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探析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中阶段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累积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班主任作为班级学习教育的引导者、管理者,其除了要密切关注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之外,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并开展相应的德育工作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实效探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德育实效探析论文 篇1:

德若盛开,蝴蝶自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探析

摘要:21世纪对于人才的教育开始注重综合德育,而不再是停留在学科成绩上,德育是现在我们中国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侧重发展的重心。在新教育理念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学生的德育培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就包含了德育教学内容,是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来源,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成员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它的实效性,本文着重分析当前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的途径及对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对策

从中国孔子教育开始就提倡仁德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课题,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固定的教学体系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育效果直接体现出了我们整个国民素质,对全社会成员的道理水平也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重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它教育的对象就是我们祖国的接班人,国家注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当前除了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以外,同时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提高高中思想政治德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中国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存在着瑕疵,据以往教学经验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模式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大多都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根据教学读本照本宣科,没有对其内容与学生们互相交流,针对细节内容大家探讨,忽略掉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单纯地完成教学课本的进度,而没有过多地重视教学的实质性是为了什么?

2.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课上,由于教师只是单纯地读课本内容,没有进一步地跟学生解释其实质含义,让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感到抽象、空洞、封闭,没有发挥出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学生的思想固守在一个局限内,让教学内容的实质性与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性严重脱节,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出现“难、偏、旧、繁”的现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1]。

3.教学实践

因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停留在课堂,没有让学生们真正到社会中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出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课堂轻实践,压制了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发挥,让思想政治课缺少了生机活力,缺少了主动作为性,缺少了创新性,这一点是不利于学生们的德育发展的。

4.教学评价

往往是在学校里开展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测评学生们的思想德育方面也只是做一做单一地课堂试卷测验,把学生们的最终考试成绩作为他们思想德育是否合格的标准,这种形式地测试太过于片面、单一,需要改变这样的考核方式。

5.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学方法值得人们深思和探讨,若只是注重教学课本的内容,不考虑多元化地教学形式,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一直走因循守旧的教学路终究是死路,要将社会体验、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融入教学方式中。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的途径及对策

1.坚持社会导向,深化教学改革

要开展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前提是要有好的德育教材,它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和传统道德缩影,德育教材的改革要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让青少年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精神引导青少年学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才能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为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

2.坚持理论与实踐相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学若只是注重课本上的内容,老师在课堂上空讲一堆大道理,不加咀嚼、空洞乏味、难以触摸,可以说这样的德育教学是失败的。只有把德育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坚持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面对着如今复杂的人文社会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青少年学生容易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在这样纷繁杂乱的社会中,学校开展的德育教学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2]。学生众多,各有特点,针对学生的多样性,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要避免枯燥乏味、空洞说教、抽象教学,要唤醒学生们对德育课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能够走出课本和学校,踏入社会实践,进而在人文社会中锤炼青少年一代的综合品质。

3.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德育教学要想有个好的效果,那就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身体体质,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夏令营、冬令营、学工学农、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青少年志愿者等活动,进一步磨炼学生的身体意志和社会实践能力。部分在校学生在家里不帮助家里劳务,勤劳本质与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若不加以锻炼,城市学生难以在社会立足,经不起社会的重重考验;校园教师都过多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心追求所谓学校片面的升学率,却忽略掉了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让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学生仅有理论知识,但是社会生活上就是一个“巨婴”,忽略了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那将是对青少年一代人生态度养成的一大损失。

4.提高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就是学生的指明灯,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态度就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各所院校注重各大主科的高考分数,使其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很被动,学校对这方面的要求也不高,导致思想政治教师不愿意在学生的德育教学方面下功夫、花时间、费精力,大部分教师都呈现出一种完全教学进程任务就足矣。但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敏锐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学生除了要把课本内容学好以外,充分发挥好政治课程的优势,德育教育的本身是让学生们理解到其中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三观,追逐哲学的辩证思维,正所谓“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强化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

结语:作为21世纪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最终任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反思、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教学方式多样化等都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利用这门课程的教学开展,树立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标准、思想道德意识、端正学生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宣讲德育教学内容,要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有才干、有知识、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接班人,为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输送德智兼备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董晓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途径浅析[J].西部学刊,2019(09):71—73.

[2]赵佳玉,王柏文.浅谈爱国主义资源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9(06):87.

[3]范 琳.论以生为本,发挥高中政治课程德育功能[J].劳动保障世界,2017(32):37.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 256300)

作者:石银

德育实效探析论文 篇2:

提升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探析

【摘要】高中阶段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累积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班主任作为班级学习教育的引导者、管理者,其除了要密切关注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之外,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并开展相应的德育工作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

高中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它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上、道德品质以及素质提升上起到重要的引导和督促作用,要想高中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思想建设就需要班主任适当地开展德育工作。本文将以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为题进行简要探讨,论述其开展的重要性、德育工作实效性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方法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对高中学生的在校生活、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有效的德育工作能促进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让学生的道德品质、综合素质在德育工作下得到提升,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全面。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能让学生在积累一定知识量的同时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素养,全面发展,通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培养的学生更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要求。

第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此外,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高中生学习过程中,除了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之外,学生还要学会自主学习来提升知识储备量,但因为高中学习的知识难度过大且较为枯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过于被动,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导致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低的原因

第一,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从目前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有许多导致其开展实效性低的原因,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其在学习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都各不相同,班主任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目前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都是从宽泛的书本教育出发,以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德育工作,工作内容同实际情况脱离,不利于学生对德育工作内容的理解吸收,工作效果过低。

第二,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过于单一化。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方法的应用,所以其德育工作方法对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也非常大。从目前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来看,工作方法过于单一化,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无法将德育工作作用完全发挥出来。高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基本上以说教形式和书本教育为主,没有将德育工作同科学发展和素质教育学进行联系,无法对德育工作有深入认知,从而让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效果受到影响,降低其实效性。

第三,高中班主任教育观念过于落后。在高中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如果过于落后就无法对教育本质进行正确的定位,只会认为教育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而单一的班级管理形式无法帮助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内心,打破教师同学生之间的交流阻碍,班主任不能掌握学生内心的心理想法、心理动向,无法同学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和引导学生思想的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且教育观念的落后将班主任和学生的位置定位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上,不利于和谐良好班级氛围的建立,德育工作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让德育工作的主旨产生偏差。

三、高中班主任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第一,德育工作同实际情况结合,以自身做榜样。高中班主任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效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就需要对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决,并将德育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高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自己为榜样来开展德育工作。班主任是高中生在校生活接触最多的教师,其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班主任要严以律己,提高自我修養和综合素质,并在德育工作开展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各个学生身上不同的问题展开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班主任以身作则的过程中,如果班主任没有达到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要求,就要对自己进行同学生一样的惩罚,加强学生对这些要求的认识。比方说班主任在教导学生讲诚实、守信用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做到这一点,就要同学生进行解释,并写检讨贴在班级后面的墙壁上,以身作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就会意识到讲诚实、守信用的重要性,遵守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教导,逐渐提升自我素养。

第二,德育工作中增强方法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德育工作开展中,如果班主任只一味地进行说教工作和书面教育,只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学生无法理解德育教育内容,对此,班主任要采用隐性教育的模式将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即在班级内以案例讲解的方式开展班级形式的德育工作,让学生先有个大概的了解,而后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和单独的谈话,加强学生对德育工作内容的理解,并促使学生按照其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素养。比方说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就“勇敢”提出问题,收集有关“勇敢”的事例同学生进行分享,并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什么是勇敢”,并让学生分享自身同勇敢有关的事迹,加强其对勇敢的理解,一步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素质。

第三,加强学生实践和交流。通过交流掌握学生心理动向,让学生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在班主任以身作则和以相应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后,还要为学生提供德育工作内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将其应用起来,从而达到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目的,对于应用效果和理解效果不理想的学生还要进行单独谈话,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切实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其拥有坚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其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高中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应当将德育工作落实下去,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素养,让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许海兰.剖析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问题[J].教育管理(学周刊),2019(03):171-172.

[2]温雄辉.浅析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98-199.

作者:孙惠芳

德育实效探析论文 篇3:

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探析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德育科目,旨在把当代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它要求教学做到以德育为目标,把践行作为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然而,多年来思想品德课堂德育实效性不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能力不高,学习潜能无从挖掘,教学过程僵化,教学目标与德育功能脱节,教学评价与学生践行相脱离。因此,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道德修养,做好道德表率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是根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全部工作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正如卢梭所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形象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力。因此,要培养具有崇高品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修养。

如果思想品德教师的师德形象差,学生会因鄙视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人格而对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从而也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相反,如果思品课教师的形象高尚、作风严谨,学生就会由敬佩老师的人格而坚信思想品德课的科学性,认识到学好思想品德课也能像老师一样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从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它会让学生永世不忘,受益终生。所以,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业”,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道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知行统一,做学生的表率。

二、深挖教材内涵,指导学生行动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形成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在探究“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给予我们太多,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在备课中分析教材蕴含的德育情感,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源泉,也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合道德引导教育的依据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落实道德引导教育的载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除了要加强与德育有关内容的教育外,还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提炼,把蕴涵于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等德育内容教给学生,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引导、改变学生。

三、探索教学方法,回归学生主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准,对教材的把握要深,教学语言的使用要精,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功要高。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初中学生正在成长中,他们的思想、对事物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受到限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只讲大道理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要结合课本的内容和课内的相关活动环节,通过讲耳熟能详的学生身边的故事、创设有趣的情景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德育渗透。这样让学生既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使学生感同身受,得到了教育。

例如,在讲述“享受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为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苦与乐,从而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我引用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经典故事,节选电视剧《春草》的片段等。学生在听完讲述后,既了解了学习要披荆斩棘,刻苦努力,又体会到享受学习权利和机会的幸福与快乐,从而消除了“假、大、空”的教育现象,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真实性和教育性。

任何时候,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只能是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上课时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反应、体验,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目中有人,用“心”施教,方能展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总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使德育在思想品德课中升华,让德育之花在思想品德课中绽放得更加绚丽。

参考文献:

蔡秋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0).

编辑 李建军

作者:陈志华

上一篇:社区半年度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邮政分公司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