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成功经验谈

2022-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状元成功经验谈

音乐高考生教学成功经验的分享

摘要:音乐高考生是指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考试并报考音乐类高等院校或普通类高校音乐专业的高中学生,他们属于艺术考生中的一类。目前音乐高考生要想升学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笔者长期从事一线音乐高考生教学,在此分享一些成功经验。

关键词:音乐高考生 教学 成功经验

在当前的高考招生政策中,由于音乐类考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导致每年报考音乐的人数只增不减。据资料显示,招生录取的人数与报考人数的平均比例已达1∶30,有的院校和专业甚至超过1∶100。然而,每年音乐类高考文化分的录取分数也在不断提高,使一贯注重音乐技能训练而忽视对文化知识学习的音乐考生,面临着专业成绩上线但文化成绩不上线而没法进入大学的困境。另外,在现行的音乐高考招生体制中,音乐高考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家长的经济压力都非常大,因为这些音乐考生参加省统一考试后,大部分还要参加各个省市、各大院校举办的自主考试。可见,音乐高考生要想升学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笔者长期从事一线音乐高考生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与广大负责音乐艺考的老师和音乐高考生一起分享。

一、本校教师的精诚合作

一方面,学校安排固定的上课时间,提供必备的音乐教学设施,让音乐教学时间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在音乐教学安排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安排一个老师负责统筹学生全部科目的教学进度,另外,邀请其他音乐教师兼教他们自己擅长的专业课。现在很多学校都是一个教师负责一届学生,为了更好地辅导学生,笔者的经验是:邀请一名女老师帮忙带教女生声乐,另一名理论很好的老师帮忙带教乐理,这样做可以分轻的自己的教学任务,保证了教学进度计划的实施。

二、开放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去学习,能者为师。例如我校一个以笛子为主修乐器的学生,他长期在校外跟专业老师学习,考试的时候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参加考前培训班很有必要,因为在学校里不能提供全方位的专业培训,课时量也不够,静不下来巩固知识,循序渐进。很多学生在学校都没有足够的音乐学习时间,考试的成绩老是提高不了,但上了高考培训班,一下子就提升了一大截。而且,在培训班里,学习竞争、模拟考试的场面是在学校里完全没有的。

三、提前进入高考相关课程的学习

学生进入艺术班学习的时间和程度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走音乐统考一条考试路线,可以为一些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前谋划其艺考方向。如有些学生的舞蹈感觉和基本功不错的,鼓励其往这方面发展;有些学生音乐理论专业较好的,可以安排他接触有关科目的学习;有些学生在播音主持方面稍显特长的,让他留意该科目的考试动向等等。

四、考前多关注学生

1.多陪学生。笔者的经验是:学生在参加高考考前培训期间,多次到培训班看望学生,鼓励学生,做学生坚强的后盾。

2.考前提前一周帮学生备考。考前一周是学生最紧张的时候,本校老师在身边打气是至关重要的。

3.一个学生也不能少。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不能到参加考前培训班的培训,笔者就坚持在校内帮她补习功课,力保其学习进度跟上培训班的同学。

4.积极为学生收集考试资料。考生确定考试曲目之后,笔者在网上搜索各种视频,带到培训班去给学生参考。

五、考试过程中与学生并肩作战

1.抽空到每一个培训班打气。音乐考试的周期比较长,考完笔试到面试的时间可长可短,这时候,老师的工作别疏忽。有时候学生所在的培训班分得比较散,共分别在几个地方学习,老师要不嫌麻烦,每一个培训点都去多遍,把考试的各种事宜都落实到位,让学生放心应考。

2.经常信息、电话联系学生,提醒、落实考试事宜。有些学生因为太紧张,会丢三落四的,忘拿准考证的最常见的事。曾经有一名学生进考场前15分钟我检查时才发现她拿错准考证,幸好有好心的路人帮忙,及时到附近的文印室重新打印一张,待赶到考场时刚好截止入场。

3.关心学生的生活。一个学生考前得了轻感冒,流鼻涕、嗓子不舒服,笔者咨询有关医生,及時帮她买药医治,最终能正常应试,发挥较好的水平。

4.对重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有一年,有两个学生是我们校最有希望上重点的,笔者特别关注,电话和辅导比其他同学要多。其中,一个学生主考钢琴,他一直对自己的演奏缺乏信心,笔者就不厌其烦的在一旁反复聆听他的曲目,对他的演奏报以肯定。最后,两个同学的音乐成绩都考上了重点。

5.认真分析考试成绩与研究考试动态,及时调整应试对策。在一次考试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前几天的钢琴副考中,考官们都喜欢音响效果好声音,笔者及时指导后面的考生要加强这一方面,果然,我校后面考试的学生钢琴的副考成绩整体都不错。

6.多与其他学校老师联系,掌握考试的最新情况,反馈给学生。像广东在2013年视唱练耳的考试中加入了新的音色听辨,导致很多学生无所适从,缺乏信心而影响了后面的面试。笔者多方打听其他学校的老师反响,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这个现象是普遍的,所有考生都没有料到改变音色听辨而提前做好准备的,让同学们心平气和的考好后面的面试。

六、省统考后为积极参加校考的学生提建议、备资料

校考是历年来最多、最繁杂的,也是一些省统考不理想的学生的最后拼搏,考试时间安排也太靠后,2013年广东的某些校考甚至影响了英语口语的考试时间,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准备。为此,笔者在网络上搜索了大量的招生简章与考试方法,并联系学校安排好校考学生的口语应试时间。最终,有几个学生凭校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七、文化复习跟踪

音乐院校的录取要参考术科分数和文化分数两条线,任何一条线不达到要求都不行。因此音乐术科高考完毕后,文化的学习摆在学生的面前,如何提起学生学习的劲头是老师的重要任务。有一种现象,一些同学因为音乐成绩不是很理想而无心向学,这时候,老师要整天到教室找他们,鼓励他们别放弃。当然,对于一些确实无法控制自己的学生,建议其参加校外封闭式培训,像参加音乐培训班一样严格管理、要求他们,因为他们习惯了一对一的小班式辅导,在学校大班化管理是不起效果的。我校有一个同学,他的音乐术科还差一分到本科线,最终因为文化分较好被成功录取到了本科。

作者:邓锋

第2篇:关于“高考状元”这回事

专版要目

■港大拒11名 高考状元的思考

■“分数崇拜”的根源在状元效应?

■小心“状元”崇拜走火入魔

■状元是功利社会的“消费品”

■对“状元”到底应该怎么看?

■我们应从高考“状元”身上发现什么?

■32年来出的“状元”鲜见“状元”人才,应试教育是主因

(承英/辑)

港大拒收

11名 高考状元的思考

郁进东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在内地招收本科生的香港大学表示,学校并不单纯以内地考生高考分数作为招生指针,面试表现亦很关键。今年最后录取的250人中,11名各省市最高成绩的“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拒之门外。

港大拒收高考状元痛了谁?

首先,痛了各省市的状元们。在内地,高考状元是要被捧上天的。亲戚乡邻贺喜,学校政府嘉奖,报刊电视追访,各地名校抢录。甚至一些商人也打起了状元的主意,请他们做托儿,声称是吃了他们生产的什么液什么宝而成功的。可今年首次自行在内地招收本科生的香港大学竟然对11名状元说“不”,这实在让状元们,尤其是被拒的状元们郁闷之极。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没有说港大都怎么个面试法,但从文章所透露的“面试主要以日常生活题目为主,例如以卖盗版要不要受惩罚等进行讨论”来看,面试题目并不算难,11名状元们没能通过面试,可能这些考生确实是高分不高能,不被录取也就怪不得人家了。

其次,痛了内地高校。每年招生季节,所有名校都会派出招生老师驻点在生源质量好的省份,密切注意高考成绩排在最前面的若干考生,当然,最受关注的自然是当地的状元们。去年,某省理科高考状元,北大、清华招生的老师是轮番上门邀请他报考各自的学校,并给出各种丰厚的奖励条件。而招生结束后,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今年全国各地状元,全部被北大清华瓜分,其中,多少人进了北大,多少人进了清华,大致旗鼓相当等等。现在好,香港大学公然拒录了11名内地状元,这无意之中猛击了内地高校一下。你们趋之若鹜争着抢着要的“人才”,人家竟然不屑。是港大在故弄玄虚,或者埋没人才,还是内地高校的招生观念、人才观念太老土?

最后,痛了我们的考试制度。新华社的报道没有说被拒录的状元占多大比例,17个省市的学生报名,有11个状元被拒,这比例不能说小。如果比例不小的状元,面试都不能过关,说明制造这些状元的考试方法令人怀疑。多年来,社会各界对我们注重死记硬背的考试制度批评很多。不久前,看到一张小学竞赛试卷,里面有两道题让我哭笑不得:接电话以电话铃响几声为宜?与人握手握多长时间为佳?我们机械刻板的考试已经真正从娃娃抓起,渗透到了幼小的心灵。像这样的考试,造就出来的状元有多少意义?如果以考查知识的死记硬背为主的考试制度不改变,我们只会造就一批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考试机器,处于他们顶端的状元自然要被拒收。

几年前,处于无锡的江南大学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几所学校共办了一个莱姆顿学院。四年前第一次招生时,录取的都是各省市本二批次以下的考生,考分都不高,有的甚至相当差。今年,这批学生毕业了,大多都在长三角地区的外企找到了工作,还有范百灵等7名同学取得了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让人不敢想像。这也许说明,高考分数对一个人能否最终成才,只能是一种参考而已。

对高考状元比较公允的社会态度可能是:考成了第一当然值得高兴,但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招生时,“状元”应该被重视,但绝不应被追捧。哪一天,北大、清华也对高考状元说“不”,可能说明我们的考试和教育制度就又前进一步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

“分数崇拜”的

根源在状元效应?

佚名

6月29日 《羊城晚报》报道,6月28日,香港大学在广州举行招生面试,有200多人参加了面试。面试结束后,状元陈嘉琪说,在港大的面试中,自己没有进入“二面”。

而有资料显示,为了招徕高考状元,清华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大则提高到5万元。

于是有评论者认为,中国教育中,“状元”效应是“分数崇拜”的根源。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状元"

谭建玲

内地多年提出的素质教育,落实到教育现实却是应试教育仍然轰轰烈烈,“分数崇拜”仍然根深蒂固,认为“分数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莘莘学子力争考取高分,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今朝金榜题名,成为“状元”,飞上枝头变凤凰。因为内地高校招生是以“一考定终身”,单纯以高考成绩划线,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学校,好成绩等于好学生等于好学校的“高考”绝对公式,学生就热衷追求考高分,而学校则以招收录取状元的多少当作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标杆。

总而言之,这种只重成绩不重能力的招生观念已在固有的教育体制下深入人心。全国高校录取制度可否借鉴别人的有效经验,通过多方面评价学生、录取学生?如考查学生思维水平、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敏感度、社会思考能力等;注重学生有大胆创新的实践能力等。让分数与能力同等重要,成绩优秀加上各项综合素质都强的学生就能上更好的学校,而淡化“状元效应”,淡化人们对“分数的崇拜”,不以“分数论英雄”,让家长、学校、社会关注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给“状元热”退烧

郑素言

中国人的“状元梦”做了上千年,状元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道出了状元的风光和荣耀。可是从隋唐开始,中国科场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状元,真正名垂青史的状元所占比例很小。如今的高校将多少省市的“高考状元”入其囊中,作为显示其办学质量、名望的一杆标尺;中学也将该校有考生成为“状元”作为教学的巨大成就和荣誉宣扬;公众特别是家长则将“状元”作为寒窗苦读一朝成名的范例。人们并不关注“状元”们的未来怎样,他们是否真的能成才,更关注的是“状元”两字的公关效果。

几年前,国家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连年在高考前提醒媒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要给 “状元热”退烧,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则必须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对考生更为全面的考查办法,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淡化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价,注重人才市场和社会舆论对其办学质量和声誉的反馈和评价,让学校培养出真正有学识、有能力的一个大写的人。

高考状元:以分数论英雄

甘武进

高考状元,顾名思义,就是在高考中,获得分数最高的人。有资料显示:为了招徕高考状元,清华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由2 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大则提高到5万元。

这就是最典型的以分数来论英雄了。高考时考了个最高分,成为了高考状元,就可以拿最高的奖学金了,好几万元呐。那笔奖学金对一般的学生家庭来说,实在是一笔很可观的费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出生于寒门的高考学子来说。如果能够成为高考状元,上大学期间的压力就小好多。于是,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考个高分数也就成了学生不断去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了;在高考中,考个高分就成为学生们的终极目标了。

这能怪学生吗?我想是怪不上的。以分数来论英雄,当清华、北大以提高奖学金的方式来招徕高考状元的时候,学生对分数能不崇拜吗?“状元”效应就成了“分数崇拜”的根源了。

“分数崇拜”才是教育界的“万恶之源”

廖萍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不准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明年起坚决不公布高考状元”、“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学生成长记录袋”等等诸如类似的符合“素质教育”倡导的先进做法无一不在“分数”面前败下阵来。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一个班级的评比,最终要看的是什么?是分数!是上线率!

有观众戏称 “收视率”是电视界的“万恶之源”,我看“分数崇拜”才是教育界的“万恶之源”!长此以往,教育不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要义,而以考高分为终身追求!追求高分本身没有错,但是“分数崇拜”却不是教育的要义。也难怪,在国情决定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分数是学生的前途、家长的希望、教师的奖金、校长的前途、政府的政绩,如此多的教育附着利益在其上,我们又谈何为学生“减负”?我看越“减”,学生的书包越重。

“状元”效应只不过是“分数崇拜”的一种表现

刘丽琴

分数崇拜的根源,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中,分数被当作评价、甄别、选拔、任用等等最最主要的依据,分数肩负着一个普通人的前途与命运,谁敢等闲视之?喧嚣热闹的“状元”效应只不过是分数崇拜的一种表现而已,绝非其根源。

其实,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小学生当中,追求高分者众,而追求状元者寡,尽管成为状元有种种丰厚的奖励和诱惑。因为,虽然状元的名目繁多,但每种名目下的状元只有一个,且状元的产生是随机的,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许一不小心便成为了状元。而追求高分,就有机会就读优质的中学、优秀的大学,将来就有可能拥有一份待遇优厚的职业。事实上,谁都知道分数并不完全代表能力,香港、西方的大学招生体制并不仅仅看重分数,实际上是完善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发挥作用。

因此,“状元”效应无所谓对错,即便改革评价制度,也一样会产生最出色的“状元”型的人物,一样会有大学出巨资来招徕优秀人才。所以,要摒弃的是唯分数的评价机制。只有健全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机制的内容、方法、手段,逐渐走出唯分数的怪圈,才能真正消除分数崇拜,“状元”效应也将不复存在。

应尽快构筑多元化招生的通道

黎业忠

在我国,考个高分,就能上所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考不好,即使相差1分,也名落孙山。分数永远是学生的“命根”,实在太重要了,学生能不崇拜吗?当媒体、商家争相炒作高考状元时,当清华、北大不惜重金招徕高考状元时,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分数崇拜”的现象实际上是我国单一化的招生模式造成的。

据报道:“哈佛的入学考试有75个分值指标,其中文化知识考试只占1分,其他是研究能力、艺术技能等多项指标”。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国的高校是否也应该尽快构筑多元化招生的通道,“不拘一格招人才”呢?

摘自《中山日报》

小心“状元”

崇拜走火入魔

郭之纯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又一批高考“状元”新鲜出炉。往往“状元”被确定只几个小时,其各种信息便会出现在网络上:从家庭背景到外界评价,从学习、生活习惯到目前精神状态,从个人职业理想到大学争抢盛况……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比对娱乐明星的“八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个曾长期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国家,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是集体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而且,高考“状元”往往意味着刻苦的意志、远大的志向、科学的学习方法等,适当推崇或可对青少年形成一定的激励。如今年浙江省的文科“状元”出身农家,靠“两免一补”的帮助读完高中,确实有必要深入宣传一番。

但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却弊多利少。

其一,有可能“捧杀”某些高考尖子。高考“状元”都还很年轻,缺乏人生历练,“状元”之名说不定就已让有些人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又何堪一顶又一顶“高帽”的重压?此时对许多高考“状元”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

其二,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大搞“状元”崇拜,本质上便是大力宣传“分”中自有黄金屋、“分”中自有光明途。这必将加重全社会对分数的迷信和依赖,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一些弊端的症结所在。

其三,容易伤害某些高考失利者。与“状元”相比,那些考试成绩平平者或不如意者才是数量庞大、更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年来,每年都有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制造出一些悲剧,一定要防止“状元崇拜”增加此类悲剧的发生几率。

摘自《中国青年报》

状元是功利

社会的“消费品”

李妍

在江苏宣布取消高考状元排名还未来得及收纳民众的评断之声时,一件意料之中的尴尬事还是发生了———无孔不入的媒体最终还是找到了所谓的“疑似状元”,并继续长篇累牍地向公众宣扬着“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状元经”。

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追求功利的年代,人们比以往更渴望成功。现实却告诉他们,如果你无权无钱且无势,向上的成功路径有且只有一条———通过高考。

在这样的成功饥渴下,催出了“状元秀场”———一一个学校需要状元,因为它带来的名誉可以增加招生数量,进而影响到学校的进账和教学质量问题;每个媒体也需要状元,状元甫出新闻大战即始,抢先抓住状元报道,意味着发行量的上升并引致广告商的青睐;商家需要状元,有了状元的代言,哪怕是对状元的资助,都能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社会营销效应。而这一切均源之于状元最大的“消费群体”:众多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们需要以状元为榜样。

然而,成为状元就意味着成功吗?一份近日出炉的“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却向人们揭示着这样惨烈的现实:通过对恢复高考以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调查,“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这是向多年来对状元佳话迷信不已的人们一次警醒和撞击,但它却不足以颠覆人们对状元路径的美好想象,以及对高考成功带来人生坦途的路径想象。

很大程度上,人们更愿固执地将高考的成功当作人生的成功,这似乎可归结为民众的普遍短视,但却更映照出普通民众向上通道的逼仄。逼仄到人们只有通过这样一条唯一的路径,遥望他们眼中的成功,哪怕这里充斥着罗彩霞们遭遇的权力链条,哪怕这里有着舞弊的黑暗,甚至在幸运地摆脱各种权力与黑暗之后,学子们依然还要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困境,人们仍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条道路上榜样树立的成功学,只因这个社会成功的道路太过逼仄。于是,尽管各地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炒作状元,对状元的围追堵截却一年也没有少过,甚至衍生出愈发猛烈之势。

摘自《羊城晚报》

对“状元”

到底应该怎么看

奚旭初

江苏高考今年排在全省前100名的考生看不到自己的名次。记者看到,一位考了423分的考生,在普通类位次一栏显示的就是“全省前100名”,但具体排在多少名他并不清楚。这是为了避免炒作状元而让名次“隐身”。

名次“隐身”,有助于遏制“状元”炒作之风。高考分数并不是评价高中学校和高中生的唯一尺度;而且成为“高考状元”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如果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个事实,将“状元”的经验绝对化,大肆炒作,客观上只会起到误导作用,必然会强化学校、学生和家长“唯分数论”的情结。而对“状元”本身,无度的炒作又无异于“捧杀”。不炒“状元”,让教育的天空少了些喧嚣浮躁多了些宁静理性。

然而为不炒“状元”喊好,却也不是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故意贬低“高考状元”,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把他们“妖魔化”。高考出类拔萃未必一定是人才,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在成千上万的考生中,能够脱颖而出,至少证明,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算得上佼佼者。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地方的“状元”,都出自寻常人家甚至贫困家庭。这些孩子身处贫寒之家,却不坠青云之志,从不在物质上攀比,追求的只是知识,这不正是最值得他们的同龄人学习的吗?

高考不是理想的制度,但在今天又是任何方式无法取代的制度。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中,片面地责备“状元”是“高分低能”,将他们当作抨击应试教育的“靶子”,既不合事实也有失公平。实际上,我们看“状元”,本不该只盯住他们的高分,而更要看到他们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的精神。今天许多家长都羡慕“状元”,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脱颖而出,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如果只是看到“状元”的成功,而忽视了他们成长的背景,那么这种愿望大半是要落空的。

正本清源,我倒是希望,扫尽了将“状元”当商机炒作的逐利弃义,扬弃了将“状元”当广告炒的急功近利,杜绝了将“状元”当政绩炒的哗众取宠,那么对那些胸有大志,发愤攻读的成功学子多做些宣传,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肯定,而且更是旗帜鲜明地构建“以品学兼优论英雄”的价值评判标准。有了这个标准的牵引,莘莘学子中必会才俊辈出。

摘自《新华报业网》

我们应从高考

“状元”身上发现什么

郭扶庚

尽管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再呼吁,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甚至于有的媒体连“状元”这样的字眼都故意隐去,但仍然阻挡不了公众对这些佼佼者的好奇。其实,看看这些学生成长的轨迹,分析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对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有实实在在的借鉴意义,对今后的教育改革也有诸多的启示。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些学生成为各省“状元”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们能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也少不了某些必然因素。根据这些“状元”的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介绍,除了少数人有过短暂的成绩起伏,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平时学习比较努力的,所以总体成绩都比较稳定,撞大运成为第一名的概率几乎为零。宁夏文科第一名李怡然在高中的三年时间里,没有请过家教,更没有在题海里煎熬,即使在紧张的高三期间也很少熬夜。她的理由是“休息不好,反倒影响第二天上课的质量,得不偿失”。宁夏理科第一名的杜彦涛也是这样,与同学们天天挑灯夜战、疲于应付不同,他不仅学习时间少,生活作息还十分有规律,每天必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晚上10点半准时睡觉。所以,要想取得出色的成绩,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磨练,不能沿袭过去应试教育的一套,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这也是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这些学生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其次,与很多人想象中的“读书机器”的刻板形象相反,这些“状元”几乎个个头脑灵活、很有主见。关于读书,关于生活,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特殊方法。来自绍兴鲁迅中学的浙江省文科“状元”沈凌波,除了刻苦勤奋外,还非常善于独立思考。北京理科“状元”宁少阳有各式各样的爱好,小时学过钢琴,现在开始学习吉他,虽然没有任何段位,但并不影响他对围棋的兴趣。北京文科“状元”刘庭梅最大的爱好是写作,她是校刊主编,班级和学校一些文体活动的串词她经常信手拈来。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都会有一阵“状元”热,其中不乏功利的考虑,但我们也不应完全忽略高考“状元”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启示。在里面,我们既可发现个人成长的某些规律,也可体悟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推动力量。在国家大考中,年轻一代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分明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社会的巨大进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可以说,从高考“状元”身上,我们能够做出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层次的解读。对于“状元”,仅仅惊叹于他们独占鳌头的成绩是肤浅的,也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真正重要的是,要从他们那里寻找那些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成长的各种有益因素,并将之运用于实践。

摘自《自考服务社区》

32年来出的“状元”鲜见

“状元”人才, 应试教育是主因

胡志强

6月24日,商报记者对话《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专家蔡言厚,深入解析恢复高考30多年来的高考“状元”发展现状。

观点

一名老“状元”反感热炒“状元”

魏成才(化名)是我省1983年某市的理科“状元”,如今,43岁的他不仅是位博士,还是某领域的知名专家。

他不愿公开姓名,原因是自己不喜欢社会上热炒的“状元”称谓。

在魏成才看来,“状元”文化的本质是急功近利。当社会形成一种“状元情结”时,出一个高考状元对中学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提升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社会过度关注,对“状元”们未必是好事。

调查

32年来出的“状元”鲜见“状元”人才

今年5月14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也给高考“状元”的崇拜者们泼了一盆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得此结论的是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蔡言厚是该课题组首席专家。

结论从何得出?蔡言厚和他的课题组先找出各大学的“杰出校友”,再回顾他们的高考成绩,结果发现“杰出校友”中是当年高考“状元”的人数非常少,反倒是排在班级十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最高。

报告中说, 因为有了“状元”崇拜的传统,一些重点中学出高考“状元”后炫耀,老师以培养“状元”获得声誉,考生和家庭为“状元”自豪,媒体为吸引眼球,商人为扩大销量,酒店则及时打出庸俗的“谢师宴”招徕顾客。

由此,非理性的“状元崇拜”风一步步推向高潮。

探因

缺乏规划影响“状元”发展

蔡言厚分析,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之所以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只看重牌子,挑专业时赶热门,而缺少志向与主见,同时很少考虑职业发展和个人的兴趣与特长。

此次调查以1999年我国高校本科大扩招为界,按高校大扩招前22年和后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对各地区高考状元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到的“高考状元”共有1120余人。

调查显示,高校扩招前22年,高考“状元”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相对而言比较理性,“高考状元”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的预期收益。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选拔人才的多元化时代也应该到来。中学、大学、媒体更应该关注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并作出令人信服成绩的怪才、偏才。”蔡言厚解释,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

蔡言厚认为,“状元”的智商都是比较高的,限制他们成才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发展”,他把现在存在的问题归罪于应试教育问题。

“应试就是为了考试。很多学生把精力全部放到中学、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方面去了。其实一个人要学的东西是多方面的,除知识外,还有人际交往等等,这些不可能在书本中学到,不能忽视应试教育形成的高分低能现象。”蔡言厚说。

对话

班级10至30名的学生成才几率大

商报记者:蔡教授,如果仅仅从“状元”和“杰出校友”重合度不高来得出结论,是不是缺乏科学性?

蔡言厚:一方面,高考“状元”是拔尖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是大家公认的。对他们进行比较,可看出我们整个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商报记者:高考状元应该在后来的职业生涯当中特别出色,这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呢?

蔡言厚:不,这是人们的一种期望,小时候表现不错,希望你长大也很好。但是我们发现,这两部分比较后,在后面那部分,杰出校友那部分当中,很少发现高考状元。

商报记者:我们按照您的逻辑推理,那些杰出校友高考时成绩很一般?

蔡言厚:是的,据我们统计,在一个班级当中,成绩在10至30名的学生成才几率大。

关注“状元”是为了指出问题

商报记者:拔尖学生为何成才几率不高?

蔡言厚:问题出在应试教育,只重视课程考试,会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指标考试。

商报记者:这条结论的价值在哪儿?

蔡言厚:提醒这些优秀的学子,中学阶段只是人生当中一个比较短暂的阶段,后面还有更长的路,对于现在取得的成绩,不要过于满足。

商报记者:您为何选择高考“状元”这个特定人群作为调查?

蔡言厚:希望大家能够对高考“状元”不要过分地给予很大期望,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商报记者:既然您说不要把高考“状元”当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去过高地关注他,可您这份报告就以中国高考“状元”作为标题,是否恰恰引起人们高关注度?

蔡言厚:人家都关注的话题你应该也来关注,我们的目的就是指出问题,然后引起教育部门、学校能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应试教育妨碍创新教育

商报记者:从1999年到2008年,北大和清华吸引走绝大多数的高考“状元”,您觉得这有问题吗?

蔡言厚:我觉得这有点盲目性,不过也难怪他们,我们一般学习成绩好的都选择北大、清华。

商报记者:您另外一个调查结果是“状元”们绝大多数集中在经济管理、数理化、电子信息3个专业里头。

蔡言厚:是这样,数理化是基础,学好以后,做任何具体专业方面都会有好处。但是经管专业就不一定了,一定要有实际经验。

商报记者:如果从我们身边个案和例子当中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价值又在哪儿呢?

蔡言厚:从这个群体和另外一个群体比较出差异后,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了。

商报记者:您是借由研究高考“状元”这个群体,再思考当下的教育制度本身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能不能把这样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

蔡言厚:应试教育妨碍我们创新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一个是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我培养出一个“状元”,就表明学校整个水平就提高了,就可以大吹大擂了。可除了“状元”外,其他人怎么办?

商报记者:那您给高考“状元”们一个建议吧,怎样把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在整个人生当中?

蔡言厚:我建议高分考生应避免随大流、追热门,而应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培养立志、苦读、敬业、报国四种品质。

摘自《河南商报》

作者:承 英

第3篇:解读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

明晰我校毕业生的备考思路

增城市华侨中学何杨坤

高考尖子生的高考成绩离不开他们先天的智慧和后天的勤奋,更加离不开他们独到的学习方法和成功的秘诀。解读他们的成功经验,研究他们的学习规律,剖析他们的学习心态,吸收他们的有效做法为我所用,这对我校毕业生的复习指导和备考管理是非常有用的。

一、高考优生备考经验谈

安一辰是一个很文静的女生,却有着傲人成绩——她是天津大学天津地区录取的第一名。她认为,平时总结很重要,理综一定要准备错题本,把以前的错题不时地拿出来翻翻看看,加深记忆。像化学这个学科,就要注意两点,一个是掌握规律,一个就是抠细节,基本的东西最重要。生物就需要考生多看书,看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把重点和难点画出来,至少画两遍,然后再复习的时候就看两种颜色都画过的地方,那就是重中之重,要反复看,反复记忆。而英语,不仅要有错题本,更要有生词本,把出现过很多次很重要但总也记不住的词记录下来。同时为了保持语感,安一辰建议在最后的十天里要坚持天天做模拟题。如果英语作文是弱项的话就需要记一些句型和写作模式。安一辰说,记得老师曾经告诉她,不要一看以前的错题心里就不舒服,应该换一种想法,用感恩的心态对待每一道错题——错题对自己是一个提醒,幸好不是在高考时出错,既然现在发现这个点上有漏洞,就一定要在高考前及时地补上。 理科状元林源:把考试当乐事。把学习当作充实自己的过程,不只是仅为了高考,就会以愉快的心情对待考试。我喜欢打球,喜欢参加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我觉得体育锻炼并没有耽误学习。这次高考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考得很好,我们的丰收显示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平时大家在学习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从而共同进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在一起交流时大家彼此取长补

胡湛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学生,贵州省高考理科状元):我始终认为,一个人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语文是基础,因为“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的综合性强,不象数理化那么有明显的循序渐进;它虽然也有阶段性,但不可能截然分割。要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首要的是必须全神贯注地听课,上课时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做到眼看、耳听、口说、心想、手写,尽可能地吸收有用信息。光这样还不够,还要高度重视课外点滴的积累,勤作读书笔记并持之以恒。我最喜欢《语文报》和《作文通讯》。每次阅读上面的文章都非常用心,看完后想一想,记一记,使头脑里留下较深的印象,对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或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就摘录要点作为资料保存;对上面的题认真做并进行筛选,对未掌握好的知识进行再思索,弥补薄弱环节,高

考时感觉很有收获。

韩欢(2008年的文科状元)。关注细节、减少失误是成功秘诀。她有一些成功的学习经验告诉学弟、学妹们,高中三年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塌下心来,将书本的基础知识吃透,有些同学读课本时,只是泛泛地看,一些细节知识往往被忽视,这是不可取的。考试中的题目不管再难再偏,都不会超出课本大纲的内容,如果能认真研读课本中的细节并记牢,再举一反三进行练习,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失误是关键。高考试题难度都很平均,高考同样是尖子之间的竞争,大家实力不相上下,也不会出现对某某某更顺手的情况,所以减少失误便成了获得高分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多练勤改的习惯,将平时练习时容易做错或容易忽略的地方多做修改,比如容易做错的数学题,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所有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提高高考做题的速度。

马欣然(高考理科状元)。踏实谨慎、有计划是成功关键。在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时,欣然告诉记者,学习的有计划性是她的一个法宝。欣然说,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排当天一天的学习,总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不是盲目逮什么学什么。在学习中,许多同学都在搞“题海战术”,但是马欣然不是如此。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做一道顶一道”。马欣然说,她做的题与其他同学相比要少很多,但是,每做完一道题,反复总结、分析,可能就能掌握这一类题的解法来。

准备考试是长期的事情,要想在最后一个月取得大的突破是不现实的。而考场上的发挥对成绩非常重要,考试状态的好坏可能造成最后成绩20到30分甚至更大的差异。因此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状态。

最好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平静、愉快的。临近高考,没有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让自己太紧张。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保证充分的睡眠,保证体力。千万不要熬夜复习,这样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对考试有害无益。

到了最后一个月,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两三遍的总复习,各门课的知识已经形成系统。这时候要再把每门课仔细复习一遍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利用这段时间把知识梳理一遍,不一定要写下来,只要做到自己心里明白就可以了。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查漏补缺,对自己在前期复习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和知识上的漏洞要进行补救。 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各科的均衡。每门课都要复习到,如果对自己的优势科目掉以轻心,结果往往不好。比如说自己的数学特别好,结果在考前10天就提前结束了数学复习,到考试的时候做题肯定会感觉手生,成绩有可能大幅度下降。

在最后阶段不要采取“题海战术”的复习方法。最后阶段做一些练习是必要的,但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练习要特别讲求效率,题量不要太大,也不要把时间耗费在钻研难题上。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保持解题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是要巩固自己的自信心,所以泡在题海里或一个劲儿地做难题都是不合适的。 对文科学生来说,最后一个月再去记忆一些陌生的知识是不必要的,最后这段时间应该复习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英语单词、语文的文言文和历史年代等等。基础是最重要的。

二、解读经验,明晰思路,增强备考信心

备考思路一:勤总结、多回头、强记忆

善于总结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最好方法。高三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训练,已经做过不少的习题,知识点反复考,题型反复练,模拟训练月月来,因此我们必须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实现学习的高效益,那么就必须要善于总结,总结考点、总结题型、总结方法、总结重点、总结常考点、总结常错点等等。通过总结理清知识体系,反复回头思考,达到精简训练,增强记忆的目的。

备考思路二:重错本、反复做、保过关

准备错题本,用好错题本是高考优生的共性经验。我个人认为,错题本并不是记录所有的错题,而是用来抄记在多次考试中自己认为常错的知识点、常错的题型、容易混淆的考点或其他个人认为重要的内容。通过错题本的整理,反复揣摩错因,纠正自己认识的偏差,达到让知识过关的目的。

备考思路三:要团结、互相帮、多交流

师生团结、生生团结可以创设班级和谐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备考环境。毕业备考不是个人行为,不能依靠个人力量完成“终身大事”。学习需要取长补短,学习需要互相解疑,学习需要互相鼓励,学习需要凝聚集体智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信任,和谐沟通,加强交流,形成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迎考氛围,最终实现双羸。

备考思路四:重课堂、认真听、巧记录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获取途径还是课堂上。学校里的老师毕竟是熟悉你的老师,而且所有的知识在第一遍听到的时候是最容易记住的,若是一知半解地再想要牢固掌握就会遇到阻力。上课的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除非缺课,最好自己记录笔记,抄别人的笔记并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记笔记也不是只记板书,特别是文科,板书上根本无法把上课的内容全部包括。如果能做到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那对于文科,尤其是英语就有非常大的帮助,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备考思路五:爱运动、多休息、养精神

加强运动与充足休息是让身体保持精力充沛,确保学习状态持续稳定的保证。高三的学习任务

很重,思想压力大,每天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大脑缺氧,造成精神容易分散和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影响日常的学习,出现高原现象。只有大脑及时补氧才能避免出现以上症状。运动可以保持身体新陈代谢,加速大脑补氧;充足的休息可以消除大脑的疲劳,恢复活跃的思维。我们不能因高三紧张的学习而忽视运动与休息。

备考思路六:保心态、定计划、增信心

保持良好心态可让每天的学习都在愉快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多位高考优生都谈到学习和考试要保持良好心态,以避免在沉重的压力下学习,体现学中乐、乐中学。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保证学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贵在坚持,坚持是最重要的精神,它甚至比你的才能都要来得重要。高三的英雄不是长胜将军,而是愈挫愈勇的斗士。可能你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我认为不如培养一些比较容易坚持的习惯,这反比那些题海战术更加有效。

高中这三年的学习,可以说是为了高考,然而有了好几年扎实的基础,高三的复习并不“黑色”。高考成绩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偶然性,但高考必然是测试能力与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不必去诅咒高考,而应去勇敢地面对它。“一分辛苦,一分收获”,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

2012年12月

第4篇:高考状元父母的六大成功经验

考前几天,孩子复习功课方面大局已定,这时父母重点是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和身体适应,以下是 五位高考状元及其家长归纳总结后的成功经验,供今年高考考生家长借鉴。

经验一 言辞适度“冷淡”,后勤尽心保障

考前家长应该尽量避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要过多地叮嘱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准备工作。言辞上要适度地“冷淡”孩子,从后勤保障上有意识地再帮孩子检查一下,必备物品如准考证、文具、手表等绝对不能遗漏。

经验二 考前带孩子逛公园看风景

考前几天,安排一次活动,最好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放松,去公园里走一走、爬爬山、玩玩水、赏赏花、看看草。一为放松心情,二为让孩子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正确的态度,让他明白无论成功与否都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彻底放松心态。

经验三 家中复习环境与考场环境一致

从考试前几天开始,就应让孩子作环境适应。考试期间,天气已较热,而大多数考场都没有空调,因此孩子在家复习这几天,天气再热他们都不开空调,保持与考场一致的环境。也不要太计较噪声和其他影响,提高耐受噪音干扰的能力。这样孩子在考场考试的环境与平时复习环境一致,才不会因适应不了考场环境而发挥失常。

经验四 考前不定分数考中不谈成绩

每年高考的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因此每年学生考试的成绩总会出现浮动。不要给孩子定各门功课考分目标,不要求孩子非要考上哪一级学校。考试期间,不要考完一门就急着跟孩子谈结果,告诉孩子只要尽力就可以了,至于结果如何,不要想那么多。

经验五 家长不必送孩子进考场

除考前熟悉环境外,考试时不送孩子去考场。孩子都是懂事的孩子,他们都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一位状元这样说:“我不希望他们像别的父母那样,在太阳底下天天站着,那样我会不安心答题。”其家长说:“我们就没有到现场,该怎么上班怎么上班。”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非常好,避免了降低孩子的自信和增加无形的压力。

经验六 告诉孩子高考只是普通测试

这些成功家长的经验就是告诉孩子,高考对于他,像做了一次普通测验。学习也一样,关键是平时把工夫下到了。

第5篇:高考状元成功的秘诀

《决胜高三》赵翔、辛旺:汇集错题补缺差

央视国际12月23日 16:51

赵翔,高考湖南省理科第一名,高考成绩为659分,毕业于湖南省桃源县一中。辛旺,高考内蒙古自治区理科状元,高考成绩649分,毕业于北方重工第三中学。

两位状元,一南一北,居然在理科学习中成功的秘诀一模一样,都是把错题抄在笔记本上反复研究,汇集错题补缺差。两位状元都告诉我们,在高三冲刺中小小错题本能够帮上大忙。

这种专家、状元都认可的好方法,是否也被高三的同学普遍采用呢?我们来到北京一所普通高中,班主任告诉我们几个月前就已经向大家推荐了错题本这个好方法,但是当我们想看看同学们的错题本时,情况却颇出我们的意料。

虽然老师早已提倡,可是全班45个人,数理化生4科加在一起才凑了不到10本。那么同学们为什么只愿做题,不愿意做错题本呢?

几乎所有没有做错题本的同学都反映,如果把每天做错的题目都从提干到解法详细抄录,在时间上根本无法保证。抄写浪费时间,成为了同学们不做错题本的最大原因,但是两位状元却说他们的错题本很少抄题而且不是有错必录。

总括两位状元制作错题本的经验,为了省时、高效,抄录错题时:

1、 要尽量减少抄题;

2、 要注重抄录出错的关键步骤;

3、 不收录计算失误等低级错误。

下面让我们来仔细近距离接触状元们的错题本。这时我们就发现,赵翔、辛旺的差别还真不小,赵翔写得十分工整和仔细,辛旺的剪剪贴贴得十分全面。赵翔告诉我们,他错题本中最有价值的是这些红笔红箭头的评注。

这是赵翔针对一道关于饱和生石灰溶液的选择题写的评注。首先他分析了两种解法的性质和特点:一种是定性分析,一种是定量计算。然后可以从饱和生石灰联想到饱和硫酸铜,化学情景变化后,解题思路也有相应的变化。最后,所有知识方法都总括到一个著名定理:勒沙特列原理。专家告诉我们,赵翔这一连串的箭头和评注,其实就是将知识串联、打通的过程,能构建自己的学科思想体系。

另外一个状元辛旺,尽管没有赵翔这样的评注,可他的错体本也特色鲜明,那就是粘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小纸条。这些纸条都是从参考书和试卷上剪下来的。

辛旺说剪贴参考书和考卷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复习的范围缩小、搞精,二是随时可以把彻底明白的错题从错题本上撕掉。您看,到了高考结束,辛旺的错题本还是只有这么薄薄一本,而这种不断撕下旧的、粘上新的的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好方法。

辛旺认为,一定要针对自己的知识缺陷去设计错题本,去动态使用错题本。只有不断修改错题本,才能不断审视、反思自己对知识网络的掌握情况,也才能让自己的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两位状元带给我们的复习提示:不要等到考试前再临时抱佛脚地死记硬背自己犯过的错误,而是在平时就已经把错误化整为零、逐个击破、不断反思、逐步提高。

四川理科状元叶欣:复习时将自己置于考试场景之下 叶欣,四川省高考理科第一名,总分687分。毕业于四川省成都七中,现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无论是科目复习还是心理调适,叶欣认为,考生都要切忌放纵自己,“如果长时间地处于轻松自然状态,考场上就很难发挥出正常水平”。

叶欣介绍说,她的一些同学在最后一个月采取了“休闲重于复习”的战略,一进考场,他们突然发现很难迅速地进入解题状态,思维也不如从前灵活敏捷。结果,高考成绩不如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时是一个人复习得最辛苦最投入的时候,也是水平最佳时期。若在考前不能持续这种状态,高考成绩当然大打折扣”。

谈到自己的复习良方,叶欣只用了4个字来概括:多做试题。

据叶欣介绍,在高考前的10天里,她几乎每天都做10套试卷。“因为知识点都已经熟悉明确了,关键是利用做题纠正自己审题不清、粗心等缺点”。这使得她没有空余时间去思索一些令人徒生烦恼的事,只允许自己全心全意奔向高考。

叶欣说,在考前做足够多的习题有益无害。正像学游泳离不开水一样,“多做”也是理科考生通向优异成绩的惟一路径。她建议考生们在不多的时间里成套地做试题,“既然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就要靠‘多做’找着应试感觉,并把速度练上去”。

不过,在“做”的过程中,她提醒考生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不要追求数量,只求彻底弄懂吃透。做题时不能抱着猜题碰题的侥幸心理,高考试题是灵活多样的。在做题时,要牢记自己暴露的缺点和不足,并在下一次练习时有意识地注意并改正;其次是要以考试的形式训练解题。在平时练习时,考生不要懒散或三心二意,而应将自己置于考试的场景之下,“限时限量”完成。叶欣说,考生所规定的做题时间应比实战时间短,这样才能强迫自己加快解题速度,提高准确度。“熟能生巧,一旦把速度提上去,高考成绩就不会太差”。

她还补充说,以上所言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不打击自身信心的基础之上。“假如因为几次练习的不尽如人意就灰心丧气”,应当减少练习数量,并适当降低试题难度。另外,叶欣介绍了几点心得。她说,相对于文科类考生而言,理科生所要面对的题量更大,题型也更为复杂。因此,在临近高考的前10天,考生应将以前的试卷、习题再温习一遍,尤其要特别关注错题。但千万不可只看不动笔。“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或想个大概而懒得动笔,那么一些看似简单实则易暴露缺点的环节就错过了”。

考前的生物钟也一定要调节好,“不要因为第二天有考试就刻意地早睡”,只要遵循了惯有的生活规律,考生就能够精力充沛地迎接挑战。

如果在进考场之前感到紧张或束手无策,叶欣建议不妨随便阅读相关书籍,既可以缓解气氛和心情,又能够提前进入考试思路,有助于考场发挥。

最后,她提醒家长在一门考试结束之后,应“避免问涉及考试内容、结果的问题。帮助考生检查证件、文具,督促考生午休等才是家长们更应该考虑的”。

广东理科状元:用纯粹应试的心态去面对考试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最后一个月,不可能做到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最主要的是找出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理科是拉开分数段的关键学科,每天的常规训练量必不可少。

英语也得靠做题。如果没时间一套一套地做选择题的话,只做完型填空就可以了。但错题一定要去问老师,搞清楚为什么错。

数学的基本策略就是不去钻难题,要着重攻选择、填空,一个是练速度,一个是练准确度。对于一个数学较好的学生,我的老师曾要求30分钟以内做完选择、填空。对于中等生,放弃最后一题最后一问的话,可以把时间放宽到40分钟。

理科切忌做难题和怪题,重点应该放到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新解答,找准失分点。临近高考,学校大小测试越来越多,要正确对待每一次考试,学会总结考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哪次考得不好,只去分析得失原因,一定不要为分数不好而苦恼。

语文要强化的东西就是选择题和一些经典课文,即使不能背诵也要熟读。

关于考试心态的问题,我个人的最大体会是,只是把它当作一次考试就可以了,不要去考虑这个考试给你带来什么后果,只是专注于那一份卷子,不要去想分数的含义。只有把高考想得非常纯粹,用一种纯粹应试的心态去面对它,才能考出自己能力上限的分数。

陕西文科状元孙凌:学习不熬夜,路上背单词。

“这么好的成绩,有啥窍门啊?”昨日下午,记者半开玩笑地问。这位17岁的姑娘很认真地回答,最大的窍门就是用心做每一件事。学校功课比较紧张,回家就好好放松。“我基本上不熬夜,最晚的时候就学到晚上12点半。高考前一个月,晚上11点我就睡了。”“文科最重要的是基础扎实,临考突击作用不大。”

孙凌的成功靠的不是窍门而是勤奋。高中三年,她每天早上都第一个到班里。善于利用时间是她又一特点。“学习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具体到每门课每天的任务和目标。上学的路上都在背单词。”“中午放学,其他同学还在聊天的时候,她已经飞速收拾好东西,很快吃完饭又投入学习。”

此外,孙凌面对困难时,她主动和父母、老师讨论,向别人取经。这孩子很豁达,从不自私,她很愿意为同学答疑解惑,她人缘十分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志愿填报后的当天,已经是晚上7点多,其他同学都离校,而她把教室打扫干净后,才一个人回了咸阳。

北大高考状元谈高考冲刺

5月6日,记者来到北京大学,采访了几位在高考中名列全省第一名的文理科考生,请他们谈谈在距高考尚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是怎样复习备考的。听说是要对正在备考的考生介绍自己的应试经验,几位已在北大就读的考生们认真地对记者追忆了他们的“临考往事”,还纷纷对正在准备功课的考生们提出建议。

江苏理科状元朱海一:

我发现如果只想着一件事,很容易把它做好。高三我的脑子里只有高考一件事,全力以赴备考:只去分析得失原因,不为分数好与不好而苦恼,否则这一年都不能有好心情,因为高三一年考试太多。

我喜欢学习,单位时间学习效率高,并不是每天埋头苦学,而是作息时间有规律,规定固定的时间学习,而不是想学就学。

吉林理科状元吴茗:

高三阶段是查缺补漏的时候,我经常找与老师和同学谈心,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好的方法,也可以互相分析错误,心里会非常有底,非常踏实,可以很有自信地走上考场。

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注重基础知识,不要在基础薄弱的时候刻意抓偏题、怪题。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很关键的,对各个科目的均衡进步影响最大。

浙江文科状元徐语婧:

高考基础分占的比例非常大,要多拿分的话,还是要立足于课本的基础,先把课本吃透,掌握了,这是最重要的。关于课外习题,我觉得不要贪多,以老师提供的信息为主,因为老师经过大量的收集、筛选,提供给我们的题目都是比较典型的。

你把那些题目完全掌握了,把错题都给收集起来,分析一下自己当时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这样的话,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成功率比较高。 广东理科第一名许顺:横向比较查缺查漏

在学习方面,我在考前注重查缺查漏,我一直有个习惯,比较重要的科目都有记错本。即使是一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觉得它有代表性,我也会放到那个本子里去。这个本子平时不会花太多时间看,临考前一定要看。因为一个人平时犯过的错误,他有50%的几率会再犯。我当时很注意看往年的高考题,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每道大题至少做3遍以上。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做题的过程中要整理脑子里的知识结构,将各年的考题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同是立体几何题目,每年都会出一道,每年都是中等难度。方法有哪几种,要记在脑海中。在考前通过横向比较,理清答题线索。

广西文科第一名蒋德军:心态平稳多做题

蒋德军对记者说:现在距高考只有40多天了,我去年在这个时候就是做题。因为前面已经复习很长时间了,最后的备考阶段一定要把各科时间分配好,离高考近了,我每天两三个小时做数学题,选一套比较合适的数学题系统地做下去。语文跟着老师走,也是多做题找考试的感觉。我在最后冲刺阶段侧重于历史和政治,把以前做过的模拟题拿出来总结初步的经验和教训,发现自己在哪方面尚有不足。对考生来说,在最后冲刺阶段要不急不躁,按固定的学时规律慢慢来,把心态放平稳。

新疆理科第一名杨传龙: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本来没想到能考上北大,有这个目标,是一位班主任鼓励了我,我在考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我每天训练做模拟卷,找到感觉,像篮球运动员投篮的感觉。身体健康也很重要,高考不仅是脑力的竞争,也是体力的竞争,会因为身体不适影响发挥。考试是在题目上体现出来的,考前多做些每年的模拟题,在高考时答题会比较顺。同时可以及时找到知识结构的不足,可以补救。时间已经很紧了,成绩好的,心态就要放松了,别有太重的负担;成绩差的,要严格要求自己,抱着最坏的目的,争取最好的结果。尽全力吧,不要给自己留下后悔的借口,因为还有一个月,不是说没有时间了。

北京理科第一名权静:提高做题准确率

权静告诉记者:对考生来说,备考关键一点就是要提高自己做题的准确率,考前一个月不要做一些难题,要抓一些基础的中档题,把自己会做的做对了就可以了。

我是埋头苦学、抛开杂念、踏踏实实,该做机器时做机器,该做人时做人,苦呵苦,熬出来的。高考前去钓鱼,看电视,什么都不想。我的高考复习,一部分跟着老师,考前做资料总结、题型总结、改错补错、整理笔记。

广东理科第一名叶玉婷:注意细节

她这样介绍:考前,我回忆最基础的东西,看一下复习纲要,保持一定的做题量。每天按时做题,把兴奋点调节到和高考一样。每年高考都会出一本《考试说明》,我对着上面列出的知识点,看一下自己还没有掌握什么。复习时踏实一点,不要太浮躁。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很牢固地去掌握,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不要太粗枝大叶,以为差不多了,就放过去了。

第6篇:高考状元谈经验

重庆理科状元孙涛

“每天的计划和总结很重要。”说起学习方法,孙涛认为,每个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自己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后都要把每一项写在纸条上,在睡前作总结。

“勤奋、感性、感恩,这是这个孩子给人最深的印象。”孙涛的语文老师李建兵,学校曾组织了一次活动,让高三学生谈自己为什么读书。

“也许你们无法想象,全家人节衣缩食只为了我能走进学堂,无法想象村里的人都说我把家里读得一穷二白,何必呢?但是我知道只有读书能改变我的命运„„”孙涛讲述了一个农村的孩子获得读书机会的不易,他讲了约十分钟,台下师生纷纷落泪。

李老师说,因为这样的信念和坚持,高三大大小小几十次考试,孙涛只有一次以0.5分的差距考了全校第二名,其余都是第一名。学校的老师们每次都会以奖励的名义,给他学习用品、复习资料,甚至食堂的师傅都会多舀一点饭菜。高考后聚餐时,孙涛一个个向老师敬酒,每敬一位老师都泪流满面,那是三年来,大家看到他第一次哭。其实他心里明白,是大家的关爱在默默地为他保驾护航。

北京文科状元伊思昭(人大附中分校)(微博)、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人大附中)(微博)和北京理科榜眼施沁汝(人大附中)的访谈实录。

主持人王莹:在这个时候,你们有没有什么学习秘籍,考试经验,虽然都是后话,能不能跟师弟、师妹分享一下?伊思昭:关键要喜欢你学的科目,即使你不是特别喜欢,也要培养感情,如果你喜欢它,它也会喜欢你。主持人王莹:感情能培养出来吗?假如不喜欢数学怎么办?

伊思昭:我原来也不是特别喜欢数学,后来尽量喜欢它,它真的就喜欢我了。

主持人王莹:你怎么做的努力呢?不停跟它做斗争,或者拼命告诉它我喜欢你。

伊思昭:天天看着它就慢慢喜欢它了。心理暗示。

主持人王莹:我听说书到最后是越读越薄的,一开始越读越厚,信息占有量比较多,到最后越读越薄。梁思齐呢?梁思齐:不能死记硬背,不光要懂结论,而且要知道原理,要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

主持人王莹:这个原理不都是写好的吗?

梁思齐:现在有些同学,学习的时候,不注重推出结果的过程,只注重最后的结果,这样的话学到东西,就是残缺的,少了一个培养自己分析能力的机会。这样在最后面对许多实际或者是现实问题的时候,你就无从下手。主持人王莹:这个方法在多大的时候找到的呢?

梁思齐:也不是找到的,慢慢自己总结出来的。

主持人王莹:学习多了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了?

梁思齐:对。

主持人王莹:哪门比较难?

梁思齐:理综难度比较高。

主持人王莹:难在哪里?

梁思齐:考察的是学生分析的能力。光死记硬背做不好题。

主持人王莹:还是要知道原理,要自己推动反复的论证,真正理解了。

你学数学困难吗?一般的文科生学数学都是有点难?

伊思昭:对于文科生来说,我原来考的一般,不是特别好。努力避免不应该出现错的地方,你要是算错了,上一步写5,下一步变成6了,比较少的错误,避免这些,把这些避免了数学并不是很难。

主持人王莹:基础是不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他们说的原理,一定要真正的理解了,掌握了?

伊思昭:到最后,数学要培养细心、专注,做一道题,把每一步都细心写好,因为到最后,比如说这样的题大家其实都会了,关键看你能不能细心算出来。

主持人王莹:你自律性这么强,我上学的时候就特别贪玩的,所以我不是状元。

施沁汝:贪玩大家都这样,关键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主持人王莹:你想要什么?

施沁汝:就是去读书。

刘秀清:能够拿状元的孩子都有优良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意志,有这样的基础才有这样的综合实力。这两个孩子都是综合实力很强,而且为人非常的善良,能够乐于奉献,做人和学习缺一不可。

主持人王莹:是不是综合素质非常强才能成为状元?

汤步斌:这是人大附中多年的素质教育的成果。

主持人王莹:不谈成绩的?

汤步斌:不谈这个事。出了成绩,是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的,他们两个不拿状元和榜眼,还有其他的同学,整体水平的线是有大的团队在这里。就是学生高分层,综合素质上来了,就没有必要天天练高考的事情。梁思齐钢琴九级的,又是足球协会的,又是艺术方面的,还搞音乐创作,还有小语种,不是很精,有十多门都可以说上来。

主持人王莹:他不是学理科的吗?

刘秀清:综合实力很强。

汤步斌:学校小语种选修有十几门,他会十几种。施沁汝这个孩子是语文课代表,他们都是人大附中6年的学生,多年坚持素质教育。施沁汝是英文课代表,写作也很棒。女子奥赛两次第一名。这样孩子的素质是慢慢培养的,今天产生这个成绩是意料之中,也是水到渠成的。

主持人王莹:我们在这里也得到了一个最新的通知,在几位老师和校长在介绍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在4点左右的时候,还会有两位状元到现场和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下来的时间和几位老师来探讨,刚刚取得好成绩的几位同学,有没有学习技巧,是不是学习上特别讲方法?

汤步斌:干任何事情都是有技巧的,他们做学问的,不只是做题,我们的老师,一般各种资料,参考、学习,同学们他们学的非常轻松,十来点钟,最迟十点半就睡了,早上按照那个时间起,家长也没有感觉压力。梁思齐到北大化学系,施沁汝是保送的北大数学系,同时又被麻省立功和斯坦福全额奖学金录取了。像他们综合素质非常高,学习上没有那么多压力。他们把学习上很多东西不是完全停留在书本上,我的教育思想是基本一致的。慢慢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看一些问题,可不可以抬高一个层次看,一览众山小的,他们拿到这些感觉挺简单的。

主持人王莹:我刚才问他们,老师会不会给你们压力,他们说没有。老师会不会逼着你们学的很晚,他们说也没有,更多是指导。您是给他们这样的指导思想,刘老师您呢?怎么指导他们学习呢?

刘秀清:这个班我是班主任,接班之初,我要求学生得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只有有了长远的人生规划以后,才不会把高考和平常阶段性的考试看得那么重,高考和阶段性的考试虽然是一种考试,仅仅只是考验我们的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仅仅是一个考试而已。

主持人王莹:阶段性的一次?

刘秀清:对。如果学生把眼光看的很远,高考就是检验检验而已,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有更远的规划和目标以后,知道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实现我们的目标。不会把一次考试的得失看得那么重,那么死。他们学习起来是比较轻松的。

主持人王莹:这跟汤老师说的教育理念是一样的,大家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不是就事论事。

刘秀清:这两个孩子都是课代表,施沁汝是英文,梁思齐是化学课代表,课代表的工作不是仅仅收收作业和发发作业这么简单,他们还起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桥梁作用以外,更多是给同学一定的学习方法,他们经常在班上直接就给同学讲讲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方法和技巧都是自己琢磨的。真正优秀的孩子不是一种死学的孩子,是一种思考性的孩子,只有这种想象的活跃和精神的丰富才能成就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学者,我是这样教育他们,我也是希望他们这么做,所以我也是这么培养的。

主持人王莹:高老师是不是也是这么培养自己的学生?

高庆云:因为我这个班的孩子和刘老师的不一样,刘老师带我们学校超常的,我这个班是文科第二个班。在高三这个阶段当中,给孩子们的自信,在这些方面下了一点工夫,更多肯定他们,让他们有信心。这个对他们应该有帮助。主持人王莹:这也是人大附中一直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心态的培养,有了好的心态,所以他们才会有好的成绩。

汤步斌:你可以看出来,他们几个孩子拿这么好的成绩,并没有什么激动不得了。

主持人王莹:我觉得好平静。

汤步斌:刘老师说到,对于孩子的发展要长远。你现在高中一毕业,进入大学,什么大学,不管怎么样进入到了人生发展的快车道,我在同学们毕业典礼说了三个心,第一个是信心,这是干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础。第二是决心,要有非常大的决心,要想成就这个事业,肯定要下自己的决心。再就是保持恒心,不能三天大渔两天晒网,这些同学也有考的不理想的时候,并不会因为一次考不好就丧气,也不会今天考的好就不得了。总体来讲,咱们学校在不断的完善学生的综合发展这些东西,另外不断来贯彻学校的办学思想,刘校长的办学思想,一个是增进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学校确实是这么做的,开150多门选修课,刚刚这几个学生都是受益者,小语种很显然的。从学校的教育来讲,想方设法满足学生在非常强烈的求知欲下,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这是学校办学总的想法。学校排除一切困难满足学生,有的时候几个学生也开一门选修课,高一高二大量是这样,高三素质教育一直在进行,学生有升学的侧重点了,他们到高三以后,不是天天片子成堆,题成海了,不得了。

主持人王莹:那样学生会反感的,题海战术。

汤步斌: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做过,我教这个超常儿童实验班,没有这样做过,那样做收不到什么效果。主持人王莹:还是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有了好的基础会更好。

汤步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这就是我们基本的想法。

主持人王莹:我们也看到,这些孩子站到了非常高的起点上,大家也承载了很多的希望。作为他们的老师,你们希望他们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您说一下施沁汝同学?

汤步斌:健康平安、快乐。第二,为她自己心目中的事业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她自己应做出的贡献,我相信他们的前景是远大、一片光明的。

主持人王莹:梁思齐呢?

刘秀清:梁思齐的特点是很沉稳、大气,这个孩子能成大才,作为一个男孩子,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可以说宠辱不惊,我希望他前程远大。

高庆云:我希望伊思昭能够永远的健康、快乐,永远这么阳光,同时也祝她能够学有所成,以后大展宏图。

2011年北大自主招生的30道面试真题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机器夺走了工人的饭碗时写道:“蒸汽机一开始就是人力的对头”。请谈谈你的看法。

2. 近期房产税、车船税、“馒头税”等均引发社会热议,请谈谈你对纳税与公民权利关系的理解。

3. 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写有这样一句话:“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谈谈你的理解。

4. 假如用一种植物比喻中国人的国民性,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5. 有人说:“智慧比体力更重要,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智慧”,请谈谈你的看法。

6. 现在很多家长在高中阶段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7. 国家最近规定,中央和省级机构录用公务员,一般情况下都须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你对此有何评论。

8.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今天是否还适用?

9. 目前一些人富裕了但并没感到幸福,谈谈你的看法。

10. 有人认为“三纲”(君臣、父子、夫妻)无益,“五常”(仁义礼智信)可取。试述你的观点。

11. 近来续写《红楼梦》又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你认为后人可以续写、仿写、改写经典名著吗?

12. 古人云“诗画同源”,“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请谈谈你的见解。

13. 请从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的角度,分析“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的含义。

14.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将共同举行隆重庆典。你认为大陆和台湾看待辛亥革命的角度和意义会有什么不同?

15. 网络带来丰富的信息,但也存在着许多虚假报道和伪装成民意的倾向性意见,你认为政府如何才能从网络上获取真实的社情民意?

16. 日本政府最近称,由于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所以要大幅削减对华援助,你如何看待此事?

17.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告诉祥林嫂“人死后是没有灵魂的”?

18. 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被实验验证吗?

19. “火”被古人当成一种物质元素,今天我们如何认识“火”?

20. 诗曰:“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说说你的理解。

21. 现在人类一方面在保护自然,另一方面又在破坏着自然。你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会有怎样的未来?

22. 一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在若干年后还是会消失,保护还有意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3. 地球上有些生物是人类想消灭但难以消灭的,另一些生物又是人类想保护但保护不了的。谈谈你的看法。

24. 如果将来全基因组测序可以用来预测个人的全部遗传信息,你对那个时代的到来有何看法?

25. 有人认为:“水资源短缺是中国未来面临的一个比能源问题更巨大的挑战”。你同意吗?为什么?

26. 普罗米修斯盗火,燧人氏钻木取火,请谈谈两者不同的文化寓意。

27. 有人说,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谈谈你的看法。

28. 近日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树立了孔子雕像,引起各方关注。请谈谈你的看法。

29. 近年来,影视剧中出现不少“穿帮”镜头,请从文化建设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第7篇:高考理科状元复习经验 高考时

高考理科状元复习经验 高考时“六要六忌”其一,扬长避短。

就多数同学而言,各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差别的,甚至可以说有点悬殊。因此,在这个阶段,最好是采取扬长避短的战略,如果有一两门薄弱科目,就要瞄准靶子,对症下药,不让弱科拖后腿。如果有一两门强项学科,可以把它作为高考的“杀手锏”拿出来,这样可使分数明显提高。

其二,勿下“题海”。

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并非演算那些浩如烟海的习题,而应该是努力培养心理上的自我承受意识及学习上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升学考试约80%考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做出那20%难题的功夫,也不是短时间所能练就的;花大量时间做难题,如果做不出,则会影响情绪,自寻烦恼。

其三,强化记忆。

同学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历史、政治、英语复习以后,长则几个月,短则几天就会忘记。所以,要尽量加快复习速度,缩短复习周期,将中学所学的知识迅速地在脑中“过”几遍,反复刺激大脑皮质,强化记忆,以收到最佳效果。

下面说说高考时的“六要六忌”。

要谨小慎微,忌粗心审题、解题、组织答案需细心,关键字眼、中心思想要抓准,运算过程、书写过程要谨慎,尽量避免因非智力因素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失分。

要充满斗志,忌怯场信心是成功的法宝,哀兵必败,历来如是。同学们踏入考场要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忌无精打采,甚至畏惧三分。

要先易后难,忌盲目在每科考试题目中,难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考生做题要先易后难,一方面可以赢得时间,抓住基础分,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难题而造成对信心的动摇,所以解题时忌“从一而终”。

要知难而上,忌畏缩前面所说的先易后难,是从方法上的要求,而这里的知难而上则侧重于毅力方面,要求同学们遇到难题要有一股拼劲。

要处乱不惊,忌烦躁考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教室周围环境的影响,难题的困扰,题型的新颖,设问的刁钻等。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处乱不惊。要知道,若有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事情,同学们只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不变应万变,一切均可迎刃而解。

要坚守最后一分钟,忌好胜心理。时间就是胜利,珍惜一分钟,有可能减少你一分甚至几分的失误。答完卷后,要认真检查,反复核对,切忌为出风头而草率交卷。要恪守“不到最后一分钟绝不停笔”的良训。

第8篇:高考状元学习经验

北京状元林 茜

我不一定要去超过谁,但是我一定要超越自己。 湖北状元张友谊

成功的第一步是立志,立大志!

广东状元黄容生

学习要有针对性,要善于寻找自己的弱点,然后攻克它。 贵州状元高立力

坚持到底,胜利在眼前。

海南状元林婵娟

我的学习都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我会像玩一样很投入地学习。 浙江状元求芝蓉

高中三年如一场马拉松,落后太远,最后再怎么冲刺也追不上别人。 云南状元邓 侃

掌握思考的方法便是获得了一粒种子,而知识仅是其长成后的茂盛枝叶。 吉林状元柏雯瑛

高三复习会非常辛苦,但绝不需要你疲惫不堪。 广西状元张南飞

我想要一直学习,直到一个极限。

北京状元张 玥

一切都已经过去,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宁夏状元李小龙

说得好听,可真正谁能都做到呢?

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

一、状元谈语文学习方法:广泛阅读 夯实基础

一、明确自己的目标

二、状元谈数学学习方法:精练多练出成果

二、制订学习计划并学会定期小结

三、状元谈英语学习方法:培养语感

三、把学习当成“洗手”和“刷牙

四、状元谈文综学习方法:课本是法宝

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五、状元谈理综学习方法:学会编织知识网

五、睡前“七问” 学习心态:

六、做情绪“恒温器”

一、状元的三大“原料”:好心态、硬实力、自主性

七、给自己“胡萝卜”和“大棒”

二、如果你的缺口大,那是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

八、为自己寻找学习监督人和伙伴

三、给自己加油

九、抓住几个关键点

四、调整自己的心态

十、状元的高考策略

五、增强高考信心

高考状元学习经验

2007陕西高考文科状元

张璐

高考总分:672分 报考志愿: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国际班

秘诀:调整心态 沟通交流

重视心态调整。每当在学习、考试中遇到挫折,心理发生变化时,学会与老师交流,通过与老师们的沟通与交流,甚至是倾诉,学会遇到问题如何调整心态,这是成功的秘诀之一。她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她将此概括为“苦心人天不负”。

经验:学习完全靠自觉

自己的成功是50%自身的努力+25%父母的教导+25%老师和学校的培养。同时,她认为抓住在校学习的时间十分重要,通过学校作业消化知识是最有效的途径。

2007陕西高考理科状元 陈光玉

高考总分:709分

报考志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

“我想做一个研究员,或者到大企业去做科学研究。”关于他的学习经验,他自己总结了两个字“认真”。

2009年陕西省高考文科状元 王欣怡

谈及自己的学习体会,王欣怡说得最多的是三个词:努力、认识、环境。她说:“学生要认识到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还必须清醒地对自己有个认识,自己有哪些长处、不足之处,想方设法扬长补短;然后是努力,认识了自己就有了努力方向;还有环境,有了好的学习氛围,学习会更专注,效果更好。”“我有一个梦想。”从七八岁开始,王欣怡就莫名喜欢上了北京大学。“那里是思想碰撞的汇集地,那里的氛围可能会让我更容易发挥自己的长处。”

2009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 李元

“我的成绩能这么好,与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是分不开的。紧张和压力是可以传染的,同样,轻松和平静的心态也是可以相互感染。”李元说,在班级里,他不是最优秀的,“能考第一名,只是发挥得比较好” 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自我的努力、家庭环境的宽松,在李元看来,是成功的关键。 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准备休息之前,躺在床上时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今天上课前都准备好了吗?因为只有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老师同步进入角色。

第二个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与老师互动得如何?我主动参与了吗?我是今天的主角吗? 第三个问题:从这堂课中,我在知识、能力、方法、技能、情感上有所收获吗?第四个问题:在课堂上我投入了激情吗?有激情地学习,才是有兴趣的学习。

第五个问题:我今天的得与失在哪里?善于总结才能有所进步。

第六个问题:明天我还有哪些任务?

第七个问题:今天我过得快乐吗?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高考状元给你的几点意见

经常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一种稳定积极的状态是高考状元们的一种共同能力。积极的情绪能帮助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要学会一些调节情绪或发泄情绪的方法。比如今天心情不好,可以去做运动,听音乐,找老师或好朋友聊天,看看最新的电影等等。又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撕碎!把坏心情一起撕掉,只留自信快乐的笑容常伴!

你希望考上的学校是什么?那应该是需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果子。顺手就能摘到或跳得再高也够不着的都不叫目标。学习目标也是一样,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会觉得太难而丧失信心;太低了,会觉得太容易而丧失积极性。如果你目前是中下游水平,那么学习目标就应该是进步,如果是上游水平,那么学习目标就应该是稳步发展。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自己的目标,只有当你总想跳起来去摘学习果子的时候,才是找到了方向。

高考状元给你的几点建议,心态调节篇。

你知道高考状元为什么能成为高考状元吗,为什么你不是,其中他们有什么高考状元最佳学习法呢,好吧,今天,让我来给你揭晓高考高分的秘诀吧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 。在高考这个烤炉内,每年都会炼出许多“质量过硬”的“产品,高考状元的重要组成“原料”:

“原料”一:善意态

心态是什么?心态就是性情加态度。性情就是一个人奇特而稳固的特性特性,他体现一个人对现实的心理认知和相应的习性化的行动方法。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映。针对高考来说,心态就是指与学习和测验相干的心理、心情、情感、意志等。

高考状元谈学习方法,高考状元大都具备一个很好的心态,充溢自负,都对比会掌握本人的心情,碰到艰难和难题时,他们总可以尝试抉择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状元们的良善意态还体现广泛都能准确评估本人,可以找到本人适宜的定位。具备宠辱不惊的良善意态是高考状元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料”二:硬实力

高考状元都有浮躁的常识储藏,状元本身的勤劳和高效学习方法是其具备实力的条件。大多数状元智商都在中等和中上,智商超凡的并不多见。

具备宠辱不惊的良善意态和实力是高考状元胜利的症结。

“原料”三:自主性

状元广泛有对比强的自主性,他们有对比良好的学习习性,有本人的学习规划,有很强的自制力,并且领有一个对比民主的家庭环境,父母不会奢求他们的成就。

状元与出生无关,取得状元与其家庭出生并无间接关系。很多状元的父母既非大款也非教授,有的甚至只要小学文化程度。但这些状元家庭的独特点是:民主和尊敬。看待高考,这些家长都有一颗寻常心,考前很少给孩子加压,能充足施展出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才能。当然,状元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余“原料”,但最重要的就是上面所说的三大“原料”。

上一篇:武汉长江大桥旅游赏析下一篇:新员工培训手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