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物理化学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立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工科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对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一篇:材料类专业导论论文

新能源材料导论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新能源材料导论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一门必修导论课。本文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专业特点,对新能源材料导论的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认识实习分别进行了讨论。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科发展、就业前景、社会效应的认识。

关键词 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器件 学科导论课 教学改革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New Energy Materials

LI Yingfen, LV Menglan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Material and Metallurgy Engineering, Guiyang, Guizhou 510003)

隨着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渐减少及其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技术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按照学科专业分类,新能源分为物理新能源和化学新能源,其中物理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等,而化学新能源包括氢能、生物质能、电化学能源等。在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中,新能源材料是新能源器件的基础和关键,材料的性能不仅决定着新能源器件的能量容量和能量转换效率,而且影响新能源技术的投资运营成本。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产业大国,我国(包括台湾在内)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占据全球市场60 %,基于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走在世界前列,先后涌现出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科力远、尚德、天合光能、汉能等一批优秀的新能源企业;但是我国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存在着“大而不强”的弱点,关键材料、关键设备、关键技术依然受控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严重制约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结合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我国于2010年新设立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以便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985工程”院校都已经陆续开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贵州理工学院于2016年成功获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并且于2016年高考正式开始招生。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性、覆盖面甚广的专业,其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电气等基础学科。尽管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我校都会对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但是无法满足新生对本学科专业的认知度,因此为本科生开设新能源材料导论显得十分重要。该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背景、社会效应、知识基础、专业结构、发展方向、就业前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为日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认识与生产实习、继续深造、以及就业起到铺垫作用。本文根据近几年,笔者在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授课经验,结合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等方面讨论了新能源材料导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1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一门新增列的学科专业。在其开设之前,大多数高等理工院校都有新能源材料这个研究方向,但是基本上根据新能源材料的类别与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的结构,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物理等传统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

自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开设以后,既整合了原来各个传统专业的学科资源,又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提供了新挑战;因而,开设新能源材料导论显得尤其重要,对新能源材料导论进行教学改革既是培养方案规划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理工科人才的必然要求。

2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程内容设置

新能源材料导论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导论课程,它是一门集引导性、专业性、综合性、发展性的专业课程。它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纽带课程,对于人才培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还要照顾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

我校是在大一阶段就开设新能源材料导论,就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而言,学生的化学和物理基础知识水平只停留在高中阶段,所以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都是重点讲解某一个领域的发展概况、社会效应以及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便使学生在日后的基础课学习过程中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述晶硅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一章时,我们主要讲解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类型、我国太阳能电池材料产业发展概况、我国光伏技术的国际地位、以及光伏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链,而关于光伏发电技术所涉及到的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等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我们知识做引导性的介绍。

新能源材料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带有浓重的综合性和前沿科学特点。在内容上,我们主要开设了能源概述、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生物质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钠离子电池材料以及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等八章内容。另外,在编写教案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会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把目前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让科研走进课堂,这既做到了与时俱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堂教学

由于新能源材料导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同时涵盖了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大多数材料,所以我校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的师资情况,把新能源材料导论分为物理新能源、化学新能源、生物新能源三个模块,由三位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讲述,从而形成团队化教学模式;共计授课18学时,每个授课模块讲授6学时,以课堂授课为主,课外参观认识为辅。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新能源材料的认知程度。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改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每章书的讲解前先给学生分配预习任务,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查阅某种新能源材料的相关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评述、总结,并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写成阅读报告;课堂上,首先是由授课老师先对某个领域的发展背景、基本原理、产业技术、科研概况进行介绍,然后每组在上台向大家讲述自己准备的阅读报告,并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形成以专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的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撰写报告和演讲水平;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4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外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能从理论上、常识上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认识,所以刚刚从高中上来的本科生对于专业性的知识普遍都会感觉到比较抽象。如果没有课外参观认识教学,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更不利于后续课程的教学。

为了配合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教学,我们在学校给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安排了2天时间的参观认识学习。一方面是在我校的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对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的研发过程做简要介绍;另一方面我校会统一安排学生到贵阳市贵安新区工业园进行认识实习,并与奇瑞新能源汽车贵州分公司、阿特斯太阳能科技公司等多家本土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企业签订了课外教学基地协议,以方便我校的课外教学工作,增强学生对新能源技术的认知水平。同时,为了提高老师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教学能力,我校就产品研发与上述新能源企业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从而达到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企业对学生的认同感,又为我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产学研育人”。

5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价手段。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总是停留在“课堂授课-布置作业-期末考试”的单调模式,这种源自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和要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学改革要同时对课程授课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新能源材料导论作为一门专业引导性课程,其考核方式应该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做到灵活多变。基于该课程的特点,我校的考核方式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进行分配;其中平时成绩由10 %出勤率、10 %课堂表现、30 %专题报告组成;由于考虑到专题报告在资料查阅、信息的分析和汇总过程的任务繁重,所以在平时成绩中以专题报告的比重最高;而期末考试则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这种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实实在在地考查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质量,又使得课程考核方式做到灵活多样。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对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传统的考核方式改革以后,采取新的考核方式能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活跃了教学气氛,同时也提高了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和认同程度。

6 结论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一门在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下应运而生的新专业。新能源材料导论是该专业的引导性课程,尽管本文在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但是作为一门综合性、前沿性、交叉性的课程,它还有很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方面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做更深一步的探索。

*通讯作者:吕梦岚

基金项目:贵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 (2015QNXM15)、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自然科学类科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黔教合KY字[2017]082)

参考文献

[1] 元勇军,钟家松,陳大钦.《新能源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2] 张露露,杨学林,倪世兵.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4(6).

[3] 杨洋,施少君,季红梅,杨刚.新能源材料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化工,2017(8).

[4] 林本才,张帅,刘振.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6(9).

[5] 王莹,任玉荣,袁宁一.电化学基础在新能源材料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4(37).

[6] 马小航,訾振发,魏义永.《电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方案.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35).

[7] 李品将,法文君.《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环境与能源,2012(3).

[8] 刘法谦,郭志岩,张乾.《新能源材料》课程的教学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5(29).

作者:黎应芬 吕梦岚

第二篇: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在大类培养体制下,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对于学生认识专业、激发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等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大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锋(1970-),男,陕西商洛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满族,辽宁铁岭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37-39.

[2]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75.

[3]葛琦.利用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认知专业和自主学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47-48.

[4]黄载禄.电子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李锋?田雨波

第三篇: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物理化学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立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工科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对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运动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物理学与化学最早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是化学及化工、材料、生物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被称为“化学的灵魂”[1,2]。物理化学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必修课,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共同构成了主要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居于承上(公共理论层次)启下(专业理论层次)的重要枢纽地位,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和数学理论功底,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物理化学的这种跨学科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深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差,再加上物理化学这门课程逻辑性强,公式繁多,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成为每个物理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及教学思路进行了如下思索和探讨。

二、深入浅出,把握主线,科学方法贯穿于教学中

鉴于物理化学逻辑性、系统性强,章节之间联系紧密的特点,教师注重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程的基本脉络和内在联系。因此,我们每次在讲述新内容之前都会将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回顾。如我们在讲“热力学第二定律”之前,就可以先回顾一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相关知识,阐述其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过渡到“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样做除了可以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外,还有助于学生找到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抓住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在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如科学抽象法、理想模型法、本质揭示法、极限外推法、数值相关法、归纳演绎法等的渗透。例如,理想模型法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物理化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理想模型法简化了实际过程,揭示了运动规律,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物理化学中的理想气体、理想溶液、可逆过程都是理想模型法的应用。教师从课堂教学的角度选择一些方法进行讨论,加深学生的认识。学习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更须注重认识物理化学科学思维的研究方法,这几个要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有了正确的研究与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知识,并指导实践。学习中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与运用理论,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理论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及国家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教学内容,针对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课时少(64学时,含16学时实验)的特点,编制《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规范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体现“少而精”、“精而新”的原则,精简与材料基础化学Ⅰ重复的内容(如化学平衡),引进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如热力学部分的不可逆热力学问题、信息熵等,动力学部分的微观反应动力学等,电化学中的纳米电化学[3]、燃料电池[4]、锂离子电池[5]等新能源技术等。适当引入一些科学家的内容,通过科学家小故事的介绍,使学生懂得科学道路的艰辛,学习科学家的科研方法与科学态度以及如何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地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等启发式教学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在讲“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的时候,在讲解完“高原地区随着压强的增加,水的沸点降低”这个例题之后,同学们终于明白为什么高原地区鸡蛋煮不熟的道理。基于此,我们可以顺势让同学们继续讨论这个方程还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哪些现象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课程显得不再那么单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四、及时复习,善于小结,坚持上好习题课

任课教师在全面深入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章节的内在联系。每章讲完及时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脉络,复习起来有重点、有方向。除此之外,课后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业的完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强化并掌握所学内容。

习题课、答疑课是教学工作的有效补充,对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离不开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因此,任课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坚持上好习题课、答疑课,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实例和习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知识点,避免眼高手低。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让学生能与书对话,及时消化阅读产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和积累知识,让不懂的学生能提出问题,让听懂的学生会做作业。通过增删、变条件、延伸等手段,诱导学生构造思考题,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其目的是使学生乐于动脑,勤于思考,养成受益終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科研进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基本原理解释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热力学计算解决实际化工过程的能量恒算,产物的理论收率问题;利用相平衡原理解决金属冶炼和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等问题;利用电化学原理指导新型能源的设计与开发等。

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注重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承担的部级、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研究内容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应用。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改变了那些只进行教学工作而不进行科研学术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的状况。

六、结语

针对物理化学理论性、逻辑性和概括性强的特点,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法、习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进行练习,几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有机结合,使学生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化学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加深理解前期课程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从宏观和微观上能够理解和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要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的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M].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傅獻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宗花,郭新美,夏建飞,等.基于纳米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11,30(11):1216-1223.

[4]Y.Lee,J.Jang,J.G.Lee,et al.Optimization of the Pd-Fe-Mo 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J]. Electrochimica Acta,2016,220:29-35.

[5]朱文均.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纳米化构建及电化学性能[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作者:秦润华 郝凌云 叶原丰

第四篇:提高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材料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是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分析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提出提高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材料类专业 改进措施

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材料类专业学生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材料类专业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需要经历调研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及归纳总结几个步骤,因此,毕业论文质量反映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是高校衡量教学成败和学校授予学生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1][2]。

材料类专业属于理工科专业,该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服务于企业或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或科学研究类岗位工作,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3][4]。分析现阶段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现状,找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对于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具有实际意义。本文结合我校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与改革实际,在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具体措施,相关做法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参考价值。

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毕业论文是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专业实践课,在一般情况下采取每个学生一个题目、每个老师指导多名学生的分散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理论课不同,与实验实践课程有区别。毕业论文题目往往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文献调阅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规范写作能力的综合考察[2][5]。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可以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分析。

1.毕业论文过程缺乏严格监管,对毕业论文优劣缺少相应的奖惩措施。

从学校层面讲,对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务部门,部分学校教务部门对毕业论文的管理都停留在发几个通知上,而对于二级学院在落实毕业论文的管理上,缺少过程监管。导致毕业论文流于形式,而材料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时,需要进行文献调阅、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等多个环节,在无严格监管状态下学生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由二级学院组织的,部分学校仅仅在毕业论文课程结束后,让学院推荐少数优秀论文,发放证书。而对于其他毕业论文,没有进行有效的检查。由于毕业论文与学生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有关,没有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长此以往,部分学生掌握学校在毕业论文开展过程中的相关制度,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对毕业论文课程以敷衍了事的心态对待。

2.指导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投入不够。

高校教师不仅有规定的教学工作量,还有科研的考核,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本科毕业论文成为负担,指导毕业论文不能抵扣教学工作量,在职称评审中没有任何作用,导致教师对指导毕业论文缺乏积极性。

对于材料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往往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需要购买耗材、药品,还要进行分析测试。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时,教师要投入不少经费。而本科毕业论文中的实验数据往往比较肤浅,难以用于发表论文,这对于老师来讲,存在投入与回报不对等的矛盾,难以激发老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兴趣。

3.学生做毕业论文期间不主动、不积极,投入时间不够。

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学生在这个时间段要么在找工作或实习,要么在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在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前期,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毕业后的去向上,无论是找工作、实习,还是各种考试,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为了学生毕业后有一个好的出路,指导老师不能阻止学生参加招聘会或考试,直接导致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够。

在学生心中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不可能因为毕业论文的问题导致不能毕业或拿学位,这种意识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不主动、不积极。另外,除了少数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会直接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工作,而用人单位很少通过毕业论文考查学生,这使得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没用,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论文。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些做法

毕业论文是将专业理论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方面考察,面对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我校材料类专业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应对,并取得一些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1.将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与毕业论文结合,提高毕业论文研究质量。

目前,通过学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立项课题及学院科研训练项目,很多大学三年级甚至二年级学生就进入老师的实验室,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阅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院鼓励老师将科研训练项目与毕业论文结合,这样延长了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同时,科研训练为毕业论文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时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刻,获得更好的数据也会更好。在学院实行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结合教学时,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很多本科毕业论文的成果都能作为教师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解决指导老师缺乏积极性的问题。

2.学院免费开放公共实验室及大型分析仪器,服务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之间的关系。材料类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时,需要進行大量的实验研究,而对于很多老师来讲,没有实验室和科研经费满足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及分析测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期间,学院将材料类专业教学实验室对全院师生开放,提供公共的实验平台;不仅如此,学院将江西省材料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免费开放,用于学生毕业论文中实验样品的分析和检测,解决缺乏科研课题的老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时经费上的问题,而学生在实验室能自由做实验,也提高了学生做毕业论文的兴趣。

3.严格监管,把控质量关。

学院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教学,针对材料类专业的特点,学院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成立了专门的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在毕业论文开展过程中全程监管。

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学院严格把关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学术道德,为了控制毕业论文质量,学院实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间交叉评阅制度,不仅如此,每位学生在答辩前所有材料需要经过教学院长审阅并签字。学院实行二次答辩制度,在第一次小组答辩过程中每个小组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序,学院按一定比例抽取每组排在前面及后面的学生进行二次答辩,对毕业论文表现好的学生及指导老师进行表彰,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和老师提出警告。

三、结语

面对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我校材料类专业通过将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免费提供公共实验平台,严格监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和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积极性,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从毕业生情况看,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数量显著上升,不少论文被SCI、EI收录,材料类学生考研录取率及考取“985”、“211”高校研究生的比例明显提高,同时,我院学生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都较往年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德朋.本科毕业论文的功能应重新定位[J].中国大学教学,2017(05):49-52.

[2]郑玉忠,林雪林,张振霞.利用“毕业论文师生双选制”加强生物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10):28-31.

[3]杨家强,徐应淑.提高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8(02):162-164.

[4]劉卫兵,陈翠,张庆.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125.

[5]曾桂生,罗胜联,童永芬,等.理工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困境与提升策略——以南昌航空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7(06):57-62.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学改革省级课题(课题编号:JXJG-14-10-16)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YB-16-78-48)。

通讯作者:王军

作者:王军 李文魁 白凌云

第五篇:军校理工类专业开设材料基础类课程的必要性探究

摘要:材料学科是目前发展非常迅猛的一门学科,而材料基础类知识的普及对于推动军校各学科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国内外几所高校理工类专业材料相关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军校特点,讨论分析了在军校理工类专业开设材料基础类课程的必要性。笔者认为,综合考虑军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战”需求,材料基础类知识有必要成为军校理工类专业学员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开设相关课程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关键词:军事院校;理工类专业;材料学科;课程设置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技术的发展也与国民经济、国防科技等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材料学科发展异常迅猛,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不断得到新的认识。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技术的发展也与国民经济、国防科技等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材料学科发展异常迅猛,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不断得到新的认识。

以我校为代表的国内多所军事院校,如装甲兵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等均开设了材料专业,我校材料学科则源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期的金工金相和化学专业,迄今已有六十余年发展历史,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尽管已发展多年,目前各军事院校对于材料学科的认识仍主要是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看待,未充分认识材料基础类知识对于其他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推动意义。

一、材料基础类知识对于推动其他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各学科方向的发展。传统的材料类别较少,功能也较为单一。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各类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其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如新型光电材料、纳米材料等,并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以我校航天工程学科相关的技术发展为例:航天工程技术的发展是以高温材料以及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依托的,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面临严重的气动加热,因此对耐高温的防热材料具有迫切需求,而新型的陶瓷基防烧蚀材料可以满足相关热防护需求;航天器的减重对于其发射具有重要意义,航天器每减重1kg,运载火箭可减重几百千克,因而以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耐高温合金等为代表的先进轻质结构材料的发展对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统计数据也表明,非材料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与材料应用有关的部分可达六分之一。因此,对不同学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进行材料基础类知识的储备,对于其今后的学习、科研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2]。

其次,材料基础类知识的普及对于培养适应当前形势下符合“贴近实战”要求的学员具有重要意义[3-5]。我军目前正逐渐向机械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各式新型武器装备不断列装部队,而军校培养的学员大多将成为这些武器装备的使用者。对于这些武器装备的使用者而言,其开发、研制等过程并不是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而装备的操作使用、维護保养、维修等才是其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随着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类新材料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例如在战机、装甲车等装备上,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逐渐提高,在火炮、枪支等武器上,新型合金材料也得以大量应用。装备中的材料问题早已不局限于钢铁等传统材料,如果装备使用者的知识水平还仅停留在高中教育所掌握的材料知识上,如何很好地维护保养以及维修装备将成为一大难题,而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不仅会降低武器装备效能,甚至会埋下安全隐患。从以上推动其他学科发展和培养“贴近实战”人才两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基础类知识的普及对于推动军事院校的各学科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高校材料基础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在2002、2009和2012教学计划中开设了“新材料技术”(2009和2012教学计划中本科生课程改为“材料导论”,研究生课程仍为“新材料技术”)作为全校各专业的选修课,每年合计选课人数约300人,对材料基础类相关知识的普及做出了探索。开课以来,很多非材料学科学员选修该课程,对材料基础类知识表现出极大兴趣。但“新材料技术”课程为选修课,且在材料基础知识讲授方面未重点突出,与武器装备技术发展以及装备实际使用、维护等过程结合较弱,难以达到真正结合实战需要普及材料基础类知识的目的。因而,如何设置材料基础类知识相关课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笔者所在单位开展了材料基础类课程设置情况的相关调研,主要调研了国内外几所著名院校不同专业材料基础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一)我校技术类非材料专业材料基础类课程设置分析

我校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培养阶段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个层次。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分五大系列,包括政治理论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系列等。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类”、“物理类”以及其他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基础、工程制图基础实验、生物学基础、军事信息技术基础等。学科基础课程分大类基础系列和相关学科基础系列,主要包括:电工与电路基础(实验)、机械基础(实验)、工程力学(实验)、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A等,以及其他各专业相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为各专业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设。国内多数院校对各专业均应具备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传统上按非电、弱电及强电进行分类。对军校技术类学员知识架构进行分析可知,其中非电类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材料工程基础等;弱电类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等;强电类基础课程包括:电工与电路基础等[6,7]。

学习非电类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学习、掌握或了解各类武器装备的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零部件设计、制造原理及方法、零部件材料的选用及处理原理和方法等基础知识。机械工程基础、工程力学、材料工程基础等课程之间互为知识支撑,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从逻辑上简单分析,武器装备设计和制造的路径亦为:按武器装备的功能要求设计结构,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满足各零部件的性能要求,用合适的制造工艺将材料加工成设计形状尺寸的构件并装配成整体结构。因此,上述课程体系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8,9]。

我校各学院中,除材料相关专业外,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航天工程相关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空间工程专业和导弹工程专业开设了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理学院的化学专业开设了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设了工程力学、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了理论力学基础、材料力学课程,仿真工程专业开设了理论力学基础课程,导航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开设了理论力学基础和机械基础(选修)课程,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实验)和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上述课程除土木工程开设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外,材料力学、机械基础和理论力学等课程均属于非电类基础课程,是非电类工科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然而,从我校相关各学科实际课程设置来看,一是未充分考虑到材料学科的基础性,由于课时限制,我校相当多专业已在培养方案中逐渐删减了与各专业不直接相关的材料类课程,偏重各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二是未考虑到材料学科的发展性,近年来,材料学科发展迅猛,材料学科的基础性凸显的同时,对其他学科发展的牵引性也愈发重要,但各专业课程设置中均未加以认真考虑材料学科对于各理工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材料学科对于“贴近实战”的重要意义。上述原因造成我校各工科专业、甚至传统的非电类工程学科逐渐取消了材料工程相关课程的设置。

(二)国内几所著名地方高校非材料专业材料类课程设置分析

国内高校中,笔者主要调研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这三所各具特色的著名高校的理工类专业中与材料基础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调研不包含材料学院以及与材料直接相关的专业,如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调研主要涉及清华大学7个工科学院和3个工科独立系的27个专业、南京大学13个理工科学院和1个工科独立系的32个专业、中南大学16个理工科学院的42个专业。

调研结果显示,清华大学27个专业中共开设材料相关课程16门,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共12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44.4%,其中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类课程共5门,涉及专业共6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22.2%;南京大学所调研32个专业中共开设材料相关课程13门,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共6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18.75%,其中专业核心必修类课程共3门,涉及专业共2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6.25%;中南大学所调研42个专业中共开设材料相关课程23门,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共15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35.71%,其中专业核心必修类课程共3门,涉及专业共3个,占调研专业总数的7.14%。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以工科专业为主的清华大学及中南大学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比例较高,分别达到44.44%和35.71%,而以理科专业为主的南京大学开设材料相关课程的专业比例较低,仅为18.75%。

并且,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到,对应于各主要军事院校的相关专业,如航天工程、机电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各国内著名高校的相近专业中(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南京大学的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专业,中南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均开设有材料类相关课程。

(三)国外著名高校非材料专业材料类课程设置分析

笔者主要调研了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和伦敦大学学院(英国)这两所国外著名高校的理工类专业中与材料基础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调研不包含材料学院以及与材料直接相关的专业,主要涉及曼彻斯特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学部下属8个学院的7个专业、伦敦大学学院工程学院下属的与本校专业相近的7个系。

调研结果显示,曼彻斯特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学部下属8个学院的7个专业中除计算科学专业外,均开设材料相关课程,共9门;伦敦大学学院工程学院下属的与本校专业相近的7个系中的力学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物理和宇航系開设材料相关课程4门。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曼彻斯特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学部7个工科专业中85.71%开设了材料相关课程,伦敦大学学院工程学院7个工科系中开设材料课程的比例占42.86%。

并且,进一步分析调研结果还可以看到,对应于各主要军事院校的相关专业,国外著名高校的相近院系或专业中(曼彻斯特大学的宇航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化学工程专业,伦敦大学学院的力学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物理和宇航系等专业或院系)均开设有材料类相关课程。

从调研结果中还可以看出,与国内高校相比,国外高校更加注重工科专业中材料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曼彻斯特大学的宇航工程、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专业均开设材料基础课程(Materials 1、Materials 2、Materials Science),伦敦大学学院的力学工程系、物理和宇航系也开设材料基础课程(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Materials and Nanomaterials)等。

三、小结

综合我校及几所国内外地方高校的理工科专业材料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结果分析,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大多设置有材料类相关课程,但国内高校以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材料类课程为主,国外高校更加注重材料基础类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应于各主要军事院校的相关专业,国内外各地方高校相对应专业也大多设置有材料类相关课程,对于军事院校材料基础类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同时,结合军事院校教育特点,人才培养中不管是以继续学习深造,或跨专业深造,或分配工作为目的,均需始终围绕“贴近实战”的目标,而对学员而言与实战最接近的则是武器装备的研制、使用、维护和维修等[10]。在武器装备的研制、使用、维护和维修等过程中,必然直接而广泛地牵涉到材料类基础知识;另外,对于“实战”中需要解决的各类武器装备的日常维护、维修保障等等均涉及到材料工程相关的如材料焊接、胶粘、防锈、防腐蚀等知识。因此,综合分析,对于军校理工类专业的学员而言,材料基础类知识有必要成为其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之一,开设相关课程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參考文献:

[1]贾红辉,张智宇,李修建,等.优化和完善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 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1.

[2]朱亚宗,侯俊霞,杨柳群.大跨度交叉创新: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路标[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39(1):5.

[3]罗翔,黄荣富.浅谈新形势下的军校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2014,(18):79.

[4]周荣华.推进院校教育实战化的三个维度[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15(2):117-119.

[5]杨振,王原,陈磊.按照“晓于实战”要求打造教员队伍方阵[J].政工导刊,2015,(1):40.

[6]李辉,韩东,许葆华等.军队高校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8):157-158.

[7]甄志国,刘军.对军事基础课程构建实战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J].军事体育学报,2014,33(3):123-125.

[8]王静,王素梅,宋春梅,等.《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0,2:49-54.

[9]方峰,吴锵.“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哲学概念的提炼及其教学意义[J].文教资料,2010,(10):204-205.

[10]李是良,苑洪亮,易俊理.面向实战化军事基础教学训练的科研工作思考[J].教育观察,2015,4(27):97-99.

Key words:Military Academy;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material science;curriculum

作者:张鉴炜 鞠苏 堵永国 邢素丽 江大志

上一篇:云会计论文下一篇:八年级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