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目前, 我校的所有高职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是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就目前来看, 我校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两个突出问题: (1) 由于地区和基础的差异, 致使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是在高中时接受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 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但对于计算机理论还缺乏系统性;另一部分是来自偏远地区或农村的学生, 基础差, 几乎没接触过计算机。这两部分学生处于同一课堂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 计算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即采用先理论后上机的1∶1教学模式。而事实证明, 这样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好。理论课上, 学生只能通过投影观看老师的操作, 自己无法动手实践, 以致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刻, 甚至遗忘。上机课中, 老师需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讲述理论课上已讲授过的操作内容不仅造成了教学课时的浪费, 也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难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着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认为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注重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应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精心设计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在设计过程中, 既要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 又要给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留出创新的空间。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并积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 我们应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 按照高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 制定这门课程的可实施性教学计划。并针对社会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行编排, 建立起一个以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应用性人才, 所以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技能, 并结合市场的要求, 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按照这种培养模式进行教与学, 才能够适应多元、多变的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适应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的需要, 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鉴于此, 我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 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案例驱动”的主要特点是“由案例驱动, 更注重实践”。教师在课前将每节课的内容都做成一个完整的案例, 这个案例可以贯穿一节课, 一个章节, 利用这个案例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实践。在案例的引导下学生边学边练, 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 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教师在讲课时, 注重将知识点的讲解与案例任务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在完成案例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Word章节的教学就可以设计成为制作一份“求职信”的案例, 并利用学生对未来理想工作的向往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这个章节中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先演示这个案例的制作过程, 教师把字符及段落格式化, 页面格式化, 图片和表格的处理等知识融入到制作过程中, 教师先演示这个案例的制作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案例, 并要求学生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评价, 达到教学目的。

(2) 教学从理论课堂转向机房。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应安排在计算机机房内上课, 这样就会大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学生对本节课掌握的情况, 随时调整教学方法, 以便于解决实际问题, 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定下及时地完成本节课的实践任务, 从而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管理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中应以实践环节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学生自主实践的比重。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安排的实践任务, 并将学生的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做以考核, 并给以打分。将所有的得分总和按10%系数纳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才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积极性。实践证明, 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成绩实行打分和评价, 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从而达到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4 完善考核机制, 促进能力教育的实现

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计算机基础的考核, 我认为根据高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 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应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两部分进行。平时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 (实践任务、作品) 完成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分;期末综合考核是在整个教学学期结束时, 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情况作评价考核, 考核形式为上机考试, 即安装专门的机考系统随机抽题完成考试, 并同机器给出评分。这两部分平时考核占25%, 期末综合考核占75%。通过这种考核形式, 能着有成效的督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摘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并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本文主要围绕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做以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力培养,技能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下一篇: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