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电力安全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在很多生产、建设的方面,都会应用到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应用在我国的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从侧面来看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得到解决。基于此,以下对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变电站电力安全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变电站电力安全论文 篇1:

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的扩容安全性分析

摘要:针对传统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在扩容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良现象,影响扩容安全性问题,开展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的扩容安全性分析研究,针对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存在的长期高负荷运转、直流电源配电分级开关不匹配等问题,对直流电源系统各级负荷规划、选择系统保护开关、合理配置直流后备电源,提出一种全新的扩容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扩容方法与传统扩容方法相比,可有效降低改造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次数,从而为安全性扩容提供保障。

关键词: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扩容;安全性

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直流电源设备、控制及检测设备、直流配电设备等,通过各设备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直流供电网络[1]。在变电站正常运行或发生事故时,通过系统提供的直流负荷形成可靠的直流操作电源,从而为变电站提供保障。由于直流电源系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因此常被应用于对供电领域当中,例如变电站、医院等[2]。直流电源系统在变电站中的日常供电,相当于一个不间断电源,可为信号控制、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等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直流电源,当发生交流电源事故时,可为事故照明系统、交流电源提供充足的电源,从而保障变电站的安全运行。由于当前各领域中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使得直流电源系统在供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支路问题、电池问题、开关问题以及同步振荡故障问题,对变电站的发展造成影响,为此本文开展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的扩容安全性分析研究。

1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存在的问题

1.1长期高负荷运转

当前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主要由市电电源和备用发电机机组两部分组成,根据电力通信电源技术要求,为实现通信直流电源的安全可靠,直流电源系统通常采用两路市电、一路油机的方式。但许多变电站的配置存在严重的不规范问题,因此导致变电站中的直流电源系统常常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两路市电、一路油机的直流电源系统运行模式,由于在初期建立阶段,各城市不具备建立独立电网的条件,并且引入第二路市电的线路过长,资金投入条件不足等问题,虽然按照设计实现了对多路直流电源的建立,但在后期阶段并未及时补充相应的油机,长期按照上述状态运行会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电力企业的运营规模逐渐扩大,变电站电力通信常常会涉及租用或购买等情况。同时,租用或购买大多采用已经建成的配电系统,而原有配电设备的油机容量、通信设备负荷都很难满足当前电力企业大规模发展的需求,因此会造成更高的负荷率,并且部分变电站的季节性负荷甚至会达到变压器的额定容量,甚至超出额定容量,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1.2直流电源配电分级开关不匹配

在对通信直流电源进行设计时,由于电力通信业务的分期建设,使得新增的电力负荷会对直流电源造成严重的直接影响。通信设备是用电负荷中占比最多的设备,需要从变电站配电室直接以放射性的形式进行供电。但由于后期新增的直流电源系统交流电的引入通常采用自楼层的配电柜中电流。因此变压器二次侧与用电设备之间的低压配电级数不应超过四级。当不间断电源与直流电源系统从自楼层当中的配电柜引入电力时,用电设备的配电级数会迅速增加,并逐渐超过四级,导致末端用电设备的用电分级级数过多,导致出现故障问题的故障点增加。同时,变电站中配电系统的上下级开关还缺少选择性的动作行为,低压配电线路需要根据不同故障类型以及具体的工程状况安装短路保护或接地保护装置,从而防止在电路发生故障时,故障电路突然断开。因此各级电流线路不仅要设置相应的保护电气,同时还应当正确地规定变化参数,从而保障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形成可靠切断,并在最靠近故障位置点的地方实现对电气的保护,并保证切断故障电路的范围最小。

2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的扩容安全性分析

2.1直流电源系统各级负荷规划

为提高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的扩容安全性,在明确新增末端负荷前,首先要对系统内各级负荷进行合理规划。由于系统的运行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扩容的安全性,因此在对各级负荷进行规划时,需要密切关注系统与不间断电源的实际运行情况,对系统内油机的容量进行核算[3]。由于油机容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可直接通过对设备负荷和额定功率的比较而得出,需要考虑到不间断电源产生的谐波、变电站机房启动电流等,并按照公式(1)计算得出油机容量W:

公式(1)中,wa表示为变电站中电力通信设备的负荷;wb表示为变电站中蓄电池组充电功率;wc表示为变电站机房总功率。再将公式(1)进一步细化,得出公式(2):

公式(2)中,[wt]表示为变电站通信设备负荷总量;[x1]表示为谐波产生的冲击系数,根据变电站的一般运行状态,并考虑到不间断电源的谐波,[x1]取值为2.1~3.5;[wups]表示为不间断电源的负荷大小,单位为kW;[x2]表示为启动直流电源系统时电流的冲击系数,考虑到变电站机房启动电流的冲击,[x2]的取值为2.1~3.3;[wj]表示为变电站机房负荷大小,单位为kW。

通常情况下,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的运行负荷率低于55%时,系统的安全性将不會受到影响。但当运行负荷率超过55%时,则说明需要对系统的各个设备容量进行扩容,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的扩容应当统一规划,并单独立项。在对油机容量计算时,需要运用上述公式(2)进行计算,在直流电源系统运行过程中,若在原始承载容量范围以内,则可直接按照新增设备的所需负荷进行计算,进行相应的扩容;若需要增加全新的整流机架,则需要利用总负荷校核计算,根据系统开关容量需求进行扩容。

2.2系统保护开关选择

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中的保护电器分为两种,一种是熔断器,另一种是断路器。在实际扩容时应当根据各个保护电器的功能进行选择,表1为两种保护电器的优缺点对比。

在实际扩容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直流电源系统电流较大、油机容量大等,可选择熔断器进行保护;扩容过程中,系统出现过载或短路问题,可选用断路器对系统进行保护。

对于末端保护开关进行选择,末端保护开关应当具备断电功能,当与系统连接的用电设备出现短路时,末端保护开关需要瞬时切断电路。末端保护开关只需要具备上述功能即可,无须进行对型号或类型的选择。在实际扩容时应当根据系统配电线路的故障特点,在末端回路上对短路或接地故障进行保护。同时,在变电站机房内配备的电屏保护开关也属于末端保护开关,在使用时不需要具备远程遥控功能。选择上述两种保护电器均可实现对短路或接地故障的保护。因此综上所述,在直流电源系统的配电柜当中更多选择熔断器作为保护电器。

2.3合理配置直流后备电源

提高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的扩容安全性还可通过合理减小蓄电池容量,以及配置直流后备电源来实现。在对直流电源系统进行扩容时,应当以提高交流供电的可靠性为主,将直流后备电源的可靠性作为基础。针对直流电源系统中蓄电池组的储能设备,其容量大小通常与直流负荷以及备用时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以此根据这一特点得出蓄电池组的容量计算公式为:

公式(3)中,[Wq]表示为蓄电池组容量大小,单位为Ah;I表示为直流电源系统中的直流负荷大小,单位为A;T表示为系统共放电时长,单位为h;t表示为蓄电池组放电时长,单位为h;[α]表示为供电系数。按照相关要求,一类城市放电时长h的取值为0.3~1.0h;二类城市放电时长h的取值为0.5~1.2h;三类城市放电时长h的取值为1.5~2.5h;四类城市放电时长h的取值为2~3h。根据不同地区选择不同放电时长,放电时长越高,备用时间越短。在直流电源系统中,高频开关电源可以根据负荷规划,按照n+1冗余的方式确定。其中整流模块为n时,整流总容量可按照负荷电流以及充电电流相加确定,完成直流后备电源配置。一般情况下,重要的变电站电力通信采用试点与油机组合的方式进行可靠交流供电方式。对于直流电源系统的安全扩容还需要考虑直流电源系统分散供电的特点,并选择合理的后备时间,放电时间一般不超过1.5小时。

3实验论证分析

选择某电力企业的变电站作为实验对象,将该变电站近几年的运行数据进行汇总,并将其记录在实验搭建软件当中,根据变电站各项参数,构建两组完全相同的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分别利用本文扩容方法和传统扩容方法将两组系统容量扩充,并设置本文方法为实验组,传统方法为对照组。通过模拟两组变电站实际运行情况,设置供电量由初期的10.0×103万kWh到最终的30.0×103万kWh,判断两组系统在扩容过程中是否产生故障问题,从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扩容安全性。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表2所示。

由表2得出,该电力企业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通过实验方法从10.0×103万kWh扩容到30.0×103万kWh时,共出现故障次数为3次,而对照组在进行10.0×103万kWh到15.0×103万kWh供电量扩容时已经出现了5次故障,对比结果具有一定的对比意义。因此,通过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扩容方法可以有效保障直流电源系统的安全性,更进一步增加了供电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实验过程可以得出,直流电源系统在扩容过程中应当以处理累积问题,杜绝新增问题作为扩容原则,时刻观察变电站現场的数值参数变化,以保证变电站电力通信安全可靠为目标进行扩容。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变电站电力通信直流电源系统在扩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故障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一种安全性更高的扩容方法。但在实际应用还会出现缺少双重实电、油机容量较低等问题,仍然会限制扩容改造的工期以及相关工程的管理权限。因此为了实现对直流电源系统更高安全性的扩容,在设计扩容计划时,还应当对可能对直流电源系统整体性能造成影响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不断完善扩容改造项目。

参考文献:

[1] 陆宗达,李美增,谢贤林.磷酸铁锂电池在核电厂直流电源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2):169-170.

[2] 成绍群,刘孝赵,刘甜歌,等.基于物联技术的数据中心直流电源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1):1-3.

[3] 李正维.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运行现状分析——以合江电网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0):46-47,49.

【通联编辑:光文玲】

作者:马宇 张之栋

变电站电力安全论文 篇2: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

【摘 要】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在很多生产、建设的方面,都会应用到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应用在我国的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从侧面来看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得到解决。基于此,以下对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电力安全;运行

引言

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我国电气工程的主要技术,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技术应用的研究,实现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推动作用,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为我国的电气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1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概念

一般说来,电气自动化指传统电气工程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技术升级目标的过程,并且其自动化程序往往交由传输信号接收设备及负责搜集传送信号的输出设备共同组成。从系统总部角度来看,严格把控2个完整程序的操作流程能满足控制电气工程的要求。同时,自动化电气系统的工作任务相对复杂,着重强调采集系统运行期间各种信息数据再进行全面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形成正确的数据指令,便于传输至电气生产机械及设备之中,并且前三个环节结束后方可完成电气工程监管任务。此外,电气自动化技术优势相对鲜明,例如:电气自动化简化原本复杂的电气生产流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2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征

我国的电力工程和国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在电气工程的安装过程中,相关的安装规范要求非常严格。在安装时需要各项电气设备相互配合,任何偏差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严密性都电力过程的安装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果一旦发生任何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系统瘫痪。目前,电力系统对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需要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24小时对其进行监管,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监管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任何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第一时间向上层组织反映,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人类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出现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电力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不可或缺的。电气自动化系统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全面结合,它能够在电力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安全控制问题的解决,同时,针对电力系统能够形成一个非常强大的监控系统,以这样的集成系统为基础,无论出现任何的问题,都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检测和修复,整个系统有强大的对接功能,如果一旦出现很难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技术也会进行简单地数据处理,这样一来维修工作人员在进行维修时,就可以利用系统的自我分析功能,开展后续的功能检测工作,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从而帮助电力系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3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安全运行的影响因素

3.1基础设备因素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状态,是保证继电保护工作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自动化系统软件质量对继电保护技术的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软件设计的不科学,无法达到电力传输工作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实际的电力运输过程中,继电保护技术的保護范围、逻辑状态以及能达到的保护效果等都可能受影响。甚至可能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出现继电保护误动作、拒绝动作等现象,无法发挥继电保护应有的作用。在使用自动化系统时,电力企业必须要配备相应的专业基础设备,并定期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升级。

3.2施工质量控制不足

电气自动化技术一般情况下并不单独使用,大多是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某个项目环节中,如果是在其他类型的项目工程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施工质量方面加以控制还比较容易,但是如果是在专门的电气工程项目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其常常因为管理人员质量控制意识的不足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问题而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

3.3员工操作行为

电气自动化系统是在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建设起来的,因此,员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计算机应用知识,而这就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设备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员工不具备相应的操作知识和技能,就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或者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由于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调整而导致系统运作故障,给企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尤其是继电保护设备的安装问题,也是需要由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的,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线路连接错误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但是,目前仍然有许多电力企业没有意识到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4实现电气自动化和安全运行的有效方式

4.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系统,制订科学合理的相关规范和制度,使得工作人员有依据可遵循。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变电站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即使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仍然存在缺陷和漏洞,具体条例也不够明确合理,实际上发挥的作用不大。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人员不符合规范的操作屡禁不止,已经严重影响到变电站的正常运作。因此,变电站要将安全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严格把控每一流程的操作质量和规范性,安排专门的监督人员按时进行巡查,一旦发现有不合理操作立即制止。

4.2安装智能仪表,及时发现问题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中,还必须重视电力仪表的应用,而且现如今可以安装智能仪表,智能仪表具备一定的自动操控功能,也可以对其进行程序的设定。这样,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施工时,不仅可以通过仪表来观测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情况,还可以在出现问题时自动发出预警或者是停止工作,以避免再继续使用出现安全问题。

4.3建立健全电气自动化系统

(1)设计电力系统框架。电气系统整体结构设计分为间隔层、网络层以及站控层。间隔层利用传感器能够收集电力设备运行的数据信息,整合资源,传达控制面板的命令,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作。网络层是电力系统的基础构成,传输速率为1000Mbs。站控层是电力系统的核心构成,监控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实现远程操控,一旦设备出现安全故障问题就会启动报警功能。通过智能分析系统故障,形成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2)设计系统硬件。变电站中的电气设备的硬件配置需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包括网络层中的交换机,通信电缆和光纤接口。间隔层包括功率收集设备、高压开关设备、监视和保护系统,并且站控制层需要两个服务器。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下,变电站自动化进程势不可挡。但这一过程中安全隐患较多,给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将安全风险控制在较低范围内,电力企业需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这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旸,宋扬阳.电气自动化应用于变电站和电力调试环节的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9,10(10):92-93.

[2]任立新.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04):117-118.

[3]马立才.变电站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及其应用[J].电气技术与经济,2019(01):13-14+17.

[4]陈宏.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初探[J].中国高新区,2017(06):96.

[5]梁业盈.浅谈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及电力安全运行[J].电子世界,2016(22):132.

作者:杜欣桐

变电站电力安全论文 篇3:

分析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

摘要:本文针对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展开分析和研究,探讨实现安全的有效途径,提升电能传输质量。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电力安全运行

1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对电力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和用户的重要性体现在变电站电气自动化水平和电力运行是否是安全运行,可以从2方面分析得出:①在港口发展中,处处都需要电力,同时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电力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它给社会带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通过电力所带来的一些电子设备,给港口的可靠运行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可能性,不断改善基层工人的工作环境。②想要电力能够安全的运行,就必须要对变电站的电气自动化水平进行提高,对于变电站管理水平也进行改善。在经济发展快速的港口当中用电量不断增加,对于基础的电站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2基于专业角度对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发展方向的分析

2.1依托分层分布式结构,构建变电站整体框架

对于变电站,其总体框架的设计模式为分层分布式结构,主要涉及三个部分的内容,即站控层、网络层以及间隔层。具体讲,对于间隔层,其主要依托传感层,实现对变电站内一次设备运行数据的全面收集与分析,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指令的执行与传达,实现对一次设备的有力防护,达到控制管理的目的;对于网络层,以工业以太网为支撑,以传输为目的,传输速率超高,是变电站运输的基础。站控层是整体框架的中心,作用是实现对变电站所有电力设备运行的全面监控与管理,涉及报警、指令执行等。

2.2基于整体框架,全面了解变电站硬件类型,强化系统运行的监督与管控

立足变电站整体架构,其硬件设置的分析主要是对硬件配置进行全面了解。具体讲,在站控层,其主要包含的硬件设备有服务器、报警器以及监控机等;在网络层,硬件内容有交换机、光缆以及光纤接口盒等;中间层的硬件以电能采集装置、开关柜以及相关保护装置等为主。在硬件设施的支持下,能够进行数据的高效传输。基于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主要是以网络层通信光缆为依托,实现双以太网传递目的,维护电力安全运行。

2.3重视功能模块与接口的软件设计,加快电气自动化设计目标的实现

基于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对于变电站电气自动化,软件设计是关键,主要是以硬件设施为依托,强化自动化运行的实现。具体讲,对于软件设计,首先是以功能模块为基础,强化A/D采集以及计算机处理的实现。依托功能性模块,能够实现电力信号的分析转变,构建能够解读与识别的信号,形成系统决策,达到对于各种信号性质的辨别。其次,通过A/D采集,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进行信息存储与合理分类,便于后期查询使用,达到人机交互的目的。最后依托开关量进行输入与输出操作,达到信号转换与传输目的,同时,准确识别信号档位。功能接口的设计:对于功能接口,主要涉及三部分,即与继电保护装置的接口、与电能计量系统的接口以及与智能仪表的接口。对于保护装置的接口,以双网口方式为主,作用是实现网络检测,强化与监控系统的有效连接;电能计量接口以规约转化器为手段,达到电能计量设备电能的合理规约,满足收集的目的;仪表接口也就是通讯接口,与报警器等处于连接状态,达到数据协调处理的目的,满足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目的,实现高密度监控的目的。

3变电站电力安全运行分析

3.1实行无人值守专责制度

一个变电站由原来7人+1班长到实行无人值守,无人值守变电站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持,并与多种技术相结合。一方面,功能丰富、强大。传统变电站系统主要由前置机和后置机两部分,设备较多,而且运行负荷较大。无人值守变电站安装了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等系统,能够使用智能设备检测变电站的环境。保障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升级方便。无人值守变电站能够在一台或多台电子计算机的支持下变电站的设备运行,还能够对其进行升级,而且准确性极高。第三,成本低。变电站是集中电源、转换电压的场所,精密设备多,工作危险性高。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出现,绝大多数任务都能够通过远程计算机操控,降低了人力成本。

3.2积极对员工培训运行技能

在变电站管理过程中,由于工作分散,管理过程当中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所使用的管理资金是有一定限度,专业的工作人员较少。由于变电站中的设备越来越多,管理的压力较大。如果当前管理人员的问题无法解决,那么以后必然会引起更严重的麻烦出现。所以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制度,详细制定培训周期、考核制度,经常举办竞赛互补、互相学习、互相成长、鼓励员工,不仅会用,还会针对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推出合理、可行性大的建议,从而增强其专业能力。

3.3强化对电力运行和自动化的管理

对于变电站自动化安全运行来说,有很多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其运行状态,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更要谨慎。要以认真的态度,专业的知识来进行管理,认真规划,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变电站的管理来说,要对其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其专业的素质,并且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在大修过程中,有必要填写日常检查轮换,这有利于今后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也可以根据记录找到负责人并予以处罚,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勤奋程度,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另外,运用可行的管理模式,有能对变电站内情况随时、及时进行反馈的反馈系统,从节省人力、时间、成本、能耗出发,大大提升运行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下,变电站自动化进程势不可挡。但这一过程中安全隐患較多,给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将安全风险控制在较低范围内,电力企业需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这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学文,唱环凯,杜永祥.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21):178.

[2]梁业盈.浅谈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及电力安全运行[J].电子世界,2016(22):132.

(作者单位:营口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分公司)

作者:丰广雯

上一篇:公安职业化建设论文下一篇:西北地区重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