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阅读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探索和研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创出了问题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文 篇1: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从科学的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角色及多种问题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方面,论述了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应用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可以见到答案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这样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基本明确问题教学法的含义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就有了明晰的思路。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书堂站)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这样,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寻找起来。这时的学生,一方面进行着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事实上看到敌强我弱的态势对比。当学生完成了、解答了这个问题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在提出这样问题后,又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松骨峰战斗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营长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壮烈牺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下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用朗读来表现情感的能力。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篇文章,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教师这样点拨: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阅读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例如,笔者在教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第一章时,先把这一章板书在黑板上: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教这首诗,首先让学生体验诗作者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但是,故意不作分析讲解,却又在这首诗旁板书了项羽的《垓下歌》和邹容的《无题》两首诗:

垓下歌

——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无题

—— 邹容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阴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笔者板书完毕,对三首诗创作背景略作解说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读了这几首诗,有什么不同的心理体验?陈毅同志的诗与其他两首比较起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原因是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比,从“同一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生疑,到“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解疑。

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教师在对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要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另一方面,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予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根据学生提问情况分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的原因,往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于是笔者提出了“明确目标、仔细研读、瞻前顾后,探微发疑”阅读十六字诀,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要求他们从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笔者教学上的这一举措,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提高。例如《荔枝蜜》一文,课文的绝大部分都是写蜜蜂酿蜜,最后,突然写农民在田间的辛勤劳动。由于学生预习时的熟读精思,许多学生马上理解并指出课文的作者明写蜜蜂酿蜜,暗写农民辛勤劳动,蜜蜂酿蜜只是农民辛勤劳动的隐喻。又如《普通劳动者》一文,课文写将军和小李合作抬土,起先是将军走前面,因为将军腿脚不灵便,经过争执是小李抬前面,可文章结尾处,将军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显然,将军又抬前面了,由于学生仔细研读,很快发现了作者在这里所作的独具匠心的安排。

第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学的任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任务的综合性决定了方法的综合性。因此,把问题教学法孤立起来,以为用它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以至于排斥其他方法的运用,显然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之所以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做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他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这种带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问题教学法对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例如本文在前面提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松骨峰战斗故事教学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要学生默读思考,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起来了;第二个问题“松骨峰战斗我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要学生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起来了;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目睹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让学生与营长产生感情共鸣之后,要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这篇课文,这样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起来了。由此可见,用问题教学法把其他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其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其他教学法的运用开辟道路。比如目前许多教师传统的讲读正在逐步向“导读”转移。对“导读”来说,学生自读是基础,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在自己学习新课文时,必然会有旧的知识、经验的参考,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构成学习心理上的矛盾。教师需要在学生产生矛盾时,注意诱发,帮助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向前发展。而整个导读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问题教学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读”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和笔者前面给问题教学法界定的“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一致的,可以这么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实际上也为“导读”法及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开辟了道路。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有才智,从而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了智力基础。现在不少人都把眼光盯在教材的改革上,想从教材的改革上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材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教法更重要,一部好的教材可以把它教“死”;反之,一部较差的教材也可以把它教活、教好,关键在于怎么教。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李雪艳

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文 篇2: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阅读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探索和研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创出了问题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等。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阐述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问题教学法。

一、注重阅读方法,善于发现问题

问题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大多数改革都是形式上的变化,在教育理念上并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变化。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阅读水平,营造阅读环境,并提出合理性问题,根据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交流和探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常常一目十行,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全面理解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放慢阅读速度,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学会边阅读边思考,清晰而准确地理解表达内容。同时,问题必须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并不是用一大堆问题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考虑学生差异,创造恰当情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方面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差异,根据每本材料以及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教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文学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掌握好顺序以及速度的快慢,所提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给予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对直观感受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快,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设置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

三、问题教学法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1. 创造阅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如此。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想象力也极其广泛,会提出各种各样关于阅读的问题,有些问题和阅读的内容根本无关。而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为了不打消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积极性,不能批评学生,要耐心教给学生正确阅读和思考的方法。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改变学生强行接受知识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阅读能够保持较高的集中力和察觉性,能够深入理解与挖掘教材,从而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2. 尊重个体差异,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层次化。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造成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极其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充分注重个体差异,使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层次化。由于初中学生思维能力与接受能力强,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需要合理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建生活与课堂的联系。语文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比生活更高的学科,要想积极发挥教学手段,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时选取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從而帮助学生创造生动的情景,加深理解。学校应定期举办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通过亲身体会和感受,去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够提高阅读课堂的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在课堂中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快速完成任务,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问题式教学适合每篇课文,尤其适合内涵深刻的文章,问题式教学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思维敏捷、有才智,因此教师应足够重视。

编辑:马德佳

作者:张文永

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浅论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可有两种常用模式:一是教师设疑来问学生,二是学生自主质疑。教师的提问要新颖、巧妙,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他们起疑,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习就会变的积极主动起来。

关键词:教师提问 新颖 巧妙 变直为曲 有层次性 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疑,可见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疑而问,有问而思,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开发智力,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运用“问题教学法”,不能盲目漫无边际地提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视内容的难易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灵活运用。笔者总结出两种常用的模式:一是教师设疑来问学生,二是学生自己质疑。首先来谈谈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呢?

一、提问要新颖、巧妙

老师的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变换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记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巧妙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提问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 中,教者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变色龙》-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标准,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突破难点,把握重点。

运用问题教学法,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的层面上,它的功能发挥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 疑”。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 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笔者认为通过下列途径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四、鼓励学生多起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愿不愿意提问,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时,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意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与同 学们应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应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组织讨论,而且还要张贴示范。另外,还可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予记分鼓励。当学生提出一些幼稚、古怪、琐碎的问题时,老师不能指责,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长期的接受性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交给他们 质疑的方法。

(l)抓住关键,找好突破口。在关键处设疑,这是提问最基本的要求。课文的关键之处,也是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如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地说明方法的句子,等等。能抓住这些关键点,就找到了质疑的方法。如《孔乙己》一课中,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只要抓住这一耐人寻味的句子,经过思索就会提出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

(2)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质疑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其次,了解分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如果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至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幾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当然,可根据具体的课文,使问题提得更明确些。

(3)从比较中质疑。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对比,不失为培养学生生疑解疑的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可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二十年前的闰土和二十年后的闰土有什么不同?这变化表现在哪儿?杨二嫂有什么变化?他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上的质疑方法,可避免学生提问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的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郭凤丽

上一篇:铁路车务段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经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