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外语教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普遍强调提高学生语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故将教学重点放在听说方面,而对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却很少提及。因此,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及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低下。从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是紧密相联的。

第一篇:外语教学论文

从传统外语教学到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逐渐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传统外语教学模式逐渐跟不上我国教育教学的整体步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外语教学中的不足,为我国的现代外语教学开辟了全新的途径。该文主要针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传统外语教学到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将二者进行了细致地比较。希望可以为今后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传统外语教学 计算机 辅助 外语教学 现代化 网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西方文化了解的日益深化,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日益频繁,要求社会上的外语人才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因此,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外语人才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今的外语市场,传统英语教学的缺点也暴露的愈加明显。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通常是采取教师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讲课教案,然后根据自己的讲课习惯结合自身的业务水平去格式化教学,而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流行去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填充式成为当今传统英语教学的主流。这样的教学弊端显然是很明显的,所以外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尤为重要。

1 傳统外语教学及外语教学研究发展趋势

1.1 传统外语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外语教学中大家更多的是关注师资力量、教材编写,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愿意去关注教师如何讲,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当然,传统意义上的外语教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而且被大家普遍接受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尤为显著的表现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眼神与心灵间近距离的交流。面对面交流的亲近感、自然感、生动感、及其最具有魅力的感染力、灵活性和及时性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提升,教育也面临着变革,更新。要求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控能力也要不断地加强,传统外语教学逐渐暴露出弊端。

1.2 传统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1)耗时长、耗精力,老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候往往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学生只能等待教师写板书,而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招收生源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大部分的教学课程都改成了大班授课,这种授课的后果就是学习很多时候听不清楚教师说话,听不清教师所讲解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师在面对上百名学生的时候往往也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往往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去管理课堂秩序,久而久之课堂秩序就会发生混乱,课堂一混乱,那么学生就会更加听不清教师讲解的是什么,如此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整体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制定的要求。

(2)媒体单一,一般来说相对比较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以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是非常差的,语言学习区别于数理化的学习,学习者接触的都是生动的语言,语言是当前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其文化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而像我们所说的这种一本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就能够讲课的教学模式是没有办法充分体现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3)教学信息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主,往往一套完整的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几年的时间内,还会有很多新的知识被挖掘出来,由此可见,教材的滞后性还是比较大的,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没有办法及时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要比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还要快,所以一套不断更新的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

2 现代外语教学发展趋势分析

2.1 注重对外语学习主体的研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都应该划到教学计划的主要因素当中。在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现代外语教学的相关教学原则,了解学习主体的特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2.2 注重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语言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的外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二者进行了分割,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是违背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隶属关系,现如今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3 注重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能力

进行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灵活使用语言技能的能力。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情况来看,外语教学的模式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习惯于笔试,对于口语交际往往新生胆怯。

3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比较分析

3.1 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很好地优化了教育教学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根据真实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特点,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知识,从而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且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还能够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3.2 劣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只不过是一个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要是辅助教学手段,就没有办法代替传统的外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是最直接最自然的,也就是说教师与学习之间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沟通途径,除此之外,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这些都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没有办法达成的。

4 结语

传统的外语教学在经过了多年的更新和发展,会出现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当中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全新的产物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应用,自然是有其优势的,而从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情况来看,很多的外语能力还需要我们的外语教师不断去挖掘,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升我国外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高大.现代语言学与外语电化教学(二)多媒体技术[J].外语电化教学,2000(1):58-61.

[2] 桂诗春.关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在全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专业委员会上的发言[J].外语电化教学,1994(4):3-5.

[3] 胡文仲.大学英语教学的新举措——评《大学英语》精读多媒体教学与辅导光盘[J].外语界,1999(2):36-37.

[4] 董哲,孙秋丹,田冬梅.大学英语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效果比较[J].外语界,2002(2):65-70.

[5] 黄开胜.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折中主义教学法(英文)[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6] 赵学慧.人的时代的真正来临——论外语电化教学在心理层面的优势及其启示[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7] 王铭玉,孟霞.中国俄语教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略[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

[8] 徐伟成.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研究[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作者:潘晶

第二篇:研究外语教学规律,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摘 要】研究外语学习规律,离不开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高外语教学效果,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要靠大量的语言实践,有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够提高外语教学效果,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外语 教学 规律 原则 效果

研究外语学习规律以提高外语教学效果,这是世界外语教学研究的长期战略。研究外语教学规律,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培养。提高外语教学效果,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要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要靠大量的语言实践,有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够提高外语教学效果,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高效率的外语教学既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又是一门生动有趣的教学艺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很早以前就专门撰写了《中国人学英语》一书。另一位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也写过长文《谈谈学外语》(原《外国语教学》1978年第4期)。这些书文结合语言规律探讨学习规律,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至今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工作仍有指导作用。本人从事外语教学工作整整30年,分别从事过中学、中职、大学和函授大学的外语教学工作,在研究外语教学规律,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方面有一些尝试和体会,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深入学生实际,研究外语教学规律

在30年的外语教学中,我不仅注意观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还调查和了解学生在课下和家庭的学习活动。不但研究学生的外部活动,还探索学生的内心活动。掌握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学生是从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还是从读、说领先,听、写跟上或读、听领先,说、写跟上,我发现学生的语言思维,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要学习语音、单词和基本语法。学习单词要掌握词的音、形、义,掌握词形变化的基本规则和词的基本作用,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和学习规律。

听的训练由听觉器官参加活动。这项训练仅仅完成词的音—义之间的联系。这是语言学习的一项“单项训练”。说的训练由发音器官参加,听觉器官伴随参加,这项训练同样只完成了词的音—义之间的联系。但由于参加活动的感知器官的增多,这项训练比听的训练要复杂些,听说这两种训练主要解决了词的音—义之间的联系。而掌握词形必须通过读(朗读和默读)来完成。读在语言训练中要同时发挥视角器官、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协同作用,通过读的训练,使学生完成了词的形—音、形—义、音—义的三组联系,完成了词的这一正逆圆周式的认识过程。这项训练,既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发挥了智力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就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而言,听的技能相对简单一些,属于言语活动的第一级技能。没有听力,就不会发音,就不会说话。说的技能比听的技能要复杂些,属于言语活动的第二技能。说,是在会读的基础上通过背诵而形成的技能;读的技能由人体的三种感知器官参加活动,就某些方面而言,比说的技能还要复杂。读的训练可使学习者同时获得三种技能:认知文字符号的技能、说的技能和辨音的技能。写,是脑手并用,集思维于一体,综合运用词汇、句法和文法于一体的表现形式。

了解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相互关系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堂和课后的外语教学实践和外语教学规律的研究,就能有效的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比如,我在词汇教学方面,采用“读、说、听、写”四步法,“读”分个人、小组,集体三个环节进行,“说”用造句个人对个人两个环节进行,“听”分个人、小组、集体三个环节进行,“写”分个人和小组两个环节进行。开展个人与小组竞赛的方式,在15分钟之内记住所学的词汇,词汇掌握率百分之百。既培养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再比如上外语口语课,如何把握外语口语的学习规律?我曾经这样尝试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说、听、读、写”四步法。“说”,给出图、词、小标题,让学生说一段话,“听”,给出提纲听录音材料三遍,再让学生复述材料内容,“读”,给出最新时事材料,分别让学生课堂大声朗读,“写”,给出听力材料,写出中心思想或摘要。课后让学生自己设置情境,采用四步句型训练:Q—A—Q—A,进行自我对话,独白,自我录音2至3分钟,放给自己听,发现读音错误,及时纠正。此外,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经常看英文报纸、英文杂志、英文小说,边看边读出声音,背诵精美的范文,参加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外语角和外语俱乐部等。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也能迅速提高,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前人在外语的教与学的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中国人学外语,从古至今成功之例不胜枚举。由汉代至唐代,许多僧人都精通梵文,而梵文则是印欧语中最复杂和最难学的语言。那些僧人把学习梵文和学习佛教文化,提高自身修养,济世救人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学起来乐在其中,自然能够学成。近代人和现代人结合文化学外语的典范不仅有严复、徐志摩、赵元任、钱钟书等人,还有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专家朱生豪、英语专家葛传槼等。后两人主要靠自学英语得法,因而成了外国文学界和外语界的名人。对于这种传统的成功的学习方法,朱光潜先生曾概括为“语言与思想的统一”“语言和文学不能分门别户,各自独立。”(见刘世沐主编:《怎样学英语》1979年第12页,15页。)

我们如何开展现代人的外语教学活动,是一门深刻而又复杂的教学艺术。中国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讲究效率,追求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各阶段的外语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在中学任教时,我的教学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学生。我的具体做法是:让每个学生在“读、说、听、写”语言能力方面真正做到“四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让每个学生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兴趣、情感等方面开展课堂的学习活动,把朗读、默读、快读、听、说、写融入精读课中等。学生自觉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对听、说、读、写各种练习项目进行自测、记录和分析。我从读、说领先,听、写跟上,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我记得我的第一堂外语精读课就深深地吸引了高一班全体学生,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外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学期结束,全班学生的英语成绩达到良好以上,三年后,全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入学英语统考取得优秀成绩。

在进行中职教学时,我深感中职学生的外语基础很差,学习能力更差。了解和掌握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基础之后,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就有所突破。从中职学生对学习的实用性方面开展鼓励性和赏识法的教学,特别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取得较好效果。在讲授《My Home》一课时,我采用“读、写、说、听”四步法。首先“读”,让学生读会课文,领会课文的含义;然后“写”,让学生用英文写出各自的《My Home》一文;再然后“说”,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的讲台前用英语说出自己的《My Home》短文;最后“听”,让每个学生听其他同学说英语、说《His/Her Home》。一篇课文通过四个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外语能力就有所提高。对平时不爱学、不爱说英语的学生也起到了督促和推动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逐步提高了中职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外语成绩。再比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我采用自己独创的快速记忆法,课堂上用10到15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讲台前自主朗读和默写英文单词,然后评出优胜组或排名一、二、三、四名。每一次的词汇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既培养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和快速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当学生记住了所学的单词,再用词汇造句,并回答句中的问题,反复训练一问一答,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提高,英语成绩也普遍提高。在第二个学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能大胆地说出外语,敢和外国人交谈。深感真正达到了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在教大一、大二的学生时,这些学生通过了大学入学的外语考试,他们的外语基础相对好一些,外语表达能力较强。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每次课前十分钟,分别请三到四位学生做课前外语演讲,内容不限,学期结束,评出优胜者,或一、二、三等奖。我自费奖励这些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们自觉学习外语,自觉养成说外语的习惯。根据课文内容和情景开展有趣的户外外语教学活动,使非外语专业的学生的外语水平达到了外语专业学生的同等水平,甚至有的学生还超过了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在大学英语协会的对外交流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在担任函授大学外语教学工作时,教学对象是边工作、边学习的在职学员。课时有限,来校上课的时间有限。如何使这一部分的学员人人能按时来听课,听好课,听完函授课程。我除了严格考勤,严格课堂教学外,仍把外语教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让学员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形势教学,让学员考出自己真实的外语水平,做一个诚实的人。真正懂得学与不学,听课与不听课的差异,对他们日后自学外语起到很好的作用。

智力加强化,无往而不胜。中国人的一般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和外语学习方法都有其特色。这种特色乃是无价之宝,千万不能丢掉。不少中国人在国外开始时一无所有,却能逐渐崭露头角,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凡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外语学习方法。中国人在雅思和TOEFL全球大赛中是绝对冠军。取胜的秘诀之一,就是在学习和考试准备过程中做到强化练习与理性认识结合,很好地掌握了英语学习规律、使用规律、命题规律和考试规律。以智取胜,在中国人的策略思想中极为重要。方法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外语学习方法的核心也是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

三、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的原则

根据我国现在的外语教学状况和笔者30年的外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必须坚持一下十条原则:

1. 树立信心,不怕挫折原则。这条原则,对提高外语学习听、说、读、写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真正做到这一点,不能只凭说教,而要具体地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多鼓励,多赏识,使他们学得比较轻松和顺利。有了成功感,就会树立信心,不怕挫折,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

2. 勇于讲述,克服紧张原则。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在说外语时,要敢说,不要害羞,不要害怕说错。

3. 灵活多样,适合自己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适合自己语言训练方式,进行练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口语交流的目的。

4. 合理方法,形成习惯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 善于模仿,认识规律原则。儿童学习母语主要就是靠模仿,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是如此。实际上,学习外语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养成动脑筋的习惯,比较外语和汉语的异同,比较新学的外语项目和已学的外语项目的异同,从而找出记忆和练习的重点,抓住外语的本质,在关键点强化练习,使学习处于最佳效果。

6. 及时复习,强化练习原则。学习外语是模仿的过程,也是反复的过程。要勤复习和多练习,并要得法,以求把语言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复习和练习所用的时间和进度的频率,一方面应该够火候,使记忆达标,另一方面又不应该在具体项目上费时过多,重复过分,造成浪费。复习要及时,强化训练。

7. 五官并用,读说听写原则。这里五官是眼、耳、口、手、脑。五官并用,记忆最牢。读说听写,相互支撑。这样学习、使用外语的语感就会培养起来,外语言语机制也会完善起来。

8. 背诵范文,结合使用原则。背诵是强化记忆的重要手段。许国璋先生认为:背诵可使学习者“无心造句,句子自成”。但背诵不能是机械地死记硬背,食而不化,而要同各种形式的活用密切结合。这既要体现在背诵过程之中,也要体现在背诵过程之外。

9. 掌握模式,练熟语套原则。这里所说的模式主要是行文模式,也可以叫做句型和文型。一种语言的具体句子和语篇是无限的,而其结构模式则是有限的。一个模式的掌握意味着无数句子或语篇的生成。语言模式的作用类似数学公式的作用,非常重要。模式用于活语中,表现为常用的语套。套语往往是一串话,承上启下,顺序固定或稳定。练熟常用语套,读听说写的基本意义单位就是一串一串的词句,而不是单个孤立的词句。这样,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才会流畅,而不艰涩。

10. 了解文化,注重内容原则。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相当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不论是理解还是表达,其深层基础都是文化。因此,要真正学习好和使用好外语,必须了解文化,注重内容,通过把握文化内容,促进外语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唯有通过这一途径,才可能最终达到得心应手使用外语的自主状态。诗人徐志摩既能为大文学家泰戈尔的演说作翻译,又能为大哲学家罗素的演说作翻译,游刃有余,毫不费力,首先依靠的就是文化功底、文学修养和思想水平。

几十年的外语教学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以上十条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如果外语教学能从整体上体现这些精神,或者说遵循这些规律。那么,外语教学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外语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提高。

作者:罗爱莲

第三篇:论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普遍强调提高学生语用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故将教学重点放在听说方面,而对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却很少提及。因此,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及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低下。从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是紧密相联的。实践也证明,如果把翻译教学适当地融入到外语教学中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培养学生“译”的能力,又可以使“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 翻译教学 外语教学 翻译能力

一、前言

18世纪晚期,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法出现。这种方法提倡用母语教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后来这种教学法受到了批判,而近年来,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也几乎被人们抛弃并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听说法或交际法等重点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使英语教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外语教学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而应将几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实践也证明,英语教学中尽管常采用交际法、听说法等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但学生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在交流中仍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汉语思维,根本达不到直接运用目的语的程度,换句话说,形式上没有采用翻译法,可在学生的头脑中仍进行了一个翻译的过程。因此,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而言,用汉语来对等地翻译以帮助其对英语的理解是学习英语的一个必不可少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翻译的原意,如古人所言:“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即为了传递信息,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让说不同语言的人彼此理解和会意。这是对于职业翻译而言的定义。职业翻译是一种语言技能,其中包含着翻译理论、原则和技巧,是外语娴熟的职业翻译家的活动。本文“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指的是用翻译来支持外语教学。这种翻译实际上就是教学的策略、资源和手段,是一种有效的外语学习的方法。教师利用的是学生的母语及其文化背景,通过翻译,把英语及英语文化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英语知识中所存在的欠缺和不足,主动结合自己文化背景中的意象,在借鉴和比较中感知英语,创造性地尝试英语,从而达到更加灵活地使用英语的目的。这种翻译教学已从开始的那种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过渡到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因此,翻译教学在二语习得中仍有着其他教学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某些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恰当地运用翻译法,并尽可能通过实例来探讨翻译技巧,不但可使学生获取较强的翻译能力,而且会使外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学生翻译能力的现状分析

加强英语翻译教学是全面完成英语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然而,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翻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低下。一方面,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上,另外,再加上英语课时有限,不可能单独开设翻译课,许多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老师顾及了“译”,也只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造成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洋化”,甚至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汉字的堆积而已,让人不知所云。汉译英时又“汉化”,造就中国式的英语。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趋向于全英教学,强调采用全英语教学,试图创设一个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营造了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然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方法几乎却被全盘否定,翻译教学和训练似乎与守旧等同,甚至将其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立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导致学生翻译时出现文理不通、思维混乱的现象。再者,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过来的,语言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听和读的能力较强,说、写、译的能力较弱,也就是说输入能力大大强于输出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薄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翻译所学内容时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如下。

1.逐字逐句地翻译,晦涩难懂。

例如:“In China,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their own cars,and the road is getting busier and busier.”这句话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没有生词的,但是有些英语初学者却很容易把它逐字逐句地翻译成:“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他们自己的汽车,并且道路正变得越来越忙了。”这句译文不仅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而且读起来晦涩难懂。其实这句话中的“busy”不是“忙”的意思,而是指车子多了后,道路不再像以前那么通畅了,因此这里的“busy”指的是道路拥挤的意思。另外,这句话中的“and”并不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并且”、“和”等意思,根据上下文,它是表示前后的一种因果关系。因此,上面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私家车,因而道路也就变得越来越拥挤了。”

2.英语基础不扎实,望文生义。

例如:“I can’t agree more.”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非常同意/我完全同意。”然而很多学生按照字面把它误解成:“我不能再作出更多的同意了。”我们且不说“作出同意”这种别扭的搭配,误译也将整个意思理解错了。这里的more不是agree的内容(语法上的宾语)。本句中的not加上比较级是一种常用的结构,相当于最高级的意思。如:The situation can’t be better.形势好极了。(形势好得不再好了,即没有比这更好的形势了。)原文中的can意思也属于类似的用法,表面上的否定是一种加强预期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句子是一种“假否定句”。全句可译为:我非常同意/我完全同意。亦可形象地译为:我举双手赞成。再如,“It is three months since he smoked.”很多学生的翻译是:“自从他抽烟已有三个月了。”因为许多学生在碰到以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时,单纯地把since译成“自从……以来”。其实在以since引出的时间状语从句中,表示状态的持续动词译成汉语时,往往要译成否定的意思。因此,该句的正确译文应该是:“他有三个月没有抽烟了。”可见,英语基础不扎实是造成翻译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3.对英汉语言的词汇差异缺乏了解,脱离上下文。

例如,让学生们翻译“The medicine helps a cold.”这句话,大部分学生都将之翻译成:“这种药帮助感冒。”单从文字上看,的确没有译错,但不准确,也不通顺,help在这句话的汉语翻译中应该理解为“治疗”。学生们之所以这样翻译,是由于他们往往认为英汉语言中对应词的意义完全相同,因而在翻译时,按照英语词的字面意义翻译成汉语的对应词,而忽略了英汉语言中存在的许多类似一词多义的词,分别与翻译目的语中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对应,多义词的具体意义,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如果脱离上下文,孤立地译一个词,就很难确切地表达该词的真正含义。而英汉两种语言在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词的感情色彩方面有诸多不同,学生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而造成译文的不准确。

4.忽视汉英表达的差异。

汉语在句法结构上一般而言都会没有明显的标记来表示语义层次,而句群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往往都是隐含的,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即所谓“意合”,所以汉语中相互并列、没有主次从属关系的形式短句或“流水句”会很常见,它们的语义层次是靠“意合”来实现的。而英语句子的句法往往都会具有构架主次分明,逻辑层级严谨的特征,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往往都很明显,一般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观察出来,即所谓“形合”。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汉英互译时,我们尤其要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然而很多学生在宏观的语言结构转化上不知道正确的思维方向,常常运用的是“语法+词典”法,即遵从原文的词性、语序和结构,遇到生词便去词典找一个填上去。比如:“He was so tired that he couldn’t say anything.”不少学生译成:“他是如此的累,以至于说不出一句话来。”(比较:“他累得实在不行,话都说不出来。”)

5.忽视语用环境,照搬硬套。

例如:很多学生把“You are very sexy today.”翻译成:“你今天真性感。”其实,这样译不能算“错”,只是从语用角度看译得不准确。英语中说某人sexy是一种恭维的话,并不下流,更不意味着说话人别有用心,可以是男人对女人说,也可以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说。汉语中的“性感”似乎不是,至少目前还不是表示恭维的话。所以,建议译为:“你今天真是迷人/真可爱/真妩媚动人。”

6.忽视文化差异,硬译死译。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He was now as happy as a cow.” 这句话如果翻译成:“他现在像母牛一样快乐。”就会让人很费解,不知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含义。由于在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及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等很多方面、中西方文化文化客观上存在着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说法,如: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as silly as an ass(像驴一样愚蠢),as slow as a snail(像蜗牛一样慢吞吞)。有些英语动物形象比喻虽然不是汉语里固有的,但照字面翻译过来不会影响理解,如:as nimble as a squirrel(像松鼠一样灵活),as merry as a cricket(像蟋蟀一样欢快)。但是由于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同,用于比喻同一个概念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不一样的,因此翻译时有时需要变通一下,换成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比喻形象,如: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as stupid as a goose(像猪一样笨),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等。但有时译入语无法用动物形象表述,则只能舍弃,比如本句。在英国人想象中,母牛吃饱了怡然自得,是很满足开心的样子。所以,建议译为:“这时候他快活极了/甭提他有多高兴。”

三、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翻译教学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地球上的各民族、各国家依靠翻译扫清语言和文化习惯的障碍,交流其各自在经济、文化、科技的成功经验和最新成果,并且也是凭借翻译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而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尤其对外语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能力无疑是交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学生在外语交际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因此,在伴随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特征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重视和及早运用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夯实基础,也为我国的飞速发展准备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翻译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双语能力的提高。

美国语言学家赛林克的中介语学说可以作为理论依据。赛林克认为外语学习者会在母语和第二语言(外语)之间独自建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系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既非母语也非目的语的过渡语言。外语教师要解决的是如何帮助外语学习者顺利地从中介语过渡的问题。能否从中介语平稳地进入目的语,是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如何找出母语和外语的联系并恰当地应用这些联系,必须成为外语教师关注的问题。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汉英比较研究,很早就有人提出教学翻译这个概念,其实汉英比较和教学翻译两者都试图找出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联系。在英语课堂上,必须加强英译汉练习,而不是忽略甚至放弃这种练习。外语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可以帮助他们比较母语和外语的异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和感受,从而顺利地从中介语过渡到目的语。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点翻译教学,抓住英汉对比分析要点,授予学生理解和表达技能,可以加强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有利于学生学会地道的英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真正提高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另外,学习外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母语水平的过程。王蒙先生认为:“外语和母语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只有比较过母语与外语的人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母语的全部特点,才能从比较中得到启示得到联想,从而大大扩张与深化对母语和对外语的理解与感受。”就翻译来说,不仅要具有对英语的正确理解能力,而且必须具有用母语准确表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准确、通顺、得体的译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外语教学中加强翻译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双语能力的提高。

3.加强翻译教学可以有助于学习外语,提高教学效率。

翻译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材、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无法排除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互译。教师用英语运行课堂,并不意味着无视英汉互译的实在性,更不意味着否认英汉互译的必要性。对于已经获得母语系统知识的学生,其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母语。尽管不少外语教学专家提出,外语学习要追求用外语思维的境界,但是为实现这种追求所做的努力却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不要说学习外语的学生难以达到用外语思维的水平,就是外语教师,也几乎达不到用外语思维的水平。外语教师不管借助母语还是借助其他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头脑里都会在其母语和外语之间进行静默的互译。经常可以看到英语教师把图画或实物带进英语课堂,比如拿着一个苹果,然后用英语说:“Apple,an apple,This is an apple.”如此这般为营造英语氛围而做的尝试,却无法阻止学生的头脑里出现互译情境:“苹果——apple;一个苹果——an apple;这是一个苹果——This is an apple.”假如要教“How dark it is!”这样的英文表述,真不知要用什么实物或图画来启发学生。直接用“这么黑的天!”的汉语句子来解释,就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烦。这样的解释就是翻译,正如一个语言学家所说:“有些词、字眼,若无翻译的帮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其莘指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译’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教学的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的语法、词汇,或用来检查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和他们的表达水平。”翻译是作为增强学生外语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而不是训练的目标。因此,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是实现语言之间转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形成真正的英语思维能力之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中英文转换与翻译,因此利用好翻译的策略、资源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加强翻译教学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听和读是获取知识、语言习得的主要来源,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和交流交际的主要手段,当交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时,就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翻译。“译”可被理解为“听、说、读、写、译”的中心环节,它是信息收集、加工、转化、输出,最终形成概念和认识的枢纽,“译”显然是五种基本功里最难的一项,也是外语学习者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当然,综合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译环环相扣,各有其功。

5.加强翻译教学可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英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任何一种语言,由于其产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非相似性,造成了语言结构的不同和文化内容的差异。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语言结构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对语言材料中反映出的跨文化的内容通过体会、分析及与母语的比较,感受到外国文化的熏陶,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而翻译可以进行中英文比较以增进对跨文化内容的理解。让翻译教学融入到外语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对有别于本土文化的新鲜文化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产出成功掌握外国语言文化的成就感和原动力。同时增进对世界各国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产生正确分析事物、正确看待和解决事物的综合能力。

四、在外语教学中加强翻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加强英汉语言对比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汉语言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明白英语与汉语在词汇、语法、搭配等各方面的异同点。由于英语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翻译交流练习。因此,在课堂上必须用充足的时间来传授英语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英汉表达习惯的区别等。例如,在汉语中我们说:“我十二了。”翻译成英语时说:“I am twelve.”汉语中没有“是”,翻译成英语时要用“be”,且还要有人称的变化。再比如,汉语中我们说,“我昨天在街上遇见了我的老师。”翻译成英语时说:“I met my teacher in the street yesterday.”汉语的习惯是把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放在谓语前,而英语的习惯则是把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放在宾语的后面,且谓语动词还要有词形变化,但是汉语就没有。另外,词序也不同。除此之外,英语中还有各种句型变化。例如,英语中的疑问句与汉语中的疑问句就不同,汉语中疑问句只在句末加问号,而英语中疑问句就不仅要在句末加问号,还要使用助动词、疑问词等。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英汉语言表达差别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就会少出现或者没有Chinglish的现象了,而翻译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适当增加翻译技巧的教学。

英语教学中适当增加翻译技巧的涉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我曾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适当加入翻译技巧的讲解,并让学生就此反复练习,发现学生就类似内容的翻译,有了不小的改善。以“被动结构的翻译”为例,学生在翻译英语被动结构时,认为只有把汉语“被”字翻译出来才能体现原文的意思,于是在翻译“He was considered quite qualified for the job.”时,很多学生将之翻译成:“他被认为很适合做这项工作。”其实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译成汉语时有些可译成汉语的带“被”、“给”、“受”等被动句,但很多情况下,都可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所以,这个译文从语法结构上看没有错,但从语义角度看,这种译法有点生搬硬套汉语的被动结构。如果在译句中增译“人们”、“有人”、“大家”、“我们”等泛指性主语,将译句变为主动句“大家都认为他很适合这项工作。”就更贴切了。像这样的被动句除了增译泛指性主语外,有时也将之译成汉语里的宾语,等等。将这种技巧和方法给学生讲解后,再让他们反复练习翻译类似的句型,可以发现,学生的这类翻译有了不小改进。

3.夯实英汉语言基础,加强语言文化教学。

要掌握好一门外语,决非一日之功,非勤学苦练不可。英语学习也不例外。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同时亦应重视他们的汉语的学习和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表达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同样,在英译汉实践中,汉语素养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另外,翻译是基于跨文化背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地重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影响翻译水平的因素不仅仅在于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缺失,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往往知之甚少,其翻译主要还是文字到文字的对译,文化缺失常常导致错译或误译。因此,处理文化差异、跨越语言鸿沟就成了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教学需将它们置于一个系统之中来认识,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虽然现在还没有讲授文化差异的专门课时,但文化的学习必须穿插在每一节课中,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礼俗规范等都可以作为文化渗透的内容,它们在翻译中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对教师来说,翻译教学就是一个从语言到文化到交际的教学实践过程,文化的融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使教师能够更加生动地释义文本内容,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对学生而言,它是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拓宽知识面和开阔文化视野,将知识逐步转化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发展过程。翻译教学要与文化教学同步,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并将这些差异放置在一定的语境下讨论,产生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敏感,使译文最大可能地符合原文的风格和意境。

4.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改进翻译教学的方法。

搞好翻译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课堂组织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在大学里都学过翻译课,但毕业后却没有实践或缺乏实践。这使得很多教师理论基础薄弱,授课时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与此同时,教师一方面受限于班级大、学生多,课堂活动不易组织操作,另一方面又迫于科研任务重,授课时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修或自修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所以教师自身也不够重视,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常常是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随意性很强,讲解时也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至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就更少了。为此,教师要确立“把翻译作为语言基本技能来教”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精读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活动材料,把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融入到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在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讲解太多,很少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即使上讲评课,也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争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不多。教师的动机固然是良好的,力图讲明道理,但客观上却忽视了翻译活动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变“满堂灌”为精讲多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改进措施。为了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参与机会,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较大幅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批评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所谓“批评法”,就是在翻译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完成翻译练习后继而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培养其应变、创造及译文鉴赏能力。“批评法”的实际操作方法简述如下: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详解示一种翻译方法或技巧后,根据所讲内容给学生布置事先选定的翻译练习,练习完成后,各小组讨论每个成员的译文,取其精华,向老师递交一份小组成员共同认可的译文;老师检查完每个小组的译文后,再对其分别加以评价,指出译文中的优点和不妥之处;最后老师把自己的参考译文提供给学生,并鼓励大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妥之处,如果时间允许,可继续进行讨论。在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师生共同探讨某种译法与语言课上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在讲解译文时要以肯定为主,对语言能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5.运用现代各种科技媒体手段,优化翻译教学。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网络媒体在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翻译教学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一方面,语料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变化,主要表现在翻译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翻译课件的开发和教室网络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设计课堂时要注意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演练,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便利。网络上有大量的翻译素材,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较好的翻译网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拓展知识面。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各种信息资源丰富,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寻找翻译所需的各种相关材料和背景知识,帮助其进行翻译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将各自搜索到的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交流,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语

翻译技能是语言基本功之一,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英语教师能够将翻译技能的培养作为其授课内容的有机环节,将翻译教学有机地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全面地培养学生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真正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英语教学应加强对翻译教学的重视,使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从教学方法入手,敢于创新,利用翻译教学强大的辅导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另外,翻译教学的真正开展还需要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师培训、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调整。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注意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科学地予以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语言技能无疑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2]顾红兵.谨防英语中的“假朋友”[J].考试周刊,2011,(20):113-115.

[3]顾红兵.以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的用法讲解[J].考试周刊,2011,(39):113-114.

[4]顾红兵.since的用法小结[J].考试周刊,2011,(46):119-121.

[5]顾红兵.中式英语成因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8-51.

[6]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25-26.

[7]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吴伟雄.实用英语翻译技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9]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36-38.

[10]张美芳.论两种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37-39.

[11]张美芳.从语篇分析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现代外语,2001,(1):78-82.

作者:顾红兵

第四篇:播客对于外语教学的影响在多媒体外语教学原则中的体现

[摘要]播客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媒体形式对于外语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作者首先回顾了播客的概念,其次作者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原则这一角度出发来评析播客对于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播客 多媒体外语教学原则 外语教学

播客的概念

播客又被称作“有声博客”,是Podcast的中文直译。用户可以利用“播客”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播客(Podcasting)这个词来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电台节目。

播客对于外语教学的影响在多媒体外语教学原则中的体现

多媒体环境中的外语教学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遵循外语教学原则。播客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技术,教育领域正日益认识到它潜在的应用价值。将其运用于语言教学当中,将会对语言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结合国内外学者提出的10条多媒体环境中外语教学原则来阐述播客对于传统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这一原则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通过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与意识,学生可按个人水平和特点,选择所需语言学习内容,自我安排。播客以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允许外语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课堂实录、课件等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发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要求和水平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步调,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可以反复多次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发e-mail等方式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或者还可以在班级自建的论坛、QQ群中发布贴子,引发其它同学的讨论,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知识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教师只要指导和监控学生的学习就可以了,由教授者变成了导演者。学生通过学习老师播客里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巧之后,自己也可以把所感受的东西,以音频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外语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和自觉的行动,从而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革命的重大转变。

2.交际性原则。一般认为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要掌握外语这种工具需要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播客作为一种集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对于象以往的blog、e-mail、 forum、QQ群等多媒体形式来说是一种突破,有了音频功能,学生可以对播客上的资料进行跟读练习,也可以下载到MP3上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外语的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有音频、视频功能的短片上传到播客来与其它人共享,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

3.情景性原则。语言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探索当前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播客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完成,学生可以利用播客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而且播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把客观世界搬进课堂,学生既听的到,又看的见,能够再现言语交际的情景,让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能加深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的理解和记忆。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了较为真实的学习环境。

4.认知原则。外语教学的认知原则,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其认知策略;二是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传统的外语教学由于班级较大,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而播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和选择权力,从而达到了个性化教学。它能消除学习者在大班上课时的许多心理障碍,使他们能自主地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达到学习者在原有基础上地不断进步。

5.立体输入原则。利用多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多感官的信息输入,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语言信息,自然习得语言。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多方位、多感官的信息输入对于学习语言是有利的。播客的音频、视频功能,可以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时候,即可看到,又可听,还能可以真切的感觉到当时的情景,同时,学生还可以就学习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热烈的讨论。因此,相比于传统的外语教学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6.系统性原则。外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从初级到高级阶段发展的连续体。教学遵循学习内容系统化,教学目标渐进化,实现识记、感知、理解、运用、创新的递进。播客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渐进性和系统性的教与学资源。学生可以依据自身水平来选择不同的等级,并且播客上有些教学软件可以自动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给予即时的帮助和辅导。

7.文化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忽视目标语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将失去意义。播客在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学习方面更加显现出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详实的文字介绍,配以精美的图片和真实的视频资料,快捷、便利的超链接,让你在电脑前就可以去读、去听、去看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民情风俗了。

8.情感原则。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兴趣、注意力等。积极的情感因素能促进语言的学习。播客作一种全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弊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可听、可视的学习资源。播客由于其较强的交互性、趣味性、可视性,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9.合作学习原则。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外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它意味着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在于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健康情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形成等。播客具有的强大功能使得跨时空、跨区域的合作学习成为现实。播客音、视频功能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可以在播客上进行问题的讨论当中或在一个任务完成的分工协作当中,来实现一些学习问题的解决,学习方法的交流,学习资料的共享,相互情感的促进。

10.最优化教学原则。最优化原则体现在:在某一方面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几种教学媒体都可用的情况下,选用教学效果最好的媒体;教法选择最优化;结构安排最优化;角色搭配最优化;具体运用最优化。播客作为多媒体技术中的一种,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它对于外语教学存在着巨大的使用价值,因此,根据最优化教学原则,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佳化,我们应该在语言教学当中,充分的去使用播客这种多媒体技术,让其为我们的外语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束语

播客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其在外语教学当中的巨大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克服其存在的弊端,充分利用播客技术来更加有力地推动外语教学。同时,我们也应该综合、合理去利用其他的多媒体技术来为外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琦.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陈美爱,李乔. 基于Podcast_播客的英语教学[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5) : 84—86.

[3]沈静. 播客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42—43.

[4]徐锦芬,占小海. 国内外“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 外语界,2004(4):2 .

[5]张炳林,杨改学. 析播客Podcast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 2007(12): 71—74.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卫 琼

第五篇: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之探讨

【摘 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成为越来越普遍的日常行为。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的敏感性和能力,使其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本文分别从学生层面和教学层面提出问题,并指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和努力方向,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案例分析 情境模拟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展开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随之也带来了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本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经过在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适应和整合之后,重新构建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文化模式,从而使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的敏感性和能力,使其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任何语言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文化,就英语而言,胡文仲指出:“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然而学习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却不是仅仅学习一门外语或是掌握一定的交际法则所能囊括的,因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只有对目的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泛了解,并在行为上做出正确反应后才算是真正的习得。所以,要想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就必须对学生有意识地开展文化教学才能实现。

二 文化教学面临的问题

胡文仲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中对文化教学的内容系统地进行了研究,从文化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的安排、编写教材的原则、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对文化教学提出了建议和设想,然而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文化大纲却未出台,外语教学界缺乏统领性的文件来指导文化教学。在外语的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1.学生层面

第一,学习动机有待加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伙伴,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才是决定外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当今许多学生学习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求职或准备出国等,并不来源于自身对英语的兴趣,缺乏学习热情,功利性较大。而英语文化的习得与这些功利目标的实现关系不大,使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较被动,缺乏主动性。同时,学生文化学习的途径较少,文化知识涉猎面较狭窄,接触外国友人的机会并不多,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的语言环境,这可以说是制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客观因素。

第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有待加深。世界文化丰富多样,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千差万别。如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和代表西方文明的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中国人谦逊、勤奋、孝顺、温和,而美国人独立、自信、追求个人奋斗和平等;中国的传统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调和,而西医强调科学对症下药。所以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无法真正理解中西方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在中国,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大都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方面都已形成某种定式。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中国学生常常会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把中国式的思维直接带到英语表达中去,在语篇结构、语用甚至非语言交际等方面迫使交际对方以与自己相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方面的错误可以得到容忍和谅解,而违反交际的准则无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却会被看作是失礼的表现。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诱发强烈的文化冲突,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不便。

2.教学层面

第一,以文化为基础的语言教材尚未普及。教材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中国现有的外语教材大都旨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和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的教材尚未普及。肖淑云指出:“随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材编写改变了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模式,一批涉及文化因素的外语教材应运而生。许多以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也融入了明显的文化因素,但这仅限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若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光有目的语文化知识还不够,文化教学还要再上一个新台阶。”就英语教材为例,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内容大都旨在凸显词汇、句法和语法,而对于英语国家文化层面的深入介绍,如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内容较少。即使有,因为教材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以语言学习为主,这些内容也大都以背景介绍的方式呈现,并未真正深入地让学生体验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间的碰撞,无法深入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只有真正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并不断反思本族文化,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对文化教学的重视有待提高。顾嘉祖指出:“教师长期以来习惯将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中国的外语教学历来以语法为纲,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语音、语法、词汇、句法和语篇分析是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外语的各种评估与测试也都围绕这些语言知识展开。这样的外语教学以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和流畅性为目标,却把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能力的培养放在次要地位,忽略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语言运用的得体性、有效性。然而,任何一门语言都需要运用,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如果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深层次的文化学习,即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外语,也不一定能够在跨文化交际时运用得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模式有待完善。在外语教学课堂上,课堂的中心仍是教师,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放、学生看的层面,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课堂上缺乏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学生间协作式的文化学习,课外缺乏实践性的文化拓展体验,如外国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鉴赏和外教等外籍人士的交流互动等。长此以往,无法拓展学生获得外国文化的途径,扩大文化知识的涉猎领域,更谈不上实现文化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 如何开展文化教学

1.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第一,突出文化主题。语言内容和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是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的核心思想。语言和文化同为教学的目的和手段,两者不可分割。在教材中,系统的文化主题构成教材的主线,而语言教学的内容实际上与这些文化内容融合一体。跨文化交际教材内容的编排要突出文化的主题,可以文化的某一方面为单位进行编排,如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禁忌、宗教信仰等,在文化知识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为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同时,教材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外语的需求、语言环境、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在介绍目的语国家文化元素的同时,也要体现人文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些典型性章节中可融入中外文化的对比研究,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差异,体验与本国文化不同之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沟通。

第二,科学编排文化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教材内容的选取来说,要将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实践紧密结合,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每个单元都可以选用跨文化交际实践案例,通过对案例分析、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习得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这样模拟经历跨文化调试与适应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使学习者学会换位思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目的语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目的语文化,突破文化定式,从根本上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和根源所在,为学生实际跨文化交际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指导和实践经验。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来说,要注重各个章节间的逻辑性,层层深入,使教师讲授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进行弹性循环教学。对文化教学内容的安排不能只是表面的说教,要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文化的体验与认识不断深化。既要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有针对性,使学生对设定的教学目标一目了然,顺利开展文化教学。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设置学生小组讨论的部分,让学生有空间去充分思考与审视所学的文化知识,既能促进互动,又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练习也要联系实际,为学生创造情境、语境,方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与感受。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的部分,让学生在给定模拟的情境与语境中去分析、讨论和运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巧妙运用教学策略

吴卞提出了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有: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专门讲解法。张红玲较全面地提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常用方法有:讲座、文化包、文化群、模拟游戏等。下面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出发点,就如何巧妙运用教学策略进行讨论。

第一,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教学方式,注重课堂讨论与互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案例的新颖性、生动性和针对性。平时要特别关注日常生活中跨文化交际的实例,经过整理,结合文化主题,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去。如北京残奥会期间,无论什么场合见到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爵士,他都不用别人帮忙推轮椅,即使是中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善意帮助也会被他婉言谢绝,他始终坚持自己独立摇动轮椅,给人以精力充沛、“健步如飞”的印象,言谈举止间尽显英国绅士风度。其实,这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高度重视个人自由、从小培养起来的自立和独立精神是息息相关的。老弱病残者只要有活动能力,绝不劳烦他人帮忙,否则会被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而对于将“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传统美德的中国人来说,这体现的却是对老人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对类似的新闻热点事件往往会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以当事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也可以利用影视作品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国家的影视作品往往能代表其文化特点,而且题材多变,涉及的文化背景丰富,比文字材料更加生动、直观。特别是一些旨在反映中外文包容与冲突的电影,如《推手》《刮痧》等,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有趣,具有启发意义。可以先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其中与教材中文化主题相关的典型片段,再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跨文化的能力和敏感性。

第二,情境模拟。情境模拟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情境来体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式。日常交际中有很多反映不同文化成员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行为方式、价值观、思维模式的话题,内容可以通过简短的对话形式来展现。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初次见面时如何互相问候、怎样发出邀请、怎样告别等。也可以通过短剧来展现,学生可自编内容,反映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争执或其他交际失误等。学生在编排对话、短剧的过程中,情境可来自学生本身的文化体验,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文化主题进行贴近实际生活的创作。确定主题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分角色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训练。这样一来,可以唤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的情绪都可以得到积极调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观摩的过程中,可以养成观察、对比和实践不同文化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使学生明确教学意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情境模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对学生表现做出中肯的评价。因为教师不仅是情境模拟的组织者,还是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者。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对身份、地位、年龄各异的交际对象,如何用得体的语言开展交际。

第三,目的语文化专题讲座。针对目的语文化开展的专题讲座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最直接手段,在帮助学生习得目的语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文化主题来设计一些目的语文化讲座,如目的语国家的教育体系、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养老文化、禁忌文化等。主讲人可以是目的语国家的外籍教师,也可以是兼具文化知识和交际知识的海归学者,以确保文化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文化专题讲座的内容也可融入主讲人自身跨文化交际的经历,以亲身经历为导入,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习得文化知识,为跨文化交际打下理论基础。

第四,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有着描绘、保存的作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语言、宗教、道德、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科学等文化的方方面面,描绘生动具体,涉及全面。从历史到现在,从主流文化到各种亚文化,从白人社会到各少数民族社会。从这个角度看,阅读文学作品对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可在课前推荐学生阅读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形成知识储备,打破其文化定式,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后也可以布置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差异展开比较,有意识地提高其跨文化敏感性。

第五,鉴赏影视作品。影视作品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承载着符号、音乐、绘画、语言等文化元素,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习得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良好平台。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许多旨在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也应运而生。如李安的作品《推手》就着重表现了中西方伦理亲情、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冲突,通过剧情引导观众在面对本族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矛盾冲突时,能够打破文化定式,学会理解和包容。教师可以在课上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并帮助学生体验跨文化群体之间的交际过程。也可以在课后布置学生撰写观后感,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体验异域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 结束语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项目标的达成仍存在着问题。从学生层面来说,主要存在着缺乏学习动机和环境、缺乏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等问题;从教学层面来说,存在着缺乏文化为基础的教材、教学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对此,笔者从教材和教学策略入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旨在提供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蒙丽芳.文化全球化时代下跨文化交际教学新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2]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郭海英.浅析文化习得和跨文化交际教学[J].内江科技,2007(10)

[5]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6]肖淑云.文化教学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7(4)

[7]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8]吴卞.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科技信息,2006(12)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邱天语

上一篇:无机非金属材料论文下一篇:寿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