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临床医学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討体位改良Valsalva动作(PMVM)对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VST)的疗效。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心动过速临床医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动过速临床医学论文 篇1:

心脏乱跳“射频消融术”来根治

絕大多数心律失常病人首选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往往不能根治,停药后心律失常会再度复发。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副作用,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射频消融技术的出现,为心律失常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心律失常可通过导管消融得到彻底根治。

何为心律失常?心跳不齐、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跳起源部位异常或传导不正常等,均称为心律失常。

那么,什么是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又称导管消融术。是通过经血管进入心脏内相关部位的电极导管实施的一项技术。其目的是利用射频电流的热效应,以消除心律失常的异位兴奋灶,或阻断心律失常的传导通路,达到治疗作用。

哪些人适合做射频消融术?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的适应证。

近年来,随着标测技术和导管技术的飞快发展,加之进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医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射频消融已成为许多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如室上性心动过速、I型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对于患有上述心动过速的病人,应首选消融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对这项根治性技术有顾虑,这不仅是因为这项技术为微创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更主要的是这项技术已经经过了近18年的时间考验。我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对已做过消融手术的数千例病人进行追踪随访观察,结果表明,其效果是肯定的,未遗留任何后遗症。

有些病人对“射频消融术”不理解,把它当成外科手术,认为心脏“手术”绝非小手术,因此产生惧怕心理。需要说明的是,射频消融术是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胸,不需全麻,只需在穿刺部位施行局部麻醉就可,手术时病人是清醒的。对于已经熟练掌握这项技术的规模较大的心脏中心来说,室上性心动过速平均每台手术一般只要90分钟即可完成,术后4~8小时即可下地行走。

心率慢的心律失常能否用导管消融术治疗呢?新近有学者报道,采用导管消融术紧贴心房内的壁内神经节,减弱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影响,以达到提高心率和改善房室传导的效果。研究病例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研究结果提示,心房内消融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心率缓慢的心律失常。必须指出的是,这仅仅是一种尝试。由于研究病例数很少,且为单个心脏中心的报道,其术后观察时间也不长,因此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需要更多的研究病例和较长时间的随访观察证据。

封面人物

曹克将教授,1985年获同济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德国留学8年,199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工作。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内科学和心脏科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江苏省心血管病专科学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等职。

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工作近30年,擅长各种复杂、疑难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曹克将教授亲手创建了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江苏省心脏介入中心,该中心具备各种世界领先的心脏介入诊疗仪器和设备。

哪些人可以做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主要适合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显性和隐匿性预激综合征)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这种心动过速突发突止,多见于年轻病人,如不治疗可反复发作,药物不能根治。导管消融技术的出现,为根治这两种心动过速带来了希望,消融成功率可达95%,甚至高达99%。

2.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后者消融的成功率比前者高,尤其是I型心房扑动,而房性心动过速和II型心房扑动消融成功率较低。

3.心房颤动这是需要治疗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房颤动人群发生率越来越高。在5~6年前,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经过全世界心律失常专家这几年的攻关研究,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消融时间大大缩短,成功率也由起初的40%至现在的95%,且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

4.室性心动过速如发生在有心脏病者则消融成功率不高,因此对这种病人不首先推荐消融治疗。如室性心动过速病人无心脏病,则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消融成功率较高,可高达95%左右。

作者:曹克将

心动过速临床医学论文 篇2:

体位改良的Valsalva动作在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討体位改良Valsalva动作(PMVM)对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VST)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PVST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标准Valsalva动作开展治疗,观察组采取PMVM开展治疗,比较两组的复律情况、治疗前后右侧颈内静脉前后径及左右径和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复律失败率为44.44%,低于对照组的75.00%;同时一次复律成功率为41.67%,高于对照组的11.11%(P<0.05)。治疗后,观察组右侧颈内静脉的左右径与前后径比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头晕、肌肉骨骼痛、气促、高血压以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予以PVST患者PMVN疗效确切,能提升其复律成功率,扩大其右侧颈内静脉内径,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有着较高安全性,操作方便,值得采用。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Valsalva动作;体位;复律成功率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position modified Valsalva maneuver in termination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HUANG Jindi LAO Want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Guangzhou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Guangzhou 510000, China

[

[Key words]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alsalva maneuver; Body position; Success rate of cardioversion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在急诊十分常见,是指希氏束和其之上出现的心房和(或)心室率超过100次/min,同时突发突止的一类心律失常,常需及时开展转复[1]。单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能自行恢复,持续时间过久者可出现心脑等器官供血缺乏[2]。标准Valsalva动作(Standard valsalva manoeuvre,SVM)能对迷走神经起到刺激作用,将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充分延长,使其复律,但复律成功率只有5%~20%[3]。体位改良Valsalva动作(Posture modified valsalva manoeuvre,PMVM)是指于Valsalva动作之后采用俯卧位与被动腿部抬高,经体位更改使胸压突然加大,给主动脉弓、颈动脉体带来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成功复律机率达到43%[4-5]。虽PMVM能明显提升成功转复率,节约医疗资源,但当前有关该方法国内的应用依旧较少。现对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PVST患者共72例开展研究,分析予以该类患者PMVM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PVST患者共7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与PVST的临床诊断标准[6]相符,经过12导联心电图和专科检查确诊;②年龄≥18岁;③未开展任何的紧急复律治疗;④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有关书面说明。排除标准:①发作时间维持超过6 h者;②存在有关检查禁忌证者;③QRS时限≥120 ms、房扑、房颤患者;④存在严重肺功能障碍、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狭窄、视网膜病变或青光眼者;⑤无法配合或不能耐受腿部抬高、平卧位、闭气以及深吸呼气者;⑥血流动力学存在障碍需开展紧急复律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得到本院医學伦理委员会许可。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SVM开展治疗,方法如下:指导患者采用平卧位,选择DW-500便携式B超仪对其右侧颈内静脉的前后径、左右径开展测量,同时将颈内静脉血栓和畸形者充分排除。由具备丰富经验专业人员开展操作,采取高频率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7.5 MHz,取颈环状软骨右边行横截面成像,待获得清楚静脉血管壁的完整形态、轮廓之后,暂停图像,仔细测量出静脉的左右及前后径;后更改成半卧位(大约45°),深吸气之后口含去除针头10 mL注射器(大约40 mmHg压力),后进行10~15 s用力吹起同时憋气,再对右侧颈内静脉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开展测量,维持1 min该姿势;获取心率的改变情况,并选择床旁心电图判断复律成功或者失败,未成功则再次开展,但应≤2次,若仍复律失败需开展药物复律。

观察组选择PMVM开展治疗,方法如下: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选择B超仪获取其右侧颈内静脉前后、左右直径,把颈内存在静脉血栓或者畸形者充分排除;后更改为半卧位,深吸一口气之后用口部含住无针头的10 mL注射器(大约40 mmHg压力),后进行10~15 s用力吹起同时憋气;指导患者立即采取平卧位同时将双腿抬高到45°,平卧后再进行3~5 s憋气,对右侧颈内静脉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开展测量,维持1 min该姿势;获取心率的改变情况,并选择床旁12导联心电图判断复律成功或者失败,失败可行二次复律,但最多只能开展2次,后依旧失败者应选择药物进行复律。

1.3 观察指标

1.3.1 复律情况 包含一次复律成功、二次复律成功和复律失败人数占比。复律成功判定标准[7]:心率<100次/min,或心率降低幅度≥20%,开展心电图显示恢复窦性心律;复律失判定标准[8]:心率>100次/min,或心率降低幅度20%,开展心电图显示未恢复窦性心律。

1.3.2 右侧颈内静脉前后径和左右径 分别在治疗前后于平卧位下采取M-turbo型超声仪对两组开展检查,探头频率为7.5 MHz,获取两组右侧颈内静脉二维超声图像,测量右侧颈内静脉前后径和左右径,后准确记录有关数值。

1.3.3 不良反应 包含头晕、肌肉骨骼痛、气促、高血压以及低血压等,统计两组出现各类不良反应的人数占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复律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复律失败率低于对照组,同时一次复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两次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右侧颈内静脉左右径与前后径比较

治疗前,两组右侧颈内静脉的左右径与前后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右侧颈内静脉的左右径与前后径长于照组(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头晕、肌肉骨骼痛、气促、高血压以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SVT属于心律失常中一类常见类型,一般不会影响到血流动力学,但对于年龄较高和存在心衰以及脓毒症患者伴随心动过速持续能出现循环障碍甚至猝死,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9]。SVM即深吸气结束后将声门闭合开展强制性呼气,属于稳定期PSVT的一线治疗方案。据有关研究显示[10-11],多数急诊PSVT患者开展SVM后复律效果不佳,常需开展药物复律或者住院治疗。PMVM是于SVM之后立即采用仰卧位与被动直腿抬高,对PSVT有着较高的成功复律机率,且不会被环境所影响,能于院前救护车或发病现场开展操作,有着安全性较高、简单和无成本等多种优点。

PSVT常见发作模式有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心动过速。赖勋耀等[12]通过超声测量PSVT患者接受Valsalva动作期间在颈部动脉压、动脉压波形方面的变化,最终显示,Valsalva动作能使胸内压力增加,使心脏得前负荷、压力反射下降,最终起到减慢心率的效果。越来越多学者观察到[13],迷走神经参加到房室结传导的调节效应中有着双重性、不能预测等特点,轻度的迷走神经刺激能使房室传导的差异性大大增强,容易引发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对迷走神经开展高强度刺激可显著提升房室传导有效不应期,将房室结折返阻断,进而达到终止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的效果。PSVT患者接受Valsalva动作有效性和折返机制、房室结传导以及压力感受反射等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复律失败率低于对照组,复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右侧颈内静脉的左右径与前后径比对照组更长,说明PMVM对PSVT疗效更佳,考虑原因可能为PMVM是于SVM结束后立即采取平卧位同时将腿部抬高,能迅速增加回心血量,使颈静脉的充盈度和动脉压明显提升[14];PMVM能提升胸腹内部压力,于挤压过程中胸腹主动脉能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产生刺激,进而对迷走神经产生有效刺激作用,减缓心率,提升患者的复律成功率[15]。此外,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MVM有着较高安全性。

笔者认为,PMVM优势在于能使回心血量大大增加,患者交感神经常处在兴奋状态,且伴随气道高反应,促使迷走神经的反应性大大降低,给回心血量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使得交感神经异常激活,心室收缩过度能进一步减少左室的回心血量,进而引发空排效应,且过度心室收缩能增加迷走神经的活性,造成外周血管扩张、心率减缓和血压降低。自主神经反射除会被迷走神经的反应性、血管迷走等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心脏迷走因素影响。因此,不仅需要提高对血流动力学有关分型重视程度,还应制定出一种将神经功能障碍作为基础的分型,基于各类分型探索出迷走反应有关新刺激疗法,促进复律成功。

综上所述,予以PVST患者PMVM疗效确切,能提升其复律成功率,扩大其右侧颈内静脉内径,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出现,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陈楠楠.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维拉帕米用于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预后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0,44(5):767-769.

[2] 王大强.CARTO3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20,28(9):29-31.

[3] 吴蕊,闫菲,韩雅琪,等.体位改良Valsalva动作与标准Valsalva动作对老年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22(3):253-256.

[4] 李婷,刘潺潺,王萍.改良Valsalva动作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11):77-79.

[5] 夏丽华,李国.改良的Valsalva动作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8):4005-4006.

[6] 陈新,黄婉.临床心电图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9-271.

[7] 肖平,张联标.改良Valsalva动作在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 41(4):430-431.

[8] 龍军成,赖勋耀,李秀云,等.改良Valsalva动作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3):278-280.

[9] 宋清泉,王宇,章晓红,等.改良Valsalva动作对急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8):116-119.

[10] 龚芳,黄鑫,李琳,等.修订版瓦氏动作对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研究,2020, 33(7):940-943.

[11] Zhe C,Fan Y,Tian J,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anti-coagulation plans on the prevention of PVST after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J].J Thromb Thrombolysis,2015,40(3):294-301.

[12] 赖勋耀,龙军成,李秀云,等.改良Valsalva动作在7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20,40(5):1-3.

[13] 刘仕杰,孙运波.院前急救中修订版Valsalva动作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5):737-739.

[14] 王强,刘晋豫,兀瑞俭,等.修订版Valsalva动作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2):119-121.

[15] 焦曦,吴亮.Valsalva动作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5):102-104.

(收稿日期:2020-10-22)

作者:黄进弟  劳婉婷

心动过速临床医学论文 篇3:

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对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对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对照组接受动态心电图诊断,研究组接受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诊断,对比两组患者阳性率、阴性率、确诊率。结果:研究组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接受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检查,能有效提升确诊率,该诊断方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价值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患者會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晕呕吐以及胸前区疼痛等,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衰、心源性休克等症状,对患者身体伤害较大[1]。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由患者自身出现病菌感染所致,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患者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对于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上多选择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该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但是随着心脏彩超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与其相比,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欠佳[2]。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60例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取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2-24岁之间,平均年龄(13.84±1.53)岁,病程2-59d,平均病程(31.67±3.91)d;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25岁之间,平均年龄(13.68±1.56)岁,病程2-59d,平均病程(31.78±3.68)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开展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前完善心肌肌钙蛋白、心肌酶等指标检查,使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对患者的心电信号进行24小时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自动分析,由两名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复查。

研究组接受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诊断,动态心电图检查同对照组,使用心脏彩超诊断对患者的心脏四腔、左室长轴切面进行探查,探头频率为3.5MHz,对患者的心脏厚度、心肌回声、切面、心脏收缩功能等进行测量。

1.3 观察指标

根据研究要求,将ST段改变、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心动过速诊断率、诊断阳性率、阴性率、确诊率统计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算,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以(x±s)、构成比(%)形式表示,使用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P>0.5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价值对比

研究组ST段改变、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心动过速诊断率为100.00%;对照组ST段改变、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心动过速诊断率为66.67%;研究组的诊断价值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确诊率对比

研究组阳性率96.67%、阴性率0.33%,确诊率为96.67%;对照组阳性率70.00%、阴性率30.00%,确诊率为70.00%;研究组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会导致小儿心肌组织感染,进而引起心血管损害,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死亡等,故而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临床上对于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多选择动态心電图进行诊断,该诊断方式具有简便、易操作、无创等优点,通过心电图波形变化,即可判断患者的心脏状况,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但是动态心电图存在一定的漏诊以及误诊,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3]。心脏彩超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能够有效避免动态心电图的不足,观察到患者心脏四腔、左室长轴切面、心脏厚度、心肌回声等,漏诊率以及误诊率较低,且具有动态心电图的优势[4-5]。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接受单纯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组阳性率70.00%、阴性率30.00%,确诊率为70.00%,有9例患者出现漏诊、误诊现象。对照组ST段改变、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心动过速诊断率为66.67%;研究组阳性率96.67%、阴性率0.33%,确诊率为96.67%。研究组ST段改变、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QRS低电压、心动过速诊断率为100.00%。研究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漏诊、误诊现象。研究组的确诊率、诊断价值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检查能够提升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确诊率,与单独动态心电图检查相比,联合诊断能够有效弥补动态心电图的不足,还能提升诊断阳性率,降低阴性率。

综上所述,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接受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检查,能有效地提升确诊率,该诊断方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1 ]李俊鹏,吕精巧,吴向菊.动态心电图联合心脏彩超对早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研究[J].临床研究,2018,26(6):154-156.

[ 2 ]王莲花.心电图对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敏感性及临床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10):87-88.

[ 3 ]冉华,王正中,何艺等.心脏磁共振成像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表现为主的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7,8(8):578-582.

[ 4 ]马进爱.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9):126-127.

[ 5 ]刘娜娜.心电图与心肌酶对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敏感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42(19):2126-2128.

作者:林勤英

上一篇:移动员工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司法效益效率重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