一门心思考证,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导致“会考”但“不会用”,会“做题”但“不会做事”的现实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获得证书的“含金量”,使部分毕业生达不到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导致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减弱。近年来出现了“会计证热”、“会计师热”,“证多不压身”已成为会计人员的共识。但笔者以为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制度还有待完善,一是应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含金量;二是考证时间应安排在下半年,使学生能够在第三或第五学期学完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再参加考试,以有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与考证的衔接;三是考试内容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多考些体现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少考些死记硬背的偏题难题,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证融合”。

2.专业课程设置趋同化

近些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等课程模式,力图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课程改革成果。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质上并未完全突破学科课程模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骨干课构成,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没有高职特色。虽然有的院校采用了模块式课程,但只是课程形式上的变化,实质上是“万变不离其宗”,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

3.专业课程内容准则化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标志着我国会计事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会计理论的巨大变革和会计实践的变化,要求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基于此,各会计院校相继取消了行业会计课程,如《商业会计》、《工业会计》等,统一代之以《财务会计》。由于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都要遵循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因此,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及教材内容基本一致,课程内容统一化,无行业特色。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创新高职会计课程设置,改革会计课程内涵,以特色求发展,这也是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难题。

二、对高职会计课程设置的建议与思考

1.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考证与就业相融合

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不能仅仅以“考证过级率”为教学评价指标,同时还应不断完善现有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充实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使职业资格证书内涵能够反映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加强高职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使学生在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构建体现会计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各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会计人才提供保障。

2.课程设置应体现地区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地区性和行业性。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群体、地区行业或企业的特点与需要并根据社会变革对财会人员的知识、技能及品质要求,及时进行课程调整,既着眼于学生会计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某地区和行业能力的需要。如,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较多,应设置《外贸会计》课程;针对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方式特点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一刀切,而应采用多方向模式培养,使学生既要有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又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就业弹性,具有较强的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

3.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例如,从2009年年底起,随着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部分外贸企业的复苏,一批具有信用证、国际汇率、出口退税等操作经验的外贸会计成为外贸企业的紧缺人才。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对外贸会计人才的要求提高了,外贸会计通常负责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在具备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外汇业务核算、出口商品收购核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加工贸易会计,样品、展品、包装物、物料用品和低值易耗品核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进出口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等业务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在《外贸会计》课程中增设这些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及早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最优课程设置方案。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应去掉一些不是十分实用的课程,而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增开相关课程。另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的前提下,选修其他专业知识,以使自己不仅具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力求一专多能,每种相关知识都学一些,同时,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为使学生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变化,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应该建立以伸缩性、综合性、实用性为特征,以多种课程模块为形态的课程内容体系,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课程的综合效应和实用效应,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市场性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高职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就是就业市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首先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原则,根据市场对会计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减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市场需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一般情况下,课程设置的实施往往要滞后于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是充分建立在市场调研的前提下进行,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专业培养计划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市场就业能力。

2.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一是指行业针对性,二是岗位针对性。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任务,服务区域定向比较明确。因此,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领域需求要基本一致,通过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调研、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分析来构建课程内容与体系,使政府统一规定的国家课程与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另一方面,高职课程设置要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课程体系要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学生一旦就业便能很快进入角色,并能适应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3.灵活性原则

高职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即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课程的纵横衔接,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的关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和创新。和人才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紧抓时代发展的脉搏,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具有灵活性。

4.前瞻性原则

高职课程设置应适度超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超前”试点,敢于创新,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使学生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不落伍,适应以后工作的变化,满足职业岗位工作升级换代的需要;课程内容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引进最新知识,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掘;要施行“通专多能”,触类旁通,在课程设置时尽量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以利于学生将来会计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金峰,牟应华.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2] 罗三桂.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3] 谭莉.财会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4] 谢锦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作者:刘 萍

地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篇2: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会计课程改革创新探讨

[摘 要]“高职会计技能大赛”是教育部在2012年提出的一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项目,该比赛项目的提出无疑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改革揭开了序幕。职业技能竞赛能够实现促进教学深度、强化教学成果的目的,相反,高职会计教学也应当起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提出科学有效的高职会计课程改革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程改革;职业技能;竞赛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5.144

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课程设置

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计整体上都是由相应专业的本科教材所压缩而成的,这样的理论课程设置没有建立起较为明确且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及理念,也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特色,也并未把不同地區不同环境的会计人才需求纳入课程设置之中。具体来说,全国超过四分之三的高职院校选用的理论课程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或其他出版社所出版的会计教材,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高职院校使用自编教材。非自编教材内容往往较为陈旧,存在滞后现象,而自编教材的理论内容则能够与时俱进,结合最新的会计准则,凸显本地区的教学特色。另外,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过多,高级技能课程则设置较少,再加上理论知识枯燥抽象,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将案例和企业情景分析很好的融入其中,使得学生理解难度增大,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也不够理想。

1.2 实践课程设置

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除了基础课堂上教师的案例分析和情景介绍外,还主要依赖于学校对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实际上,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实践技能如果仅仅以教师所出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形式开展,那么对于学生会计技能的实训效果几乎为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一般是以最后一学期的“会计模拟实训”的方式进行,该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分配题目,学生根据题目做账簿登记,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然而,该课程由于对学生兴趣激发不够,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许多学生通过抄袭,应付了事,不能达到预期实践效果。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校内的实践项目,也多数由于教师自身经验缺乏,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活动组织不到位,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够真正掌握会计实践技能。

2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会计课程改革方法

2.1 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在这里即教学理念是整个高职院校进行会计教学活动的内在灵魂和指导,只有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够使高职会计课程改革往正确的方向进行。总体来讲,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拥有合格会计专业技能,具备较会计职业道德,工作严谨,操作细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能够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出纳、税务处理以及会计监督管理等相关岗位有所贡献的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才。结合2012年教育部推出的“高职会计技能大赛”,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具备熟练的会计实践技巧和方法,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实践型会计人才,高职院校也应当以社会的需求为教学导向,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2.2 构建全面有效的会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充分结合社会上企业岗位需求,参考教育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对课程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根据有关调研,我们可将整个会计专业分为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出纳、税务处理以及会计监督管理等几个岗位,并对每个岗位根据相关研究内容设立二到三门专业课程,如会计核算可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会计监督可开设审计实务课程,税务处理可开设税法课程等。在对每项岗位教学确定好专业课程后,高职院校需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团队需具备核心开发人,提供意见的专家学者。团队结合人才培养理念、社会需求、企业诉求以及职业技能竞赛标准等各方面因素,同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关课程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开发。

2.3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高职院校应当坚持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原则进行。教育部所推出的“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中,对于不同会计岗位的比赛项目内容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参赛者的操作范围,具体流程,完成内容和要求等。在进行教学内容取舍的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借鉴以上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会计课程内容要切忌繁琐和重复,同时要避免关键知识点的遗漏。教学方法方面,除坚持利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及沙盘教学法以外,教师还应充分学习和利用新兴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如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等。教师应多多开发会计实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同时将信息化网络教学纳入日常教学之中,使会计理论教学和会计实践教学并驾齐驱,相辅相成。

2.4 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无疑起到了重要且关键的作用。根据以往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来看,由于竞赛内容和任务所包含的专业知识范围极广极新,综合性包容性强,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往往背后有着专业素质水平极高的教师团队做后盾,且在教师团队中往往包括企业的专家和顾问,而只有几年校任课经验的普通教师所带队伍,一般不能取得较高的竞赛成绩。由此看来,无论是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还是培养实践能力较高的会计人才,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都是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的举措。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应当在课程安排上,保证每位教师在三年任教时间中,将学校所设立的核心课程都教授一轮,同时学校鼓励且提供条件安排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同时学校可与企业合作,为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平台,全面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2.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与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可能较差,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更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多与班内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真正爱上自身所学专业,通过相关案例的讲解与分享为其树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加强在校内对职业技能大赛的宣传,积极开展相关赛事的选拔工作,建立网络平台共享竞赛培训文件和专业知识材料,使学生有畅通的途径和渠道接触并学习职业技能竞赛相关的新闻和知识,及时更新和扩充校内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建立网上图书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可能。教师还应注意在各类竞赛准备阶段将学生分组,以团队形式培训,以此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性。

2.6 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力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实践能力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即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和人才投入也相对较少。从会计技能大赛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在掌握全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拥有熟练缜密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无论在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时长的安排上,都应当不断凸显实践技能的教学地位。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进行分岗位的会计综合实训,并为每位参加实训的学生提供实训设备。教师在实训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单独交流和沟通,帮助每个实训小组发现不足之处,解决前进障碍。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同时将合作企业的真实业务数据利用到课堂之中,使课堂教学的案例和情景更真实,更有实践意义。

2.7 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

教育部所规定的会计技能竞赛一般分校内、省级以及全国这几个级别。然而能分别参加这三个级别竞赛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为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将校内竞赛利用起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校内竞赛可在不同季度考察不同的专业技能进行,每次专业基础技能的比赛参赛人员为全体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竞赛结果优秀的学生可参与下一轮竞赛。举办会计职业技能竞赛的同时,要注意通过竞赛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由竞赛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检验该阶段的教学成果,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及创新。

2.8 构建合理的奖励机制,提升竞赛深度和广度

要想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于高职会计课程改革创新的影响作用,需构建合理的奖励机制,不断提升竞赛的深度和广度。竞赛奖励应包含物质奖励以及精神奖励,可将学生的竞赛奖励与学生奖学金评定、企业招聘以及学生入党、升本等挂钩,充分激发学生参见竞赛的热情。而对于教师辅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也应当给予合理的奖励,相关奖励应对教师评优和获取进修机会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竞赛、认真辅导学生的积极性。

3 结 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竞争激烈,经济事务愈发复杂繁琐的背景下,社会对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检验高职会计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成果,为会计教学指明方向。不断推进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会计课程改革,使高职会计教学与技能竞赛相辅相成,培养出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符合社会实际应用的会计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春园.技能大赛对推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4,24(8):225-226.

[2]钱业洪,胡挺峰.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与技能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2014,24(14):63-66.

作者:李静荣

地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篇3: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何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变化,合理设置和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促进其就业和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是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市场需求的变化作为出发点,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市场需求变化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会计专业,其主要是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技能型、实用型的会计人才,一直以来在就业市场上备受关注。但在近年的招聘会上,以贵州省为例,会计人才需求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就算如此,还是会陷入“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怪圈。那么如何将生源供给质量和市场人才需求结合,把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产成品”,就是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分析

1. 会计准从业人员供过于求

贵州省人才市场公布了2014年第四季度人才供需排行,会计、计算机人才供过于求现象明显。近几年,从会计从业人员供给的角度来看,各类院校会计专业的招生数量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但就实际需求来说,结果并不另部分招聘企业满意。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许多招聘企业更看重这个“产成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这个需求的变化给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2. 会计技术(分析)型、管理(决策)型人才供不应求

从目前贵州人才市场上可以看到,技能型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另有部分企业通过内部员工推荐会计人员的方式,使得人才市场招聘的数量相应减少了。在对招聘企业的调查走访中发现,招聘企业对精通国家财税法律规范、财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测等财务制度和业务;熟悉国家会计法规,了解税务法规、相关税收政策、银行业务和报税流程;能应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软件的会计从业人员情有独钟。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中高级会计人员一直是重点,但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技术(分析)型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管理(决策)型会计人才的紧缺就更严重了。

3.会计岗位群变化分析

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活动,但因会计(财务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其与其他活动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除了直接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外,其他各管理岗位,特别是综合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审计、预算、投资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因此,随着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会计活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会计岗位的职责也有了新的变化。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变化分析如下图:

表1 会计岗位群变化

企事业单位 旧会计岗位群 新会计岗位群

中、小型企业 出纳岗位

会计核算岗位 出纳岗位

会计核算岗位

会计主管岗位

大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 出纳岗位

会计核算岗位审计岗位

会计主管岗位 出纳岗位

会计核算岗位(包括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综合及编制报表等具体核算岗位)

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 投资部门管理人员

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会计核算岗位 会计主管岗位 会计核算岗位

信贷或市场营销部门管理岗位

证券、投资部门管理岗位

预算及其他业务管理岗位

会计主管岗位

机关、事业单位 出纳岗位

会计核算岗位 出纳、预算、审计等管理岗位

会计核算岗位

会计主管岗位

会计岗位群的变化标志着市场对整个会计行业职业要求的提高,对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要求的提高。高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虽与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等在专业水平上有一定差距,但胜在更新专业知识的速度较快,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涉稅会计、金融常识、基本的会计系统维护等。因此,在鼓励发展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专业知识扎实、知识更新快、计算机操作能力强,有一定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职层次的会计人员。

二、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和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变化分析,各类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中采取“双真”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生手转变为熟手,由技能型转变为分析管理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出校门就能上岗的需要。

1.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课程内容在保持高职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还应该结合地区特点和校情,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岗位(群)就业为目标,加强岗位针对性,技能性,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体现实用性、适应性、前瞻性、创新性。会计理论知识部分,达到基础介绍就可以了,弱化庞杂的理论体系,强化与该行业会计岗位职责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成效。

(2)按行业岗位需求和重要性设置课程。通过对中小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问卷调研和访谈,我们得知:企业成本核算和税收是企业会计工作核心环节,也是会计工作最重要的会计岗位。如在开设的《商业企业会计》、《制造业企业会计》等专业课程中融入成本核算、 税费计算、纳税申报、金融知识等相关知识,不再单独设置《成本会计》、《税收实务》等课程,使得一门课程中就能全部涵盖不同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此外,这类课程的设置有较强的系统性、连贯性,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针对会计工作任务需要,以会计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具体的会计职业岗位工作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可以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融合而成。同时,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直接纳入基础课程模块,将《会计电算化》课程直接纳入专业课程模块,并建立“岗证一体化,工学结合”为目标的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4)按照就业市场需求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2.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实践教学是高职会计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把实践教学的“实践”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形式上,我们可以在章节练习、模拟实习、校外联企实习、社会调查、项目设计等环节入手,尝试建立一个具有多样化特点的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其灵活性以及变化性,从而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以及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鉴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使得会计专业学生大批量的到某一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请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财务专家为实践教学教师,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共同开发教材或新课程等。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应该特别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特点,结合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予以合理增加或减少,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必需的基础上,保证够用,要内容适当,环节紧凑,还要讲究实效。

3.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模式

改革过去以考试成绩(纸笔测验方式)、学校表现对学生(任课老师评价)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以“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为考核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将学校评价体系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结合起来,共同制订评价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制定考核标准。比如工作样本评价,即从实际职业中抽取出上些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工作样本),根据被评者完成任务的情况,推断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同时可以实施以证代考制度,参加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考核,使学生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获得从业资格证,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參考文献:

[1]张楠.试探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路径[J].经营管理者,2014(12).

[2]牛全峰,牟应华等.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3]谢锦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科研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于能力本位的贵州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ZC142)

作者:汤晓丹

上一篇:农机部门工作总结的讲话下一篇:车间分工会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