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军队专业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领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研究基于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特别是国防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模式改革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1:

基于“做中学”理念的化学化工文献查阅与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做中学”是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并在当代高等工程教育实践中得以延伸的一种教学方法论。该方法涉及工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并强调教学过程中存在有效综合学习的具体项目以及做与学两个环节的相互促动。本文结合化学工程各专业特点,探讨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对文献查阅与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关键词: 做中学 教学方法论 化学工程 文献查阅与实践

1.引言

我国经济要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需要培养大批“上手快,后劲足”的青年工程师。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和产学脱节的问题,因而极大地影响了青年工程师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最近,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在其最新研究成果中特别强调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认为在当代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工程职业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1]。

“做中学”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提出的教学理论[2]。杜威认为:学习是行动的副产品,教师要通过“做”来促使学生思考,继而“学”得知识。围绕“做中学”,杜威提出了教育的三点主张:“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以儿童为中心”。崔国福等在解析杜威“做中学”思想的理论根源时认为,“做中学”从根本上是一种探求学习的理论[3]。探求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而获得经验,因而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育者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将课堂与社会统一化,以实践促学习。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这对于提高当代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而言意义非凡。王新民等认为杜威的教育理念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使教育者重新思考教育目标、探究课程和教学方法和坚持教育实验[4]。

化学化工文献查阅与实践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使用先进的科技查新手段,获取、分析和利用先进科技信息,以更好地解决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该课程实践性极强且应用领域极广,掌握该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培养终生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当代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五大能力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化工类专业特点,探讨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对文献查阅与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2.基于“做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是面向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等化工类专业的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选修课,只有32课时。基于上述特点,笔者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讲课过程中注重讲解化学科技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各种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的基本检索和使用方法及当前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领域内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动向和新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在毕业以后能够适应本专业领域内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实践如下。

(1)开放性教学

文献查阅与实践,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工具课。作为工具,它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同时也需要其它专业领域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其教学内容必然与其它课程之间有活跃的相互交流。例如:在讲解网络CA时,要加入化学制图软件Chemdraw的使用介绍,同时也要增加专业英语的专项练习和基础化学知识的回顾等等。又如:在讲解专利文献时,必须加入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开放性势必会带动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时对本课程知识的应用。例如:学生参与网络教学时用到的是淮海工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学生解决化工类专业课疑难问题要查询的专业数据库和专业文献等。这样,学生在“学”其它课程的过程中,就不由自主地“实践”了文献查阅的过程,而在“学”文献查阅知识时,又相应地“实践”了其他专业课程,久而久之,就将学到的文献查阅的技能转化为一种终生学习技能并实践到工作与生活中。

(2)功能性教学

“学以致用”是我国教育的传统理念之一,目标性明确或者“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功能性,教学目标直指学生科研、学生毕业论文创作乃至学生创业。例如: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对学校图书馆的现场考察以及对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调研,了解并撰写淮海工学院信息资源调查报告。这不仅使学生对本校信息资源有了全面详尽的了解,有助于其下一步的学习,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考察能力和报告能力。在专利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创作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如商标、会徽等)并撰写相关专利申请书,让学生从简单地“学”专利直接过渡到“做”专利,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学不练”的模式,使学生在创作中巩固知识并提高技能。最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教学与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丝丝相扣。由于该课程开课时间正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践期,学生在论文的设计、完成及最终成文的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到大量文献查阅的知识。因此,部分实践环节的素材即取自学生正在进行的毕业设计。例如:在美国化学文献检索实践中,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课题展开调研。而课程的结业论文即是撰写一篇以学生的论文设计为题的综述,这一综述不仅极大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课题,找到解决课题疑难的方法,同时本身就可以成为其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直接享受到实践带来的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热情。

(3)案例和视频教学

“留心处处皆学问”。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社会。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之余,会自发地投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但是这种学习往往是盲目而效率低下的,通常会形成“外行看热闹”的局面。如何将学生在社会中的自发学习充分利用起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做中学”理念的又一崭新思维。而案例和视频教学正在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献查阅的技能在科研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时时留意产生在身边的科技信息。例如:针对科技期刊《科学》刊登华南虎事件,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期刊查询方法,强调科学创作的严谨性和实时性;针对2004年中美电池诉讼案,引导学生认识专利权的立体防护和专利的维权知识,强调专利申请的时效性和地域性;针对美剧《越狱》有关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信息调研来源、信息调研、分析和使用过程,强调对信息的合理合法的灵活利用。总之,案例和视频教学以其生动鲜活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分析、表现、创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技能,并将这种技能继而应用到社会中去,充分做到了“学社会,做社会”。这对于拓宽本科生的专业思维,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成果展示和网上交流

在传统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实验结果往往是验证性的。而本课程的所有学生作品都具有原创性的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果展示和网上交流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还能使学生从他人的展示中得到二次学习的机会,在展示与交流中取经学习。

结语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工程职业实践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把它引入到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化学工程专业领域教学是可行的。通过对文献查阅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例如:加强教学内容的开放交流性和服务功能化,引入案例和视频教学、增加成果展示和网上交流等实践环节),笔者认为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基本贯彻了“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达到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课程结束后通过网络评教系统数据显示: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2]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崔国富,朱美英.“从做中学”与教育的生存论解读——枉威实用主义生存论学习与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15-19.

[4]王新民,王莹.杜威教育思想述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84-86.

作者:姜 琴

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2:

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近年来,军队专业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领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研究基于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特别是国防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关键词]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作战环境一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化学、生物、核技术在战场中的应用,作战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军队院校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够为军队和国防建设输送联合作战保障人才。立足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结合国防科技大学该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实际,课题组提出了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目标

自1996年11月军队院校获批专业学位授权以来,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化学、生物、辐射、核(Chemical,Biological,Ra-diological&Nuclear,CBRN)恐怖事件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普遍加强和巩固了应对CBRN恐怖事件的各种准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和完善专业过硬、反应迅速、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反恐怖应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主要以培养掌握环境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军队、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实践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承担军事作战环境下预警、检测、防护、处置、改造、利用等相关任务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或指挥管理人才,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家和军队对反恐怖应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当前,军队院校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主要有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勤务学院、陆军防化学院,每年招生人数约为10人。

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适应化学、生物、辐射、核等领域军事环境处置需求,2015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依托学校化学、生物、核、气象、海洋等基础学科和“核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按照培养“面向作战环境、服务国防建设、注重数理基础、突出工程实践”环境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科学定位,重点开展核辐射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生化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军事环境改造与利用、清洁资源技术等方向研究工作,以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为根本,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培养具有承担军事作战环境的预警、检测、防护、处置、改造、利用相关工作能力,能够运用核生化和数理知识描述与处理军事环境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或指挥管理人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5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5-3.5年。根据实际需要,在学研究生修业年限可在相应基本学制的基础上适当延长。

(一)课程学习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4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低于3学分、开题等培养环节不低于2学分。

主要课程分为政治、外语、数学、军事理论、科技、人文等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学术规范、方法论课程,以及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核心课程、实验课程。我校鼓励学生跨领域选修课程,根据需要可选修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我校也鼓励学生选修互联网及军综网平台上的相关MOOC课程。对于在本领域缺乏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相应的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课程学习为后续开展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项目实践

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通过实习实践活动提高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结束后须撰写总结报告,实践报告应有相应的深度和独到见解,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生产,或者部队工程保障、科研项目研究等。学生完成相关实践环节并经审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学分。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与军事科学院、湘潭大学、战略支援部队某试验基地等军队和地方单位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及相关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具备了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養所需的实践环境。

(三)双导师制

军队院校应用型专业研究生多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以院校导师为主、部队和行业导师为辅的双导师制。院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协商军队(或国防工业部门)导师共同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开展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把关等。军队(或国防工业部门)导师由军队或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主要负责与院校导师共同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开展工程实践,协助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并对研究成果的工程背景、应用价值、实际水平进行把关等。

(四)成果展示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主要包含核辐射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生化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环境资源净化与生态修复、军事环境改造与利用、气象海洋安全与防御等5个研究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需要紧扣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建设现实需求,直接来源于工程建设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够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脱产学习人员应结合岗位工作进行选题。

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等。学位论文需遵循具体明确的撰写规范,不仅要求系统性较强,理论分析较透彻或系统设计较完善,技术环节较完备,而且要求实验内容较充实、数据结构合理、表达准确、文字图表规范,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及工作量,研究内容在环境工程领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技术水平。

三、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及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生源专业不对口

由于我校未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来源主要是化学、生物学和核技术及应用相关专业本科生,并且由于考生对就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招生工作存在“报考人数少于招生计划数”的现象,需要从相近专業考生中调剂录取。这些因素导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生源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二)导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主要依托“核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及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建设,指导教师大多为上述学科学术学位导师兼任,由于管理方式和传统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导师重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由于体制的原因,聘请的军队(或国防工业部门)导师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双导师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实践环节缺乏物质保障

一方面,由于学院实验室大多为学科科研学术实验室,尚未建立专门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实践体系,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依靠校外的合作实践基地来开展,受到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得不对口、不充分、不及时;另一方面,学院主要开展的是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缺少与现场试验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科研项目,学生缺少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机会。因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实践经验欠丰富。

(四)学位论文过度强化学术性

虽然本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等,但学位论文阶段性成果的证明材料依然是已在学术刊物或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同时由于部分学位论文选题缺乏工程背景,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过度强调系统性、学术性,与实践环节脱节,缺乏实践数据验证。

四、改进建议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考生对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存在偏见,导致报考生源不足。学校要加大招生宣传,宣传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人才培养是重要类别之一,是满足部队对实践型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举措。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面向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环境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就业指向性。我们根据考生生源性质制订分类培养方案,解决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送学难的问题。如探索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非全日制培养,入学(学籍注册)但不离岗,采用校内导师与原单位实践导师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同时依托网络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对于不能离岗的学生可依托MOOc平台修学相关课程,通过考核后认定学分。

(二)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水平的应用型导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建立“双导师制”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学校一方面要外聘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从事生产与技术研发的高水平兼职实践导师,聘请兼职导师主讲实践(实验)课程;另一方面要重点遴选有主持应用型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员作为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同时对新遴选的应用型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参观见习。

(三)建设开放型实践基地

应用型人才是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征,实践教学及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近两年学校招收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多为应届考生,并且全部为跨专业考生,缺乏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和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实验方法和工程技术,因此建设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实践基地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招生人数较少的限制,建设专有的实践基地成本较高,难以发挥建设效益。学校一方面建立可供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共享的实验室,建立可供应用统计、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共享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部队或国防工业部门间的科研(工程)项目合作建立实践实习基地,加强学校、部队、国防工业部门问的交流与合作。

(四)建立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体现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研究生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等,但对学位论文系统性要求较强。学校一方面要求本领域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同时,要确保论文选题紧扣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现实需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兼职实践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作用,学位论文要凸显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价值。另外,建议学位论文阶段性成果要多样化,证明材料可以是学术论文、发明专利、技术报告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改进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该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军队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以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环境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基础,根据生源性质探索分类培养模式,采用自主培养和外聘兼职的方式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与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共享开放型实践基地,强化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确保学位论文创新性和实用性,保证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者:张振福 韩开锋 罗世尚 楚增勇

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的整体设计

摘要:基于当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开设现状和对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思考,率先将项目化教学理念引入到“环境工程原理”教学当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以典型环工单元设备操作与优化控制为载体,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整体设计与实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整体设计

作者简介:闫生荣(1981-),男,江苏如皋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资源系,讲师,技师;杜中英(1982-),女,湖北襄阳人,南通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监,经济师。(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0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面上课题(课题编号:20112)、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重点立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环境工程原理”是我国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于2003年在清华大学首先开设,并受到了积极的关注。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4年8月在四川大学召开的会议上,将“环境工程原理”列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九门核心课程之一。2007年起,在“环境工程教指委”起草制订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中均明确规定“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写的《环境工程原理》已于2007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众多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适应学校培养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企业环境管理等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改革需要,秉承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同时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我们于2006年为高职环保类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该课程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阐述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工程中涉及的共性技术原理、工程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以及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的思路、手段和方法,为后续的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污染控制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前沿,具有鲜明的环境工程技术特征。

一、“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开设缘由

1.专业定位

经过对环保产业发展现状、行业主管部门、厂矿企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等调研论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厂矿企业、环保公司、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环保机构等单位,从事环境监测、分析检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与管理、工业废水处理、环保管理、环保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等工作。其专业定位见表1。

2.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所对应的技术领域特点,围绕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及其它农村环保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完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专业建设“双带头人”制度,建设整体素质高、具备较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职业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内外结合、具有仿真环境和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建设并利用“校中厂”、“厂中校”开展实训教学。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依托的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检测实训基地获得财政部、教育部2011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央专项资金资助,这使得我们的实训基地跃升为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施“科技创新推广”、“实用技术培训”、“对口支援”等服务社会工程。2008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全省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首个环保类专业,2011年4月以“良好”等级通过验收。2011年,本院被确立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是省财政支持重点对象,我们力争通过三年建设期,使该专业具有行业特色,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达到省内领先,并在本省高职同类专业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分析检验、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制图、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必备知识,具备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仪器操作、分析测定、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以及环境污染治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能力,服务于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企业环境管理等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专业课程设置

在现行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环境类专业一共有八个。据调查,全国二百多家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除少数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其中的1-2个专业,且主要集中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等专业方向上。[1]由此可见,环境类专业的核心技能主要由环境监测、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构成。环境监测以环境样品采集、分析检测能力为主;污染控制则以方案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等技能为主;环境影响评价除需要熟悉行业生产工艺、产业政策、相关法规外,主要技能是评价方法、报告表及报告书的编写等方面。从岗位工作任务角度分析,环境类职业技能,既不同于以植物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也不同于以工业产品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一般的服务性产业。它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又涉及领域广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作支撑。根据以上特点,我们把环境类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分为三部分,即以掌握相关基础性知识为主的一般性课程,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的学习领域课程,以及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潜力选修的拓展课程。表2简要说明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表中字体加粗的课程为学习领域课程)。

在教学程序安排上,除考虑学习领域课程自身的职业成长逻辑顺序外,总体上一年级以职业素质课和一般专业课为主,二年级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三年级以拓展性课程、岗位证书考核培训和顶岗实习为主。

表2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一般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

环境保护概论 化学分析与检测技术 噪声控制技术

环境微生物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设计

环境生态学 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工程设备基础

环境基础化学 室内环境检测技术 环境工程施工技术

仪器分析技术 水污染控制技术 农业环境监测

分析质量控制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管理

环境工程制图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环境工程CAD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 环境影响评价 化验室组织与管理

二、“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环境工程原理”是我国高职环保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在人类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并同环境污染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与有关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与环境科学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主要支撑“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管理”等多门课程,为环保类专业骨干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作用

根据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分析和生产一线对岗位人才的要求,该课程对应于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单元操作技术岗位,重点培养学生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污染治理设备的单元操作能力,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三、“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设计思路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拟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着手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是从业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主要分为对劳动材料的认识、对工具的认识及使用、工作方式方法三个层面;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特别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其典型表现是,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与生活的能力。[2]

2.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制定前,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企业经营管理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领导、一线资深教师等共同组成“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和项目课程开发团队。[3]该团队对环工单元操作岗位的技术要求、主要职业活动内容等进行了充分研讨,最终制定了“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标准。

3.以项目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环保行业、环保公司、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环保机构、厂矿企业污染治理部门等从事环工单元操作工作的毕业生调研后,得到该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操作循环水系统、操作与维护离心泵、操作沉降分离系统、操作与维护板框压滤机、操作废热回收系统、操作制冷系统、操作蒸汽冷凝液系统、操作蒸发系统、操作吸收与解吸系统、操作精馏系统、操作吸附系统、操作萃取系统、操作膜分离系统等。结合环境污染治理设备操作工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管路与阀门拆装、机泵设备操作、控制与维护、过滤设备操作与控制、吸收解吸塔操作与优化控制、精馏塔操作与优化控制、吸附设备操作与控制、萃取设备操作与控制、膜分离设备操作与优化控制等8个教学项目来涵盖,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模式,实现理实融合。

4.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实施项目化教学

考虑到各教学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较复杂,我们又把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表,其中详细介绍了各项目的任务组成。每个任务相当于一个教学单元,任务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则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作必要的引导和点评,相关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合于各个教学环节当中。

四、“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设计

根据前述思路,我们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进行重构,形成了基于工作任务的“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设计(见图1)。在设计这些项目及其所含的任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按照学生学习难度由易到难、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来组织安排。[3-4]

五、结语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工程原理”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大大增强,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学生污废水处理工等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率大大高于课程改革前同类班级的通过率;学生在工学结合企业实习,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岗位适应能力强,得到了企业领导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石光辉.环境类高职专业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8-69.

[2]张宏彬.高职《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0,(2):51-52.

[3]张秀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4]王玉环.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0):126-128.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闫生荣 杜中英 杨春和 张跃群 花海蓉 蒋云霞 孙家峰

上一篇:科协办公室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小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