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源自于教师的核心素养。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其基本素养结构包含专业情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3大部分,同时可以分成政治思想、价值认同、班集体构建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等9大素养,细化成27个要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论文 篇1:

教育思想直接关乎学校教育的成败

新中国教育已经走过了六十余个年头,如果再上溯到新文化运动,则可以说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已经推行了百年有余。但是当我们认真地审视我们的教育发展之路时,便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无言的隐痛,或者是悲伤的无奈。当我们面对“钱学森之问”时,当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高分低能”的人才时,任何—个教育工作者都会生出些许疑问:我们的教育到底哪儿出了问题?这疑问同样也时刻困扰着我。

学校发展离不开教育思想

杨振宁教授曾说:“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素质教育的滞后。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推进素质教育,但事实上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人们的唯成绩论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扭转过来。然而,抛开社会意识形态而言,当学生置身于学校这个环境中,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就必须不断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即“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认识到,学校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必须要有科学的,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生长规律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够使师生各司其职、各安其分,才能够为个性化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通过素质教育来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对于管理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过多赘言。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什么是学校管理的“纲”?在工作中首先抓住什么,才能有效推动学校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我们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反映了一个最基本却又是最核心的理论:思想决定我们的一切。教育也一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说白了,学校的发展、管理,其实都是教育思想的最直观反映。这绝非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由学校教育实际及管理规律所决定的。

教育思想对教育过程和行为的影响

学校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其偏差,不断克服自身缺陷而追求完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问题。例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等,这些都属于不端正的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反映。

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管理等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我们坚持“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办学宗旨,把这一元素介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也促使学校办学行为更加规范、科学。基于对人才规格的认识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以“薄膜覆盖理论”为指导,尊重小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有计划地开展“民乐”艺术教育,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也解决了小学开展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实施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了教育特色的形成。

教育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学校管理对于教育推进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有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就需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保障。学校管理其实就是教育思想的直接表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一直都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学校都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坚持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又要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实现教育的特色化、多样化。教育思想的管理,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满足于学习、了解和记忆,而要与学校的教育实践相结合,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使正确的教育思想制度化,确保其落实。要持之以恒,深入指导。

事实证明,学校教育思想的管理只有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落实于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克服教育的弊端,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通过抓教育思想管理这个“纲”,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育思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人格的形成及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建立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思想管理的作用毋庸置疑。从源与流的关系上讲,校园文化是源,而教育思想管理则是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讲,学校文化是整体,而教育思想的管理则是部分(尽管是其主要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正确教育思想的建立和管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教育思想的管理长期沉淀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同时,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也能从“文化”的角度使正确的教育思想成为学校行为之“自然”。在实施教育思想管理的过程中,还应从更深层次着眼解决教师对于正确教育思想和文化理念的认同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理解和认同问题,正确教育思想的践行才能成为教师的自我需求与自觉行为。同时,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想、精神层面要解决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学校教育思想直接关乎教育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直接关乎教育的成败。我们之所以要讨论教育思想的管理问题,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实践,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参考的东西,为很多身处教育困境的学校带来一些启发。这看似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抱着为教育发展而努力的思想,都能够始终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教育的辉煌明天必定会很快就到来。我们期待着,亿万的家长期待着,整个民族都在期待着。

(作者单位: 重庆市垫江县高安小学校)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论文 篇2:

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结构与核心内容

摘 要: 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源自于教师的核心素养。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其基本素养结构包含专业情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3大部分,同时可以分成政治思想、价值认同、班集体构建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等9大素养,细化成27个要点。在班主任基本素养结构中,价值认同、广博学生、班集体构建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是其核心内容。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素养结构 核心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出了相应的素养要求。新时代,只有高素养的班主任,才能引领班集体建设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一代新人。中小学班主任是从任课教师中选聘而来的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岗位的教师,比一般教师有更高的素养要求。要持续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具备作为班主任的核心素养。

一、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结构

结合基层工作实际,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养可以分为专业情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3个板块和政治思想、价值认同、班集体构建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等9大素养,同时将这9大素养细化成27个要点[1]。

(一)基本内涵

1.专业情怀

专业情怀是一种专业信仰、专业情感,是班主任思想、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是开展学生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内在动力[2]。

(1)政治思想。

中小学班主任个人的政治立场、道德水平、职业操守、责任意识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水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思想指导行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2)价值认同。

班主任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文化及其价值的理解度和执行力。基层正确的文化导向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障,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面和立足点。

(3)发展动力。

班主任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学生的情意是职业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的源泉,是激发工作热情的动力。爱与情感是一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正面和积极的心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推力,是不断追求新境界的内驱力。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班主任教书育人的基础。班主任首先应该努力成为优秀的科任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组织协调好班级其他科任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要把握学生学习动态,需要有管理班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知识[3]。

(4)学科知识。

掌握任教學科深厚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系统严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展现班主任人格魅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是育德的主渠道,班主任作为任课教师,在课程育德以知识引领学生发展方面应该有很好的知识贮备。

(5)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开展班级管理,教书育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方方面面。教育专业知识的把握,是班主任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

(6)科学与人文知识。

宽广的知识面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经历,不一样的爱好和特长,需要因材施教。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知识的引领是挖掘学生潜能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引导孩子走得更高更远。

3.专业能力

班主任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学生评价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还要有强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将知识储备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教育举措,是班主任由实践迈向成功的最重要一步[4]。

(7)班集体构建能力。

班级由简单的个体组合成的教学单位,发展到有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集体,需要时间,更需要班主任对班级前景发展规划和具体教育举措的设计、落实和坚持,这是做好班主任的重要能力。

(8)沟通合作能力。

有效的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班集体的建设一方面需要每一名成员的价值认同,这有赖于班主任持之以恒的思想引领,凝聚人心、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老师、家长、社区等多方资源的汇聚,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法宝,需要班主任运筹协调,恰如其分地把握。

(9)研究创新能力。

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有效解决问题,这仅仅是工作的表面层次。班主任针对班级实际情况,不但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更要通过自我剖析、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在以后的工作中防微杜渐,有预见性地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开创工作新局面。

(二)要点阐述

1.专业情怀——政治思想

(1)三爱领先:突出爱党、爱国、爱人民。

(2)操守在前:做到奉公守法、廉洁从教、无私奉献。

(3)责任于肩:理解教育是立国之本、兴邦之基、强族之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专业情怀——价值认同

(4)理念由心:以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教育实践,做到爱教、爱校、爱生三位一体。

(5)纲目于行:依法执教,遵循《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生守则》等工作规程。

(6)团队合作: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合力;尊重团结同事,有共同担当精神。

3.专业情怀——发展动力

(7)自我认同:有专业自信、专业认同,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学生。

(8)崇爱尚美:欣赏学生、关爱学生;富有审美情趣,追求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善美,身体力行做学生表率。

(9)追求卓越:有专业自豪感、幸福感;有工作活力,阳光心态,充满激情。

4.专业知识——学科知识

(10)学科背景:有学科系统知识,了解学科重点、难点和发展前沿。

(11)高效课堂:熟悉课程标准,把握课堂知识点;学法指导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

(12)激励引领:教学中善于激情引趣,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13)多元发展:坚持素质教育,有正确的学生观,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14)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培优辅差,关注各层次学生发展,教育有针对性有成效。

(15)注重身心:重视自身心理调适;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6.专业知识——科学与人文知识

(16)育德为先:德智体美育德为先,时时立德、处处树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17)时政育人:关心时事政治,生活育德、活动育德,将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

(18)课程拓展:知识广博,有课程拓展和开设多学科课程的知识储备。

7.专业能力——班集体构建能力

(19)组织管理:班级经营能力强,常规工作扎实,班级发展目标清晰、规划科学、举措切实有效。

(20)文化培育:注重习惯养成,班级育人氛围浓郁,班级工作亮点纷呈,形成品牌活动项目,班风优良。

(21)精神关怀:注重个体发展差异,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精神需求,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8.专业能力——沟通合作

(22)悉心洞察:观察力强,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23)有效表达:知情达意、准确表述,以恰当的言辞进行沟通交流。

(24)协调合作:与同事、家长、学生和谐共处,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9.专业能力——研究创新

(25)专题探索:由表象到本质,追本溯源;能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6)自我反思:有自知之明,经常性开展自我批评,及时校正不当的教育思想和行为。

(27)创新实践:善于总结积累经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在教育工作中尝试新方法。

在班主任基本素养结构中,以专业情怀为统领,指引班主任专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同时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发动机”;专业知识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础,是班主任专业发展这列“动车”的硬件设施,决定了动车的基本框架和性能发挥;专业能力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软件系统,决定了这列动车的最终运行状态。

二、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养中的核心内容

班主任作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级教育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具备的核心素养水平直接关乎学校教育质量,关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在班主任基本素养结构中,我们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最核心。

(一)价值认同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首先对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有强烈的价值认同感。不同发展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在表述上略有不同,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但是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其内涵在继承中得到不断丰富、发展。班主任只有理解、认同党的教育方针含义,才能真正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正确把握自己教育实践的方向性。

其次,班主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较高的认同度,对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把握应精准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表述,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领悟个体与环境交互时所应具备的品质,尤其是作为现代化国家公民的素养要求应该特别明晰。

最后,作为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本职岗位上应高度认同学校的价值文化,并成为这种积极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学校办学目标、教育理念和发展方略,是以校长为首的决策层经过反复推敲在实践中确定,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是学校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班主任作为学校的一分子,理应积极将个人专业生涯发展融入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中,了解学校的重大工作部署,结合班级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使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愿景无缝对接,在学校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6]。

(二)广博学识

把课上好,是班主任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将任教的学科课程讲得有声有色,在教学上博得学生的一致好评,是提升班主任个人魅力的有效途径,做到这点,班主任工作即成功了一半。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协调者,班主任教学基本功過硬,课堂把握能力强,在班级科任教师中有威信,协调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有说服力[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知孔孟、识朱程,通天文、晓地理,文理兼修、中外共融,琴、棋、书、画、体艺有涉猎。这对班主任的要求确实高,但作为与青少年打交道的“师者”,个人的学识与才艺,不仅仅是应对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开阔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活化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提升生活质量大有裨益[8]。

作为教师,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现代科技意识和国际视野。班主任对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潮流及时把握,带领学生阅读科技前沿书籍,感悟课堂内外的新鲜事物,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益处无穷。

(三)班集体构建能力

文化育人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最高境界,也是班集体建设的最理想状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文化氛围,要求班主任有明确的班级发展目标,从一接手班级开始,要根据班级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班级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然后围绕目标确立班级发展理念,制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方略。

治理班级按照“目标—理念—方略”的思路,班主任首先应善于剖析班级学生情况,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其次要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班级的发展目标上升为班级共同事务,让学生反复讨论商议,通过民主的方式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最后要建章立制,以《中小学生守则》为本形成完整的班级日常文明公约、互助协议、考核评价制度,规范个体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障班级日常工作正常运作。在此基础上,良好的班集体文化才有可能形成。

(四)沟通合作能力

沟通合作能力是班主任的重要专业技能,是班级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要以平等待人的理念和坚实的心理学知识基础,重点与以下几个群体做好沟通工作:一是班级学生,尤其是心理、学习等方面存在困惑的学生,要主动积极与他们沟通,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状态,以最及时、最有效的方式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二是学生家长的沟通要及时有序,根据学生发展状况,充分借助家长的力量,使不同类别、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在不同时期能得到长足发展;三是与科任教师的沟通要到位,协调好班级教学工作,及时把握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将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9];四是加强与学校部门领导、年级领导和社区相关人员的沟通,调动社会资源,主动开展班级活动,这是做好班级工作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本质追问与实践探析[J].教育研究,2017(7):14.

[2]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论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66-72.

[3]焦健.班主任专业成长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12:90-110.

[4]唐云增,王增龍,周再斌.班主任专业化读本[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7:11-14.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8.

[6][美]莎朗.D.克鲁斯,凯伦.S.路易斯,著.朱炜,刘琼,译.建构强大的学校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45-75.

[7]朱永新,高万祥.教师第一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1:121-126.

[8]王立华.儒风雅韵静听花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0:3-5.

[9]周晓静.中学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27-148.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立项课题成果。

作者:谢永芳

教育思想关乎学校教育论文 篇3:

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论析

[摘 要] 党的百年教育思想根植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改造实践,依据各个时期实际需要呈现出鲜明主题、目标和任务,一以贯之的是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政治性、时代性、服务性的把握;研究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明确正确价值导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思想;思政课教学改革;价值导向

[

百年大党为什么能风华正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对人民教育的重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为本,为人民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革命年代党通过教育动员民众、提高实践斗争能力;建设、发展时期党以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培养了大批致力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后备军。在百年实践中,党的教育思想成熟、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服务性,闪耀着思想光辉,彰显着实践魅力,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关键价值导向。

一、党的百年教育思想演进脉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与工农实践斗争联系起来

在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时期,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初步提出应使教育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教育方针要结合社会实践、服务于革命需要。“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在这般“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进一步与工农群众发生联系,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十分重视教育在促进民众觉醒和社会改造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不同时期,党立足实际,推进教育服务于革命事业需要,致力于实现人民在文化教育上的解放。

教育以唤醒民众觉悟,服务于革命斗争人才需要为目标。在党的一大时就提出发展劳动补习学校以“能唤醒劳工觉悟”。国民大革命时期组织创办的工农补习学校、干部学校等各类学校,不仅教育了工农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还培养了一批支撑革命事业的干部,增强了革命队伍斗争力。抗日战争时期,党洞察时局,更新教育制度和课程内容,实行全国学习的武装训練,为武装抗日和根据地建设注入力量支持。

教育对象以工农群众为主体。开展工农革命教育是这一时期党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党的二大提出使女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这一教育思想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确认,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党在各革命阶段的教育实践表现出了教育与革命实践的紧密结合,并成为推进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力量。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19世纪70年代末: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结合

新中国成立头几年,党的教育工作任务是改造旧教育,发展为工农服务、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的新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旧思想,培养担得起改造国家落后面貌之历史任务的人才。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逐步推动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过渡,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改造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到来,对国家建设人才有大规模需求,因此党指明教育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运用,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产生了持久的方向性的引导作用。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承前启后,发扬了党在革命年代教育实践的光辉传统,注重从实际出发,坚持政治方向,结合国情需要推动教育发展革新。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改革开放要求教育改革适应新的实践环境。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关于教育方针有明确阐述,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道德教化、武装人们,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具体的教育方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突出青年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促进了教育上的正本清源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

党的十二大以后,确定了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重点地位,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高屋建瓴,统揽教育与国家发展、世界变局的长远联系,促进教育展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世纪之交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实现了这一时期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完善。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了“美”的目标要求,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宗旨上突出办“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完善了此思想。新阐释将“德育”摆在教育工作突出位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之,伴随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日益积淀、思想理论结晶愈加丰富,教育思想发展和实践亦随之前进,顺应时代所需逐渐完善,因而推动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汇聚形成党和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支撑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大以来,党全面加强在教育工作中领导核心地位,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阐释党的教育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2019年的“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时代教育思想做了更详细阐明,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其中内涵。第一,明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发展中的指导思想地位,明确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增强教育办学的中国特色,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很笨问题。第二,遵循教育规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新思维、广视野促进教学创新,使教育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让人民真正满意。第三,立足国情,扎根中国大地,结合社会实践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培养造福人民的人才。新时代党的教育思想较以往有继承又有创新,基于对时代特征和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目标明确,方向坚定,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党的百年教育思想本质特征

(一)教育目标体现鲜明政治性

教育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可靠保证。从促进民族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革命斗争动员和能力提升,到推动人民“全面发展”、释放创造力培养创新力,再到培养时代新人、“接班人”,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总是与政治斗争和建设紧密相关,表征出鲜明政治导向。

教育始终是党之大计,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兴衰。在改造旧中国的民族解放大业中,革命理想教育使党的向心力充分发挥,凝聚起一大批壮志凌云、前赴后继、英勇救国的仁人义士,才汇成了28年不渝坚守信仰的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征程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恰符合国家存续、增强共识、汇聚合力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坚持党全面领导教育事业,发挥政治优势,不断壮大信念坚定、厚德博学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接班人”队伍,才能办好有中国特色的、推动社会发展的优质教育。因此,站稳政治立场,明晰发展方向,这是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启迪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发展把握时代性

党在不同发展时期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教育方针、配置教育内容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方式创新,培养了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队伍,进而增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也使源于实践又给予教育事业发展以重要指导的党的教育思想结晶闪耀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辉。

从启发工农群众革命性、培养干部的政治军事教育,到推翻“三座大山”之后更加注重人民的科学文化教育、社会主义觉悟和理想教育,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国家建设人才;再到明确教育要“三个面向”,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导向,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和更高质量发展;百年来,党的教育思想始终顺应时代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在实践中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大发展。这是党的百年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教育立场坚持服务性

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立场,即党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事业运行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立场坚持服务性充分表现于教育在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社会进步休戚与共,促进了百年来党从“星星之火”生长为“燎原之势”,从革命斗争胜利前进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兴则国兴。

党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服务于时代和人民需要,回答好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课题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一是为谁培养人、教育为谁服务,这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的性质问题。教育为工农服务,是为革命事业培养人。启发工农思想、增强斗争本领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要求。教育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人,要求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凝聚人心并且要增加其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如虽聚天下英才而用,但最根本的一点是用于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这是根本立场问题。二是怎样培养时代需要的人,什么样的人才队伍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教育为人民服务,人才培养既要与社会实践结合开发人力,成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践的智力支持,又要在教育实践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素养和思想文化水平。教育发展评价总是与其服务性达成度密切联系着,这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表达。

三、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研究党的教育思想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从现实意义上讲,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学史增信,这是坚定教育道路自信的根源;从实践层面看,学史力行,把握党的教育思想发展脉络,从中汲取智慧,对未来教育发展和改革创新有重大实践价值。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教育思想百年演进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坚定价值导向。

(一)强化问题导向

以高校思政課教学改革为着眼点,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思维的起点影响实践创新的结果。也就是说,首要的是明确实践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即改革的关键点。如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师生有效互动问题、课程内容感染力问题、线上教学实施力度、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模式革新,等等,“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4]

问题的来源是国家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需要从不同阶段社会实践出发,发扬党百年教育思想的实事求是路线、与时俱进品格,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已有问题深刻反思、追根溯源,对潜在问题仔细查找、未雨绸缪。问题导向本质上依然是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党和人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所有问题的解决皆服务于此教育目标,都是在为此人才培育任务铺平道路。问题思维的起点就是教育发展坚持的方向问题,关乎旗帜,关乎道路。

(二)把握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使当今时代国家安全不可缺少意识形态安全这一要素。高校思政课受众是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一代,通过有限的课程内容讲好“四史”,增强青年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知从而建构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牢“四个自信”,在青年一代中筑起意识形态安全可靠防线,是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政治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科学理论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学改革中更加关注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探索用通俗易懂、更接近学生理解力的方式和话语体系,仍必须坚持思想性这一根本性课程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在我国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融入课堂教学,结合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理服人,让学生真懂真信,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学理基础,在理性认同之上建立情感确信,增信而后力行,使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等体现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思政课教学改革须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先。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对话“课程思政”,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带动、辐射作用,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任务,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同时,教育实施中要重视家风对青年学生“三观”塑造的影响,使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形成联动育人效应。科学性也包含教学方式的合理创新。从思政教学实际探究翻转课堂、BOPPPS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方法持续更新,教学手段方面尝试新技术应用,以教学效果、育人质量为平价导向激励教学创新。

总之,继承和发展党的教育思想,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做到服务于国家发展、政治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科学理论,以实践成果为支撑,讲好“四史”,实现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三者相统一,实实在在地以提升育人效果和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为目标追求。

参开文献:

[1]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

[2]江西省教育学会.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4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责任编辑:张宏玉)

作者:谢佳迪

上一篇:我国酒店管理防范研究论文下一篇:法治进机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