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行业深度报告

2022-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防行业深度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安防行业深度报告

盘点2007广电行业关键词深度报告

2007年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广电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年。IPTV发展谨慎,电信、网通能否和广电一起分享,而不是各自为政?手机电视风生水起,欲借奥运之风大规模抢占市场;数字电视进展加速、付费电视依旧遭遇重重困难;直播星一再的延迟发射,让人揣测多多;全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转星工作,顺利进行……盘点2007年广电业内关键词,与大家一起分享。

IPTV:穿越07“生死线”

“假如2007年底IPTV还是没有起色,我相信中国的IPTV就活不下去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主任史炜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是基于IP协议的电视广播服务,通过宽带网络向用户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视频服务、信息服务、互动社区、互动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宽带业务。交互性和实时性是它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征,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IPTV不但超出了传统的电信运营范围,更超越了传统的广电运营范畴。

截止到2007年底,其中国用户规模达到84.6万户。这说明,互动媒体服务有巨大市场需求。但相当明显的是,用户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各地普遍开展的IPTV试验,而不是用户的真正选择。按照中国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中国本可以成为全球最大的IPTV用户市场。目前,整个的IPTV在2007年全年中国IPTV新媒体收入大概在4亿人民币左右,相对于数字电视几十亿的收入而言,收入并不是很高,但是其用户的增长速度以及数字电视更高的增值服务还是得到电视设备商和运营商普遍的重视。

IDC中国电信研究部分析师易斐春认为,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渐宽松、商业模式的深入探索、技术标准的逐步完善、网络承载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更多用户的认知以及产业链上各方更加广泛的共赢合作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潜力的IPTV市场,2007年是中国IPTV开始规模商用的一年。

易斐春指出:“IPTV的市场发展比以往任何一类电信业务的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都要复杂和不确定,但经历了几年的探索积累,2007年中国IPTV市场将进入理性的规模商用期稳步发展。预计到2010年,中国IPTV用户将超过1000万,到2011年将达到1450万。”

电信运营商将IPTV定位为转型业务。长远来看,对通过IPTV提升不断下滑的传统固网业务收入和利润寄予厚望。广电系统将IPTV定义为“新媒体”谨慎发展,数字电视推进和IPTV发展关系,地方广电部门利益和广电总局政策的影响以及有线电视网络和内容提供机构各自的发展战略等,都将成为广电系统针对IPTV市场需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

IPTV牌照花落四家

目前广电部门在阻击电信进入IPTV的同时,已经发放了四张IPTV牌照,分别是上海文广、央视国际、南方广电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第五张牌照的发放也提上了议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华数、北广传媒均有机会获取牌照,但就目前来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可能性更大。

?荩史炜主任在IPTV峰会上“毫不留情”的观点,让我们不禁为IPTV的发展捏了一把冷汗。IPTV本身在技术上已经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在服务端,是否在真正实现IPTV时,消费者获得多少服务?光纤入户这块“蛋糕”,电信、网通能否和广电一起分享,而不是各自为政?

尽管摆在面前的问题重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伴随着IPTV牌照的相继发放及行业合作的加强,IPTV已经穿越了“07生死线”,正逐渐走向08年的黄金时代。对于未来IPTV的发展,不要再寄望于宏观政策更多的硬件支持,企业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建立成熟的盈利模式来进行开拓。

手机电视:07年只是“热身赛”

“手机电视属于新媒体业务,中央已经明确要求由广电主导,并纳入媒体管理范畴。手机电视走入百姓生活只是时间的问题,大家在路上看电视的梦想很快就能成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

手机电视是一种以具备数字传输及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载体和平台的新兴流媒体类别,它在表象和本质上都具备了诸多超越传统模拟电视乃至常规数字电视的特征。而当前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手机用户都不能脱离GSM和CDMA等巨大而无形的通信网络。在电信部门的规制、监管和协调下,星罗棋布的单个的节点以发散状的方式相互连接,构成了生物神经系统般纵横交错的整体。

手机电视,因其巨大的商业机会而越来越热。近日,美国IMS研究公司发布了《全球移动电视市场全面分析报告》2006版。报告指出,在DVB-H、T-DMB、ISDB-T及MediaFLO等技术的推动之下,从现在到2011年,全球手机数字电视市场的增速将每年超过50%。到2011年,手机电视用户将达到5亿人。而由诺盛电信咨询发布的《移动视频专题报告》也显示,国内市场到2008年,手机电视用户数将达到5220万,市场规模13亿元。

奥运会将带来发展契机

2007年8月,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在2007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由广电系统开发的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年底将要完成6个奥运比赛城市的地面组网试验,到2008年奥运会前开始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的运营。王联介绍,CMMB已推出信道标准、系统复用标准,并在近期推出了电子业务指南,目前尚有23项标准在研究中。我国已经申报S波段卫星网络资料,到目前为止已经全部通过国际电联审查。

12月18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北京正式与国际奥委会签约,宣布CCTV的新媒体平台CCTV.com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互联网/手机转播机构。这是CCTV继获得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之后获得的另一项重要奥运会转播权益。这也意味着CCTV.com成为唯一一家拥有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奥运新媒体转播权益的机构。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表示:中央电视台将充分发挥电视台、网络和手机多平台联动的优势以及CCTV的人才优势、节目制作优势、传播技术优势,联合最广泛的新媒体合作伙伴,确保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传播奥运。为此,央视国际将利用新技术倾力打造奥运网络电视和奥运手机电视,建设以“视频、互动、多终端”为特色的奥运网络社区,帮助高速增长的新媒体用户发现和欣赏最新最多最好的奥运节目。

在北京举行的签约仪式上,有关人士表示,在本届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是首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转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列入奥运会的转播体系。通过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平台CCTV及其组织的奥运新媒体传播联盟,北京奥运会将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CMMB阵营做最后冲刺

据悉,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峰会于2007年12月底在深圳召开。会议将采取不公开的召开方式,但CMMB阵营选择在此刻高调召开全国性的技术峰会,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目的和意义。据业内人士分析,该会议可以说是CMMB阵营给2008年奥运会的新年献礼,也预示着CMMB阵营将开始正式商业运营前的最后冲刺。

尽管此前虽然手机电视国标的评选一度被传搁浅,但CMMB已广泛被认为是目前中国诸多手机电视标准中产业化进展最好的技术标准,目前已完成了全国8城市试验网建设工作和北京地区运营网的建设,即将在全国37个主要城市全面铺开建网工作,预计将在2008年春节前完成。最近,科技部的网站上又公布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研究开发与规模技术试验》课题申报指南显示国家将预算4亿元支持CMMB的研发。

会议的结果,在本期截稿前是不得而知了。不过,此次会议意味着CMMB对于在2008奥运会之前实现规模商用有着十足的信心。那么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荩抛开一切与利益相关的东西,我们单纯的来看待手机电视,它是一种媒体,一种特殊的产品,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电视理应是一个全民消费的产品,但是当前我国的手机电视总体上定位于“三高人群”(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和青年群体,定位的地区也主要是集中于城市。它目前还只是作为一种娱乐消费的工具和资讯工具,而没有承担起作为一种媒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能。我国的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如果没有农村的手机电视的发展,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手机电视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

尽管手机电视的发展还受到包括政策、网络传输、价格、电池性能、内容和质量等因素的制约,但是庞大的移动电话用户群必然能培育出庞大的手机电视市场。这一市场在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会引领手机发展的方向。目前我们正在为迎接手机电视广播时代的到来而“热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手机电视存在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付费电视:任重而道远

“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用户为王,不用过多争论,最重要的还是让更多的用户认可数字付费电视的模式,选择和喜欢我们的内容”———SMG副总裁、SiTV董事长张大钟

付费电视并非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而是区别于传统广告收入模式的电视媒体有偿内容服务的统称。从全球来看,电视媒体的有偿内容服务由来已久,伴随着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付费电视这个概念正随着数字电视的推广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中国付费电视要依靠“付费频道”、“集成平台”、“网络运营商”、“付费频道营销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推动付费电视产业的发展。

根据易观国际的预测,2007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将达2573万户,到2010年将超过1亿户。2006年,我国经批准开播的付费节目有133套(付费广播16套、付费电视117套),有线付费电视用户173万户,付费电视用户只有数字电视用户的14%,因此我国付费电视用户的前景将十分可观。

目前,中国付费电视的发展多少显得有点“一头热一头冷”,各类相关媒体都在加大力度宣传推广,而用户反应相对比较平淡,观望者有之、怀疑者有之、不闻不问者更不在少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有人说是付费电视上游的内容服务环节开发不够丰富,满足不了用户的需要;有人说是用户市场尚未成熟,要加大培育用户市场,要对用户进行观念启发;也有人说,付费电视需要吸纳巨额资金,需要新的管理模式和赢利模式。这些看法都有道理,每个问题暴露了付费电视产业链不同环节存在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收费电视相对“高额”的费用成了数字电视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数字付费电视的多方利益关系中,数字电视节目集成商无疑处于核心的位置,既要面对上游频道商又要面对下游运营商,因此,数字电视节目集成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字付费电视的发展。

上海文广“独占鳌头”

从上海文广互动电视公司获悉,SiTV全国数字付费频道集成运营平台已签约170多个城市,其签约用户在2007年年底突破1000万户。这意味着上海的这一数字电视平台以“市场规模第一”和“用户数第一”领先于全国同行。

据介绍,中国数字电视市场经过5年发展培育后,已逐步进入快速成长期。目前,数字电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迅速。到2007年底,随着各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推进,预计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2500万户。目前,SiTV斥巨资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洛川东路数字电视制作基地,以制作付费频道内容和高清节目,并加大了对NBA比赛、首映电影等节目的投入。

面对免费频道多、互联网及盗版市场替代品多,以及用户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的种种不利因素,SiTV总经理高悦认为:“只要不断发现用户的需求,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和服务并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营销模式,数字付费电视就能生存、发展。后整转时代,实际上就是对数字内容产品进行销售的时代和观众形成数字内容消费的时代。必须要对数字内容进行产品化设计、加大投入、优化制作,尤其要注重差异化。”

以SiTV重点推出与NBA共同打造的“劲爆体育”为例,高悦介绍,SiTV除与NBA合作独家全程转播NBA全年度全部赛事外,还在“劲爆体育”频道推出一档全国独家的30分钟NBA新闻资讯,并在每晚黄金时间推出一档“NBA殿堂”系列节目,让中国篮球爱好者有机会通过有线数字电视每天欣赏到6小时的NBA节目,了解到最全面、最专业的NBA资讯。2008年,SiTV还将加强产品的推广,但到各大城市推出宣传“劲爆体育”的地面活动,而且还会通过互联网与广大的NBA球迷进行互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以篮球为主要定位的专业频道。

积极应对,耐心等待

尽管存在着某些不利因素,中国付费数字电视服务仍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各方力量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顺利地促进付费数字电视在中国的良性发展

首先分析政府的角色。在市场条件下,政府应该负责的是,为行业的发展制定公平合理的规则,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尽快打通电信和广电之间的壁垒已成当务之急。数字电视本身就是融合了电视和电信技术和业务的崭新行业。如果这个壁垒不被打破,内容服务商的积极性就提不高;

接入服务商应该致力于扩大覆盖面。只有覆盖面扩大了,付费数字电视的规模才有可能大起来,你的服务才有竞争力。电信也好,有线也好,千万不要满足于自己目前这种行业内的垄断。壁垒迟早要打破,竞争早晚要进来,因为这是市场的要求。

投资商一定要有耐心。从欧美的经历来看,10年之内希望盈利都显得心急,更何况物质技术条件还不如他们的中国。如果觉得回报周期太长,可以不选择这个行业;但是如果你选择了,就要有耐心。中国的媒介产业充斥着投机心态和急于求成的想法,这和这个产业的特点很不相符的。每个投资商都希望尽快得到回报,但是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周期。媒介产业基本属于投入资本高,回报周期长的一类。

?荩让人高兴的是,现在很多付费频道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大量拓展了频道以外的衍生收入,如山东电视台的“收藏天下频道”成立了北京收藏天下文化传媒公司,举办过大型藏品拍卖会,“汽摩频道”与汽车制造商开展了团购活动,“吉祥购物”频道与上海合家购物合作进军物流业。这些都成为了付费频道中的亮点。也只有个性化的节目以及完善的节目链才能成为付费电视的优势所在。

付费电视要和免费电视争夺用户4小时的收视时间,其所制作的节目内容以及在用户积极参与性方面,要比免费电视强很多才行,让用户不自觉的就喜欢上付费电视的新颖栏目,当然,要想让用户能感觉出付费电视与免费电视的差别,付费电视有必要先让每个电视用户感受到你付费电视栏目的优越性,这样的话,优惠等促销措施以及特色新颖栏目必须“多管齐下”方能有所奏效。

“有比较才会有选择”,不能让高昂的机顶盒和收视费用成为发展用户的“瓶颈”,那么,在产业链上的网络运营、技术服务、内容服务商们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让利从而打破这种产业发展“瓶颈”。

数字电视:产业大规模推进

“在过去的数年之中,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彷徨、困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迎来了比较明朗、和谐发展气氛”———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 白为民

2007年是全球数字电视年,中国数字电视市场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随着数字电视在全国各城市进行整体平移,以及平板电视的普及,数字电视消费需求正在经历“数量拥有”向“质量提升”的量变与质变。

有线数字电视平稳而坚定地驶入快车道。地面数字电视国标已于2007年8月1日起全面实施。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产业化积极前行、中星9号升空开启直播星时代———2007年,中国广电掀起全面数字化的新高潮。 全面数字化,不仅仅意味着传输通路的“天地一体”,更意味着“三网融合”的时代发端、“全业务运营”的商业考验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转型,这是数字化之于广电最深刻的变革所在。

有线数字电视的现状

全国各地区相继开展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数字电视用户增长迅速。截至2007年11月31日,数字电视用户已达到2364.7万户,比2006年增长了81.30%;已有68个城市、区县完成了整体转换。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渗透率已达到24.33%。华南沿海地区,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及用户渗透率均居全国首位,拥有数字电视用户达910万,模拟电视用户647.9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渗透率达41.59%;西南地区,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较高,拥有数字电视用户387万户,模拟电视用户927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渗透率达到34.54%;长江中下游地区,潜在数字电视用户数量最高达131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数量为138.8万户,数字电视渗透率仅为9.58%。

专家预测,从2002年到2015年,国内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将由400亿元扩张到5000亿元,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规模将达到2050万台,而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的数字电视必将得到长足发展,由此带动的产业链市场价值更是以千亿元计算。

2008年奥运必将推动

高清数字电视发展

专家预测,高清数字电视是未来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高清数字电视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用户需求、政策环境等条件都已经基本具备,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助推作用,2008-2010年我国高清数字电视将步入快速发展期。 2008北京奥运会将采用高清数字电视技术向全世界进行转播。受到此催化剂的作用,预计我国高清数字电视将在2008-2010年快速发展期,2010年底我国高清电视用户数有望达到350万户,在数字电视用户中的渗透率将达到5%。

随着观众对电视的画面和音效要求的提高,高清数字电视将是观众未来的必然选择。高清数字电视带给观众的视觉、听觉冲击,是模拟电视和标清数字电视所不能比拟的。高清数字电视的表现力更加逼近电影:高清数字电视的画幅比为16:9,画面所包含的内容是标清数字电视的5倍以上,色彩还原能力更好,能够表现的细节也更加丰富,同时具备5.1环绕立体声效果。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于2008年开播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2010年我国要达到10套以上高清频道节目制作能力。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张海涛在2007 CCBN(即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表示,07年要重点加强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播能力建设,扩大高清电视频道覆盖面,为高清电视转播北京奥运会做好技术准备和节目储备。

北京奥组委向国际奥委会承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采用高清数字电视技术向全世界进行转播。届时我国主要城市都将普及数字高清电视。随着北京奥运的临近,预计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包括高清电视在内的数字电视的扶持力度。目前北京、上海、青岛、陕西等省市的地方政府都已经减免了当地有线网络公司的所得税,部分省市还减免了有线数字电视收入营业税,同时对机顶盒进行财政补贴等。

相关链接: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明确提出:到2005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000万户,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按照这个要求,结合我国国情和有线电视的实际情况,制定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一、地域划分

除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外,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

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海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

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云南、贵州。

二、时间划分

分2005年、2008年、2010年、2015年四个阶段。

三、过渡计划

第一阶段:到2005年,直辖市、东部地区地(市)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市和部分地(市)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市的有线电视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第二阶段:到2008年,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第三阶段:到2010年,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第四阶段:到2015年,西部地区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

直播星:进入倒计时

“我国目前发展直播卫星的主导思想就是解决覆盖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采用市场的方式来推动其发展”———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

从20世界90年代初期开始,直播卫星数字电视产业就由美国最先开启、并迅速在世界多个国家展开,形成了广播电视发展的一大潮流。

自1970年,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中国卫星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0年,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项目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中的十二大高技术工程。国家发改委多次召开该项目的工作协调会和专家论证会,积极推进直播卫星系统的建设和发展。2006年10月29日,一个全国人民都伤心的日子。“鑫诺2号”发射升空后,由于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而夭折。但是,我们并没有就此而停下前进的步伐,2008年年初,中国将再次发射第二颗数字电视直播卫星———中星9号。

鑫诺2号历史回放

2006年10月29日0时20分,鑫诺2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7公里、远地点高度为35932公里、轨道倾角为28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之后,需要经测量和多次变轨控制,使其最终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92.2度赤道上空,建立正常工作姿态。

11月7日,也就是“鑫诺二号”发射升空第10天,原定于当天打开的太阳能主电池板没有打开,部分天线亦未能打开,全功能通信控制指令不能正常执行。最终 鑫诺2号卫星保持在东经92.2度预定轨道位置附近,因能量耗尽,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11月28日,鑫诺卫星公司正式对外宣布:由于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鑫诺二号卫星无法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

目前“鑫诺二号”依靠发动机和燃料储备,在距离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同步轨道上毫无作为地游荡。专家不讳言,要在遥远的同步轨道上修复卫星,成功机会很小。

中国直播卫星公司人士说,“鑫诺二号”的制作成本超过人民币20亿元,因故障导致“直播星计划”推迟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中星9号:发射升空指日可待

为了充分保障“中星9号”发射成功,此次卫星发射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周全,包括技术层面、资源整合以及后期保障等方面。为此,经国家批准,中国航天和中国卫通集团对各自的卫星资源进行整合,共同组建了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

中国卫通和鑫诺卫星公司组建卫星直播空间段公司是2005年初,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通过直播卫星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决定的,2007年3月30日,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按照重组方案,中国卫通集团、东方卫星公司和鑫诺卫星公司将把各自拥有的卫星资源输入到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双方卫星公司的精英团队也全部加入到新公司。重组完成后,新公司的注册资本将大幅度提升,将超过35亿人民币,总资产将超过60亿人民币,实现境内所有民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全面整合,中国直播卫星公司已成为境内唯一的卫星直播公司。

新组建的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将对“中星9号”和“鑫诺2号”替代卫星———“鑫诺4号”两颗直播卫星及其配套测控设施的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尽快搭建我国第一代广播电视直播系统。

中星9号直播卫星发射的全部事宜由中国直播卫星公司直接负责。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广仁在“2007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上介绍说,中国直播卫星公司现已集合了东北旺、沙河两地的全部卫星资源,组成了18面6米以上的天线组成的天线阵,同时还具有先进的通信载波监视系统,先进的电视信号监视系统,在测控能力和监测能力、多波段载波检测能力,多类型卫星业务服务能力、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稳定的业务管理能力等方面大大提升。中星9号直播卫星成功发射升空指日可待。

相关链接:中国直播卫星30年

1974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广播电视的覆盖问题,必须发展卫星电视。

1977年,世界无线电大会上,我国获得了国际电联分配的直播卫星(DBS)3个轨道位置、35个波束和55个频道的资源权益。但是,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发射直播卫星,1995年和1997年两次国际电联的会议,许多国家提出了对DBS轨道资源进行重新规划。

1978年12月和1983年3月,中央曾两次批准从国外购买广播电视卫星,但因种种原因而停滞。

1993年,迄今对国内卫星直播市场影响最大的129号令出台,规定“国家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生产、进口、销售、安装和使用均实行许可制度,个人禁止自行接收卫星电视。”这一条令意味着,针对家庭用户的卫星直播市场在法律意义上被停止了。

1998年12月,曾开通一个以直接到户方式的卫星数字广播电视试验平台,该平台按业务可分为三大部分:境内节目、境外节目(31个)和数据广播(公众信息服务、金融证券服务、远程教育信息和互联网接收服务)。

2000年,“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的12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

2000年9月,国家计委决定由广电总局组织起草《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系统可行性论证报告》。

2001年3月,《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系统可行性论证报告》获国务院批准,计划于2003年发射我国自主的直播卫星。不过,技术上的反复修改使得发射计划多次更改。

2002年,原定2003年的直播卫星发射计划取消。

2004年4月,“鑫诺二号”公开宣布已完成十二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并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成功合练。

2004年12月23日,中国卫通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同签署《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2005年4月21日,双方公开宣布共同出资组建卫星空间段公司,新公司将负责运行和管理"鑫诺二号"和"中星九号",建设和管理直播卫星系统地面测控站,并统一经营、协调、管理空间段资源。

2006年10月29日,我国首颗直播卫星“鑫诺二号”发射升空。

2008年上半年,中星9号直播星预计发射升空。

■直播卫星(DBS)产业已在全球形成发展热点,专家预测,它在21世纪将成为宽带、高速、多媒体的太空国际互联网络。我国是最适合发展直播卫星的国家,又是少数拥有如此巨大市场潜力的国家之一。DBS产业将是带动我国信息产业链迅速发展的龙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展望未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及互联网接入和数字多媒体广播等业务的快速发展,将给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和直播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转星:广电风云日

“全国卫星接收设施超过1500万,8月1日至8月31日完成转星的调整工作,是建国以来广电系统最大的调整,力保完成,这关系到全国的老百姓收看电视的问题。”———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

转星方案

转星时间:从2007年8月1日开始我国由卫星传送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将转星了,这是我国有了卫星电视广播以来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转星工作。转星工作在时间上要求迅速,需要在8月1日开始的一个月内完成。新旧卫星并发时间为55天,旧卫星停播时间是9月24日。

转星内容:鑫诺3号广播卫星(125°E)和中星6B通信广播卫星(115.5°E)的成功定位,在完成了轨道测试后,便大规模开始实施全国卫星广播电视转星方案。从2007年8月1日起,原在亚太2R卫星(76.5°E)、中卫1号卫星(87.5°E)、亚洲3S卫星(105.5°E)、鑫诺1号卫星(110.5°E)、亚洲4号卫星(122°E)、亚太6号卫星(134°E)等六颗卫星共36个C波段转发器上传送的中央台和省市台的152套卫星电视节目,全国各省市台155套广播节目全部转移到鑫诺3号卫星(125°E)和中星6B卫星(115.5°E)上去传送。在这2颗卫星上,共使用31个C波段转发器传送165套电视节目和155套广播节目。

原在鑫诺一号卫星(110.5°E)Ku波段上传送的20套“村村通”卫星电视节目、我国准许落地的34套境外卫星电视节目、中央教育电视台等中央和部分省市远程教育广播转移到亚太6号卫星(134°E)Ku波段上去进行传送。

转星意义:通过这次转星,我们的最大收获是在转星后,通过卫星传送的卫星电视可以安全的播出了,避免了境外的非法干扰。经过转星后,各地有线台前端,各地电视台在接收中央台及各省市卫视节目时,只需要架设两付接收天线便可以了,而无需像以前得架五付天线才能把所有转星卫视收全。从而节省了设备,节省了投资,提高了效率。

转星技术及设备: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站主要由室外接收设备(卫星接收天线、高频头)和室内接收设备(卫星电视接收机)等部分组成,转星调整需要调整卫星接收天线的仰角和方位角,调整高频头的极化角,调整接收机的接收频率、符号率、极化方式(和FEC)。

截止到2007年8月31日24时,全国各地按照要求基本完成了转星调整任务,实现了既定目标。目前此项工作的重点是集中力量做好扫尾,确保全面完成转星调整任务。已经完成任务的地区,要按照总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抓紧总结,抓紧组织验收,巩固已有成果。据初步统计,此次共完成调整设施17,218,499个,比原摸底数据超出近200万个。其中,全国广电系统各电台、电视台、发射台、转播台、监测台、有线电视前端的卫星接收设施调整任务全部完成,共调整接收设施38,520个。广电系统外的各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大专院校、工矿企业、宾馆饭店、小区前端以及全国中小学远程教育、全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的卫星接收设施调整任务全部完成,共调整接收设施528,740个。军队系统的军事机关、基层连队、边海防哨所的卫星接收设施调整任务全部完成,共调整接收设施9,785个。我国驻亚太地区使(领)馆和中资机构的卫星电视接收设施共调整34个。农村的卫星接收设施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共调整接收设施16,641,454个。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进行卫星传输和地面接收设施调整,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十七大的安全播出,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收视权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各级都成立了转星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AVS:破冰居上 一路领跑

AVS标准有如下的好处:其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叫技术先进;第二我们叫测试简便;第三叫做专利自主,这是我们在指定AVS标准的基本要求,就是说专利能不能我们自主掌控;再一个就是收费合理,这也是我们制定的。大家都了解AVS标准,一块钱的政策,这是我们一直贯彻的标准———AVS产业联盟秘书长张伟民

AVS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顾名思义,“信源”是信息的“源头”,信源编码技术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数字音视频海量数据(即初始数据、信源)的编码压缩问题,故也称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率先突破IPTV应用领域

IPTV是AVS标准第一个突破的应用领域。从2006年10月份开始,中国网通在大连进行了一个AVS在IPTV的试点工作。今年10月9号在大连召开了一个成果验收现场会,结论是AVS和国际上的最新标准处于一个档次; 这表明AVS标准已经具有了大规模应用商业化推广的条件。在整个大连实验基础之上,网通将继续推进AVS标准。同时中国电信也正在进行AVS标准的测试。

联手杭州广电,产业进程加速

继AVS获得网通在IPTV领域的应用突破后,AVS开始把触角伸向地面数字电视。近日,杭州广电宣布,第一个采用地面国标和AVS信源标准的地面广播系统开始运营,并支持车载、便携、机顶盒等多种类型终端的移动接收和固定接收,而把此次与AVS的合作称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双国标”。

很显然,这个“双国标”为AVS打了一剂强心针。以目前杭州广电的做法,“地标+AVS”的双国标模式将复制全国。倘若“双国标”能快速在全国复制,对于AVS在地面数字电视产业化进程中的贡献是无可计量的。

AVS音视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伟民表示:“由于目前一个城市只能获得1个频点来传送节目,而一个频点只能传输16兆的节目,因此,地面频谱资源对于运营商来说非常宝贵。目前用MPG4来进行压缩只能播出15套节目,以杭州为例,必须播放20套以上的地面节目才能进行商业化运作,因此,各地运营商选择AVS是必然。”

另外,除了杭州,基于AVS的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已经在四川、河北、黑龙江等地开始试验。从这几个地区大城市在地面广播的不同应用来看,AVS正试图覆盖地面广播的不同领域。

08年产业链将迈入成熟期

据目前情势,AVS标准进军国际化之路十分顺利。从2006年7月起,AVS标准开始冲击国际标准,在进军国际IPTV标准的考察期内,AVS获得了更多的产业化支持。

“从技术本身出发,AVS要成为国际标准并不困难。工作组现在要做的,只是广泛地宣传AVS标准,不仅要向国内的政府官员、专家和运营商宣传,也要向国际标准组织的专家宣传阐述AVS标准,让他们了解AVS标准的优势所在。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收效。”黄铁军表示。

据悉,2007年5月,在斯洛文尼亚举行的国际电联ITU-T FG IPTV第四次会议上,经过激烈讨论,中国提交的关于IPTV架构的文稿、AVS编码标准,都进入了FG IPTV的工作文档,成为IPTV业务可引用的视频编码方案之一。

同时,AVS在产业上的集聚效应开始凸显, AVS的完整标准体系已经形成,并已进入审批状态。在产品上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拥有展讯(北京)、龙晶(上海)、Broadcom(美国)、ST(欧洲)四大芯片企业,以及三大编码器联合信源(北京)、上广电(上海)、Envivo(美国)的支持。另外,长虹、海信、中兴、UT斯达康、朝歌、龙晶、上广电、悠视、华为、TCL、展讯等十多家厂商提供终端支持。"

中国互动媒体产业联盟成立

力挺自主标准AVS

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信产部电信研究院、华为、中兴、海信等十八家企业和单位,于2007年12月14日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互动媒体产业联盟,力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国家第二代信源编码标准AVS。

出席成立仪式的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指出,互动媒体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产业,他希望联盟成员能够通力合作为中国及全球互动媒体产业发展做出贡献。据知,AVS应用广阔,包括网络电视(IPTV),数字电视、多媒体通信、视频监控诸多领域。就像已成为国际标准的TD-SCDMA,AVS在2007年也被国际电联列为IPTV国际标准。同发展多年的MPEG-4和H.264两大国际标准相比,AVS具有专利费低廉之优势。

2005年底,信产部牵头成立了包括网通、系统设备制造商、终端生产商、研究机构等参与的“支持AVS的IPTV系统试验”联合工作组,开始相关技术试验。2007年10月,AVS-IPTV在商用试验城市大连取得突破。截至11月底,中国IPTV业务网络规模已超百万户,业务运营体系初步构建。此次联盟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加强该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互动,加快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商用。网通总经理张春江表示,公司将以AVS-IPTV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作者:郑晓波

第2篇:浅析我国安防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对安防措施越来越重视,安防产品品种愈来愈多,产品升级也日益频繁。我国安防行业逐渐走向成熟,它给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安全保障,安防已成为我国的热门产业之一。我国安防行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因此我国安防行业未来的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安防行业 网络化 智能化 数字化 标准化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对自身的人、财、物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北京奥运、平安建设、世博会、世界杯、亚运会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安防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安防行业发展明显提速,生产企业、工程企业、服务企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安全防范产业的总体趋势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高清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安防行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及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刺激下,中国安防行业迎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形成了技术先进、种类齐全的行业产业体系。近年来,我国安防行业企业以每年15至3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据多方调查统计:中国的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发展至今,已有专营或兼营的企业近万家,年产值近10亿元的大型安防企业和集团上市公司已开始出现,品牌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刺激了我国安防企业改变了以往的小而不全的落后局面。认真分析我国安防行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安防产品在市场结构方面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区域分布不平衡;第二,各地区安防产品技术含量、品种差别程度不大,相互制约因素小、竞争力不大;第三,安防行业是国外、境外企业竞相进入中国市场的热点之一,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安防产品在中国占据市场较大,国产安防产品没有太大竞争优势。我国的安防产品从市场行为上看,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安防产品的开发不平衡。在针对300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的7类产品中,防盗类的企业占近68%,而入侵探测器企业低于1%。第二,国产安防产品的价格竞争处于劣势。由于安防行业走向旺盛,拥现出的安防行业商家必然增加,产品的市场价格将更透明。第三,产品销售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销售组织在围绕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为企业开辟渠道,建立大规模的销售及信息网络方面,受到现有企业规模,外来经营产品和企业类型等因素的多方面影响。目前远程监控技术的主流是利用图像压缩技术和调制解调技术传输动态图像。

二、影响我国安防行业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对安防意识的不断增强,安防企业数量增速较快,已超过万家,安防企业自身势力也在不断增强。在安防企业中,60%的以上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3000万以上的企业大概只占10%,而能达到1个亿以上的企业就更少,但现实是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占据了全部市场份额的大部分。中国安防行业暴露出来诸多问题,如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技术含量,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为主,产品粗制滥造,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内安防企业的发展,此类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部分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逐渐被取缔。中国安防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安防企业来中国投资,加剧了我国的安防行业的激烈竞争。在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索尼、松下、三星等这一类老牌安防企业,凭借他们在行业的品版效应,掌握了市场的先机,再加以不断变换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了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安防工程起步晚,与国外的安防工程技术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且产品的层次较低,高端产品少,附加值也高。国外安防企业面对中国这个大市场,许多国外知名安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且规模不断扩大,争抢市场的营销策略各具特色,占据了中国绝大部分高端市场,并且占据了中国安防市场的更大份额。

从中国安防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安防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从业人员掌握的专业技术还比较欠缺。从售后服务的角度来说,部分安防企业为了迅速扩张销售量,只重视销售渠道,忽视售后。售后服务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服务队伍未经过严格系统的培训就上岗,使得售后服务的整体水平较低,影响了企业的信誉,甚至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三、安防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安防行业未来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共存,但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行业企业人士普遍看好安防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相信在国家的一系列配套規范政策及社会其它相关的好因素的推动下,未来几年,中国的安防行业仍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大型项目建设、安防行业化的深度应用、民用安防市场的开启以及安防技术创新的推动,这将可能会为安防行业形成达万亿级的产值规模。从安防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视频监控将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安防市场未来几年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方面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等传统行业的安防应用会带动市场发展;另一方面新兴的可视化管理应用存在快速增长的潜力。针对传统安防监控系统存在的极限性,未来安防监控系统必将与网络更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图像信息高清化。安防监控实现高清化后,再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必然会让安防监控朝着人工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面对众多的信息数据,通过视频图像采集,智能分析可将庞大的、零散的信息汇集在一起,以满足我们不同需求的查询,实现人民理想的数字生活。

从安防产业未来需求的趋势来看,安防需求会朝着以下几个面发展:第一,未来的安防会从简单的安防应用向可视化方向发展。例如,政府会利用可视化监管执政,医院会利用远程手术施教,银行会利用可视化监管办公,学校会采用优秀教师教学录播,超市会利用全程录播防盗等等,诸如此类现象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得已实现,未来安防的需求将会要求更高,系统将会面临不变升级改造。第二,安防技术会朝着用户为解决某一业务方案需求更加紧密的结合。例如,某机构会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并利用安防技术监管机构的核心信息外泄,以提高机构的管理机能。第三,未来安防会朝着图像信息采集与联网达到及时掌控以满足企业或个体的需要。如在房屋内安装视频监控,并通过技术手段将安防设备采集的视频信息及时传达到业主手机上,以实现随时掌控家里是否有外人进入。以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政府行业、交通行业、企业可视化或将成为未来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行业。传统模拟监控彰显出了许多弊端,如信息可能采集不全,信息模糊,不稳定。高清视频监控将给我们带来不仅看得见,而且还会看得清,图像信息更加稳定,这将为视频监控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安防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涉及的领域会随着它的发展和人民的乐于接受分类发展。它会在政府城市建设、交通、金融等高端行业长存并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会在环保、食品安全领域,各种商业场所、民用场所生存发展。中国未来的安防行业会向着多方向、多领域产业植入发展,“平安城市、平安中国”项目的建设,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设计建设,技术水平更高的全数字网络产品的大量涌现,都会极大促进安防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而随着我国承办或主办国际国内的大型文化活动项目对安保工作的全面保障更加高度重视,将会直接刺激安防行业的发展,为国内安防行业的飞速发展迎来黄金时期。中国安防行业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朝阳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则国权.浅析我国安全防范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青年文学家.2010(20).

[2] 吉彩勤.谈制造型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34-35.

[3]中国安防产业发展现状与技术需求[J].集成电路应用.2012(1).

[4]陶非.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09.

作者简介:刘国柱(1984—),男,主要从事建筑智能工程研究。

作者:刘国柱

第3篇:智能分析技术在安防行业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所谓智能分析,就是应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对视频图像做出识别判定的过程。智能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被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尤其是在安防行业的应用更是普遍,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基础的智能监控需求,安防行业开始尝试在更多的业务领域上进行应用。

关键词:安防;安防行业;智能分析技术;前端智能;应用

一、安防行业发展现状

(一)安防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安防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那时的安防主要依靠人力,安全技术防范尚停留在概念阶段。到80年代初,安防才真正作为一个行业开始兴起,刚兴起的安防行业也只是局限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尤其是深圳,因为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较早接触了安防的产业概念和发展模式,安防产业起步早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之下,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进步飞速,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等的广泛建设,以及高科技电子产品、全数字网络产品的不断出现及应用,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安防行业及技防产品市场的繁荣发展。中国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安全防范产品市场,安防行业也成为了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我国在政策方面也开始大力扶持安防行业的发展,基于我国平安城市及智慧城市的建设,安防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始终保持着一个高增长的态势,2019年全国的安防产业总产值增长15%,突破了8000亿元大关。

(二)智能安防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算力和算法的突飞猛进,智能技术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智能技术在安防行业的发展及应用也愈加广泛,智能化设备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在具体项目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大。

2019年作为5G元年,5G技术开始脱颖而出,以其超高速、低延迟等优势迅速受到市场的欢迎,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获得了迅速地普及,为安防行业尤其是智能安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除此之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也极大地促进了智能安防产业的发展。

二、安防的相关概述

(一)安防的定义

安防,即安全防范。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我們可以了解,安全指的是没有危险、不会受到侵害;而防范也可以解释为防备、戒备,其中防备是指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或者可能会遭遇到的攻击而提前做好准备,戒备则包含有防备的意思,在单纯的防备之外,还有一层保护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将安全防范这一概念解释为提前做好准备或保护措施,以用来应对可能会遭遇的攻击,避免受到伤害,从而使被保护的对象能够处于一种不会受到侵害的安全状态。从这一概念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全防范的目的是保证安全,而防范只是手段,换句话说,也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就是通过提前准备好的防范手段来实现安全的目的。

(二)安防相关设备的介绍

1. 监控设备类型

说到安防行业不得不说的就是监控,我们甚至可以说,监控就是安防行业实现技术防范的基础所在,在当今社会,监控设备的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和全面,而且监控设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并不陌生,随着社会大众防控观念的逐渐加强,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公路、社区、商场、医院、学校、企业、工厂,小到街头巷尾、出入口,甚至我们用来代步的各类汽车上都被装上了具有监控功能的行车记录仪,这些监控设备的存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2. 多媒体控制设备

多媒体控制型安防设备多为智能化设备,如当前逐渐流行的智能家居及智能社区等设备和系统。多媒体控制设备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分为几大不同的种类:第一类,具有数据统计功能的控制设备,这一类设备往往会应用于较为特定的场景之下,主要目的是对所获取内容进行统计,并最终形成相关的报表及数据应用,如对公路上的车流量进行自动统计的设备等;第二类,主要是具有属性识别功能的设备,也就是通过前期的设定对所采集信息中特定事物的属性进行自动识别,从而通过对属性的判定来达到深入应用及快速检索等目的,如我们最常见的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设备;第三类,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设备,一般是用来对图像进行分析判断以及优化处理,以便能够给出一个更好的呈现效果,或者是对不甚清楚的内容通过算法计算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更加清晰化的目的,如视频复原技术。

3. 安检防爆设备

安检防爆设备主要应用于机场、海关、车站以及公检法机构等公共场所,其最终目的是预防和制止爆炸、枪击、行凶等危险且会造成公共恐慌事件的发生。安检防爆设备主要是用来对进出上述人群密集场所及有着特殊要求的场所的人及货物进行安全检查,检查的范围不仅包括人身及其所携带的物品、货物,也包括这些场地本身。按照产品类别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安检防爆设备分为三大类:其一,安检设备,如X光安检机、通过式安全检查门、手持金属探测仪、危险液体检查仪、爆炸物探测器等;其二,防爆处置设备,如防爆毯、危险物品储物罐等;其三,防恐设备,如毒气探测仪等。

4. 其它设备

其实安防设备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灭火器,这也是安防设备之一;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安防设备还出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实时报警类设备、防盗报警设备、门禁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等。

三、智能分析技术在安防行业的应用

(一)智能人像方面

智能分析技术在智能人像方面的应用,又可以根据客户、实施场景及需求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应用类型。其一,标准版人像应用系统,这一类系统主要是应用于规模较小的场所,比如小区的出入口以及一些小型商铺等,能够满足基础的人像智能应用,如应用于商铺中的人像分析系统可以对顾客进行精准分析,从而总结客户特点,为商铺的运营管理提供较为精准的数据支持;其二,企业级人像应用系统,这一类系统主要是应用于那些业务需求较为多元化、应用场景较为复杂化的场所之中,比如企业园区或者写字楼等,是一类规模较大、较为综合性的人像智能应用系统,可以提供人脸考勤、人员分类管控等服务功能;其三,城市级人像应用系统,这一类系统主要是应用于更大型的城市级专业场景之中,主要面向的使用者是城市的警务、交管、社区管理等系统,如雪亮工程等,主要目的是做城市级的联网人脸布控,可以实现诸如对重点管控对象、逃犯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等目的。

(二)智能图像识别

智能分析技术在智能图像识别领域的应用,最主要的是在安检图像智能识别方面。在当今社会,随着客流量及货物运输等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对于安检速度及准确度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X光安检机依靠人工识图判图,对安检员业务水平和工作状态高度依赖,容易造成误判漏判,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高效安检的应用需求;随着安检行业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结合大数据和机器识图技术的日趋成熟,安检违禁品自动识别分析技术开始逐渐渗透到安检领域,诞生出了一种X光安检图像智能识别系统,这一系统可以由智能识别系统实时而精准地识别出被检查对象中存在的各类可疑物品,极大地提高了安检工作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X光安检图像识别技术采用工业级定制主板,拥有视频接入图像处理技术,能够高效而精准地进行图像识别,在呈现识别结果时也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系统中延时、卡顿等问题,大大提升了安检工作效率。

(三)智能解析方面

智能分析技术在智能解析方面的应用主要是指在一些对于信息采集广度有着较高要求,但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中,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对人、车、非机动车以及物体等对象的信息采集和分析。这一应用不仅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对场景内不同属性的人、车或者其他物体进行特征属性的采集,还能进行全面地解析和提取,从而更加深入地挖掘数据价值,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

(四)智能周边方面

智能分析技术在智能周边方面的应用又被称为周界设备,在一些诸如机场以、企业园区、监狱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周界是其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应用中,周界设备发挥周界防护的主要方式是依托于红外补光的作用,绊线即发出警报,从而完成入侵检测。这种检测方式的效果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检测需求。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分析技术逐渐渗透到智能周边的应用之中,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自学习能力可以展开针对特定的对象的专门训练,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甄别,减少误差的存在,进而极大地提高准确率。

四、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基础

智能分析技术更多的是指计算机图像视觉分析技术,隶属于人工智能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通过为图像和图像描述建立映射关系来达到利用计算机的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能力对视频中画面的内容进行理解,将视频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根据不同的要求,或者进行简单地标记进行相应地处理。

第一,视频质量诊断技术,也就是对画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诊断,然后发送报警信息;第二,行为分析技术,也就是对监控画面中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特定规则的行为进行报警,并提供相关信息,为相关安全人员处理各种危机状况提供帮助;第三,流量统计技术,对出现于画面中某一个特定区域的人流量进行统计,并根据信息给出相关分析;其四,目标跟踪技术,这一项技术必须使用带有坐标定位功能的快球摄像机才能实现,通过对监控区域内特定目标的移动轨迹进行跟踪,保证这一目标能够持续性的以特写画面出现在监控屏幕;其五,视频摘要技术,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对监控视频进行重要信息的提取,将较长时间的视频进行压缩,让用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浏览而不遗漏重要信息;其六,人脸分析技术,也就是对出现于监控区域中的人员进行人脸抓拍,并实时进行人脸信息的对比,快速识别黑白名单中的人员并进行报警或提示。

五、前端智能的应用趋势

前端智能分析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为了给芯片减负,在应用时需要选择计算量小的分析算法,但是却又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大量信息分析跟踪的实时性;另一方面,因为在实际应用环境中需要面对的环境背景较为复杂,存在光照变化、遮挡等多样化的因素,为了提高应用技术的环境适应能力,就需要選择较为复杂的分析运算方式,而这与第一方面显然是相悖的。因此,当同一款智能分析产品应用于不同行业、不同目的以及不同环境中时便会产生存在较大差异的智能分析结果。所以,前端智能分析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个性化服务方案,也就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对前端智能分析技术的应用环境进行区分,然后根据其不同的应用目的对其运算方法进行简化,实现智能前段设备的个性化定制和应用。

六、结语

随着我国智能安防产业的结构以及相关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安防市场,但是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安防行业的发展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新的智能分析技术应运而生,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万森林.智能分析技术在安防各细分领域的具体应用[J].中国安防,2019(Z1):92-95.

[2]陈璠.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解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1):57-58.

[3]邢更力,苟智雄,孙悦航.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智慧安防中的应用与展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7):173.

[4]王智昊,柴宝起.智能分析技术在安防等领域的应用浅析[J].中国安防,2017(06):80-83.

(作者单位:上海惇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黄琳

第4篇:2016深度安防市场情况分析报告

一直以来,安防市场都是小间距LED显示屏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也正因如此,更有以海康、大华、科达、泰科企业为代表的安防企业进入小间距市场,进一步的推动了小间距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如今,小间距正在经历的爆发增长期,而作为小间距的重要应用市场,安防市场的发展与小间距产品的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目前安防的市场和企业发展情况如何呢?一起来深入看看。我们把安防工程上市公司分为视频监控、智能建筑、智能交通3个小类。从安防角度来看,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混业经营的。从行业的代表性考虑,我们选择的公司安防业务占比要比较高,特别是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类工程公司。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安防工程这3个小类上市公司2015年经营情况,以及与2014年同类企业经营情况的比较。视频监控工程类上市公司我们选择了41家,这41家企业2015年业务数据见表4-1。表4-

1、监控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经营情况表我们将2015年的41家监控工程类公司和2014年的27家同类公司营业收入按照增长幅度大于60%、40~59.9%、20~39.9%、0~19.9%和0%以下五类进行统计,具体数据见表4-2。表4-

2、监控工程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统计表从表4-2数据来看,2015年监控工程上市公司收入增长情况要好于2014年,增速较高的比例要大一些,而负增长的比例较低一些。我们统计了监控工程企业两年的毛利率和利润的增长或下降情况及其所占的百分比,由于2015年、2014年各有4家是没有产品毛利率数据子公司,2015年只有37家,2014年公司只有23家公司有毛利率变化数据,具体数据见表4-3。表4-3:监控工程上市公司毛利率、利润增减比例对照表从表4-3数据来看,监控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盈利情况也要好于2014年。今年我们选择的智能建筑类上市公司共36家,这些企业2015年业务数据见表4-4;而去年我们选择的这类企业为11家,具体数据可参见我们去年撰写的《从百家上市公司2014年报看中国安防市场》附表1。表4-

4、智能建筑上市公司2015年经营情况表2015年的36家智能建筑工程类公司和2014年的11家同类公司营业收入按照增长幅度大于60%、40~59.9%、20~39.9%、0~19.9%和0%以下五类进行统计,具体数据见表4-5。表4-

5、智能建筑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统计表从表4-5数据来看,智能建筑上市公司收入增长情况也要好于2014年。我们统计了智能建筑工程企业两年的毛利率和利润的增长或下降情况及其所占的百分比,由于2015年、2014年各有2家是没有产品毛利率数据子公司,2015年只有34家,2014年公司有9家公司有毛利率变化数据,具体数据见表4-6。表4-6:智能建筑上市公司毛利率、利润增减比例对照表从表4-6数据来看,智能建筑上市公司2015年盈利情况也要好于2014年。今年我们选择的智能交通上市公司共19家,这些企业2015年业务数据见表4-7;而去年我们选择的这类企业为13家,具体数据可参见我们去年撰写的《从百家上市公司2014年报看中国安防市场》附表1。表4-

7、智能交通上市公司2015年经营情况表2015年的19家智能交通工程类公司和2014年的13家同类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具体数据见表4-8。表4-

8、智能交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统计表2014年智能交通工程企业收入增长幅度各类的比例大致是均态分布,差别不大,而2015年负增长与大于60%的高速增长比例为第

一、第二位;呈现两极分化;由于负增长比例较高,总体看来2015年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要略低一些。我们在表4-9中统计了两年智能交通工程企业毛利率和利润的增长或下降的数据,由于2015年、2014年各有1家是没有产品毛利率数据子公司,2015年19家企业中只有18家,2014年13家公司中只有12家公司有毛利率变化数据。表4-9:智能交通上市公司毛利率、利润增减比例对照表从智能交通工程企业近两年毛利率和利润变化来看,2015年盈利情况要好于2014年。从表4-

2、表4-

5、表4-8来看,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中智能建筑与监控类的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增长好于2014年,而智能交通工程企业2015年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要略低于2014年。下面我们将这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的经营情况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这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的比较数据汇总在表4-10中。表4-

10、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对比统计从不同的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增长情况横向比较来看,智能建筑与监控类的企业要好一些,而智能交通工程企业相对差一些,而且智能交通类公司两极分化情况比较突出。从表4-

3、表4-

6、表4-9来看,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盈利情况均好于2014年。我们将3类不同安防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毛利率和利润数据的增长或下降的数据汇总在表4-11中。表4-11: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毛利率、利润增减比例对照表根据表4-11的数据,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2015年毛利率变化差别不大,增长比例最高的智能建筑企业也只比最低的监控工程企业多1.85个百分点;利润情况监控与智能建筑类企业要好于智能交通类。2015年,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放缓,全球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也低于2014年,中国安防工程上市公司2015的表现总体还能好于2014年,这主要与国家相关政策对安防领域的支持有关。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治安治理的基本策略,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2015年是公安部办公厅和科技信息化局印发的《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要求各地完成的最后一年。任务书明确要求,到2015年6月,全国地市级和东部地区100%、中部地区90%、西部地区80%以上的县级公安机关建成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在部、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及在授权范围内互控的基础上,开展多级平台间的联网调试工作,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省级共享平台与辖区内各级平台的联网率分别达到100%、90%、80%以上;全面完成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公安业务信息系统或平台的融合应用;按需建成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2015年4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全方位提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具体措施。2015年5月13日发改委等9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在加强治安防控、优化交通出行、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都要求各地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由于平安城市建设成为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无论经济是否发达,都存在政府投入有限,建设规模都很大,很难做到量与质的兼顾,多数地区首先考虑监控点数量的保证。从各地平安城市建设项目的招标情况来看,许多东部省区监控网点深入到乡镇,中西部地区城市也在2015年加大了投资力度。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最大的障碍就是资金问题,各地视频监控系统的打造,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是主要助推力量,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的推出也有助缓解资金的压力。上述情况,使得2015年安防工程市场保持了较快增长。上述政策对安防市场的影响也可以从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的收入、效益在2015年的变化看出一些眉目。这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业务中安防领域的占比顺序依次为监控、智能建筑、智能交通,这与3类安防工程上市公司在2015年收入、利润的表现是一致的。

第5篇:授信报告行业分析——安防

安防行业分析

A、安防概述

安防,即安全防范,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 现代社会,安全防范系统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它相关产品所构成电子系统或网络。

安防系统大概可以分为五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防爆安检系统,或由几大系统衍生出来的子系统。比如,火灾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气体消防系统等就包含于入侵报警系统之中。而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和电子。其中,视频监控体统基本上穿插于各个系统之间,是整个安防系统的重点,必不可少。而衍生出的子系统又包涵了五大系统之中的几个或全部,比如,小区楼宇对讲系统就是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和电子巡更系统的集成。所以,五大系统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相互之间互有联系,才组成了整个安防系统。

整个安防系统又可划分为七层:表现层、控制层、处理层、传输层、执行层、支撑层、采集层。当然,由于设备集成化越来越高,对于部分系统而言,某些设备可能会同时以多个层的身份存在于系统中。

B、安防行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安防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复合

增长率超过23%。2012年,我国安防行业的增幅达到16.8%,总产值突破3200亿元,发展速度高出GDP近9个百分点。根据《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按照全行业20%的年复合增长率估算,其中视频监控系统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占安防电子系统的份额超过50%,成为其规模最大且最具增长潜力的细分领域。

此外,行业应用的市场也在迅速打开。《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伴随着“平安建设”推进的步伐,一些传统领域如金融、文博、交通、政府等安防应用将更加深入;一批新生的应用领域如教育、卫生、体育、能源、通讯、厂矿企业等需求增长较快;社区、居民安防应用开始升温,社会化应用进程加速。市场应用逐步由中心城市、大城市向

二、三级城市及农村地区延伸,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边境口岸延伸,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求量。

目前,国内的安防企业超过2万5千家,安防各系统中,视频监控的市场比重最大,约为60%的占比,其次是出入口控制和入侵报警系统,占比超过15%和12%。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现在安防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完善,形成了一些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出现了以生产企业聚集为特征的“珠三角”地区,以高新技术和外资企业聚集的“长三角”地区,以集成应用、软件、服务企业聚集的“环渤海”地区。其中,深圳、佛山、泉州、杭州四地尤为突出。

据初步统计,目前产值超过一亿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超过10家的安防企业上市。“十二五”期间,安防行业将继续扩大规模,转

变增长方式,促使向着产业集约化发展。

C、安防行业发展前景

(1)政策支持

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我国安防视频监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各项产业政策的实施,安防视频监控产业将进一步得到推动和发展。国家近年来推出的平安城市、科技强警等重大公共工程决策,以及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在公共场所推出的安防强制实施标准,使得安防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中间件产品,实现各类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整合、协同、互动和按需服务,解决系统间的互操作、可靠性、安全性等问题,实现应用系统从硬件为核心向软件为核心转变。”最终实现年增长率达到20%左右,2015 年总产值达到5,000 亿元,实现增加值1,600 亿元,年出口交货值达到600 亿元以上的总体目标。而视频监控行业是整个安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 年,视频监控行业的产业规模为563 亿元,占整个安防行业54%的份额。同时,考虑到视频监控是平安城市建设等各类安防系统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向,因此视频监控行业的产业规模的扩展速度将略高于整个安防产业,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23%左右,将更有针对性的推动城市视频监控管理平台行业的发展。

(2)系统扩容及联网需求推动市场发展

系统是以点到线、线到面的方式来进行扩容的。一方面城市视频

监控系统的建设需要由初期的公安、国安等重要部门逐步扩展到社会各行各业。例如:公共场所、大型建筑、金融、交通、社区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城市视频监控系统需要与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如城市视频监控系统不仅需要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需求,而且还要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等方面对图像监控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报警、门禁等配套系统的集成以及与广播系统的联动。而且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加大了平安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政府的投资带动,使得平安城市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联网规模也不断增加。这些超大规模的视频联网需求也必将推动城市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市场的不断发展。

(3)高清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带动产品升级换代

我国已建成的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端设备多为模拟摄像机,随着高清摄像机成本的下降和大规模的普及,将被用于替代传统的模拟摄像机,城市监控系统将会大规模升级至高清系统。当前绝大部分已建视频监控系统都只能提供标清图像,而城市治安管理和刑侦办案,需要能够从视频图像中清晰辨认人脸和车牌,这就需要高质量的视频图像,高清网络摄像机和HD-SDI 高清摄像机的需求将直接带动视频监控系统从前端采集到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全面升级。同时,由于接入的视频采集设备数量众多,城市视频监控系统需要通过最新涌现的智能视频分析、诊断等技术在高清图像中识别、提取、比对有意义的信息,为治安管理和刑侦破案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工作效率并协助日常管理。所以高清化及智能化是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两大发展趋

势。以上两大需求直接带动了城市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的产品更新和应用扩展,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存量升级市场。

D、深圳安防行业现状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从事安防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的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历经了从“三来一补”、模仿制造到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技术也从过去的模拟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据统计,有各类安防企业4302家,其中生产企业1689家、工程服务企业1533家、经销企业1080家,年产值超过600亿人民币,有38家属于中国安防百强企业,其中有5个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63家。安防从业人员达到33万人,其中技术型人才5万多人。到2010年,深圳的安防行业产值达到756亿元,占全国安防市场份额的40%以上,占深圳GDP7.8%。全国75%的工业摄像机、40%的楼宇对讲设备、60%的防盗产品、50%的监视器产自深圳。深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安防产品生产基地。根据深圳市规划打造六大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化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电子类装备制造业,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综合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深圳安防行业面临着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以深圳信息产业、通信产业的优势,把安防电子产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从而把深圳打造成为全球知名的“安防之都”。

深圳安防企业规模较小。因为都是一些高新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

用,技术含量比较高,综合应用难度比较大,所以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在50-100人左右,最大的安防企业员工达到二千人。但安防行业普遍学历高,40-50%的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深圳的安防制造企业分布比较散。全市每个区都有安防企业,有的租用写字楼,有的租用村委会的厂房,甚至租用住宅楼的也有,99%的生产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厂房,仅有少数建有自己的厂房。一些发展壮大了的企业想扩大再生产,但没有地方,甚至一些企业有好几处生产办公地点,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而且大大增加管理成本。深圳安防产业链比较完整。现在1480多家安防制造企业能生产防爆安全检查设备、安全报警器材、社区安全防范系统、车辆防盗防劫联网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视频监控防范系统、智能防盗门锁及人体安全防护装备等八大类六万余品种;从小到报警器大到城市大型视频监控集成系统,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对讲门铃到生物识别、芯片尖端技术产品,无一不彰显出深圳安防产品制造集群的良好发展态势。

第6篇:安防英才网在深圳与安防业界深度交流

发布时间:2012-03-21 新闻来源:安防英才网

2009年10月15日,第三届“亿派电子”太平洋安防沙龙活动如期举行。本届沙龙以“安防企业如何突破人才瓶颈”为主题,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方——安防英才网的招聘顾问Michelle Luo应邀以嘉宾身份出席,同时还有30多家安防企业和部分安防媒体参加了此次

沙龙活动。

一开始,Michelle Luo就安防企业人才现状作出分析,首先,安防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专业人才严重紧缺,安防产业工人队伍普遍文化较低,技能欠缺,因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偏小;其次,营销精英与品牌推广人才的缺乏,对于成长期中的中国安防企业来说,为了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自身产品质量与服务的同时,急需优秀的营销精英和品牌推广人才帮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宣传,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长远;当然,安防是个朝阳产业,是个有着广阔市场前景和民生意义的产业,这个产业的路怎么走,就由在座的安

防企业和从业人员来把握。

(安防英才网招聘顾问Michelle Luo在回答众企业提出的人力资源相关问题)

众安防企业对Michelle Luo的分析表示赞同,并提出当今安防企业人才流动率高的情况,一般公司的人才流动率都在40%左右,也就造成了企业优秀人才流失的情况,而随着人才流失的可能还有客户资源等等,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Michelle Luo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那就是人员分工细化,各司其职,不会因小部分的人才流动而造成客户资源的全盘流失。同时,企业要想留住人才,主要要在薪资、员工的职业技能提升上下功夫,还有公司的发展前景、理念、行业前景都是员工决定去留的

因素。

(安防英才网招聘顾问Michelle Luo会后与众安防企业HR合影)

安防英才网背景介绍:

一览英才网旗下的安防英才网(http:///)自2004年创办至今,是国内第一家专为从事安防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及人才提供招聘、求职的网上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网站凭借着高效专业的团队,优质的服务,为安防企业与人才提供信息互动交流服务,使安防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适应其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亦促进安防人才职业发展以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优秀、最专业的安防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

第7篇:2015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

2015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完整版)

2015-08-12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机器人不仅在制造业上正在替代工人,还将在军事、服务、娱乐等领域取代人类,“钢铁侠”已不仅仅存在于美国科幻电影中,而正走入我们的生活。本篇报告对机器人行业及龙头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对比日本、美国、德国机器人行业技术路线、发展路径、下游市场分布,对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方向和空间进行预测,挖掘中国股市的tenbager。

(一)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家族中的一个年轻成员,其定位就是服务。当前世界服务机器人市场化程度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受简单劳动力不足及老龄化等刚性驱动和科技发展促进的影响增长很快,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2012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07.3亿美元,预计2012-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4%,到2017年达到461.8亿美元,行业空间巨大,中国作为后来者,增速将更快。

(二)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已涉足服务型机器人开发。在日本、北美和欧洲,迄今已有7种类型计40余款服务型机器人进入实验和半商业化应用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中,西方国家以美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我国2012年制定了《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扶持行业发展。

(三)达芬奇机器人的产生预示着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的来临,医用机器人作为单位价值最高的专业服务机器人是当前医疗行业的发展热点。全球领先的医用机器人机器人公司直觉外科公司在2013年营收达22.65亿美元,总市值达159.60亿美元。在未来的4年里,医疗机器会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估计会增长到119亿美元。虽然我国医用机器人普及率低、起步晚,但目前哈工大、博实股份等企业也开始积极介入。

(四)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即将由IT进入RT时代,家庭智能机器人将成为智能物联网时代家庭的核心终端。2012年全球消费的智能家庭机器人产品总额已经达到16亿美元,龙头企业iRobot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54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市值约10亿美元。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会有2200万台智能家庭机器人得到销售。虽然我国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技术相对落后,但目前相关企业做到研产结合,已经初成规模,表现良好,空间巨大。

(五)军事机器人是21世纪各国军事安全重点战略:蒂尔集团称未来10年全球无人机研发投入和采购需求将达到940亿美元。军用机器人强国包括美德英法意以日韩,这些国家不仅在技术处于研究的先列,其产品已经在军事上有了实际运用;我国与这些强国的技术差距明显,受政策支持,军事机器人相关企业发展前景明显良好,可能成为企业未来强劲的收入保证。 前言 机器人革命是英国皇家工程学院2009年8月19日发布的一份名为《自主系统》的科学报告中提出的,因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2019年将迎来机器人革命。近两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价格上升,机器人不仅在制造业正在替代工人,还将在军事、侦察、服务、娱乐等领域超越人类。以Google收购的波士顿动力学公司(BostonDynamics)设计的一款机器狗LS3为例,它可以在24小时不进行补给情况下,携带181公斤负载行进32.2公里,还能在树林、岩石地、障碍物和城区等复杂地形中跟随士兵行动。另外,用于侦察的无人飞机、无人汽车,用于陪护的机器人,用于孩子教育和娱乐的机器人,用于清洁的家庭机器人,“钢铁侠”已不仅存在于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大军正走入我们的生活。

机器人专家从机器人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根据用途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喷漆机器人、涂胶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切割机器人、自动牵引车(AGV)机器人、净室机器人等。而服务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主要包括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其中,个人/家用机器人主要包括:家庭作业机器人、娱乐休闲机器人、残障辅助机器人、住宅安全和监视机器人等;专业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场地机器人、专业清洁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物流用途机器人、检查和维护保养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水下机器人,以及国防、营救和安全应用机器人等等。

我们2014年机器人行业报告系列,分为两个部分:工业机器人篇和服务机器人篇,虽然目前中国机器人还处于初级阶段,国产六轴机器人本体产量不到2000台,核心部件减速器几乎依赖进口,但是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制造业、物流业、服务领域、军用领域潜在需求庞大。近两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投资也是如火如荼,几十家上市公司宣布进入机器人领域,而与此同时,机器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尚未突破,研发人员奇缺,低端机器人产能重复建设。目前国内机器人产能是否过剩?中国机器人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中国在哪些应用领域有望实现进口替代?未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的空间有多大?本篇报告对机器人行业及全球龙头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对比日本、美国、德国机器人行业技术路线、发展路径、下游市场分布,对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方向和空间进行预测,希望对机器人产业、一二级市场投资有所帮助,挖掘中国的tenbager。

—全球PR(PersonalRobot)时代

1、定义:服务人类的非生产性机器人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意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服务机器人的定位就是服务。从机器人的功能特点上来讲,它与工业机器人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环境都是已知的,而服务机器人所面临的工作环境绝大多数都是未知的。、

2、刚性需求驱动,市场广阔

机器人在世界范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发达的国家的服务机器人的发展更是有着广阔的市场。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受以下因素驱动:

简单劳动力不足。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日趋上涨而且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从事自己不喜欢干的工作,类似于清洁、看护、保安等工作在发达国家从事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简单劳动力的不足使服务机器人有着巨大的市场。

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能够购买服务机器人来解放简单的重复劳动,获得更多的空闲时间。

科技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类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得益于计算机和微芯片的发展,智能机器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成本下降,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实现更便捷更安全更精确。

老龄化问题。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带来大量的问题,社会保障和服务、看护的需求更加紧迫,和医疗看护人员不足的冲突激化,服务机器人作为良好的解决方案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分类:个人/家用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家族中的一个年轻成员,与工业机器人对应,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参照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按照应用领域划分的分类,将服务机器人分为个人/家用机器人(Personal/DomesticRobots)和专业服务机器人(ProfessionalServiceRobots)两大类。服务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从事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监护等作。其中,个人/家用机器人主要包括:家庭作业机器人、娱乐休闲机器人、残障辅助机器人、住宅安全和监视机器人等;专业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场地机器人(Fieldrobotics)、专业清洁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物流用途机器人、检查和维护保养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水下机器人,以及国防、营救和安全应用机器人等等。

4、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保持智能化 机器人是新型技术的融合,为了使之能够适应功能的需求及保持其智能化的稳定性,服务机器人的主要关键技术如下:

5、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结构:清晰多维

服务机器人行业生产所用的主要零部件为自动焊机、电子器件、微处理器、机器人用伺服电机、高精度减速器、机加件、气动元器件、传感器、电池、单板机等,归属于标准零部件、电子设备以及电子元器件等。服务机器人产业的下游则主要是医疗、家用、农用、军事等行业和领域。

二、世界服务机器人市场化程度—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1、服务机器人前列国家:美日韩德法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已涉足服务型机器人开发。在日本、北美和欧洲,迄今已有7种类型计40余款服务型机器人进入实验和半商业化应用。日前美国正在致力于将为军队伤病员开发的机器人假肢和小型无人侦察直升机等技术转为民用,欧盟最近启动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项目,到2020年将投入28亿欧元研发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中,西方国家以美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

美国是机器人的发源地,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全面、先进,适应性十分强,在军用、医疗、家用服务机器人产业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占服务机器人市场约60%的份额。

日本是机器人生产、研发和使用大国,一直以来将机器人作为一个战略产业,在发展技术和资金方面一直给予着大力支持。有报告指出日本在2006-2010年5年间为了攻克关键的服务机器人技术每年投入1000万美元用于研发服务机器人。近年来,巨大的老年护理市场需求促使企业竞相研发小型家用机器人。2013财年,日本政府拨款23.9亿日元,帮助24家企业开发和推广护理机器人。日本还计划至2020年,实现产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翻番,扩大至1.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2亿元),主要增量将集中在服务机器人。护理和医用机器人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2万亿日元,是现在的20倍。

韩国将服务机器人技术列为未来国家发展的10大“发动机”产业,把服务机器人作为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重点发展,对机器人技术给予了重点扶持。 德国向来以严谨认真称世,其服务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在世界上处于公认的领先地位:其开发的机器人保姆Care-O-Bot3遍布全身的传感器、立体彩色照相机、激光扫描仪和三维立体摄像头,让它既能识别生活用品也能避免误伤主人;它还具有声控或手势控制有自我学习能力,还能听懂语音命令和看懂手势命令。 法国不仅在机器人拥有量上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在机器人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国政府一开始就比较重视机器人技术,大力支持服务机器人研究计划,并且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特别是把重点放在开展机器人的应用研究上。

2、市场规模:增速快,空间广阔 (1)当前服务机器人市场销量:增速快

根据IFR2013年世界服务机器人统计报告,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301.6万台,总销售额为46.2亿美元。其中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量为300万台,环比上升20%,总销售额为12亿美元;专业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16067台,环比增长2%,销售额为34.2亿美元。

专业服务机器人:1998年至今,专业服务机器人累计销量已超过12.6万台。专业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16067台,比2011年的15776台增长了2%,而2012年销售额为34.2亿美元,环比略降1%。其中军用机器人销量为6200台,约占总销量40%;场地机器人销量为5300台,占销量比例33%;医用机器人销量1308台,环比上升20%,占总销量8%;物流用途机器人1376台,环比上升11%,占专业服务机器人总量比例9%,销售额为1.96亿美元。在专业服务机器人中,医用和物流用途机器人是增长潜力最大的两类专业服务机器人。

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2012年销量约为300万台,环比上升20%,总销售额为12亿美元。其中家用机器人销量约196万台,销售额6.97亿美元,环比上升53%;娱乐机器人销量约为110万台,环比上升29%,销售额为524万美元;残障辅助机器人销量为159台,环比上升2%。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大致占97%的市场份额,残障辅助机器人市场份额很小,目前覆盖十分率低,但潜力大,因为当前许多国家正在运作此类项目和计划以推广残障辅助机器人的技术和使用率。根据中科院的研究分析,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与人合作、以手机作为处理核心以及可以接通云服务的机器人,目前四大研究热点是教育娱乐、公共安全、信息服务以及智能家居。

(2)未来预估服务机器人市场:五百亿美元级别

IFR报告预期,从2013年到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中国是这一增长趋势的领跑者,年均增长率达15%。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201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83.9亿美元,到2012年增长到207.3亿美元,计2012-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17.4%,到2017年达到461.8亿美元。对于专业服务机器,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有94800台专业服务机器人会得到安装使用,销售额达171亿美元。其中军用机器人销量约达28000台;场地机器人中的挤奶机器人销量估计为24500台。两者占总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55%。

对于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会有220万个人/家用机器人得到销售。其中家用机器人销量估计为1550万台,销售额达56亿美元;娱乐机器人为350万台;教育类机器人300万台;残障辅助机器人估计为6400台。随着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将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计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另一方面虽然残障辅助机器起步还是很慢,但可预测未来20年会有高速增长。

3、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起步慢机会大

智能服务机器人是未来各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之一,国家不断提高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度,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未来15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并于2012年制定了《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支持行业发展。

我国的服务机器人市场从2005年前后才开始初具规模但我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绝对差距还比较大,但相对起工业机器人而言则差距较小。因为服务一般都要结合特定市场进行开发,本土企业更容易结合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进行开发占据良好的市场定位,从而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外国的服务机器人公司也属于新兴产业,大部分成立的时候还比较短,因而我国的服务机器人产业面临着比较大的机遇和可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主要有吸尘器机器人、教育、娱乐、保安机器人、智能轮椅机器人、智能穿戴机器人、智能玩具机器人,同时还有一批为服务机器人提供核心控制器、传感器和驱动器功能部件的企业。

4、国际服务机器人行业知名企业及我国领先科研机构 国际服务机器人行业知名企业代表列举如下:美国iRobot公司、Remotec公司、德国宇航中心、德国机器人技术商业集团、德国KUKARoboterGmbh公司等等。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领先科研机构列举如下:湖北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南开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和哈工大机器人实验室等等;服务机器人行业领先企业列举如下:广州中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尤尼克斯机器人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盟立自动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及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等。

三、医用机器人—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

1、行业概述:医疗行业的新兴增长点

从传统的开刀手术到机器人手术,人类历经了近3个世纪。18世纪80年代,维也纳外科医生Billroth首次打开病人腹腔,完成了首例外科手术。这种传统的开刀手术被称为第一代外科手术并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标志的微创手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许多领域取代了传统开刀手术,称为第二代外科手术。进入21世纪,手术机器人得到开发并迅速投入临床应用,被认为是外科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预示着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的来临。 医用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它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然后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随着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增加,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使得医疗不管在质还是量都得满足更高水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医护人力相对缺乏,医用机器人作为新兴医护手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医用机器人用途广泛,医疗卫生智能化

医用机器人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在军用和民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根据IFR的分类,医用机器人归属于专业服务机器人,其自身可以分为四个类别,诊断机器人、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及其它。医用机器人用途主要为用于伤病员的手术、救援、转运和康复,是医疗卫生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尤其是外科手术机器人,医生透过它所提供的灵巧操控、精准定位以及术前规划,可以使得病患手术伤口减小、术后迅速恢复正常生活等,达到精准性和微创性两大优点。

(2)医用机器人市场:单位价值最高的专业服务机器人

目前,全世界已有33个国家、800多家医院成功开展了60多万例机器人手术,手术种类涵盖泌尿外科、妇产科、心脏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耳鼻喉科等学科。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2013年的机器人统计报告,2012年全球医用机器人销量为1308台,同比增长20%,占全部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的8%,市场规模约为60亿美元。其中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销量为1053台,环比上升6%,总销售额达14.95亿,占医用机器人销售额的44%。医用机器人是单位价值最高的专业服务机器人,每台医用机器人(包括附件和零部件)售价可达150万美元。

虽然当前医用机器人普及率还很低,并且安装的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但摩根的近期的一个调查研究中问及外科医生们未来他们会在自己在手术中多高频率的使用医用机器人,数据表明美国的外科医生们认为未来3-5年里医用机器人在手术中的使用率会迅速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约占50%,医用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IFR预测在未来的4年里,医疗机器会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估计会增长到119亿美元。

2、直觉外科公司(ISRG):全球领先的医用机器人公司

直觉外科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微创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公司,2013年营收达22.65亿美元,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达芬奇机器人累计销售数量为3039台,2014年8月总市值达159.60亿美元。

腹腔手术辅助医用机器人的领军者。直觉外科公司(达芬奇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ISRG),成立于1995年11月9日,是全球领先的微创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公司,是腹腔手术辅助医用机器人的领军者,主要负责设计、制造和销售达芬奇外科系统及相关仪器配件。公司总部设于美国加州,在美国、西欧大部分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韩国、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都有直接销售结构。截止13年末,直觉外科公司共雇员工2792人,其中325人从事研究开发,1018人从事制造业和服务,1449人从事营销、销售和管理活动。

达芬奇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它是为外科医生手术操作中的直观的控制运动、精细组织操作和三维高清晰度视觉能力而设计的,同时允许外科医生进行微创手术,其结构包括一个外科医生的控制台,一个病人侧车和高性能视觉系统。达芬奇外科系统模仿外科医生的手部动作,用于控制台上的仪器控制,通过微小的切口控制病人体内的微小仪器。美国FDA已经批准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以及心脏手术。

主营业务:达芬奇机器人。直觉外科公司负责设计、制造和销售达芬奇机器人及相关仪器配件。

成长迅猛,市场逐步国际化。得益于世界市场对医用机器人持续认可和需求增长,直觉外科公司在过去的10年里成长迅速。达芬奇机器人使用范围复合增长16%,使用频率达52.3万次,10年里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32%;2013年末收入22.65亿美元,毛利率保持持续上升的绝对高位,2013年达70.38%;其净利润增长迅速,2013年净利润6.71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140%;净利率稳中有升,2013年达29.62%。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3039台达芬奇机器人已经得到安装使用,其中美国占2116台,欧洲488台,其它地区435台。

直觉外科公司以销售其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及其配件为主,辅之提供相应的安装和培训服务,销售机器本身贡献了大部分的收入,但近年来销售配件及提供服务在收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3年工具及配件收入超过达芬奇系统占比46%。 直觉外科公司的市场以美国本国市场为主,收入占比大于七成;2001年开始拓宽国际市场,2011年成功收购韩国的销售代理将触角伸及亚洲,目前,西欧大部分国家(除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韩国、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都有直接销售结构,2013年国际收入占比28%。

随着需求提高和营销推进市场潜力巨大。直觉外科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微创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公司,其销售市场已经扩展到全场市场,截止2014年第一季度,3039台达芬奇机器人已经得到安装使用,其中美国占2116台,欧洲488台,其它地区435台。

目前,直觉外科公司在复杂的外科手术中机器人应用技术娴熟,美国的达芬奇机器人渗透率和使用率相对于其他地区和国家明显更高,随着更多国家对医疗机器的需求提高和直觉外科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营销推进,达芬奇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

直觉外科公司微创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的领先者,其机器人系统在各类外科手术中的市场份额呈阶度分布,在复杂手术中的地位领先。随着直觉外科公司在科研技术方面的继续投入和发展,可预期直觉外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

营利模式稳健。直觉外科公司的营利模式以销售达芬奇机器人为依附,获得较长期稳定的重复消耗的耗材、配件工具及服务等收入。每台达芬奇机器人售价约为100-230万美元,而其耗材及配件为700-3200美元/年/台,服务为10-17万美元/年/台。2009年开始配件及服务收入超过达芬奇机器人,未来这种趋势还会持续。

3、我国医用机器人的发展:技术有所突破,挑战与机遇并存 (1)总体水平:整体水平低,普及率低

医用机器人在我国现在还处于整体水平技术低下发展缓慢的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缺乏研究医用机器人的人才和技术。我国目前还没有成型的规模化医用机器人产品,中国机器人网上列出的医疗机器人除了上海硅莱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便携式牙科治疗机之外都是小型机器人部件,而便携式牙科治疗机的功能简单,价格低下。 但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的医用机器人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13年11月,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研制的“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了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的验收。这一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意味着进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技术垄断的打破,我国将加快实现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机器的开发。2014年3月由妙手机器人科技集团和天津大学合作研发的“S妙手”机器人首次用于临床为3位患者进行了胃穿孔修补术和阑尾切除术。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和企业也正在把医用机器人研究开发作为重点课题项目进行合作,其中,胃镜诊断治疗辅助机器人系统研制就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由博实股份主导,为解决胃肠道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及时止血难题,以提升我国先进医疗装备的创新及产业化。

目前我国医用机器人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低下,截止直觉外科公司2014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报告,我国只安装了25台达芬奇机器人,而台湾、韩国及日本则已经安装了20、44以及178台达芬奇机器人。而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公布的人口数据,大陆人口分别是台湾、韩国及日本的58倍、27倍和10倍。虽然我国目前医用机器人使用率和普及率低下,但这也反映出我国医用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许多企业比如博实、新松机器人都在公司的产品规划中加入了医疗机器人开发的战略布局,而国际企业也针对我国市场扩大产能。比如2013年安川在中国常州新建工厂进行了产能扩张并计划推出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康复机器人。 (2)我国医用机器人有其刚性驱动因素,市场规模可达亿级

医用机器人会是我国医疗工具和手段的前沿发展方向,驱动其发展的因素有:对各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巨大高端技术需求、老龄化对老残辅助和护理的社会压力以及高素养医护人员的缺乏导致的供需矛盾。

医用机器人与传统人工技术相比有许多技术优势,具有精细化智能化微创化的特点,可以更精确地诊断症状,科学分析病理,降低人工操作失误,并可以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使患者恢复的速度加快。医用机器人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时候必定替代一部分传统的人工技术。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2年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国超过60岁的老人将达到1.49亿人,占总人口的11%,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于养老护理的需求极大;另外,我国的残疾人总数巨大,2013年已经与德国总人口数相当,对残障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的需求总量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医生和护士人数相对于人口基数十分缺乏,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千人的护士仅为世界人均量的0.46,占日本的0.4,占美国的0.15;我国每千人的医生人数仅为日本的0.79,仅为德国的一半。因而医护人员的不足引起的供需矛盾使得医用机器人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动力。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促进下,我国未来的医用机器人发展市场巨大,根据IFR预测,2013至2016年的4年里医疗机器人会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估计会增长到119亿美元。而中国作为服务机器人的高速增长部分,按目前我国市场占外科直觉公司的销售比例估计,2016年中国的医疗机器人会达到0.9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3)国内重点医用机器人公司/研究机构:医疗技术商业化有待提高

随着医用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从2005年开始我国有一批重点高校科研医院单位及研究所在研究医用机器人系统并取得了一些小成就,比如哈工大的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已经成功被专家验收,天津大学的妙手机器人在今年3月份开始临床使用;同时,随着医用机器人商业化市场化的可能性愈发明晰,已经有部分企业正在生产或者打算进军医用机器人细分行业,其中就包括机器人领先企业的博实股份和新松机器人。

四、家庭智能机器人—智能物联网时代家庭的核心终端

1、行业概述:物联网时代的家用智能机器人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在21世纪的头十年物联网已经开始和互联网一样引人注目。物联网这个名词最初由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即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将会引起现有产业的大洗牌,而智能机器人正是在新一轮发展中极具前景的产业,未来一定是机器人的时代,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就是物联网时代家庭的核心终端。

家庭智能机器人是指为人类服务的智能机器人,主要从事家庭服务,包括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监护等工作,家庭智能机器人被定位为智能物联网时代中家庭物联网的核心信息中枢,具有人性化交互、运动化控制和组件化成长的特性。按照应用范围和用途的不同,家庭智能机器人分为电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搬运机器人、不动机器人、移动助理机器人和类人机器人。

2、市场规模: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即将由IT进入RT时代

家用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美国研究公司(ABIResearch)的统计,2012年全球消费的智能家庭机器人产品总额已经达到16亿美元。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会有2200万台智能家庭机器人得到销售。其中家用机器人销量估计为155万台,销售额达56亿美元;娱乐机器人为350万台;教育类机器人300万台。随着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将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计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即将由IT进入RT时代(Roboticstechnology)。

日本是世界上机器人开发和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10年家庭智能机器人产量为4万台,约占全世界50%;韩国也在积极开发家用机器人,2010年个人服务用机器人产值为1717亿韩元,韩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让每个韩国家庭都拥有一个能做家务的机器人。而中国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尚未形成,缺乏大型支柱企业,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4.5%。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家用智能机器人的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主要靠进口,国产性能较差。

3、家庭清洁机器人:最成熟的智能家庭机器人

家庭清洁机器人是指能够进行家庭家务自动智能清洁的机器人,是集机械学、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机器人。吸尘机器人是智能移动机器人实用化发展的先行者,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德国凯驰2006年生产的Rc3000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自行完成所有家庭地面清洁工作的清洁机器人,其内置有光电传感器和芯片控制,包含四种清洁程序,当遇到障碍时,会随机改变一个角度然后继续直走,直到遇到新的障碍物,会自动回到充电站完成充电和垃圾处理的任务,同时能够根据用户设定的信息来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家庭清洁机器人目前主要分为两个分类,一种是扫地机器人,一种是拖地机器人(包括干洗和湿洗)。智能扫地器是一种配备了微电脑系统的吸尘器,是靠吸力打扫卫生的,能够按照人们的设置自动智能地清洁房间的某一特定部分或全部并完成自动充电,适合几乎所有的地面,包括地板、地砖、地毯及部分地毯;拖地机器人则在使用中会用到水,一般靠喷水后再吸水来清洁家庭清洁机器人市场发展:历史短,发展迅速。家庭清洁机器人21世纪的新产品,但在其短短十几年的历史里却有着迅猛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涉足并开发出家庭清洁机器人,其中前沿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日本、瑞典及韩国等。

智能吸尘机器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经济水平和技术的提高,扫地机器人将会替代更多的传统型扫地设备,2013年数据统计,在家庭扫地市场上,北美市场为22亿美元,机器人占18%;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EMEA)市场达25亿美元,机器人占20%;环太平洋与日本(APAC)市场为22亿美元,其中机器人占16%。

扫地机器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增长势头强劲。13年家庭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大于12亿美元,过去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1.8%。扫地机器人对传统扫地设备的替代率不断提高,13年占扫地设备市场18.1%。

4、iRobot—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开启者

iRobot是家居清洁机器人的领先企业,产品战略布局以家居清洁机器人为主。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54亿美元,2013年收入达4.87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2014年8月总市值为10.10亿美元。 公司简介:研制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家用服务机器人。iRobot由麻省理工的机器人专家恩盎格鲁、雷格纳和布鲁克斯联手创立,成立于1990年,2002年成功研发吸尘机器人Roomba开启家用服务机器人产品,2005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IRBT),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贝德福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英国、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都有办公地点,共雇员528人(13年底)。iRobot致力于生产清洁机器人(目前以扫地和拖地机器为主)以及军用机器人(执行战场侦察和炸弹处理任务),通过零售商向全球各地消费者销售产品,并向美国军队和其他政府机构出售产品。

iRobot主要生产机器人,分两大系列,家居清洁机器人和军用及工业机器人。家居清洁机器人目前以扫地和拖地机器为主,军用及工业机器人主要执行战场侦察和炸弹处理任务。目前2014年新研发了远程视频机器人,未来几年会着重发展远程视频屏幕及家居维护系列。

iRobot的产品战略布局以家居清洁机器人为主。家居清洁机器人所需投入成本较其它产品低,最早成为现金牛,为新研发的更高级产品提供资金支持。目前远程视频机器人成功研制,开始进入营销阶段。

iRobot自2003年开始实现正收入,过去的十年收入增长迅速。201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54亿美元,同比上涨7.35%。2013年收入达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3%。毛利率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自2009年实现稳步上升,2013年毛利率达47.37%。但利润处于比较大的波动状态,2008年和2009年利润低于350万美元,但2010年和2012年利润急增至2551万美元和4019万美元,2013年利润达2764万美元,环比增长59.8%。2013年净利润率达5.67%。

主营业务为家居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的销售,家居机器人在2011年之后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3年销售占比约为88%,2014年上半年受中国市场强劲拉动销售额大涨15%达1.3亿美元;而军用机器设备因受美国财政预算收缩及以色列等地区军事需求下降的因素,2013年销售占比仅为约12%。国际销售占比逐年增长,2012年国外收入超过国内收入,2013国外收入占比达59%。

iRobot在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2011年至2013年总清洁机器设备消费增长迅速,13年大于12亿美元,而iRobot占市场的利率也逐年上涨,2013年达18.1%。iRobot在家居机器人行业中属于龙头领先企业并已经打通了全球销售的网络,在各大市场iRobot都远远领先于其它企业。2013年iRobot扫地机器人占北美市场比例为83%,占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EMEA)62%,占环太平洋与日本市场(APAC)67%。2014年刚公布的半年报中,iRobot预计家用机器人全年销售额同比增幅为18%-20%。

品牌忠诚度高,进军洗衣机等家用智能机器人。在同行业中,iRobot的产品机器人功能及表现更稳定和优良,而经历这些年的表现iRobot也获得非常高的品牌认可度。家居清洁维护设备是个巨大的市场,每年的市场潜力可达14亿美元,而iRobot也在2013年的年报里明确提出未来的产品会往实现更多家居功能的设备机器人发展。

5、我国清洁机器人发展:渗透率低下 (1)总体水平:渗透率低,生产规模小

从美国iRobot公司2002年成功研发吸尘机器人Roomba开启家用服务机器人时代开始,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扫地机器人逐步进入中国。但扫地机器人在我国渗透率低下,有部分企业已经涉足扫地机器人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但生产规模小,市场潜力还未得到开发。 由于城市化水平还不足够高、国内收入差距巨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家庭清洁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普通吸尘器设备或者人工清洁方式,扫地机器人渗透率十分低下。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已经近10亿,但是沿海城市的产品渗透率刚达到5%,内地城市为0.4%,而美国家庭已经达到16%。相对比其他家用电器,洗衣机的渗透率已经几乎达到100%。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低下的另外原因是扫地机器人价格相对而言比较昂贵,农村家庭和许多城市家庭还消费不起,但可估计,随着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会慢慢提高。 (2)我国家用机器人驱动因素:人力成本提高及收入上升

我国家用机器人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有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等。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使得简单劳动的设备替代率明显上升,人们一方面想从简单家务劳动中释放出来而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劳力的价格越来越高,因而家务机器需求有其刚性驱动。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致翻了三倍,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地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具有家用机器人的购买能力。另外,现在信息和科技传播速度飞快,各种科技产品成本在竞争中下降迅猛。iRobot2013年在中国市场的家用清洁机器人销售额增幅大于3倍,刚公布的14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受中国需求的强劲拉动iRobot在亚太地区清洁机器人销售增幅高达18%。在中国这种一个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可预计,未来我国家用智能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巨大。

(3)我国清洁机器人公司:研产结合,表现良好,空间巨大

根据中国品牌网统计公布的2013年十大扫地机器人品牌排行榜,我国国产扫地机器人有6家上榜。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一部分表现优良的企业涉足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开发和生产,都和国内高校研发机构有所合作,做到研产结合。当前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宏观前景良好,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会在未来出现一批在细分行业技术领先表现良好的潜力企业。

五、军用机器人—21世纪战争的核心武器

1、发展历史:第三代智能机器人

为了军事目的而研制出来的自动机器人。军事机器人(militaryrobot)是一种用于完成以往由人员承担军事任务的自主式、半主式或人工遥控的机械电子装置。它是以完成预定的战术或战略任务为目标,以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武器装备,为了军事目的而研制出来的自动机器人。 军事机器人相比起传统的军人有着以下优点:

全方位、全天候的作战能力。军事机器人可以在毒气、冲击波、热辐射等袭击等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继续工作,而人类有着明显承受上限。

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军事机器人不会感觉到疼痛,具有很强的战场生存能力。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军事机器人没有人类所特有的恐惧等心理,可以严格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有利于战事分局和对武力掌控。

按照使用环境和军事用途来分类,军事机器人大分类:地面军用机器人、空中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

发展历史:三代演进。军事机器人从60年代开始研制,至今已经有了三代的演进。第一代的机器人是“遥控操作器”,第二代机器人是按事先编好的程序,自动重复完成某种操作,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它能利用各种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然后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识别、理解、推理并最后做出规划决策,是一种能通过自主行动实现预定目标的高级机器人。目前世界各国军用机器人已达上百种之多,主要应用于侦察、排雷、防化、进攻、防御以及保障等各个领域。无人化、机器人兵器是高技术领域中多学科交叉的技术结晶,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纳米、微机电、计算机、新材料、新动力及航天等高新技术,集中了当今科学技术的许多尖端成果。在未来战争中,自动机器人士兵以后可能会成为对敌作战的军事行动的绝对主力。

第8篇:IVD行业深度报告: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IVD: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IVD,In-Vitro Diagnostics)正逐步崛起。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的特点。受医保控费影响,国内医疗机构15%药品加成逐步取消,诊断等医疗项目“此消彼长”。我们认为IVD行业有望受益于医改的大趋势,长时间保持较快的成长速度。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与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龙头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有望享受规模化协同红利及专业化技术溢价。

上游:原料突破即为利润。上游诊断酶、抗原、抗体等原料仍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研发能力突出的公司正逐步加强原料的研发,突破即为利润。

中游:生产、渠道、销售政策等因素导致强者恒强。生产环节,生化诊断及酶联免疫诊断短期内仍将是市场主流,化学发光对酶联免疫替代将是趋势,龙头企业有先发优势。渠道环节,行业内多采用“仪器+试剂”捆绑代理销售模式,大型企业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销售环节,采购政策逐步清晰,不按方法学定价的省统一招标改革后,政策对国产倾斜,行业格局有望重新洗牌。

下游:消费主体的多样性决定,全面解决方案是核心竞争力。地市级及以下医院因资金有限及对高端检测技术的需求,将是未来国产进口替代的理想阵地。独立诊断试验室因医院盈利需求,发展模式与国外略有不同,专业化的服务及特检项目有望成突破点。总体来看,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IVD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细分子行业: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竞争日趋激烈,但随着医疗中枢的下移,基层市场对性价比较高的生化诊断需求释放,稳健发展有望维持。免疫诊断:酶联免疫的化学发光替代大势所趋,技术领先企业将率先享受技术溢价。分子诊断:市场占比最小,发展最快的子行业。随着基因测序的兴起,有望成为IVD行业的主流之一。

A股相关上市公司推荐

我们长期看好IVD行业的前景,A股相关上市公司推荐如下。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代理+自产,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达安基因:分子诊断龙头,实现“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的一体化;万孚生物:POCT优势企业,有望实现持续高增长;科华生物:“试剂+设备”一体化,方源资本入驻提升外延并购预期。

IVD: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体外诊断——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石 体外诊断(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试剂盒、校准物、质控物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的过程。

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伴随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之前萌芽时期,使用一些传统的医学诊断技术;第二阶段,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现,体外诊断逐步兴起。第三阶段,1953年后,DNA双螺旋结构、单克隆抗体技术、大分子标记技术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整个体外诊断行业跨越式发展。

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分类,主要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血液和流式细胞诊断等诊断方法,其中生化、免疫、分子诊断是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

国际相对成熟,国内崛起迅速

2008年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市场370亿美元,2013年约466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4.72%。北美、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合计约在80%以上。中国、印度、拉美、东欧等地区合计占比10%。

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等特点。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前5年复合增长率17.98%,远高于国际市场同期增速。

国际主流诊断试剂品种较为丰富,且市场占有率较为匀称,快速检测发展较为成熟占比29%,微生物、免疫、生化分别占比18%、15%、8%;国内产品种类相对较为集中,且竞争相对较为激烈。其中,免疫诊断占比33%,生化诊断占比27%。

行业发展,契合医保控费需求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大幅提高,随之医保节余率下降,医保压力逐年增加。2014年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支出8134亿元,结余1528亿元,结余率仅为15.78%。以2008-2014年结余率下降速度推测,至202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保基金将首次见底。

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政府支出超过9500亿元,支出占比超过30%。长此以往,医保费用将远远超出政府承受范围,医保控费势在必行。而医保控费的一个核心环节即为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效率的提升和取消药品加成。

据估计体外诊断可以影响约70%的医疗决策,却占全球医疗卫生总支出不到1%。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与运用,有助于以小博大,优化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过程,提高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医院遗留下的15%的药品加成收入将在医改过程中逐步取消。而医院作为一个经济体,未来会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医疗服务或诊断科室,以弥补其药品收入下降的损失。“重药品,轻服务”现状将逐步得到纠正,医疗服务及体外诊断将在此消彼长中得到快速发展。

政策层面,自2005年12月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以来,国家对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物高新技术一直持鼓励、支持态度。9年间发改委、国务院、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颁布相关支持文件十余个。沐浴政策春风,有助于体外诊断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和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上游:原料进口占比较高,突破即为利润

体外诊断试剂上游的核心原料包括诊断酶、引物、抗原、抗体等,此外还有各种精细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这些精细化工品的作用主要是调配诊断试剂的缓冲溶液系统。

由于生产工艺、产物纯度等因素影响,国产原料离生产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诊断酶、抗体等主要原料仍依赖国外进口。以2011年上市的利德曼为例,2008年-2011年中进口原料成本费用均在总成本50%以上,其中2011年进口原料成本占比67.19%。考虑到利德曼是少数原料研发上有较多突破的公司,我们预计全国原料平均进口成本占比在70%以上。

目前国内各大诊断试剂龙头均加大原料研发力度,掘取上游原料毛利。如利德曼自上市以来一系列诸如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甲状腺球蛋白原料的研发成功,获得上游原料利润溢价,促使公司毛利不断提升。至2014年,公司毛利率61.83%。(2011年公司上市,2010年毛利率相对较高)

中游:政策逐步清晰,国产龙头强者恒强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体外诊断行业正处行业生命周期中成长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行业龙头将享受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不断快速发展。

生产:企业集中度低,进口替代自下而上进行中

目前国际体外诊断市场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贝克曼、BD等6大企业占据体外诊断市场近60%的市场份额,垄断优势明显。国内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最大的的科华生物2014年营业收入12.18亿元,相较于2014年305亿元的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不到4%,国内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同时也意味着国内企业未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国外企业,国内体外诊断公司虽然在国内大的三级二级医院国内企业有较大的劣势,但在一些低端市场已经在逐步完成进口替代。

试剂方面,高端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从2012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细分行业来看。低端的生化国产试剂已逐步超过进口试剂,如血气电解质、尿液生化检测等领域市场份额均已超过60%。免疫检测虽然在酶联免疫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但高端的化学放光检测依旧为外资企业所垄断,2012年市占率仅为18%。分子诊断方面由于对原料要求相对较低,国内试剂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市占率达到72%。此外血液检测的流式细胞术及微生物检测方面,国内进展较为缓慢,大部分诊断试剂仍需进口。

仪器方面,多领域逐渐完成进口替代。相对于国产试剂的弱势,在体外诊断仪器方面,国内制造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较大的突破。生化检测国产仪器市占率2012已超过进口仪器。免疫诊断仪器进口替代正在进行中,2012年即使免疫诊断中相对高端的化学放光仪器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54% 。而更为高端的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流式细胞诊断仪器则更多依赖进口。

渠道:“仪器+试剂”代理为主,越封闭越盈利

营销渠道上以代理为主,直销为辅。目前体外诊断行业企业主要选择三种销售模式来销售产品:自建渠道、通过专业经销商或与产业链上大额营销单位(如体外诊断仪器生产商)进行优势互补来销售其产品。几种模式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有所不同。直销模式中,企业能更贴近终端客户,更有效了解医院需求,增强客户黏性,但费用较高;而代理制模式下一般企业会以终端价格的一定比例向经销商供货,由经销商处理各种费用;第三种附属大额营销单位的则通常是有一定产品优势但缺乏一定渠道的小型创新型试剂生产公司的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 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 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而各下游单位或组织较为分散且需求不同,因此采用直销渠道营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往往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代理商模式。即使规模大如罗氏诊断,其进入中国后最早选择的依旧是总代理为主,2008年后才慢慢介入直营团队。

相对于国外大型体外诊断企业,虽然同样以代理销售为主,但国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体系更为扁平化,更贴近医院等终端市场。如科华生物本身是希森美康公司国内最大一级代理商,其在国内主要城市均有销售办事处,建有一定的销售队伍(2014年销售人员367人,占总员工34.04%),国内龙头企业对渠道有更强的掌控力。

销售模式以“仪器+试剂”捆绑销售为主。体外诊断设备或试剂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仪器或试剂的直接销售、直接投放、折价销售、第三方租赁与第三方合营等模式。其中直接投放最为普遍,厂商免费赠与设备并合同约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购买其对应试剂。这种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户黏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销售人员为完成业绩而非最优投放而有较大的损失。折价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但作为下游医院方会优先考虑直接投放模式。因此实际过程中两种销售模式各有所长,主要看看厂商与医院方的议价能力与技术先进程度等。

销售模式也与设备的技术水平相匹配的,设备越高端,技术含量越高,销售模式越封闭,盈利能力越强。低端如干化学分析仪全国可生产厂家近300家,销售模式多为直接投放,毛利较高;而高端如基因测序仪,全球仅有Illumina, life等四家成产商,试剂与仪器较为封闭,毛利较高。目前国内企业多采用代理销售模式,各地代理商区域优势明显,对渠道掌控较强。

销售:政策倾斜国产,采购模式调整利好龙头

近年国内医药行业政策逐步清晰,外企去“超国民待遇”大势所趋。IVD行业政策逐步倾斜国产,利于加速进口替代。新版《医疗器械监管管理条例》要求进口体外诊断试剂增加原产国上市销售证明。部分省份开启集中采购,鼓励国产的趋势更为明显。《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不按方法学收费的大方向基本确定,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费用,有利于国内产品的进口替代。

传统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招标一般为各地医院自主招标采购。自2004年广西省血站采用省级招标后,此后9年青海、福建、贵州、云南、新疆、广东、甘肃、广西、重庆、浙江等11省陆续采用省级招标。

招标形式分为“入围式”与“竞争式”。入围式选取大批品牌作为备选,由于中标率较高、对国产和进口企业影响均较小。而竞争式则是选取3-5个品牌作为备选,由于国产品牌众多,中标率相对较低,龙头企业由于规模优势及品牌影响力,将在“竞争式”招标具有相对优势。

原有的定价方式大体分为按方法学、按进口国产区分、两种方法的混用等以对方法不做不同的定价。目前近1/2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采用方法学进行定价,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黑龙江等地。而近1/3采取方法学或进口/国产混用,主要集中于中部及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两种方法都有所使用。截至2014年,仅浙江省采取不分方法学定价。

对体外诊断的收费政策逐步清晰,2012年初步确立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目前仍在对接过程中,预计各地将陆续正式公布,虽然各地具体实施进度有所不同,但检验项目不按方法学收费的方向基本确定。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的费用,整体检验项目收费将走低,鼓励医院使用性价比高国内产品。 以上海、北京、浙江三地三种方法对乙肝检测的收费比较,浙江不分方法学的乙肝五项检查为75元,低于化学发光/进口的检测,而高于其他方法/国产的诊断费用,相对较为适中。由于国内体外诊断产品多属中低端产品,且方法学相对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新政策调整将利好国内企业,尤其是国内龙头企业。

下游:需求日益差异化,大而全将受益良多 医院:中层医院需求释放,高端国产有望获益

下游医院市场是体外诊断市场的主要消费终端之一。2013年国内医院检验试剂采购总额约45亿美元,占医院耗材类采购总量21%,预计占全国体外诊断试剂使用量九成以上;其中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试剂占比最高,分别占试剂使用量的23%、20%,血液监测占比19%,常规生化18%,分子诊断4%。

由于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方法学定价,高端方法学检验定价高于普通方法学定价,医院将更有意愿使用高毛利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理论上化学发光试剂的使用量将远高于酶联免疫试剂的使用。而实际两者使用占比差距仅为3%,这是由于不同医院等级,资金充裕程度有所不同,病人承受能力不同,医院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致。

高端医院重技术,低级医院重成本,中级医院是国产品牌理想客户。高端三甲医院由于外资产品的先入为主,加之对科研和设备品牌的追求,更有意愿使用高通量、全自动的进口产品或高端检测方法,此外较高的门诊量,病人经济承受力也足以支撑高端设备的运作。而基层医院由于经费和病人数目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高通量的新检测技术需求并不大。

相较而言,三乙/二甲等中层医院既有一定动力追求高端检验方法,又受限于资金不足,因此相对便宜且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品牌是进口产品的理想替代品。中层医院是国产品牌的理想客户。

独立实验室:专业化将成突破口,特殊检测是看点 增速相对放缓。独立诊断实验室(ICL)近些年发展迅速,已成为IVD下游需求的主要消费渠道之一。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实验室收入约60亿元,4年CAGR56.5%,虽然经历行业前期的高速增长后增速有逐步回落,但2013年33%的同比增长率也远高于美国同期。

集中度相对较低,空间广阔。美国独立诊断实验室发展已相对成熟,在550亿美元的医学检测市场中约占35%份额,且为Quest、Labcorp等大型诊断公司所垄断,其中Quest占比25.71%,Labcorp42.86%。国内独立诊断试验室集中度相对较小,2013年收入占医学诊断市场的比例约为3%。假如以美国IVD行业占比测算国内IVD当前的市场空间即有600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医院盈利需求抑制外包动力。对比中美体外诊断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医院的需求直接导致国内外体外诊断发展模式的不同。美国1960-1980年,医疗服务费用持续上升,来自美国政府与商业保险的压力迫使医院控制成本,将更多检测项目外包,规模化以降低成本。成本端的压力推动独立实验室规模化,进而专业化。

而国内虽然同样有医保控费压力,但当前控费压力仍主要停留在药品费用层面,随着药品15%加成的逐步取消,毛利较高的检测项目逐步成为医院利润的重要来源。大部分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占据大部分基础检测,而仅将超负荷部分或是非常规部分外包。盈利端的需求抑制检测端的外包。

普检业务会遇到一定瓶颈。目前国内主要体外诊断公司广州金域、迪安诊断、艾迪康、高新达安、康圣环球等,最大的广州金域,收入规模约在10亿元左右。按检测项目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独立诊断实验室,按经营模式则分为连锁和非连锁两种模式。当前来看综合连锁型实验室发展较为迅速,但考虑到目前独立诊断试验室检验项目大多来自二级医院,而未来随着二级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后,医院盈利需求将压迫检验外包利润空间,普检业务发展会遇到一定瓶颈。

专业化有望成为突破口。虽然普检业务随医院成熟需求会有所放缓,但特检业务由于医院样本量较小,检测外包将会一直是医院最经济的选择。目前美国特检收入占比约在40%以上,而国内占比不足10%,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服务方面的专业化也有望增加利润来源,例如迪安诊断的高端体检中心、司法鉴定等业务的尝试。更专业化的检测需求将延伸出对其上游体外诊断行业设备及试剂较大的需求,大而全的龙头企业将有望在这一进程中获益。

血站:受益于核酸血筛的推进

血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广泛使用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为酶免检测(ELISA技术),然而该方法对处于“窗口期”的病毒感染灵敏性差。核酸检测(血筛)能够有效提高病毒检出率,这对提高用血安全意义重大。 例如刚感染HCV病毒的病人未产生免疫应答,通过ELISA方法无法检测到相应抗体从而将其判断为未感染,该“窗口期”大约经历70天(窗口期前后两次检测间隔);而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则能在感染13天后发现丙肝病毒的核酸成分,极大增强了献血的安全性。

目前核酸血筛技术已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推广,血筛中核酸技术取代ELISA法是必然趋势,且我国已具备推广核酸血筛的条件:国内PCR检测技术已成熟,灵敏度和准确性均达到检测要求;核酸血筛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与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相比已经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并且采用多份血样进行混合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血筛成本。

从2010年开始,我国已经在部分省级血站和血制品企业开始血筛试点,2013年5月,《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明确提出东中西部地区2013-2015年核酸检测占比需达到的目标。

目前我国每年临床用血大概在2,000万袋左右,浆站采浆约为600万袋,合计需要检测全血,血浆量约为2,600万袋。按照血筛检测平均每袋40元/次的费用,我国血筛市场规模约为10亿。随着献血、献浆量的增长,这一市场规模还有望不断扩大。

得产业链得天下,并购将成为捷径

除了产品的广度有利于企业满足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保证业绩的增长。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对企业业绩的稳定性与增速也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一方面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公司经营分散风险,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获取超额收益,增厚业绩。

比较行业内主要的几家公司产业链布局和利润增长情况也可发现,产业链越齐全越靠下游,业绩越好越稳定。迪安诊断深耕华东第三方独立诊断试验室市场,业绩增长迅速,潜力巨大。达安基因布作为分子诊断龙头,以中山大学医学体系为依托,独立诊断实验室为平台,布局产业链生产、销售、服务领域。而广州金域、利德曼等公司布局产业链较短则同期增速在10%左右,目前利德曼正不断加大上游原料研发力度并升级原有生化诊断产品,未来有获得产业链协同收益。

而完善产业链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即为优质资产的并购,从2013年初至当前海外关于体外诊断并购已经超过10起,其中最大的为Carlyle Group对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的收购,价值总额41亿美元。

国内的产业整合并购也较为普遍。包括人福医药收购北京巴瑞、新华医疗收购长春博讯等介入体外诊断行业产业链的整合。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内直接并购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目前国内体外诊断公司产品相似度较高,产业链布局有一定局限性。未来随着行业内公司的不断成熟,并购将成为完善产业链的一调捷径。

细分子行业分析: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受益于医疗中枢下沉

生化诊断是指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或免疫反应测定体内酶类、糖类、脂类、蛋白和非蛋白氮类、无机元素类、肝功能等指标的检测手段,主要应用于医院的常规检测,系医疗检测的基本组成部分。

我国生化诊断市场起步早,基于生化分析仪的开放性,在发展初期,国内生化诊断企业主要以生产试剂产品配套进口生化分析仪的方式切入市场。目前,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试剂品种齐全。国产品牌并凭借产品性价比和优质市场服务等优势,已占据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约三分之二的份额,主要企业有利德曼、中生北控、北京九强、科华生物、四川迈克等。随着国内企业资本实力增强,生化分析仪的研发技术也迅速提高,一些试剂厂商(如科华)已开始从事生化仪的生产销售,并出现了迈瑞等专业仪器生产商。

从供给端来看,由于以往国内一线城市三级医院配置进口高速生化分析仪较多,且进口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目前在一线城市三级医院等高端市场国外企业(如罗氏、贝克曼等)仍占主导优势,其他市场则已普遍被国内企业占领。随着国内企业试剂产品技术质量以及生化分析仪自主开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我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国产化替代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我国肥胖人群的扩大导致葡萄糖、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等生化诊断需求增多,且新检测项目的持续开发为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带来了稳定增量(一些原本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的项目现可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对基层医疗投入逐步加码,医疗中枢逐步下沉,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将逐渐普及,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整体需求规模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

2010年,我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约为31.58 亿元,我们预计,2015年我国生化试剂市场规模将接近80亿元,CAGR将达到15%左右。

免疫诊断: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免疫诊断是利用待测物质与其相对应物质之间专一特异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选择性诊断方法,常通过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实现检测,利用各种载体放大反应信号增强检测的灵敏度(标记物有同位素、酶、化学发光物质),包括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主要对体内小分子蛋白、激素、脂肪酸、药物等物质进行检验,常用于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孕检、血型抗原等蛋白类靶标的检测。

酶联免疫标记物为酶,常用来检测某一抗原或抗体。试剂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操作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免疫诊断试剂中的主流。

目前,我国免疫诊断市场呈现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并存的局面。酶联免疫技术成熟,并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二甲和三乙医院有着广阔的市场,国内厂商凭借其较低的成本和灵活的销售,占据着较高份额。而在大多数三甲医院,由于检验样本量大,对成本敏感性较弱,化学发光已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主要以贝克曼、罗氏、西门子、雅培、日本东曹等国外品牌为主,特点为仪器试剂为全部封闭配套试剂,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的试剂及仪器大多由国际巨头提供,国产高性价比的半自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尚处于推广期,仅占约4%的份额,主要厂商有北京新产业、北京倍爱康、北京泰格科信、北京科美、郑州安图、厦门波生等。

我们认为,化学发光有望逐步完成对酶联免疫的替代,原因如下:

医院提升检验质量的需要: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检验质量对医疗机构而言至关重要。技术更先进的、检验精度更高的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满足医院的检验质量要求。 医院抬升业内地位的需要:在我国,医院等级评选往往设定一些硬性的指标,比如是否配备某类大型医疗器械等,这也间接推动了医院追求技术更先进的诊断仪器。另外,医院为了提升业内地位、抢夺地区病源,也需要配备如化学发光仪等高端诊断产品。

医院保障收入的需要:在医药控费的背景下,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面临转型,新的增收渠道是医院必须考虑的问题。价格并不虚高的体外诊断产品具备一定的抗政策干扰能力,是理想的增收手段,且技术更先进的检验方法收费更高,同样的检验项目,化学发光比普通酶联的收费要高1-3倍,医院自然更倾向于使用。

这一替代进程在三甲以下医院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一方面其大多采用酶联免疫诊断,检测效率和效果已不相协调,面对优质患者相对不足的状况,购买新的设备,缩短检查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另一方面,三甲以下医院资金实力不足,地方政府补贴也相对较少,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化学发光设备将更契合其实际需要,拓展空间十分广阔。

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的迅速崛起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其核心是基因诊断技术。分子诊断因其量化特征,在精度上较传统生化与免疫诊断高,是诊断市场的高新技术。

常用的基因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FISH主要应用于细胞遗传领域,如癌症检测、产前检测等,精确度与灵敏度相对较低;基因芯片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检测较为迅速,较为精准;PCR技术操作简单、快速,但只能检测一个或几个基因。基因检测技术则在精度上更为准确,可测通量更多,是最适宜个体化诊断的分子诊断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随之下降,基因测序将引领分子诊断技术。

DNA测序技术共经历了三代,自第二代诞生后,基因测序产业发展提速,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容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至2013年的45亿美元,6年CAGR为33.52%。随着技术的推广与设备的普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目前基因检测技术主要运用于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两者均是未来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前提。无创产检是未来新生婴儿重要的个体化医学检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查则是更为直接的个体化诊断措施。

A股相关上市公司介绍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上市公司标的有传统龙头企业科华生物、利德曼、达安基因;近期上市的如迪瑞医疗、九强生物、迈克生物、润达医疗、美康生物等。其中达安基因、美康生物拥有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万孚生物则在POCT方面有较大优势。

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 主要逻辑:1)立足宁波,放眼全国的IVD民营新秀 2)生化优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 3)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的“小迪安”

公司立足宁波,致力于体外诊断产品(试剂、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2014年收入5.98亿元,其中试剂、仪器、实验室收入分别占比74.56%、14.35%、10.31%。公司股权结构清晰,董事长邹炳德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60.85%,股权集中助于提升决策效率与执行力。公司未来将继续布局IVD诊断试剂、设备与第三方实验室,在广度及深度上积极谋求全产业链整合。

公司生化检测起步,现有127项生化诊断试剂,3种11规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涵盖11类生化检测项目。技术储备丰富,在研诊断酶14项、抗原抗体11项目、生化试剂7项、免疫试剂14项(其中化学发光10项)、配套化学发光仪及POCT设备4项目,未来不排除进军分子检测领域。近年公司生化检测增长迅速,三年CAGR在40%以上,未来若外延布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市值:美康128亿元,达安301亿元;2014年净利润:美康1.37亿元,达安1.59亿元;市占率:美康2.13%,达安2.44%)。

公司全资总子公司盛德医检所为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目前业务主要覆盖宁波及周边地区(舟山、绍兴、台州等),未来公司计划借助现有诊断产品客户资源加速实验室扩张,打造全国连锁实验室。2014年公司实验室收入约6165万元(行业约70亿元,迪安诊断13亿元),随着公司产品的逐步丰富,上游试剂及设备有望与下游实验室协同,公司第三方医学检测业务有望突破。(市值:美康128亿元,迪安316亿元;2014年净利润:美康1.37亿元,迪安1.28亿元)。

迈克生物:代理+资产,化学发光推动二次成长 主要逻辑:1)代理+自产驱动,自足西南放眼全球 2)研发平台优秀,化学发光助推公司二次成长

公司采用代理与自产相结合经营模式,在西南地区生产销售自主品牌基础上积极代理日立、希森美康、生物-梅里埃、伯乐、碧迪、凯杰等国际知名品牌。一方面丰富产品组合,促进产品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销售理念等积极完善自身,为未来拓展国内及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公司研发能力优秀,研发投入增长迅速,近三年研发投入符合增长率35%。前期高研发投入带来技术平台的实质性跨越,2011年底公司即推出化学发光检测产品,性能相近前提下,价格优势带来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14年收入近1亿元,同比增速近300%,未来几年有望维持高速增长趋势,化学放光将助推公司二次成长。

达安基因:分子诊断龙头,个体化诊疗的受益者 主要逻辑:1)分子诊断龙头,受益于基因测序行业发展 2)依托中山大学,“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一体化

公司是国内分子诊断龙头,将受益于基因测序行业发展。公司在PCR、FISH、SNP、基因芯片等平台实现全面布局,分子诊断行业市占率超过50%。年初股权激励方案获批,公司激励体制积极向好。随着新检测试剂的不断获批,国家基因检测政策逐步明朗,“仪器+试剂”推广模式将得到不断推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维持在30%以上。

公司目前拥有八家独立诊断实验室:广州、成都、上海、合肥、南昌、昆明、台州、济南,随着上海及2007年后成立的培育期独立实验室扭亏,公司独立诊断实验室已于去年扭亏,未来有望助推公司增长 公司去年4月与大股东中大控股成立中山大学医院投资管理公司,代表中山大学通过管理、技术、协同运营及投资等方式提升医疗集团效能。去年11月公司胎儿染色体非整数倍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和基因测序仪获批,成为继华大之后第二个获得准入证供应商。依托中山大学医学院及其8个附属医院以及大量的非直属医院,公司有望在基因测序领域迅速打开发展空间。

万孚生物:快检优秀,国内POCT领先企业 主要逻辑:1)专注快速检测领域,国内POCT领先 2)产品到服务,健康管理有望突破

公司专注于快速诊断试剂、设备等POCT相关产品,目前已有51项二类产品注册证书、28项三类产品注册证,涵盖妊娠检测、传染病检测、毒品检测、慢性病检测等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国内领先,2011年获发改委批准建设“自检型快速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国内少数专精于POCT产品的企业。公司目前销售以代理为主,未来计划新建4个国际区域营销中心和12个区域营销中心。随着营销网络的逐步晚上,未来产品销售广度及深度上有望进一步拓展。

公司产品优秀,未来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公司将逐步聚焦糖尿病、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等三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包括疾病的诊断、控制与反馈。产品与服务的结合,有望增强病人黏性,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健康管理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科华生物:仪器+试剂一体化,外延并购值得期待

主要逻辑:1)拥有完备的诊断试剂产品线,设备、试剂发展均衡 2)方源资本入驻,外延扩张有望提速

科华生物是国内诊断试剂行业龙头,目前拥有诊断试剂、诊断仪器、真空采血管三大产品线。其中诊断试剂涵盖生化试剂、免疫试剂、分子试剂和POCT四大产品线,是国内产品线最为齐备的诊断试剂公司。公司资产及代理的高端诊断设备有望占据中层医院市场,及实现高端医院体外诊断市场的一部分进口替代。

2014年试剂收入5.64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46%;设备收入5.9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49%。试剂提供73%的毛利,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科华生物试剂与设备发展均衡,仪器的销售与捆绑,将推动公司试剂业务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传统生化与酶免领域增速放缓且竞争激烈,高端免疫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公司2014年上半年适时推出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利于业务升级,增强业绩驱动力。2014年1月公司引入新股东方源资本,并同时配套融资4亿元,上半年方源资本已通过协议转让取得7,55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5.35%。目前方源资本进驻已一年有余,近期股权激励顺顺利启动,公司外延式扩张有望提速。 2014年公司收入12.18亿元,同比增长9.28%;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减少0.33%。 迪瑞医疗:立足尿检,布局生化及免疫 主要逻辑:1)尿检优秀,领先地位明显 2)外延拓展+布局海外,注入新增长活力

公司仪器研发能力突出,尿液分析仪市场占有率30%以上,研发能力突出为公司“仪器+试剂”营销模式提供较强的设备支持。公司体外诊断设备尤其是尿检分析仪细分领域优势确立,未来布局肾功、肝功、血糖检测等领域,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公司公告拟以5.5亿元收购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1%股权,瑞源拥有近120项生化产品注册证及1亿毫升生化试剂生产线,将极大丰富公司生化产品线。目前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14年海外收入已超过三成,未来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公司将迎来二次发展阶段。

润达医疗:国内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

主要逻辑:1)代理+自产,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 2)服务网络完善,客户资源丰富

公司目前采用代理+自产的产品模式,构建IVD产品体系涵盖13个品类,4000多个品种规格。可根据各地医学实验室需求(包括医院检验科、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和血站等),为其提供专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实施。经销品牌15个,定位二级以上医院;自产产品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定位二级及以下医院。

公司服务网络完善,以华东区域服务网络为基础,积极拓展全国市场。目前在华东地区以外已拥有分销商客户近两百家,完善的分销商网络有助于公司新地区业务拓展,并利于未来全国服务及销售网络的布局。

九强生物:快速成长的生化领先企业 主要逻辑:代理+自产,生化领域突出

公司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自产产品注册证书114个,其中生化诊断试剂注册证113个,生化分析仪注册证1个,主要涉及肝功、肾功、血脂及糖代谢类产品。目前公司代理朗道公司、西门子等国外进口产品,自产品牌“金斯尔”覆盖生化试剂较多项目。公司近年增长迅速,未来随着产品数的增加及渠道的拓展,公司快速增长有望延续。

利德曼:研发能力突出,立足生化进军免疫

主要逻辑:1)研发能力突出,上游原料自产提升利润 2)立足生化,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利德曼是国内生化诊断试剂龙头企业,主要生化诊断产品涉及肝功能、肾功能、血脂与脂蛋白、血糖类、心肌酶类等,覆盖传统生化检测的主要领域。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上游原料酶逐步实现自产,并销售增加利润来源。2013年公司研发投入2,438万元,研发费率7.09%。仅2013年新增原料项目24项,随着上游原料自产比例不断增加,公司毛利率将持续提升。

公司立足传统生化诊断业务同时,积极开展免疫诊断、特别是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2014年上半年公司自主研发的CI1000化学发光仪已开始上市销售,酶联免疫诊断的化学发光替代已经启动,未来高毛利化学发光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7亿元,同比增长56.26%;实现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30.91%。

第9篇:2019-2020年机械设备行业深度报告

1、基建是对冲制造业投资景气低迷的主要手段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导致经济面临较大的下滑风险,中央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新老基建成为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主要动力和来源。老基建主要是指传统的

“铁公基”项目,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

基建固定资产投资是稳增长及对冲制造业投资下滑的主要手段。而目前全球疫

情肆虐下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投资增长主力。从长期来看,基建投资增

速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明显的互补。在当前外需不景气,国内产业升

级寻找新动能过程中,基建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将得到更多重视。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专项债下放速度加快。财政部

2020

年一季度已提前下达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

18480

亿元,包括一般债券

5580

亿元、专项债券

12900亿元。截至

4

15

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

15691

亿元,占提前下

达额度的

85%。

1.1、

铁路投资保持高位,城轨投资潜力大

“十三五”期间我国铁路发展成效显著,基础网络初步形成。截至

2019

年底,京

张高铁、京雄城际北京大兴机场段、昌赣高铁、成贵高铁等

51

条新线建成投产。2016

7

月发改委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首次明确提出“八纵八横高速铁

路网”。此次规划的目标是到

2020

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

规模达到

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

3

万公里,覆盖

80%以上的大城市。到

2025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

17.5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

3.8

万公里左右,网络覆

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保障作用。至

2030

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

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2019

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超

8000

亿元,投产新线为

8489

公里,高铁为

5474

公里。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累计

完成铁路基建投资

4176

亿元,占铁路基建投资总额的

75.9%;西部地区完成铁

路基建投资

1588

亿元,占铁路基建投资的

28.9%。这表明我们国家铁路发展的

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更多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性、社会性、民族

性和开发性,呈现日益向中西部重点加强的总体发展趋势。

铁路固定资产的高投入带来各类车辆保有量均屡创新高。预计截至

2019

年末,

铁路车辆的动车组保有量达到

3534

组,机车拥有接近

2.2

万台;预计到

2020

年,动车组保有量将接近

4000

组,机车保有量超过

2.2

万台;到

2025

年,动

车组保有量将超过

5000

组,机车保有量

2.6

万辆。

1.2、

民航和机场是基建补短板重点方向

民航机场旅客周转量逐年提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第三产业增速开

始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民航发展提供了庞大空间,对民航

运输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民航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显著增强。2019

年我国民

航机场旅客周转量和吞吐量持续提升。2019

年我国民航旅客周转量

11705

亿人

公里,吞吐量

13.52

亿人次,较

2018

年增长

6.9%,增速有所放缓。分航线看,

国内航线完成

12.1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6.5%(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

区航线完成

2785

万人次,比上年减少

3.1%);国际航线完成

1.39

亿人次,比

上年增长

10.4%。

航班正常率仅维持在七成。从近几年民航局发布的《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

据来看,主要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近三年小幅回升,但整体仅维持在

70%左右。此外,乘客投诉数量逐年攀升,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国内航空消费需求增长的矛

盾日益显现。

疫情下民航客流量锐减,货运航空逆势增长。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但新冠疫情导致民航客流量锐减。中国民航今年一季度安全生产运行数据显示,

一季度,民航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

165.2

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

7407.8

万人

次,同比分别下降

46.6%和

53.9%。一季度,民航业共保障各类飞行

85.0

万班,

日均9341班,日均同比下降42.09%;航班正常率为90.28%,同比提高7.23pct。3

月份,民航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

39.0

亿吨公里,同比下降

63.4%;完成旅

客运输量

1513.0

万人次,同比下降

71.7%;完成货邮运输量

48.4

万吨,同比

下降

23.4%。值得一提的是,全货机货运量逆势增长,共完成

25.3

万吨,较去

年同期增长

28.4%。

基建补短板,中国未来有望打造世界一流货运航空平台。目前我国全货机只有

173

架,只占全国运输机队

4.5%,规模最大的顺丰航空也只有

59

架,而美国

FEDEX

一家就达到

618

架,主基地孟菲斯机场

2019

年货运量

432

万吨,排名

世界第二,除港澳台外,国内进入世界货运吞吐前十位的只有浦东机场一家,可

见我国的航空货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任虹表示,在“十四五”

规划中,初步考虑要继续加快推进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大世界级机场

群、国际枢纽和区域枢纽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序推进支线机场建设进

程。同时,要充分挖掘我国机场现有货运能力,并计划加大航空货运基础设施的

建设力度,还要促进通用航空和运输航空协同发展。未来伴随着中国电商物流的

快速发展,中国航空物流综合承运商将会异军突起,参与全球竞争。

1.3、

基建助力工程机械景气周期延续

工程机械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重

大工程项目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

2011

年起持续下滑,经历了近五年的调整。2016

下半年行业触底反弹,除

了去年同期基数过低的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下游房地产与基建复苏回暖。进入

2020

年,受疫情影响国家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工程机械享确定性历史机遇。

挖掘机迎曙光,3

月销量创新高。受春节假期和疫情影响,今年

1-2

月工程机械

销量承压。3

月以来国内重大铁路项目、能源项目、外资项目已经基本复工,前

期销量压力逐渐得到释放。3月共计销售挖掘机械产品4.9万台,同比增长11.6%。其中,国内市场销量

4.66

万台,同比增长

11.2%;出口销量

2798

台,同比增

17.7%。从吨位结构来看,小挖需求快速增长。3

月份小挖销量

3.16

万台,

同比增长

18.5%。疫情影响推迟工程机械旺季,随着复工进度持续推进,下游

需求稳步上升,修复产业链盈利能力,预计

4

月份销量保持高位。

装载机与起重机仍处于低位,未来有望回暖。3

27

日,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

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特别说明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

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受春节假期因素和新冠疫情影响,

2020

3

月装载机销量

1.5

万台,同比下降

17.2%。国内市场销量

1.2

万台,

同比下降

19.8%;出口销量

2955

台,同比下降

4.68%。但

3

月销量较

1-2

已出现明显回升,未来随着下游企业开工率的提升,装载机与起重机有望进

一步回暖。

多家头部企业发布涨价通知,工程机械量价齐升。受海外疫情影响,工程机械

零部件供应压力增加,供应链成本上升。日前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柳

工、临工、山推、玉柴、雷沃、山河智能等企业纷纷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小挖

平均提价

10%、中大挖平均提价

5%,推土机与平地机涨价

2

万-5

万元不等,

起重机价格上调

5%-10%。同时,国内疫情防控好转,产业加速复产复工,出

台多项逆周期调节政策来扩大内需,3

月基建地产投资增速回升,工程机械

供不应求,行业旺季已至。

2、新基建在新常态下将成为重要引擎

早在

2018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对新基建有所提及,明确了

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

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发改委在

2020

4

月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

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

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

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

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

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

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

施等。

2.1、

智能交通领域,城轨建设迎黄金发展期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我国自

1965

年开

始在北京修建第一条地铁线,2000

年之前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仅为

146

里。2000

年以来,城轨建设速度不断加快,2001

年至

2005

年建成投运

399

里,新增里程相比

2000

年之前增长

173%;2006

年至

2010

年建成投运

910

里,相比之前五年增长

128%;2011

年至

2015

年建成投运

2019

公里,相比之

前五年增长

122%。

截至

2018

年年底,我国大陆共

35

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2018

年新增

运营线路22条,新开延伸段14段,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达5767公里,

其中地铁

4511

公里,占比

78.2%。“十三五”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继续保

持高速增长形势。根据“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我国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约

3000

公里,线路成网规模超过

400

公里的城市将超过

10

个。

全球城轨交通集中分布于亚欧,我国位列首位:截至

2018

年底,全球有

72

国家和地区的

493

座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里程超过

2.61

万公里,其

中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各占

54%、5%和

41%。从分布区域看,全球城轨交

通主要集中在亚欧大陆的城市,占全球的

90%。其中地铁和轻轨主要分布在以

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有轨电车集中分布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从制式看,

亚洲地铁和轻轨里程最长,各占全球地铁和轻轨里程的

57%和

65%;欧洲有轨

电车里程最长,占全球有轨电车里程的

97%。

地铁是最主要的城轨交通制式。截至

2018

年底,全球共有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79

座城市开通地铁,总里程达

14219

公里,车站数超

10631

座。分区域来看,

亚洲地铁运营里程最高,占全球比重为

57.23%;其次是欧洲,总里程为

3569

公里,占比

25.10%;北美洲、南美洲运营里程也超过

1000

公里,占比分别为

9.92%、7.07%。具体国家来看,截至

2018

年底,中国地铁以

5013

公里的总

运营里程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地铁总里程的

35.26%;其次是美国,地铁运营

里程为

1268.7

公里,占比

8.92%;日本排在全球第三,运营里程达

790.6

公里。

2018

7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

设管理的意见》,我国城轨审批正式重启,行业迎来发展拐点。发改委陆续批复

了苏州、重庆、长春等地的城轨规划;2018

年下半年审批城轨规划合计投资额

7253

亿元,里程数达

912

公里。2019

年获得审批的项目包括成都四期,郑

州三期,西安三期。进入

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下经济承压,新基建将成为重要

的稳增长手段。城轨作为新基建重点投入方向,建设规划批复呈现加快趋势。发

改委于

2020

1

月及

3

月先后批复徐州二期及合肥三期的城轨建设规划,总投

资额分别为

536

798

亿元。自

2018

年下半年审批重启以来,共批复

11

个城

轨建设规划,总投资额达

1.2

万亿元。城轨迎来黄金发展期,并将显著提升产业

链景气度。

2.2、

工业自动化是工业互联网核心硬件支撑

中国制造正加速迈向中国智造。长期以来中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

业链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的底端,经济大量依赖投资、出口拉动。随着土地、劳

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全面、快速上升,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将逐

步削弱。当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孕育兴起,这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

历史性交汇。面对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

势,必须向智能化转型,依靠工业互联网,实现协同设计、协同供应链、协同

生产、协同服务和企业电子商务。

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

结果。工业互联网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

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工业互联网改变了工厂的运作方式。据专家

预测,未来全球经济的

46%可受益于工业互联网;100%工业互联网将对能源生

产产生潜在影响;44%工业互联网对全球能源消耗产生潜在影响。智能工厂为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终端。智能工厂通过相互关联的

IT

/

OT

环境,将车间决策和

洞察与供应链的其他部分和更广泛的企业相结合。智能工厂旨在连接、监测和控

制几乎任何地点的任何设备,提升运营生产率和盈利能力。

工业互联网离不开工业和设备的控制、数据的获取、智能互联,这一切的核心硬

件为工业控制和工业机器人。工控和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互联网硬件的核心,在

新基建的带动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工业控制主要包括

PLC、伺服和编码器。由于国内厂商进入本行业较晚且缺乏

核心技术积累,我国的工控行业高端产品主要从国外进口,西门子、ABB、日本

安川等国际厂商的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可以看到的是本土领先

品牌技术水平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跟外资品牌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由于

本土品牌更贴近国内客户,对国内客户需求研究更加深入,具备更强的挖掘细分

领域需求的能力,服务响应速度也更快,国内客户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2010-2018

年,国内工控行业本土企业市占率已经从

27.1%增长至

35.7%。本

土品牌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水平。如在变频器、伺服等领域,汇

川技术对外资品牌的替代正逐渐进行;在小型

PLC

领域,信捷电气依靠优异的技术和完善的服务,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

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下降,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工

业机器人成为未来智能工厂的发展方向。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头部聚集。ABB、

发那科、库卡和安川电机仍是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成为全球主要的工业机器

人供货商,占据全球约

50%的市场份额,其中发那科的销售占比最高,占比达

17.3%。

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逐步回暖。从月度产量来看,工业机器人自

2019

年四季度

已经开始复苏,尽管今年

1-2

月份疫情影响,导致一季度有所下滑,但是

3

月份

产量情况良好。2020

3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

1.72

万台,同比增长

12.9%。工

业机器人的下游主要为汽车行业,目前汽车景气度下行,各厂商面临较大的成本

压力与增长压力,导致机器人需求放缓。但

5G

技术的逐步落地,为

3C

数码领

域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疫情下,用工荒的出现打开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行业的

新想象,机器替人趋势将加速。

上一篇: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下一篇:中国移动4g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