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网站设计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分析了山东省农业信息网站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农业信息网站发展的建设性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信息网站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信息网站设计论文 篇1:

延边地区农业信息服务的理性思考

摘要:农业信息在合理配置农业经济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中發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切实加强农村经济信息服务,是适应现代农业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任务。现阶段,延边地区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通过当地的农业信息服务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今后延边地区农业信息服务建设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信息服务;农村信息化;延边地区

从全球性信息化大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推进面向三农信息服务”,“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中国的信息化尤其是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地区”)应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的中朝边境,是中国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地区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因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城乡差距较大。信息化发展的城乡差距不仅加重了两者的信息、文化流程的鸿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地区农业信息服务质量,有利于发展本地区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贡献。

一、国内外农业信息发展现状

1.国内农业信息发展状况

中国农村受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经济状况差别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偏远地区的农民获取信息渠道贫乏,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增产难;区域性小市与大市场信息沟通不畅,农民增收难;农业教育、生产、流通、服务体系不协调,提高产品质量难。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现阶段,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无论是组织生产经营,还是外出务工,都必须有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只有进一步强化信息服务,才能努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做足,使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农产品适销对路。

2.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发展状况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的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目前美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国内的46个州,欧美国家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日本早在1994年底就已开发农业网络400多个,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

二、农业信息服务相关的理论基础

1.基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结构

农业信息是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应出来。它包括农业资源信息、农业政策信息、农业生产信息、农业教育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经济信息、农业人才信息、农业推广管理信息等诸多方面。

农业信息服务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传播媒体,为农业信息需求者主要是广大农户,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方式,提供及时、准确和安全的农业信息来引导农民,增进其知识,提高其技能,改变其态度,增强其自我决策能力,促使其自愿改变行为,从而使农业科技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延边州农业信息服务,应具有延边州“特色”,符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能为当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

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信息服务主题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等渠道,收集、加工、处理、传输、发布与农业相关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向信息用户及时、准确、快速地传播各种农业信息,帮助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特别是农民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信息化和规范化。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涉及到: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客体、信息服务内容、渠道、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信息服务的支撑保障体系。

2.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完整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服务的运作模式、信息服务的利息分配机制以及信息服务的支撑与保障体系,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服务的运作模式是信息流通的表现形式,合理的运作模式是能够使农业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从提供方到接收方实现顺畅流动的保障;利益分配机制是信息服务体系能够实现持续稳定运行的动力保障;信息服务支撑、保障体系是从政策、制度、法规、信用风险等方面为信息服务体系的运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延边地区农业信息服务的基本概况

1.延边地区采用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现阶段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服务模式和社会参与型服务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型服务模式还要分“政府农业部门+科技示范点+农户”型;“政府农业部门+信息服务点+农户”型;“政府农业部门+科技特派员+农户”型;“政府农业部门+农村信息员”型四个模式。延边地区目前主要采用第二个模式。

服务站模式是指,依托县农业部门成立了县级信息服务中心;依托乡镇农村经济管理站、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乡镇文化站等成立了乡镇级信息服务站;在某一种或某一类农产品生产有一定规模、切对信息有较强需求的村,依托村委会、种养加销经营大户成立了村级信息服务点,同时,也依托一些农民专业协会及农民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能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或企业单位建立了信息服务点,即建成较完善的县、乡镇、村三级信息服务组织。

该模式的主要组织模式是设立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站,每一级服务站都有只记得人才资源、基础设施、工作制度等,县级、乡镇级服务站都组建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咨询组,村级服务站则是聘请当地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加工大户、贩销大户作为村信息员,负责村级信息服务点的工作。而且通过专家现场解答,热线电话咨询,编发刊物、简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宣传农业信息,网络收集、发布信息提供响应的服务。

2.近期延边地区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延边地区政府机构一直特别关注农业信息方面的若干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延边州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3月28日,在长春召开的吉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延边州农委、敦化市农业局获得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延边州农网、敦化市农网、和龙市农网分别获得全省农业系统优秀网站称号。延边州、县(市)、乡(镇)、村四级信息网络基本形成。州农委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市成立了信息科、乡镇有信息服務站、村级有信息服务点,全州信息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建有标准化村级服务店500个,信息员1 200人,其中珲春农村信息服务站曾获全国优秀信息服务站,在信息服务上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延边农委以“延边州农网”为核心,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年发布信息10 000余条,网站日访问量20 000余次,年回答农民咨询问题1 000余次。网站开设了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农业市场动态、致富信息、农民在线咨询、视频在线、专业农场专栏、政策法规,了解市场动态,获得致富信息,观看技术影响信息等等。尤其农业专家专栏,农民有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咨询专家,既方便又快又有效。

多渠道的服务为农民提供了方便。通过“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农信通短信平台”、“零公里信息报”等途径开展信息服务。全州建立“12316专家热线”专家56人,“12582农信通短信平台”专家33人,并组织专家参加省级培训,获得省级专家证。发展“12582农信通短信”用户2 600多人,年发布信息15 000多条,建立“零公里信息报”发送点 1 000多个,年发送报纸1 000多份。以此为载体把农业信息传到了千家万户,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3.开设独立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近期,为了更加有效的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延边州农委开设独立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相应的增加了一些服务业务。利用报纸、广播和电视机等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的特点,州农委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与报纸、广播和电视台等合作,开辟信息服务专栏,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利用市县的农业推广体系,在市县和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形成了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信息搜集和发布直接服务于农民。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州农委将进一步探索适应于农村地区的信息服务模拟式和渠道,将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现有的信息传播技术和服务方法进行整合和集成,并进行优化设计,促进农村信息的传播,以信息服务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四、延边地区农村信息服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短缺,与提供农业信息服务质量不相适应

高素质的人才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为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这要求服务人员即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但是目前本地区这样的服务人才还很少,极大地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

2.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

如今,轻视农业的现象依然很严重,而且大部分人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涉及面了解的不够多,认为简单的提供农产品流通信息和有关土地的相关政策就等于农业信息服务的全部内容,目前本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体系还未完善,最终导致了本地区从事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报酬一般低于其他产业的严重后果。

3.农业信息数字化程度比较低

现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信息服务日益走向数字农业模式。但是目前,延边地区广大农村由于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软件设施不够健全,当前传统农业基础数据还比较缺乏,而且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编码体系,致使大量数据信息处于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状态,很难满足数字农业对数据共享的要求,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

4.农村信息化服务缺乏统一内容服务的提供方式

由于地形、民族特色、发展不均衡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延边地区各个小村之间的差异较大,各自对农业信息服务项目的需求也不一样,这些要求我们因急需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内容统一完善的提供方式。因而确保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明确发展思路,对那些原则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信息服务来实现城镇化发展历程。

五、延边地区今后农业信息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对学术人员和基层政府人员的培训职能

通过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来培养农业信息服务的专门人才。而且大力开展农村基层政府官员的技术培训。目前本地区农村基层干部大部分出身于农村,很少有下派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对自己村里的现状了解的比较深刻,熟知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是农业信息的重要提供者,但由于知识的老化,缺乏现代信息服务的基本技能。因此,对他们的培训可以发挥更好的整合效应。

2.尽快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利益分配机制

资金投入是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各种要素投入的先导媒介。州政府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资为主题的多元化投入融资机制来保障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利益分配。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农村信息员制度及相关政策来确保县、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人员的工资发放。

3.加大投入,努力推进数字农村建设

数字农业发展应该立足于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技术应用为主体,以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协调发展为基础,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形成具有专业、人才、资源、技术特色的体系。州政府要加大农业信息方面的投入,更加完善农业信息系统、网点、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是政府、农户和企业获得从分、有效地农业信息,為建设数字农村而努力。

4.农村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

建立农村社区政府信息网路,提高农村地区政府信息化程度,建成覆盖机关各处室、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集成系统,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网络,实现农村机关的办公现代化、信息共享化、决策科学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和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服务。

六、结语

农民靠信息引导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控制农业决策,这是国外成功的经验,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延边地区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中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技术、资本、先进管理方法等因素,促进对农业信息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管理,维护农业信息服务的健康发展。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可持续、低碳的角度出发,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和资源。

今后,延边地区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中,应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尽快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农村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建设,为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春江.新农村建设技术丛书——农村信息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丘永萍.发展数字农业 推进农业信息化[J].农村金融研究,2011,(9).

[3] 李靓.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

[4] 李春花,等.吉林省延边地区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J].农业经济,2008,(2).

[5] 毕业莉,等.吉林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赵春姬 李铉军 金铁

农业信息网站设计论文 篇2:

山东省农业信息网站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 要: 分析了山东省农业信息网站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农业信息网站发展的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 农业信息网站;发展;网站功能;信息资源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Websites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Cong, Chen Ying, Duan Bing

(Shandong Cotton Research Center, Jinan 250100,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websites; Development; Website func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农业信息网站既是高效快速推广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手段,也是现阶段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对于更好地推进农村全程信息化和信息进村入户,全面适应经济一体化及农村市场化的新形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 山东省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现状

山东农业信息网于1999年5月正式开通,通过专线连接山东省公共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和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在17个地级市及下辖的139个农业县中,已有15个市级、131个县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行。基本形成了以山东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通过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纵向相连至乡镇、农业企业和部分村户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自2000年以来,各市、县建立了农作物新品种、实用种养技术、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有近20万条实用农业信息数据资源;还建立了包括番茄、苹果、大樱桃在内的十多种农作物的农业专家信息系统。

2 山东省农业信息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网站内容和功能

2.1.1 网站内容重复建设,信息时效性差 大部分农业信息网站栏目设置近似,网站之间缺乏良好的协作运行与信息共享机制,而网络信息资源极易复制的特点,也成为了网站之间业务重叠、职能交叉、重复建设等不良问题的另一主要诱因。由于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的不足,很难保证网站有一个健康的信息采集机制,从而造成了很多网站信息发布更新不及时、信息使用价值低。

2.1.2 信息发布形式单一,互动功能缺乏 现有农业信息网站发布的信息形式较为单一,多为纯文字,缺乏对文字进行详细注解的配图、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技术指导方面如果仅采用连篇累牍的纯文字,即使过程描述详细,也不如简短的视频演示、形象的图片更容易让农民掌握。

另外,很多农业信息网站没有对网站用户的操作习惯及使用偏好进行调查研究,在网站设计过程中也没有从用户角度上分析,用户只能被动接受网站按主观意愿提供的有限内容,无法与网站进行互动交流,因此未能形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目标”的优质信息平台。

2.1.3 电子商务应用较少,功能尚不完备 农业电子商务能够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大幅缩短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距离,从而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快速化、规模化,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步伐。

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电子商务类网站数量增长迅速,为农民提供了农业产业政策以及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但目前应用面仍然较窄,很多功能还处于基础建设和试运行阶段,多数网站还没有提供诸如农业产业化资源、农业生产、实用科技、产业人才、防灾减灾等更加多元化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功能。

2.2 网站管理和运行机制

2.2.1 对农业信息网站的认识程度不够 建设农业信息网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和协调的因素很多,涉及网站定位、资源特色、发展方向、框架结构、重点内容以及运行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网站工作人员对以上问题的认识不足,理解起来也都千差万别,因此许多网站建成后缺乏特色、没有针对性,服务效果较差。

2.2.2 信息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 为数不多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集中在大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基层人才奇缺。农业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匮乏,一些种养大户、乡村干部、涉农企业人员更是急需对计算机知识进行补偿性获取。

2.2.3 缺乏良好的运行与保障机制 很多网站内部对信息的发布程序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包括信息发布与审核、网站管理与维护、业务绩效考评、经费使用管理、人员监督奖励与业务培训等。多数网站的信息发布流程还停留在信息发布员从互联网搜集信息发布的早期形式,由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没有保障,降低了信息的真实性与规范性。

3 山东省农业信息网站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府和社会力量在网站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户分散及小规模经营的形式将长期存在。政府要在农业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发挥其宏观领导、管理协调与资金投入三方面的主要作用,让农业信息网站可以在适宜的政策环境中健康发展。还要努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并融入到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力量在市场化运作中的优势,建立社会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大众提供公益信息服务,又要积极探索为种养大户、经销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性个人、群体与组织提供有偿增值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网站的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网站的综合服务质量。

3.2 加强网站基础设施和内容建设

3.2.1 进一步增强网络基础设施与安全建设 目前,我国基层的信息网络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各地区间的发展程度和建设水平也极不均衡。在“金农工程”、“三电合一”、“12316”等农业信息化项目的带动下,进一步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更新速度,购置主机服务器替代租用的虚拟主机空间,添置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刻录机等信息采集的必要终端设备。进一步加大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在网络工程建设中的投入比重,加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网站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

3.2.2 打造优质信息平台 首先网站页面的视觉元素要具有适宜在不同显示设备上浏览的分辨率、美观大方的页面背景和板块标签样式、配色合理的网站主题风格;其次是网站所有页面都应具有清晰简洁的导航系统、布局合理的框架结构和便捷高效的站内搜索功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站要在发布内容上从严把关,尤其是针对一线农业生产中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文字内容,要确保表述清晰、数据无误。

3.3 重视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3.3.1 制订农业信息资源构建标准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是农业信息网站建设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最需要推广与共同遵守的概念。通过制定、研究、开发和实施统一的农业信息资源标准,使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某种统一,这是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技术和实行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并且有利于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和农业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3.3.2 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系统 积极探索多种采集方式,拓展采集渠道是十分迫切的工作,特别是农民最需要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及价格信息、农业新政策信息等的采集与处理。利用规范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建立规模化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将采集到的有用信息分门别类的录入到数据库,既提升了信息资源使用的便捷性,也为通过互联网建立共享数据库提供了基础平台。

3.4 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

3.4.1 人才培养方面 设立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对网站的管理、维护人员以及农业信息员进行定期统一培训,提高管理和业务水平;组织与鼓励网站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与同行单位间进行常态化的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农业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一线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通过与涉农网站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利用企业的设施与平台培养农业信息人才。

3.4.2 制度建设方面 完善网站信息发布程序管理制度,使网站管理、技术与维护部门明确各自分工与职责范围,从制度上保证网站信息的严谨性与可靠性;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探索农业信息网站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受益的执行制度,形成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新格局。

3.5 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量

3.5.1 加强供求信息交流,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 利用网络技术与数据库,联合建立多个互相链 接和共享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多媒体方式提供各领域与农业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服务等相关的信息服务。同时,协助各类农业组织、农业企业以及农户个人通过短信、视频或者电话留言的方式发布自己的信息,打造好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平台。

3.5.2 提供远程培训和专家咨询 利用全国农业信息数据库中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通过全国联通的农业骨干信息网络,定期对农民尤其是对周边区域有带动作用的种养大户进行远程集中培训。

在网站上开设视频专区,定期邀请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人员、专家教授做客网站视频直播间,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讲解与农业产业政策指导;直播后也可将直播视频内容放入网站的视频点播专区,供农民随时查看。同时,再通过留言簿、电子信箱、农技论坛、在线咨询等方式,邀请相关专家为农民解答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向农村推广的速度和深度。

参 考 文 献:

[1] 熊金辉,肖凌,孟宪峰,等.中国农业信息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评价[J]. 农业网络信息,2006(2):4-7.

[2] 熊卫卫,李富英.我国农业网站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07(5):56-58.

[3] 左雄.我国农业网站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07(12):221-225.

[4] 阮怀军,赵佳,王利民,等.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研建[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6):1-3.

[5] 郑国清.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 计算机与农业,2002(6):17-20.

[6] 吉琴.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防御系统[J]. 科协论坛,2007(7):207-208.

[7] 王利民.农业科学院系统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初探[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0):5-7.

[8] 闫东浩.对农业政府网站发展的思考[J]. 中国信息界,2012(8):12-13.

[9] 王秀梅,卫松梅.陕县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 河南农业,2013(1):10.

作者:张琮 陈莹 段冰

农业信息网站设计论文 篇3: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战略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应是以自上而下模式和联合型集约模式为主,多种模式并存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未来理想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应是网络化联合式的集约建设模式。

信息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对别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都有制约和决定性影响。其作用是通过强化和提高其他各种要素的功能或禀赋和素质,以及通过对其他一切要素的有序化组织和总体性协调来实现的。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体系建设的战略需要,它一方面使大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具有实际价值,另一方面给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必要前提。农业产业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业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分布范围广、形式多样。在我国即将加入WTO、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过剩的新形势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离不开准确、及时的农业信息。因此,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对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造,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整体,在横向上,涉及到农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科技、教育等多个行业;在纵向上,与中央有关部委、省、地、县直至乡镇等多个行政层次都紧密相关;在建设主体上,可以是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社会中介组织、信息企业;在信息服务对象上,涵盖了以九亿农民为主的包括涉农企业、农业科技工作者、各级政府等多种农业信息用户。同时,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传递,到汇总、整理、加工,以及信息反馈、发布多个环节,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因此,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在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原则指导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以便达到统一、开放、互联、共享的目的。

2.分阶段、分层次建设原则。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投资需求较多,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本着先易后难、分阶段、分层次、分轻重缓急逐步进行,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不能搞一切重来,要立足现有信息资源的基本框架,通过分阶段扩充、改造、完善、优化、整合的方式进行。

3.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原则。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信息资源在最广大用户范围内的广泛共享。规范化、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没有规范的接口和统一的技术标准,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成为空谈。农业信息源不仅存在着空间分布的分散性和时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而且还存在着信息内容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想得到及时、准确可共享的农业信息,就必须坚持统一规范,统一标准。而且规范化、标准化要渗透到信息资源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从信息的收集、筛选、传递,到汇总、整理、加工,再到信息反馈、发布。

4.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要立足现代高新电子技术,广泛采用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成果和设备,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但又必须结合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实际,在信息资源系统结构设计、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送方式、运行管理形式等方面,从现实情况出发,讲求可操作性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影响因素

1.用户需求是信息资源开发的直接动力和方向。信息资源建设要树立需求驱动的观念。开发信息资源的目的在于制造信息产品、提供信息服务,哪些信息能够构成资源,哪些信息资源应先行开发,都要考虑用户有没有需求以及需求的强度。因此认真分析农业信息用户信息需求的形式和种类,应当作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出发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在品种、质量、收获时间、种植技术和条件方面的差别,以及相应的价格、地区、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细节性差别信息将更加重要,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信息需求将大幅度增长。第三,农业生产者十分需要与当地资源结合,符合农业区域性发展特点的信息以及与农业的产前、产后过程相关的生产决策指导信息,尤其是具有直接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性的信息。根据上述农业及农村信息需求的新变化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影响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及信息资源作用的发挥。网络化发展程度、计算机普及程度、公共信息服务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战略。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到2005年,我国联网计算机达到4000万台,数据、多媒体和互联网用户达到2亿户左右,上网人口普及率达到15%左右。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亿户左右,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40%左右,基本实现行政村通电话,邮政电子化网点达到4万处。

农业部农业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部、省、县、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按照农业部制定的网络技术标准,在全国各省(区、市)、地(市)、县,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平台,实现与农业部信息中心互联互通。计划到2001年底,完善31个省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20%的县级信息服务平台(约400~500个);到2002年底,再建设40~50%的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到2003年底,基本完成其余30%的县级信息服务平台。 同时要加大信息网络向乡镇延伸的力度。力争用3到5年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乡镇建起农村信息服务站。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要力争达到“六个一”的要求:有一间房子,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有一条电话专线,有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

根据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和农业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及农业和农村信息传播渠道的建立和畅通,使得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将是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发展方向。

3.农业信息环境影响信息资源能否实现有效的供求衔接。农业信息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市场的发育程度、国家信息政策、文化教育与社会因素。

信息市场的发育与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以及信息用户的需求水平紧密相关。信息市场越发达,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所能够利用的外部信息源越多,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越高,组织内部自行开发信息系统的难度就越小,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速度就会越快。

国家的信息政策与必要的法规,将引导组织内部信息环境向健康的方向不断演进,同时规范外部信息市场的运作,并调动起全社会的力量,有力地促进国家信息产业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社会的文化、教育因素将涉及到信息技术人才的供应,信息资源的类型和建设方向。

我国农业信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农业的改革,将广大农民推向了市场。农民在庆幸自己能够自主决定“种什么”的同时,却对如何进行农业决策产生了困惑。看到别人赚了钱便盲目地跟着走,使得国内“棉花大战”、“羊毛大战”、“烟叶大战”、“蚕茧大战”连绵不断。在遭受损失后,农民又纷纷呼吁“谁能告诉我,明年究竟种什么?”目前,农民已强烈意识到正确信息对他们即将获得的收入至关重要。九亿农民形成了巨大的农业信息需求的潜在和现实市场。

我国农业信息的供给量也在迅速增长,199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互联网上的农业网站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000多个。但我国农业信息市场刚刚开始发育,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以及操作程序,鼓励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交易。约束和纠正信息产品的不合理使用和非法交易,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战略重点

立足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现实基础,根据我国农业信息需求的未来发展变化,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重点是:

1建立包括农业信息需求调研系统、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农业信息处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信息需求调研系统。信息需求调研系统旨在准确把握各类信息用户的需求动态,使整个农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有的放矢。在农业部设立全国信息需求估价小组,在6个大区及其反映区域特点的地、县,依托农业行政部门,设立区域信息需求估价小组。信息需求估价小组成员应来自农业部门、统计部门、计划部门、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户。其主要任务是:搜集并尽可能细致地描述各类信息用户的需求,探索与农业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信息采集渠道,以及开展信息服务的便捷方式方法,以便比较详尽地设计和构造与信息需求相适应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是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前提。信息采集系统是要根据信息需求,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收集信息并报送。要在农业部门多年来形成的各类信息采集渠道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下的信息需求,进行改进、提高和拓展。目前应重点采集价格供求类、行业类、科技教育类、政策政务类和资源环境类五大类信息。根据信息源分布和信息需求的特点,每个信息采集系统,都要研制相应的信息指标体系,抽选若干信息采集点,制定信息采集方案和工作规程,并配备必要的信息人员,为采集和上报信息创造必要的条件,如计算机、通讯条件等,定期负责信息的采集、审核和上报。

--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是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审核、筛选、汇总、存储、分析与提炼。信息处理系统运用一些通用软件、专业软件、分析软件、专家系统等多种形式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录入、整理、筛选、审核、汇总和分析,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把初级信息产品加工成可资发布的有用信息。根据各个专业信息系统的实际需要,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关键的应用软件,做到每个信息系统从信息采集、处理到发布各个流程都有相应的软件支持。

2.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需要资金、人力和设备高度投入的工作,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应针对当前已有数据库的主题、学科、地理分布、数据质量和数量、系统间的兼容性、信息的查找途径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教训,选择开发重点。根据农业信息的分布和全国各农业信息部门的情况,合理规划农业数据库生产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并统一标准,在数据库的类型、内容和规模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大型的数据库可集中管理,分散实施,使全国各农业信息部门协同作战,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势实行重点攻关。

首先要建设一批具有相当规模、适合实用的和能定期更新的全国性、公益性的农业基础数据库,包括综合型、传媒型、专业型、文献型和政府型的各类数据库,建成相应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并提供上网服务。我国全国性、公益性的一级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系统应由下列十三个数据库构成:

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种植业信息数据库、畜牧兽医及饲料信息数据库、农业机械化信息数据库、农垦信息数据库、乡镇企业信息数据库、渔业信息数据库、政务信息数据库、政策法规信息数据库、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库、科教能源信息系统、国际农业信息数据库、资源监测信息数据库。

在上述十三个一级农业数据库中,目前应重点建设农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实用技术、新技术新品种、农业生产情况、农业资源情况、农业政策法规、农业与农村经济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和国际农业情况、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数据库。

对已经建立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库、农业宏观经济数据库、农业科技管理数据库和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更新和维护,实现标准化和网络化,进行持续的、系统的信息资源基础建设。

研究和开发动态商情类农业数据库建设,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农民急需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进信息高新技术,与现有信息分析预测系统进行匹配融合,提高农村市场信息分析预测(预警)水平。借鉴股票行情分析的作法,组织开展对各类农产品产销形势的分析预测,收集、分析主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

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建设,根据当前农业生产技术的现状,以现有的几个相关数据库为基础,在内容方面进行扩展和充实,形成专业齐全、覆盖面广的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利用多媒体制作系统将数据库中某些常用及难以掌握的技术信息(如病虫草害的识别、畜禽常见病的体征、生物制剂的保存和运输等),制作成声、像、图文并茂的CD-ROM或多媒体光盘。

3.逐步发展农业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

农业信息的网络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性目标是要以“集成”信息资源为中心,发挥农业信息的整体优息资源利用应用系统,强调了信息资源利用管理规范。

信息资源利用应用系统由信息采集支持系统,信息加工支持系统、信息提供支持系统和信息分析支持系统构成,信息分析支持系统的任务就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一定程度的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信息资源利用管理规范由资源建设管理规范、资源质量管理规范、信息作业管理规范和知识产权管理规定构成。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作品的知识产权的管理的法律法规。

通过信息资源利用应用系统的应用集成和信息资源利用管理规范的制度集成,营造集成的网络化、数据化信息资源环境,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可再利用性,全面促进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优化农业信息系统。四、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选择

1.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1)自上而下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的开发主体是政府,这种模式的结构体系已较为完善,上下相通,便于宏观管理和统一协调,所以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和较高的有效性。但由于该模式所进行的信息资源建设重点多放在宏观经济信息上,因而难以满足广大农户和基层农业企业千差万别的微观信息需求。

2)民间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体大多为当地的技术能人和种养大户,种养大户在长期的经营中已形成较为固定的信息获取渠道,且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及有用信息的取舍能力较强,在一定地区内具有较深较广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信息流通的信源,他们传播的农业信息如作物种植计划、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等有相当大的先导力和信服力。

但民间组织整体规模小,信息资源开发手段简单、多变,开发方法原始、落后,组成人员基本素质较低,开发利用的信息价值量不高,有时传播的甚至是虚假、过时信息,使信息用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3)联合经营模式

联合经营式的建设主体是多元化的,它包括国家机构之间、集体机构之间、民间机构之间、以及这几种性质的机构进行各种各样的结合而出现的合作开发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有助于促进公平竞争。在当前情况下,它可以在节约投资、人力和物力的情况下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各联合建设主体可根据各单位的特点和优势,有分工有合作地去开发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对已开发的资源共享,并向联合体之外的用户提供服务。这是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好路子,是值得宣传与倡导的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4)集约经营模式

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有雄厚的投资实力,因此集约化经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模式。集约化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可以集中国家现有的财力、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集中开发对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产品,使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国家通过重点投入,支持这类信息产品的计算机化和联机服务,形成拳头产品,同时避免信息处理中重复劳动的浪费。

2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合理模式构建

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在坚持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方针的前提下,同时还要考虑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因此,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投入方向和重点立项上一定要认清目标,重点支持,加强合作,自主创新。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总体开发和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与安排,通过政府的引导、组织与调控,大力推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自上而下模式就是具上述优势的开发模式。但是,自上而下模式所开发的农业信息往往强调宏观性及长期性,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较差,有时不能满足微观信息用户的需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必须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又要提高资源建设的规模优势。只有联合型集约开发模式才能集各建设主体之优势,实行统一开发、分工协作的工作方式,最大程度地进行资源共享。而且由于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又各有侧重,将大大提高微观信息的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因此,当前应提倡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是以自上而下模式和联合型集约模式为主,多种模式并存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网络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未来理想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应是网络化联合式的集约建设模式。

作者:赵元凤

上一篇:工作安排意见范文下一篇:农业生产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