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个案工作方法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继续教育个案工作方法

中学双语教育教学特点规律与方法个案研究

摘要: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我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重视,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人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化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也从民族角度进行分析,涉及到双语教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展示了双语教学的历史情况和实践研究。本研究也针对中学双语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相关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于为相关的教学领域提供可行参考。

關键词:中学双语教育;教学特点;教学方法

双语教育从很多年以来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话题,这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方向,从双语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学者对于该教育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地对双语教育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也从语言角度通过对双语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提升文化学术名著学的教学效率。在此背景之下,研究中学双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并分析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学双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

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看,因为人口分布、语言环境等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导致人们在语言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汉语言的使用情况来看,语言環境主要以母语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杂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和汉语为主的聚居区为主。从城市与农村的语言环境和基础教育的条件来看,分析相关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

少数民族的母语教育一般都作为启蒙教育,从中学的双语教育来分析一般以授课方式来进行这种教学。这主要是因为人口数量较少,他们一般希望保持着发展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和主体的民族同步发展,所以有一些学校采用长期和汉民族杂居或其他民族杂居的方式开展双语教学[1]。从部分的课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这种模式的部分课程一般都是采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选择母语授课,这种模式在我国当前是主要的双语教学的模式在这几年当中,全区域通过这种模式开办的双语教学班大幅度增长。

除了母语外相关课程基本都采用汉语进行授课,双语教学的工作体现目标是在进行巩固和提升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汉语质量的教学。据此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评价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行实施,必须落实双语教学,并且是学校和周边社会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联合。

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能够影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它也影响着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的了解。但从当前来看,双语教学师资较为紧缺,双语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加之双语师资的匮乏,使得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制约着我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二、中学双语教育教学的方法探究

为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加强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看,之前我们习惯采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进行表述,之后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双语教育的复杂性进行逐渐的认识,并加深对其认识的态度,采用双语教育对于两者之间进行区别。

同时要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在对少数民族进行双语教育的时候,不仅只是通过学科教育,当中采用民族和汉族两种语言教学也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来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使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更高的热情,这能够促进我国多民族的共同发展,也能够提高民族的教育质量[2]。

还需要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在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教学体系的师资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从当前情况来分析,我国一直有民汉合校的尝试。在今后也需要总结民汉合校经验,并积极探索民汉教育的资源共享的新途径,以此来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模式和布局,达到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最大化。

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无论是从母语教学还是从第二语言的学习来看,这都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都存在有聚居程度较高源环境比较特殊的情况,对于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的时候,需要构建相关的双语学习环境,这在教育学当中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针对双语教学语言的教学特点规律进行简要分析,主要探究了一些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笔者认为,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必须构造有效的双语教学环境,并且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特点,为双语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儒忠.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04(01):203-204.

[2]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4,21(02):25-26.

作者:杨成国

第2篇: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个案方法”创新研究

摘要:结合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创新法律职业伦理的授课方式,将“个案方法”理念和模拟法律诊所、模拟法庭、课堂辩论、课题汇报等形式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个案方法”脱胎于传统的案例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学生团队合作对典型个案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剖析,使学生对于复杂案件的情法冲突等伦理难题产生思考,培养学生有效评估并防止伦理风险等实务能力。

关键词:法律职业伦理;个案分析方法;学生主导

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法治人才基本素养”主题会议中明确提出,“坚守法律伦理底线,是法治人才十方面基本素养之一。”2018年9月,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关于坚持德法兼修 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坚持把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课程贯穿于法治人才培育全过程中,加大对于法科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知识及能力的培育力度”;坚持“一课双责”,各门课程既要传授各学科基本专业知识,又要注重各学科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此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对于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大多法律院校多年以来对法科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方面的忽视,大多没有开展系统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笔者对于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还要做一定阐述。

首先,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能够推动法律职业的良好发展。孙笑侠教授认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有四个条件,分别是法律家以系统的法学知识和专门思维理念为基础的法律技能、法律家用以维系法律职业共同体社会地位所历代传承的法律职业伦理、法律家专职从事法律活动以及法律家经过考核从而取得的法律职业资格。”法律职业伦理规范能够成为法律从业者权利的背书,为法律人工作提供可具体评估的伦理风险指南。规范、科学的职业行为规则将成为保护法律职业的一道屏障。其次,法律职业教育能够对于保证公正司法、预防司法腐败犯罪、净化法律从业者职业环境起到促进作用。我国目前正在法治化的道路上,司法乱象时有发生,法律人违背职业伦理,甚至犯罪的案例并不鲜见。如原江陰市检察院公诉科科长徐志高受贿案,李某某案6名律师违规被处理案,等等。毋庸置疑,缺乏过硬的职业伦理素养是造成其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法学院系统的伦理教育才能使法律人在内心认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指导具体的法律活动[1]。最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能够内化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律服务的服务意识。法律服务的提供主要是由律师来做出的。法律职业公共的地位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商业主义强势突出,压过了法律职业对公共福利的致力[2]。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书记于2017年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法学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要坚持培育“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中国法学教育的历程在近几十年间经历了形成初建,挫折停滞、恢复发展、快速扩张、内涵发展等若干个阶段。我们不可否认,法学教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粗放式发展我们对于法学教育的属性认识不足,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忽视[3]。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法学院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方面相对落后,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国家层面对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仍需不断深化。虽然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已被教育部列为法学十八门A类必修课之一,但是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来看,有关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的内容过于匮乏,考核内容均为识记部分,缺乏对于该课程的思考。

其次,针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材专职教师师资严重稀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由于历史上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此课程,也就是高校并没有相关的教学需要。同样,基于课题研究、工作量等因素,对于法律职业伦理的教学和研究,将其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的学者还是远达不到现实的需要[1]。

最后,开设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高校大多尚未有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虽然高校教师普遍就开设课程的形式应当引入一些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达成了共识。但实践中,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够,难以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达到使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的问题[3]。

基于此,笔者试图提出“个案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实践的突破口,来达到深化学生对于职业伦理的理解和思考,旨在达到逐步形成成熟的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

二、“个案方法”的必要性

由于法律职业伦理学科的哲学思辨性较强,对于法律工作者实务指导性较强,而高校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设置应当在讲授理论知识和案例的基础上,应当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注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适用。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律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也逐渐成熟。其中,以案例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道德情境中心以及以团队协作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美国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4]。而近些年来,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代表的政法类院校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也有着很多有价值的尝试,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体系。通过多元化课程设计,形成“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法律实习”的标准化、递进的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体系[5]。而以辽宁大学成立全国首个法律校企联盟组织(辽宁法律服务业联盟),就真正体现实践教学特性在于被动学习与主动实践的结合[6]。

对于实务和案例的重视,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界的共识。法律诊所(门诊)、法律实习是各所高校针对实务教学及职业伦理教学做的有益尝试。但是,如何将这些已经取得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广至众多法学院校,还要深入研究。受制于不同高校师资力量,实践资源,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限制,“个案方法”作为最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价值。

三、“个案方法”的定位

笔者提到的“个案方法”,指的是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自主搜集资料,选择典型个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案件就法官、检察官、被告辩护人等法律人在案件中应考量的事实和法律因素进行深度剖析,使其就复杂案件的情法冲突等伦理难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其有效评估并防止伦理风险等实务能力的教学方法。

“个案方法”不同于传统服务于某具体知识点或调节课堂气氛的案例分析方法,其定位作为课堂主体,课堂的所有环节将围绕该具体个案展开。有学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讲授内容应当分为三模块。“第一,基础模块,奠定一名准法律从业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理论模块,通过学习伦理知识,构筑伦理理论结构;第三,实务模块,以本科四年级学生、研究生为专门的培养对象,分析典型案例,对法律人职业伦理的疑难点进行深入的分析等。”[7]笔者设想“个案方法”主要应用于“实务模块”,通过对案件的深入剖析,帮助法科学生在案件的情理两难困境中,提前培育良好的法律职业伦理素质。

四、“个案方法”的特点

(一)案件的选择

就单个案件的选择标准而言,案例教学中所选的个案应当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启发性。

情境性,是指案件分析要综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当事人的家庭、工作、教育水平、社会关系等各个因素,分析出的社会经验应当是可反复类推的。实践性,指案例主要来源于真实发生的案件,或是对于真实案件的艺术性加工[8],必须要深植于生活。案例的形式可以是在一个真实的案例加以改编,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更多案例司法难点的组合。案例来源均应来自于司法实务[9]。案例主旨应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受到案件的合理性,并非束之高阁的法理分析。启发性指的是,在案件讲授中,在案件的动态的各个阶段,都要有契合案件发展脉络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地讨论這些伦理困境,运用“接触和感受”规则,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并处理这些实务中的道德困境[10]。

笔者就以上的三个标准来分析药(药家鑫)案,首先,就“情境性”因素看,2010年当时处于网络时代舆论爆炸的初始阶段,媒体断章取义的博文,放大了普通民众的愤慨情绪,对主审法院施加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大众都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由于受惠程度不均,社会大众往往对于“富二代”“官二代”有着抵触心理。其次,分析案件的“实践性”因素,药案是发生在2010年西安的真实案例。由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如《秋菊打官司》《少年的你》《十二公民》等均可符合“实践性”标准。最后,分析的是“启发性”因素,优秀的课堂是有回响的。它会使法科学生对案件事实产生更深的思考,成为一个理性而全面客观的法律人。如药案经过时间的沉淀后,法科学生会发现当时义愤填膺讨伐药的社会公众,药父状告张显(原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代理人)时,又纷纷去指责张显的冷血,这不啻于一个闹剧。

(二)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应作为课堂的领路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于限定案例的选择范围,案例的问题启发,案例的对比启发,案例的价值观念导向以及对于学生表现的激励作用等。陈云良教授认为,在当今法律职业伦理教师资源奇缺的情况下,可以制作一批在线的精品网络课程,由国内最优秀的课程专家作为主讲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方式作为尝试的方向,然而也要看到网络课程交互性较差,学生的主动性较难发挥的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将学生选定的案例范围,加以一定的引导,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契合主题和最具有讨论性的案例。案例应该大致包括以下因素:案情概述、案件证据、案件诉讼流程、教学目标、情境两难之处、预期效果等因素,以适应课堂研讨之目的。在个案推进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开展的成熟时期,可以搭建网络案例库,使法科学生缩小检索范围。其次,教师应当对案例讲述的重点予以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的论述焦点、讨论焦点不要偏离课堂目标,避免知识浅层化,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启发,使课程的走向在教师的掌控范围之中,也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课堂。同样,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我们应更加贯彻民主理念,动员更多学生的参与,改变课程原先的考核机制即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检验该课程学习成果的单一模式,变为综合标准。

(三)建立与“个案方法”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的方式是无法检验出学生对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考核是应当内化于法科学生对疑难案例的理解和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标准的认同之中的。下图试图详尽地勾画教师学生角色定位,案例定位,课程开展流程,目标价值评价和教学目标多个方面内容。

结语

在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发布的卓越法治人才2.0意见指导下,笔者创设性地将个案分析方法应用于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之中,融入多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充分肯定学生贯穿在该课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生活经验对于法律逻辑思维培养的作用,对学生成绩运用多元的评价标准,以培育其秉持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献身法治、勇于献身的无畏精神、廉洁清明的职业道德、忠于法律的使命感。

巴迪欧说,不存在任何普遍的伦理学[11]。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作为专业领域的伦理学教育,对于法律人的培育发挥着传授理论知识,引领学生培养思辨能力等重要作用,以此来塑造中国法律人的灵魂和信念。未来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局面将更为广阔,最终定能够建立体现中国特色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体系,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培育精神之魂。

参考文献:

[1]杜晓君.对我国高校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创建的思考[J].法治论坛,2018(1).

[2]刘坤轮.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要性之理论考察[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3(4).

[3]高琳,刘坤轮.中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现实性再审视[J].法学教育研究,2019(2).

[4]王琦.法律人才培养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3).

[5]刘晓兵.法律职业伦理及其基本教学问题[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6(1).

[6]汪静,李晓琴.美国法学职业教育中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及启示[J].职教论坛,2015(31).

[7]刘坤轮.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为何“学训一体”?[J].人民法治,2019(17).

[8]杨松,闫海,王印.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探讨——基于辽宁大学法学院的探索[J].法学教育研究,2017(4).

[9]刘晓霞.法律人职业伦理培养的现状分析与进路探寻[J].西部法学评论,2014(5).

[10]兰霞萍,陈大超.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教育与管理,2017(10).

[11]赵天红.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4).

作者简介:袁连子(1997—),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单位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法理。

(责任编辑:御夫)

作者:袁连子

第3篇:农村政治学的个案研究方法比较

[摘 要]农村政治学的个案研究方法,从数量来看,可分为半个案和多个案;从时间来分,可分为共时和历时;从范围来看,可分为特殊性和普遍性。在中国本土政治学者进入农村之前,社会学者、人类学者和海外学者早已在农村收获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起步较晚的本土学者学习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发展出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半个案与多个案;共时与历时;特殊性与普遍性

[作者简介]徐晓波,马鞍山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讲师,硕士学位,安徽 马鞍山 243000

[

1970年代末,出于学术自觉,一批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专家,痛感到政治学研究的流弊: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满足于对经典的解读、用理论裁剪事实,枉顾事实本身是什么,因此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都需要突破。华中师大科社所的教授们,以敏锐的学术视角锁定住农村。此时,张厚安先生提出“三个面向,理论务农”,即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理论立足于农村改革实践,服务于农村改革实践。

然而,1980年代我国政治学界大都沉浸在对历史的反思和为当时政治现实而开出的“政治处方”的激情之中,充满宏大政治关怀之下的宏大叙事,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乌托邦式的民主都成为此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只是到了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农村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才出现了转向。1991年,徐勇发表《重心下沉:90年代学术新趋向》一文,是对张厚安先生提出的“三个面向,理论务农”的呼应,学术重心下沉要求研究方法的转变——“应该是什么”让位于“实际是什么”,实证研究代替规范研究,个案研究成了首选。农村政治学中的个案研究作为一种微观研究方法的优势,就是它描述了国家权力到达村庄界面与村庄内生性因素——如村庄精英、传统文化、家族势力等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过程解释不清,则是宏观政治研究的一个弊病。

一、单个案与多个案

单个案调查的动机是要把从个案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中去,达到见微知著、验一滴血而知全身的效果。但是吴毅却没有这种动机,他的博士论文《村治变迁中的权威和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作者无意将川东双村扩展为中国农村,他遵循的是吉尔兹倡导“深描”的人类学取向,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跨度上,作者关注的并非典型性事件,而是非仪式化事件。地方性知识的深描对象定格在小人物、小事件、零散琐碎的资料上,自上而下的视角让位于农村主位。回归农村,回归农民,重新阅读和理解乡村社会本身的性质,我们看到的是,在国家——现代性——社会的框架之下,权威与秩序的变迁过程,就是现代性、国家和地方性三者的博弈。作者摈弃制度主义惯常采用的静态分析方法,在双村一百年的时间流逝中,呈现出权力与权威变动不居的过程:20世纪上半叶宗族秩序的迷茫和国家的结构和功能性权力下沉的失败、50年代边缘人物的中心化和革命导致的全能政治、50—70年代,双村的社会变迁与后革命过程的交织、20世纪末叶村治权威与秩序的过渡和模糊、告别泛政治化时代,民间信仰的复兴等。

较之于动辄认为“三农”应该怎样。提出一套政策建议的人而言,吴毅的研究始终与对策建议之类保持一段距离。他的研究旨在于学理阐释,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以描述和解释农村基层政治实态及其支配机制为研究旨趣的新取向,力图以这种经验来丰富和重构中国基层政治的图像,最终为学理的操作提供一个真实的经验平台”。这种研究取向来自于他对个案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深刻认识,“我们所从事的实证研究从严格的方法论类型上划分,它可能更类似于人类学所讲的田野工作,它的长处在于对被调查对象独特品行的体验与感悟。于是我开始逐渐明晰个案研究的价值主要在学理而不在政策的思想”。吴毅清醒地认识到个案研究的局限,它毕竟不同于社会学中的概率抽样,只能算是非概率抽样,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因而试图把个案调查中得出的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就不免以偏概全,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政治学的个案研究促进了政治学和人类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吴毅出于学术自觉,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小社区——大社会”的叙事方式,以川村映照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宏大政治背景。对于人类学知识的借鉴和吸收,如地方性知识、情景、场域、写文化等,丰富了政治学的表达词汇。如果说《村治变迁中的权威和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材的表达》有何不足的话,与经典的人类学著作相比较,那就是解释分析过多,叙事太少。若和当下的个案研究只见描述、只有故事,不见分析相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优点?

研究者使用多个案,一般都是比较个案的不同属性,发现差异,差异形成个案的特征,个案特征相互并列,综合不同的特征构成对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的认识,研究者一般偏爱这种方法。徐勇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多个案的代表作,村民自治是在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国家为解决农村治理的失序状态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它是由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的。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嵌入到农村原有的结构之中之后,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必然引起原有的内生性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村庄精英、传统文化、家族势力等与之形成张力。《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共有15个个案,四川达川市的案例是用来说明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个体经济发达的浙江白坦村,已经表现出“两委”之间的矛盾,湖南白鹤村,在村庄精英成为村民代表后,他们扮演着双重角色——动员力量和民意代表,这要求对干部具有影响力,影响力来自制度性安排和个人威望和素质;湖南秀村调查让我们看到浸润在传统家族文化中的村民自治,家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国家正式权力的容许和国家正式权力对农村社会的控制程度,但另一方面又会使权力的公共权威性受到侵蚀,还有其它一些个案。这些个案不是简单堆积,而是从不同的特征和角度对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在国家和村庄两个层面的各种制约因素作了描述和分析,通过综合这些个案蕴含的特征我们能产生村民自治的整体映像。

王沪宁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不同于吴毅、徐勇的研究,王沪宁的课题组先拟定“中国村落家族文化”调查题目,然后选取若干个自然村作为调查对象,最终选定15份调查报告作为分析依据,这些报告在所调查的项目上表现出大致相同的内容。它与前述多个案调查的区别是,它不是比较个案的不同属性,因为每个个案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内容,而是选取个案的“交集”,作为研究对象的特征;最主要的区别是王沪宁的课题组采取的是结构性访谈,事先确定了调查框架、拟定了调查题目,前述多个案调查是非结构性的,问题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

二、共时与历时

在同一时间点上比较不同个案,前述多个案就是这种共时陸研究。农村政治学共时性研究中的多个案选点局限在国内,但是,人类学多点民族志的研究已扩展到海外,并有李朝辉的(中日跨文化的话语解读、田燕的《文化聚合与文化推进》《韩国人组织与文化的人类学解读》两部专著问世,无论农村政治学的研究取向是学理性、政策研究还是政策基础研究,中国问题都是学者们的学术关怀,中国问题的答案也许并不仅仅在中国寻找,当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答案时。那些和我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那些“三农”问题已经不成为问题的国家,他们的经验教训、得失成败对于我们都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在中国问题的研究中,过分强烈的学术关怀,容易让热情战胜理性。对于海外问题的研究,研究者能够保持对研究对象的适度超然,让热情回归理性,更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历时性研究,即通过长时间的历史考察,发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性。它可以分为两类: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间断的考察,以于建嵘的《岳村政治》和吴毅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和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为代表,两部著作在时间上横跨20世纪,《岳村政治》通过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政治关系、权力体系、政治控制、政治参与和政治文化变迁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来剖析转型期乡村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特征,现在有的研究机构开始了长期的追踪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启动了“百村十年观察”项目,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60个左右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长期的调查和跟踪观察。至2009年5月,已在全国100多个村庄进行了观察和调研,以便长期、有效地观察农村的变化和走势,形成中国农村观察和信息反馈系统。第二种情况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选取几个时间点进行观察研究,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回访。这项工作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由后人完成。此类研究在国内政治学中,目前还没有作品问世(于建嵘沿着当年毛泽东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路线,进行为期一年多的考察,最后写成《岳村政治》,但《岳村政治》不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回访,因为两者考察的内容不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集中于经济和社会,村庄政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毛泽东的文章是一篇政治调研报告,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多见于海外学者和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领域。

概括起来主要有费孝通的“江村模式”、庄孔韶的金翼“黄村模式”。费孝通的“江村模式”就是围绕一个问题拓宽研究领域。“人多地少,农工相辅”是《江村经济》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如何让农民致富,通过什么途径致富是费孝通在后续研究中始终围绕的一根主线。在《重访江村》《三访江村》《九访江村》和《江村五十年》等文章中,他认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适宜农村的多种多样的家庭副业和乡镇企业。费孝通由江村的追踪研究更上一层楼,研究小城镇,最早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后来是“小城镇、大政策、大学问”,直到最后的“大战略”。探讨了中国农村的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由点到线到面,费孝通创造了经济区域概念,经济区域突破了行政区划的边界,最后逐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构想。

回访不是重复,而是创新。庄孔韶的《银翅》在内容、方法和写作手法上都突破了林耀华的《金翼》。尤其是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倡导“不浪费的人类学”,《银翅》表现手法包括小说、随笔、影视和影像作品等,当然也包括规范的论文格式。如果说农村政治学如何借鉴《银翅》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创新。那是将来的事情,那么如何吸收《银翅》的表现手法则是现时的事情。农村政治学的研究单位可以分为社区、区域、宗族、家户和事件,无论采用哪种研究单位,只要不是静止的结构一制度分析,而采用动态的过程分析法,叙述就不可避免,尤其是以事件作为研究单位,叙述所占的比例就会更大。如何叙事?直白、平实的语言是叙事,富有文采的语言也是叙事,作为理论研究,政治学家更倾向于前者,后者更多为文学艺术家所偏爱,其实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不必厚此薄彼,只要有助于内容的呈现,理论研究也可采纳文学、艺术的形式。主流的分类方法是把如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报告》排除在农村政治学的范畴之外的,因为那是文学作品,算不上理论研究,但是,对于税费改革之前农村矛盾的揭示,有哪一部学术作品能够和这两部作品相媲美?在提倡政治学研究科学化的今天,博弈论、数理统计、模拟分析、权变方法、模糊数学等逐渐被政治学者所接受,政治学在数学化、方程化的同时,能不能以更宽容的心态接受某些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政治杂文、报告文学等?

三、特殊性与普遍性

随着农村政治学中个案研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质疑也越来越多。徐勇反思了当前农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关于个案研究,他说得很尖锐“任何经验和体验都是有限的。如果超出经验的限度,同样会发生以个人经验得出一般性结论的‘致命的自负一’,“如果以个案和经验取代理论研究,就很容易陷入到只见‘树叶’而不见‘森林’的窠臼之中”,。如何避免个案研究中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如何避免个案的限度,是研究者必须面对、不能回避的问题,实质是如何处理好特殊与一般、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其实,这个问题在社会学家那里早就遇到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外加一个副标题“中国农民的生活”,《江村经济)在英国出版时的原名是Peasant Life in China,即“中国农民的生活”,然而费孝通的“江村”就是中国的农村、一个江村的农民生活就是中国农民的生活吗?1980年代初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的利奇用这个问题拷问费孝通,在利奇看来,甚至是多个乡村的研究依旧无法具有代表性。费老的答案是类型学的研究,江村只是一种“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将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么不需要将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费老的研究也是遵循类型学的概念展开的,《云南三村》(英文名“Three Types of Village in Interior China”,汉语就是{中国内地农村的三个类型》)、《乡土中国》延续了《江村经济》的类型方法。费老在晚年拓宽了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在小城镇研究中运用类型研究和比较的方法。如果利奇当时应答了费老的回答,这场隔时空的对话,将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只是利奇已经去世,对话变成缺席的独白。斯人已逝,但费老的思考还在继续,1997年费孝通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中对利奇教授的质疑作了更为详尽的回答。他认为利奇教授认定的那种从个别农村人手的微型研究不能概括中国国情的看法,

是混淆了数学上的总数和人文世界的整体——社会文化的差别,忘记了社会人类学家研究的不是数学而是人文世界。

先贤们的探索,启迪了后来者。费孝通的类型学和90年代兴起的区域经济社会史对于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研究为贺雪峰解决如何摆脱个案的局限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他提出个案——村治模式——区域——中国农村整体的研究进路,以达到对转型期中国农村的认识。

在具体方法上,贺雪峰教授将个案的基础价值和理想型进入的方法联合起来作为个案和区域的过渡,具体来说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他将村庄社会结构、特定村庄社会结构对政策反应的过程与机制、自上而下政策在特定结构的村庄社会制成的特定政治社会后果,三者共同形成村治模式,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区域差异,构成了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内生基础。后来他将村治模式的三个部分作了进一步的抽象:一是村庄内生性的因素,二是村庄内生因素应对外来制度时的反应机制,三是村庄内生因素在应对外来制度时产生的后果,这种后果又会构成村庄治理的未来基础,并影响村庄对外来制度反应的模式。

从区域如何达到对中国农村整体的认识?贺雪峰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界分出区域,二是要在界分出区域后,形成区域比较的范式,并建构出用以解释区域差异的各种理论命题,三是以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数据检验以个案调查为基础建构理论,四是若在不同的村庄政治社会现象建立起经过检验的理论,则这种理论对村庄政治社会现象就具有解释力。

贺雪峰区域研究法有过渡和中介环节,个案和区域之间有村治模式、个案和整体之间存在着区域,从而一步一步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区域研究在进入现场时,是为了研究经验现象A,在调查访查中却意外地发现了经验现象B,发现了经验现象B与经验现象A之间可能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进一步的经验研究中,就可以容纳对经验现象B的研究,由A到B,由B到C。在经验研究中,不仅要允许这种“意外”,而且正是这种‘意外’,才是经验研究中最为值得重视的发现,最为重要的经验研究成果。这种由A到B,再由B到C的办法,就是滚雪球抽样,在总体不大的情况下,很快就会接近饱和状态,但是要用滚雪球抽样来完成理解80%中国农村的80%现象,仅凭一个团队,的确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可能需要更大范围的协作,区域研究的长处在于从村庄内部寻找村庄秩序得以形成的机制,但是社会基础的视角并不能描绘出乡村政治结构的整体框架、并不能代替乡村政治研究。但“区域法”的提出,在处于西方学术话语重重包围之中的中国社会科学,是贺雪峰突出重围的努力,也是他从经验研究中实现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雄心。

[参考文献]

[1]张厚安,三个面向,理论务农: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性 转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2001, (1)

[责任编辑:周志华]

作者:徐晓波

第4篇:社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心得体会

精品学习文档

社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心得体会

在长期的工作中,将个案工作引入过往部队官兵对于环境的适应问题中,可以帮助他们适应环境,达到一个合适的状态。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社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心得体会,这个也可以引入到自己的工作过中。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作为部队后勤保障延续的部门 军用饮食供应站,除了运用长期积累下来的服务经验来为过往部队官兵提供饮食服务保障之外,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运用社会工作个案介入形式,全方位为过往部队官兵提供各类保障条件,提升服务质量,也是新时代军用供应站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个案工作介入 过往部队官兵 环境适应问题,旨在帮助他们提高对环境适应的能力,最终达成一种理想的自我状态。具体而言, 过往部队官兵 来自不同的城市和地方,远离家人和亲戚朋友到达陌生的地方,面对新的环境,许多官兵在满足新鲜和好奇感之后,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经过调查分析, 过往部队官兵 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主要体现在:

心理素质待提高。基层官兵中有相当部分为独生子女,年龄普遍低、心理承受能力差,个性较强,见识丰富,思想波动大。

生活环境须适应。正式开始部队生活,特别是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环境,亲身体验到了部队特有的艰苦,原先的心理准备显得不足,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从而导致身体不适、寝食难安等问题的出现。

精品学习文档

严格管理有空间。严格管理是军队的特色。管理就是约束,就是限制,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所放弃、有所接受,意味着想做的事可能偏偏不让做,而不想做的事偏偏必须做。生活环境舒适度的改变,就容易使部分官兵出现心理焦虑,心情烦躁等问题。

针对以上特点,军用饮食供应站的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积极主动与环境适应及心理适应有问题的官兵进行沟通和交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配合部队领导在管理上打开思路,创新方式方法,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出发,提升自我管理的教育水平。

准确掌握新兵思想动态。通过谈心、谈话方式,摸清这些官兵的经历特长、性格特征和现实思想等情况,开展好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要使新兵尽快进入角色,适应部队紧张的训练环境,处理好各方面人际关系。未来的训练环境是陌生的,突然间严格而紧张的快节奏生活让他们一时间难以接受,因而要给官兵们一个学习适应的阶段,部队基层领导和士官、老兵要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予以更多帮助,使基层官兵感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积极协助部队领导解决好过往部队官兵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与领导和战友处理好关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公平处理,为基层官兵走好军旅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军供站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方法介入 过往部队官兵 心理适应问题及环境适应问题,提升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困

精品学习文档

境的能力,可进一步提升军供保障服务的能力,促进实现全方位的军供保障服务的任务目标。

第5篇:个案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途径及方法

汇总比较研究

四川省安居区特殊教育学校

熊黑山

摘要: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而言,其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基本的面向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简单的职业技能。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和就业,并能被未来社会群体承认和接纳。但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心理调节、情绪控制、对压力的承受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他们是否为社会群体承认和接纳的重要因素。所以说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是他们学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关键词:智障儿童

情绪的调整与控制

尊重、关爱与帮助

一:国学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诉我们的是,儿童最初的性格从各方面来说是纯洁的、一样的。其心里调节、情绪的调整与控制、对压力的承受和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均是一片空白。而后天的学习不同形成的模式却相去甚远。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后天的学习更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更多的特殊教育和特殊的辅导,才能让他们为未来社会认可好人接受。特殊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对智障儿童的心里调节、情绪的调整与控制,即让他们学会感受、体验情绪、表达自身的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排解消极情绪。下面就以我校智障儿童蒋海龙(以下简称小龙)为例,对其情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个案姓名:小龙

性别

出生年月

健康状况:

良好

智障程度 :

中度

个案自身情况:个案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可以完成吃喝拉撒睡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均发展比较好,语言能力发展也好能口头清楚地表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认知理解能力也还可以。喜欢做动作不复杂的不费脑力的体力劳动,如定期帮学校食堂送煤;出煤渣;生活车送生活物资到学校积极帮助卸货等。 家庭及教养情况:

个案父亲长期在外务工,母亲轻度智障,长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和奶奶的管教比较严,爷爷可能由于重男轻女或个案智障的原因比较溺爱。 受教育情况:

个案以前在老家西眉读过幼儿园,并上到小学三年级,到我校已有三年时间。 二:个案的情绪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案在班里年纪比较大、个子高、身体好、嗓门大,上课时坐不住,喜欢关注别的人和事,因此经常在教室里游走并大声说话,不听老师的招呼。受到危险和威胁大声尖叫,影响课堂常规。

(二) 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对学校常规和班规及纪律约束要么逃避、要么抗拒。

个案可以说在整个学校是较为突出的人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以及学校职工均感到头痛。学校规定进出教室、上下楼梯、就餐均要排队集合,清点人数个案从来不积极排队集合,经常躲得远远的。非要老师或同学去找并硬拉。到了队列里也不安分,摸这个惹那个或大声说话。这种行为常常引得同学不高兴、因此常常受到同学的攻击。个案一般却不在乎,甚至还很得意。

(三) 被同学孤立,常常独自活动,破坏性强。

个案基于

(二)的原因,被同学孤立,常常独自活动。所以经常脱离老师的监管视线,由于多动或无所事事,什么东西都要去摸一摸、碰一碰甚至暴力损坏。

(四) 情绪发泄方式。 个案的情绪不稳定时,常常不听老师的安排或逃避师生的视线独自活动,甚至破坏学校设施设备。这些情况的出现基本没有任何明显的先兆,说来就来。全凭个案自己突然的感觉。比如他认为一个令他不舒服的小问题;他做了什么事感觉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们的指责;或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基于以上情况学校专门对个案的情绪行为的干预形成课题进行探讨,经过观察发现从心理上来说,个案不良情绪的发生主要是想受到别人的关注。一旦他认为老师或同学没有关注他,不良情绪行为就会产生。 三:不良情绪行为产生的原因: 个案的情绪不稳定行为,多数以逃避和抗拒约束和避开教师的监管视线进行破坏活动表现出来。情绪不稳定易惹冲动、任性、自我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刺激而过度兴奋;易受挫折,行为不考虑后果;出现危险及破坏行为事后不会汲取教训。而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准则要求遵守和顺从。与儿童坚持不受约束的矛盾以及儿童内心需要关注引起冲突。导致儿童产生敌意情绪,使个性的发展固着或部分固着。让其形成了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采取逃避和抗拒,因无法发泄就对所面对的物品进行玩弄甚至暴力破坏。 (一):个案自身因素

智障儿童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具有不协调性,智障儿童由于思维缺乏灵活性、自我意识发展缓慢,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这是智障儿童的共性。

(二)家庭的因素

个案的父亲长期在外务工,对个案的具体情况不是了解,母亲智障无法对个案进行引导和教育。奶奶作为一个老年农村妇女本身素质不高,爷爷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或考虑个案本身智障的因素过分的溺爱。父亲和奶奶在教育上多以体罚为主,个案稍有不对就暴力体罚,给个案心理上形成阴影,而爷爷的过分呵护导致个案把什么都寄予爷爷,对父亲和奶奶的约束和体罚采取逃避或抗拒。等到爷爷出面摆平。

(三)教育环境的因素

个案以前在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就读,老师们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经验基本没有,迫于政策和法律等才勉强同意就读。同时由于学生多,在学校教师只能按正常儿童的方式进行教学。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因此个案对学校和学习的基本印象是受批评多,与同学交往也受排斥,甚至正常儿童的家长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个案玩。久而久之造成不合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逃避和抗拒。独处时无法宣泄,只好以损坏东西作为发泄。

(四) 社会环境的因素

作为智障儿童,尤其是农村的智障儿童。由于社会观念的问题,他们与正常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社会对他们不是认可和接纳,更多的是厌恶和歧视。比如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往(怕学坏了),所以他们不能获得正常的交往机会,不能获得和体验正常的社会行为准则。

四:个案情绪不稳定行为的干预

(一) 对个案的家庭教育进行干预,优化个案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以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孩子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著名心理学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长期的家庭生活对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对社会行为准则的感受和体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端正家庭教育的方向,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甚至调整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对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强调:“我们既不能因为他是一名特殊儿童对他溺爱,也不能期望通过严加管教让他成长成为一个正常的儿童”。我们建议孩子的父亲、爷爷和奶奶应根据个案的具体状况,尊重客观事实,改变以前的一些不良的教育方法,适当的严与爱相结合。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的适当的干预。争取的调整和改善不良情绪行为。

(二) 对个案的逃避、抗拒约束进行外围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对于个案的逃避、抗拒约束的行为进行分析,一方面主要是来自家庭的必须顺从、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定和要遵守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受到区别对待歧视造成的。让个案产生了逆反心理,并且有随时可能受到惩罚和歧视的可能心理。所以我们首先从改善和优化个案的生活环境着手,让同学和老师对个案予以关注、关心和帮助,消退个案对集体的敌对和逆反心理。对个案的积极行为予以肯定和赞许。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对个案的负面行为进行诱导,如个案某一次集会又逃避了,就让和个案关系比较好或个案信得过的同学或老师去找他,劝他归队。并在个案归队后让所有的同学都表扬他,让个案充分树立自信,让他得到别人的信任、尊重和帮助。同时老师加强对个案进行心理辅导,用事实让个案感受集体的温暖和遵守集体行为准则的好处。渐渐地个案的逃避、抗拒行为越来越少。最后基本没有再发生。

(三) 利用个案的个人喜好,转移个案的注意力,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 这个办法是利用个案的个人喜好转移关注点来消退个案的一些不良行为,个案由于身体比较好,喜欢做一些不懂脑筋的体力活,这符合个案的多动障碍特点,老师适当安排个案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的又乐于接受体力活。即让个案感受到老师的关注、重视。有让个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破坏活动。渐渐地个案对老师有一种被委以重任的期待。所以个案在不良情绪发生时,老师就会以不安排任务来进行负强化。并且进行诱导如果不听话下一次任务还是不会关注他。让他随时关注和期待,同时还改善了个案和老师及行为准则之间的敌对情绪。

(四) 合理的正强化,因势利导帮助个案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效果好 个案初到学校总是特别、抗拒约束,破坏学校的设施设备。通过改善个案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利用个案的喜好、肯定和赞许个案的积极行为、转移个案的关注点;并进行合理适当时机的心理辅导,利用合理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对个案的行为进行诱导。让个案对老师和集体有期待,个案的情绪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逐渐减小。经过一个学期的针对性干预,效果比较显著。在接下来的干预中主要是及时发现和分析个案情绪行为出现的新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个案进行干预。 五:反思

智障儿童首先从人权和法律角度来说,他们也是人也是公民,从道德层面来说他们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和我们一样应该受到尊重,他们也有人格、有尊严。帮助他们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行为的发生,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并让他们尽可能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所以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

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身心和普通儿童一样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只不过他们由于智障的原因,对我们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能完全理解,对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很快地掌握和运用,遇到问题不能合理地解决和宣泄。所以他们要逃避、要破坏。因此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了解和宽容,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情绪行为。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孩子的状况,既不要用正常儿童的标准约束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智障给予更多的呵护甚至溺爱。我们要着眼于实际培养他们孩子的各种能力,尽可能地让他们融入社会。 其次,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关爱,还需要更多去观察和思考分析他们的心态行为。用负责任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育让他们尽可能融入未来社会生活。

作为一个社会人,请你放下对智障儿童的厌恶和歧视,多了解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用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感知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同样可爱。同样需要尊重、关爱和帮助,需要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大家庭接纳和认可。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工作》2015期刊

《吉林教育》2005第4期《浅谈智障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及培养》 陈鹤琴《家庭教育》

第6篇: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个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以及其它学科或实践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去自主选择研究学习课题,亲身去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类型

1.知识探究型。即对基础知识的研究,这是学生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 2.社会调查型。通过对社会的研究调查,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3.创造发明型。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是创新发明。通过自已的努力,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认真的科技发明尝试,并能取得成果。 4.学术研究型。在研究性学习中,经过研究探索写出学术论文,这个层次较高。

二、高中数学的研究性课题选择举例 1.社会生活实践方面

(1)洗衣服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从中可得出一个研究性课题。“探讨全自动程序下洗衣机在漂洗时用水设计中的数学原理:1)为什么设计成等量注水? 2)分3次注水的合理性是什么?”

(2)调查报亭卖报情况(进价、售价及卖不出去而退回每份报纸赔钱多少)统计一个月的销售情况,为报亭主人决策,使之收益最大。

(3)现在很多人家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等知识说明在各个不同季节,热水器安放的倾斜角为何值时,可使正午时阳光直射热水器,从而取得最大热效率。根据你的研究,你可以向热水器生产厂提何建议?

2.热门问题

(1)足球运动员在射门时,面对对方守门员,射门时的角度、球速与守门员扑球时的移动速度有何关系,能将球射入球门?足球运动员在何处射门最好(不考虑其它因素)?

(3)调查保险公司养老保险险种及分红方法,某人在40岁时参加保

险,或将应交保额逐年存入银行,假设此人预期寿命为75岁,请你对这两种投资方式进行比较,确定此人是投保收益大,还是存银行收益大。 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中取得课题:新编的高中数学教材(练习部分)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 的课题。

(1)如在学完数列后,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等和数列”和“等积数列”呢?这样教师可提出研究性课题:“等和数列、等积数列的性质研究。”

(2)在学完圆锥曲线这一章后,可提出研究性课题:“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研究”和“圆锥曲线的焦点弦的性质研究”。

4.其它问题。如最优化问题:

(1)无盖盒子的最大容积问题 ,用一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铁皮,如何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盒子,使其容积最大?

(2)零件供应站(最省问题):设在一条流水线上有5台机器工作,我们要在流水线上设立一个检验站,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若5台机器的工作效率相同,问检验台放在何处可使移动零件所走的距离之和最小?(所花的总费用最省)如果是n台呢?若5台机器的效率不同又如何呢?

(3)拍照取景角最大问题:在公路的一侧从A至B有一排楼房,想在公路

上的任何一处拍一张正面照,选择公路上的任何点,使拍摄的一排楼房的取景最大。

三、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中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探究情况,作适当的点拔,主要是方法上的引导:①如何进行分类讨论,分类有哪些原则?②研究函数的性质可按哪些步骤进行?各种性质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③如何作一个函数的图象?如何制作电脑动画?

(1)交流整合 学生个体或小组经过思考、讨论、探究之后,形成了初步成果,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奇异想法(即使很幼稚)也要予以肯定和赞扬,鼓励创新。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取长补短,最后将修改后的结论以论文形式表示出来(。

(2)深化总结 师生交流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让学生讲一讲研究学习过程中思维受阻情况,讲一讲交流后的感受、启示。本课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一般操作程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等等。通过研究过程的反思总结,学生逐渐积累起研究的经验,掌握研究的方法,从而真正学会研究。

(3)类比应用 在交流、总结之后,教师给出给出相同类型的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独立解决,学生在自主地完成任务之后产生的喜悦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从而更加增强了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4)推广延伸 在完成上述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再探究。让有一定能力的同学继续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是无限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

立足课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研究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于学生亲身参与探索,经过自主 的思维活动而获得了知识印象特别深刻。

四、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中让电脑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帮手。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电脑和数学软件正在象“黑板、粉笔”一样走进寻常数学教学之中,它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渠道。运用电脑技术,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色彩与闪烁结合起来,在探索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如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及性质,学生可以亲身感悟到图象的形成过程及变化规律,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永远无法做到的。

如 用计算机探讨y=asinx+bcosx的图象及性质,设计如下:①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引导学生操作,给出a、b一些值,在计算机上显示它们的图象,仔细观察,记录每一组结果;②分析数据a、b对函数图象的影响;③猜想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④运用数学知识证明猜想;⑤用计算机验证研究结果;⑥写出研究报告。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检验,亲身经历了知识每一发生形成过程,真正进入了一个研究者的角色。

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构建起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因此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建构的方式、速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这种认知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要努力去消灭它,而要努力地利用它,因为这种差异之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互补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按自己的认知方式主动建构。我们相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建构起一些知识,同时我们也相信有些知识学生不能很顺利地构建起来。我们还相信不同的学生建构起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和反馈,通过资源共享,检查、落实教学目标。交流、评价和反馈 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三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

第7篇:家庭教育个案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十一中周春梅

我校处在米东区,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地区。米东区大部分是原来的农村社区组合而成,这使得我校的生源发生了极大变化。农村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近五年来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新难题。

我校教师原来面对的是来自石化企业的学生。学生家境大多优裕,家长多受过较高教育,很重视教育,也很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要求。而如今的农村地区学生家长往往受教育水平相当低(我班家长高中以上文化者仅有18人,初中以下者有56人),往往不重视教育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学习动机差、学习习惯差等问题的比例非常高。学生家庭背景的极大差异使我感到过去常用适用的教育方法现在似乎都不管用了。

2013年,我接手一个高一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很快就在工作中再次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开学不久老师们就反复反映一个学生的问题。

一、孩子基本情况及问题表现:

今年的新高一重点班,学生某某,进班成绩在12名,进班时表现不错,学习较认真,沉默寡言,能遵守班规校纪。但一个月后渐渐出现问题。开始学一些女生化眼妆,涂口红,染指甲,戴耳钉,在周末私下去同学家玩。反复教育,当面认错很好,但一转身就故态复萌。偏科问题逐渐更明显:只愿意学习数理化,对文科科目则不认真听课,

不完成作业,当老师查作业或责问时,甚至会顶撞。屡次作业检查中都发现她完成不好,在多次批评后,她以抄作业的方式敷衍过关。期中考试成绩跌至41名。

二、家庭基本情况:

在与她反复探讨问题没有很好效果时,我把注意力放在对她家庭情况的了解上。她家住在离乌市较远的达坂城偏远农村,家中有5人,父母以务农为生。父亲先天重度弱视,为视力一级残疾,接近全盲,母亲为家庭妇女。家中除长女杨婕外,另外一子一女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低下。全家仅靠十几亩地维生,没有任何其他经济来源,由政府的低保补助补贴生活。

三、 孩子问题原因分析

1、 教育状况:杨婕父母都未上过学,不认字,她的一弟一妹上到小学就都辍学了。因为文化程度极低,杨婕父母不重视教育,对三个孩子的教育基本是放任自流。他们从未主动管过她的学习,杨婕来乌市上高中必须住校,家长只在开学时送孩子来过学校一次,此后再未主动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我打电话也只有她的母亲会接电话,家长会时他们总是说不认识路而不来参加。在杨婕进入高中的这一段时间,她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没有有效的监管和督促,使得杨婕走入学习的盲区。

2、 经济因素:杨婕来自较贫困的乡村,来到城市后,衣饰生活都无法与周围同学相比,产生很强的自卑感。她没有以努力学习来弥补,而是错误地选择了在外表上改变自己,以为这就能缩小差距,掩

盖自卑。

四、具体改进措施(指导过程)

我先着手了解家长的教育态度。我打电话反映孩子在学习和打扮方面的问题时,她只是说:“知道了,可是我也不懂怎么管,都交给你了,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这是令人担忧的态度。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懂,也可能是因为心里认为这只是应该由老师负责的事。他们只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排名,但具体怎么帮助孩子,他们又不那么在意,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就是把孩子完全交给老师,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应该由老师解决。这种方式基本是放弃责任的,而家庭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空挡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杨婕的问题行为。鉴于其家长的教育能力有限,我决定以杨婕为中心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1、扭转贪慕打扮、装富的问题行为。她描眉画眼,涂睫毛膏,戴耳钉,本意是什么?这是要先解决的问题。我先在班里重申校纪班规,看她有没有改变。第二天她依然化妆进班,但低着头,我在中午找她谈心,问她:你觉得这样很美是吗?她说“是的”。我赞美她:“你的眼睛真的很美丽,又大又干净”。她非常高兴地笑起来。“同学们也很喜欢你的,可是大家更喜欢看到你朴实大方的样子,如清泉般美好。你化妆是因为不自信还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喜爱?班里的冉苏丹从不过分打扮,但大家都喜欢她,因为她努力又诚实善良。此外,你家境也不富裕,如果能体贴家长的艰难,你也不会这样分心在打扮上的。”终于,她肯定地说:我不化妆了。

“十一”假期,我让她的父母带她下地干活,让她带父亲去医院

检查眼睛,让她亲身感受父母的辛苦艰难。同时,让她的父母控制给她的钱,每星期给一次,每次限额,并且让她记账,控制花费,培养有计划花钱的习惯。

2、培养她在学习上的自信。要像花园里不长草,就应该让它开满花。我尝试发掘她的优点。她的数学很好,就让她负责本班数学自习的讲课任务。要求她提前备课,而后在班里主讲。同学们的反馈意外的好,不但欢迎她继续讲,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她大度地接受并且不断改进,经常拿着题追着老师问哪道题合适,怎么讲更好,设计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在忙碌的“备课讲课”中,她又找到了自信和钻研的乐趣。上课认真了,作业从数学向其他科目延伸,渐渐都能做完了,她不再是老师的眼中钉了。

3、培养她的责任感。她很自我,经常在集体活动中自顾自的离开,引起别人的不满也不管不顾。但她来自农村家庭,自小的农田劳作使得她在打扫卫生时比别人更熟练,而她也总能很认真地完成任务。我就让她做卫生小组长。管好自己之外,还负责本组的卫生打扫工作。刚开始她只管自己干完自己的劳动,根本不管别人,班级扣了不少分。但慢慢教给她方法后,她渐渐学会了管好自己,再管理别人,最后终于不扣分了。她终于也能很得意地炫耀起来。

4、让家长加入教育过程。她的这些点滴变化,我随时都打电话通知家长,汇报她的劳动,“讲课”,花钱情况,。我一次一次地做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多过问女儿的学习生活,多跟孩子聊聊,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还设法让她的父母尽可能多带女儿参加他们的

工作生活,让孩子更多的体谅理解父母。经过多次推心臵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共同努力下,她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不再刻意打扮,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更乐意和老师交流。

五、指导成果

两个月过去了,这次期末考试,她的成绩竟又回到了15名的位臵。我要求她亲自接她的妈妈来校参加家长会。杨她虽然没有获得学校的表彰,但在年级排名中上升了50名以上。我自己为他们写了奖状,买了奖品,郑重地发到家长的手中。她的妈妈激动得手都在发抖,我在她的脸上看到了自信和骄傲。

六、指导师感悟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学校教育,但却不是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会重视。而教育却又是如此复杂之事,再加上外界的不利因素,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在情理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改善导致学生出现问题的家庭环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协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客观困难。

我校近半数学生来自农村或务工人员家庭,流动人口占到学生学生总数的一半。这类家庭中,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而且由于经济的制约,大多数家长未上过或很少上网,接收的教育信息量很少。家长的教育观念普遍落后,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情况较多,这都是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作为教师,我更应当多关注多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以更好地创设教育氛围,把更多的家长带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

我能做的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能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对家长,不要指责他们,而要努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与家长谈怎样教育更好,让他们在孩子的犹豫期和反弹期及时给予温暖和支持

其次是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多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她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卑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同学热情的鼓励和认可,使她重新找到自己的位臵。

第三,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可以对学生产生奇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申斥他们的人。引导、表扬可以使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同时要宽严并济。对他的缺点,不迁就容忍,也不要“揪住不放”,要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在批评的同时,让学生感到我对她的期待。

第8篇:个别教育个案总结

一、罪犯个案基本情况

罪犯XXX,男,今后34岁,汉族,初中文化,无业,捕前住广东省增城市郊区,因抢劫、抢夺、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2009.2.15---2012.2.14),于2009年8月11日投入我监区改造,余刑二年六个月。该犯不是单一罪行,而是多罪在身,“金身不怕火烧”的样子。该犯自下队以来抗改气焰十分嚣张,我行我素,不服管教,故意危难民警,厌恶劳动,出工不出力,还曾扬言我短刑期犯,不要减刑,我怕什么,在监内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民警工作带来了压力与挑战。鉴于卜犯自入监服刑改造以来出现诸多的违规违纪行为,也是我在我管区改选的犯人,监区遂于2009年10月将其确定我包教的对像。

二、实施教育转化过程

卜犯不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监区的安全稳定受到极大威胁。对此,监区领导很重视,指定由我实行包教育包转化。我接受任务后,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外围摸底

首先,从不同层次了解卜犯的具体细节情况,以便较为客观的对卜犯作出相应的评价;其次,深入该犯周围的罪犯并对其日常行为模式调查,以掌握卜犯与周围人群之间的关系、性格特征及兴趣爱好等;三是调阅卜犯的正、副档,通过正档切实掌握其犯罪事实、经过、案件审理及判决情况,通过副档材料初步掌握其顽危的性质、恶劣程度以及入监改造过程全貌。通过外围摸底,确定首次谈话的切入点及内容。

(二)谈话摸底

外围摸底了解到卜犯的基本情况以后,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去找卜犯聊天,不谈改造不谈生产任务,而是装作仔细的“听”其“倾诉”,以避开改造与被改造之间的矛盾。谈话的当时卜犯很是诧异,说了一句:“管教你小时候也家庭不好,爱过欺负呀?!”这让我们之间的谈话距离拉近了许多,此时,我借机表明自己的态度:“管教也是普通的人一个,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过去,好的有,不好的也有。”这种谈话摸底方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即卜犯给了笔者一个直观的初步判断:

1、与监区给出的结论一致——卜犯暴力倾向轻微;

2、卜犯算是个明白人,也是个斤斤计较的人;

3、教育转化卜犯机率较大。

(三)不服管教情况原因分析

通过外围摸底、谈话摸底,对卜犯的不服管教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一是从卜犯的社会阅历分析,卜犯父母不管不教育,忙于赚钱养家,自小就跟社会上的人混在一起,好吃懒做,又不想做苦力的工作,而且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极力表现自己是个不甘示弱的人,争强好胜心理明显;二是从卜犯看到同地方的人,有些不用怎么劳动就有富裕的生活,因而一定程度造成其心怀对社会的诸多不满,同时也造成了其心理上更加倾向于强烈的绝对公平意识;三是从其成长史分析,卜犯成长于一个父母分多聚少的家庭,从小父母管束不多,以致于自身行为自控力差,集聚了较为散漫的不良习气,其长期在社会上无正当职业,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狗肉朋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诸多不良习气的影响;四是从其案件情况分析,卜犯由于实施多次盗窃被判刑,可看出其外出谋生并不是真正想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的,而是一种懒惰习气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在监区服刑时,不愿付出更多的劳动,又想获得较高奖励分,以致于形成与直接管理警察的对抗。因此,该犯对服刑改造早日出监信心不足,加上该犯刑期短,该犯时有破罐破摔的念头,以致于不断出现诸多的违规违纪行为。

(四)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经认真分析研究,初步确立如下转化方案:

1、信任关系的建立;

2、运用激励改造措施;

3、帮助该犯确立改造目标;

4、改造成绩等信息的反馈;

5、坚决摒弃强硬的处罚措施;

6、对教育转化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及时交换意见,调整转化措施。

(五)实施方案情况

1、信任关系的建立。我利用晚下监的机会找卜犯谈话,利用该犯想少劳动多得的心理,答应暂时不给他下生产任务,说想做多少就做多少,但不能不参加劳动,同时要求卜犯对我做出的努力给以回报――以良好的改造精神面貌作为回报,“君子协议”达成!此时,不错过机会,利用法律法规、制度说人、说事、说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这取得了卜犯对笔者的信任,也为教育转化卜犯工作跨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多次谈话中留给了我联系其家人的电话,托我以管理警察的名义给家庭成员做点正面工作,笔者也以此信息与上述两人进行了沟通,促成了卜犯年迈的母亲和姐姐于2009年12月11日到监区探视。在亲属会见之前,我对卜犯说, “你家人千里迢迢到来一次,时间不多,你们好好聊聊吧!”为其着想,不占用其宝贵的时间,给其以宽松的会见氛围。到了第二天晚上值班专门找其谈话,并说出了实情,从该犯神情可看出是感激不尽的。至此,与教育转化对象的信任关系基本建立起来了。

2、激励改造措施的运用。对卜犯的劳动工种安排还是采取了“冷处理”措施,没有及时对应其表态。得知该犯的减刑要求情况后,刺激其情绪的活跃:“减刑嘛,这是对罪犯改造表现的认可,能否获得减刑奖励还是看你自己啊”,同时抓住其斤斤计较的弱点,算了一笔刑期长短的明细帐,以此激发卜犯对自由的渴望,提高积极改造情绪。在谈话中,也大力宣传监区改造罪犯的理念,“奖励公平、机会均等、权利义务对等”等等,经过几次交谈,激励措施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帮助卜犯确立改造目标。就监区的考核奖励具体情况,分监区指导员对该犯作了细致的分析,说话不转弯、不打折,直截了当针对其目前的劳动改造情况而言,“杂工是获得奖励分较低的”,“鉴于目前的情况还是先安下心做好这个岗位的事情,获得大家的认可,无期减为有期后,信心就更加足了,这样做起工心情也舒畅”。这给卜犯觉得是实话实说的。

三、取得的初步效果

自从教育转化工作开展后,卜犯很少出现违规违纪的问题了。首先在监区劳动工场从事杂工劳动,工作上较为主动,内务卫生检查良好,经调整到车逢工后,表现较为稳定,性格比之前开朗,消极情绪明显好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2011年6月经监区研究,认定卜犯得到了有效的转化,因确有悔改表现,2011年6月为该犯上报减余刑,至今没有违规违纪行为。

四、下一步预测及工作措施 经过对卜犯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其个人的成长史、犯罪史、改造史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心理和行为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一是对警察的管理教育认同感存在选择性;二是可能出现“讨价还价”服刑思想;三是该犯对自身过分的奖励要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可能会用过去极端的行为相要挟。通过对卜犯的预测分析,我们在下一步将重点做好的工作:

(一)继续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层包夹和耳目监控的工作,将其出现不良行为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二)对卜犯可能出现 “讨价还价”的服刑思想情况,采取迂回措施,向监区领导、承包警察通报情况,由他们以柔性的办法予以解决。对过分要求得不到满足出现相要胁的情况,要尽量避免在争辩的环境中头脑发热,产生激烈对抗,应采取“冷处理、软着陆”的办法,以理服人,合情、合理、合法地将其逐步软化,斗理斗法斗智不斗气地加以处置。

(三)对其因上报减余刑后可能出现无所追求的情况,通过警察的真诚帮助和耐心教育,使之在人性化的改造环境影响下自动放弃消极改造的错误认识。

第9篇: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个案

所谓单亲,即离异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孤傲、不合群、逆反、脆弱等心理特征,因此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但就意义而言是可想而知的。下面是我遇见的二个案例。

案例之一

学 生:陈某(女)

家庭成员:母亲病故,父亲、爷爷、奶奶

家庭情况:母亲去世较早,父亲没有再婚,跟随父亲以及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在家经营袜业加工,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亲为其配备了手机、电脑等,每个月提供较多的零花钱。在与其父亲的交流中得知,因为从小失去了母亲,家庭对其非常疼爱,觉得她失去了母爱,比周围的孩子可怜,所以在经济上加倍补偿她,尽量满足她的需求。

该生特征:表现不差,成绩差。但据说小学成绩还不错,升到初中后成绩就直线下降,但人还是比较聪明机灵,善观言察色;有“考试焦虑症”;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十分注重形象打扮,很爱美。

采取的教育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暖心”行动,多鼓励多表扬,唤醒她的荣誉感。办公室、操场边,我多次单独找她谈心,表扬了她身上具备的优点和优势,告诉她要努力找出自

己的缺点和问题,要她成长成一名不单外表美心灵更美的人,我给她三天时间。谁知她第二天一早就来找我谈心,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我用她母亲临终时的话激励她,用她父亲不愿向她说的苦衷劝说她,使她争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学习上,不要“心有旁骛”。

教育效果:一段时间后我注意到她就有了变化了,课间休息时大家跑教室外面,她有时在座位上看书,看到老师更有礼貌了,课桌下的小镜子不见了(同学反映她上课也不偷偷照镜子理头发了),平时的穿着打扮变的得体了,低头玩手机的时间少了。而且听她家人讲回到家后上网聊天也少多了,学习的劲头很足。近段时间各科考试成绩都有进步,尤其英语进步很快。 对这个同学的教育和他们的转变使我想到:世界之大,各种类型的人都有,更何况处于青春好动的青少年呢?问题不在于他们的错误,而在于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待这些看似讨厌不可救药的孩子时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退”而求策呢?“问”什么?问自己最佳的教育办法;“求”什么?求教育的良策。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又是我们不得不努力做好的大事。

案例之二

学 生:刘某(男)

家庭成员:父母离异、跟随父亲。后妈、同父异母弟弟 家庭情况:父母早已离异,刘某抚养权在父亲。离婚后父亲

外出工作,一直由奶奶抚养长大,在奶奶接送下念了幼儿园、小学。父亲再婚后两年把他接到新家庭,离开奶奶。父亲再婚后又生育了一个儿子。父亲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于是教育子女的任务便落在后母身上。工作压力大、家务繁多的后母便让孩子寄宿学校,每月除了给生活费,极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等问题。

该生特征及存在问题:刘某成绩中上但他并不让人省心。开学刚两周,作为寄宿生的他就伙同班上其他两名男生翻墙出去上网,彻夜未归。事情败露后,我联系了家长来到学校。刘某的妈妈一到办公室坐下,就首先向我言明她是后妈,摆出一副“孩子不是我亲生,不关我事”的态度。经了解得知,在家里,由于刘某自幼与奶奶生活,长辈过分的溺爱加上亲友对其的同情使孩子养成了有求必应、贪婪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由于性格问题,在新家庭中与后母及弟弟的相处并不融合,在学校中也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后母对他基本上是一种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态度。

采取的教育方法:一是用爱抚平创伤,与其父亲沟通,建议父亲多在家陪孩子,经过多次劝导,他父亲终于决定向公司申请转岗,回到家乡工作,陪伴儿子。同时将刘某的情况告诉他母亲,要求母亲多关心孩子。二是用环境渲染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编排座位时,我有意在其座位周围编排了一些刻苦勤奋又乐意助人的班干部同学,并私底下叮嘱这些学生干部多主动地与刘某交往。三是加强交流鼓励,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我

也加强与刘某的交流,经常有意识无意识地拉他聊天,和他讲起自己当年的学习过程,引导他打开心扉。

教育效果:后来的一个学期里,刘某翻墙外出游玩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现在,他不仅仅性格开朗多了,变得活泼健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乐于帮助他人,同学们更喜欢他了,老师们也发现他开始主动思考问题了,经常到办公室请教,有时放学了,他还拉着老师问题目。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家庭婚姻的不幸,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无能为力,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尽力而为。这些来自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更需要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希望在这些孩子早期不幸的经历中,有幸在学校感受到不亚于亲情的关爱和照顾,希望我们努力地结果能够让他们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上一篇:群众路线学习个人总结下一篇:满分作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