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周信达,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名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曾获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浙江省第21届“春蚕奖”等荣誉。出版专著《校长6年》和《透析基础美术教育》,在《中国教育报》《中国美术教育》等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1:

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

一、微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1.微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出现了微博、微信等平台,这些平台的交流产生了大量的微信息,从而形成了微文化。微文化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开阔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给高中生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1)微文化的“快餐化”

微文化给高中学生带来了“快餐式”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缺少了对知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得到的仅仅是直接获得微文化的快感,快感过后缺乏了对文化内容本身的认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微文化的片面化

微文化由于其入门低、创作人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创作出的作品也良莠不齐,往往带有自身的片面观点,甚至是错误、激进、反动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严重干扰着学生的思想,可能让学生产生困惑,甚至是偏激、错误的想法。

(3)微文化的依赖性

微文化与班级文化相比,对学生会更有吸引力。微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可交流的平台。如微信,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他人交流,很容易对某一问题产生共识。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很多学生对微文化产生过度的依赖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出现精神障碍等疾病。

2.微文化对班主任工作的影响

微文化走进校园,对班主任的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使班主任的工作越来越复杂。我们经常看见有学生上课玩手机,一问不是在发微博,就是在发微信;有的学生为了刷“朋友圈”甚至上课也不能离开手机,对微文化产生了过度的依赖,一旦离开,人就会变得狂躁。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的班主任和家长在一起解决孩子手机使用等问题。我们还看见有学生一次次保证上课不玩手机、后又食言的问题。如此之多的问题大大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影响着班主任的学科教学,牵扯了班主任过多的精力,让班主任感觉到劳累不堪。

3.微文化对班级的影响

在班集体生活中,学生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建立私密的交流方式,形成各自的“小团体”。这种“小团体”没有语言的直接交流,通过微信平台就可以传播彼此的想法,达成共识。“小团体”影响着班集体的建设,也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发展趋势。

微文化通过对学生的影响,间接影响着班主任工作与班级建设,影响着班级文化建设。

二、微文化现象成因的分析

1.微文化的“小微”特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小微时代”。微文化是小微时代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讲,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小微文化。微文化虽然具有“快餐式”的特点,但能够“填饱肚子”,满足学生的需要。

2.教师理念的守旧,缺乏对新生事物认知的引导

班主任通常都把管理好班级作为首要的任务,即学生听话、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好等作为班级管理好坏的标准。在今天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立德树人。同时,也要改变自己的德育理念,学习和接纳新生事物,加强对学生的疏导,而不是“堵”。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建议。

3.班级文化生活的单调性,导致班级精神的缺失

在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很多班主任的理念不够先进,导致对班级精神文化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正是这种可怕的认识,才让外来的文化占领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以至于学生情感的缺失,班级的精神文化发展从而也遇到了瓶颈。

三、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

1.更新观念,体现学生主体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班级全体师生共同思想的体现,是师生共同的责任,也是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更新自己的观念,积极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建设符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文化。

学生也应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将班级文化等同于简单的班级布置,要明白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每个人的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师生共同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需要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做班级管理的主人,班主任做班级管理的引导者。有关班级的事情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事物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中,分散外来“不良的”微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2.创新“常规阵地”,体现学生主体

(1)创新班会课,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第一,师生共同制定学期班会课计划。

班会课不是随意开的,它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班集体建设服务。所以,像“班级如何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等都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来解决。在开学初,师生围绕班级建设来确定本学期班会课主题。学生参与计划制定过程,既尊重了学生,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以寝室为单位,组织班会课。

为了避免班会课的随意性,班主任可以以寝室为单位,精心选择主题和设计班会课,分阶段完成班会课。这样的安排能够发挥寝室每个成员的特长,在准备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成长。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最后达成共识,就形成了寝室文化。不同的寝室文化,就构成了班级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创新墙壁文化,体现学生的个性文化。

班级墙壁文化是以黑板报为主体,以字画张贴等为辅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墙壁文化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的成长。

第四,以黑板报为载体,宣传班级文化。

黑板报是班级墙壁文化重要内容。班主任可根据学校的主题安排,布置体现班级特色的文化内容。在此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将每期的主题分配到寝室,由寝室成员共同完成。在完成黑板报的过程中,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打造和谐的班级文化。

(2)以拓展专栏为辅,展示个性文化

为了满足学生需要,展示学生个性文化,应积极开拓班级的墙壁文化。在班级的左右墙壁上,可悬挂学生书写的励志书法作品或者是绘画作品,并进行定期的更换,满足热爱书法和绘画学生的展示需求。班级的前面墙壁除了《制度文化》专栏外,可以设立《青春风采》展示班级不同学生的特长。班级后面墙壁的小板上,可以设立《心灵桥》等专栏,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情感,也可以进行文字的交流。通过墙壁文化的拓展,展示班级个性文化,体现学生个性与特长。这样,学生就会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文化,减少不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3.利用校园活动,展示班级文化

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班级文化。通过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重大节日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班级干部的组织能力与智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提升凝聚力,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

4.搭建一个平台,拓展班级文化途径

班级文化相对是比较封闭的,为了丰富班级文化,让不同的文化元素走进班级,班主任可以搭建一个学生与家长、教师、班主任、社会人士等交流的平台,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在班级建设中,可以开设《今天,我来讲!》等栏目,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老师进行演说与交流,目的是促进学生与家长、老师间的坦诚交流,化解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些误解,协调班级人际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了解个人的职业规划等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班级文化元素的多样化。通过平台引导班级文化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构建班级自己的微文化,并传播自己的微文化。

参考文献

[1] 蔡晓阳.蔡澄.申卫革.班主任工作原理与策略[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 王小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 王 颖】

作者:张旭宁

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2:

如诗湖韵育新人

周信达,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名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曾获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浙江省第21届“春蚕奖”等荣誉。出版专著《校长6年》和《透析基础美术教育》,在《中国教育报》《中国美术教育》等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

拥有了一个湖,一座城市就有了灵气与风雅;

拥有了一个千年文化积淀的湖,这座城市就有了文脉与灵魂。

“湖水之静深,足以洗道心;湖水之澄洁,足以励清节;湖水之霏微,足以悟天机。”江南水乡,湖韵深深,人杰地灵,名人荟萃。

作为东湖小学的校长,周信达深知,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而是要脚踏实地去探索,去实践,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他眼中,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犹如湖泊的清澈、恬静与无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周信达身在东湖,与“湖文化”教育自然而然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名70后校长、特级教师、浙江省第21届“春蚕奖”获得者,以引领师生“追求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己任,深入挖掘、整合“湖文化”教育资源,努力在学校教育中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湖文化”教育环境,怀揣信念,探索“湖文化”教育,一路前行。

精致校园,营造湖韵之“美”

“这是一所漂亮、整洁、精致的学校”,这是社会各界来访人士对东湖小学的一致赞誉。

东湖小学地处鄞州中心城区。学校离浙江省最大的内陆天然淡水湖东钱湖仅有10公里,离宁波历史悠久的月湖仅4公里。东钱湖景色秀丽,人文荟萃,素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称。宁波月湖古朴典雅,庄严清新,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毗邻的东湖花园内又有一个精致的湖,灵动纯净。因此,用“勿谓湖小,天在其中”来形容东湖小学与“湖文化”的“缘分”再合适不过了。

走进校园,处处能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美,这种精致的校园文化在前任校长沈斌经营下已经形成良好的积淀。如今,东湖小学的校园环境还结合了国际象棋特色,设计了多处体现国际象棋特色的小景观:草坪上有国际象棋的棋子模型,走廊上有国际象棋冠军的人物介绍,过道上有国际象棋小选手的获奖风采展示。学校的功能室配备齐全、装潢精致,如有书韵悠悠的阅览室、翰墨飘香的书法室、绚丽多彩的美术室、清新雅致的心理咨询室等。校园的每一处细节,都沐浴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心灵。

2012年8月,周信达校长借助“幸福学区”建设的契机,开始着力打造“完美教室”。在原有教室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班名、班风、班训、班歌、班诗,布置班级的图书角和展示台等。学校还借助班级论坛,建立数码社区;成立班级德育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从而形成班级文化特色。

如今,学校的完美教室、班级名称充满个性而富有内涵,班内的展板布置、班徽、文化角的设计等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各中队辅导员及全体队员结合本班的特色,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动手,为自己的教室环境增光添彩。如104班的绿苗中队以小苗预言勃勃生机,206班的星辰中队布置的满天星栩栩如生,精美至极,突出了中队特色,甚为美观。其他年级各中队的布置也精彩无比,比如有富有新意的文化走廊,有幸福笑脸墙,还有书香四溢的图书角等。让学生参与完美教室的打造,使学生获得为班级服务所带来的快乐,也使教室成为文化气息浓厚又春意盎然的场所。

周信达校长认为,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通过营造全方位的校园精致文化和教室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湖文化”之美,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挖掘,素质得到提升。

牵手名人,悦动湖韵之“秀”

充分开发利用家乡名人的教育资源,让这些家乡名人发挥育人魅力,点亮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灯,这是周信达担任校长7年来一直进行着的探索。他认为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消除“假、大、空”,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养成”。在他眼里,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而这一切,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扬。

鄞州人杰地灵,名人荟萃,这里留下了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书坛泰斗”沙孟海、“蝶神”周尧、“东方的梵高”沙耆、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首省长沙文汉等名人的成长足迹。鄞州作为这些名人成长的摇篮,蕴涵着丰富的值得人们学习的教育财富,名人身上具备的追求卓越、严谨治学、乐观豁达等优秀品质,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也为学校德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

早在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期间,周信达就意识到塘溪当地丰富的名人资源对学生的榜样激励作用。他认为,小学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个性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家乡的名人为学生树立了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觉得,通过对名人文化教育资源中德育资源的开发,探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同时,也为学校德育搭建了创新的平台,成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当时,他在这方面的探索成为浙江省德育精品课程,宁波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还在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举行了德育成果现场推广会,向全市推广他们的“名人教育”成果。

到东湖小学担任校长后,周信达对“名人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并开始尝试从更大的范围、多元的视角来开发利用地方名人文化教育资源。在名人教育的实践中,他力求选取的名人群体综合多样。为了使名人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校开展了名人教育系列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名人教育氛围。

把鄞州的名人“请进”课堂,是东湖小学教师授课的一大特色。如在教育学生持之以恒时,班主任老师就会给学生讲童第周“滴水穿石”的感人事迹;在讲到热爱祖国时,思想品德课老师会说到周尧“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的名言;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美术课老师就提起沙耆在比利时留学时刻苦学画的传奇经历,书法教师则会把沙孟海刻苦学习书法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沙耆诞辰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周信达校长还设计了《走近“画圣”——沙耆》一课,旨在通过讲鄞州名人的故事,使学生在了解家乡名人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名人教育的开展使家乡名人的高尚品质如丝丝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们由此滋生对名人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开始注重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精神的涵养。通过名人教育,使学生像鄞州名人那样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毕生精力、智慧才华全部奉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从而使鄞州名人的精神财富在塑造当代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得到开发和继承。

现在,学生们都把鄞州名人当成了心中最大的“星”,作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榜样。在周信达校长推行的名人教育实践中,鄞州名人充分发挥了“偶像效应”,焕发出了育人的熠熠光彩。

特色发展,滋养湖韵之“雅”

在东湖小学,特色发展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和孜孜以求的目标。周信达校长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职业生涯的长度并不能自动给予教师对教育理解的深度。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全新挑战,他一直在思考,作为教师,如何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实现专业成长?如何不断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承担起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一定是全面发展,但一定是有差异的特色发展,这是周信达校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因为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拥有教学特色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用自身的智慧陶冶学生,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张扬个性。

为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周信达校长带领教师努力改变外在的驱动主导模式,引导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进程中,承认差异、发展特长。他始终坚信,只有让教师走上适合其独特性的自主发展之路,才能奠定教师成功的基石。当教师在拥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时,就会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这样一来,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变教书匠型为专家型,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针对很多教师自主发展缺少路径、专业成长缺少引领、教育理想缺少追求的现象,他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部曲”概念,即:以自我反思和专家诊断帮助教师寻找教学特色,以特色发展研修项目帮助教师发展教学特色;以特色教师评比帮助教师形成教学特色。这样一来,就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特色师资库的建设。

特色教师评比,要经过填写“特色教师”申报表、参加理论测试与答辩、“特色发展研修项目”公开课的展示、专家评议、学校审核等参评环节。这种针对教师特色而进行的点对点的操作形式,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专业的引领。更重要的是,学校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任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后,就便于确定自己在教学上的优势和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特色发展的盲目性。

毫无疑问,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的载体。周信达校长认为,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大力开发能力课程,并在实践中让能力课程开发围绕“湖文化”有序进行。

在他的倡导下,学校紧密结合湖文化资源,自编各类湖文化教育选修教材,开发湖文化的特色课程。这一切,对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学校的“湖文化”教育办学特色,张扬学生的个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先后开发设计了研究、科技、礼仪、艺术、体育、写作、办报等七大类能力课程。这些能力课程开发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注重校内和校外的结合,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并充分开发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

以研究类能力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淡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文物鉴赏等。在“淡水产养殖”课程中,对湖中的淡水产开展养殖、探究,制作标本进行小课题研究等。在环境保护课程中,学习《环境保护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管理办法》,参观空气、湖水监测站,植树种花、防治病虫,学会嫁接等。在“文物鉴赏”课程中,参观被誉为“北有秦陵兵马俑,南有钱湖石刻群”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石刻公园,越窑古遗址,初步懂得文物的鉴别知识,了解《文物保护法》。这些课程,能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课本外的知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在艺术类的能力课程中,绘画课的内容包括访中国的“凡高”沙耆故居,去湖边写生,画湖的美景;书法课,参观沙孟海书学院,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音乐课,赏甬剧、越剧、宁波走书等。而写作类的能力课程,主要是描写湖的胜境;办报类的能力课程,学习收集资料,编写校刊《湖草青青》、校报《起航》等。

周信达校长认为,“湖文化”能力课程的开发重在育人。学校围绕“湖文化”能力课程,制定完善学习细则和达标要求,开展“勤奋湖精灵”“聪明湖精灵”“阅读湖精灵”“爱心湖精灵”“勇敢湖精灵”“环保湖精灵”等评比,根据能力课程学习情况,定期对达到要求的学生授予不同类型的“湖精灵”称号,让学生时刻处于“湖文化”教育场的魅力之中。

周信达校长一直认为,建设让学生内心向往的各种社团,是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德育为先”育人理念的认真落实,成为打造“轻负高质”学校的有效抓手。

从2012年9月开始,学校将每周三定为“社团活动日”和“无作业日”。每到周三,老师都不会布置任何书面家庭作业。开始时,一些家长对“无作业日”的做法有点担忧,他们觉得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能力的发展,家长们都成为了这一做法的有力支持者。

“我们每天都盼着上社团课。”对于东湖小学的学生来说,周三下午是最快乐的时光。校园内,无论是体育馆、舞蹈厅,还是音乐教室、美术室、电脑房,处处活跃着学生们欢快的身影。

周信达校长认为,“让每个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应该成为一种教育常识。在学校组建的近50个社团中,科技类的航模、车模和空模成为热门项目,非常受男生的欢迎,而绣绣坊、布衣DIY、米粒画和数字油画等社团又吸引了众多女生,成为一种新风向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展,真正实现了“参与一个社团,获得一种体验,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的建团初衷。

校园有了文化,办学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校园有了社团,学生生活就有了丰富的色彩。学生在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中体验生活,提升素质,多元发展,促进学生更文静与典雅,更显湖韵特色;教师在自身的专业成长进程中,涵养心灵,提升素养,成为优雅、专业的教师。

家校共育,丰盈湖韵之“和”

作为中心城区的新建小学,东湖小学依托于宁波高档住宅小区,生源较好。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理念较为先进,对孩子入学学校的要求也较高;另一方面,他们十分注重孩子接受教育的多元化,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这样一个家长群体,学校一直在家校合力上下功夫,充分彰显“湖文化”之“和”的理念。

所谓“和”,就是指家长能在学校的号召下,积极、用心地配合学校的工作,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和各种活动,真正做到一呼百应,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的“同盟军”,共同营造家校联动的和谐局面,为孩子们的快乐健康成长服务。

现在,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建立家长委员会,而东湖小学早在2007年,就在时任校长沈斌的引领下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及多种“各尽所能”的家校组织,让家校共育有了更多的平台和路径。

近年来,随着东湖小学办学声誉的不断扩大,家校组织也日益完善,架起了一座座家校共育的桥梁。学校先后建立了各种家长组织,如有家长的“领头雁”之称的家长委员会,有学校的“后勤部”家长义工团,还有家长中的“人才库”家长讲师团,以及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家长教育小组等。家委会成员会主动协调学校和家长的相关事宜,做好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家长义工们默默地为学校、班级、教师提供帮助,为每一次活动出力。家长讲师团的身影也常常活跃在国旗下讲话、家长学校、教师会议中。家长教育小组作为班级教育管理中一个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加入到班集体中,与班主任一起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在一学期一次的家长委员会会议中,周信达校长总会坐下来和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们交流一学期来学校取得的成绩以及有待于改进的地方,而家长委员会的委员们也会畅所欲言。正如503班家委会主任周洁爸爸所说:“每一次的家委会委员会议都是双赢的,对学校来说,是促进和激励,学校听到了家长代表的心声;对家长来说,是参与和了解,说出了自己想说的,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

周信达校长认为,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家校冲突事件,其实很多都可以在学校内部得到圆满解决。在他看来,让家校沟通“畅通无阻”可以让很多矛盾得以消除,家校合作更为紧密。

每周一的晚上,东湖小学校长室总是灯火通明,这就是学校常规的校长接待日。周信达校长总是等候在办公室,热情地迎接每一位来访的家长。对于接待时可以解决的问题,他就现场办公进行解决落实;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会建议咨询者填写“东湖小学‘校长接待日’接待记录表”,并保证尽量尽快解决问题。校长接待日的制度化,对改进学校教育的政风、教风、行风,不断完善学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通讯方式日益发达的今天,周信达校长仍坚信家访是协调家校之间最有力的形式。他要求老师们在家访前明确家访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家访时根据家访说明有目的地开展,家访后按照家访时的了解完成情况统计表,同时班主任老师写一份家访总结,副班主任则写家访感想。这样一来,教师家访的实效性大大增强。

为了畅通家校联系,学校开辟了“家校互联”网站,设置了多个互动性强的栏目,每个班级还开通了“班级论坛”,由家长和教师发帖,共同探讨和分享孩子的成长历程,用键盘敲起和谐的乐章。2012年秋季入学的时候,班级论坛里还曾掀起“妈妈写手记”的热潮。《妈妈手记》原是103班沈竺俊家长为孩子所记录的每一天事略,或长或短,饶有趣味。阳阳妈妈则从“我的文笔不优美,可能还有点笨拙,但是还想留下些什么,记录儿子小学生活的每一天”开始,自2012年9月2日起每日写一篇,连节假日也从不间断。她所记录的有每天的活动、思考、阅读内容、学习计划、读后感等,帖子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受《妈妈手记》的熏陶感染,育儿随笔纷纷开帖。这些主题帖内容丰富,读贴者受益匪浅。家长们在论坛里既可以学习优秀的育儿经验,又可以讨论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渐渐地,家长们已经把关注论坛作为关心孩子学习的一种习惯和表现,在“班级论坛”这个空间中,家长们和老师们也喜欢互勉互励,汲取营养。

周信达校长一直认为,“和”是家校共育的主轴,“和”人心,“和”人力。因此学校开设了丰富的家长互联活动,如家长学校、家长教学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班级亲子游等等。

在东湖小学,家长学校的每个家长都根据《家长学校学习计划》开展活动完成听课记录和“育儿心得”。在每学期末,学校还会表彰一批优秀家长。在家长教学开放日活动中,家长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听课,观察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家长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情况调查表”和“家长意见反馈表”,向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亲子运动会”中,全家共同参与充满情趣的体育游戏。家长和孩子通力合作,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全家人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同时也让家长重温充满欢乐的童年时代,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和失败。在“班级亲子游”活动中,全体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出游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进了与父母间的了解。这样的活动,全体家长都非常乐意参加,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学校办学情况,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

有趣的是,身为校长的周信达,同时也是学校三年级家长中的普通一员。他以切身的体会,感受着家校共育的魅力。通过家校共育,在引导家长在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让湖文化之“和”文化,渗透到家校工作的每一个角落。

湖风如乐兮,湖韵如诗。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人文荟萃之地,必当人才辈出。在这种地域文化精神影响下,“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以其丰厚的人文精神引领着时代潮流。智者乐水,身为教育人,身居东钱湖畔的周信达心中总有一个“湖”的情节,袅袅萦绕。勿谓湖小,天在其中。在东湖小学,他将且行且思,且行且歌,播种理想,守望花开。

作者:余志权

微文化影响下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3:

小学班级文化的构建路径探索

【摘要】拥有良好班级文化的班级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小学班主任应该了解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探索构建班级文化的路径,建立良好的班級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建立良好小学班级文化的意义,探索构建小学班级文化的路径,以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 班级文化 构建路径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是校园子文化的关键。拥有良好班级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会产生变化。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和谐的班级文化是构建学生良好成长环境富案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不可分割。

一、建立良好小学班级文化的意义

之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小学班级文化是因为,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更是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和谐的小学班级文化,可以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教育各界都在强调小学班级文化的构建,不仅是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为了打造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正是如此,构建小学班级文化实际上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求。小学班主任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努力寻求建立良好小学班级文化的方法,探索构建良好小学班级文化的路径,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构建小学班级文化的路径探索

(一)打造文明环境,创建物质文化

班级是班集体进行学习、接受教育的场所,教室环境质量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个整洁、美观的室内环境,可以对学生的心境产生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可以影响学生对事情的判断和评价。班主任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打造一个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教室,使教室成为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空间,成为师生文化交流的场所[1]。为此,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良好文明环境的打造:

第一,让班级成为学生认知的场所。小学生正处于认字阶段,班主任可以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粘贴文字图片,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字效果,班主任可以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即将已经认识的字组成词语,低年级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字能力,把认识的字贴在其组合字的旁边。或许贴字的原因,教室的墙壁会有些凌乱,但是小学生的思维本来就天马行空、灵动敏感,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针对中年纪小学生的教室,班主任可以将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作文文章、毛笔字作品粘贴于教室各个角落,让学生不自觉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进而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针对高年级小学生的教室,小学班主任可以从网络上、报纸杂志上收集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图片,以主题的形式粘贴于教室一角,并在其旁边留有大片空白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简单的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专题评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意见交流和看法讨论,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且同一个主题下的不同看法,容易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第二,让教室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场所。小学班主任可以让教师的每一寸空间都成为学生施展自身才能的地方。例如:班主任可以在开学初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教室的布置,在墙壁上可以不成为“我的SHOW”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可以包括:手工工艺品、优秀字画;也可以布置成“班级成长之路”,让学生将在班级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于教室的各个角落,其中,照片记录必不可少,在照片下面可以附有学生在照片瞬间的思想情感,例如:运动会上抱着奖杯的瞬间,学生激情彭拜的感受,甚至墙壁上也可以粘贴班集体共同获得的荣誉书和奖状,这样有助于提高班级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写作精神。此外,角落中还可以放一些学生自己的作品,如:自己给小狗照的照片、给花草的写生画作、闲暇时所书写的毛笔字、钢笔字等,利用这些优秀作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优秀作品的海洋中,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另外,除了墙壁和黑板,书桌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精美的卡片,卡片上写上一句勉励自己的话语,将其作为座右铭,贴于书桌的左上角。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看着积极向上的座右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进而奋发向上,努力学习。

第三,让教室成为一个书香气息浓厚的场所。具有书香气息的教室,对于培养学生精神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2]。班主任应该努力打造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書香班级,让学生畅游在书籍的海洋中,享受阅读的魅力,从阅读中感受世界的美好,让阅读成为学生自然的生活状态,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班主任在教室中可以摆放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书籍,例如:青年文摘、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进而主动学习,主动阅读。学生在教室中不仅是学习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更应该对真善美有所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健康成长。

(二)利用多元渠道,打造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的精神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为学生打造一二文明、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第一,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晨会等渠道,展示班级的精神文化面貌。例如:针对晨会,班主任可以每天安排3-5名学生来主持晨会,主持人可以为其他学生阅读课文、讲一个故事、一则笑话,也可以根据新闻中的某件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唱一支歌、跳一支舞。但是每位学生的晨会必须控制在3-5分钟以内,晨会总共15分钟,在表演的5分钟内,学生一定会为此进行准备,肯定会寻找资料、自己编排、反复演练,这一整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作用。另外,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也能够从早晨就拥有良好的心情,带着愉悦的心情展开一天的学习,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班主任要学会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渠道,为学生寻求多样化的文化,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文化,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在网络中也能够受到积极的影响[3]。例如:当前,QQ群、微信群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班主任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让学生在群里进行知识交流、日常生活分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也有着良好的作用。此外,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个班级网页,网页中含有多个板块,可以包括:课外阅读板块、班级论坛板块、班级小明星板块、优秀作品展览板块等,网络渠道保存优秀作品更长久,且这种方式可以拓展班级特色文化,丰富班级文化建设,从思想道德、知识文化接受等多个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营造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班风

学生在学校里会慢慢开始积累做人的道理,进而是心智不断成熟,养成一个自己的人生价值觀,因此,为了让学生有用一个健康、积极性上的人生价值观,班主任应该营造好集体舆論,打造良好的班级风气,利用集体影响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4]。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会时开展辩论会,辩论主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刚巧班级中发生某件事情,值得全体学生注意,则班主任可以抓住这个辩论切入点,以其为主题,开展一场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改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另外,班主任要让学生学会赞美他人,尊重他人,小学生都喜欢接受别人的赞美,拥有了别人的赞美,其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可以特定一个日期,为学生开展一个“赞美大会”,学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行为、作品、才艺进行赞美,让被赞美的对象意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拥有“赞美大会”则“批评大会”也不可缺少,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开展批评大会,让学生从他人眼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可以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获得进步。在开展“大会”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做到静静的倾听,并从中做好疏导工作和引导工作,在学生进行赞美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予肯定,学生获得了教师的肯定后,其自信心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如果遇到过于夸大的赞美,教师应该进行点拨,以免学生形成自负的不良心态;针对批评,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引导学生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进步,否则只注重批评,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得其反。

(四)开展特色化班级,创建特色班风

近年来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兴起:根据不同年级或班级特点围绕一个主题来建设班级文化,如:飞扬小雏菊班、竹子班、太阳班,蚂蚁班等。利用班级整体形象,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精神文化,使其班级特色与班风向着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从而使这种精神渗透学生,从而营造育人氛围。着我们根据确定的班级主题文化给我们的班级起一个朗朗上口、内涵丰富的名字。如“空竹”中队、“小蚂蚁”中队、“小青松”中队、“小白鸽”中队、“兰精灵”中队等。例如:小学班主任可以先对班级主体文化和班级名称进行确定,在确定班级主题文化和班级名称后,组织学生和家长征集、评选出班级的班风、班训、班级口号、班规、班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总而言之,班集体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中心,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十分重要。班级是知识的殿堂,是学生人格素养的熏陶场所,也是学生个人体质的培养场所。富有人性化、感性化和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可以为广大的小学生带来更细致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乐观向上、积极努力的良好心态,并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秀红.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小学班级文化[J].才智,2014,16(15):175-175.

[2]张世丽.试析如何建立良好的小学班级文化[J].学周刊B版,2014,22(3):23-23.

[3]叶红.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J].学园,2014,19(17):162-163.

[4]毛素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探微[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29(9):52-53.

作者:甘惠梅

上一篇:就业局作风整治工作方案下一篇:县级教育督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