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经济工作思路

2023-0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年经济工作思路

2006年劳动保障工作思路

2006年的劳动保障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继续坚持“三二一”的总体工作思路,着眼于为民办实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就业和技能培训方面,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的求职登记、择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全省2006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6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万,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5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万。巩固提高被征地农民保障成果,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加强企业用工管理,加大劳动执法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5%以上,确保农民工工资不发生新的拖欠,初步形成欠薪预防机制。为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努力。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注重统筹城乡就业,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围绕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三个重点,完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稳定、和谐、有序的就业环境。

(一)切实落实好新一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正确把握前后政策的关系和衔接,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加强督促检查,把中央和省的各项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对再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争取形成制度性安排,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就业人员,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容量,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推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

(三)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的步伐,在对首批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地区进行评估验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扩大城乡统筹就业的覆盖面,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试点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的转移就业的帮扶措施,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工作。加快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劳务协作和省际劳务合作。

(四)加快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加快实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定期分析和发布职业供求和工资水平信息,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

(五)进一步做好失业调控工作。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进行调控。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避免集中失业。重视提高就业质量,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关系、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督促参加社会保险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就业和再就业的稳定性。

(六)建立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并妥善处理好其就业后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职能作用,加强与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及时掌握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

二、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注重完善政策体系,协调平衡好各类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

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一个率先、一个加快”的目标,致力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覆盖面更加宽广、运行更加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一)养老保险。一是继续巩固并发展“抓两头”的工作成效,切实做到思想不能松,力度不能减,步子不能停。建立健全26个经济发达县市的扩面保面长效机制,创新对13个困难市县的考核激励办法。同时,大力推进“促中间”工作,参保人数达到896万人。二是做好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做实个人账户的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做实个人账户的思路、原则、目标、比例和基金的管理运营等操作意见,并启动做实个人账户工作。按照劳动保障部的部署,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做好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工作。三是进一步完善“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养老保险参保办法,为实现“双低政策”与“统一制度”的并轨打好基础;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参保问题,建立统一的参保办法和流转机制。四是研究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调整水平,结合我省实际,采取普遍调整与适当倾斜的办法,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与此同时,适当调整企业精减退职人员、计划外长期临时工和职工死亡后其供养直系亲属的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在国家统一指导下,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规范企业年金操作管理办法。五是切实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巩固100%的社会化发放成果,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保持在95%以上,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工作。

(二)医疗保险。以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为扩面重点,努力将城镇各类从业人员逐步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力争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67万人。在完善药品目录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管理政策,协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妥善解决部分困难企业特别是破产关闭解散和改制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并探索解决基本医疗覆盖范围以外城镇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医疗保障问题,建立完善我省覆盖城镇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加强医疗保险“三个目录”管理为重点,建立医疗服务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逐步实行医疗服务标准化管理。健全医疗保险医、药服务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准入、退出机制和信用等级制度,加大抽查和考核工作力度,促进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失业保险。以股份制企业和城镇私营企业及其职工为重点,加大扩面力度,力争参保人数达到470万人。落实《浙江省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再就业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等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在保生活、促就业两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统一、高效的失业保险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四)工伤、生育保险。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和《浙江省生育保险暂行规定》,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按照劳动保障部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着力加强建筑、矿山等高风险行业企业和农民工等群体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作力度,争取实现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00万人和285万人。进一步推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业务经办三套机构的建设,以适应工伤保险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

(五)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继续贯彻省政府《关于深化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大工作督导力度,切实做到“即征即保”,确保政府承担部分保障资金的足额到位,抓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等扶持政策的落实。研究制定浙江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管理工作规则,加强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结合我省实际,研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建立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

(六)社保基金监督。一是健全基金监管体系,建立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基金监督机构建设,形成全省基金行政监督工作网络;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各地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的建设,要发挥审计、财政、银行、地税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建立以行政监督为主导、多部门共同监督的协同监管机制。二是要加强内部监督,以制度管人管事。制定劳动保障部门的内部监督制度,并通过省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督促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内部监督制度,做到依法监督,确保基金安全。三是有重点地组织对全省社保基金管理情况的抽查和全面检查,规范基金管理,防止违纪违规行为。

三、抓好维权和维稳工作,注重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规范和指导企业工资分配

依法加强劳动合同制度建设,重点在非公企业、国有改制企业和建设等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争取将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到85%以上。研究解决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用工方式以及派遣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的劳动合同签订和管理问题。积极组织全省开展创造和谐劳动关系先进企业活动,在劳动关系领域扎实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力度,完善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体系,大力构筑企业内部调解、区域性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劳动关系协调机构的业务指导,规范乡镇协调委员会调处劳动争议的行为。以《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建立法律援助与劳动仲裁的衔接机制,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要探索建立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简易程序,提高案件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探索完善劳动保障信访工作新机制,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稳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重大紧急事件的排查调处机制和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群体性事件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信访复查、复核听证试点及终结工作,努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事项。

规范企业工资分配秩序,平抑分配不公,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引导企业随着经济效益增长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劳动者比重。认真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二是加大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监管和调节力度,继续改进工资分配调控手段,探索建立企业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三是不断完善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在中小企业集中的地区和使用农民工集中的行业,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制度,指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确定企业内部分配。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更加注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按照“加强规范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合理使用、促进岗位成才”的原则,加快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抓、行业配合、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技能人才建设新格局,推动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建设,力争实现全年培养高技能人才7万人,技师1.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55万人;再就业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万人。围绕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要“完善一个体系,建设一批基地,出台两个办法”,即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一批形式多样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出台《浙江省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和《浙江省“首席技师”评选办法》。加大力度开展工人大练兵、大比武,提升一线职工的技能水平和素质,选择从业人员多,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与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密切相关的职业工种开展技能大比武,2006年将开展车工、钳工、电焊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8个职业工种的技能大赛。进一步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含量。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实责任,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形成培训网络体系。抓好技工学校建设,挖掘技师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潜力,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注重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充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加强乡镇劳动保障监察派出机构建设,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劳动保障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打击和坚决纠正非法职业中介、使用童工、拖欠工资、不签劳动合同、超时加班、拒交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进一步扩大诚信制度的覆盖面,并建立用人单位分类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的长效机制,制订《浙江省特种行业农民工欠薪保障金管理办法》,把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逐步从建筑施工领域扩展到装潢业、交通水利施工业、租用厂房企业和已发生拖欠工资的企业。全面畅通劳动者举报投诉渠道,进一步完善“12333”劳动保障特服电话的举报投诉和咨询服务功能。

全面推进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工作。要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省政府贯彻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政务公开。继续做好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调研和立法衔接工作,争取出台《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办法》;积极做好《浙江省工伤保险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准备工作;修订出台《浙江省禁止使用童工实施细则》;总结《浙江省企业工资支付管理办法》的实践经验,着手《浙江省企业工资支付条例》起草工作;积极做好《浙江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要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深化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劳动保障依法行政配套工作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同时,切实加强劳动保障基层法制机构建设。

六、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建设,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处理社会利益关系的能力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金保工程建设。按照国家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强化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工作,制订全省统一的金保工程规划。建立集中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和覆盖全省的信息主干网络。加快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资源数据库,开展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加快网上办事服务、12333电话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提升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街道社区平台、劳动能力鉴定、劳动仲裁、劳动监察、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信息化管理等机构建设步伐,切实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等问题。

另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在当前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各种利益矛盾频发,历史遗留问题和新近出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反映在劳动保障方面,主要是经济补偿、拖欠工资、待遇差距、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合同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处理起来难度大。为此,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转变工作作风,对现行劳动保障政策进行认真总结评估,在深入分析研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的基础上,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不断调整完善政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把握和妥善解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作者:陈小恩

第2篇: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建设进展情况及2005年工作思路

2003年成都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改革中心工作,严谨务实、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一、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继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法规司后,北京、吉林、江苏、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7个省区市发展改革委成立了专门的法规处;安徽、江西、重庆、四川、宁夏、新疆等省区发展改革委也充实了法制机构的力量。

二、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各项准备工作顺利完成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对发展改革系统的职能行使和具体工作方式都提出了全新挑战。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将《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的准备工作作为2004年的工作重点,精心准备,周密安排,扎实工作,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是组织了对全系统干部的培训。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的形式,先后举办了两次《行政许可法》学习讲座。同时,在两个月内举办了9期培训班,对全委干部进行了分层次轮训。各地发展改革委也采取召开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举办培训班、编印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强了《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和培训。

二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和实施机关。共取消11项审批项目,下放4项审批项目。在保留的40项许可项目中,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的12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以国务院决定方式公布的17项,与其他部门联合实施的11项;清理出以司局名义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9个,一律改为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名义实施。各地发展改革委都对本委负责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实施机关进行了清理,纠正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做法。

三是清理并完善了行政许可规定。经过清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了需要制定和修改的26件与行政许可有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发展改革委也对有关行政许可规定进行清理,提出了制定、修改或者废止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建议,并对本委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四是建立健全了实施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行政许可办公制度的暂行规定》以及相关格式文本,确定了行政许可项目相关材料的公示场所和方式,印发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研究起草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制暂行规定》。各地发展改革委结合本委实际,制定了行政许可受理、告知、公示、审查与决定、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

三、立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立法步伐加快,完成数量增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国务院2004年立法计划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实施,《境外投资管理条例》、《规划编制条例》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修订)》已上报国务院审议。《电力法(修订)》和《政府投资条例》正在抓紧起草。部门规章立法计划完成率大大超过2003年,目前已完成11件。从地方立法看,有关法规性文件数量也明显增加,在以工代赈、项目稽察、项目代建制、创业投资、特许经营、规划编制、价格管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立法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二是政府投资立法取得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投资司共同起草的《政府投资条例》是解决发展改革系统主要职能法律依据的一部重要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我们又对《条例》作了重要修改。目前,已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三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关立法的前期研究开始启动。我国经济已经连续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能否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如何用法律制度保障经济稳定增长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启动了对这项法律法规制度的研究。

四、《招标投标法》贯彻实施的指导和协调力度加大

一是起草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针对招投标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加强招投标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改革部门在招投标行政监督中的职责和地位以及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国务院有关部门也积极研究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

二是全国招标投标协会的筹建工作基本完成。

三是招标投标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

四是招标投标规定清理取得阶段成效。在前一阶段清理的基础上,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务院有关部门招标投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目录。目录公布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废止的13件与上位法相抵触或不符合形势要求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地发展改革委也公布了清理结果。

五是加强了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

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计划实施

按照国务院关于把贯彻落实《纲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一项重要任务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近几年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了初步摸底,总结了5年来依法行政的实施情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的初步意见》,就做好《纲要》的学习贯彻工作进行了部署,目前正在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六、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增长较快。截至10月,已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4起,行政应诉案件1起,超过2003年全年办理的15件总量。针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我们一是坚持依法办案。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权限。二是加强沟通联系。对于发案率较高的信访、举报、咨询类复议案件,加强了与申请人的沟通,反复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三是做好分析总结。《行政许可法》颁布后,为积极应对行政复议和诉讼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及时分析《行政许可法》对我委工作的影响,找出容易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提出了防范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七、“四五”普法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2004年,我们对“四五”普法以来系统普法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总体上看,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按照系统普法规划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路子,较好地完成了"四五"普法阶段性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全系统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转变。

八、法规协调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200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办理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有关部门送来征求意见的法律、法规、规章205件,办理委内征求意见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67件,办理人大建议、议案和政协提案7件。在工作中注意把握三条:一是准确把握征求意见范围。二是严格审核内容。主要从法律依据、法定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意见,涉及行政许可,还要从设定和实施许可的规定方面把关。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对于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或改革发展方向的意见,及时沟通;对委内不同意见,积极组织协调。

九、法制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立法工作制度。为了提高立法质量,根据《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实施了《规章制定办法(试行)》,对规章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和送审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委内立法程序进一步规范,法规文件的审查力度明显加大。

二是复议和应诉工作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起草颁布了《行政复议规定(试行)》和《应诉工作暂行规定》,对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详细规定,明确了法规司和有关司局在办案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司局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常年法律顾问制度。为了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各项工作中的参谋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聘请了两位知名专家作为常年法律顾问,为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重要文件起草以及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和咨询。为了使法律顾问制度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专门起草了《法律顾问制度实施办法》,对法律顾问提供咨询意见的范围、方式、时限等作了规定。

十、系统交流进一步加强

《法制工作与建议》是全系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利用这份刊物,及时反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立法、执法、普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各项法制工作的情况;编发了北京、江苏、云南等部分省市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中一些经验材料;刊登了地方有关同志的文章,使这份刊物成为国家和地方、各省市之间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桥梁。

2005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大局,认真做好各项法制工作,努力使发展改革系统的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再上新台阶。从具体工作层面而言,初步考虑概括为:贯穿一条主线,搞好五个结合,着力抓好六项工作。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法制建设步伐。搞好五个结合,就是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前后结合、左右结合、上下结合,统筹协调,全面做好系统法制工作。一要搞好虚实结合。既要围绕发展改革大局需要,开阔思路,拓展领域,从战略高度上研究思考如何把实践中成熟的作法和成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同时又要扎扎实实地抓住一些有利于我们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实事,使工作有“抓手”,有依托。二要搞好远近结合。既要集中力量解决发展改革系统依法行政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又要认识法制工作的规律,考虑法制工作的特点,从长计议,作好工作规划,完善工作制度,使发展改革系统依法行政的进程有序推进。三要搞好事前事后结合。既要推进立法,也要加强执法;既要抓好立法时的审核把关,又要搞好法律法规规章颁布后的备案审查;既要重视普法,通过学习和培训,增强发展改革系统干部的法制观念,熟悉法律法规和规章内容,为依法行政奠定基础,又要建立事后监督机制,执行好行政复议制度,以案说法,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四要搞好左右结合。既要立足本委,找准定位,加强与业务司局、处室之间的配合,将法规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增强法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要注重与各级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办、其他部门和人民法院之间的联系沟通,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五要搞好上下结合。既要集中精力履行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的工作职能,又要增强重视发挥全系统的积极性,集中全系统的智慧,提高全系统法制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创造条件,加强合作。

着力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组织好与发展改革职能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起草和修订。要本着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好2005年立法计划的拟定和落实。要利用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出台的有利时机,集中做好《政府投资条例》上报审议前的有关工作。二是继续就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关立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要重点研究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部门的定位,启用宏观调控的条件、手段等问题。三是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的若干意见》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发展改革部门在招投标活动行政监督中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四是完善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水平。要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联系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建立以复议促立法、执法和普法的良性互动机制。五是全面完成“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我们将根据全国普法办公室的要求,结合发展改革系统的实际,提出验收标准。六是加强系统建设。着重做好三件事。一是加强对系统从事法规工作的同志进行业务培训。二是加强经验交流。通过召开片会、专题会、刊物、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地方发展改革委之间、地方发展改革委之间的交流,沟通情况、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统一认识、协调行动,从整体上提高发展改革系统法制工作的水平。三是加强与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联系。

作者:任 珑

第3篇:2007年海南省保险工作回顾与今后工作的重心及思路

摘 要:2007年,海南省保险业的保费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对地方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保险服务能力有所提高,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的能力有所加强。本文回顾了2007年海南省保险工作的概况,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并展望了2008年保险工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海南省;保险业;工作概况;回顾;展望

2007年,海南省保险业在中国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海南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23号文件及省政府60号文件,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保险市场呈现速度与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2007年海南省保险工作概况(注:本文的数据根据海南省各保险公司上报的年度报表整理得出。)

(一)完善市场体系,推动业务快速发展

1.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2007年全省共实现保费收入22.64亿元,同比增长27.79%,高出全国保险业平均增速2.79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9.76亿元,同比增长39.69%;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2.88亿元,同比增长20.04%。保险深度为1.84%,保险密度为267.95元。截至2007年底,海南省保险公司总资产达44.11亿元,比年初增长9.05%。

2.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全年新设立平安养老、人保寿险、生命人寿3家保险主体,2家中心支公司,15家支公司,47家保险营销服务部,8家专业保险代理法人及分支机构,4家保险经纪分支机构,新增兼业代理机构209家。截至2007年底,海南省共有保险营销员5573人,同比增长30.24%,营销人力明显增加。2007年各保险中介渠道共实现保费收入17.07亿元,占总保费的75.40%。

(二)拓宽服务领域,服务地方经济

2007年,海南省保险业坚持以人为本,在防灾抢险、保险理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树立了勇担责任的良好形象。全年保险赔款与给付支出6.4亿元,同比增长50.34%。其中,财险公司赔付支出3.28亿元,同比增长20.46%;寿险公司赔付支出3.12亿元,同比增长103.41%。寿险公司因前几年销售的银代产品到期,赔款与给付总额大幅增长。

1.加快“三农”保险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一是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在各保险公司的积极配合下,海南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于2007年正式启动。这是个历史性的突破,对保障海南省农业生产、完善农村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有着重要意义。截至2007年底,海南省农业保险试点保费收入达1211.09万元,提供了7.57亿元的风险保障。二是开展创建“保险示范镇”、“保险先进村”工作。2007年6月,在文昌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文昌市东路镇38个自然村开展了“保险示范镇”、“保险先进村”创建工作。截至2007年末,东路镇共实现保费收入40.8万元,其中年交新单保费37.6万元,意外险保费3.2万元,保险村的人均保险覆盖率达到65%以上。有9个自然村实现人人有卡单,户户有保障。三是大力发展县域保险。2007年海南省县域保费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14.75%。

2.开拓责任保险,辅助社会管理。一是开展交强险业务。完善了交强险业务流程,不断提高交强险服务水平;制定交强险互碰物损理赔办法,对部分案件试行简化处理方式;协调建立理赔信息互换机制,制定了交强险费率浮动操作细则;妥善处理了原农用运输车的交强险费率问题;与省地税局进行沟通,推动了车船税代扣代缴工作。二是发展医疗责任险。在海口、文昌等市县拓展了医疗责任保险,全年承保750多笔该项业务,保费收入达140多万元。三是发展旅行社责任险。各保险公司继续履行旅行社责任险共保协议,并根据客户要求制定扩展意外伤害险承保约定,较好地满足了客户的保险需求。全年共承保旅行社108家,实现保费收入142万元。2007年海南省各类责任保险保费收入达2306.7万元(不含交强险),同比增长41.1%。

3.发展养老、健康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海南省保监局与省国资委、省企业家协会共同举办了企业年金研讨会,宣导推动企业年金发展。2007年,海南省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上取得一定突破,已有保险公司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企业年金计划。探索发展计划生育保险,与计生部门积极协调,草拟计划生育保险方案上报省政府。海南省养老险保费收入4321.82万元,同比增长20%;健康险保费收入8764.33万元;意外险保费收入7892.09万元,同比增长10.26%。

4.发展大企业业务,服务海南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根据省内企业需求,设计个性化保险方案,为海航、海南金海浆纸、中海石油等企业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各财产险公司全年企业财险保费收入1.24亿元,保额1028.80亿元。

(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保险服务能力

1.优化业务结构。财产险公司非车险业务增长显著,全年保费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25.84%,增速较2006年高出15.4个百分点。部分险种实现高速增长。货运险全年保费收入4253.49万元,同比增长58.77%。人身险公司全年实现标准保费2.9亿元,同比增长29.19%,高于保费增幅9.15个百分点,内含价值进一步提高。寿险新契约期缴保费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58.3%,比寿险新契约保费收入增速高出30.86个百分点,业务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2.积极推进保险服务创新。海南省保险机构不断向客户推出保险新产品,并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各类产品组合,提供一揽子保险方案等。继续实施并完善投保提示制度,履行车险、意外险及健康险服务承诺,并不断推出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如开展客户服务节、客户体验周等系列活动,引进公估服务模式,推出优质理赔服务、手机及电话销售和缴费服务,推行外聘医疗专家查勘制度等等。

3.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保险市场竞争中,各保险公司日益认识到单纯价格竞争的局限性及危害性,致力于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保险服务,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竞争层次不断提升,逐步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产品、服务、管理、品牌、文化等全方位的竞争。

(四)加强保险监管,防范化解保险风险

2007年,海南保监局继续以“管市场、管内控、管高管”的“三监管”为重点,认真做好保险监管工作,在规范市场秩序、防范化解风险上取得了实效。

1.加大市场行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信息短信发布制度,全年发布监管信息31期,共6882条。对辖内各保险公司开展非现场监管,完成了内控建设与执行、非正常退保、销售误导等专项检查。抽调人员参加了保监会的内控评估和非现场监管工作,以及全国短意险调研课题。全年共派出18个检查组共70人次,对9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6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家兼业代理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对发现的保险违法违规行为,海南保监局共作出13项行政处罚,共处罚款25万元,发出监管函11份。

2.加强公司内控监管。督促各保险公司整理、修改、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内部制约机制,防范违规风险。各公司结合实际推出了不少风险管控新举措。如对下辖机构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及离任审计;加强业务人员品质管理;实行违规处罚一票否决制;切实加强合规管理,制定合规规程,建立兼职合规员制度等等。各保险公司还积极配合人行海口中心支行开展了反洗钱工作。

3.抓好高管人员监管。把好高管人员准入关,全年共对40名保险公司高管、16名保险中介机构高管进行任职资格审查;建立专业保险中介机构高管人员诚信档案;加大高管人员培训力度,于2007年6月、9月分别举办了两期高管人员培训班,参加高管人员达348人次;依法追究高管人员在公司违规行为中的个人责任,并对3名高管人员作了监管诫勉谈话。

4.继续抓好保险业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组织召开全省保险公司负责人会议,讲解中央在治理商业贿赂方面的新政策精神;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检查评估,并组织保险公司对自查自纠工作进行“回头看”。

5.做好信访投诉工作。2007年,海南保监局共处理信访件16件,现已全部办结,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

(五)加强基础工作,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1.推进保险信息化建设和统计工作。海南保监局积极与各公司沟通新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加强对公司统计工作的指导;出台《保险统计信息业内发布及使用办法(试行)》,规范保险统计数据信息在业内的披露和共享,满足公司需求;与人民银行及其他监管部门交换行业数据。各保险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统计工作取得新进展,如在柜面安装并启用银行POS机,实现保险费、保险金银行代收代付;做好手机短信、移动电话服务系统的测试和上线工作等等。信息化建设及统计工作的不断推进,为保险公司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2.加强保险诚信建设。海南省保险业制定了工作方案,深入开展诚信教育,积极推进中介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诚信道德水平。加强信用信息建设,建立保险营销员信息库,推行营销员信息化管理;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在互联网上公布保险监管政务信息,方便公众及政府有关部门查询。完善失信惩戒制度,执行营销员诚信记录管理办法,披露、通报营销员违规情况。深入文昌、儋州等市县开展保险营销员诚信情况调研,为出台监管措施提供决策参考。经过持续努力,良好的行业形象逐步树立,2007年有2家保险公司分别获得“AAA信用企业”和“海南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广泛开展保险宣传。海南保监局于2007年年初组织7个宣讲组深入全省各市县,向保险从业人员宣讲国务院23号文件、省政府60号文件精神;在“3·15”消费者权益日,组织各保险公司在海口、三亚、儋州、琼海等市县开展了以“诚信·和谐”为主题的保险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活动;参加海南电视台“公仆在线”节目,讲解保险有关知识;利用各新闻媒介,宣传保险知识,开展消费者教育;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如启动“仁爱·和谐”公益工程,分5年捐款30万元资助海南省困难群体、向海南省海防林建设捐款6.5万元、在洋浦实验中学等学校设立保险奖学金、开展献血活动等等。

4.加强行业自律。海南省保险行业协会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行业自律工作。推进银邮代理业务自律,合签《海南省银邮业务自律公约》;组织各保险公司召开学平险理赔研讨会,就学平险连续投保、宽限期、学生户口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保障广大学生的保险权益;不断完善协会投诉反应机制,积极开展投诉调解,促使投诉事件得以解决。

(六)争取政府支持,优化保险发展环境

保险行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意识进一步增强。海南保监局多次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工作,与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省消防总队等部门进行工作磋商。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注意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三农”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等业务的发展。海南各级党委、政府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加大了对保险业的政策支持力度。2007年7月,海南省农业保险方案在省政府第121次常务会议上原则通过,并以正式文件下发。7月20日,省政府组织召开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2007年6月,三亚市政府召开“三农”保险工作会议,对发展“三农”保险进行工作部署。这些都为保险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了保险业的发展。

二、海南省保险工作面临的形势

2007年,保险业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形势上看,保险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认清发展机遇,坚定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

1.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从海南省情况看,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29.6亿元,比2006年增长14.5%,自2003年进入两位数增长平台以来继续保持加速增长态势,创1994年以来经济发展新高。“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顺利实施,800万吨炼油厂等大企业建成投产,西环铁路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工程、金海160万吨造纸等大项目开业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在今后几年,洋浦保税港区、国际旅游岛、东环铁路、航天发射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建成,将继续为海南省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我国、海南省宏观经济向好,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社会环境。公众和各行各业对保险的认识逐渐深化,保险意识不断提高,对保险的需求日益高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与精神生活的安宁。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满足人们这些需求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这些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所认识,日益意识到保险在养老、医疗、教育、财产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由被动接受保险向主动购买保险转变。公众及各行各业对保险的需求,决定了保险业必定会蓬勃发展,做大做强。

3.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保险,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保险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险在辅助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消费、拉动投资、支持对外贸易、促进安全生产、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对这一点的认识越来越深,开始自觉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此外,近几年国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向民生倾斜的公共政策也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舞台。有了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道路将越走越宽,步子越迈越快。

(二)正确对待挑战,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虽然保险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不少,我们必须积极加以应对。

1.金融环境变化的压力。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为此,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对新的政策变化,各保险机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加以应对,防止业务出现大的波动,压力不小。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加息使传统寿险产品的吸引力下降,加大了业务开拓难度。受政策影响,2007年海南省的普通寿险出现了负增长,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32亿元,同比负增长13.70%。此外,随着金融综合经营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深化,金融风险跨行业、跨国界传递将加快,保险业防范风险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2.其他行业竞争的压力。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投连险等新型险种与银行、证券等理财产品的竞争。如2007年由于资本市场的利好冲击以及银行理财等竞争性产品的大量出现,海南省个别寿险公司的投连、分红寿险退保率大幅度增加。万能险虽然热销,但退保的压力也很大。二是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竞争。社会保险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为公众提供较高层次的保险保障,两者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但这两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如2007年海南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后,试点市县海口、三亚、东方、屯昌的学平险业务大幅下滑。反之,如果商业保险的功能作用较好发挥,经营效益、效率等各方面表现良好,我们就能占据主动,积极发挥社会保险补充作用。

3.行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压力。国务院23号文件指出,我国保险业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还存在着三个不适应。海南省保险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都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从发展基础看,保险业还存在“五个”薄弱,即诚信建设薄弱、内控建设薄弱、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管理薄弱、人才队伍薄弱。一边是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边是行业整体发展落后的现实,要想实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担子还很重。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与不足,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与责任感,大力推动行业加快发展。

(三)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在增强发展紧迫感与责任感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发展的大方向。海南保险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探索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在发展方式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争抢业务型发展向开拓业务型发展转变。要善于发现公众的保险需求,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致力于做大市场。在发展业务时多想如何开展新业务,少想如何“虎口夺食”;多进行公平竞争,少搞恶意压价;多想行业合作,少想相互拆台。要思考如何把市场这块蛋糕做大,不能只顾着争抢分割蛋糕。二是由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海南保险业目前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保险机构特别是县域地区的保险机构数还偏少,从业人员特别是营销员队伍还比较弱小,在目前的情况下,适当地铺设机构、增员还是发展所必须的。当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这种外延式发展方式效果将逐渐减弱,必然要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三是由追求短期利益向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转变。目前,保险市场上还存在着销售误导、理赔难、弄虚作假、恶性竞争等问题,这些都是公司只追求短期利益,不注重公司和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表现。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处理好公司利益与行业利益的关系,避免对保险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要把维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好销售误导等问题,紧紧依靠广大消费者加快业务发展。

实现上述三个转变,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结构的优化带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调整业务结构。财产险公司要大力发展非车险,寿险公司要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意外等保障型险种。在销售产品时,要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推出可以满足其保险需求的产品,克服产品定位中“千人一面”的倾向。二是推动大城市与县域保险市场协调发展。这几年海南省县域保险业务发展很快,但从整体上看,还与海南省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近几年来,海南省县域生产总值一般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5%-60%,而海南省县域保费只占全省保费收入的23%左右,差距还比较大,必须迎头赶上。三是完善市场结构。加强市场监管,制定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市场退出实施细则等规定,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的保险机构,依法实施市场退出。按照省政府培育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要求,积极推动中小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公司发展,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鼓励发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保险兼业代理机构,逐步完善个人营销制度,培育诚信规范的保险中介市场。

三、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海南省保险工作的重心及思路

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2008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保险工作意义重大,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23号文件、省政府60号文件精神,深化保险改革,夯实发展基础,围绕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保险监管,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推动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海南省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服务。海南保险业要按照中国保监会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好字优先;拓宽领域,服务大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统筹协调,营造环境”的指导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保险监管工作,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

保险监管机构的两大职责是抓监管、促发展。前几年因保险行业基础薄弱,存在问题较多,监管部门在促发展上有所偏重。当前情况出现变化,行业发展有了较好的基础,监管部门的工作重心已偏向监管。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海南保监局将突出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切实加强改进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以监管促进和保障海南保险业发展。

1.管市场行为。一是与保监会上下联动,对总、分公司一条线全面系统检查,重点检查数据真实性、非理性价格竞争、挪用侵占保费等问题;二是完善非现场监管,加强风险动态预警监测,完善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继续推进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风险评估;三是推进分类监管,通过综合评价,将保险机构划分为好、中、差三类,在机构设立、现场检查频率、支持开展新业务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监管;四是以交强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为重点,加强服务质量监管;五是开展短期意外险等业务的专项检查;六是强化后续监管,对有违规行为的公司进行跟踪和督促整改;七是继续抓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2.管内控。一是继续贯彻执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开展对保险公司的内控评价和检查,督促保险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二是贯彻落实保监会《关于向保监会派出机构报送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审计报告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内部审计报告的报送、分析和管理制度;三是强化公司的内控执行力,切实执行客户回访、营销员品质管理、保费管理、经营合规性、风险性及数据真实性管理等制度。

3.管高管人员。一是加强高管人员的任前资格审查,同时注重任期的尽职监管,对高管人员实施履职的全过程监管;二是健全高管人员问责机制,依法追究高管人员在保险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个人责任;三是完善高管人员监管档案;四是完善高管人员培训机制,加大高管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其合法经营意识,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4.管偿付能力。按照保监会即将发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切实履行保监局在偿付能力监管中的职责。一是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财务信息等偿付能力监管基础数据的完善性和真实性实施监督检查;二是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风险,防止重大的市场行为风险转化为偿付能力风险;三是执行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采取的偿付能力监管措施,确保其在分支机构得到严格履行;四是识别、监测、防范和化解辖区内的重大偿付风险。

5.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一是认真开展信访投诉工作,实施海南保监局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严肃处理欺诈误导、拖赔、惜赔等不诚信行为;二是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作出相关行政处罚;三是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对其营销员和代理渠道的管理。

(二)推动重点业务发展,服务和保障民生

1.积极稳妥地发展“三农”保险。一是更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配合省财政厅等部门拟定2008年试点方案,争取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开办险种及覆盖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保险意识,提高投保率,特别是要下大力气解决橡胶树风灾保险投保不足问题;争取中央财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保费补贴;完善投保、理赔程序,协调好农业保险共保体各成员的工作关系,切实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二是在全省推动创建“保险示范镇”、“保险先进村”。努力争取省政府及相关市县政府支持,逐步推进这项工作,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与保险村建设相结合,使保险成为带动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民保障的重要抓手。三是积极发展小额保险。加强与银行、邮政部门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公司进行小额保险试点;鼓励保险公司开发费率低廉、以保障功能为主、适合低收入人群需要的产品。

2.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积极落实保监会与相关部委的联合发文,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多种方式推进责任保险发展。一是做好交强险工作。提高交强险服务质量,完善交强险理赔信息互换等机制,推行道路事故快速处理制度;切实做好新交强险费率出台后的衔接、宣传等工作;加强交强险核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完善信息披露方式;协调交警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不断提高交强险投保率。二是推动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修改完善火灾公众责任险方案、条款,争取上半年将试点方案报省政府。三是发展校方责任险。整合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资源,与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在全省各学校大力发展校方责任险。

3.加快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加大企业年金开拓力度,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积极向省内经营效益良好、管理规范的大企业宣传企业年金在税收优惠、吸引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争取在已有意向的企业中实现突破;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补充,要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提前准备,尽快转型,推出适销对路产品,转变销售模式,积极应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对学平险等业务的影响;继续开拓团体和个人养老险、健康险及意外险业务;结合医疗体制改革,推动保险机构开展健康保障委托管理服务;积极推动计划生育保险发展。

4.注重发展重点产业保险。继续发展企业财产险、工程险等业务,为海南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发展战略服务,特别是要服务好东线铁路、航天发射中心、金海160万吨造纸、洋浦保税港区一期等大项目;继续贯彻落实中国保监会、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保险工作的意见》,积极发展旅游业保险,重点是与省旅游局等单位开展前期调研等工作,共同推进旅游综合保险试点;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保险;建立信贸协作机制,发展进出口信用保险。

(三)加强保险文化建设,塑造先进的行业文化

行业文化是定富主席在全保会上讲话的一个新的内容,它作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织部分,关系到一个行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把保险文化建设工作与各项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抓紧、抓实、抓牢。

1.培育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行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一是充分调动保险机构在创新保险产品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分析人民群众的实际保险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要改变原来总公司推出什么产品我们就卖什么产品的状态,积极向总公司反映客户的现实保险需求,推动总公司开发这些险种,逐步实现客户需要什么产品我们就提供什么产品。新险种开发要有前瞻性,如游艇保险、旅游综合险、南繁育种险等等。二是创新销售渠道。加强银行渠道建设,稳步发展银保业务;大力推广网络、电话、社区网点等销售方式。三是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进保险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不断在提高投保、理赔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经研究,我们决定在2008年开展“保险理赔优质服务年”活动。省保险行业协会、各保险机构要统筹安排,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以此为契机扩大行业影响,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

2.培育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行业文化。发扬埋头苦干,开拓进取,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培育诚信规范、合规经营的行业文化,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强化依法经营意识,坚持诚信服务;培育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行业文化,实现保险公司与消费者,公司与行业,保险公司之间,个人与公司、行业之间的和谐。

推进保险行业文化建设,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要发挥监管机构的引导作用,统筹规划,形成有效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保险行业文化的内涵;要发挥保险机构的主体作用,将行业文化的实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抓好抓实;要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导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实现新闻宣传与保险文化建设相互促进。今年是海南建省20周年,我们准备在业内组织一场庆祝晚会,宣传海南保险业20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活跃行业气氛。

(四)抓好基础工作,增强行业发展后劲

1.加强保险统计工作。深入开展以保障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为核心的统计监督管理活动,对统计制度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自查与抽查,进一步加强统计现场监管,狠抓统计质量,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研究建立海南保险业发展的监测与评价指标,加强风险监测,为科学发展和监管提供依据;认真准备,做好保险业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健全保险统计责任追究制度。

2.加强保险信息化建设。各公司要做好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用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理顺并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固化各项内控制度;加快保险监管信息化,重点推进保险产品、机构、人员等基础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抓紧数据移植等工作,配合保监会部署使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配合保监会建立保险中介社会评价体系;研究保险公司信息化分类监管框架,加大信息安全现场检查力度,防范科技风险,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加强保险社团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对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的指导和监督,发挥保险社团在行业自律、消费者维权、行业内外协调、保险宣传、保险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服务行业发展。

4.加强保险调研。在全行业大兴调研之风,深入调查研究海南省保险业发展的热点、难度问题,总结发展经验,努力把握保险业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

5.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大力开展保险宣传,丰富和完善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普及保险知识,培育成熟理性的保险消费者。与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等单位积极协调,推动保险进党校、进中小学工作。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保险人才,改变以往靠挖角充实队伍倾向;面向行业内外吸引选拔保险业当前急需的精算、财会、法律等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核保、核赔人才;着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保险监管人才;完善保险培训制度,加强保险培训,不断提高保险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作者:王小平

第4篇:××年教育工作思路

石门县××年教育工作要点

×

×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坚持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提高队伍素质为关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统筹城镇教育和山区教育发展,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智育和德、体、美、劳全面发展,统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打造教育强县,树立石门教育品牌,推进我县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

二、主要指标

×××⒈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达,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达以上,初中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入学率达,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稳定在全省、全市前列。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以上。

×××⒉石门一中异地扩建工程第一期工程竣工,配套建设基本完成。启动新一轮危改工程。启动实验学校扩建工程。启动教育局机关建设。

×××⒊小学教师大专学历率达,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率达,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以上,培训骨干教师人以上。

×××⒋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高中学校、城区大型学校、部分乡镇中心学校校本部建成局域网,农村完小以上学校接入互联网,部分村小、教学点接通天网。

⒌教育大局稳定,确保不出现大的安全责任事故。

三、主要措施

(一)全面实施教育提质工程,打造石门教育品牌

×全面提升我县基础教育质量,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创建一批名优特色学校,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发挥教育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核心推动作用,打造教育强县,在全市乃至全省树立石门教育品牌。

×⒈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整合教育资源。启动新一轮布局调整,切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教育规模效益,注重坚持“三个结合”:即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与皂市水库移民相结合,城区学校布局调整与学位扩充相结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改、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对于暂时不能撤并的村小,变革原“四二分段”模式为“二四分段”模式,即保留一二年级,从三年级起集中到乡镇中心完小和片完小,片完小以上学校实行寄宿制。农村初中逐步向乡镇中心学校校本部集中。结合实施危改工程,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及设施的配套;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中小学校的防病能力;督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研究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留得住学生,又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家长满意。城区着重进行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启动实验学校扩建工程,扩充小学学位,严格控制老城区小学班额。启动教育局机关建设。

×××⒉实施优质教育扩充工程,促进学校改造升级。加强示范学校、名优学校、特色学校创建力度。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将乡镇政府所在地初中、中心完小建成窗口学校,创建成市级示范性学校。各乡(镇)要拟定创建示范性学校规划,年内乡镇政府所在地初中、中心完小要全部通过督导评估,形成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区域推进态势,以优质教育带动本地教育整体水平上升。推行“走教制”,乡镇中心学校以片完小为单位统筹配置英语、计算机、体艺等学科教师,这部分教师作为走课教师,除负责完小的教学外,还要承担片完小附近教学点的教学。发挥名校优势,扩大名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打响石门教育品牌,力争石门教育在常德处于领先地位。城区学校启动“名校工程”,努力将石门一中、一中分校、楚江一完小创建成全省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层次的名校。启动石门一中争创国家示范性高中、石门五中创省级示范性高中、大型民办学校创市级示范性学校工作。

×××⒊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县教育信息中心建设,逐步搭建集信息资源库、信息平台、办公平台、学籍管理平台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部分乡镇中心学校校本部建成校园网、完小以上学校接入互联网,实现与县教育信息中心的连接;教育系统推行电子政务管理,实现教育信息网上发布。强化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强化网络管理、学科教学课件设计的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创建力度。加强图书、常规教学仪器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其服务素质教育的效能。

××⒋实施全面育人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进一步加大扶贫助学工作力度,继续

第5篇:公司××年工作思路

×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把加快海洋滨海新区的发展列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当中,这意味着滨海新区乃至整个海洋地区将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这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滨海新区的建设为我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各路竞争对手也同样瞄准这一市场,纷纷发挥各自的优势,抢

抓市场机遇。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练好内功,转变观念,改进机制,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实现××××公司自身的快速发展。根据外部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明年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确定为“稳定、改革、发展”,也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并且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提升我公司综合实力的总体目标。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经营工作上水平。生产经营工作是我公司的中心工作,其他各项工作必须以此为核心,充分发挥促进和保障作用。在生产经营工作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客观认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地位,增强危机意识,放下架子,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从质量、周期和服务上保证客户满意。为此要继续贯彻全员经营的思想,用有序的生产组织保证生产经营,用技术创新带动生产经营,用优质的服务促进生产经营。全面提高经营工作水平。

市场信息是开展经营工作的宝贵资源,因此,职能部门要做好经营信息的管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经营信息中心,对经营信息统一管理,完善经营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估,解决信息共享问题,充分挖掘每条信息的价值,为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帮助。还要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加强对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统一协调指挥,发挥出全公司整体经营的优势。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业务人员的管理,通过制度约束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经营行为,通过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生产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专业应在巩固现有市场基础上,继续保持和扩大市场影响力,积极参与标志性建筑的××××竞标,积极开拓新市场、开辟新业务,要通过原位测试手段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成果的技术含量。测量专业要继续加强基础测绘,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政府部门做好服务,同时还要积极开辟日照观测等新的业务领域,并加紧星际公司的运作,尽快形成规模。管线探测业务要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能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基桩检测业务要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测试新技术,做好服务,并与重要客户和有关政府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为今后的市场放开做好准备。岩土施工专业首先要做好生产组织管理,抓好项目成本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这也是我们明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做到抓大放小,努力承揽规模大利润高的公建和工业项目。岩土设计要在深基坑支护项目上寻求新的突破。

为了抓住滨海新区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筹建滨海分公司,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不断扩大在滨海新区的市场占有率,并逐步站稳脚跟,开创生产经营工作新局面。

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改进我们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严密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执行力,切实保证各项决策和制度落实到位,特别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首先是抓好成本控制,特别是要完善单项工程核算,通过调整核算方式和核算体系,逐步向全成本核算过渡,真实反映项目盈利情况,从而增强经济管理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二是要加强财务工作的计划性,搞好资金的统筹管理,既要认真执行计划,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又要简化管理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适应市场环境需要。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为基层生产单位做好服务。三是加强财务经济分析,经济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所有生产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单位的领导要注意培养经济头脑,要用经济头脑部署本部门工作,并且对本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四是加强合同和施工方案评审,对合同报价、质量标准、工期要求等关键要素进行科学的评价,降低经济风险,扩大利润空间。

⒉做好生产组织管理。合理安排人员设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效率,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工程周期,维护我公司信誉。对施工和劳务型单位,要把现场施工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总结和推广设备承包和项目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降低成本消耗,保证施工质量。并且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和政策,加强宏观控制,不能以包代管。另外,作为我局安全工作的重点单位,安全生产始终是一向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有关部门要做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重大事故,保证

第6篇:××年教育工作思路

石门县××年教育工作要点

×

×

一、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坚持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

,以提高队伍素质为关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统筹城镇教育和山区教育发展,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智育和德、体、美、劳全面发展,统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打造教育强县,树立石门教育品牌,推进我县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

二、主要指标

×××⒈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达,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达以上,初中在校学生年巩固率达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入学率达,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稳定在全省、全市前列。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以上。

×××⒉石门一中异地扩建工程第一期工程竣工,配套建设基本完成。启动新一轮危改工程。启动实验学校扩建工程。启动教育局机关建设。

×××⒊小学教师大专学历率达,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率达,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以上,培训骨干教师人以上。

×××⒋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高中学校、城区大型学校、部分乡镇中心学校校本部建成局域网,农村完小以上学校接入互联网,部分村小、教学点接通天网。

⒌教育大局稳定,确保不出现大的安全责任事故。

三、主要措施

(一)全面实施教育提质工程,打造石门教育品牌

×全面提升我县基础教育质量,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创建一批名优特色学校,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发挥教育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核心推动作用,打造教育强县,在全市乃至全省树立石门教育品牌。

×⒈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整合教育资源。启动新一轮布局调整,切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教育规模效益,注重坚持“三个结合”:即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与皂市水库移民相结合,城区学校布局调整与学位扩充相结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改、寄宿制学校建设相结合。对于暂时不能撤并的村小,变革原“四二分段”模式为“二四分段”模式,即保留一二年级,从三年级起集中到乡镇中心完小和片完小,片完小以上学校实行寄宿制。农村初中逐步向乡镇中心学校校本部集中。结合实施危改工程,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及设施的配套;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中小学校的防病能力;督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研究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留得住学生,又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家长满意。城区着重进行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启动实验学校扩建工程,扩充小学学位,严格控制老城区小学班额。启动教育局机关建设。

×××⒉实施优质教育扩充工程,促进学校改造升级。加强示范学校、名优学校、特色学校创建力度。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将乡镇政府所在地初中、中心完小建成窗口学校,创建成市级示范性学校。各乡(镇)要拟定创建示范性学校规划,年内乡镇政府所在地初中、中心完小要全部通过督导评估,形成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区域推进态势,以优质教育带动本地教育整体水平上升。推行“走教制”,乡镇中心学校以片完小为单位统筹配置英语、计算机、体艺等学科教师,这部分教师作为走课教师,除负责完小的教学外,还要承担片完小附近教学点的教学。发挥名校优势,扩大名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打响石门教育品牌,力争石门教育在常德处于领先地位。城区学校启动“名校工程”,努力将石门一中、一中分校、楚江一完小创建成全省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层次的名校。启动石门一中争创国家示范性高中、石门五中创省级示范性高中、大型民办学校创市级示范性学校工作。

×××⒊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县教育信息中心建设,逐步搭建集信息资源库、信息平台、办公平台、学籍管理平台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部分乡镇中心学校校本部建成校园网、完小以上学校接入互联网,实现与县教育信息中心的连接;教育系统推行电子政务管理,实现教育信息网上发布。强化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强化网络管理、学科教学课件设计的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创建力度。加强图书、常规教学仪器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其服务素质教育的效能。

××⒋实施全面育人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进一步加大扶贫助学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上学问题。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增加高中学位,使我县高中阶段入学率上升至。突出德育首位,将德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践环节。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管理体系。强化“科研兴校”意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新课程教改科研,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

新课程评价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考试评价机制,建立适应课改的对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发挥新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抓好“两课两操”,力争初中、高中学生体育达标率在%以上;强化学校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卫生防病工作。

×⒌实施教育人才工程,铸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抓好小学教师第三轮、中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实际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重点培养英语、计算机、体艺等学科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启动“名师工程”,选拔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实施素质教育成效突出的教育名家,造就一支由名校长、特级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名优教师队伍。推行骨干教师到名优学校学习制度、名优学校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成长创造条件。要树立一批长期扎根农村一线教师的先进典型,充分利用《石门信息导报》、石门电视台和教育信息网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先进典型来引导广大教职工,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

(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⒈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做到“保工资、保入学、保安全、保运转”。积极争取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逐年提高,积极探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有效机制,积极争取多渠道教育投入。强化对学校财、物的监管,乡镇所辖中小学继续实行报帐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测和管理。加强对财务管理的过程审计,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投资效益。勤管办充分发挥在勤工俭学工作上的指导、开发、协调和引导功能,促进学校增收。

×××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启动教师人事代理,发挥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的作用。出台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应聘管理规定,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师双向流通创造条件。加强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推行民办学校教师凭教师资格证上岗的准入制度。深化教师聘任制、校长负责制,逐步推行绩酬挂钩制。加强教工劳动管理,强化教工劳动纪律。

×××⒊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保持强劲发展态势。深入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县政府名义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向民办教育流动。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土地征用、教师调配等方面给予优惠,学校招生、教师评优评职等纳入统一管理。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强指导,强化年检,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鼓励、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办学、校校联合等办学模式,给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造民办教育窗口学校,扶持澧斓完全中学、瑜远中学等学校创建成为民办教育窗口学校,带动和辐射全县民办教育的整体发展。

×××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办好所公办示范性职业学校,吸引民营资本,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培育职业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鼓励支持职业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资源,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

(三)加强教育行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⒈不断加大依法治教力度,规范办学行为。以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为重点,防止教育乱收费反弹,强化“纠风”工作。加大监督与查处力度,强化内审监督,对违纪违规违法人员进行严肃查处。

×××⒉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责任追究制,促进干部、教师的廉洁自律,规范从政从教行为,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校务和政务公开工作,使之不断规范、系统和深入,发挥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在纠风减负、源头治腐上的制约作用。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教育内部监督机制。

×

(四)加强教育督导评估,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⒈继续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完善督导和监测手段。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强化“督政”职能,加强与县人大、县政协及“两办”督查室的工作联系,每年至少联合组织两次对乡镇政府的教育专项督查,依法监督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发展职责。结合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实绩督导考核迎检工作,认真抓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督查督办。加强对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督查,切实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⒉积极贯彻落实“五项学校保护制度”(对学校挂牌保护制度、对农村学校实行零行费制度、首查不罚制度、罚款集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打造平安校园。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教育良好的形象。

第7篇:2013年经济工作思路

一、总体要求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县委十六届七次全会精神,继续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村镇增容”三大目标,实施“生态立镇、工业强镇、药业兴镇、旅游活镇”四大战略,落实“开放带动、产业带动、项目带动”三大举措,抓好“农业产业开发、工业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旅游和水力资源开发、村镇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六件大事的总体工作思路,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为主线,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积极保障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2012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增长30.5%。工业总产值达到0.8亿元,增长35%。农业总产值达到0.6亿元,增长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增长36.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0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亿元,增长20.5%。粮食总产稳定在1.2万吨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1‰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县上下达任务。

三、工作重点:

(二)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坚持“非进即入”原则,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全县经济结构优化相协调。认真实施全民创业

计划,支持个体创业这加快发展,支持山阳在外企业家回山投资创业,支持农村能人创办企业,全年发展私营企业5家、个体工商户20户,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000万元,增长30%,占生产总值的50%。

(三)以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将2012年确定为“项目建设推进年”,提高项目工作水平,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1、超前谋划储备项目。按照“主动跟进、积极融入、承接辐射”的思路,紧紧围绕矿产、生物、水力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矿产开采、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特色农产品、水电、路开发五大支柱产业。每村策划储备项目2-3个,至少有一个在建项目开工。

2、拓宽项目筹资渠道。高度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加强同上级沟通衔接,争取更多的国债及中省市县专项资金。充分利用我镇各种优势和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坚持财政、计划、主管部门三条线运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中省市县计划盘子。积极组建小额信贷公司,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多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银企合作,引导银行扩大信贷资金规模,增加财政贴息额度,带动社会投资。

3、高校规范实事项目。坚持做好重大项目科级领导包抓制度,争取冷安路开工建设,完成户合公路续建工程,新建杨地35kv变电站建设项目。延伸电视光缆5公里,电信光缆20公里,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00户、数字电视用户100户、宽带端口扩容150线,新建电信天翼3g通讯基站2个。建好杨地街道原规划

项目,完成杨地敬老院建设项目。认真组织开展对各村重大工作观摩活动,逐步建立村级重点工作观摩屏蔽机制。

4、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把规划编制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划编制坚持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各村各单位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十二五”项目储备达到5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

(四)以重点景区对外开放为目标,着力抓好旅游开发。利用福银高速商漫段开通的区位优势,以“旅游开发突破年”为抓手,着力打造“秦岭奇观-山阳天竺山”旅游品牌,全年完成旅游接待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

1、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投资1000万元完成月亮洞景区入山大门、停车场工程建设,改造上山道路、洞内灯光及安全设施,确保年底恢复正常接待旅游。

2、加快开发旅游产品。围绕核桃、九眼莲、华山松籽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和民间传统工艺品,开发具有杨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旅游商品营销网点,开发休闲度假游、生态观光游、登山健身游、田园农家体验等系列旅游项目,适应游客消费需求。

(四)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着力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及优惠政策,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及大学生、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工作,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做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人。

2、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大民生领域

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特困户、残疾人以及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沿线乡镇参保率80%以上,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民生八大工程和扩大内需项目为重点,抓好经济适用住房、乡镇政府基础设施、校舍安全工程、中心敬老院、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居民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建设,确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

3、转变作风,提高落实能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作风,激情干事、快捷高效的作风,践行宗旨、亲民爱民的作风,全面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4、廉洁从政,树立政府形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的作用。加大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第8篇:2010年经济工作思路

为了搞好2010年经济的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市经济办安排的各项任务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特制订2010年工作计划思路,要求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不断优化我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统一,

实现良性互动。继续鼓励我区企业到中西部、东北地区及“山海协作工程”对口地区去投资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区特色优势,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产业合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我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整体水平。

(二)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工程。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省、市山海协作工程工作精神,,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拓展平台,扩大合作。明年力争达成山海协作项目,帮助欠发达地区有组织地输出劳动力。积极参加2010年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牢固树立“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结对任务,有针对性地推动几个山海协作新农村建设项目。特别要加强对口地区丽水龙泉市的合作与交流,切实帮助对口地区加快发展。积极为对外投资项目申报省级重点合作项目银行贷款贴息补助。

(三)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努力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且,根据市政府协作办统一要求,由区政府财政性无偿提供“扶贫工程”资金,援建四川广元市元坝区、青川县,重庆市涪陵区,以及“山海协作工程”对口地区丽水龙泉市的公益事业。创造性地与对口地区经济合作的互补性,积极引导企业到对口地区投资发展。

(四)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完善考核办法。

1、建设一个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平台,为我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上新台阶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2、认真做好每个季度的国内引进统计,准确和全面掌握国内引进工作情况,及时上报。

3、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和对口地区开展劳务协作的途径,搭建好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

第9篇:分局2010年工作思路

分局____年工作思路

____年,是分局抢抓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分局将在市局和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审时度势,立足本职,奋发有为,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充分履行工商职能,扎实有效发挥作用,为建设新区、发展新区,打造××新“××”和××新城做出积极的努力

一、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找准工作方向定位。分局将紧紧围绕××市局和管委会的中心工作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管委会“三年行动计划”为近期目标,以____年分解指标为年度目标(排出年度实事工程,细化年度计划),争取全面超额完成,进入××市局和管委会考核的优秀行列。

二、以更加严格的要求,提升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我们分局成立将近三年,基本完成了初创的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努力,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勤奋踏实,推动工作上新的台阶。努力实现六个转变:

_、要从以打基础为主,逐步转到上台阶、上水平上来;

_、要从考核工作被动应付转到主动应对上来;

_、要从各项工作面面俱到转到应地制宜、突出重点上来;

_、要从常规工作逐步转到富有特色、开拓创新上来;

_、要从注重工作的数量转到重视效率和质量上来;

_、要从侧重于服务转到全面履行职责上来。

三、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全力促进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工作中牢固树立_个理念:

_、树立“发展一个市场主体就是点燃一份希望”的理念,用宽松的准入环境促进新区的发展。分局窗口对重大投资项目、三产项目、现代服务业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放宽准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_、树立“留住一个项目就是增强一份信心”的理念,用务实的帮扶举措呵护发展。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开展信用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培训引导、政策扶持等举措,为新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服务。

_、树立“解决一个难题就是注入一份动力”的理念,用有力的融资平台支撑发展。分局积极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股权出资登记,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规范发展,切实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_、树立“规范一个行为就是营造一份环境的理念”,用过硬的队伍素质保障发展。

一是加大流通领域食品等商品的监管,营造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继续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不断深化食品安全“五进“工程;特别是做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许可证的把关与发放工作,切实加强放心店配送制度的落实和村级农贸市场的整治规范工作,力争在辖区经营食品的集贸市场、商场、超市___%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食品经营店铺___%建立进货台账制度,彻底取缔无照经营小食杂店、小摊点的目标。坚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真正建立起食品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二是依托网络,切实加强消保维权工作。全力推进_____网络五进工作,努力实现全覆盖,力求把消费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解在企业。围绕_.__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维权法律意识,加强对各类举报投诉的处理力度,及时化解纠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

四、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提供廉洁高效的服务。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督查推进、强化工作执行、强化责任落实,全面实行“五心”服务:窗口贴心服务、执法诚心服务、维权倾心服务、解困暖心服务、帮扶连心服务,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最高的工作效率,努力做到让领导满意、让企业满意、让群众满意。

上一篇:建设美丽新中国教案下一篇: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