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计软件的生物统计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统计软件应用已成为本科教学的必修内容,其中Excel和SPSS统计软件是大多数高校授课的首选分析软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统计软件的生物统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于统计软件的生物统计论文 篇1:

基于数据挖掘的可视化生物统计软件的研制

摘 要:在研究了国内外优秀统计软件架构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生物统计界的实际需求,研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可视化生物统计软件。

关键词:数据挖掘;可视化;生物统计;软件

作者:陈慧玲 李明东

基于统计软件的生物统计论文 篇2:

Excel和SPSS软件辅助生物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 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统计软件应用已成为本科教学的必修内容,其中Excel和SPSS统计软件是大多数高校授课的首选分析软件。作者针对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考多年来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调整,介绍了Excel和SPSS软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和比较了两种统计软件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探索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辅助理论教学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 教学内容 Excel软件 SPSS统计软件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近年来,随着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普及[1],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软件的使用使得计算变得简单、快捷和准确,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是生物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但很多院校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仅限于统计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讲解,有关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较少,学生不具备运用统计软件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

Excel和SPSS软件是大多数高校本科授课的首选统计分析软件。[3]Excel作为常用办公软件,同时也可完成大多数统计分析任务;SPSS为专业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功能强大,是大型统计分析中的常用工具。作者结合多年来从事生物统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就适合水产养殖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新,探索使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来辅助理论教学的模式,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软件应用能力。

一、生物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生物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遵循据既重视基本理论又重视实践的思路。目前,大多数院校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课时为54学时,有的仅36学时,这就需要精选、调整教学内容,形成适合本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生物统计学是我校海洋学院水产养殖等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总课时为54学时,不单独开设实验。同时,我校水产养殖专业不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生的概率论知识比较薄弱。基于以上因素,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生物科研的经验,把教学内容确定为统计原理、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和试验设计四个部分,基本章节为:①试验资料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②概率与概率分布;③统计推断;④方差分析;⑤回归及相关分析;⑥试验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以下原则:①加大对统计分析原理、统计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应用案例、统计结果的解释等介绍,减少对公式的推导和统计分析计算过程。②结合课程内容,增加水产养殖研究方向的应用性案例讲解,使教学内容适应专业特点。③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在每章节讲解完理论知识后,紧接着演示Excel和SPSS软件在本部分的应用,实现教学内容与统计软件应用的有机融合。④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用传统的计算器计算和统计软件分别完成,并对所得统计结果做出解释和分析。通过此环节,可使学生加深对统计原理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应用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

二、Excel软件常用统计功能的介绍

Excel软件除具有较强的数据计算和图表制作功能外,[5,6]还提供了大量统计函数和数据分析工具,其统计功能涵盖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可基本满足生物统计学的本科教学要求。

(一)统计函数的应用

在Excel的“插入”菜单项,选择“函数”命令,除了常用的数学和逻辑函数外,还可应用统计函数进行统计学参数或概率值的计算。

(1)统计学参数或特征数的计算

平均数、标准差等常用参数可由统计函数计算,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函数有Average(均值)、Median(中位数)、Mode(众数)等;反映离散趋势的函数有:Stdev(样本标准差)、Var(样本方差)、Skew(偏态系数)等。

(2)数据分类

Frequency函数可实现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函数表达式:Frequency(Data array,Bins array),注意該函数应以数组公式的形式输入。

(3)t 检验

t 检验可由Ttest函数完成,函数功能为返回t检验的概率。函数表达式:Ttest(Array1,Array2,Tails,Type),设置各项参数,运行得到t检验的概率值(P),以此来判断显著性水平。如P<α,则拒绝原假设,说明检验达显著水平;反之则不显著。

(二)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

Excel中的分析工具库具有较强的统计分析功能,但此功能需加载后才可使用。每次使用时,先按正确格式输入原始数据,单击“数据分析”选项,即弹出对话框,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直方图、回归、相关、F检验等,主要介绍如下。

(1)数据分类

首先将各组的组上限值输入工作表,在“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直方图”,在对话框中“输入区域”输入分类数据所在的单元格地址,“接收区域”输入分组组限所在的单元格地址,运行后即可显示分类结果,包括每组的频率数及百分比等。

(2)描述统计

在“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择“描述统计”,即可计算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等多项统计参数。

(3)t检验

包括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双样本异方差假设三种类型。以成对二样本分析为例,在“数据分析”对话框中,选定“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分别在变量1、变量2区域选择数据所在单元格地址,之后在“输出区域”选择空白单元格,确认后即可输出结果。t检验结果包括t值、df(自由度),单尾和双尾概率(P)、单尾和双尾的临界t值等信息。

(4)方差分析

包括单因素、无重复双因素、有重复双因素三种方差分析类型。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例,在“数据分析”中选定“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弹出对话框后,在输入区域、分组方式、α、输出区域等处输入相应信息后,即可输出方差分析表。

(5)相关与回归

相关系数:在“数据分析”对话框,选定“相关系数”,弹出对话框后,设置输入区域、分组方式、输出区域等各项参数后,即可得到两组数据间的相关系数。

线性回归:在“数据分析”对话框,选定“回归”,弹出对话框后,在X值输入区域、Y值输入区域、置信度、输出区域等处输入相应信息后,即可返回截距(intercept,a)、回归系数(b)以及回归系数的t检验结果。

三、SPSS软件常用统计功能的介绍

SPSS软件是国际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具有数据转换、统计分析和图形绘制等强大功能,目前最新版本为22.0版本,可在网上下载免费英文或汉化版本。

(一) 数据文件的建立

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需建立正确的数据文件,注意各种统计方法要求数据的输入格式有很大不同。进入SPSS软件页面,在数据窗口直接输入各变量的原始数据,也可利用复制粘贴功能把Excel 文件中的数据拷贝过来;此外,可在SPSS中直接打开Excel 文件,选择需分析数据的工作簿。

(二)主要统计功能

SPSS几乎涵括了生物学中所有的统计方法[3,7],包括描述统计、比较均值、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回归、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现根据课堂所授理论内容,把常用功能介绍如下。

(1)描述性统计

单击“Analyze”菜单中的“Descriptive Statistics”,选中“Descriptives”,弹出对话框,选择要分析的变量移到右面的 Variables框,单击“Option”按钮弹出一个窗口,里面列出了各项统计参数,包括均值、标准差、标准误等,根据需要勾选,确定即可。

(2)数据分类

操作步骤:①确定分组的组数、组距和组限;②单击“Transform”菜单,选择“Recode into different variables”,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给输出的新变量命名;③点击“New and old values”按钮,在新窗口左边旧值处输入每组的上下限,在右边赋以相应的新值。④对新变量进行频数分析,单击“Analyze”菜单中的“Descriptive Statistics”,选中“Frequency”,即可绘制精确频数表。

(3)t检验

包括单样本t检验(One sample T Test),成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三种类型。以独立样本t检验为例,步骤为:①单击“Analyze”菜单中的“Gompare Means”,选择“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在弹出的对话框中,Test Variables框输入要分析的变量;②Grouping Variable框:输入组别变量,单击“Define groups”按钮,分别在 Group 1和Group 2输入两组的代码;③“Continue”返回到主对话框,点击“OK”。输出结果中,有假设方差相等和不相等两行,应先判断Levene检验结果,若Sig.(P)>0.05,说明方差齐性,故选择假设方差齐性一行的t检验结果,反之则选择方差不齐一行;之后根据t检验结果中的P值,判断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水平。

(4)方差分析

常用的有单因素、双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等。单因素方差分析步骤:①在“Analyze”菜单中打开“Compare Means”,选择“One-Way ANOVA”命令。在主窗口中,Dependent List框输入指标变量,Factor框输入因素变量;②单击“Post Hoc~~”按钮,在对话框中选择多重比较方法,“Continue”返回主窗口;③单击“Option”按钮,在对话框中选中Descriptive,返回主窗口,点击“OK”运行。输出结果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表、两两比较等。

(5)相关分析

包括双变量、偏相关和距离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单击“Analyze”菜单中的“Correlate”,选中“Bivariate”,弹出对话框,在Variables框选入要分析的变量;在相关系数栏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在显著性检验栏中选中Two-tailed。运行可返回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并用*和**注明其显著性水平。多个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其步骤同两个变量,只是在Variables框选择多个变量,即可得出多个变量间的两两相关系数。

(6)线性回归分析

单击“Analyze”菜单中的“Regression”,选中“Linear”,弹出对话框。在Dependent框输入因變量(Y),Independent框输入自变量(X);点击“Statistics”按钮,在弹出的窗口勾选Descriptive,“Continue”后运行即可。统计结果包括线性方程的各项参数及回归关系检验结果。

四、Excel和SPSS软件的比较

利用Excel 软件可较方便完成简单的统计分析,而SPSS统计软件具有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现对两种软件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比较如下:

描述统计。Excel软件中,利用一个统计函数只能计算一个参数值;利用“数据分析”工具中的“描述性统计”,可返回一系列特征参数值,但只能是一个变量。在SPSS中,可同时对一个或多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t检验。对两个样本进行均值比较的时候,应先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同,然后进行t检验。Excel软件提供了样本等方差和异方差来两种分析程序,统计时应先进行F检验(双样本等方差检验),之后再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t检验。SPSS软件可同时返回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方差齐性和非齐性两种情况下的t检验结果,可根据齐性检验结果,直接选择对应的t检验结果,较为简便。

方差分析。SPSS软件中方差分析较为齐全,而Excel软件只适用于最基本的方差分析。就统计结果来看,Excel软件仅列出了方差分析表;而SPSS软件不仅包括方差分析表,如果F检验显著,还可给出多重比较结果,以判断两两处理间均数差异的显著性。

相关分析。Excel软件中,利用Correl函数可得到一对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可同时得到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两两相关系数。SPSS软件不仅可以同时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进行相关分析,还标明了显著性水平。

线性回归。利用Excel软件中分析工具中的“回归”,或者SPSS软件“Regression”中的“Linear”选项可进行线性回归。根据输出结果均可写出线性回归方程,并判断方程的显著性水平,两个软件没有大的差异。

数据分类。Excel软件中,确定分组组限后,利用Frequency函数进行频数分析,或利用分析工具中的“直方图”,较为简便。而SPSS中,确定分组组限后,应先进行数据转换,建立新变量,之后再利用“Descriptive Statistics”中的“Frequency”对新变量进行频数分析。

五、结语

Excel 和SPSS软件各有自己的应用特点,就统计分析功能而言,Excel的通用性更强,SPSS的专业性较强。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时,Excel较为方便,適合生物统计学初学者使用。在学生具备全面的统计知识后,应逐渐加强对SPSS软件的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分析复杂试验数据的能力。在使用统计软件时,应首先根据课堂上的统计理论知识,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建立相应的数据文件,并最终能够从统计学和专业的角度正确解释所得结果。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理论知识和统计原理后,灵活结合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辅助多媒体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宁海龙,李文霞,金益.信息时代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特点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1-92.

[2] 李昆太,程新.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7):93-94.

[3] 丁雪梅,徐向红,邢沈阳等.SPSS数据分析及Excel作图在毕业论文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2-128.

[4] 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杨景峰.EXCEL的计算功能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738-741.

[6] 张丹,吕海燕,张幸果等.应用Excel软件有效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2012(8):93-95,99.

[7] 梅花,白乙尔图.SPSS统计软件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7):217.

[责任编辑:林志恒]

作者:高丽

基于统计软件的生物统计论文 篇3:

“统计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浅论

(1.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2.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3.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处,河北 保定 071003)

摘要:在本科“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差、学生认识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重点从教学体制、任课教师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剖析了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并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升“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效果;提升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统计软件应用”课程在当前高校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往往以必修课程的角色呈现。但是作为一个客观事实,“统计软件应用”相关课程的学习对于一些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来说,“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

当前高校在课程建设中将关于“统计软件应用”的课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学生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的一种提升。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教学未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的。从教学考核方面来看,当前学校教学制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往往是以结果考核方式为导向,因而也就限定了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考核范围;学生方面来看,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口耳相传中,学生对“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刻板印象,从学习之初就认为“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我肯定学不会,缺乏学习自信,再加上科目难度较大、接受较慢加剧了畏难心理,以及意志不坚定等主观问题的存在,导致对“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教师方面来看,也存在对教学课程认识不足,以及教学计划不明确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非常系统地去对学习内容进行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教师“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难与学生学习“统计软件应用”知识难并存的现象。

在以往关于高校学生“统计软件应用”课程学习的研究中,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都做了一定的分析,并据此剖析了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当前“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相关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角度入手找出学生“统计软件应用”课程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使“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实效实现质的提升。

二、“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与相关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一是表现在老师的教学过程,老师在教学中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恨不得争分夺秒地进行相关课程的讲解,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同时“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重要性,促使任课老师在课堂中尽可能详细地向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系统与全面的知识,但往往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环节。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部分学生对“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认识不足,认为其太难学习了,自己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学会,这种畏难心理和不自信的态度,导致部分学生在接触该课程之初就放弃了对该课程的学习,更不用说理论讲解之后的实践操作了。

(二)教学形式单一,效率较低

当前“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电脑操作演示的形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进行讲解,这种较为单调的教学形式很难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学生不能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而又迫于考试的压力,他们就会反复地去向任课教师问询所讲内容,较多涉及操作步骤,老师也会反复地去讲解演示,以促进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这也会降低老师的教学效率。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或者上机考试两种方式,但就“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性质而言,其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两种考核方式,这两种方式给了学生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通过考试的机会,即学生通过考试前紧张的学习与操作后侥幸通过该课程的考试。而“统计软件应用”课程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课程,仅设置这些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不科学的。

(四)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较为疏远

在教學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一般情况下与老师关系较为密切的学生对该老师所授课程的学习相对认真,同时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好,而那些与老师关系较为疏远的学生对相关课程则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随着学生步入成年,大学阶段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相较于中学阶段呈现出疏远的趋势,这也就造成了课堂教学好像是老师在和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学生讲课的现状,而那些与老师关系一般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与不学习无所谓,因而也就逐渐放松了对该课程的学习。但是在班级教学中,这种与老师关系一般的学生占大多数,所以这大多数学生对软件统计应用课程的学习效果才是整个班级学习效果的真实反映。

三、“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教学方法、制度的不适用

传统说教形式的教学方法俨然已经不能满足“统计软件应用”这种实践性较强性质课程教学的需要,传统说教的形式不仅不能引起学生对“统计软件应用”课程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这种枯燥的课程产生反感的心理。当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也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不足,传统的教学制度致使老师们不得不照本宣科地进行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及选择传统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致使学生在“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学习中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教材选择脱离实际

适用于“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的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教材难度较大,适于已有相关课程学习基础的学生使用,有的教材难度较小适用于初学者;有些教材内容系统全面,而有的教材内容则相对精简;有的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有的则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种类繁多的“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材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在教材选择上失误的概率,当老师选用与自身教学所需不相符合的教材之后,不仅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学生选用与自身实际情况不符的教材之后,自主学习不仅受挫,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学生认识不足、意志不坚定

在“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对较难课程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定。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较为浮躁的学习心态,他们对大学课程的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已经到了大学了,没有必要那么努力地去学习了,放松才是当前最重要的。对于非常重要的“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他们认为,该课程掌握与否并不是太重要,因而从学习之初就没有认真学习,而当他们接触一段时间,发现课程存在一定难度,无法轻松学会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自己已经学不会了,然后放弃了后续的学习。对“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缺乏足够认识,以及学习过程中缺乏坚定的意志,造成他们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不佳。

四、促进“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方法

(一)改革教学体制

要实现学生“统计软件应用”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根本的做法是对现行的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中选择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后,紧接着就让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实践,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关于该课程的考核,传统的方式肯定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效反映,因而在考核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平时实践环节考核所占比重,从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部分对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把握。

(二)转变教学观念

任课教师在“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因为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尽可能多得学会,当学生面临大量的知识需要摄入时,反而容易因为自己学不会而放弃对该课程的学习,所以任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就应当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基础等进行大致的了解,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选取适合學生的相关教材、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的讲解工作,而那些与学生研究方向不相关的知识,作为学生自学的部分让有能力的同学自行学习,分层次、按需求进行“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

(三)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统计软件应用”课程较强实践性的特点,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创新,采用易于学生接受、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身边的实例作为数据来源,编成统计案例,供老师讲解和学生操作,以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小组制的教学方法,在实践环节将作业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布置下去,由学生分组完成,这种小组的责任意识将会激励部分学生进行学习以完成相应的作业,并在实践中达到对知识掌握的目的。同时任课教师也应当注重实践教学方法,在讲解过程中插入详实的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密切任课教师与学生的联系

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任课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而存在感很重要的来源就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因而在课堂中任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而互动也不应局限于小部分学生,要将班级大部分学生都纳入与自己交流的范围内,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密切与学生的联系,让他们从观念中提升对该课程的认识,促使他们对“统计软件应用”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五)转变学生自身观念

学生自身应当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大学阶段课程的学习,在求学阶段,任何时候学习都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不能只顾享乐而忽略了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做到知难而进,“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学习与理解相对较难,但是学生不应在感知到学习的困难之后就退缩了,应该抱着迎难而上的心理,一定要将其学会。同时学生也应当摒弃考前进行突击学习通过考试的心理,要对所学课程有清晰的认识,注重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实现对“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更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冯金丽.财经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基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视角[J].对外经贸,2013,(12):145-146.

[2]欧元明.《“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思考[J].统计与咨询,2010,(01):55.

[3]孙耀中.“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69-72.

[4]杨泽峰,敖雁,顾世梁,徐辰武.公选课《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教学改革实践[J].现代农业科学,2008,(11):161-162,164.

[5]张罗漫,孟虹,孙亚林,陆健,贺佳,曹阳,马修强,高青斌,吴骋,吴美京,王睿.信息化条件下《医学统计学》分层次多目标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统计,2009,(03):311-313.

[6]王美霞,王永明.经济管理类专业SPSS软件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北方经贸,2013,(06):129-130,133.

[7]李春波.加强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育的路径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3):92-93.

[8]李冰仙.社会学研究方法系列课程设置的改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99-103.

作者:江海霞 王成 杜涵蕾 李佳怿

上一篇:校园之星演讲稿下一篇:乡镇综治办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