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口腔医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型教育在各高等院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用型教育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文素质偏弱的事实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之后的事业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文素质口腔医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文素质口腔医学论文 篇1: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生综合人文素质培养探究

[摘要] 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和自然科学性质的双重属性,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口腔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培养的迫切要求,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引入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法,针对目前学生语言能力欠佳,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美学修养缺乏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胜任力; 口腔医学生; 人文素质

胜任力(compotency)一词是由McClelland[1]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从口腔医学本科生培养的角度来看,胜任力可以概括为口腔医学生在毕业之后的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判断一名学生能否胜任该项工作的特质,是决定并区别未来业绩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

1 以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口腔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

的意义

医学具有人文科学性质和自然科学性质的双重属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医学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口腔医学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满足社会口腔医疗需求的需要,也是世界高等口腔医学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随着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直接催生了对人文教育以及人文课程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的重新认识[3]。

胜任力与人文素质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两者有共同交叉部分,但是又各有内涵与外延。随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中国已经把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4]。现代医学模式从原来单纯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不再是单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科学,医学科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医学学科发展的目标[5],将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是医学和社会向前

发展的客观必然,如何更加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以胜任力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口腔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2 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目前,各个口腔医学院校都非常注意对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现状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语言能力欠佳

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发现不少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一些医学生在一般日常应用文、答卷、病历书写乃至论文的书写过程中,不仅内容杂乱无章,而且文句不通,辞不达意,不仅字迹粗糙难看,错字、别字连篇,更有患者反映病历基本看不懂,关键的词句及症状书写潦草,在言语交流中更是词不达意,方式方法有待培训提高。

2.2 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

很多医学生及职业医生,做事马虎草率,待人冷漠。在一些医务人员心目中,“患者”一词被片面地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元素,人性淡漠,缺乏对患者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对“人”的解构体现着医学人文精神的消失,而所为“医者仁术”,这种人文精神的消失是对医学精神的根本背离。

2.3 美学修养缺乏

口腔医学作为美学与医学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四大主干学科均与医学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不仅仅单一追求对于口腔病痛的解除,更多的患者对于口腔颌面部的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治疗过程中对于修复体色泽形态等的选择,就直接受医学生美学修养的影响;但是很多医学生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生搬硬套,美学修养不足,导致修复效果差强人意,形态及色泽不够和谐等。

3 加强口腔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3.1 调整课程设置,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84所医学院校中,

人文课时仅占总课时的8.85%;而实施的所谓“人文”教育课程其实以教育部规定必修的“两课”为主,其余的相关课程则设置甚少,医学院校中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设置比例失调,由此造成医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偏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课程则由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构成,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是国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据统计,德国人文课程占总课程的26%,美国则占20%,远远高于我国的人文课程比例;因此,我国医学生的相关教育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努力加强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

3.2 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维度,培养现代化的“学习

型医学生”

爱丁堡公告中已提出:“21世纪的医学生应当是终身的学习者”。外围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教育与学习也应当是持续不断的,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应当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在校教育与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应当统一和加强。

在国外,大学教育仅仅是培养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础阶段,医学生走出校门进入执业环节后还应当有以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后住院医师培训,之后才参加执业医师的考试,并且在获得医生资格后还需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我国的后续教育培训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这与我国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不太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关系,因此,我国医学生教育应当在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中进一步融入人文素质的相关教育。

3.3 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促进医患关系的

良性互动

医生执业的关键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将专业术语转化成患者可理解的语言,同时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人际沟通也是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发达国家,教育十分注重对医学生沟通力的培养,开设了“了解患者”、“患者整体关怀”和“临终关怀”的课程。面对我国目前医生人情淡漠、道德缺失的严峻现象,强化责任感、人性关怀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医学院校应当积极培养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而医学生自身也应当学习如何克服交流困难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一批有“仁心”、“仁爱”的医学事业接班人,也为改善医患矛盾注入一些人性化的血液。

如今患者治疗目的除了功能的恢复外,对美观的要求也很高,鉴于美学修养对培养创新型口腔医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他们的美学修养的培养与熏陶尤为重要。

3.4 以胜任力为导向,深化综合素质培养

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为例,组织出台口腔医学各科实践教学标准。依托四川大学新增的“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课程,设立了临床技能训练、科研能力提升、国际视野拓展、社会实践锻炼四大教学模块,保证参与学时的个性化选择,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结合多段式导师制及创新班机制,由各科学术带头人牵头,优秀的导师指导,自主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国家及学校“三大实验计划”,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组织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林则杯”口腔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独立创新思想和持之以恒精神;通过“三馆一廊一杂志”即:“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标本陈列馆”、“图书馆”、“华西口腔校友长廊”、

“《中国口腔医学信息杂志》学生采编部”的持续建设工作,同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培养口腔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口腔医疗事业面临的新的变化与挑战。从胜任力的角度出发,培养口腔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仅仅灌输专业知识的传统培养模式,不再是造就一种有用的“机器”,而是培养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口腔科医师。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

gence”[J]. Am Psychol, 1973, 28(1):1-14.

[2] 赵弼洲, 余占海. 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思考[J]. 医

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0, 31(10):72-73.

Zhao Bizhou, Yu Zhanhai. The significance and thinking of hu-

manistic education for dentistry students[J]. Medicine Philosophy: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Forum Edition, 2010, 31(10):72-73.

[3] 李刚, 郭静, 王艳. 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创新与社会

实践[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5):63-65.

Li Gang, Guo Jing, Wang Yan.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huma-

nistic education for dentistry student[J]. Medicine Philosophy: Hu-

manistic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2011, 32(5):63-65.

[4] 周远清. 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

合[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7):1-2.

Zhou Yuanqing. Promoting the fusion of humanities quality edu-

cation and science quality education at a higher level[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10(7):1-2.

[5] 赵美娟. 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J]. 医学与哲学,

2004, 25(8):25-27.

Zhao Meijuan. Study of the contemporary return of the medicine

to humanism at academic and realistic levels[J]. Medicine Philo-

sophy, 2004, 25(8):25-27.

(本文编辑 李彩)

作者:于海洋 陈谦明 叶玲 张凌琳 郑巧 周学东

人文素质口腔医学论文 篇2:

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型教育在各高等院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应用型教育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文素质偏弱的事实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之后的事业发展。

为了解目前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现状,笔者所在的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此展开了一项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486份,其中男生168份,占调查总人数的34.5%;女生318份,占总人数的65.5%。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学校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及配套资源配备不足,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不乐观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问题32个,分别涉及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体状况、学生对人文教育需求调查和教师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及课程安排调查4个方面。

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总体认知差强人意 调查中,在“人文素养对你哪方面的影响最大”的题目中,有26%的学生选择学业;29%的学生选择工作;36%的学生选择生活;其余的学生选择情感。而对于阅读人文书刊(如政治学、艺术、历史、哲学、文学等书刊)的看法题目中,有16%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较有兴趣;26%的学生认为兴趣一般,经常是三分钟热情;40%的学生认为只读有实用价值的图书;其余学生认为读不读影响不大,还不如读有关等级考试的书籍。

再比如,在“乘坐公交车时,什么情况下你会主动让座”的题目中,有18%的学生选择视心情而定;有52%的学生选择视年龄而定;有25%的学生选择视到站距离而定;其余学生选择其他。

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 调查中,在“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怎么样”的题目中,有31%的学生认为很高;有42%的学生认为还行;有26%的学生认为一般;其余学生选择很差。在针对教师的调查中,在“你认为我校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的题目中,有37%的教师认为课程缺乏整体性,部分内容重复;有29%的教师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有32%的教师认为授课方式无法吸引学生;其他教师认为选修课不足,必修课偏多。

苏州卫校作为江苏省卫生系统的一所知名百年老校,其学生遍布江苏省的各个市县。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以医护专业为主,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认识里面对学校的定位和认识,都认为学校培养的是医护专业专门人才,因此从思想认识的根源上,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这类选修课并不放在主要位置,尤其是教师普遍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初高中应该学习的,进入到高等教育以后应该以专业课程为重,专业能力才是以后在社会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手段所在,因此在这种以技术论成败的环境里面,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程度普遍认识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及配套资源配备不足 关于人文教育的师资配备,我们从学校的学科安排以及专业设置中不难看出学校关于人文素质教育配备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校设有基础部、护理系、检验药学系、口腔系、体育部、社科部、酒店管理专业管理辦公室共计7个系,设有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卫生信息管理等近20个专业。其中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同时护理专业还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眼视光技术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学院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强化实践教学,首创了相关医学人才培养“ICS”模式(Imitation—模拟、Cooperation—合作、Service—服务)和“3S”教育管理模式(贴近学生Student、贴近专业Speciality、贴近社会Society),而社科部在对外宣传上很少提及,该部也非特色专业,配备的资源自然不是很充分。

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崇尚的理念也在不断侵袭着校园,冲击着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人文教育的呼声日起,然而尽管学校已经认识到以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一直以来以专业应用学科为重的办学理念为支撑,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是有所偏差。

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学校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 关于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本文不再过多阐述,但笔者认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医护专业知识,而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忽视医德教育和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具有的医护专业知识越多,技能越强,尤其是目前社会对于医护人员的怨言较大的情况下,其具有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切实转化办学理念,强化师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切实改变教育理念,从事关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重新认识。

加强资源配备,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及环境资源配置 关于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如果坚持以往的教学模式,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几个模块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且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开展课程,经过实践检验,学生在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很难分出精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即使是学习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的确不是很大。

笔者建议学校为了保证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从课程创新的角度开展学科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尝试,增加讲座、社会实践、公益演出、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从多方位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强化人文素质教师职业再教育,树立人文教师师德良好形象 关于学院社科部教师职业再教育问题,以前学校将通过从省市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争取的再教育的主要机会和相关的资源主要分配支柱类学科,给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供相关的再教育和培训机会,而对于社科部的教师,则很少提供类似的教育机会,另外对于社科部的图书资源和相应的教学设施更新也比较缓慢。笔者建议,在考虑到学校发展大局的前提之下,逐步加强学校社科部教师职业再教育,通过系列培训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同时开拓眼界,创新社科教育的相关内容,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师德水平,切实加强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

完善管理体制,构建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完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体系对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构建学生人文素质学习的评价体系,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评估,从而确定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主干课程安排和选修课,以及与之配合的公共义务活动、志愿活动、讲座和其他形式的活动。从整个管理体系的高度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程进行调节,确保课程安排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赵娅

人文素质口腔医学论文 篇3:

文化自信与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摘 要] 分析文化自信对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近年来的改革与实践,探讨文化自信与医学人文素养的关系,探索增强文化自信与医学人文素养对口腔医学生培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文化自信;口腔医学;人文素养

医疗从业者应该拥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这样对社会、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中国文化传统,并且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尊崇与认同。对口腔医学而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是教育以及医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口腔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不容乐观的现状及其原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口腔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措施,旨在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对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的重要性。

一、口腔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现状

口腔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其独特的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口腔医学生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然而,口腔医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现状往往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身人文素养不足。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我国口腔医学生的在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口腔医学在大部分院校中高考录取分数普遍较高,因此要求口腔医学生的文化成绩过硬,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学生在文化成绩的投入时间较多,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投入就随之减少;其次,在校口腔医学生前三年要先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之后才能进行口腔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导致时间少任务重,很难顾及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因此出现了“口腔知识型”人才的“机器化”[1]。

2.人文关怀缺乏。医学教育之父奥斯勒曾说过:“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要如同用脑”。现代医学发展已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诊疗过程中不仅要求医生有精湛的医学技能,同时要求医生有医者仁心的人文关怀。然而,目前口腔医学生医学人文关怀意识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口腔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有一部分人因缺乏人文关怀理念,无视患者的情感需要,把患者当作有待修补的机器,完全将患者物化、技术化[2]。

二、“文化自信”与口腔医学人文素养的关系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应以行为与精神为准则,对国家、民族、政党的肯定,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坚定的信念[3]。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批批著名医药学家,他们兼具东方特质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无不是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成为大医者;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价值多元与共识破裂的时期,回归优秀传统,再造文明理念只是个时间问题[4]。文化自信,不应局限或故步自封在原有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是继承与发展,同时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5]。

三、文化自信与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全面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文化自信下引导口腔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口腔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具体路径如下。

1.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的机会。口腔医学生由于课程多,任务繁重,在前三年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培训过程中可以增加思政教育以及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学的本科生安排了一个临床志愿者的工作,学生可以对口腔醫学的具体日常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还增加思政教育以及学科人文素养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今后对专业的选择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培育”课时的比例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在口腔临床实习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实习是口腔医学生转变为口腔医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在这一年的实习期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口腔医学基础的操作技能,特别是要求培养学生自己完成患者的接诊、治疗与随访,在此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对患者的同理心、同情心,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道德感,让学生真正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3.全面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团队。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要素,“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在不同学科树立党员先锋模范岗,模范教师结合临床实践工作对科室学生进行思政培育。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面对者,针对高校教师,学院在不同程度上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每年举行青年教师授课比赛,组织青年教师到各大名校以及国外进修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口腔医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自2010年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在低年级中开展Smart Finger技能比赛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了包括画牙、捏牙、雕牙比赛,修复备牙、牙体备洞、包扎技术等项目,将文化自信融入到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中;鼓励学生参加名校冬令营、夏令营活动以及“华南杯”特色系列活动;此外,开展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义诊、宣传医药卫生知识等,能够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和患者,提升关爱并拯救生命的意识。医学专业是集专业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了当今口腔医学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及文化自信的情况,提出增强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及文化自信已迫在眉睫,提出采用不同途径结合文化自信培养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举措,为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找到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晓红,王东杰.谈口腔医疗中的医学人文素养[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15):78

[2]胡晓潘,余占海.对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2011,6(8):138-139.

[3]黄武.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198-199.

[4]谭静,柳茜,周学东.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口腔医学生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6(11):598-600.

[5]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8):7-9.

作者:李敏

上一篇:治超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年总结收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