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者的继承者。在新课程中,教育法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以学生身心發展特点和语文学习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篇1: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优化机制的探究*

摘 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因此,探索适合地方中学语文课改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我们创立了“定标-预习-感知-研读-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样结构优化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中学语文结构优化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落实课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创立了不少的教学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有先进性、实效性的特点,对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就缺乏导向,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造成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成为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课题组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出一种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定标—预习—感知—研读—检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定标

定标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前设置的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了解课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个主要环节。实践证明,低效课堂往往是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造成的。只有确定教学目标,才能正确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五环节”教学模式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定标是有章可循的,如课标的要求、单元的说明、课文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实际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要有“要求”和“内容”两项,如“学习课文的生动说明方法”,这里的“学习”是要求,“生动的说明方法”是内容。教学目标要做到:具体、恰当、明确。“具体”是指教学目标要包含“知识、能力、情感”三项目标;“恰当”是指符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即不同文体的教学把握的内容不同;“明确”是指目标表达要清楚明白,简明扼要。要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就必须懂得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譬如《甜甜的泥土》可把目标定为: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2.学习课文对比含蓄的写法;3.鉴赏优美细腻的语言;4.理解文本主题,体会母爱的伟大。这四项目标是按定标的规则来制定的,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路径都非常明确,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充分体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目标确定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自然生成的问题,生成的问题是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的,如果有探讨价值就应该视为教学目标。例如,老师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讲到“美女蛇”,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有没有美男蛇?”教师不能避而不谈,听而不见,应引导学生去解决原来没有预设的问题。对自然生成目标的探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往往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这种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因而教师要有这样的目标定位意识。

二、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探究的学习活动。“预习”这个环节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1924年,黎锦熙先生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语文教学理论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总结出“预习-整理-练习-拓展”教学模式,认为教师要教好课文,要备好课,学生要学好课文,要做好预习,预习是符合一个人的认知规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预习”与传统的“预习”有所不同,它有两个层面:一是课前预习,一是课中检查预习。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预习中,对课题、作者、背景、文章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以及课后练习题都要理解,要查阅有关方面的参考书,阅读课外的资料,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预习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但要注意的是,预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为了使预习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前公布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方向明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预习中遇到不懂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记下来,课中要提出来。解决的方法是先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解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预习”这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预习要注意的问题: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对文本解读的方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搜索有关资料的方法。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预习,学习文本重点内容,抓住文章的知识点,敢于质疑,能发现问题且能解决问题。同时,要对预习进行检查,检查预习是对课前预习的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可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只放在一些基本知识方面,如一些字词读法及意义上的理解,不必深究。通过检查预习,为下一步教学做出定位。

三、感知

感知就是整体感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的“整体把握”就是“整体感知”的要求。所谓整体感知是指阅读主体读完一篇文章后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要点大体的领会和把握。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文章的结构如写作思路和中心内容,要大体上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文本解读的正确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和直觉思维的能力,为进一步探究教学内容做出明确的定位,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对整体感知认识不足,认为整体感知是整体细读文本,在教学中,肢解讲授泛滥,用大量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在讲解中,字词句语修逻文面面俱到,其结果使“感知”变成“细读”。“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文本整体直觉把握文本内容,初知大意,这是学生的自主整体感知,为教师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细读奠定基础。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感知什么,把握好对文章内容有大体上的了解就可以,对不懂的问题不去深究,如字词、文体、文章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内容。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围绕学习目标设置,突出整体感悟的特点,不能拓展延伸。整体感知要出示明确而集中的问题[1],问题量也要精心设计,不能太多,一般2~3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回答,让学生对学习文本感到不难,产生求知欲。时间上把握在5分钟以内,例如:学习《端午日》一文,可展示3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1.文章题目怎样解释?2.文章写了哪些事情?3.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整体感知其实就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粗略的认识。解决学生懂得写什么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阅读分析、概括能力,这个环节为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深入细读创造搭桥条件。

四、研读

研读是“五环节”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在确定教学目标、预习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所谓研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落实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个环节特别要突出“动”的特点,创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在合作、自主、探究中动起来,在互动中探究知识。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研读文本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凡是技能,在实践中才能练就。”[2]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达成。

研读这个环节的主线是“引、探、示”三个字,这是研读教学的基本路径。“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解读文本。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层次性、难易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相吻合。“探”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一是学生在学习文本中对文本提出质疑。一方面问题的展现由教师设疑主导,先由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合作讨论。问题的解决全由学生讨论解决,学生讨论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做到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另一方面,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由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由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解决。“示”就是指在探究过程中展示成果,展示成果的形式,不拘一格,可用口头表达汇报成果,可用卡片展示成果,可用小黑板展示成果,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例如《社戏》一文在研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设计问题: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地方,表明了村民有什么特点?2.偏僻的村庄,为什么“在我是乐土”?究竟“乐”在哪里呢?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最后让学生展示成果,用黑板展示或用小卡片展示,或用口头表述,都能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共享成果,快乐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读”环节应注意,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合作、探究,根据教学情况而定。特别要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应留有8分钟左右的检测环节。

五、检测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过程,又要注重教学结果,两手都要“硬”。在“研读”这个环节中,已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需要进行实践检验,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所谓检测,就是指讲课留一定的时间,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考察。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学生有重点地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检测形式上,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练习可以是“听说读写”训练的某一方面,只要突出教学重点就可以;可以在课前明确分工负责,由学生出题,出两到三个题目,投影或用小黑板展示;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哪些知识还需要弥补。这种形式使学生更注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效果明显。也可用拓展的形式进行检测,就是根据学习内容,教师设计一两个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上完《师说》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对教师的称呼;上完《皇帝的新装》问:游行大典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只有通过检测反馈这个环节,才能使学生消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总之,“五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环环相扣。该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具有实用性。该模式在设计上考虑适应课改教学要求,也吸收了传统模式的优点,不盲目套用,不强求形式的花哨。2.具有操作性。“五环节”教学模式结构严谨,环节简明,易于理解,便于把握。3.具有创新性。本模式借鉴和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优化组合,与时俱进。4.具有灵活性。由于该模式实用性、操作性强,在实际运用中展现灵活性。每个环节既有基本的路径,但又不拘泥于基本形式,这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实践证明,用这个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实习,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当然,“任何一种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和学生实际确定情况有变则变”[3]。优化结构,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

参考文献

[1] 孙勇.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语文教学通讯B,2009(11).

[2] 张来群.优化课堂结构的四个环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9).

[3] 刘宗莹.新课程标准下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0(9).

[作者:黄乃佳(1959-),男,广西钦州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郑雪凌】

*该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桂教科学【2011】11号(2011CO117)〕的研究成果

作者:黄乃佳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篇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者的继承者。在新课程中,教育法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以学生身心發展特点和语文学习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意味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再将学生作为被动学习对象,而是深入研究教材探索潜在的探索性资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

前言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改变教学思想,摆脱传统教学的缺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近年来,这种学习模式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渗透自主机制,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中学语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存在的问题

没有教学模式是完美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虽然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但实际上我们发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实施教学效果方面远远低于其他教学方法。原因是合作教学在执行中有很多因素,这导致了很多小组学习倾向于正式化,不符合自主学习的初衷。目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区别不大。原因是老师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过程中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组织小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组织小组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小组讨论过程往往很混乱,根本没有秩序。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有效行为与教师组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素质要提高。在组织学习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并指出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群体的积极性学习。另外传统的上课时间往往非常接近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索有时间限制,因为小组需要更多的课堂时间,从而缩短了正常的教学时间,让自主合作学习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进步。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策略

(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自学、合作的意识探索,通过持续的意识加强,逐步使其具有这样的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上下文创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当教师在教课文“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时,正式讲课之前,教师可以先邀请2-4名学生在讲台上表演,演出的主题是“如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劝告”。表演完成后,老师总结学生的表现,无论学生的表现是成功或失败,老师都应该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主要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方法,特别是针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例如,在“杨修之死”一文教学中,可以用方式提问。如:杨修为什么会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将能够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为了使合作学习发挥其有效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合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环境,努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表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发挥,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果的前提和依据。二是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尊重他们的观点,教师更加宽容和理解,使学生受到安全感的启发。而且,在这种心态下,学生会更积极的思考,探索,合作学习的欲望会更加激烈,课堂教学效果会很好。

结语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激发兴趣积极参与,积极交流,学习合作成功经验,享受学习。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应加强实践,不断反思,从反思到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陈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J].中学语文,2015(12):12-13.

[2]辜建强.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8):48.

作者简介:

张长江(1976.03-),男,汉族,甘肃金昌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作者:张长江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论文 篇3: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摘 要: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使他们在探究和理解知识时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并在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时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树立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转变观念 主体地位 主动探究 加强练习

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要让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使中学语文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堂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拓宽思维面,激发创新意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使他们的探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

一、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创新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和教师互动,实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教师要运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有效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在进行创新教学时,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开始,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讨论,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知识探究,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高效的教学课堂,就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深入探究新课改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符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使语文教学顺利进行。

1.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状态下才能积极思考。课堂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对语文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问题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分析语文课文,体会和感悟文章的真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方向,通过对课文的仔细阅读和思考,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在运用问题进行设疑时,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内容,使问题有效反映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有效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3.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探究中实现高效教学效率。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不是脱离课堂,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存在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关注,并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更清晰、深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在对课文内容探究过程中,和已有知识和经验产生矛盾冲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有效掌握知识。(2)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进行知识探究和体验,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但是不忽略教学的要求和方向,在学生形成不正确的理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提高自学探究效率。(3)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要对他们的情感和语气进行指导,必要时进行示范阅读,让学生运用切合情境的语气和语调阅读。

4.正确运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要对他们取得的探究成果进行表扬和激励,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犹如给学生注入了强心剂,能够激发他们巨大的内动力,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的欲望,进行高效学习和探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通过多元、及时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改正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5.加强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能否灵活运用,对中学生而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增加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从基础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地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积极地吸取新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促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构建语文知识体系。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努力探究教材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场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张芳

上一篇:社品教研组工作总结下一篇:英语素质教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