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部控制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设计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在高等学校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应当充分关注高等学校的特点。与企业相比,高等学校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非营利性的运行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泛化的“企业化”改革以及对利益的追求,使高等学校在各种利益大战中也考虑如何获得更多单位收益以及个人收益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内部控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校内部控制论文 篇1:

基于审计巡视常态化下高等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究

摘 要: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充分,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对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因此,应落实建设主体,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明确建设任务,健全内部监督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审计巡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一、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历程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综合管理水平、制约滥用职权和预防腐败、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8月3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印发并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依规依纪管党建设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审计部门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重点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2015年12月21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为高等学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2016年6月24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指出以量化评价为导向,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指明了具体工作计划,有利于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2017年1月25日,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明确规范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使用及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等工作,为促进高等学校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提高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报告质

量提供制度基础。纵观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历程,我国正在加快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理论建设的步伐,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建立和完善符合高等学校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十分必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经费投入多少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省市财政部门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不断改善,生源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高等学校在教育经费管理与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配置不尽合理、管理不太规范的问题,违法违规现象仍然存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予以控制。[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经费管理需要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2]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对教育经费高效使用与科学管理非常重要。

二、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战略,加快了审计、巡视常态化的步伐。各级审计机关和巡视部门,加大了对高等学校的审计、巡视力度,如近几年开展的高等院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央(或省委)巡视组对教育部属(或省属)高等学校党委(党组)的巡视,发现高等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譬

如:违规公务接待、公款旅游、违规发放津补贴、私设"小金库"、违规套取科研经费、违规使用办公用房等问题。[3]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就是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

(一)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治理模式,高等学校的校长,往往都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但不一定有内部控制管理的经验,使得部分高校未能很好地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缺失现象严重,从而导致高校部分领导滥用行政权力,使得权力不能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阻碍了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高等学校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充分

我国高等学校中的领导和教职工,大多数缺乏内部控制意识,他们觉得内部控制应该是运用在企业中,而非我们高等学校。有些高等学校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会计控制,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建设任务,因此在内部控制建设上要求财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有些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和范围不够全面,譬如未建立“三重一大”制度,导致重大建设项目、重要对外投资等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的浪费。

(三)高等学校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有些高等学校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有些高等学校为了应付各项检查,照搬照抄了别的学校的内控制度,可执行性不强;有些高等學校内部控制制度未落实到具体业务中,执行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四)高等学校对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

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监督有内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和教职工的监督。有些高等学校即使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监督机制没有有效地运作,使得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三、构建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

对策与建议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将制衡机制嵌入到业务流程中,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而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涉及人事、财务、资产、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等管理的一整套、流程化的管理体系。

(一)落实建设主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从根本上讲,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就是“一把手”工程[4],领导重视程度的高低是内部控制建设顺利与否的关键,没有领导支持的内部控制建设往往只会流于形式。高等学校应成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牵头部门。校长或书记担任小组组长,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监察审计)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也可以择优选择一些本校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教授、专家作为小组成员。由于在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中,涉及财务方面的内容较多,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要求财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而财务部门作为具体业务的执行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协调能力不足,执行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不利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整体工作的开展。笔者建议,高等学校应当由校办、党办或监察审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领导小组的成立可以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开展,组织协调安排好建设中的具体任务,避免各个部门制定出的制度出现相互“打架”的情况发生。

(二)组织建设评价——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

高等学校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确定单位主要经济活动的管理结构,对照内控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梳理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相关业务流程,找出风险点,并采取控制措施,进行内控设计。在相关制度建设时,应该包含具体业务的管理结构、各业务环节的岗位设置、职责分工、控制设计和业务流程图。[5]

(三)明确建设任务——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

高等学校从事的业务活动很多,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学生、后勤、财务、人事管理等活动,这些业务活动往往都与经济业务活动密切相关,而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重点就是经济业务控制。因此,基于可操作性和阶段性的建设考虑,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应当“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做到突出重点。[6]高等学校预算必须覆盖所有经济业务,而所有的经济业务也都必须以预算为前提。围绕预算管理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带动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等所有涉及经济行为领域的内部控制的改善。譬如,政府采购、建设项目付款业务的环节直接与资金支付挂钩,而资金支付又依赖于履行采购计划的编制和审批的规范操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资金支付环节都会受到限制。从近几年高校审计巡视反馈的结果中,我们发现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大多数也都是在资金管理环节出现问题。因此,现阶段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应该突出重点,解决制约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以此带动其他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建设。

(四)强化建设监督——健全内部监督与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审计部门对监督部门负责、财务部门对学校领导负责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加强对高等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日常检查,建立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为主体的内部监督机制。[7]推动高等学校审计工作常态化建设,如每年一次的财务收支与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重大项目和内部控制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高等学校还应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监督评价小组,对内部控制建设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督促有关部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任务。

此外,如何更好地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还依赖于信息化建设,否则可能会出现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轻内部控制执行的情况。因此,高等学校应当量体裁衣,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系统,将内部控制体系固化并嵌入到系统中,实现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约束,推动制度执行常态化,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关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高等学校应当适时关注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改革动向,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变化,以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调整;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科学性,使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得到充分发挥。各高等学校应当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与目前正在进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等学校“章程”的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工作任务落实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推进,进一步完善内部各项制度的建设与执行,使各项业务工作得到有效控制、相互监督,为提高依法治校、科学理财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内部控制对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意义重大[N].中国会计报,2013-07-23 (3).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6-10].http://old.moe.

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3]楊蓉,等.我国教育经费腐败现状和趋势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7(3):3-11.

[4]石海平.北京工商大学:打造“一把手”工程[N].中国会计报,2013-09-2306 (4).

[5]田照俊.高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7(6):56-58+64.

[6]刘继伟.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67.

[7]肇丽颖.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5(3):337-340.

(责任编辑 杨 欣)

作者:王奇

学校内部控制论文 篇2: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初探

一、设计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

在高等学校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应当充分关注高等学校的特点。与企业相比,高等学校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非营利性的运行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泛化的“企业化”改革以及对利益的追求,使高等学校在各种利益大战中也考虑如何获得更多单位收益以及个人收益的问题。以增加教职工收入、稳定教师队伍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正确的,然而,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的高等学校必然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是无法培育大师的,是误人子弟的,因此,高等学校应当回归“非营利性”的本质,端正办学思想,把大学真正办成追求社会价值的事业组织。(2)以科研成果和人才的产生作为产品。由于没有实体产品。没有明显的商业价值,因此,无法准确衡量其绩效。(3)以公共投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在我国,尽管民办高等学校已经不少,但是,无论是培养学生的人数,还是可用资金的数量,都无法与公办高等院校相比。高等学校的国有属性是明显的,使用公共资金的数量也是不能忽略的。基于以上的分析,设计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应当体现以下原则:

(一)以支出控制作为控制的核心。在高等学校,应当突出对支出的控制。从而延伸到财务收入控制、固定资产控制、人力资源控制、后勤管理控制和产业绩效控制的体系。因为高等学校不仅收入渠道比较单一,单笔收入的数量较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意味着收入的控制比较简单,也容易实施,通常不是内部控制的重点。而从支出角度看,学校发展“量人为出”总原则没有改变,但是,银行贷款为学校的扩大资金规模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以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支出的保障作为基础的学校办学理念。决定了应当突出对支出的控制。由于支出可以物化为房产、设备和物品,可以转变为专利,著作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可以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技能培养,还可以用于后勤和产业的正常运行,因此,在高等学校,支出的内部控制是控制的最重要的内容和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

(二)以预算管理作为控制的主要手段。与其他控制手段相比,预算管理的效果最好。因为,会计稽核与内部审计都没有预算管理那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控制的“泛化”导致控制的重点不突出。而以法规为标准实施的控制,更强调定性控制而忽略定量控制,使需要进行绩效评价的数量分析无法恰当使用,而以职责为标准的控制,虽然能够解决部分定量问题,但是它仍然以定性控制为主。因此,以定量为主的预算管理的控制是特别重要的。

(三)以控制环境的改善作为制度建设的关键点。从我国现实来看,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与传统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具有相似性。外部需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制,基本上是一元化的统一领导,在无法通过内部力量改善对校长权利制衡的情况下,就应当通过外部的力量——政府行政法规的规范化引导,实现改善高等学校控制环境的效果。

(四)以人力资源控制作为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在高等学校人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对某些特殊人才的特殊待遇,打破了内部控制的各种预设的常规,由于国家并没有出台对这些人才的“限薪令”,导致出现了一些新的薪酬体系的不平衡,引起了大部分教师的心理不平衡,加上弄虚作假现象,考核机制缺失。更进一步造成了分配体系的矛盾。因此,在高等学校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的情况下,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应当将人力资源控制作为重中之重。

二、高等学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以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启动规范高等学校内部制度活动的主要力量。在高等学校这个层面上,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以外,似乎并不需要更多的行政部门的参与(如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由五部委发布),就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原因很简单,在我国市场化的改革浪潮中,教育行业是很少受到影响的一个行业,行政控制的力度还是很大的。在公立学校为主的条件下,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内部控制制度推进模式,都可能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建设。

(二)通过明确高等学校校长是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推动全面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一段时期,频繁发生经济案件的高等学校,被称为是“腐败的高发区”。腐败的出现,与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有很大的关系。令人遗憾的是,经济案件的处理基本上是针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很少向上级领导问责,也很少考虑改善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其结果是,经济案件的发案率有增无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通过增强上级领导责任的方式,加大制衡的力度,保证内部控制的效果。从理论上讲,不能指望高等学校的校长自愿承担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依靠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力量,这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三)借助行政规章形式规范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我国企业改革的实践不难看到,市场化的规则依然不能解决企业自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要求,这促成了五个政府行政部门推出内部控制规范;当然,在美国也一样,是《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才有效地迫使美国的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业重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这意味着,在推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必须依靠企业单位外部的力量。如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部)能够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适时发布相关规范,将无疑在规范高等学校管理方面发挥重大的影响。对市场的过度放纵,才是政府的失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行政规章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也是市场规则的一种体现。

(四)建立多层次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1.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规程。这项规程应当涉及立法目的、立法依据、基本概念、适用范围、一般原则、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评价、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内部控制制度的报告等等。这项规程的发布,应当按照行政法规的程序办理,以增加规程的权威性。如果此规程的实施获得了成功,可以考虑将其推广到全部学校。

2.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指导意见。这类规范的行政规范性质是明显的,因为它不是采用“指引”的低约束性。这类规范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控制对象、控制方式的重要性,发布多个单行本的规范。如,高等学校人力资源控制流程:高等学校设备管理控制流程;高等学校事业费用控制流程;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控制流程;高等学校招投标控制流程;高等学校筹资控制流程;高等学校银行贷款控制流程等等。

3.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工作手册。这类规范应当主要针对某些关键点的控制对象制定,如,可以针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制定相关的工作手册。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由于紧密结合控制对象的业务活动,可以为参与内部控制的员工提供具体作业的工作标准和流程,加快了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工作手册中,应当清楚地按照内部控制的流程或者控制环节,描述各个工作岗位的教职工在面对什么情况的时候应当做什么,如果没有做将可能产生的后果,在出现例外情况时应当如何处理,以及没有采取措施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等等。

(五)以规范建设为龙头带动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全面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只相当于设计了制度,但是,实施制度、评价制度以及提供报告,都是应当考虑的问题。制度的设计是最重要、最基础性的工作,在内部控制规范的设计时,应当尽可能地发现人才,利用人才,以保证所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比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高等学校应当正确面对来自内部控制的挑战

我国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中央五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从2011年开始,上市公司率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其他企业也将陆续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高等院校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也是迟早要做的事情。面对来自实施内部控制的压力,高等学校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取得學校领导的支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必然涉及到许多部门的权利再分配以及工作任务的变动、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学校领导的职责调整。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是不可能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因此,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当积极做学校领导的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二)对没有内部控制制度的业务,及时设计相应的制度。因为,无章可循的结果是业务处理过程的无序,其后果是严重的,会导致控制措施的无效。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应当成为一个讲“规则”的典范。

(三)对原有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应当尽可能予以完善。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以及某些缺陷,导致制度的执行结果不够理想。因此,在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状况下。应当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良,以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有效率。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物业处)

作者:唐莉

学校内部控制论文 篇3: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模糊评审研究

[摘 要]本文试图在对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能从总体上反映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将反映内部控制的各个单一因素评价纳入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型中,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评审提供可行的、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审;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评价模型

1 引 言

20世纪中叶,西方审计界开始探讨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内部控制基础审计可以利用内部控制防患于未然,一方面可将错弊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可以研究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存在足够的控制环节以及各控制环节在执行中是否发挥了作用,进一步查出薄弱控制环节所产生的错弊。相对于以账项为基础的审计,内部控制基础审计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保证审计质量,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外开展内部控制评审工作,广泛采用的方法有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等,一些专家、学者也在致力于研究改进内部控制评审的方法,但尚未取得预期进展。从现有评审实践看,其方法过于单一,往往采用“是”与“否”,或“好”与“差”来评价某一项目,且各项评价相互独立,难以准确反映被评价项目的客观实际。同时,由于评价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往往导致评审结果不够准确,影响评审质量。随着现代审计的发展,审计部门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经越来越注重对内部控制的评审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评审方法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模糊评审理论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笔者以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评审为例进行讨论。

5 结 论

(1)评审人员按现行方法给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打分,很难在某一等级的分数范围内给出准确的分数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模糊评价系统评价表的尺度是按模糊等级“优”、“良”、“中”、“及格”、“差”设计的,符合人脑的逻辑思维规律,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评审人员只需按照评价表打“√”,其余计算、统计工作可由计算机完成,数据可靠性高,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了所得数据的客观性,同时大大减轻了评审人员的工作量。

(2)模糊评价打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评审人员的“印象分”。模糊评价尺度为“优”、“良”、“中”、“及格”、“差”,其取值分别为5,4,3,2和1以下。由于其等级差距为1,对应的百分制分数为20分,若提高或降低一个等级,会使算出的分数与各部门内部控制的实际质量悬殊,不合理性很明显,因而可以避免“印象”和“人情”等因素的影响。

(3)进行模糊评价打分及进行分析时,评审人员并不预知学校各部门最后的分数,可以大大减少分数随“行情”变动,避免评审人员之间的为照顾某些部门而进行名额分配 “平衡”。

参考文献:

[1]杨昀,李靖. 审计风险决策模型要素的评估 [J].财会月刊,1999(10).

[2]吕泽民. 内部风险控制模型及其价值[J].福建金融,2000(1).

[3]杨虹. 内部控制系统的七大要素[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1(4).

[4]李洪兴,等. 工程模糊数学方法及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

[5]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070945);中国教育审计学会项目“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模糊评审研究”。

[作者简介]钟晓英(1974—),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现就职于浙江农林大学审计处,经济师,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内部控制审计。

作者:钟晓英

上一篇:经济危机试析论文下一篇:基建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