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管网信息化建设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智慧城市是结合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建设的趋势,而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网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和基础。但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大多是一些管网铺设图的资料存储,无法在巡检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利用也无法进行资源共享。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城市综合管网信息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城市综合管网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探讨

摘 要:从城市综合管廊全方位管理的角度出发,该文在运用GIS、物联网、BIM等多技术融合的基础上,提出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思路,研究法规标准体系、综合管廊大数据、综合管廊管理平台等建设内容,全面实现综合管廊的全面感知、智能监测、灾害预警、仿真模拟等智慧化管理,提高综合管廊的智能化水平,对提高综合管廊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综合管廊 信息化 GIS BIM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表现为路面频挖、管线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因此,改变现有管线的管理方式,迫在眉睫。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1],解决好城市的地下管线问题,最科学的途径是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亦称共同沟,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管理等过程,离不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撑。目前,国内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而且,现有的工作热点主要集中数字化层面,实现管廊信息数字化表达和管理,这只是信息化最基本的层次,还需要融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集成化、智慧化层面提升,实现综合管廊的全面感知、智能监测、灾害预警、仿真模拟等智慧化管理。

1 综合管廊信息化技术基础

1.1 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3]。将GIS技术引入综合管廊领域,通过空间位置的关联,将物联感知、管廊设施等数据进行空间显示、分析和管理。

1.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安装在物体上的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激光扫描仪以及各种传感器,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通信,从而真正实现精确定位、准确识别、智能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4]。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综合管廊领域,可实现管廊环境、人员等的智能感知与管理。

1.3 BIM技术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备的真实信息,不仅包含三维几何形状信息,还包含了大量的非几何形状信息[5]。将BIM技术引入综合管廊领域,可整合建筑物的图形以及非图形信息,用以指导综合管廊信息化的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管理。

2 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思路

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下,针对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性,采取技术贯通、业务融合、机制模式等不同层次策略。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从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维护、运营工作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时建立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对综合管廊的全方位管理管廊资料管理、数据更新维护、决策支持、运行监控、事故预警、事故处理、管廊维护。通过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管理和开发,大幅提高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结构不断增长、变化、对话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化综合经济效益。

探索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促进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推动“互联网+”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结合,创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为地方政府财政和企业带来持续性运营收入,构建一个以服务居民为核心、多方互惠的智能管理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服务水平。

3 综合管廊信息化内容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可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维建模、地理信息、移动通讯等科技前沿技术及手段,全面实现对综合管廊的智能化管理与安全自动预警,实现综合管廊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的可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助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快速發展。

3.1 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参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建立支持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共享集成的标准体系,降低数据更新的成本,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可持续性发展。

3.2 综合管廊大数据建设

通过建立综合管廊自身与地面设施的拓扑关系,基本实现城市地下地上“一张图”管理。充分复用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将常态数据与非常态数据结合,将历史数据与现势数据相结合,建立管廊综合数据库,包括管廊空间数据管廊、业务数据、管廊BIM建模数据和应急指挥数据等内容。

3.3 综合管廊管理平台建设

采用地理信息、物联网、BIM等技术,全面探明、查清地下综合管廊分布情况,获取管廊内部各类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和运算,全面掌控管廊內部运行状态,构建集智能感知、精确定位、三维建模、预警监控、专业分析、应急救援、BIM应用等内容于一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3.3.1 智能感知

综合管廊内集中放置了燃气、给水、热力等各种地下管线,为了充分保障管廊的安全运行,可通过监测综合管廊环境,实现管廊环境的实时监测。主要涉及到管廊内的温湿度监测、氧气监测、水位监测等。

3.3.2 精准定位

综合管廊的空间信息是否完备准确,位置是否精确,对于规划、设计、施工都至关重要。通过管廊测量的准确定位,有助于提升管廊数据的管理和动态更新能力。

3.3.3 三维建模

系统可对管廊通道、管廊舱体、管网等综合管廊实体进行三维实体建模,为三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与分析提供基础支撑,可广泛应用于管廊的规划、设计、调度和施工等方面。

3.3.4 预警监控

通过固定点监测和人工巡查等方式,处理辨识出风险因子数据库,保障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营。将结果与预警等级进行对比,通过基于地图的空间展示,实现了预警数据可视化,及时通过人工或自动监控程序进行风险预警。

3.3.5 专业分析

系统可实现日常管理情况下的断面、净距、开挖、碰撞等专业分析,以及应急处置情况下的火灾、事故抢险等专业分析。

3.3.6 应急救援

根据综合管廊运营应急预案,开发“天、地、人、物”一体化技术体系和系列终端,满足施工纪录、应急指挥、应急疏散、灾害救援、应急协同、辅助决策等要求,科学、快速地处置事故。

3.3.7 BIM应用

系统可应用于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实现基于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的数据共享,实现方案模拟、规划设计、管线综合、运营维护等各方面应用,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各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

4 结语

基于对物联网、地理信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信息化过程进行初步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智能化水平,对提高综合管廊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思诚.探访东京港的地下综合管廊[J].地下空间开发,2005(2):112-114.

[2] 白海龙.城市综合管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15(12):78-81.

[3] 李莉.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为环境管理服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1):11-13.

[4] 陈华伟.物联网与大数据整合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5] 赵正飞,肖浪,彭湃,等.BIM理念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研究[J].工业建筑,2014(S1):1035-1039.

作者:童丽闺 杨浩

城市综合管网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市政管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智慧城市是结合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建设的趋势,而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网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和基础。但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大多是一些管网铺设图的资料存储,无法在巡检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利用也无法进行资源共享。该文提出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市政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系统完成了以RFID作为管网数据感知端,以Zigbee作为无线传输,用TCP/IP作为远程数据传输的方式;服务器端采用MVC开发模式,以B/S模式提供浏览器的使用方式。系统功能包括标签管理、施工管理、管网管理、巡检管理、维修管理、派工管理、异常管理、地图显示、风险评估的地下管网管理系统。最后将系统部署到阿里云的公共平台上,经过系统测试系统运行正常,该课题为城市部门的地下管网精细化服务和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实现模型。

关键词: 智慧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系统;风险评估

Key words: Smart c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network; risk Assessment

城市地下管線的管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智慧型城市建设,而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网,其信息化建设成为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之一[1-2]。

但目前大多数城市管网和区域性管网面临着管道线路老化、管理混乱、应急处理能力差等问题。地下管线施工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种管线存在交叉、叠加现象。在管道维修中,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挖掘机械常常是“盲挖”,需要维修的管道找不到,其他管道又被挖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地下管网及其管理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成为阻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作者提出了以RFID和Zigbee为技术基础的新型城市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利用RFID及Zigbee作为新的技术手段,以一种非开挖的方式在日常维护中满足管线的精确定位和反映管线的实际信息,并且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管线在维护和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提高管线的抢修速度、降低维修的成本有很大帮助。还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对管道进行巡检和维修记录的资源库,为日后的地下管网数据分析及科学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1 系统组成

在上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的设计分为三层分别是感知层、传输层及应用层。

感知层:本系统涉及自动识别和追踪物体,采用RFID技术来实现。由RFID阅读器自动读取贴于管道上或地表上的存储有管网属性信息的RFID标签数据[3-4]。

传输层:传输层是利用现有的信息传输方式将采集的数据传送至市政管网系统的相关服务器,主要是负责传输感知层采集的管网信息。本系统中借助于Android移动终端驱动RFID阅读器,采集RFID标签中的管网的相关标识信息,Android移动终端通过HTTP通信模式和市政管网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应用层:项目组开发的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为不同的用户提供相关的地下管网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对标签和管网信息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巡检信息及维护、维修信息及维护、利用系统中分布式数据存储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管道评估和预警[5-6]。

系统网络框架如图1所示:

2 系统设计

市政地下管网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除了对管网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巡检和查询外,还针对管网运行状况以及重要参数进行数据采集,结合专门的分析评估数学模型,发现潜在故障隐患以及运行风险,及时做出预警和应对措施。该系统主要包括权限登陆、人员管理、标签管理、管网管理、查询统计、风险评估、异常统计、报(预)警等功能模块。

其功能图如图2所示:

系统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如图3所示:

3 系统实现

本系统采用了目前流行的MVC的开发框架,最终将系统部署到阿里云上,采用阿里云Ali Cloud Engine平台支持该系统的测试。

本系统在登录模块中采用了角色权限的安全管理模式,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了三种角色分别是管理员、巡检员、维修员。系统根据角色的不同选择进入不同的功能界面。登录验证页面如图4所示:

通过管网管理模块可以维护并查询到该管网的详细信息,如该管网类型、附着在管网上的标签ID号、 标签安放的位置、管网的高度、管网的经纬度、管网半径、管道铺设时间等信息。并提供管理员对巡检信息和维修信息的统一管理。如图5所示:

在管网管理中提供了地图显示功能,采用百度地图API进行系统中管网位置信息的百度地图的相关开发。如下图6所示。

管网巡检模块是整个智慧管网综合服务系统重点开发的模块,包括发送巡检派工单、风险评估、异常统计、巡检统计等四个子模块。

管网维修模块功能较为简单,包括发送维修施工派工单、接收批量上传的维修信息、按维修人员或管网类型查询维修记录三个模块。主界面如图11示:

4 結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城市市政管理中对地下管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系统的缺陷,结合物联网技术以及市政对地下管网管理的实际需求,设计实现了基于RFID、Zigbee技术的地下管网管理系统。系统在完成对地下管网信息的基本管理功能之外,为解决现场管理、工程施工、线路维护时进行快速准确定位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永杰,邓世军,程良勇,等. 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建设模式——以天津市为例[J]. 测绘科学, 2013,38(4):31-34.

[2] 杨杰,王丽娟. 基于MAPGIS市政管线系统的某道路数字化研究[J].2012,35(9):37-41.

[3] 甄立常. 基于RFID 的供水管网防泄漏新型测控系统的设计[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21(8):2109-2113.

[4] 戴求淼,徐向民.基于阻抗调制的RFID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19(3):682-684.

[5] 崔红升,魏政.物联网技术在油气管道中的应用展望[J].油气储运,2011,8(30):603-609.

[6] 孔庆民,王虹,车永辉.电子标识系统在燃气管网上的应用[J]. 城市燃气, 2006(12):3-8.

[7] Yang H, Dasdan A, Hsiao R L, et al.Map.reduce.merge: simplified relational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C].Proceedings of the 2007 ACM SIGMO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 ACM,2007:1029.1040.

[8] George Porter,UC San Diego,a Jolla. Decoupling Storage and Computing in Hadoopwith Super Data Node[J]. ACM SIGOPS Operating System Review,Volume 44 Issue 2, April,2010.

作者:冀汶莉 马晴

城市综合管网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3:

城市燃气GIS信息化建设思路探究

【摘要】阐述了城市燃气企业GIS信息化建设的思路,燃气管网数据处理建库及数据更新机制建设,燃气GIS应用软件的常见功能应用,燃气GIS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顶层设计的应用。

【关键词】燃气管网;GIS;管网数据建库;集成共享;顶层设计

1.行业背景与建设目标

1.1 行业背景

城市燃气管网是纵横交错的网络,燃气企业通过这种网络将燃气从气源输送到用户,燃气行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着各行各业的正常运作,其重要性不言自喻。然而,当前城市燃气企业的管网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管线资料通过图纸资料或者CAD等方式进行保存,这种档案式的管理方式导致数据查询、统计与分析速度慢,共享应用不方便。由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工具,导致事故隐患管理和事故处理能力薄弱。在运营方面也无法掌握燃气管线巡检人员的到位情况、抢修车辆分布及现场管网分布情况等。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可以实现对相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而城市燃气管网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应用GIS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燃气管线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1.2 GIS信息化建设目标

燃气管网GIS信息化是以燃气管网数据库为核心,通过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并集成调度、热线、客服、巡检等信息,为燃气管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服务,提高燃气管网业务管理水平和流转效率。燃气管线GIS信息化建设实现的目标包括:

(1)实现对燃气管线及相关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应用;

(2)建立燃气管网数据更新体制;

(3)实现燃气管线运维的信息化管理;

(4)通过GIS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打通相关应用系统的关联。

2.燃气管网GIS信息化解决思路

燃气管网GIS信息化是将管网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整理并建立关联,形成燃气管网综合数据库,实现对燃气管网数据、基础空间数据及管网业务属性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应用,并通过建立燃气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保证管线数据库的现势性。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和需求,可选择客户端/服务器(C/S)、浏览器/服务器(B/S)、移动设备/服务器(M/S) 三种运行体系结构。

3.燃气管网数据处理建库与更新

燃气企业GIS信息化最核心问题就是数据问题,包括管网数据、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和业务属性数据等。而燃气GIS系统的生命力在于数据的持续更新。因此燃气管网数据处理建库与更新可以说是GIS系统建设的成败所在。

3.1 燃气管网数据源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很多企业是通过设计图、竣工图或者示意图进行管理。十年以前的资料大多为纸质,近十年的资料多为AUTOCAD格式的电子版。针对缺失数据的部分可以通过物探的方式来获取,而对现有的CAD数据可以通过转换的方式来获取。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是燃气GI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气管网的分布需要城市基础空间数据作为背景,方可进行精细化管理。

燃气管线的业务属性数据包括设施设备信息、燃气用户信息、历史事故处理、scada历史监测数据以及巡线记录表格等数据。

3.2 管网数据的准备

管网数据准备的步骤包括已有数据的分析梳理、缺失数据的现场采集、数据整理和检查、数据入库等。

已有数据的分析梳理主要是分析现有的有价值的管网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并对有价值的数据可进行整理、转换、入库等。

对缺失的或不准确、不完整的管网数据可通过现场补充采集或核实的方式来获取确认。对于燃气管网及地下设施的测量,主要是测量燃气管网及地下设施的的平面位置、高程和相关属性,可采用高精度的GPS设备和地下管线探测仪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量。

3.3 燃气管网数据标准

燃气管线数据建库后,需将所有的燃气地理信息按照实际地物点、线、面的空间几何特征、地物的属性以及地物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层管理,并建立燃气管网空间要素分层与单元划分标准。同时为了统一规范各个管网图层的属性结构,需制定燃气管网属性结构标准。

除了上面的最基本的标准外,此外还需要制定燃气管线测量及竣工测量技术标准、燃气管线图编绘技术标准、燃气管线元数据标准、燃气管线探测工程监理技术标准等。

3.4 燃气管网数据建库

燃气管网综合数据库是GIS信息系统对外服务的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整合燃气各类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燃气管网综合数据库,实现燃气管网数据、基础空间数据及燃气管网业务属性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应用。在进行管网数据处理建库过程中,应依据燃气管网数据标准进行管网数据的图幅拼接、编码分类、分层、属性赋值,质检入库等步骤,实现燃气管网数据的无缝分层管理。

3.5 燃气管网的更新

如果燃气管网GIS系统的数据不进行更新和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数据将成为过时的数据,系统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必须要建立燃气管网更新机制:

技术范畴方面,燃气管网GIS管理工具中要有管网动态更新模块,实现对竣工测量资料的添加,管网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数据监理等,在更新过程中要能建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同步更新、点线数据间的拓扑关联等。

业务范畴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网动态更新制度,要求相关单位及时提供完整的竣工资料以及日常运营数据,以此作为更新、维护燃气管线数据的重要措施。数据更新由一个部门或科室统一管理,责任落实到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通过专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安全。

4.燃气管网GIS应用系统建设

燃气管网GIS应用系统的建设应构建以管理服务为中心,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燃气管网信息,实现管网的动态更新、查询统计、事故应急抢修、管网运营巡检、管网动态监测、三维分析等功能。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和用户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体系结构,对于简单查询类的用户,可以采用B/S结构;对于管线巡检业务可采用M/S结构;而对于编辑类用户或者综合管理类用户可采用C/S体系结构。虽然体系结构不同,但燃气管线常见的应用功能却是相似的,常见的功能应用如下:

4.1 浏览定位

通过平移、缩放、全图等功能实现对管网图的自由浏览。通过输入地名和道路名称等可以快速定位到相应的地方。

4.2 查询统计

根据图形查询设施的属性信息,也可以根据设施的属性定位设施的空间位置,可以实现对指定范围内管线的埋深、材质、管径、埋设年代等各种属性的快速查询和统计。

4.3 制图打印

实现对管线特征点的标注、管线属性的扯旗标注等,实现管网图廓的定制。同时可以实现指定区域、某条街道范围管线图的打印。

4.4 应急抢修

当城市内某段燃气管线发生爆管事故时,可以在地图上快速搜索到需要关闭的阀门,弹出关阀分析结果,列出需关阀门的基本信息(口径、阀头、关阀圈数、当前状态等)。并能自动生成辅助决策报告,其内容包括故障点位置、管段、影响的阀门及其栓点图、最近的消火栓、影响到的调压箱、楼栋、及相应的用户资料等,为抢修提供快速、准确的辅助决策信息。

4.5 格式转换

利用数据转换功能模块实现不同格式空间数据的准确转换。

4.6 管网分析

管网分析模块是由燃气管网业务相关的分析功能组合而成。管网分析是GIS软件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管网分析包含的内容有:断面分析、覆土深度分析、连通性分析、净距分析、缓冲区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燃气泄漏分析等。

4.7 管网巡检

燃气管网巡检管理系统由管理中心端和巡检终端组成。可以为燃气管线、门站、阀门、调压站、储配站等燃气设施的巡检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手段,对巡检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并自动形成各类统计表,管理者在办公室即可随时了解巡检到位情况。燃气管网移动终端为客户解决业务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外业工作人员或车辆的实时监控、外业人员现场信息及时上报、突发事件的有效指挥处理等。

4.8 编辑更新

编辑更新功能供数据编辑人员使用,可将竣工测量数据、外业探测数据通过编辑更新功能导入到数据库中,并可进行拓扑连接检查、字段值重复检查、孤立管点检查等,检查后的数据可以直接成网进入系统。可实现管线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同步录入及管线数据和管点数据的拓扑一致性,支持成批数据的快速录入等。

4.9 集成共享拓展

能够以符合SOA架构的API为企业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管网地理数据。通过开放的系统接口和服务,与工程管理、管网维修养护、管网巡检、场站管理、SCADA调度、气量管理、营业收费、客户热线、呼叫中心、业务报装等系统实现无缝集成,将海量复杂的燃气系统资产及动态运营信息利用地图实现直观的可视化表达,为燃气企业日常监管、业务运营和领导决策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

4.9.1 SCADA系统集成

GIS系统需要SCADA系统中的监测点的压力数据进行气体流向分析及压力负荷分析等,辅助燃气输配的调度。SCADA系统需读取GIS系统中的城市基础地图及管网图数据,作为其运行的背景。

4.9.2 客户管理系统集成

通过GIS系统和客户管理信息系统集成,GIS系统可以提供客户管理系统在故障(爆管和停气)分析后的影响客户数据。呼叫中心可以快速定位客户的地理位置,提供基于地理信息的后续调度和服务。

4.9.3 与城建档案馆系统的集成

系统会将每次编辑更新的数据进行标示,以数据增量的方式,将更新部分提交给城建档案馆,保证城建档案馆燃气管网数据的同步更新。

4.9.4 水力计算模拟分析

建立水力计算模型,配合SCADA系统的监测计量,实现燃气输配网的模拟分析。提供了空间地理数据插值的算法,完成燃气等压线计算等。

4.9.5 资产管理集成

实现燃气管网设施资产运行状况、资产净值的可视化、形象化的管理,按照工程信息并关联GIS数据库进行统计,在地图上显示各个工程下的不同类别的设备数量,其中管材和阀门数量按照材质和口径等分组统计。

作者简介:

程龙,男,河南郑州人,学士,主要从事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

赵立东,男,河南孟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空间数据建库、GIS应用软件开发、综合管网和专业管网信息化建设等。

作者:程龙 赵立东

上一篇:竞聘演讲辞(办公室主任)下一篇:基层法庭工作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