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分析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立德树人”发展趋势,应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将核心素养目标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在音乐熏陶与感染下,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对其思想情感及道德品质发展均有积极驱动作用。笔者认为,高中音乐课堂开发德育功能,落实德育策略势在必行,本文就此问题做详尽探讨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分析论文 篇1:

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从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影响研究进行阐述说明。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所指的就是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亲身经历以及情感的叙述方式,从而进行综合性的鉴赏分析。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与分析当中不仅可以加深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同时还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且在鉴赏的过程当中感受音乐的发音以及曲调,促进自身演唱水平的提升,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音乐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单单是音色与声调之间的相互配合,并且也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感受艺术带来的感染力,使作品更好的呈现,促进欣赏者音乐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音乐作品 鉴赏与分析 声乐学习 作用分析

与普通的理论学科内容相比,声乐具有一定的差别性,在大部分的音乐院校当中,一部分的人将其称之为“技法课”,与当前的小提琴教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说,对于刚刚接触到声乐学习的学生来说,应当学会对嗓子进行合理的运用,这对于声乐技法的掌握十分关键。对大多数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身的乐感,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音乐核心素养以及情感体验。对于有音乐基础,并且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从事过声乐视野教学实践的学生来说,单单掌握部分的发声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总体来说,音乐的情感直接决定了声乐自身的发展价值。演唱者也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歌唱者,更多的是对作品进行诠释,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听者进行感染。

一、全面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生活是声乐创作的主要根本。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声乐作品,其中都蕴含着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每一个声乐作品背后都是对作曲家生活情感的真实写照,与当前创作的时代背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如果想要对作品所具备的思想情感进行全面的渗透与感悟,就应当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表达,感受作品所包含的时代特点等等,之后对作品当中诠释的人物进行正确的审视,从而保证可以更好的呈现出现时代背景下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由此可见,应当对作品记录的资料进行介绍,进而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当前耳熟能详的《毕业歌》,由于音乐作品所创作的时代相对特殊,在遥远的抗战时期,通过音乐深刻刻画出了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期。所以说,通过对作品的深刻了解,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且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诠释。

二、音乐鉴赏与分析的重要性

(一)促进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得到提升

由于音乐语言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以及求异性,从而导致创作者会在创作的过程中留下空白。因此,音乐鉴赏与分析是一种艺术想象与审美的感知,反之就会变成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促进鉴赏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感受音乐当中蕴含的时代意义以及发展背景,并且使作者产生共鸣,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独特魅力。音乐鉴赏与分析是促进审美全面发展的核心基础内容,并且这也是对音乐进行从组的核心发展过程。音乐情感与理论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鉴赏可以促进情感的全面发展,并且这种情感也在不断的强化当中,有利于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进一步强化音乐学习者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掌握。

(二)促进音乐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一首好的音乐,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思想与艺术相统一,并且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能给参与者带来情感升华,更能提升艺术情感和文化成就。在声乐鉴赏与分析的过程中,声乐的学习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习者感染,并且自然而然的产生各式各样的情绪,促进创作者自身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在当前时代发展当中,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微妙关系,此外,音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欣赏的真正意义在于不断探索音乐的文化精神。音乐学习者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文化精神和意义。音乐文化修养是指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达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音乐素养,展现了面对音乐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音乐态度。

(三)促进声乐学习者情感的共识

音乐的演唱不仅仅可以让学习者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并且还可以使作者增加自身的感受,理解音乐鉴赏的本质就是对音乐进行不断地聆听与探索,并且在音乐学习当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音乐鉴赏分析主要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唤起学习者听觉以及视觉的感知,从而使音乐得到良好的表达。音乐鉴赏与分析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行为,而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过程,将音乐鉴赏与分析发展成为学习的主要手段,可以促进学习者情感的共识。首先,可以在聆听和鉴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优美的旋律,这对于情感的提升不言而喻。其次,学习者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音乐鉴赏当中可以为创作者搭建良好的桥梁,全面提升作者对作品的深层感知内涵。

三、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影响研究

(一)分析音乐作品背景,感受情感精神

因为音乐本身就是创作者自身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并且也是创作者对于情感的一种寄托生活,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都是不可复制的,不仅反映了创作者对当时生活的感慨,并且也与创作者自身的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说在进行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背后的时代信息,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全面审视音乐作品当中表达的人物与事件,从而以良好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表达。举例来说,在学习《黑桃皇后》的过程中,应当結合对作品的记载以及资料简介对作品的背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了解。歌剧《黑桃皇后》是俄国天才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根据俄国杰出诗人普希金原作而创作的,声乐学习者可以在他们的音乐背景知识中分析和探索真正的意境,并且了解到催人泪下情感的内涵,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歌曲的基调,展现出更好的作品。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将学生认识音乐和初步理解音乐鉴赏这两个目标始终贯彻于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对音乐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实现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营造,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使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征,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达到更加快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不管是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中,都要做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作为音乐教师,还应当做到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在鉴赏与分析当中掌握作品的形象

音乐所营造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艺术价值也会因为各民族之间的明显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使音乐所蕴含的韵味也别具一格,尤其是在当前的音乐创作发展当中,民族性以及地理性会直接影响音乐的发展,从而导致音乐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声乐教学当中,应当让学习者格外重视地域环境的影响,促进音乐作品与演唱之间的结合发展。举例来说,在学习《红梅赞》的过程中,应当深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民族情感,并且积极的找到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语言,这首歌曲背后的主要故事内容为全国解放前夕,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中共地下党员江姐(原名江竹筠)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词曲作者通过意象重构,以及乐感歌词、民歌曲调的采用,使《红梅赞》具备了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成就了歌曲的艺术魅力,而这正是《红梅赞》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四)通过民族音乐的鉴赏提升对民族音乐的重视

高校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主要阵地,高校可以通过基础的民族音乐文化课程作为校级公选科目在拓展传播的范围。在基础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傳统音乐的理论知识,更能感受到传统音乐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创建相关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对民族音乐的进一步认知,积极参与到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当中。由于当前民族性与地域性之间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导致音乐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快速的背景下,不同的音乐形式与音乐的发展已经进行了相互结合,音乐面向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并且音乐自身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以及文化性,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音乐的重要性,促进了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发展声乐的过程中,要关注本民族的音乐,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民族性质的培养。这不仅仅是通过音乐欣赏和分析获得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新鲜血液融入文化欣赏中,保证本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契合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发展特点,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感受音乐曲目当中蕴含的教育意义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党组织的相关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到文化强国工作的有效实施。音乐当中蕴含着多种方面的人物情感,并且音乐当中也渗透着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展示音乐的情感部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应用,以便学生树立真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开展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将学生内心当中的真实情感作为教学目标,掌握音乐当中的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可以声情并茂的学习音乐,促进学生情感更加丰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举例来说,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过程中,因为这首曲目是我国的国歌,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正确演唱歌曲的曲目,并且积极进行故事性的基础性学习,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现在美好祖国多么来之不易,提升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怀,并且带着对五星红旗的敬佩来演唱曲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赏析课程在音乐教学当中有着主要的教学地位,在教学当中通过教材文本的研究设计教学情节,从而使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从而使音乐赏析课程顺利开展。音乐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感。在古代,人们用音乐进行仪式,音乐教育的功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为人所知。只有认真的分析与鉴赏音乐作品,学生才可以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游刃有余的进行声乐学习。在当前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应当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分析调式挑性、分析作品的结构、正确的掌握音乐的演唱风格,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音乐鉴赏与分析当中学习演唱技巧,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使声乐演唱者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祁亚雪.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作用的初探[J].北方音乐,2020(21):151-153.

[2]范铨洺.初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探讨构建[J].黄河之声,2019(17):100.

[3]杨瑾.高校声乐作品鉴赏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36):35-36.

[4]王铭.探讨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9(12):61.

[5]苏红炜.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的作用初探[J].艺术评鉴,2019(02):90-91+114.

[6]袁培钫.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的作用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8(03):136-137.

[7]朱祈贤.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探讨[J].北方音乐,2016(02):95.

[8]陈毅彬.高校音乐作品鉴赏课程融入声乐的教学创新实践探究[J].北方音乐,2015(16):90-91.

[9]丁丹.音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对声乐学习的作用探究[J].求知导刊,2019(10):64-64.

[10]雷贞.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J].北方音乐,2020(05):227-228.

作者:张小宁

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分析论文 篇2:

基于德育视野下高中音乐课堂构建探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立德树人”发展趋势,应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将核心素养目标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在音乐熏陶与感染下,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对其思想情感及道德品质发展均有积极驱动作用。笔者认为,高中音乐课堂开发德育功能,落实德育策略势在必行,本文就此问题做详尽探讨分析。

关键词:高中音乐;德育;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音乐被称为无国界的通用语言,它由一个个优美的音符组合而成,带给人们美的感受与启发。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人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抒发情感,陶冶情操,深受德育熏陶,进而树立正确“三观”,治愈负面情绪,并调动积极的思想情感与深厚的爱国情怀,这也正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期盼。因此,基于德育视野下探寻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契合点非常必要且迫切。

1、音乐课堂的德育功能

鉴于音乐课程的独特性,其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具有诸多优势价值。首先,音乐教育能夠唤醒审美意识。音乐作品本身蕴含了诸多审美元素,带给人们心灵抚慰与精神愉悦,帮助人们形成良好乐感,提升道德修养,获得心灵熏陶。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培育爱国情怀。音乐教育的功能价值往往是无形的,通过聆听鉴赏、深度体验、鼓舞人心,挖掘音乐作品的深层内涵,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与爱国情怀;再有,音乐教育能够引领道德思想。将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挖掘学生内心深处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保持乐观心态,规范道德行为,在音乐作品中产生共鸣。最后,音乐教育能够发展理想人格。优秀的歌曲对于培养学生价值观念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平时多带领学生聆听鉴赏高雅、经典的音乐作品,振奋身心,传递道德观,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形成与发展理想人格,向往美好生活。

2、德育视野下高中音乐课堂构建路径

2.1 营造情境,调动积极情感

依据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教学过程应创设多元、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鉴赏体验过程中达成“以情感人”的效果,高度集中注意力,激发积极的思想情感,于无形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因此在高中阶段音乐鉴赏活动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生动的音乐情境,带给学生真实、直观、趣味的展示,在音乐渲染下陶冶情操,综合培养音乐文化素质与德育素质发展。例如,鉴赏“少数民族民歌”部分《辽阔的草原》,本节课的根本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递音乐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美与表达的意境美,进而向往与追求美好生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上鉴赏环节,先播放一段微课视频,展现蒙古族牧民在草原放牧的生活场景,导入音乐背景并展开趣味讨论,如:“你了解内蒙古吗?”“请说一说你对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理解”“通过鉴赏这首歌曲,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通过聆听鉴赏,总结音乐作品特征”。循序渐进的提问,再加上真实的情境衬托,学生之间互动讨论,仿佛置身自由自在的辽阔大草原,不仅体会民族音乐文化魅力,也让他们真正热爱民歌、憧憬美好生活。

2.2 问题启发,塑造思想品格

组织音乐鉴赏活动必然围绕具体音乐作品为载体,聆听鉴赏、探究体验,从中领悟音乐情感与音乐魅力。反思传统音乐鉴赏活动,教师采取“一言堂”的策略,忽略了学生的自主体验,这样的音乐教育显然只停留于浅显层面,也不利于挖掘其中更有意义的德育元素。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音乐育人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在音乐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启发思路,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互动与交流,塑造良好思想品格,提升音乐综合素养。例如,鉴赏“中国影视音乐”部分《怀念战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为了将学生带入情绪氛围,先播放一段经典的音乐作品《友谊地久天长》,并展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抵抗“新冠病毒疫情”的感人场景,人们在疫情面前互帮互助,学生也不禁真情流露,再导出不同演唱版本的《怀念战友》,进一步总结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体会不同人在演唱时的情绪把控,最后再回忆自己与同学、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通过点评交流,无形中获得德育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3 小组合作,渗透集体观念

为了让学生达到精准鉴赏、深度体验的效果,教师要努力为他们搭建交流平台,鼓励每个学生都能自由表达观点与见解,碰撞思维,提升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审美素养。并且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也能培育当代学生集体观念,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例如,鉴赏“鼓乐铿锵”部分《锦鸡出山》,为了让学生体会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价值,以小组合作点评的方式,大家围绕音乐作品的节奏特征、音乐情绪以及音乐感受等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鉴赏体验,综合锻炼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创造能力与表达能力。为了产生情感共鸣,各小组还可以组织合唱表演,每个学生乐在其中,享受学习与表演的过程,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心智发展与人格塑造,因此高中音乐课堂应挖掘音乐作品的德育功能,让学生既能获得审美熏陶,也能提升道德修养,润物无声,深化内在体验,才能真正实现这一阶段音乐教育、美育教育、德育教育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晓蓉.高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新课程,2021(4):84-85.

[2]邬佩华.德育融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1(1):123.

作者:周姝娜

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分析论文 篇3:

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日益增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音乐作品时代背景、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以及音乐作品形象与风格的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讲解了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具体分析了其主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声乐教学;作品分析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于声乐的演唱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受其对音乐作品分析能力与水平的影响。可以说,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与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把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与展现能力。

一、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作品时代背景的分析

通常情况下,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或其自身的情感[1]。演唱者若要提高作品表现的准确性,则需理解并掌握作品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思想内容,且通过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特点,更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的生活的社会环境。

(二)曲式结构的分析

从一定程度上讲,音乐作品的节奏、调性、旋律和调式等各要素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音乐作品的曲式对于其上述各要素统一体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因此,演唱者若要理清音乐作品的主要脉络,实现对作品全局和自身情绪处理的把握,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有效的表现出来,则应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三)音乐作品形象与风格的把握

由于受地理环境、语言差异和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各优秀音乐作品的风格也各不相同[3]。因此,在演唱前,演唱者应先了解音乐作品创作时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习惯,从而确定其风格特点,进而合理选用演唱的方式与技巧。此外,演唱者的音乐形象和演唱风格会受其演唱时的节奏、速度和和声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为确保学生具有坚实的声乐基础,声乐教师应重视理论基础课的教学。

(四)调式调性的分析

从一定程度上讲,调式主音和音级各音之间存在着相应的从属与倾向关系,而这些从属与倾向关系对于音乐作品风格与特点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民族的音乐也都有其独特的调式。比如,《不要责备我吧妈妈》和《编花篮》,虽然两首音乐作品都是七声音阶,但其调式却不同,这也决定了其风格的不同。此外,通过调式调性的对比,音乐作品也会出现相应的情绪变化,通过这样的情绪变化,会增加音乐作品演唱的吸引力。

二、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这里,进行音乐作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立足于音乐作品本身,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对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能力[4]。音乐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演唱水平。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音乐作品或者歌词的声韵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是教师进度教学的基础要求,是无可厚非的。除此之外,还应对作品的风格、结构、创作背景、分局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作品是立体的,具有较强的结构感与层次感。因此,除具备较好的声音外,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研究作品的能力,否则音乐就会缺乏生机,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也难以有效地呈现出来。相较于美术和建筑艺术,音乐作品结构存在于时间之中,属于时间的艺术。因此,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外部关系和内部结构的深入分析研究,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营造一个完美的空间结构,提高学生演唱的整体表现效果与演唱水平。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常情况下,对音乐作品的演唱需要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前提下合理处理声音,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演唱效果。因此,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音乐作品分析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第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大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讲解、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教师通过采用音乐作品分析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提高对声乐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探究音乐内容和思想,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与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音乐作品,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演唱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声乐鉴赏水平也有了极大地提高。因此,声乐教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实际的发展要求。然而,在声乐教学中,音乐作品分析不仅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音律乐曲、歌词段落等分析,在浅层次上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度,还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风格、节奏、情感变化和内容等方面的具体分析,在深层次上提高学生全面把握音乐作品的能力。此外,通过音乐作品分析,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丽静.浅析声乐教学中的音乐作品分析[J].黄河之声,2014,(01):74.

[2]段颖.浅析声乐教学中的音乐作品分析[J].大众文艺,2014,(11):246.

[3]武俊芳.论作品分析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4,(10):287.

[4]侯明丽.刍议音乐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J].戏剧之家,2016,(12):229.

作者简介:彭勇军(1972—),男,硕士研究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作者:彭勇军

上一篇:三八节女教师演讲稿下一篇:小学生中华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