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是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人民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珍品。意在通过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上的渗透,使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歌学前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歌学前教育论文 篇1:

“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实践研究

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聯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合作为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本文通过对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策略,为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一、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现状

(一)浙江民歌资源丰富,但也面临传承和保护的困境

浙江民歌资源非常丰富,有山歌、渔歌、畲歌等多种形式,《采茶舞曲》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教材曲目,畲族民歌、嵊泗渔歌、乐清撞歌、洞头海角道教音乐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善田歌、舟山的渔民号子在全国都也具有很大的影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具有最为典型的非物质性、民族性、精神性和易逝性等个性特征,在诸多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社会变迁,民歌的生存空间变小、原生态的民歌在大众生活中被现代时尚通俗音乐所取代,民歌很少有机会参与今天的社会音乐活动,面临传承困难、发展无力的局面。

(二)音乐学前教育的民族性、地方性日益退化

在幼师教育中,浙江省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沿用了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忽略了幼师教学中的主旨,教学内容多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学院派”特征较为明显,与民族传统音乐与浙江地域特色结合不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民族传统音乐的把握能力。这也造成幼师毕业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把握音乐学前教育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三)民族民歌教材内容稀缺,浙江民歌未被重视

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材内容薄弱,不能很好地涵盖丰富的传统音乐内容。199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一共收录了浙江民歌835首,其中汉族民歌710首,畲族民歌125首。可以说,浙江的民族歌曲曲目是丰富的,但是在浙江省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曲目只有耳熟能详的几首,浙江民歌很多优秀曲目没能应用到高校教学中。这是我国和我省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明显不足,中小学音乐教材和校本课程课程中涉及浙江民歌的内容数量也很少。浙江要建设文化大省,就必须挖掘传统音乐用于教学,使音乐教育成为传统音乐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阵地。

(四)民族声乐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在各级音乐教育中还不够重视

虽然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力度大大提高,但是大部分音乐院校和幼师院校等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在浙江几所主要的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师数量占比一般在20%以下,远远低于美声唱法音乐教师。然而,对幼师教育的培养是为了让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幼师教育的培养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关键,所以各级音乐教育应充分重视民族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五)浙江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创新发展仍待突破

浙江省“非遗保护”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充分利用各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类),研究所、高校音乐教师针对浙江民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方式,同时进行相应的数字化转换工作,最终成为便于共享传播的媒体材料。但个别地区,如畲族聚居地分散和偏僻因素的影响,畲族民歌材料的搜集还不是很完整,21世纪以来创作的新民歌还存在很大的搜集与整理空间。未列入非遗音乐的其他民歌原生态演唱方式整理方面,仍然有紧迫性和细致性工作要做。音乐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需要掌握电脑技术又精通音乐文化保护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音乐内涵与先进技术的科学结合,这也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除了参加浙江民歌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之外,音乐教育工作者还要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再加工,使之变成代表性强、易于学习的课程资源,如慕课、微课的开发和网络在线分享传播。

二、浙江民歌在学前教育中传承保护的策略

开发本土传统音乐课题资源,是丰富浙江学前教育内容的有益尝试,因为在学前教育中,课题资源的丰富多彩和灵活运用水平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实施水平。在浙江学前教育中开发和运用浙江民歌资源,不仅是对原有教学资源的主动性弥补,也是对民歌资源及其他艺术资源闲置和浪费的一种克服。

除了关注民歌的内在价值外,人们还要关注民歌依赖生存的乡村社会变革的路径及其所连带的文化关系,能否在传统文化保护与新的社会文化需求之间寻找一些连接点,在加强音乐本体的传承、发展及衍变(包含对相关音乐文献的搜集)的同时,把挖掘整理这些“死”的保护转变为“活”的激发,在保护与利用中寻找合理机制。在学前教育中和儿童日常艺术培养中,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内容,这在国外也是非常普遍的,这对非遗类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各族群众的音乐活动反映了他们的现实生活,而他们又是传承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新力量。当前,我国部分音乐院校把民间表演艺术家和民乐传承人请进校园,为学生示范,这是一种很好的“活性资源”传承方法,学前教育也可以尝试。

各级音乐教育要大力培养更多民歌保护人才,培养更多民歌传承的专业人士和热心人士,通过他们向社会大众普及民歌,让民歌成为音乐生活和经济社会所需的艺术形式,从而保证民歌走上有效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民歌寻找“活”的传承过程中,音乐教育可以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对音乐教育的民歌内容融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三、结语

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文件,作为国家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文化先行理念,引导人们积极研究和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艺术。同时,人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这样才能在对外交流中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浙江民歌传承在音乐教育中整合课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中,应该从基础抓起,从幼儿抓起,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素养,这样有助于培养适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音乐人才。

(宁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作者:马丽娜

民歌学前教育论文 篇2:

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在学前教育声乐课中的渗透

[摘 要] 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是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人民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珍品。意在通过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上的渗透,使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 键 词]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学前教育;声乐课

鄂尔多斯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使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个伟大的民族有着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尤其是其短调民歌更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漫瀚调”五个项目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也是鄂尔多斯地区的荣誉。而且这五项中有四项与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直接有关。而结构短小、句法整齐、旋律优美、韵律独特、节奏明朗、情绪欢快的短调民歌,很适合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穿插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同时学前教育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进行更新,随着社会发展而更加蓬勃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中的主干课程声乐课,通过歌声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方面主要的授课形式是集体授课,在内容中很多是专业院校内容,但是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作品确实非常少,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很不利。

在鄂尔多斯传统长调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当前鄂尔多斯地区有关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生源特点来将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融入我们的声乐教学之中,例如儿歌或者童谣等,对于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以及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中没有统一界定,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让学生通过和实际联系接触到幼儿园的一些内容。在我们的学前教育课程中,声乐是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相对来说学时比较少,所以我们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要改善声乐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比重,还要通过一些艺术文化或者提升实用技能的课程来使这门课程更加有趣。

建立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基础上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音乐普遍多以五声音阶为主。五声调式中六、七声音阶和两音在旋律中多以经过音出现。如较为古老的童谣短调民歌《黄羊的歌》,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三句连续重复,第四句为结束句。通过旋律多次重复的表现手法和六声音阶结构的运用,使歌曲句法简单、风趣、古朴。对于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来说,只会演唱还是不行的,还需要很好的歌曲伴奏能力。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弹唱能力,刚开始尽量选择简单上口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便于学生弹唱,来提高他们的弹唱积极性,让学生能自弹自唱,以唱为主,逐渐提高幼儿歌曲的自弹自唱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以集体课为主,应该充分发挥声乐集体课的优势,可根据情况由10~12个学生同时上课,在教学中渗入些简短、精巧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学生还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讲授情况合理选择声乐教学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实践为主的幼儿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将来的就业方向。所以在课堂之外,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优缺点也能及时补正,提升课堂效果。还可以在学生幼儿园实习时,特别是在民族幼儿园和蒙古族幼儿园,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声乐教学,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这样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对学习的促进。

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将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族进行很好的渗透,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和传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是鄂尔多斯劳动人民千百年的劳作和智慧的结晶,由人们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而来。只是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变迁,人们似乎只在乎当下的一切,对于传统的艺术珍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被边缘化,长此下去,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处境不容乐观。我们都知道,越有特色的音乐,越有世界性。所以,我们可以在学前教育声乐课中适当融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让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传承音乐艺术珍品,也让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代代相传,唱响中华大地,通过歌声与各族人民交流,让世界通过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了解鄂尔多斯。

参考文献:

[1]孙小奇.简论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艺术[J].音乐时空,2012(6X):47.

[2]杭红梅.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当代传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作者:王旭东

民歌学前教育论文 篇3:

将中国民歌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A市幼儿师范学校声乐兴趣小组的训练为主线,分别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法创新等方面,阐释了民歌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意义。除了学唱经典民歌,笔者试图从本地民歌入手展开论述,以期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民歌教学顺利融入学前教育课程,并得到推广应用,由此为幼儿园民歌音乐启蒙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歌;学前教育课程;声乐兴趣小组

民歌教学在艺术课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民歌就是传承民族艺术。尤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她们是未来的幼儿老师,直接影响着幼儿的音乐启蒙。所以,学民歌应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手抓起,继而从娃娃抓起,将中国民歌一代代传承下去。

笔者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也深知普及民歌学唱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故以点带面,从建立幼师生中的一支声乐队伍开始。

学校的声乐兴趣小组就是学习传播民歌的小分队。为了保证训练效果,人数始终控制在30人之内,采用滚雪球的方式,以点带面,以老带新,班班开花。多年来,成员们都在接受严格的声乐训练,训练成效突出。她们不仅是学校舞台上最亮的星,还多次参与全市教育系统的文艺汇演,其中特别优秀的成员还参加了全市、全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并屡屡获奖。笔者作为她们的声乐老师,对声乐小组的训练与提高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地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总结、反思。声乐兴趣小组也成为笔者进行教育科研以及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实践对象。

一、重视“第二课堂”,夯实学生专业技能

民歌教学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训练学生接受民歌、喜欢民歌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特别重视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亲自范唱民歌、表演民歌,带给学生最直观的美感,声乐小组的学生兴趣提上来了,对她们各自班级的音乐课堂也是一个极大的带动。

(一)充分激发兴趣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民歌充满校园、充满课堂。如:带领学生欣赏民族声乐作品,讲述民歌的创作背景故事,亲自为学生进行范唱,搜集整理优秀的民歌作品让学生学唱、编排、演出、比赛,给学生们创设一个爱上民歌的校园环境等。

(二)科学训练技能

科学的发声方法能够塑造人的声音,训练时在唱歌姿势、呼吸技巧、发声练习、咬字吐字等方面让学生全面学习,增加训练时长,如下午课外活动和晨起练声。这样的训练成效显著,学生基本功逐渐扎实,气息运用逐渐自如,歌唱水平明显提高。在训练中,笔者还有计划地采用咽音练声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拓宽学生的音域,使声音短时内快速有效提高。在民歌曲目的选择上也是花样繁多,因人而异,各取所需。从训练方法到曲目选定,再到舞台实践,给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声乐实践链。这是笔者多年来总结出的成功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团队合作,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一)合唱训练促进团队成长

单单是个人的声音出彩远远不够,只有在合唱训练中才能体现声音的和谐美妙,体现学生技能和精神上的高度合作所呈现的美感。在合唱训练中,笔者更加注重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声部,甚至一个音符或变化音,都要仔细训练、辨别、纠错。在排练民歌《十送红军》《绣红旗》《赶圩归来阿哩哩》时,特别注重成员的声音统一、表演统一,注重学生内心感受力,让其体味不同声部的效果,控制好气息和声音走向,在表现力上下功夫。在每一次文艺汇演或赛前训练中,学生们都凝心聚力,共同成长进步。每年的九月都是兴趣小组纳新的时间,随着新成员的加入,整个队伍有如奔跑的马车,每位同学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快速融入到奔跑的行列中来,老成员带新成员,快速跟进。这样的模式使小组始终保持着青春活力,带动着整个学校的艺术课堂迸发出勃勃生机。

(二)因人而异促个性发展

学习民歌切记避免“千人一面,万人一声”。很多人学习声乐的误区就是模仿太过严重,完全失去了个性特点,得不到恰当的自我发挥。作为声乐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基础练习之余,让学生演唱适其音色的民歌:声音细柔的同学就让其多学唱江南民歌,声音宽厚结实的就让其多学唱北方民歌;演唱不同民族的民歌时,在掌握其共性特点之余,再根据地域特点多挖掘歌曲创作风格、曲调歌词特点、咬字吐字技巧,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

三、融入师范特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将民歌有效地融入学前教育课程中来,既要考虑到课程的特殊性,还要兼顾幼师生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时刻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幼师生为准则。

(一)丰富教材内容,因材施教

学校使用的教材是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各种类型的歌曲都有涉及。如要在民歌演唱方面参考更多的作品,就不能局限于一本教材,这就需要多为学生搜集教材外的作品,包括全国各地民歌以及本地民歌作品,这是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一种尝试。声乐小组的同学们在广泛学唱全国优秀民歌之外,本土民歌已经成了她们的所爱。在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德州民歌的优秀部分。尤其像德州地区民歌《唱秧歌》《放风筝》《纺线线》《四季花开》《唱大戏》等。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继承发展了当地民族民间音乐。

(二)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

根据幼师生的专业特点,把死板的说教转变为让学生主动聆听,把难度大的民歌转变为民间童谣,把单纯的演唱转变为加入律动的表演,并去幼儿园真正展开音乐教学。如德州陵城区民歌《刨地瓜》,声乐小组的同学们首先研究了歌曲风格,由于歌曲结构短小,旋律简单,特别适合作为童谣来唱。所以编撰了幼儿园大班音乐课的教案,还设计了与歌词内容相符的肢体律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农家孩子干农活刨地瓜的有趣场面。这首民歌顺利地推广到幼儿园的音乐课教学中。通过这样的音乐活动课,不仅拓展了有限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自己家乡的民歌,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由于歌曲风格是以前所学儿歌中未出现过的,所以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图片、唱词和肢体律动形象地展示出刨地瓜的整个过程,让孩子们边动边唱,极大地发展了孩子的天性,加深了生活体验,让孩子们体会劳动的快乐,以及“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同时理解农民的辛苦,珍惜粮食。其实这就是一堂生动的德育音乐课,如何用音乐去教育人?答案就在这里。通过这样的音乐课让幼儿爱上唱歌,爱上民歌,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民歌的种子,其意义不言而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有了这样的教学体验后,歌唱能力、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实为双举双得!这就是民族音乐的根——从娃娃抓起,从接地气的生活体验入手,从了解自己的家乡入手,从学前教育中起步,从幼儿园音乐启蒙起步,逐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让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四、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一)有的放矢,加强本地民歌教学

笔者尝试在学校的声乐兴趣小组中开展本地民歌教学。努力“把民歌种在学生的心里”。在训练中,注重多涉猎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尤其精选各省、各地区的经典民歌,此外再增加一部分与时俱进、跟进时代发展的新创作歌曲。在处理这些作品时,尤其要揣摩好民歌的韵味。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可以创造性地编写与民歌有关联的练声曲目,作为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技术准备。

学生们大都来自德州市的各个县市区,农村学生居多。这更加有利于地方民歌的学习,因为她们生活的地域性强,能够熟练掌握方言。所以,笔者在训练时进行了分組,把相同地域的学生编到一个组,然后在教材中选择学生各自家乡的民歌,进行演唱。比如,齐河县的同学共同学唱了齐河民歌《唱大戏》《纺线线》;夏津县的同学共同学唱了夏津民歌《王大娘喂鸡》《四季花开》;陵城区的同学共同学唱了陵城民歌《天上有么?》《刨地瓜》等。这一过程中,首先增加了学生内心的自豪感,她们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其次通过练习,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地域的方言语调、生活习俗、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同时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底蕴;最后由于本地人唱本地歌,语言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对歌曲内容的表达以及衬词衬腔的演绎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提升了演唱民歌的自信。很多学生都立志把自己家乡的民歌继续发扬传承下去。久而久之,本地民歌成为声乐训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成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特色资源。

(二)示范引领,运用比较法学习民歌

在声乐小组的训练过程中,笔者常结合问题引领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研究演唱方法和技巧,在求同存异的方法下,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和演唱实践,从而提升演唱技巧和对民歌的感悟能力。例如,在演唱齐河民歌《纺线线》时,笔者先用不带儿化音的普通话演唱一遍,然后再用齐河方言范唱一遍,借此提问学生区别在哪里?与学生探讨哪种唱法更能体现地域风格?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比较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再顺势带领学生们用方言去演唱,并恰当拿捏衬词衬腔的韵味,体会儿化音带来的诙谐感和生活气息。如“屋房山儿”“纺线线儿”“纺线车子儿娓娓儿转咧”“淄淄儿的东北风”“嗯啊嗯啊嗯啊”……学生在学唱和比较过程中会很感兴趣,加之是家乡的民歌,学起来没有很大难度。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地人群一地曲”,民歌词曲的高度融合使得生活气息更加浓郁,形象更加鲜明,韵味更加独特,能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歌的无穷魅力,在演唱中提升对家乡热爱的情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审美也得到极大提高。

(三)快乐探索,尝试民歌新创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历来就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声乐小组的同学是学校各年级、各班优中选优组合而成的一个群体,她们具备较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具备精准的听辨能力和良好的音准。并且在系统的声乐训练过程中,视谱能力、表演能力、钢琴演奏能力都是稳步提高的,水准均高于同级同班学生。在初步学习了全国各地的经典民歌并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后,笔者借此对她们进行民歌新创的训练,主要包括符合时代背景下的新民歌词曲创作和舞台表演。笔者在教学之余热爱民族歌曲创作,多年来创作了多首歌曲发表于国家级和省级刊物,有的已经获奖并被搬上舞台。这些经验给学生们也带来很好的示范和引领。注重带领学生在对民歌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揣摩民歌在乐句、节奏、旋律、调式等方面的创作特点。创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按照家乡所在地给学生分小组,有利于学生创作兴趣的激发和对家乡民歌的热爱,激起她们继续唱好、研究好、创作好家乡民歌的热情;②选取已经学习过的经典民歌,保留原歌词,由教师指定旋律风格、主要音、调式、节奏型进行曲调的“效仿创编”,这个过程要利用已有的经验,比如方言、生活体验、衬词衬腔的掌握。如让齐河的学生尝试创作齐河民歌《唱大戏》,歌词不变,节奏型不变,曲调重新填充。③尝试创作符合时代背景的民族歌曲,除了吸收传统的民歌精华,还要借鉴新的音乐元素,这样的音乐创作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民歌和新创民歌的认知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发展,对民族音乐的认同得以实现。

五、总结经验,争取更大成绩

兴趣小组自成立以来,民歌的教学一直没有间断,学生们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在各种演出和比赛中磨练出了扎实的基本功,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民歌教学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未来可能会在整个地区开花结果。艺术课堂教学的硕果已初步呈现,艺术的春天总会来临。但是,教学成果要保持、要进步,一线的音乐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之余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

(一)提高教师素养

教与学是双向活动,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顾此失彼。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必须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一线教师应做出更大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民族音乐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音乐教师不能满足于只会唱民歌,或者只会跳民舞,只有样样通才能为学生设计出更好的教学内容,为她们搭起更大的展示舞台。

(二)创设教学资源

民族音乐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资源。这个资源包括校内环境,也包括校外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多为学生找寻适合年龄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学习资源,如民歌演唱视频、辅助教材等。还可以到民间去采风,拜访民间艺人,参与社会实践,会比在校园里收获更大。

六、结语

中国民歌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民歌学唱是民族音乐在艺术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需要去不断开发、研究。幼儿师范学校将民歌融入学前教育课程,让学生热爱民歌,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更是挖掘、传承、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手段。高质量的民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民歌启蒙教学。要进一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幼师生热爱并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幼儿园民歌启蒙的良性发展,让民族音乐这束瑰丽的花朵,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著.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邓薇.民间音乐传承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8(3):57-60.

[4]马云芬.民歌语体特征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5]杨瑞.浅谈山东民歌中的方言及演唱风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50-151.

[6]山东省德州地区艺术馆编印.德州地区民歌及创作歌曲选(内部资料)1979.

[7]王世慧.山东民歌与演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8]沈湘. 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9]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

[10]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任明(1983-),女,山东德州,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研究、德州民歌研究。

作者:任明

上一篇:舞蹈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电力应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