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功能认知,是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就是要在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构建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强化大学文化教书育人的应有功能。

关键词大学文化 先进文化 传承 创新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具有高度先进性的文化,它承担着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功能。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谈及一流大学的建设时所说的那样,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然而,培养人才的前提是要对前人留传下来的文化进行继承、选择、加工和整合。从这一角度讲,大学在传承文化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现代大学根据自身的价值定位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充分发挥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淀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大学通过教育活动,以其培养的人才作为载体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下去。例如教师将自己的所学通过教学活动及其它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们,特别是将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思想观念传承给学生们,通过这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学生们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在身心上也得到健全,从而也完成了文化的传承。

当然,大学传承文化的功能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因而大学文化应该发挥其创新阵地的功能。因为创新不仅仅是科技水平的创新,同时,也应包括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而这些都有赖于大学文化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创造的前提条件。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教授所说:“大学理应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成为先进文化的创新中心。创新文化也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现代大学对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并不是简单的继承与模仿,而是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大学文化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结果,它为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断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社会越发展、越前进,特别是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对大学文化的要求就越高、越迫切,大学及大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越突出、越重要。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必须发挥其应有之功能。那么,这种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是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学、科研等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呢?

(1)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先进文化方向。大学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引领社会文化思想,使之成为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必然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通过科学而先进的思想来规范和调控自身的社会行为,并时时刻刻左右广大师生的治学理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為习惯,在剖析社会现实中形成符合现实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旦这些东西被认同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向标、一个指引,使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引领广大师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进而为了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而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另一方面,在文化输出以及人才输出的过程中,大学文化倡导追求先进文化、鼓励创新文化。大学文化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旨思想渗透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这种创新精神必然使大学文化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成果,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文化范例。历史实践证明,在社会文化乃至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生重要转折和产生迫切需要时,往往由大学文化提供钥匙和出路。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大学文化就是在传承与创新中积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为契机构建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其一,大学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为广大师生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使他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其二,大学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大学办学的方向与广大师生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目的,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大学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广大师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大学文化特有的功能属性,深入开展党的政策、路线、方针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其四,大学文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广大师生建设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大学文化形成一种大学精神,以环境氛围和集体舆论体现群体共同期望和道德取向,成为一种无形力量,影响、引导甚至支配青年学生个体的道德观念。

(3)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书育人功能。教育旨在激发人的力量,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在于其文化影响。大学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播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社会主义大学给予受教育者的不仅仅是具体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是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的养成,甚至还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等,而这些东西不仅存在于外在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于大学内在的文化氛围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仍然具备教书育人功能,只不过这种教书育人之功能在表现上是间接的、潜在的,但却是深刻的、持久的。其次,通过大学文化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学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除了知识之外,便是它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大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的沐浴、情操的陶冶、道德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大学文化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使之内化为自身应有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氛围弥漫在整个校园之内,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融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它为青年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物质化的、制度化的以及行为化的平台,使之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中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产生竞争、超越心理,激扬起奋发向上的精神。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前,其大学文化必须在传承与创新中引领文化方向,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强化大学文化教书育人的功能,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应该更好地发挥其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文化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在发挥其传承与创新功能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在传承与创新功能上所特有的内涵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建设在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必须把握正确的原则,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在发挥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作为“个体”的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由大学文化的本质决定的。因而,大学文化必须在功能上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在形成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中尊重人的精神力量,尊重人的创造力,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群体与个体的意见,让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在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中,必須努力克服各种不良倾向。其一、要克服功能僵硬化倾向,大学文化在功能发挥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狭小的学术与智力方面,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美育和体育等。其二、要克服功能浅层化倾向,大学文化所反映出不是片面追求文化活动的表面形式,应该注重主流文化底蕴和实际效果,把握好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三、克服功能“反文化”倾向,由于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使得大学文化活动中存在市场气氛浓重的趋向,许多价值评判标准受到曲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政府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高等教育放在了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健康发展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作用的积极发挥,对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大学文化,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功能,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一轮的快速成长中蓬勃健康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重新确立引领社会潮流的地位。

本文系省级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探索研究”(课题批号:MKS0925)的阶段性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李晓华.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N].光明日报,2007-01-23.

[4]汪明义.大学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赵伈平.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 2007(9).

作者:徐 徽 余永梅

第2篇:人生修炼与文化传承创新

[摘要] 周德义先生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一分为三”方法论,并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既是人生修炼,又是文化传承和创新,力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哲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 周德义;“一分为三”;人生;文化;和谐

[

Key words:Zhou Deyi;“one divides into three”;life; culture;harmony

周德义先生是国家公务员,又担任过大学教授,长期坚持不懈地从事哲学研究,先后出版《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思辩的哲学》、《哲学的深渊》、《哲学诗语》、《和谐论》、《生命的伦常》等哲学著作,发表哲学研究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要研究课题为“一分为三”方法论,并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从中发掘“一分为三”方法论的思想资源。阅读周德义先生的研究成果,深感他特别注重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关怀性人格和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的特质,也许由于身份所致,既具有学者的专业素养,又具有国家公职人员的社会宏观视野。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学术性和政治性的融合,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内外兼修,即人生修炼和文化传承创新并重,力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哲学理论依据。

周德义先生研究“一分为三”方法论,以人生修炼为要旨,从而寻求人际和谐的平衡点。冯友兰认为:“假使我们要只用一句话,说出哲学是什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反思的思想。”[1](P1)用这一命题解读周德义先生“一分为三”方法论研究,切中要义。关于“一分为三”方法论,周德义先生概括为六个命题:“‘一分为三’是一个哲学命题”;“事物普遍是‘一分为三’的”;“‘一’为一个事物的整体”;“‘三’为一个事物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三个方面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一分为三’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2](P13-15)关于研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意义,周德义先生在《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一书封面上写的一段话做了说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何方?’这是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追寻而又深深困惑的问题。本书从这亘古的疑惑切入,借助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以‘一分为三’所论及的‘关于构造动态的和谐的平衡态’、‘关于存在状态的转变’、‘关于最佳状态的确认与‘适度’的关系’等论题,对人类自身的定位和对万物的认识找到了新的界定方法和解读方式。”显然,周德义先生研究“一分为三”方法论,是要解决人生定位的问题,并试图由此实现“构造动态的和谐的平衡态”的目标。关于怎样定位人生,他在《天命释怀》一文中说过:“我与这个世界一样,都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空间的特征在于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首先点(即空间点)是存在的,因为‘我’是存在的。点肯定了空间的存在。由点的延续构成线,由线与点构成面,而面外之点就形成了空间。……时间是线性的,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维度特征。”[3](P56)人生定位决定了人生修炼的方式和目标,按时间和空间关系明确人生定位,“对万物的认识找到了新的界定方法和解读方式”。

首先,从时间关系上认识人生,即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认识人类社会的时间关系。周德义先生在《论“一分为三”》一文中指出:“时间是一维的( 或一度性)。它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但是这种流动,始终是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顺序流逝的。”[4](P225)这就是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对时间的认识,也就是说时间是“一分为三”的,在时间关系中明确人生定位,要求立足现实,既对现实负责任,又对历史和将来负责任,从时间的角度“构造动态的和谐的平衡态”,也就从纵向明确了社会和谐的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5]

当今知名哲学家张世英在《站在哲学巨人的肩膀上远望》一文中,摘引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讲授哲学史课程开讲词中的一段话,说明哲学对于人生修炼的意义:“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过多地忙碌于现实利益和日常生活琐事,‘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阻遏了我们深切地和热忱地去从事哲学工作,分散了我们对哲学的普遍注意’,‘我们可以希望……除了政治的和其他与日常现实相联系的兴趣之外,科学、自由合理的精神世界也要重新兴盛起来’。为了反对先前轻视哲学的‘浅薄空疏’之风,我们应该‘把哲学从它所陷入的孤寂境地中拯救出来’,以便在‘更美丽的时代里’让人的心灵‘超脱日常的兴趣’,而‘虚心接受那针对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并以虚心接受的态度去观察并把握那最高的东西’。……黑格尔的这些话是在近两百年前讲的,但对今天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针对当前一些人过分沉溺于现实欲求的不良现象,哲学要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超越’不是放弃,而是高出之意。”[6]张世英所论在于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心胸要开阔,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是需要哲学思维的。周德义先生所论时间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分法,即时间的“一分为三”,为“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提供了思想方法论。他在《生命的伦常》一书《自序》中讲得很明确:“我只是站在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现实的土地上,我只是介于传统与未来之间的桥梁,我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过去、今天和将来之间翱翔。”[4](P3)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要立足现在,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负责任。怎样做到这一点,也是知易行难的。周德义先生在《论无为、有为与不为》一文中认为:“ ‘无为’、‘不为’是认识总体的两个端点。事事‘无为’,切合规律,是认识的一端;事事‘不为’,无所用心,亦是认识事物的另一端;最难把握的是形形色色的‘有为’。‘有为’之核心是‘有’。‘有’是主观的、积极的、能动的生活态度,‘为’是行动和实践,也就是说,‘有为’是相对于‘无为’、‘不为’的第三种存在状态。实际情况,‘有为’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符合‘无为’规律和客观实际的‘有为’,即是常说的‘有所作为’;一类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有为’,实际上是祸国殃民的‘胡作非为’;还有一类只是‘不为’的代名词而已。任何偏离、违背客观规律的‘有为’都是对人类有害无益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譬如,我国历史上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不尊重自然规律,那是怎么样的‘有为’呢?……要想从‘有为’上升到‘无为’的境界,关键在于力求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许多人穷其一生,不断地摸索、进取和拼搏,却总是停留在‘有为’的困惑和茫然之中而得不到升华和超脱,过渡到无与伦比的‘无为’之境,究其原因,主要是没能领悟到‘无为’的真谛!”[4](P431)人生不易,在“有为”的三种类型中,符合“无为”规律即富有成效的“有为”,是人生修炼的一种境界,既不是“胡作非为”,也不是“不为”,而是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负责任的“有所作为”,从而达到“无为”之境。这就是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在时间关系上的人生定位,如此则可望“构造动态的和谐的平衡态”,即社会和谐。

近年来西方出现的“政治平庸化”理论认为:平庸过日子,不惹大麻烦,不去碰根本问题,把一切问题都推给过去和未来,得过且过。[7]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明确在时间关系上的人生定位,是有效克服得过且过,把一切问题都推给过去和未来的政治平庸化问题的思想武器。正如周德义先生在《生命的伦常》一书《自序》中所说:“今天,当我以几十年的阅历和思维审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和所从事过的事业的时候,我觉得选择、萃取、坚持都是有意义的事情。反省、解剖、批判自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环节。”[4](P3)这就是立足现实,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负责任的人生态度,也是中国传统人生文化的要义。例如,《周易·乾》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之说。再如,《论语》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记载。

其次,从空间关系上认识人生和处理人际关系,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寻求社会和谐的理论依据。“我在何方?”是周德义先生反复思考的问题,他在《关于“世界”》一文中说:“我常常沉思自问:‘我在何方’?”[4](P283)我在和周德义先生探讨“一分为三”命题和“我在何方?”问题的关系时,他说:我在思考自己的位置时,意识到我存在于上下左右之间,即:我不仅存在于过去与将来之间的现实时间之中,而且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他在《论“一分为三”》一文中提出:“空间是三维的( 或具有三度性),任何物体的体积、位置,都是可以沿着长、宽、高三个方向运动变化的,而且物体的体积、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只有通过一点引出三条互相垂直线上的三个数字( 长、宽、高),才能表示和计算出来。”[4](P225)这就是“一分为三”方法论为人生空间定位提供的理论依据。一个人在空间关系上正确认识所处的位置,即在空间关系上明确人生定位,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从而“构造动态的和谐的平衡态”,也就是通过人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究竟怎样从空间关系上认识人生和处理人际关系,周德义先生在《关于与“一分为三”相关联的一些辩证范畴》一文中提出了三组范畴:一是与事物存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左——中——右,过分——适度——不及,个别——特殊——普遍,前进——静止——倒退;二是与事物运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肯定——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量变,矛盾斗争——协调统一——矛盾斗争,起始阶段——中间阶段——终结阶段;三是与事物相互作用相关的辩证范畴:正——反——和,同一——交叉——并列,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决策——执行——监督。[2] (P86-98)按照以上范畴相互关系的理论认识和处理人生的上下左右关系,是“一分为三”方法论在认识和处理人生空间关系上的具体运用。他在《哲学的深渊》一书中还举例分析了上述范畴的具体运用:“中庸之道是研究‘用’(庸)‘中’的学问,亦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的基石和孔子终身倡导并始终厮守的立身处世的基本方法。中庸之道又派生出为人之道、为事之道、为学之道等等。中庸是规矩、礼义和法则,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一个适宜的‘度’。这种‘适度’,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与此相悖的是‘过分’与‘不及’。”[8](P231)做人做事在“过”与“不及”之间取其“中”,也就是事物三分之中取其适度的一点,凡事不是损害上下左右,而是有利于上下左右,“构造动态的和谐的平衡态”,人际和谐以至社会和谐由此而成为可能。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社会更加和谐”。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周德义先生著45万字的《和谐论》,2012年8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在这部专著中,论述了“一分为三”方法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事物都是由‘两个极端’与‘中项’组成的。‘一分为三’的‘三’是‘对立面统一为三’,是中庸、过、不及构成的‘三’,也是‘三生万物’即三极并重的‘三’等等。”[9](P427)也就是说,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彼此之间有一个中介的,发挥好中介作用,和谐就有了基础。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社会的时间和空间中,按照“一分为三”方法论准确定位人生,并发挥好相应的作用,也就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周德义先生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旨在传承和创新文化,创新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应用。正如杨志军在《当代中国“交越式”政治与行政形态的诠释与构建》一文中所说:“哲学思维中的‘三分法’是西方公共行政学者触碰到但是没有拿在手中的思维利器。从实践中的连续体特点和理想型的连续体模式出发来追求交越式政治与行政可看作是‘一分为三’哲学思想新运用,是提炼并超越国内外政治和公共行政学者研究政治与行政关系的精华。‘一分为三’又曰‘三分法’,有关‘一分为三’哲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自不必说,代表人物为庞朴、雷正良(坚毅)和周德义。已有众多将‘一分为三’理论运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如用于分析学科发展、分析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等等不一而足。”[10]这一论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分为三”方法论研究的应用价值。周德义先生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既是文化传承,又是文化创新,就是要从中发掘“一分为三”方法论思想资源,寻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

首先,关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从历史遗产中传承和谐文化,并在传承中创新。周德义先生在《生命的伦常》一书的《自序》中说:“如果说我也有创新,那么这种创新也只是在传统保守与未来创新之间做点文章,它的源头来自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4](P3)

例如,关于老子的研究。周德义先生在《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求索》等学术期刊发表《〈道德经〉之“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研究》、《论〈老子〉本体论研究的三个层面及其意义》等学术论文。此外,他撰写的《论无为、有为与不为》一文也论及老子哲学思想;学术专著《哲学的深渊》一书列有《论〈老子〉本体论研究的三个层面及其与西方哲学比较》专题,《和谐论》一书列有《道家学派和谐思想》专题。上述研究的目的,就是从《老子》的“道”中探求“一分为三”方法论的思想资源,以及在当今的应用,提出“实践修身行‘道’,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但主要在于不自满”的观点,[4](P172)对促进人际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再如,关于“中庸”的研究。周德义先生在《湖南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关于“一分为三”的若干思考——兼与庞朴先生商榷“中庸的形态”》、《论“一分为三”之中庸学说》、《中庸的意义及其实践》等学术论文。此外,他撰写的《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思考》、《论“一分为三”的世界》、《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等学术论文也论及中庸思想。周德义先生在《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思考》一文中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坚持克己中庸的道德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1]他在《论“一分为三”的世界》一文中还说过:“中庸与过,与不及,构成对事物的三分法。中庸之道就是‘一分为三’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简单地说是‘一分为三’的另外一种说法。”[12]上述研究对于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还如,《和谐论》一书列有《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思想》一章。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先秦时期的和谐思想”,“汉唐时期的和谐思想”,“宋元明清时期的和谐思想”,对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董仲舒、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王夫之等的和谐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入阐述,理清中国古代和谐哲学思想的源流变迁,意在吸收前人和谐哲学思想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其次,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从他山之石中借鉴并传承和谐文化,同样在借鉴并传承中创新。周德义先生在《和谐论》一书中指出:“和谐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9](P5)“西方和谐思想源远流长”。[9](P177) 这就是对西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缘由。

例如,对海德格尔的研究。周德义先生在《湖南社会科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发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此在”研究的启示及其引发的思考》等学术论文。此外,他还在《说“在”之“道”》和《彼在》等学术论文中,专题研究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范畴。周德义先生认为: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概念,从而使本体论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8](P114)他在对海德格尔“此在”范畴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彼在”范畴,并在《彼在》一文中阐释:“一切事物都是因时而生,因地而生,因缘而生。我们可以把这个因时因地因缘而在,称之为‘彼在’。这是广泛意义之‘在’,是既包含生存之在,又先于生存之在的在。这种普遍意义的‘在’是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因为海氏之‘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相对于‘此在’的‘彼在’是一种遥远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的‘存在’。而‘此在’是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得到的足下的‘存在’、周边的‘存在’、自我的‘存在’。而‘彼在’则不然,是‘在时’、‘在场’、‘在缘’之‘在’。‘彼在’是广大的万事万物之在。‘此在’是狭隘的人之所在。有了‘彼在’,也就有了‘此在’,这样子,我们的认识路径更是清晰清新而不会完结的了,因为我们的认识是从‘此在’即人出发的,我们是从人的自身出发的,我们是从有限的追求出发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13]对于海德格尔的研究,周德义先生的创新在于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提出了包含“在时”、“在场”、“在缘”三个要素的“彼在”范畴,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了“存在”的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求得人的认识在时空中的和谐统一。

再如,关于黑格尔的研究。周德义先生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分为三”思想研究》、《黑格尔逻辑学“一分为三”思想研究———关于绝对空虚的贫乏的逻辑起点和严谨的有机的概念体系》、《黑格尔自然哲学“一分为三”思想研究》等学术论文。上述论文侧重于从黑格尔哲学中发掘“一分为三”方法论的思想资源,吸收合理成分为构建社会和谐服务。

还如,《和谐论》一书列专章《西方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了“西方古代和谐思想的起源”,“《古兰经》的和谐思想”,“中世纪宗教哲学的和谐思想”,“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视野的和谐”,“西方社会学视野中和谐的多重维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内容,从而表明“和谐”是西方哲学从古至今不变的研究课题。

周德义先生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研究,既是在传承中创新,又是在创新中传承。按冯友兰关于研究方法分为“照着讲”和“接着讲”两种分类的说法,周德义先生的哲学研究有“照着讲”,即传承,更有“接着讲”,即创新。冯友兰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表述是:“宋明以后的道学,有理学心学二派。我们现在所讲之系统,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之理学一派。我们说:‘大体上’,因为在许多点,我们亦有与宋明以来的理学,大不相同之处。我们说:‘承接’,因为我们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而不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的。因此我们自号我们的系统为新理学。”[14](P1) 周德义先生的哲学研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注重了“接着讲”。“照着讲”是科学研究不可回避的,没有传承何谈发展,然而,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即“接着讲”,可是,“接着讲”比“照着讲”的难度要大得多,也就是张世英在《师心与师古》一文中所说的:“德国学者施耐德巴赫说过这么一段话:现在的德国哲学界以对过去的伟大文献作注释、修订、整理、重版为时尚,对哲学问题的活生生的思考似乎在泯灭;名为哲学家实为历史学家或语文学家的人都有一种‘逃避症’,即逃避以第一人称讲话的危险,他们不敢说‘我说’、‘我认为’,而是畏缩地称‘他说’、‘他认为’。这里的‘他’,指的是哲学史上已经故去的伟大哲学家。”[15]周德义先生无论是研究中国哲学,还是研究西方哲学,从不回避“我说”、“我认为”,注重在传承的同时创新,也就是说不仅仅“照着讲”,更注重“接着讲”,具体表现为既运用“一分为三”方法论研究中西哲学思想,又从中发掘“一分为三”方法论的思想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周德义先生哲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特别注重人生修炼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哲学理论依据,从而凸显了周德义先生哲学研究的特殊价值,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是需要勇气的。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讲授哲学史课程开讲词中说过:“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于精神力量的信仰是研究哲学的第一个条件。人既然是精神,则他必须而且应该自视为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切不可低估或小视他本身精神的伟大和力量。人有了这样的信心,没有什么东西会坚硬顽固到不对他展开。那最初隐蔽蕴藏着的宇宙本质,并没有力量可以抵抗求知的勇气;它必然会向勇毅的求知者揭开它的秘密,而将它的财富和宝藏公开给他,让他享受。”[16](P3)对此,周德义先生的研究实践表明:他是做到了的,注重哲学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立足解决实际问题,也正因为如此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新知言[M].上海:上海书店,1946.

[2]周德义.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周德义.思辩的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周德义.生命的伦常[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5.

[5]吴亚明.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N].人民日报,2014-2-19(1)

[6]张世英.站在哲学巨人的肩膀上远望[N].人民日报,2013-12-22(7)

[7]南方朔.理工科治国,还是法政科治国?[J].南风窗,2013(22).

[8]周德义.哲学的深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9]周德义.和谐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10]杨志军.当代中国“交越式”政治与行政形态的诠释与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12(9).

[11]周德义.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2]周德义.论“一分为三”的世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13]周德义.彼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

[14]冯友兰.新理学[M].上海:上海书店,1939.

[15]张世英:师心与师古[N].人民日报,2013-11-15(7).

[16]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作者:陈邵桂

第3篇: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摘 要] 基于近几年兴起的国学热,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文化,当代儒学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中,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反对文化复古主义,自觉肃清封建残余;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精神,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隔而不断,社会改良和创新才是儒家真精神,儒学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儒学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意志。

[关键词] 儒学文化;传承;创新

[

中国传统儒学主要形成于和服务于封建社会,与封建制度紧密结合,既造就了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也导致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饱受诟病,屡遭摒弃,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儒学几乎成了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很好地完成现代化进程。由于儒学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隔而不断,儒学思想和儒学文化在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不断闪耀光辉,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睦邻友好的政治策略,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以及先后涌现的晋商、徽商、浙商等等,无不体现儒家真精神。

大中华文明经济圈的形成和中国国力大幅提高,人们思想不断解放,民族自信和文化显著增强,于是近几年催生了国学热,儒学文化在全世界迅速传播,一些国际性的儒学研究团体相继成立,为儒学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然而,很遗憾的是,一些所谓的现代新儒家存在严重的复古倾向,甚至有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之嫌;还有一些人倡导儒教,企图恢复“王官学”地位。所有这些都是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格格不入的,对实现儒学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是有害的,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为此,本文从儒学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现代诠释、创新发展以及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一、儒学发展历程与基本认知

尽管儒学被公认为具有浓厚的“法先王之法”的保守倾向,抵御变革,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和所讲解的儒学并不完全是儒学宗师孔子本人的思想学说,更多的是孔子以后历代儒学大师依托于孔子的说法通过注疏、讲解等形式加以发挥而形成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虽说是一种伪托之作,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更好地适应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需要,更为有效地应对了来自其他文化的挑战,更为紧密地与封建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推动儒学取得了“王官学”地位,使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

历史学界将中国儒学划分为先秦原始儒学、两汉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学、宋明清时期性理之学的儒学和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4个比较明显的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对孔子思想及其后世儒学的区别进行探讨。面对西周后期诸侯雄起、武力争霸所造成的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深感尧舜之德风,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展线路图,倡导仁爱亲民、礼化民众、以德治国的王道主张,摒弃武力和战争,以家庭伦理和社会礼法为核心,规范行为方式,重构社会秩序,追求社会和谐稳定,促使民众安居乐业,最终实现乐平天下的抱负理想。

孔子虽然没有得到实际施政的机会,但是通过游历和教学传播了思想,从而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对孔子的有关言论,我们有以下几点认知:

一是孔子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是认可的,并没有主张回到尧舜、三王时代的社会制度,表明他既是务实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也说明感怀先德并不等同于食古不化、拘泥古制。他的思想与政治主张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一种改良和创新,因而后世儒学大师的法先王之法的立论显然是一种伪托和形而上学,是为了迎合统治阶层和维护既得利益的需要,并不是儒学真意。

二是儒学并非宗教,而是经世致用的社会治理学说,是孔子站在社会管理阶层角度而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93孔子把“足食”放在了为政的第一位,明确肯定了人们的实际需要,并把人们的安居乐业作为乐平天下的社会基础,因而他的民本思想是唯物的;既没有如孟子、荀子一样从性善性恶立论,也没有像宋明理学那样对人性加以种种限制;既没有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上帝来,也没有为人们死后安排天堂和地狱。后世者如此论之,有违于孔子建立在民众安居乐业基础上的和谐社会理想。

三是伦理关系是礼法核心,君子品德是理想人格。伦理关系是任何社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因而孔子提倡“齐之以礼”[1]11、“有耻且格”[1]11,礼化民众。但是孔子所倡导的“礼”,是比较宽泛、宽容的,决非是如“三纲五常”一般的森严的等级关系,而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所必需的行为方法和道德规范,反映的是对他人的权利和人格的尊重与友善,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关系。达到礼治的过程方法就是制定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和遵循的礼节、礼仪,依靠每日“三省吾身”[1]7、“过勿惮改”[1]8的儒家修身真功夫,慎独慎微,内圣外王,追求成仁成圣成德的君子至高境界。后世者曲意篡改,“过犹不及”,使得儒学变成了吃人的礼教,杀人的工具,扭曲人格,歪曲人性,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二、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封建社会是中国儒学产生和发展的时代,但是,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制度性特征并不是中国儒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因此,理性认识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摒弃其封建糟粕是对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正确定位的前提,是实现儒学现代化的强烈需要,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因此也被称为“仁学”。儒学崇尚“仁义礼智信”,以仁致和,社会大同。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当今社会来讲,儒学的“仁政”思想对于推动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政治社会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政治革新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仁政”,是大仁大义,是民族复兴的脊梁。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完全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比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实现“仁政”思想的理想社会制度,中国儒学与社会主义理想之间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都以大仁大爱之心致力于民族兴盛、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宏图伟业之中。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称赞。但是,在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以后迈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旧的社会秩序已被打破,而新的秩序又尚未产生出来,导致了一场波及全社会的“诚信危机”,欠款拖成了三角债。20世纪90年代几乎使国有大中型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陷入了危局,非要由中央政府出面整治,花费巨大力气才能解开这个结。假冒伪劣更是司空见惯,社会道德几乎丧失殆尽,邪恶势力开始滋生,家庭和社会矛盾日益加重。在现代商业社会里,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实践社会法律法治精神,在重点治乱的基础上,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构建和倡导符合平等、自由等现代精神的社会道德观念,确立家庭和社会关系新典范,积极创建和谐社会。毫无疑问,儒学思想在去芜存菁之后,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并将产生一大批锐意进取的现代新儒商,成为现代社会的精英群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的儒家修身养性功夫使得中国儒学尤具魅力。中国儒学虽然在其后期发展中被渗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等神化的内容,但是其大体上还是关于个人和人生的今世之说,对于人生如何发展,如何得乐有着一套完整的学说。每个人的有意义的一生都是从自我意识开始的,是从自我反省开始生发的,通过明心见性,了解需要,从而激发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亲朋好友、对邻里、对民族、对社会乃至于对国家的责任感,进而确定人生目标:其一是和睦持家,安居乐业;其二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7,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子;其三是立德立言,这被视为人生的两大成就。从当今心理科学的发展可以证明,一个人如果具有了社会责任感和明确目标,那么他的人生就不会是虚无的,他的人生就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中国儒学对于解决现代人群的都市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三、儒学思想的现代诠释与当代传承

由于儒学发展历史有2 500多年,其经典文献都是文言文,还有大量的注疏需要整理,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能够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经典和注疏的人士毕竟不多,因而,积极做好儒学文化经典及其思想的现代诠释与传播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承意义。

我们应当认识到,儒学思想的现代诠释是为实现儒学现代化服务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是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服务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因而需要我们历史地、客观地去深入研究儒学的经典文献,将儒学基本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具体的社会管理形式区分开来,深入发掘儒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并以现代人群容易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帮助其学习、借鉴和躬身实践。只有当儒学基本思想和儒学真精神能够为当今社会大多数民众所掌握,自觉接受其理念,自觉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时,儒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才能生生不息。本文使用“儒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一词是为了与所谓的“现代新儒家”区别开来,明确儒学现代化应当承担的使命及其任务。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自觉抵制文化复古主义倾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建设性及其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从社会文化发展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儒学文化长期处于“王官学”地位,虽然具有施行“仁政”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但在本质上是封建社会文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御用文化,神化皇权,禁锢人性,顽固保守,抵御变革,扼杀社会新生力量,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中华民族遭遇外辱的近代历史中,面对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传统儒学并没有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而是委曲求全、屈辱求存、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儒者的社会形象在儒学初兴时期是“仁者”、“智者”、“士人”,是社会改良派和拥有广博知识的社会精英人士的正面形象,“入朝美政,出则美俗”[3],具有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发展的超人力量和智慧。而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儒者的形象逐渐演变成酸儒、迂腐、不知人情世故不懂权变智谋却又自命清高、死读书读死书、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变成了社会寄生虫的失意知识分子的落后的社会形象。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反对和肃清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我们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中就要分清大是大非,自觉站在反对封建主义的第一线,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封建糟粕,而不是照单全收,成为被全社会批评和抛弃的对象。一些所谓的现代新儒家提倡儒学的政统、道统、学统“三统并建”[4],完全忽视了传统儒学的历史局限性,看不见儒学价值义理学说所蕴含的倡导社会改良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儒家真精神,纯粹是逆着历史潮流而动,危害儒学现代化发展大局。

儒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其价值观体系是独特的,是儒学宗师对中国政治、社会、家庭以及人生发展的理想性学说,具有穿越历史时空隧道的无穷魅力,是社会正义和社会秩序的建设性力量。显然,中国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够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与文化环境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当代儒学应当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再是封建专制文化思想的载体。当代儒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推动者,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者,而不再是封建专制主义和保守势力的代表。保持儒学文化传统的当代民众则理所应当地应成为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的创造者,积极参与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

四、儒学文化的创新发展

儒学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推动或延缓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巨大作用。但是,儒学文化的创新发展时至今日仍然会触动一些人的敏感神经。

其一,儒学文化有着完整的思想学说体系,是否需要实现现代化,又能否实现现代化。认真回答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被社会广大民众接受,才不至于湮没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之中。任何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保持开放的态度,与时俱进,不论我们愿意与否,自觉与否,中国儒学的现代化进程其实早在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之后就开始了,而且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其二,中国传统儒学在本质上是封建社会文化,是否还有必要实现现代化,又能否实现现代化。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儒学文化,将中国儒学所承载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封建统治者的御用文化区分开来,有扬有弃,合理继承。儒学文化至今仍为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儒学现代化实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代课题,而且也正是因为其浓厚的封建思想和保守倾向,才使得儒学现代化乃至中国社会现代化具有相当的艰巨性。

其三,儒学文化具有价值理性,但没有西方科学所具有的工具理性,也不具备现代社会的平等自由科学民主精神。儒学文化是否能够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又能否实现现代化,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儒学是社会正义和社会秩序的建设性力量,社会改良和创新才是儒学真精神。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儒学能够认清时代发展的大局,接纳现代精神,实现创新发展。实现创新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新儒学仍是中国儒学,不会令其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想消亡,但却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在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过程中,实现儒学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可以但不限于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创新:

第一,融合平等自由、科学民主、开放合作等现代精神,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儒学文化的创新发展。

现代精神与现代文明形式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成果,当代儒学发展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当代儒学在本质上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完成儒学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为此,深入研究中国儒学的价值意义和概念范畴,从中引伸、提炼或者创造发展出与现代精神相符合的新意来,将现代精神和现代文明成果纳入其中并接纳现代文明形式,实现儒学基本思想的现代化。譬如“仁”,能够包含“平等”、“自由”等新意,与现代精神相对接;“义”,能够接纳民族国家统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新范畴;“智”,也能够引伸出科学理性来,成为促进中国科技进步的思想动力;“礼”,能够接纳现代民主制度和人权思想、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等现代新概念;“信”,能够包含社会契约与法制等现代精神内容。由此,中国儒学核心价值观完全能够与现代精神和现代文明制度形式水乳交融,继往开来。

第二,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在实现儒学基本思想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当代儒家进行社会实践的新典范。

中国儒学文化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关系、社会交往、国家政治发展等方面具有杰出的成就,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在当今社会里,在实现儒学基本思想现代化的基础上,检讨中国传统儒学的行为规范准则,清除封建残余,逐步确立当代儒家进行社会实践的新典范,使其成为现代人群提高自我修养和处理各种事情时的一种参考标准,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科学发展,并实现中国儒学现代化。当今社会矛盾重重,信仰危机,诚信危机,无一不在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影响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为此,积极推动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确立当代儒家精神社会实践的新典范,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儒学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推陈出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科技进步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系列新思想,积极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重农轻商是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特征,反映了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中国传统儒学追求和实现民众安居乐业的重要政策基础。当代新儒商群体的出现,表明中国儒学文化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同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为此,在儒学文化的当代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基础上,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科技进步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系列新思想,加快形成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现代商业理念、科技进步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卓有成效地构建中国现代商业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打造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竞争力。

第四,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儒学的核心价值观,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儒学是经世致用之学,秉承儒学宗师的社会抱负和政治理想,儒学文化的当代发展,应当时刻关注中国经济社会乃至全世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现象和问题,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世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国家新近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创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社会发展新对策都是儒学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当代儒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可见,儒学文化的当代传承,并不是儒学传统文化思想的机械式的简单化的继承与传播,也不是与儒学现代化背道而驰的文化复古,而是一个融入现代精神的过程,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意志。

[参考文献]

[1] 孔 丘.论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 万丽华.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291-292.

[3] 安继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99.

[4] 罗义俊.牟宗三先生第三期儒学之概念与三统并建论[EB/OL].(2007-07-29)http://www.chinakongzi.org/rjwh/lzxd/200707/t20070729_2378064.htm.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OUYANG Xiang-e

(Section of Basic Courses, Three Gorges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ic Power, Yichang 443000, China)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 heritage; innovation

作者:欧阳祥娥

第4篇:2016文化传承与创新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 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 学习目标: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及要求。

4、传统文化的地位、特征。

5、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6、文化创新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7、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题目训练:

1.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认同感和归宿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15年7月14日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显示,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率为58.1%,超越传统纸质阅读率。“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人传统阅读模式。数字化阅读方式 :①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是社会生活中最方便、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5年7月18日,“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式开工,这是自清末以来首次对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彩绘部分进行大型修缮。“三孔”古建筑启动最大规模彩绘修复,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古建筑

A.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具有不可再生性 C.其经济价值远远高于现代建筑 D.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影响深刻

6.针对时下的古诗文教学,有专家指出,古诗文入课堂,留给学生的核心,显然不应是那些分崩离析、可以量化和默写的“知识点”,而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自然认同。该观点强调

A.古诗文不应成为知识传授的载体 B.古诗文应该影响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 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C.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应该具有强制性

D.古诗文教学不应抹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7.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③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8.《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众多娱乐节目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收视佳绩。这两档同属汉字知识竞赛类的栏目打破了不少传统文化节目曲高和寡的怪圈,在具备较高文化品质的同时,获得了可喜的收视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上述材料表明( ) ①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需要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所在 ④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于2015年10月18日在福州举行, 这届运动会的主题口号是 “福之州,青之运” 。“福之州”点出中国唯一一个“与幸福同名”的省会,“福之州”也可表述为幸福的神州大地;“青之运”则暗喻年轻一代将在此集聚能量,展示力量,以新的姿势与节奏,领跑中国。这体现了 ( ) ①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举办运动会可促进文化交流 ③各地文化渐趋融合又各具特色 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活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0.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材料表明钱钟书先生主张 ( ) ①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创造了人类优秀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守住民族文化鲜明特色 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各地中秋节的过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这表明

①传统习俗世代相传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 ③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第五媒体”是人们对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②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它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 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她通过冷浸法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自东汉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社会和人起积极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都是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湖南卫视《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受到观众狂热追捧,这是湖南卫视借鉴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经验,结合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的传统,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这告诉我们

①必须立足于观众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②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③文化创新必须尊重传统关注生活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当今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②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文化趋向统一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庄子·列御寇》载:“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则寓言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启示是 ①文化传承要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

②提高文化修养要着眼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培养的 ④提高文化修养应当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7.“义”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为民族大义舍生取义、为人民幸福追求公平正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辨是非的“侠义” “江湖义气”,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彻底地改造 B.全面地肯定 C.全盘地否定 D.批判地继承 18.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转向非虚构写作,从社会小切口观察、思考转型社会的生态。他说:“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方面写文学作品,一方面对社会发言”。这说明: ①文学创作要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③文学创作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④非虚构作品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比较新旧“二十四孝”内容,可以看出

①对“孝”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②对“孝”文化既要克服又要保留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 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③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传统思想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开始访英之旅,中英建交4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话。这启示我们要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④在文化交流中自觉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央视网根据青少年网友多使用移动端上网的特点,创作了《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孔融让梨》、《精忠报国》等部分优秀片目进行二次剪辑、精加工,推出时长4分钟以内的动画小短片。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 ①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②基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基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④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 ①传统文艺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思想 ④传统道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2014年,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的“画说汉字”的展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图解汉字,讲述汉字历史演变,传递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激发了参观者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兴趣。“画说汉字”的展出表明

A.中华文化正在领导世界文化 B.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 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4.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中国传统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有助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 ③应注重继承和保护,进一步发挥中医的作用

④要保护更要开发,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能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的是

A.语言文字 B.民族习惯 C.民族遗产 D.民族节日 2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形象地说明了 A.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必须要统一文化 C.要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7.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使、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这句话强调了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②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③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这样评价道:“在过去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 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这说明

A.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丰富的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力 C.作者的灵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D.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9.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1.美国一华裔男子因为给10岁的女儿洗澡被剥夺抚养权,最终因抗警被击毙。在此之前,加州圣塔蒙尼卡的一对华人夫妇由于平时爱吃榴莲,做饭时喜欢煎煮炒炸,因而被要求搬出公寓。

纽约华人大妈6月起在日落公园排练节目而被多次投诉,其领队还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文化差异虽然会带来一些摩擦,但是其本身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不能和谐共处。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己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32.材料: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9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 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33.材料:某出版企业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他们调查发现在飞机、火车上很多人在用电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该企业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把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在第一时间传送给读者,而读者阅读的工具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他们还研发了很多适用于教育方面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寒食帖”,读者既可以欣赏诗词的内容,也可以了解作者苏东坡的概况以及所涉及的地方的人文、历史背景,还可以对书法进行临摹。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并向10个国家输出版权,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供的《三国演义》漫画本,让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中小学图书馆,第一次有了来自外国的漫画书,目前,该公司资产已达到118亿元,开始在全球范围跨区域、跨行业谋篇布局。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出版企业为什么能实现不断发展(12分)

34.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黎族苗族的歌、舞、服饰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中绚丽的艺术奇葩,凝聚着黎族苗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9月23日,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启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民族文化,使学生在了解各民族历史、民情民俗、语言文字、民间工艺等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祖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10分)

35.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材料二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加快深化为话题之,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我国文化。(10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 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 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试卷答案

选择题:DDCBB DCABC BCDDB BDACA BCBCD ABACC

31.(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2)由于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样就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4)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2.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契合了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每点3分)

33.(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 3分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3分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提供《三国演义》漫画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分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把握了阅读的发展新趋势,创新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3分

34.(1)我们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5分)

(2)面对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和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5分)

(3)我们要把握好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

35.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④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⑤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注:从其他角度回答可以酌情给分

第5篇: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发挥着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我公司通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弘扬公司“坦诚、合作、创新、双赢”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精心于建造,专注于品质”的企业经营理念,使企业文化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发挥凝聚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

下面,结合国家首个**项目——**项目的党建工作,探讨一下企业精神和经验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企业文化在基层中的运用与传承

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落地生根”,无法“落地”的文化就只是口号,只有倡导者的激情,却没有响应者的行动;无法“落地”的企业文化更像是空中楼阁,即使建构起健全的文化架构体系,也只能悬在空中。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承,将理念转化为认知与行动,从而确保文化的“落地”,这就离不开企业文化的运用与传承。企业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不同的工具和途径,将已设计出来的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呈现出来,并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所认知、认同。企业文化只有通过有效地传承,才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 传承企业文化的具体意义表现在:一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为企业创造文化品牌,提升产品或服务品牌的附加值;三是增强客户或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四是以文化的感召力影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让文化理念融在思想里、沉淀在流程中、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要达到这一境界,企业文化传承必不可少。因此,传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跟得上历史发展的、适合企业特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仍需传承和发扬。无非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在**建设中的实践

**期工程是国家首个**自主化依托项目,它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技术(美国**技术),一期工程计划建成的两台容量**机组,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投产。建设**的历程,对全体建设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

作为**工程混凝土专业化生产单位,我公司全面负责**站混凝土供应任务。为优质高效地完成一期工程的混凝土供应任务,公司高度重视,在全公司范围内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分公司。并紧密围绕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安全、质量、效益等目标,以企业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全球示范工程,打造优秀**建设团队”为目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营造出一种有序可控的管理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健康活泼的文化环境、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推动了企业文化在施工一线的落地生根。

(一)宣贯核心理念,提高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的形成,首要和关键的是要让所有员工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如何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企业文化内涵的宣传。首先,通过举办企业文化宣讲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征文、观看企业发展历程、现场宣传标牌、企业文化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贯企业文核心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发展历程,宣传**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员工们充分认识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增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之中。传统的专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企业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即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结合**建设的实际,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并最终服务于工程建设,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自工程建设以来,针对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推先创优”,以推选成长先锋、十佳青年、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工作岗位为舞台,通过老员工对新员工传帮带,鼓励、帮助青年成才,引导青年为工程建设做贡献。”具体做法是通过先进、十佳青年及劳动模范的推选,广泛动员、树立典型、积极宣传、常抓不懈。通过各类的先进推选,使大家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企业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并将更多更高的荣誉给予他们,对当选的青年先进通过文件、宣传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带动更多的青年职工积极投身工程建设。三是结合公司的实际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管理理念,大力倡导学习创新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开展管理程序、竞赛、HSE管理为代表的标准化管理理念等培训,并在员工中开展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使员工理解企业文化,并时时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之中。

(二)采用现代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网络化体系。 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网站等媒体的所有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挖掘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发挥近年来到公司工作的大中专生的专业技术,利用好网络技术,搭设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建立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园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1、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团队创新

***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由于是世界首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面掌握第三代**建造技术(模块化施工技术)的混凝土生产、供应,实现**建设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的创新,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后续**建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目标,一方面组织全体员工全力以赴生产、服务好工程,提供合格的混凝土,确保施工单位各项重要节点如期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员工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结合三门核电建设的实际,推进管理和技术的创新。

在管理创新上,结合世界首堆**特点,在管理、技术、思想观念、知识信息、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了探索工作创新,我们将年轻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以技术主管为组长的**资料收集小组,对在三门核电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信息、技术、生产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制定团队建设目标、定期追踪新员工思想动态、落实员工业绩考核、推先制度,加强年轻人心理疏导等良好建议,为推进各项工作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技术创新上,结合**工程施工工序繁杂、难度大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年轻人、技术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优化等工作,在前无技术数据参考的前提下,做了上千次的混凝土的试验,完成了上百个混凝土配合比,攻克了泌水、色差等技术难关,一次性浇筑自密实混凝土2000多方,这在核电建设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通过课题攻关和管理技术创新,我们既解决了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确保了**电施工质量安全,节约了费用,又为分公司培养了一支具有学习创新、开拓进取、团队协作的优秀核电建设团队。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既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改变企业中最活跃的成分——“人”来达到改变企业物质产品、行为、制度和精神状态的目的;以思想、观念、精神和文化因素为改造对象;追求对企业活动整体、长久和系统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能选择有效的切入位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部过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目标,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都会因势而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3.突出关心职工群众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有形的服务、无形的引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心,增强向心力。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职工群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外,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因此,在解决职工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时,要注意掌握情绪,研究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解疑释惑,又排忧解难,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首先要坚持把为职工办实事、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从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每年有计划地办几件影响大的、员工欢迎的实事,努力寻求解决职工思想疙瘩的方法,增强说服力。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组织保证。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实行公示制度,对有关人事任免、职称评聘、工作分配调动、资金发放等关系到职工生产、生活及单位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先予公示,增加工作透明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鼓励职工对企业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批评,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个团队有了完善的管理、文化建设和组织工作程序是运营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但关键在于如何将执行力提升与夯实,并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领导带头、员工积极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前提是领导重视,基础是全员参与。虽然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可要实践文化这张蓝图,是缺不了自下而上的完善,即员工积极的参与。因为员工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管理的目的。 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倡导服从企业管理者,具有典型的“经济”性,这样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即是企业“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上下同欲者胜”,管理层与员工达成一致的文化理念,才能无往不胜。

(二)、 增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性。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中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要对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产生作用,必须进一步做好三者的融合性。一是避免企业文化的生搬硬套和机械搬抄,不能将文化建设作为硬性指标来做,使文化形式化;二是要进一步做好基层文化的融合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宣传材料的制作,要与本公司的精神风貌相吻合,要站在将基层文化内化为员工的思想,外化为员工行为的高度,切实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寻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好的团队总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完善。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转,同样在管理上、企业文化建设上沉淀了一些盲点和弊端。比如规范化的操作、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引用、员工思想波动预防与消除等等仍需加强与改进。

1)、项目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思路

管理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关键在于执行力的提升与夯实,以及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核电项目的不同阶段,一个团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初始阶段,员工心中充满热情与希望;高峰时期是员工埋头苦干,工作现场热火朝天;而收尾期,往往会产生低落情绪,许多管理问题会在这一时期凸显。单位成本、规范化的持续管理、员工间的和谐稳定、质量安全等等,都会在收尾期被激化。

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这样才能使一个团队从始至终处于“受控”,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2)、因势利导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个团队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从不缺乏暂时性的拥有高昂斗志。但长期的简单重复工作往往会造成工作疲态,导致各类问题的出现。如:受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导致我国核电项目的缓建,职工的收入由此受到影响,业余生活趋于单调等。导致职工的思维、言论、活动范围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状态,加之不同的人在性格方面、理解能力方面、文化水平方面、社会阅历方面、以及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和态度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对于同种事物、同种现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因人施教,因势利导,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6篇:“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主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年级XX班主题班会 活动名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12年6月XX日(6月份期间,7月1日之前) 活动地点: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活动主体:商学院09,10级全体同学

活动口号:文明文化共传承,和谐校园齐共建

活动目的: 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要大胆创新,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纪意识,敢于与不文明、不守纪、考试作弊等行为作斗争。

活动意义:加深同学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同学们在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以创新积极的态度去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同学们通过了解学习优秀文化,从而做到修身,自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自身的法律道德意识,为文明社会,和谐校园,贡献出一分力量。

嘉宾:辅导员,导师,导生 等(人数不限)

活动流程:

根据各班策划情况而定,但必须留有一定时间让辅导员或

导师发言总结

活动内容: 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结合校园文化与校

园文明建设的要求,从加强校园管理和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修身工程的需要出发,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1、 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传统与文明习惯?

2、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与文化?

3、 如何在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文明养成?

以以上的问题和要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这次主题班会。各班要深入研究如何搞好该班的主题班会,开班会前各班

委务必要一起讨论策划班会活动,并组织好本次活动(温馨提示:需要用到课室的班级需提前三天去借课室),要求各班级的设计方案及活动内容必须紧密切合该次活动主题及精神内涵,鼓励各班大胆创新,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展现班级风采。

活动要求:

1、 各班级务必要邀请一位老师(辅导员或导师),若导生在校,则可邀请导生到场观看。

2、 各班级要根据自身情况,由班长、学委负责组织,深入把握该次主题活动精神所在,拟定好方案。并且务必在举行主题班会前提前知会秘书处和学习部的系负责人,及时通知他们主题班会开展的时间地点。

3、 各班级的班干部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做好考勤、场地、议程安排和讨论记录等工作。

4、 活动过程注意时间,纪律等方面的控制。推荐活动时间为60分钟。

5活动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总结书的要求(400字以上):

总结内容包括:总结本次主题班会的优缺点、以及工作建议等等。总结是主题班会的成果体现,请班级给予充分重视。

班长签名:

班会结束后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

第7篇:文化传承与创新之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策划

1.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内容,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为此,交通学院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2.活动主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3活动的意义: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

4.活动时间:待定

5.活动地点:二教

6.活动主办单位:交通学院

7.活动对象:全体大一新生【每班组成一支代表队参赛,每支代表队3人】

8活动前期宣传:

1、学习部工作人员在早晚自修时间去每班班级宣传活动,详细说明本次活动的主题与意义。

2、宣传部制作宣传海报1张,粘贴在学院的宣传栏处

活动主持人:****

9.活动规则: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为一支代表队,共12支代表队,采取淘汰制。活动共3轮,第一轮淘汰6支代表队,第二轮淘汰3支代表队,在最后一轮中将会剩下3支代表队,通过竞争答题,将产生冠军、亚军、季军、三支代表队。每班按顺序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答题过程中,不得借助通讯工具或其他工具,否则按违反比赛规则处理,直接淘汰出局。当出现某两支队伍分数相同时,进行

备份题抢答,抢答方式与第二轮方式相同。

计分总规则:每队基础分100分,答对在原有的基础分上加上相应的分值,答错在原有的基础分上扣掉相应的分值作为每轮结束的总分数

活动细节:主持人手持卡片,同时操作ppt的工作人员在屏幕上放映。注意参赛选手保持安静。现场气氛稍加控制。

具体活动流程:

第一轮:稳扎稳答环节【必答题】

题型设计:总共5道题,分为3道选择题和2道判断题

每班基础分100分,答对加10分,答错不扣分

每班按顺序依次答题,先答选择题,再答判断题,

规定答题时间:15秒【超过规定时间将按‘答错’处理】

第一轮结束: 通过计算分数,总分数排名在前6名的队伍晋级,其他6支队伍淘汰出局,主持人谢谢他们的精彩表现。

第二轮:激流勇进环节【抢答题】

题型设计:总共10道题,简答题为主

评分标准:完全答对加20分,不完全答对加10分,回答错误扣20分每班按顺序依次在规定的时间答题。

规定答题时间:20秒

抢答方式:以投掷飞镖的方式,哪支队伍的飞镖离中心点最近就获得抢答权。飞镖落地视为弃权处理。

第二轮结束:通过计算,总分数排名在前3名的队伍晋级,其他3支队伍淘汰出局,主持人谢谢他们的精彩答题。

观众互动环节: “送祝福”

题型设计:3道题目【比较简单】

本活动不计分数

第三轮:三阳开泰环节

题型设计:总共2道大题选择题加论述题

答题规则及评分标准: 每队出一名队员答题,每次答对得分,并可以选择是否继续回答下面的问题,答错有一次求助观众的机会,再次答错则扣本次答题的相应分值。第一题答对加10分【观众答对也可加分】,打错不扣分;第二道答对加30分【观众答对也可加15分】,打错扣20分。

规定时间答题:主持人读完题,选择题20秒内回答完毕有效,论述题80秒内回答完毕有效。

意外收获:

如果三题全部答对额外加30分作为奖励。

观众感谢奖:

求助的观众帮助选手答对,可获赠精美贺卡

第三轮结束:通过计算,总分数排名在前3名的队伍获胜,即诞生冠军、亚军、季军。

主持人宣布获胜队伍名单。

特邀嘉宾某某人为获胜队伍颁证书以及奖品。

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一名

三等奖一名

最佳选手奖二名

经费预算:宣传稿+邀请函+证书+奖品

第8篇:论图书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 文章通过对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关系的分析,阐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指出新时期建立图书馆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图书馆文化的新措施。

关键词 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服务

作者简介 刘艳艳,广西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员,广西 南宁,530022;蒙启。四川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9-0003

一、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图书馆活动认识、观念、规范及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执政理念和社会评价等。具体含义是工作人员的图书馆观念、意识、价值、评价等。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未来。这说明文化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永久性的影响,短期的号召或专项突击式行动,远抵不过文化教育的内在驱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事关图书馆发展进程、全体馆员的根本利益。从理论上分析,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建设的深层次软件要素,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道德的软约束。因此,推广良好的办馆理念,培养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意识是非常有益和十分必要的。

21世纪的图书馆为适应随时代变化带来的竞争,就必须努力提升办馆实力,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考察一个图书馆的办馆实力,除了图书馆的设施、馆员力量等现实能力外,还有一种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隐性实力。这种隐性实力就是指适应时代要求的办馆理念、服务读者方面的具体的价值取向及独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向,等等。这两方面的实力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图书馆的整体水平。而所谓的隐性实力,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水平。

图书馆文化是包括图书馆设施环境、馆内文化活动及馆内隐性服务读者方面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取向下,全体馆员在馆长率领下,经长期服务实践所形成的服务取向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心理特征,富有进取性的精神风貌及独具特色的服务风格,等等。它应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应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特色。

其中,图书馆文化可指图书馆的整体布局设计。独具匠心的场馆建设、建筑的特色风格及别致的花草树木、引人注目的展板标语等各个方面,将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赋予深刻的寓意,使它变成馆舍内一曲无声的歌,成为具有灵性的陶醉人情探索的工具。图书馆文化同时还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认知,对图书馆功能的思考,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理解。馆内的人际氛围,领导和员工的互动,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时代特征的充分体现,团结友善的亲和关系,民主平等的愉悦气氛,馆内各种运作中产生的那种心灵上的默契等等,上述因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文化。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图书馆文化亦指图书馆在馆长的带领下,馆内领导员工在长期服务中培养而形成的那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探索指向等,它影响到馆内管理、服务的风格、政策目标的制定及运行的模式等各个方面。它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上的内在驱动力,它反映一个图书馆办馆品味的高低。

此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馆藏信息及馆员水平外,更加实质的差距就是在服务质量上。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和读者所需的信息量的多少。两个需求相同的读者在提供服务质量不同的图书馆里,得到的服务态度和所需的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而图书馆最重要的文化内容是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除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外,还有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的和谐默契,以及通过这一切反映出图书馆内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理想目标愿望及追求。实质上这些无声无形的东西才是图书馆服务读者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内容。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吸引来了多少读者,而且是为来了的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读者是接受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对象,我们看重读者是因为读者对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努力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读者所需要的良好的服务质量。要强化和提升图书馆隐性功能,就必须注重图书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围绕图书馆的目标的培育,致力于图书馆独特的文化色彩并具有明显价值取向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当前对培育图书馆文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通常我们会很容易误把现状的图书馆文化当作应有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认为图书馆只要正常运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就万事大吉了。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客观存在。作为图书馆习惯的价值取向、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在图书馆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色彩的新形势,过去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二)对培育图书馆文化的耐性不够。未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很多的图书馆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少了现在发展的深厚底蕴,缺少长期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处。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的文化的形成没有足够的认识,总想通过短期的强化作用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培育和建设图书馆文化还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图书馆文化的内涵,甚至错误地把它当成是简单的几句口号和表面上的几个标语,长远的忧患意识不够,永葆图书馆事业青春的活力不够,人才、科技装备、技术都有待提高。

当前培育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还没能融入到每个图书馆人的日常工作中,馆员的头脑中没有时时处处都有一种从点点滴滴做起的意识,没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完满,即还没能做到自然行之,还没能形成一种氛围。图书馆员之间没能做到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且没认识到在培育图书馆文化中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没有让为培育图书馆良好文化做点什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三)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的历史,有许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但是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没能与时俱进。图书馆工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但我们很多时候在工作中还是凭老经验,这个“老经验”的后果是工作没有创新、工作没有动力、工作没有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知识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和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完善,广大公众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增多,单纯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及查资料的读者,较以往有减少的趋势,从“传递科学情报”这一图书馆的传统职能角度来讲,其利用率会相对降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发展,但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

(四)缺乏有个性、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图书馆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突出个性,这个个性就表现在它是为图书馆服务的,它是在图书馆长期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图书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服务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图书馆独特的价值观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这就是图书馆的独特性。现阶段的很多图书馆的图书馆文化不能反映图书馆的实体地位,不能反映图书馆的独特服务,不具备这样的独特的个性。

三、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图书馆文化

(一)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办馆理念

图书馆文化建立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新的服务方式的探索寻求过程。图书馆文化的建立需要有一个新的服务理念和思想作为引领,因为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体现和反映。因而,图书馆文化建立首先应是认真学习研究新形势下服务涌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去探索把握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确立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创新服务的新的办馆理念和思想,并由此引领培育和建立创新服务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二)要把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培育成一种习惯

建立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办馆理念和思想的实施与把握,不是短期就能见成效的,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图书馆文化需要一个培养形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全体图书馆馆员的认同和执行,形成图书馆内全体员工的无形规则及上下左右之间那种互动和谐,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唯有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才能让它长久、持续地发展更新。很多图书馆有着良好的传统,这个基础很好,只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意识淡薄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加以培育。图书馆文化深入人心后,人们都接受着各种良好的文化的熏陶,就会自我约束,良好的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让培育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习惯。

(三)正确看待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图书馆事业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方面很多的图书馆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了长期的积淀形成的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许多传统是需要传承发扬的,并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感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与时俱进,要开拓创新。因此,我们的丁作也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前进的步伐,才能使图书馆事业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要创新,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工作。要把学习、培训作为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学习问题上,每个人都不能特殊,通过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馆员这支队伍的素质。

为增加图书馆的人气,吸引更多的读者光顾图书馆,图书馆应采取新措施,扩展图书馆的读者面,提高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性。图书馆不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也是实行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社会教育作为图书馆的四大社会职能之一应备受重视。图书馆应由过去单纯的“文献服务”提升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应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献中心”,转变为适应当代需求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创新的服务领域和吸引人气的新措施,使图书馆的读者人气保持旺盛。

(四)培育自己的特色、建立充满活力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要根据本馆的实际去开拓、创建适应自己的、对读者有吸引力的、具有本馆特色的个性服务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培育要紧紧围绕办馆的理念,办馆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以人为本,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感受社会大文化发展的脉搏。要转变服务观念,变“人人需要我服务”为“我需要为人人服务”。从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到馆藏资源、馆员的言行举止都应以读者需求为目的,追求读者满意最大化,努力提升服务品质,赢得读者的好评,努力打造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第9篇: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传承与持续创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张学栋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个故事说起,十个视角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介绍用“图〃像思维”学习汉字的技巧与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传承与持续创新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他谈到:“易〃像—认识世界的新视角”,“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探索是人类共有的特性,用图〃像进行思维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与自身的必然选择。由此,人们可以在物质、心灵与理性等多个层面沟通和交融。回顾过去几十年,我有幸透过殷墟的甲骨文字,感受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子仰观苍穹、俯察大地的智慧与博大;在修读《易经》、《道德经》和《金刚经》的日日夜夜,东方先知们对宇宙人生的真知灼见,无时无刻不在启迪着我的悟性;华夏大地浑厚奇绝、博大精深的山水人文,涵养孕育心物交融、凝炼积淀聚合升华,进而生成108个图〃像。图〃像可使过去、现在、将来融会,可将心灵与历史、文化贯通,把宇宙与心聚合在同一个时空下,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

简而言之,易者,变化也;易学者,变化及其规律之学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对“易”的研究,就象“易”本身一样,生生不息,随研究层次不同、视角不同,研究者境界不同、心量不同而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图〃像思维,也可以称之为现代易学之一吧。 事实上,就像仓颉造字一样,图〃像思维不过是把存形于天地之间的万有,回归到肇始一念间。在今天看来,图〃像思维既是思维的觉醒,又是思维的回归。以图〃像思维看,中国传统造字思维的本质特征,乃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由此,知识时代“图〃像思维”学汉字,必然会融会贯通,势如破竹。

上一篇:设计部经理工作计划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