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生植物配置抑制病虫害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发展皆离不开水。如今,河道已不再单纯地承载防洪排涝、居民用水、物资物流通道的功能,河道景观更是城市重要的景观水体资源,其在提升城市景观层次、改善环境方面的功能日益显著,促进城市的发展,可以说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河道息息相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相生植物配置抑制病虫害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相生植物配置抑制病虫害论文 篇1:

探讨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

【摘要】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园林绿化设计决定着植物配置、植物群落的结构等事项,这对园林植物病虫发生都有直接关系。科学的园林设计,能够使各类植物种群之间相互协调,起到保护植物并达到植物造景的效果,否则会造成植物生态系统失衡、病虫害滋生、养护管理困难,进而影响园林景观。因而,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把植保因素放在设计的重要位置,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密度;园林植物保护;策略探讨

1.园林植物保护的意义

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针对植物栽植后的养护工作是一项难题,近年来,为打造“绿色名片”,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绿化,但由于工程量的增加,后期养护一直做不到位,大量的移植,栽植植被的成活率较低,再加上某些人为的破坏,植被的后期养护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养护管理工作可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绿化效率。其次,绿化工程施工完成后并不是就意味着可以不管不顾,要想能够长期的保持美化环境的功能,对完工后的园林景观都要做到足够的后期管理和养护。

2.园林设计中园林植物保护现状问题点

2.1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导致病虫害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一些设计人员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其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而影响了园林植物配置上的合理性。比如:将相克的植物种植在一起,如核桃树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所以核桃树与苹果树、槐树等的配置就是不科学的。又比如:将喜光植物种植在树荫下、将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一起种植、喜干植物种植在积水处等等。这些不合理的配置一方面会使得园林的观赏效果降低,而更为重要的是对植物没有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引发了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影响了周围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2缺乏对植物多样性的考虑,降低了植物抵御能力

園林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植物的保护也更为关键。目前,我国园林设计植物配置单一,生物群落结构简单,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植物过于单一,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长期下来,病虫害的现象日益严重,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死亡。比如,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城市园林病虫害现象猖獗,如蝗虫等,造成了大量植物枯萎死亡,并且连年发生。既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也影响了整个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还有,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金丝柳,其极易感染腐烂病,这些都是由于植物的单一性造成的。

2.3植物种植密度缺乏合理性,极易引发病虫害

在园林设计中,由于只片面地考虑了园林的观赏效果,而忽略了对园林植物种植密度的合理考虑,造成密度过大,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出现严重的争水、争光、争肥现象,影响到植物健康生长。同时,病虫害极易入侵。另外,由于种植密度过大,植物的生长环境湿度过大,不透光、不通风也极易引发病虫害。比如:当前由种植密度不合理所引发的小袋蛾、白粉病等。

2.4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缺乏对园林植物保护意识,引发病虫害

在园林设计中,一些人员对外来物种认识不全面,使得园林植物在调配的过程中,无意散布了有害生物,对当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一般来讲,这些有害生物到达新的地区后,由于缺乏天敌的控制,严重时会造成生态灾难。例如:当前严重的有害物种有薇甘菊、蔗扁蛾等等,其造成的危害相当大。

3.提出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3.1科学地合理地种植设计

一个好的种植设计,既要布局合理,避免脱离现实美,又要合理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避免人为造成植物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有些树木为了争夺营养空间,从体内分泌放射出对相邻树木具有杀伤作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相克。有些树木由于习性互补,体内分泌物互相利用,和谐共处,称为相生。树种之间,树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进行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人为造成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同时应充分利用树种互利的一面,种植相生树种,以增加树种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3.2复层化,品种要多样化的设计

结构复层化与品种多样化密切相关,园林设计在选择植物时要注意植物层间的混配与结合, 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复层植物群落。 园林植物是病虫寄生的寄主,不同的病虫危害不同的树种。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尽可能多的选用不同类型的树种,增加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要进行乔、灌、藤、地被多树种的合理配植,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形成多层次的绿色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复层结构。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景色,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减少病虫害。在具体配置栽植中,要根据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使各不相同的树种都有其适宜的生长环境,组成一个协调、稳定、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增强树种自身调节能力及抗御病虫害的能力,实现生态调控。

3.3合理地设置植物栽植密度

对植物来讲,导致其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合理的栽植密度。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种植密度的合理性,不能为节省距离而随意缩减栽植株距,一方面会造成植物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植物过于狭窄拥挤的生长空间,无法得到充足的养分和阳光,近而造成了病虫害的发生。所以,在设计时必须满足植物密度适当性,确保其有效的生长空间,增强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达到良好、理想的景观效果。

3.4科学合理利用本土植物

在园林设计时,要注重植物的本土化,尽可能地选用本地植物或种子进行培育,严格控制跨地区调运,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长途调运的费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植物快速适应当地的环境,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而且由于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其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程度较大,因此,在选择园林植物时,一定要注重本土植物的推广应用。

3.5设计树种的选择应做到适地适树

园林绿化设计树种的选择配置,必须根据栽植地的具体情况而定,要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相适宜,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要根据绿地的性质、功能,选择速生或慢生树种;要根据光照的强弱选择阳性或阴性树种,根据地势和地下水位的高低,选择抗旱或抗涝树种;根据污染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污染树种;根据周围建筑群的性质、高度和朝向,选择不同形态、功能和要求的树种;根据土层的厚薄选栽乔、灌、地被树种;根据风力的大小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栽植位置如果违背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也易发生病虫害。另外,对于一些边缘树种和外来树种,一定要考虑当地的适应性,栽植时要注意小气候,否则在不太适宜的地区、不太适宜的环境和不太适宜的时期栽植这些树种,在遇到气温突变时,会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因此,因地制宜选栽适宜树种,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4.结束语

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对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遵循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并且全面综合周围的环境情况以及植物种类,合理设置配置密度,有效地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使得园林设计不仅具有很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科学性,进而对植物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涛.小议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

[2]张安富,靳敏.浅谈园林种植设计与植物保护[J].理工高教研究,2005.

[3]李安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原则[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

[4]李殷涛.植物配置与建筑物和谐协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

作者:张红光 刘伟

相生植物配置抑制病虫害论文 篇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发展皆离不开水。如今,河道已不再单纯地承载防洪排涝、居民用水、物资物流通道的功能,河道景观更是城市重要的景观水体资源,其在提升城市景观层次、改善环境方面的功能日益显著,促进城市的发展,可以说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河道息息相关。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针对方向,当其作为名词时,绿色基础设施所指的是由自然特征区域、公共及私有的保护土地、具有保护价值意义的生产性土地以及其他开放空间构成并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于该网络自身所具备的自然资源价值以及对人类的利益而被规划和管制;当其作为形容词时,绿色基础设施描述的是一个进程,该进程提出了一个国家、州、区域和地方等规模层次上的系统化的、战略性土地保护方法,鼓励那些对自然和人类有益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实践。

绿色基础设施的优势与作用

1.绿色基础设施的优势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由多学科知识作为支撑、与多领域相交融的公共设施体系,其在策划建设过程中与社会经济、道路交通系统、绿地系统、河道水系等相关城市专项规划相协调。此外,绿色基础设施先于城市土地的开发、规划、建设,取得对整个区域的自然生态进行系统整体的分析、评价、管理及获取合法认定的工作。

2.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具有对资源进行可持续的管理,尤其是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例如:粮食和能源等的生产、控制污染、改善气候及增加土地表面的孔隙度)等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绿色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能起到减少致力于调洪蓄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所需的费用,有利于土地的增值,带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永续发展。

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1.沉水植物的应用

沉水植物具有净化城市河道水质的作用。沉水植物的根、茎、叶具有吸附或稀释水体悬浮颗粒物质的功能,可提高水体透明度;沉水植物能有效吸收、降解、固定水体和底泥中的氮(N)、磷(P),去除水体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及营养盐,抑制水藻的生长,从而改善河道水质;沉水植物可以浓缩和富集重金属离子及某些小分子有机污染物质,能减弱金属离子所含毒性,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沉水植物有助于物质能量的交换。沉水植物的通气组织一般较为发达,即使在水中缺乏空气的环境中也能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依靠着自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生物量,沉水植物与其周围的环境进行着巨大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从而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环境容量和超强的自净能力。

2.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的配置原则

(1)植物多样性原则

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配置应满足植物多样,物种丰富的原则。一方面,城市河道的滨水陆生植物经过多种物种的配置,建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一般种类较少,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形成的生态群落结构丰富的植物景观,亦可通过乔、灌、滕、草、花以及水生植物的科学搭配,提高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的多样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病虫害的破坏,协调城市河道景观,保护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发展。

(2)因地适宜原则

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配置当因地制宜。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应选择高度适应城市河道滨水环境的植物物种。重点选择本土土植物,完善配置结构,尽量避免引入外来物种,从而使得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的配置既经济又能生长良好,形成丰富的城市河道滨水景观。

(3)生态性原则

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配置应坚持生态性原则。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的物种选择应满足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原则,多用本土物种,从而孕育出长势茁壮的植物景观;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得配置应遵循当地植物分布与生长规律,注重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生长规律,并运用组团、复合等形式,配置水陆缓冲带,从而提高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的自然与生态稳定性;城市河道滨水陆生植物配置应坚持生态学原理,利用植物造景平衡城市生态,协调植物、环境、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结

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城市河道景观规划的范围很广,本文主要以河道为载体,对其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进行选择应用,对河岸进行植物造景配置,对河道亲水景观空间进行了规划,将河道打造成为一条“河水清澈无味、植物丰富合理、景观有序多样”的生态系统良好的景观河道,为生态水环境的建设创造有力的一支。

(作者单位:重庆江城水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邓景天(1987-),男,本科,籍贯:重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河道规划。

作者:邓景天

相生植物配置抑制病虫害论文 篇3:

对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化转型发展进程的加快,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合理开发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科学的开发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是可持续发展路线的重要一步。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目标。风景园林设计包括对植物搭配、植物种群结构等的设计,这些是影响园林植物成活率、预防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园林植物与当地气候、地形、水土和植物种群之间搭配关系。本文分析了风景园林设计和植物保护现状,并提出了利用风景园林设计预防减少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以保护园林植物的生态完整性,创造生态宜居环境。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病虫害;植物保护;树种

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中,植物搭配、植物群落的架构等建设内容均由风景园林设计决定,而合理的相关专题设计对园林植物成活率起保障作用,并且能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科学、可持续的风景园林设计,不但能够使各类植物种群之间和谐共处,而且起到保护植物和达到植物造景的效果;反之,则将造成植物生态系统失衡、病虫害滋生、养护管理困难,进而影响园林景观。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科学搭配植物种群,提前预防,减少病虫害发生。

1 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现状

1.1 没有科学合理引种新品种,缺少驯化,引起部分苗木由于水土不服而成活率低,容易发生病虫害。

在目前各地苗木产业中乡土植物还未成为主流,在景观中引用外来植物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引进新优植物品种,既要考虑原产地与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否相似,又取决于不同园林植物对立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能盲目引进。任何一个植物品种,都有其特定的生物学特性,都有其最适宜的栽植条件及栽培技术要求,所以,引进新品种时应特别注意产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如温度、降雨、风力大小等是否和本地相近。凡是从国外引进的植物新品种不经过若干年严格科学的区域化引种试验,是不能大面积推广的。不结合当地生态条件盲目追新,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给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2 园林植物搭配不遵循相生相克原理,引起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流行。

有些植物之间由于种类不同、习性各异。在其生长过程中,为了争夺营养空间,从叶面或根系分泌出对其他植物有杀伤作用的有毒物质,致使其与邻近的他种植物“结怨成伤、你死我活”。由于部分园林设计人员知识面不足,或者考虑不周,甚至忽略考虑,在设计前不能完全了解这些情况,从而导致出现一些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具体的设计中的表现为出现一些相克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例如:榆树与栎树、白桦、葡萄为邻,栎树、白桦发育不良,葡萄减产至死亡;桃树与其他果树混种,其他果树根系易受伤害;刺槐与果树混种,抑制果树结果;核桃落叶性炭疽病病菌易引起相邻果树大量落叶;铃兰与水仙为邻、两败俱伤;铃兰与丁香为邻,丁香迅速萎蔫;毋忘草与丁香、紫罗兰、郁金香在一起互相伤害;栎树、白桦与柏树为邻相互排斥致伤;栎树、桉树、洋槐林下灌木杂草生长不良;薄荷属、艾属植物排斥抑制豆科植物生长;松树与栎、栗混种易诱发锈病;二针松油松、马尾松、黄山松等与芍药科、玄参科、毛茛科、马鞭草科、龙胆科、凤仙花科、萝摩科、爵床科、旱金莲科等多种植物混栽易诱发二针松疱锈病。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植物白粉病、黄化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的不断发生,且大部分病虫害由于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发生和流行。

1.3 设计模式单一,导致部分植物容易发生病虫害。

园林设计还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问题。由于设计栽植整齐划一,植物种类、年龄、层级趋向一致,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危害,也容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问题。如大面积栽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会使一些农田迁飞性害虫如蝗虫、蛴螬等,大量进入城市草坪并连年发生灾害;近年迅速发展的金丝柳,大量单一种植无伴生植物庇护,极易感染腐烂病和溃疡病,严重的出现成批死亡。

1.4 设计栽植密度不合理,导致植物生长环境不良,进而引发病虫害发生。

不适宜的栽植密度是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种植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这一因素。城市草坪中常采用组团模式,这对于提高绿化质量和艺术造型是一种很好的绿化手法,但是为了“立竿见影”而盲目将栽植株距加密,不仅浪费苗木,而且植物生长空间拥挤狭窄,植株生长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养分,互相争光、争水、争肥,极易滋生病虫害,缩短植物更新期。诚然种植设计时初期可以适当密植,以保证初期的景观效果,但几年后必须及时间苗,确保植物合理的生长空间,以提高树势,增强树体抗病虫害的能力。

2 园林设计在园林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是必然趋势,环境植物保护的任务也将越来越繁重和艰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增强生物问的协调共存是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根本宗旨。合理科学的风景园林设计是根本,要把植保因素放在设计的重要位置,以防患于未然。

2.1 种植设计要权衡植物病虫害的相生、相克关系。

一个好的种植设计,既要布局合理,避免脱离现实美,又要合理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避免人为造成植物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例如,有些植物是相生的关系:皂荚与黄栌、百里香、鞑旦槭相邻植株易增高;山苍子与山茶花、茶梅、红油茶在一起可减少煤污病发生;百合与玫瑰、旱金莲与柏树、紫罗兰与葡萄在一起品质会更好,花期会更长;十字花科植物根部分泌物质可减少土壤中病原真菌数量;薄荷与棉花轮可控制枯萎病发生;苦楝、臭桔与杨、柳、槭混种可驱避光肩星天牛;蓖麻与其他多种作物混种或相邻可驱避金龟子;芸香科蜜源植物有利于小蜂类天敌昆虫繁殖。

有些植物是相克的关系,凤仙花、夜来香、薄荷可驱蚊;夏至草可防治果树害螨;油松与黄檗为邻、诱发油松针叶锈病;五针松、红松、华山松、乔松与刺梨混植易诱发五针松疱诱病;云杉与稠李混栽诱发球果锈病;云杉与杜鹃刺叭茶混栽、诱发云杉叶锈病;桧柏与苹果、梨、山楂、山定子、贴梗海棠为邻诱发苹桧锈病;落叶松与杨树混栽诱发青杨叶锈病;垂柳与紫堇混栽诱发垂柳锈病;洋槐与苹果、梨混栽、诱发果树炭疽病、紫纹羽病和蝽象;鸡矢藤与结缕草为邻诱发草坪诱病。

植物种群间的竞争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它不仅对植物种群竞争的理论非常重要,而且有助于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的生产问题。它是作物合理搭配、生物除草、菜地改良、植被恢复、人工群落的建立、森林抚育更新等实际工作的理论依据。

2.2 种植设计要坚持生物多样性,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免疫力。

近几年,铺种了很多草坪,对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护土保绿、延长绿化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与树木相比,草坪绿化功能低,费工费钱,特别是费水,在城市地下水越来越匮乏的今天,是导致草坪长势不好,病虫害严重的主要因素。一定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环境进行种植设计,坚持以栽树为主,实行乔、灌、草、花的合理配比,因为树的绿化功能最高,管理成本低。在种植设计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不能照搬照抄,盲目攀比,要尽力将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宜革则草、宜树则树,各得其所,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环境植物群落。以乡土树种为重点,发展相生植物,注意植物间相克后引发的病虫害。总之,在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园林生态中植物、病虫害、天敌、环境等多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植保原则,因地制宜,适地择树,科学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要尽力将各种园林植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建成稳定、有序、安全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立式高速离心泵机械密封泄漏分析及改造[J]石油化工设备,2005(04)

[2]赵凤岭,离心泵故障分析[J]化工装备技术,1996(03)

[5]曹守彬,撒辉,对真空制盐设备润滑的认识[J],苏盐科技,2009(01)

作者:冯地

上一篇:农村消防安检行动方案下一篇:食管癌根治术手术室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