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中考历史试题

2023-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历年中考历史试题

中考历史试题考查核心素养程度的学理分析

关键词 中考,核心素养,考查要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教育方针在学科课程中的具体表现。初中历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的中考,主要测量学生初中三年学习后所具备的素养内容与层级。命制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程度的试题,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理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要点,确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层级重点,以此为依据命制中考试题等,是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程度的基本学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维度,规定了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受此启发,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養的关键内容,也可从这五个维度入手,但应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质。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即指导史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它由基本观点与主要方法构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唯物史观定性为历史观和方法论。①与初中生发展特征相结合,核心素养视域中的唯物史观,主要包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两个领域三个要点。

1.基本观点领域。本领域主要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人与历史间关系。如人是历史的主体,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历史。二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如人类社会整体呈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趋势、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产力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社会存在决定思想观念等。

2.基本方法领域。本领域主要包括一系列基本原则。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将历史人物置于其生活时代考察;阶级分析法,等等。

(二)时空观念

史事是具体时间和地域发生、发展的史事。不同历史阶段,人类记载时间的方式也不同。时间和空间,又是历史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不同时空框架,体现了不同的研究旨趣。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时空观念定性为“意识和思维方式”。②结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可从两个领域确定其内容要点。

1.时空特性领域。本领域包括六个要点。一是时空是史事的必备要素。史事具有时空特质,史事一定是具体时间和地域的史事。二是记载时空方式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人类记载时间和空间的方式不同。三是时空有程度之分。历史时间一般分为年月日、时代、世纪等层级;历史地域也可分为县乡、省、地区、国家、洲等层级。四是纪年可换算、地图可转化。不同纪年方式都可以换算为公元纪年;不同时期的地图也可转换为现代地图。五是编年或大事年表是一种撰史方式,体现作者史观。六是断代划分或地域选择体现研究旨趣。不同断代划分或地域选择,其起点与终点的标志性事件也不同,体现研究者不同的研究旨趣。

2.重要史事领域。本领域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单个具体史事主要包括时空定位,明确时空背景、史事过程与特征、历史意义等。系列史事方面,主要是按发生时间先后或按地域不同编排史事。

(三)史料实证

史料是史学的标志性内容。史学研究基于史料,成于史料。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体现了史学的实证特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史料实证定性为“态度与方法”。①结合初中生特质,史料实证可从史料学和史学两个领域确定内容要点。

1.史料学领域。本领域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史料的简要定义、主要分类与基本特性等。二是收集史料的主要途径与方法等。三是使用史料的基本方法等。

2.史学领域。本领域关键内容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解读简短的权威史料。即知道史料传达的基本内容;推理史料作者的主要意图;知道史料体现的历史时代特征等。二是判断史料价值。即依据标准判断史料的真伪,以及判断史料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等。三是利用史料解决问题。运用简单史料解决简单的历史问题等。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属于研究结果的历史表述范畴,体现了历史著述的重要特质。张耕华先生将历史学分为“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规律的概括、历史意义的评价。”②其中后三方面属于历史解释范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解释定性为“态度、能力与方法”。③可见,历史解释主要属于认知范畴,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解释的性质与内容两个领域。

1.历史解释的性质,本领域主要包括五个要点。一是教科书等学习材料有史实与解释之别。二是同一史事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历史解释。三是历史解释有客观程度之分。四是历史解释体现了史著的重要特质。五是历史解释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

2.历史解释的内容。本领域主要包括六个要点。一是叙述历史过程或描述历史现象。二是分析历史因果关系。三是归纳、概括历史规律认识。四是比较史事异同。五是评价历史事物。六是依据任务,对具体史事进行客观综合的历史解释。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涉及情感、意志等领域,属于历史价值观范畴。它是最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清现实,认准未来,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表现。对初中生而言,家国情怀尤为重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家国情怀定性为“人文追求”“情感”“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④结合初中生发展特点,家国情怀的关键内容主要有三个领域。

1.认识自我领域。本领域主要有四个要点。一是是情感与审美境界(历史人物具有丰富情感与不同的审美境界)。二是信仰与精神追求(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三是认知、情感、意志与精神等领域的和谐共进。四是价值观与人生观(认同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树立正确人生观)等。

2.认识他人、社会与国家领域。本领域主要有五个要点。一是换位思考(走进历史人物体验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中华民族形成规律(认同并内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中国历史发展规律(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然选择,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正确的国家观)。四是文化内涵与文化观(理解并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正确文化观)。五是国际视野(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广阔的国际视野)。

3.追本溯源、讲求证据的意识领域。本领域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任何事物、事件或人物,都有产生、发展过程,追本溯源,有利于准确理解事物、事件和人物等。二是寻求证据,是理解事物、事件或人物的前提条件等。

(一)划分层级的理论框架

认识论是制定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重要依据。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继承了布鲁姆的研究成果,是制定具体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主要理论框架之一。豪恩斯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动作和行为等四个领域。①其中,心理动作领域强调动作技能,行为领域强调综合表征,这两个领域不容易通过试题考查出其发展程度。在命题测量视域中,主要是认知领域,并兼顾情感领域。

1.认知领域的分层框架。在认知领域,我国教育界基本借鉴并简化了豪恩斯坦的分类体系。如盛群力先生将认知领域划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主要层级。其中,了解水平具体分为陈述、辨别和再现三个子层级;理解水平具体分为转换、解释、推断、分析、综合等五个子层级;掌握水平,具体分为价值判断与选择、模仿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并且,上一层级包含下一层级要求,即运用层级包含理解层级的要求。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即沿用了这种分类标准,将知识与能力划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主要层级。③其中,识记相当于了解水平,运用相当于掌握水平。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层,在认知领域即可借鉴这种分层框架。

五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在认知领域,按其属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具体如表1所示:

2.情感领域的分层框架

情感领域,可在豪恩斯坦目标分类体系基础上,适当简化,即将情感领域分为接受、认同、内化和外化等四个层级。其中,接受层级,重点在有意识、有意愿和关注对象。认同(反应)层级,重点在默许、依从和评估。内化(信奉)层级,重点在信任和承诺某一价值观并将其视为指导原则。外化(展露个性)层级,重点在依据价值观和信念展示及调适自己行为。④

在情感领域,按其属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情感领域在教育测量评价视域中主要是认同层级,但都需建立于认知领域的理解层次。

(二)五大维度层级划分中的考查重点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两个层面的内容要点,在认知范畴中的层级要求如表2所示。

唯物史观中的基本观点,重点在理解,即学生能转换、解释、推断、分析、综合人与历史间关系、历史发展规律等领域的要点。历史研究基本方法领域的重点层级在运用层级,即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则,考察简单的史事,如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同时,唯物史观还属于情感范畴,其重点层级是认同层级,即学生能默许、依从和评估唯物史观中人与历史间关系、历史发展规律等领域的要点。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其学习机制主要是,先识记与理解,再接受和认同,进而运用、内化。在命题视域中,唯物史观的考查,一般不单独成题,其考查方式、路径等都与考查其他四个维度素养相结合。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分析史事,就属于考查历史解释素养范畴。但唯物史观可作为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或试题主题,统领整个试题。

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主要属于认知领域,它的时空特性和重要史事领域的内容要点分层,可如表3所示。

属于识记层面的主要是时空特性中的前三项内容要求,一般不作为考查重点。时空观念的重点层级首先在理解层级,包括时空特性的后三项内容与单个史事。前者指换算纪年、解释编年体史著内容、归纳断代划分理由等。后者包括从时、空、人等方面准确定位具体史事,知道其史料依据、分析其产生背景、梳理其演变过程(内容)、概括其发展特征、归纳其历史影响等。其次在运用层级,主要指按时间先后或地域排列系列史事。上述时空观念的四个理解层级与一个运用层级,是中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单个史事的两方面要点,其理解层级更是中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层级。

3.史料实证。史料实证主要属于认知领域,其具体要求如表4所示。

属于识记层级的史料学领域的内容要点,一般不作为中考试题考查内容。史料实证的重点层级有两个。一是理解层级的解读史料,即知道史料讲述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归纳出主要历史信息。二是运用层级的利用史料解决问题,即在准确解读的基础上,能整理史料,并完成任务。运用层级中的价值判断,即依据标准判断史料的真伪,确定在研究问题中的作用等,目前还没有作为单独考查内容命制试题。

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主要属于认知领域,其层级划分,具体如表5所示。

识记层级的四个历史解释性质的内容要点,一般不作为考查重点。历史解释的重点层级在一个理解层级,即能说出解释历史的视角,并能说出理由;六个运用层级,即六个历史解释内容要点,它涉及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者主要指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评价及综合运用等能力,后者则要求逻辑清晰、表达流畅、符合要求等。运用层级的六大历史解释重点,是中考试题考查的最高层级目标和内容。

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主要属于情感领域。情感以体验为主渠道,美感以品味为主渠道,意志以反思為主渠道,信仰以感悟为主渠道。同时,家国情怀的三方面内容,也属于认知领域,前两方面内容属于理解层级,后一方面内容属于运用层级,如表6所示。

认知分层中的家国情怀维度,其重点在理解层级的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与社会自然等,即能转换、解释、推断、分析、综合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与社会自然的各五个要点,如能推断具体历史人物所具有的丰富情感与不同的审美境界等;再如能走进具体历史人物,体验并解释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中考历史试题,在考查家国情怀素养程度时,主要以认同层级为主,即以理解层级为主。追本溯源与求证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应属于运用层级,但目前还没有试题专门考查这一重点层级。

连云港市中考历史命题组,依据上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层级,探索命制了2018年中考试题。其中,下文例题(连云港市中考历史第38题,有微调)是比较典型地考查考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程度的试题。

(一)制定多维细目表

依据核心素养要点与重点,制定多维细目表,是命题的关键环节。本题即根据上述核心素养的层级重点,制定了多维细目,见表7。

(二)根据细目表命制试题

试题以历史人物的学习过程为线索,并将这一过程大致分为比较、联系、体验和感悟四个阶段,创设情境,设置四组相对独立的问题群,分别涉及历史人物的行为(史实)、关键历史人物的思想及影响(史料)、重要历史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观、价值观(体验)、关键历史人物的整体印象(表达)等内容。具体试题如下。

历史学习就是用过去“人”的经历感染、熏陶、启示我们立足现实,走向未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能领会政治家的精神。康有为与孙中山虽同生于广东省,但人生轨迹却不同。完成下列表格并归纳两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

(2)“联系”能感受思想家的魅力。概括下列材料的思想主张,分别写出这一思想在1917—1924年间俄国的主要表现。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1848年)

(3)“体验”能感悟“常人”的情怀。指出下列材料中“国事”的基本含义,从材料中你能体验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恨。国事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林觉民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前

写与妻子的遗书

(4)“运用”能领悟科学家的品质。据右图(当时讽刺达尔文的漫画,图画略)写出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和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

(三)试题命制思路分析

试题用历史学习过程(用过去“人”的经历感染、熏陶、启示我们立足现实,走向未来)统领试题的同时,又突出了试题重点(重要历史人物在他们经历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要素),两者有机结合构成本题主题立意。

第一组问题群,在比较中认识历史人物的个性与魅力。康有为、孙中山出生于同一省份(广东省),因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政治追求也不同,但都以挽救国家危亡为己任,都有着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试题落脚于康有为、孙中山在三个关键节点的重要行动。考查在新情境中史事的时空定位、历史解释中的归纳史事间共同点等重点层级,同时暗示考生认同康有为、孙中山两人的人生追求和顽强毅力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渗透唯物史观中将具体史事置于特定时空中考察等内容要点。

第二组问题群,在联系中感受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本问题群以联系为线索,从节选《共产党宣言》的史料切入,要求考生概括史料中的主张,并联系俄国历史相关内容,简述这些主张对俄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试题首先要求解读材料,获取材料历史信息,考查史料实证中解读史料这一重点层级,涉及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其次,试题要求联系俄国历史,归纳这些主张转化为行动的主要表现,考查時空观念中时空定位、历史解释中归纳史事等重点层级。两小问都渗透唯物史观中具体史事置于特定时空考察、思想认识与社会存在间关系等内容要点。

第三组问题群,以体验感悟历史人物情怀为线索,用节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为材料,创设情境。要求考生理解材料,并体验材料反映的作者情怀。运用想象等能力,基于史料,感受、感悟历史人物的所痛(面临的难题)、所求(解决问题的取向或预期)、所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及依据)、所行(解决问题的行动)、所感(对问题解决的反思)等,是初中历史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本题从理解材料内容起步,引导考生进入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人物的丰富情怀。试题主要考查史料实证中解读史料、家国情怀中认同层级的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等重点层级,涉及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第四组问题群,以运用和感悟历史人物品质为线索,用当时讽刺达尔文的漫画为情境,要求考生依据漫画蕴含的历史信息,写出自己心目中达尔文的形象,重点是写出他的科学成就和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试题考查史料实证中解读史料、历史解释中依据任务客观全面解释史事、家国情怀中认同层级的认识他人等重点层级,涉及综合运用以及逻辑清晰地表述史事的能力。

四组问题群,统领于学习过程这一主题,涉及中外历史中的重点知识点,形散而神不散,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同时,四组问题群,每组问题群都以某一维度核心素养的重点层级为核心,又兼顾其他维度核心素养的重点层级,具有很强的融通性。当然,初中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初步探索和尝试阶段,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更是处于摸索阶段。但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要点出发,依据学习目标分层理论,确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层级,以此作为考查目标和主要内容,并结合初中生学情和认知、心理特征命制试题,这一基本学理应该是科学的。相信只要按照这一思路不断探索,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必将越来越成熟。

【作者简介】刘俊利,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连云港市教研室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李婷轩】

作者:刘俊利

第2篇:基于计量史学的2019年中考历史试题的呈现及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借助于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作为媒介,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实现考试的甄别功效,其中计量史学在中考历史试题中有所呈现,成为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一大亮点。笔者结合2019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尝试探讨计量史学的内涵以及如何应答。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计量史学的内涵

计量史学是运用数学中的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侧重于研究事物的数与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过于注重事物道德与价值的评判,从而忽视了量的分析与研究。

在史学研究中,注重对事物量的研究,自古已有。《汉书·食货志》中, 详尽记载了大量的数字资料,比如“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但是,作为一门科学的方法论,“计量史学”是伴随着近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历史学家们将信息和数学理论加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史学研究领域,通过处理资料和制作数理模型等手段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称为“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的程序包括:搜集数据资料;整理数据资料;建立数学模型;验证理论;预测未来和制订政策。具有如下特点:研究对象:由一般个体扩展到群体;用数据说话,说服力更精准科学;以数学表达,语言更精炼;由定量到定性的结合更精当。计量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指出:“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科学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境地。”计量史学的出现赋予历史学科以现代科学性, 使之获得新的活力。计量史学在史学研究中有着其它研究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基本功能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1.为研究对象的定性提供数量根据。通过分析量与质的辨证统一,进而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性联系,提供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2.以其准确性提出问题, 用清晰而不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描述历史发展过程。3.电子计算机在史学领城的使用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史学研究结合的表现,使计量史学具有现代意义。

所以计量史学作为一种新的考查方法,迅速受到中考历史命题者的青睐,应用越来越广泛。下表是2019年各地中考历史试题中计量史学的运用情况:(不完全统计)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在2019年中考中的考查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的趋势!实际上这类题的得分率与命题者的期望值普遍有差距!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计量史学在中考中的应用做一个专项的研究和总结,这里我以2019年各地历史中考试题为例,说明计量史学在中考中的应用,期望能够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与关注。

二、试题举例及其解答方法

1.饼状图

饼状图是用圆周内扇形面积大小表示某一数值大小及其变化的一种平面图形,有二维、三维图两种。饼状图能够直接以图形的方式直接显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采用图形的方式,更加形象直观。但需要注意的是饼状图内显示的是相对数值而不是绝对数值,也就是说饼状图无法看出总量变化。

做此类题目时,先看图例所代表的内容,整个图表的构成部分内涵,通过各个组成部分在整图中的占比情况来分析蕴含的变化,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而联系问题进行分析,解答问题。

例1:(四川宜宾·8)下图反映了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初美、日、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日本工业发展速度超过欧美

B.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C.西欧始终占据工业主导地位

D.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研究方法与世界现代经济史的结合,经济史也是计量史学在中考中应用的最多的领域。从定量分析来看,观察三幅图,日本比重由1.6%到9.5%再到18.2%,比重越来越大;西欧比重由20.86%到28.8%再到37%,比重越来越大;而其他地区比重由29%到23.87%再到11.5%,比重越来越小;美国比重由48.6%到37.83%再到33.3%,比重越來越小。从定性看,西欧、日本利用外部援助、科技革命、制定经济政策等,经济逐渐好转;而美国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后,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可以说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故D正确。

2.柱状图

柱状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为变量的表达图形的历史统计报告图,由一系列高度不等的纵向条纹表示数据分布的情况,用来比较两个或以上的价值(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条件),只有一个变量,通常利用于较小的数据集分析,也可用来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柱状图亦可横向排列,或用多维方式表达。

解答柱状图的步骤是先读图,判断数据变化情况,核实信息内容,通过柱状图材料所展现的数据变化,判断材料所蕴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题目的问题,按照问题的要求作答,全面提取分析数据材料所蕴含的信息。

例2:(苏州·6)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研究方法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结合。从定量分析来看,观察上图,英国制造品输入中国的年平均数在1843~1847年增加,而到了1848~1852年下降了,等于先高后低,故A项错误。从定性看,联系所学知识,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但很快就降下来的根本原因应该取决于中国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例3:(安徽·4)图2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研究方法与经济史的结合。从定量看,从数据上看,材料反映的是1912-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都呈增长趋势。从定性看,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所以该图反映了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故选D。

3.折线图

折线图是利用曲线的升降起伏变化来反映历史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律的统计图。折线图可以显示随时间(根据常用比例设置)而变化的连续数据,因此非常适用于显示在相等时间间隔下数据的趋势。它非常直接、直观地反映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趋势图,和表格类图表题一样减少了不必要的繁琐的文字叙述并容纳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常被命题者应用到试题中,值得重视。

解答折线图要考虑到每一个区间内折线的变化,去猜测、判别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例4:(河北·15)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英国棉手织工场工人和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统计图(单位:千人)

A. 甲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 乙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 乙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与工业革命的结合。从定量看,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甲线显示从1806年到1866年工人数量一直增长,乙线显示从1826年到1866年工人数持续下降。那么再结合我们的所学知识可以进行定性分析,结合图中“英国”“1806年到1866年”,此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厂形式的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场生产,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下降,故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故C符合题意。

4.表格法

历史表格用准确的数据能够反映不同历史区间的同一领域的变化。历史表格具有文字量少、历史信息大等特点,受到了中考历史命题者的青睐,在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大量应用。

解答表格题要先看表头,有哪些项目名称,然后再看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再注意各个数据之间的变化关系,继而依据各个关系判断历史事物的变化背景、特征等,得到我们所需的信息。

例5:(苏州·20)计量统计分析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下表信息,下列选项中对列强实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美、德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

C.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

D.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试题解析】本题体现了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与世界近代经济史的结合。从定量看,材料中,在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产值排名第一,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值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然而在1870-1913年期間,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工业产值排名第三,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值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从定性看,20世纪初美、德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二,超过了老牌帝国英国、法国,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不再是一枝独秀,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乎同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中美国和德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一些主要的发明都是由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完成的,故A符合题意;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表述错误,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三、计量史学试题的应对策略

计量史学试题呈现具有直观性、变化性和对比性、时间性,便于精确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中考历史试题中被大量运用。做好这类试题,通常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在备考复习中通常让学生按照如下程序做题:第一、阅读主题,主题是整个试题的灵魂,数据图表材料就是围绕它呈现的。第二、阅读问题,带着问题看图表,其中要注意主题,看看是否有时间限制,图表上每一个数据文字都不能放过。其中数据注意大小变化,饼状图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柱状图注意高低变化,曲线图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第三、提取问题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运用唯物史观的逻辑认识方法,根据问题的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探究,完成获取和解读信息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等不同问题。

计量史学说到底还是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在中学历史学习中,我们不能抛开历史知识来单纯地学习史学方法,要把方法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对史学方法,还是对解题方法的学习,都要以知识为载体。

作者:周学平

第3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中考试题命题立意研究

摘 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课堂教学中采用中考式语言,让学生能切实理解和感悟历史,在中考复习时更要提炼历史知识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判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中考成绩,更能真正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试题命题

一、问题由来

2019年中考即将拉开帷幕,回想2018年中考,安徽省历史学科的难度再一次遭到“吐槽”,吐槽声不仅来自于学生,也有一线的毕业班教师。教师抱怨难度大,传统以夯实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只能拿到基础分,中考历史复习该何去何从;学生反映难度大,题目看不懂,搞不清问的是什么,只能凭着感觉走,对自己的答案准确度不能确定。

历史“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学生get不到命题的“核心”“立意”和“理念”,不能洞察命题者出题的中心思想,无法深入理解材料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答题也就无从下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强调的“审题”“解题”比“答题”更重要。那么,命题理念到底是什么?学生理解能力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复习和自我命题时,依据2011新课程标准,寻找“立意点”,准确定义命题的方向。

二、试题分析

分析近几年安徽中考试卷,就命题的立意点,其转变趋势越来越明显,即从注重对历史知识点的检测到对学生历史分析理解等能力的考查再到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体现历史学科既有基础性,又有人文性和科学性。中考是历史教学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历史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除了教授历史知识之外,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服务。课标和考纲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虽然2011年课标中没有明确历史学科素养,但隐藏在课标各项内容中,尤其是2011年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更是我们关注点所在,也是命题的“理念和核心”所在。

下面我就以近两年安徽历史中考试题为例,结合自己平时命题的经验,简要分析历史学科素养“家国情怀”部分的命题立意。

命题的“立意”点之一:尊重中华民族文明成果

2011年新课标表述: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2018安徽中考)11.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 的称赞。

(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 》,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立意点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通过中国古代在农学、科学、医学等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囊括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文化底蕴等各个方面,是历史教学中树立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渠道,树立学生“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到今不曾中断,历经蹉跎不掩辉煌,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民族有着最为顽强的文化记忆,最为深沉的文化认同。”[1]

命题的“立意”点之二:近代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

2011年新课标表述: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和沧桑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通过对中华民族所受的灾难,危机忧患意识及在国家面临危机时一些仁人志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这其中的责,正是体现一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近代史部分,課本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以这些历史人物为榜样,以他们的事件为载体,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树立他们居安思危的意识,小到班级、学校、家庭,大到国家,当出现困难时应该表现得沉着冷静和责任担当。

例:(原创)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洋务之枝叶,非其根本”“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谭嗣同

(1)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谭嗣同等人又做了怎样的探索?(3分)

材料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瞿秋白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瞿秋白肯定了该事件在哪些方面的积极作用?(3分)

材料三:“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青年杂志》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新”的具体内涵。(2分)

(4)综合以上,近代我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是什么?(2分)

本题以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近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立意点,以人物言论为主要的呈现形式,从材料一中“洋务之枝叶,非其根本”可以看出谭嗣同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未触及根本,“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联系课本中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可以得出他的要求是进行维新改革,变革政治制度。材料二中瞿秋白先生所说的“皇帝倒了,辫子割了”深刻形象地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皇帝倒了”说明封建帝制在中国的覆灭,“辫子割了”则从一个侧面反映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的推动使得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材料三中“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从其出处《青年杂志》可以得出新的内涵是西方新思想,即“民主、科学”等。最后一问,提炼本题的中心和主旨,即对近代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正是因为谭嗣同等这些仁人志士不畏艰苦,舍生取义,为大家舍小家,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才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国重新掀起民族复兴的浪潮。这种民族团结,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

命題的“立意”点之三:中共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

2011年新课标表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本阶段的立意主要是凸显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以及无私奉献、舍家为国的高尚品格和家国情怀。

例:(原创)活动与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请你就此进行阶段性的探究。(12分)

【站起来】

(1)中国“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为实现“站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道路是什么?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取得了哪些胜利?(4分)

【富起来】

二十世纪90年代,西方有人把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做对比,但现在,连他们的可比性都已不存在。戈尔巴乔夫的名声在原苏联境内碎得像渣子,西方几乎把他忘了,而邓小平通过让中国经济向外部开放,让中国人脱贫,发展国内经济,使中国人重新看到了一个伟大国家。

——环球社评:实话实说世人眼中的邓小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的名声在原苏联境内碎得像渣子”的原因(1分)。结合史实,指出邓小平“让中国人脱贫”“使中国人重新看到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具体措施(3分)。

【强起来】

(3)日益富强的中国对推动国际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2分)

(4)你认为,中国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为中心和主题。第(1)问,构建时空坐标,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以及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从全局把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时期成就,了解中共所起到的引领和决定作用。第(2)问以材料解读的形式,通过对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坚定中国走改革开放之路、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第(3)问,立意点应是展示日益富强的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凸显大国责任、大国形象和大国情怀。最后一问,升华本题的核心,落实课标,通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伟大作用,树立学生爱党、拥党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启示

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中考命题“素养立意”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平时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与价值观引导。

我所在的芜湖市弋江区属于城乡结合区,历史学科与整个芜湖市相比非常薄弱,我们一线教师也在不断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课堂教学中采用中考式语言,让学生能切实理解和感悟历史,在中考复习时更要提炼历史知识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判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中考成绩,更能真正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叶小文.略谈家国情怀[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

作者:夏亚芳 陶荣华

第4篇:历年中考新疆地方史试题

新疆地方史——历年中考试题

(2013年新疆中考)

4.西域正式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101年 D.公元前60年 5.640年,唐朝在西域设立的军政统治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6.1877年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改郡县,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的是 A.左宗棠 B.谭钟麟 C.刘锦棠 D.曾纪泽

7.鄂尔浑回纥汗国建立以后,回纥与唐的友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经济上表现为 A.历代回纥可汗都接受唐朝册封 C.回纥出兵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B.回纥与唐多次和亲 D.唐与回纥之间保持绢马贸易 8.18世纪后期渥巴锡被乾隆皇帝封为“卓里克图汗”,其主要贡献是 A.出任首位伊犁将军 C.率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率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 D.参与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

(2009年新疆中考试题)

14.新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中俄北京条约》 B.《中俄伊犁条约》 C.《中俄伊塔通商章程》 D.《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15.下列关于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友好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历代回纥可汗都接受唐朝册封的汗号 B.回纥出兵平定“安史之乱” C.回纥(回鹘)与唐多次和亲 D.唐与回纥之间保持绢、马贸易

(2011年新疆中考真题)

4.主题为“丝路·新城”的上海世博会新疆馆,将神秘却不失现代气息的新疆搬上世界舞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敦煌 B.长安 C.鄯善 D.疏勒 5.有人称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创办洋务企业 B.率军抗击洋枪队 C.率兵收复新疆 D.黄海大战中抗击日军 6.20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央提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新战略。 1884年,清政府实行的“稳疆”措施是设立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伊犁将军府 D.新疆省 7.648年,唐政府设置“安西四镇”。其意义是

A.密切了唐与乌孙的关系 B.平定了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 C.为唐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D.唐对西域各地统一管理的局面基本形成 8.西域的文化艺术传人中原,极大地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以下现象体现了这一特点的是, ①西域乐 ②胡旋舞

③绢画 ④回鹘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2年乌鲁木齐中考试题)

1、西汉时期,西域就正式归属汉朝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有关西域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了匈奴 B.西域都护府车设立于公元60年 C.郑吉是西域都护府的第一任都护 D.公元73年,班超就任西域都护

1

2、史书记载:“„„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馀万匹。”此段材料反映出与唐朝具有友好关系的民族是

A.柔然 B.回纥(回鹘) C.大月氏 D.吐蕃

3、右图是纪念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塑像。从伏尔加河历经艰辛率部东归的尔扈特部首领是

A.渥巴锡 B.猎骄靡 C.吐迷度 D.骨力裵条约中,沙俄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千米领土和取得贸易免税权的分别是

A.《中俄伊塔通商章程》和《中俄改订条约》 B.《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和《中俄伊塔通商章程》 C.《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和《中俄改订条约》 D.《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

5、今年3月,在自治区博物馆展出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有关新疆历史的一批珍贵文物。参观展览的某中学4位对清朝的文物很感兴趣,他们4人根据所学知识,对清朝平定叛乱、抗击侵略的历史事件各自进行了排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驱逐阿古柏侵略者 ②平定准格尔叛乱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2013年乌鲁木齐中考试题)

1.某中学要举办一次“了解新疆,热爱新疆”的历史知识竞赛,李新同学把搜集到的有关汉朝西域都护府的资料朝廷了分类。下列人物在东汉时担任过西域都护的是

A.张骞和郑吉 B.陈睦和班超 C.郑吉和陈睦 D.张骞和班超 2.汉唐时期,西域与内地商业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对此,下列内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中原传入西域的有凿井、铸造技术 B.西域传入汉朝内地的有毡、毯、唢呐、良种马 C.唐朝时从内地运往西域的有丝织品、茶叶、铁器 D.西域运往唐朝内地的主要是纸张和农具

3.唐朝在统一了西域后,设置了军政管辖机构。下列发生在唐朝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统一天山北路 ②设置安西都护府 ③统一天山南路 ④设置北庭大都护府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

4.王刚在学习新疆历史时,把维护统

一、反对分裂的史实归类分析。在他记录的下列史实中,结束新疆分列割据局面的是

A、平定葛尔丹战乱和张格尔之乱 B、平定阿睦尔撒纳和大小和卓叛乱 C、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的设置 D、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鸦片战争后,沙俄加紧侵略新疆。面对侵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反入侵、反占领的斗争。下列史实中,标志着近代新疆各族人民抗俄斗争开端的事件是 A、焚烧塔尔巴哈台沙俄贸易圈 B、抗击沙俄侵占伊犁 C、驱逐阿古柏侵略军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2011·乌鲁木齐中考真题)

1.新疆自古就是亚欧商路的重要通道,古往今来无数商旅往返于此道。公元一世纪末期,派人试图沿此道沟通汉朝和大秦(罗马帝国)两国之间联系的西域都护是 A.张赛 B.郑吉 C.陈睦 D.班超

土罗

4、近代史上,沙俄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下列不平等

2.唐朝时期民族政策开明,各民族与唐朝友好交往。下列选项中,接受唐朝册封并多次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内乱的是

A.匈奴 B.突厥 C.回纥 D.乌孙

3.汉、唐时期,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下列内容中,属于唐朝时期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①马绢贸易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②中原的冶铁、铸造技术开始传到西域

③胡旋舞在中原流行 ④开辟丝绸之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我国各族人民自古就有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传统。十九世纪70 年代发生在新疆的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事件是

A.土尔扈特万里回归祖国 B.中国军民取得驱逐阿古柏战争的胜利 C.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D.清政府与俄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

5.在2011年“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中,某校高中年级学生准备在暑期搞一次“游疆寻古”活动,考察参观历史上设在新疆的军政机构古遗址。如果按汉、唐、清三朝的顺序考察参观,正确的路线是

A.龟兹、惠远城、乌垒、庭州 B.乌垒、龟兹、庭州、惠远城 C.惠远城.庭州、乌垒、龟兹 D.庭州、惠远城,龟兹、乌垒

(2010年乌鲁木齐中考真题)

1.细君和解忧公主的故事在新疆广为流传。下列史实与她们有关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乌孙与汉朝联姻 D.回鹘与唐朝和亲 2.唐朝时期,管辖今伊犁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是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大都护府 C.安西大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3.从西汉开始新疆就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对新疆历史上几个重大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 B.《高昌乐》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C.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北路

D.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不远万里回归祖国

4.19世纪60年代,一位俄罗斯商人在新疆犯法后不受中国法律制裁,而是移交给俄罗斯专管贸易的官员查办。历史上使这种严重损害中国司法主权的行为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B.《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伊犁条约》 D.《中俄北京条约》

5.清朝时期,为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①李鸿章 ②左宗棠 ③刘锦棠 ④曾纪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8年乌鲁木齐中考真题)

1.唐朝时期,马绢贸易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商业繁荣。与唐朝进行马绢贸易的主要是 A.匈奴 B.乌孙

C.突厥 D.回鹘

3

2.漂亮的新疆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汉朝开始到清朝,历朝中心政府都在新疆设立了管辖机构。下列内容对此表述不准确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任命他为西域都护府的第一任督护

②公元73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出使西域 ③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统治机构是安西和北庭大都护府

④清朝政府在1884年正式决定新疆建省,省会设在伊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2011内高班)出兵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帮助唐朝收复了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是 A.乌孙 B.吐蕃 C.回纥 D.突厥

(2012内高班)唐朝时期,西域音乐盛行中原。下列唐朝宫廷的十部乐中不属于西域乐的是 A.《天竺乐》 B.《龟兹乐》 C.《高昌乐》 D.《疏勒乐》

(2012内高班)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2012内高班)反映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威武不屈、英勇顽强斗争精神的事件有 ①土尔扈特部东归 ②清政府在天山南北大举屯田、发展农业 ③塔尔巴哈台群众愤怒烧毁沙俄设在当地的贸易圈 ④清代统一新疆后,编撰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地方志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第5篇: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1江西中考数学答案>>

江西省201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学科 真题试卷(WORD含答案) 考生须知:

1. 全卷共 六页,有六大题,24小题. 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1的绝对值是( )

A.1 B.0 C.-1 D.±1 故应选A.

-1 0 1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其底角为( ) A.20° B.50° C.60° D.80° 故应选B.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 = B. ÷ = C. × = D. =

故应选D.

⒋如图,有 三户家用电路接入电表,相邻的电路等距排列,则三户所用电线( A. 户最长 B.b户最长 C.c户最长 D.三户一样长

(第四题)

b c

)⒌如图,如果在阳光下你的身影方向为北偏东60°的方向,那么太阳相对于你的方向是( ) A.南偏西60° B.南偏西30° C.北偏东60° D.北偏东30° N (第五题)

S 故应选A.

⒍某人驾车从A地上高速公路前往B地,中途服务区休息了一段时间。出发时油箱存油40升,到达B后剩余4升,则从出发到达B地油箱所剩的油y(升)与时间t(h)之间的函数大致图像是( )www .xkb1 .co m y y 40 4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⒎一个正方体有 六 个面。 ⒏当 时, 的值是 .

9.如图, 经过⊙O的圆心O,AB与⊙O相切与点B,若∠A=50°,则∠C= 20 度.

⒑已知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的值是 -1 . ⒒已知 , ,则 5 .

⒓已知一次函数 经过(2,- 1),(- 3,4)两点,则其图像不经过第 三 象限。 :解: (第十二题)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不经过第三象限。

⒔如图,已知正五边形ABCDE,仅用无刻度的直尺准确作出其一条对称轴。(保留作图痕迹)

A M (第十三题)

⒕如图,正方形ABCD与正三角形AEF的顶点A重合,若将 绕其顶点A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当BE=DF时,则∠BAE的值是 15°,165° .

① (第十四题) ②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⒖(1)化简: 解:= =

⒗(1).解不等式组: ①,② 解:由①,②可得 综合可知解集为 。 数轴表达: -1 0 2 (第十六题)

⒘如图,两个菱形◇ABCD,◇CEFG,其中点A,C ,F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DG. (1).在不添加辅助线时,写出其中两组全等三角形; (2).证明BE=DG。 G 解(1).可知 D ,

(2). ①连接BD,CE.则AF垂直且平分BD和GE。

点D与点B;点G与点E均关于直线AF对称,便可得 A C F BE=DG。(轴对称图形对应点的连线段相等)

②∵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且直线AF所形成的 B 角为180°,∴∠DCG=∠BCE,DC=BC,CG=CE E ∴ (“SAS”), BE=DG。

⒙如图,有大小质地相同仅颜色不同的两双拖鞋(分左.右脚)共四只,放置于地板上。【可 表示为(A1.A2),(B1.B2)】注:本题采用“长方形”表示拖鞋。

(1).若先从两只左脚拖鞋中取一只,再从两只右脚拖鞋中随机取一只,求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的概率。

(2).若从这四只拖鞋中随机取出两只,利用树形图或表格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 求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的概率。 解(1). 可列树状图求解 ∵

A1 B1 (第十八题) A2 B2 A2 B2 ∴P1(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 (2). ① ∵

A1 A2 B1 B2 A2 B1 B2 A1 B1 B2 A1 A2 B2 A1 A2 B1 ∴P2(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 ②

A1 A2 B1 B2 A1 A1 A2 A1 B1 A1B2 A2 A2A1 A2 B1 A2B2 B1 B1 A1 B1 A2 B1 B2 B2 B2 A1 B2 A2 B2 B1 ∴P2(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 四.(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十六分。)

⒚如图,等腰梯形ABCD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C。 (1).求点C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 将等腰梯形ABCD向上平移m个单位长度,使得点B恰好落于双曲线上,求m的值。 解(1). Ⅰ:可以过点C作 轴的平行线CH,则CH⊥ 轴。 ∵ 易证 ∴CH=DO=3,BH=AO;OH=4。 ∴点C的坐标为(4,3); D 3 C Ⅱ:可以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E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C,∴k =4×3=12; -2 A 0 H B 6

解析式为

(2). (第十九题)

∵可知,随着等腰梯形沿着 轴正方向平移,始终保持与原图形全等形,即OB的长度不会变化。∴平移后点B的对应点为图中的点E,其坐标为(6,2),m的值为2.

⒛小华写信给老家的爷爷,问候“八一”建军节。折叠长方形信纸装入标准信封时发现:若将信纸如图①连续两次对折后,沿着信封口边线装入时,宽绰有3.8cm;若将信纸如图②三等分折叠后,宽绰1.4cm,试求信纸的纸长和信封的口宽。

图② (第二十题) 解(1).本题可列出方程求解。

设:信纸的纸长为 ,信封的口宽为 (cm).

信纸的纸长为28.8cm, 信封的口宽为11cm. 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21.我们约定:如果身高在选定标准的±2%范围之内都称为“普通身高”。为了解某校九年级男生具有“普通身高”的人数,从该校九年级男生中随机挑选出10名男生,并分别测量其身高(单位:cm),收集整理如下统计表:

(第二十一题) 男生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身高

(cm)

163 171 173 159 161 174 164 166 169 164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解答如下问题:

(1).计算这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请选择其中一个统计量作为选定标准,找出这十名男生中具有“普通身高”的男生是哪几位,并说明理由。

(3).若该年级共有280名男生,按(2)为选定标准,请估计该年级男生中具有“普通身高”的男生有多少名?

解(1). 平均数=(163+171+173+159+161+174+164+166+169+164)× 166.4cm;

中位数=(164+166)÷2=165cm(注意:求中位数应将原数据由大至小排列,若数据为偶数个,应取最中间的两数的平均数;若数据为奇数个,仅须取最中间的数即可。) (2).我们这里以统计量中的平均数为例,则“普通身高”的男生范围是:(1-2%)×166.4~(1+2%)×166.4即163.072≦ ≦169.728cm;因此⑦⑧⑨⑩名男生具有“普通身高”。 (3). 我们这里以统计量中的平均数为例,则该年级男生中具有“普通身高”的男生人数: 280×(4÷10)=112名。

22.如图,小红家的阳台上放置了一晾衣架,图①为其侧面示意图,立杆AB,CD相交于点O,B,D两点立于地面,经测量AB=CD=136cm,OA=OC=51cm,OE=OF=34cm,现将晾衣架完全稳固张开,扣链EF成一条线段,且EF=32cm. (1).求证AC∥BD;

(2).求扣链EF与AB的夹角∠OEF的度数;(精确至0.1°)

(3).小红的连衣裙晾总长为122cm,垂挂到晾衣架上是否会拖落至地,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B D 解:(1).①从三角形有关性质的角度解题:证明:∵OA=OC,OB=OD,且∠AOC=∠BOD(对顶角相等); ∠B=∠D,∠C=∠A(等边对等角),∴∠B=∠D=∠C=∠A(等量代换)∴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从相似三角形的角度解题:∵可易证△AOC~△BOD (两组对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 ∴∠B=∠D,∠C=∠A;∴AC∥BD。 (2).可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运用三角函数解答。如图,过点O作EF边的垂线。 ∵△OEF为等腰三角形OK⊥EF,∴EK=FK=16cm(“三线合一”),OE=34cm ∵ cos∠OEF= ,∠OEF 。

(3).可过点A作BD边的垂线段AH①∵可易证△OEK∽△ABH, ∴AH ②∵AH等于等腰△OBD,△OAC两底边的高线之和,∴AH ∵AH <122cm∴垂挂到晾衣架上会拖落至地. 六.(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如图,已知二次函数 与 轴交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与 轴交与点C。 (1).求A,B两点的坐标: (2).二次函数 ,顶点为点P ① 直接写出二次函数 与二次函数 有关图像的两条相同性质;

②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ABP为等边三角形,若存在,求出k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若直线 与抛物线 交与E,F两点,问EF的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会变化,求出EF的值;若会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图一 图二

解(1).依照题意,求抛物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可将原二次函数表达式 转化成其交点式即 ,则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3,0)。 (2).Ⅰ.同理 转化成其交点式即

则二次函数 与二次函数 有关图像的两条相同性质可以是:①抛物线均经过点A(1,0)与点B(3,0);②抛物线的对称轴均为直线 。新 课标 第 一网 Ⅱ.存在。∵抛物线 其顶点必在直线 即点P的横坐标为2. 如图一,当点P位于第一象限时,可过点P作AB边的垂线段PM。PM=tan60°×(2÷2)=

此时点P为(2, ),则 ,k=-

如图一,当点P位于第四象限时,可过点P作AB边的垂线段PN。PN= tan60°×(2÷2)=

此时点P为(2,- ),同理 ,k= Ⅲ.不会发生变化。

如图二,∵抛物线 其顶点必在直线 即点P的横坐标为2.若 直线 与抛物线 交与E,F两点,则有

∴EF恒等于6. 24.已知,纸片⊙O的半径为2,如图1.沿着弦AB折叠操作。 (1).如图2,当折叠后的⌒AB 经过圆心O时,求⌒AB 的长度;

(2).如图3,当弦AB=2时,求折叠后⌒AB 所在圆的圆心O’到弦AB的距离; (3).在如图1中,将纸片⊙O沿着弦CD折叠操作:

①如图4,当AB∥CD时,折叠后的⌒CD 和⌒AB 所在圆外切与点P时,设点O到弦CD,AB的距离之和为d,试求d的值;

②如图5.当AB与CD不平行时,折叠后的⌒CD 和⌒AB 所在圆外切与点P,点M,N分别为AB,CD的中点

试探究四边形OMPN的形状,并证明。

B

图1.

B 图2. 图3.

图4.B C F 图5.L L D 解:(1).可以过点O作OE垂直于弦AB,并连接AE,BE,BO,AO; 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四边形AEOB为菱形◇,△AEO,△BEO均为等边三角形,∠AOB=120. ⌒AB = ;

(2).折叠后的圆O’与圆O是等圆,设折叠后⌒AB 所在圆的圆心O’到弦AB的距离为m. 可过O’作AB的垂线段即为m.。 m=tan60°×1=

(3).可作AB垂线,交圆与点E,点G,且经过点P,EF必定垂直且平分AB,CD。 GE=GP;HP=HF;距离之和为d= (GE+GP+HP+HF)÷2=4÷2=2. (4).可设点K,点L分别是⌒APB ,⌒CPD 所在圆的圆心,连接KL。

∵折叠后⊙K,⊙O,⊙L均是等圆

∵点K与点O;点L与点O是分别关于AB,CD的对称点,∴点M,点N分别是OK,OL的中点;

连心线KL必定经过外切点P;点M,N,P分别是△KOL三边的中点。 ∴MP=NO= =OL;MP∥OL; ∴四边形OMPN为平行四边形。

第6篇:泸州市历年语文中考作文试题

1.2003年中考作文试题。

在“非典”疫情袭来的时候,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科学防治,共抗“非典”。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个人都是战士,为战胜“非典”无私奉献——白衣天使、公安干警、学校老师、普通公民……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感动我们每一天。

请你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若不了解抗击“非典”的人或事,也可以用你熟悉的别的内容来写这一话题。要求:

(1)题目自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4)600字左右,不用续卷纸。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2004年中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L市的李先生喜欢看电影却又爱清静,因此在《手机》热映几天后接近尾声时方才购买了一张电影票。当他按时入场后却颇感意外,除他外,全场空无一人。他想:这场电影恐怕得改场次或退票了。就在这时,场内灯光熄灭,电影准时开映了……李先生独自欣赏了一场电影。

从效益的角度讲,影院或许亏损了,但它诚实守信用,赢得了李先生及更多观众的口碑。

在你的生活中,你亲历或看到、听到过类似的或相反的事情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体会?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述人、事,也可发表议论。

要求:

(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内容要与“诚信”相关,不得抄袭。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内容具体(论述有理有据),有真情实感。

(4)600字左右,不用续卷纸。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3.2005年中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绿色代表春天,象征生命,寓示和谐,蕴含诗意。绿色的环境美好,绿色的心情美丽,绿色的人生健康,绿色的……

你呢,你对绿色有哪些体会、思考、感悟或幻想? 请以“绿色”为话题写一篇俄文。

要求:

(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内容要与“绿色”相关。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论述有理有据),严禁抄袭。

(4)不少于600字,不用续卷纸,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2006年中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校园里,很多同学相信星座、属相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节假日,方山、玉蝉山等风景区的寺庙里,常可见到学生、学生家长或他们的亲友在菩萨面前虔诚叩拜,祈祷神灵保佑考试顺利,升学如愿,并在庙里的还愿登记薄上记下祷告实现将捐给菩萨的钱物┅┅

生活中,类似现象还有很多很多。

信星座,信属相,信菩萨,这些真的有效吗?请联系生活实际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严禁抄袭。

(4)600字以上,不用续卷纸,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5)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2007年中考作文试题。

生活给我的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记叙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议论有理有据,不得抄袭。

(4)600字以上,不用续卷纸,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6.2008年中考作文试题。

请以《当降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不错的内容可以是成功或幸福、痛苦、灾难……等等。

(2)文体自选,(除诗歌外),立意自定。

(3)记叙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议论有理有据,不得抄袭。

(4)不少于600字,不用续卷纸,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5)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7.2009年中考作文试题。

请以“是美丽的”为题作文。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3)记叙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议论有理有据,不得抄袭;

(4)不少于600字,不用续卷纸,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8.2010年中考作文试题。 请以“呼唤”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3)记叙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议论有理有据;不得抄袭;

(4)不少于600字,不用续卷纸,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9.2011年中考作文试题。

也许是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斑马线上的一次搀扶;也许是一次伤感的离别,一次快乐的相聚;也许是干渴时递上的一杯水,激动时的一个拥抱;也许是父亲脸上的几滴汗水,母亲的几句唠叨;也许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畦碧绿的菜地;也许是一个精彩的进球,也许是一片美丽的风景……

在平常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场景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底,请你选择一个场景,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

(1)自拟标题,合理采用表达方式;

(2)描写细致,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3)不少于300字,不用续卷纸,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10.2012年中考作文试题。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3)描写细致,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4)不少于300字,不用续卷纸,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第7篇:2010年江西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_中考数学历年真题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数学试题http:///shiti/shuxue/

文章来源:江西中考试题http://shiti/

第8篇:中考历史中考历史模拟试题(5).doc

学 习 资 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开创了许多的制度,右图人物开创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07年12月21日,沉睡南中国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出水。假如有一天,你去参观 “南海一号”文物展览,你一定不会发现哪一个文物( )

3.北京大学红楼北面的广场多次成为北京学生进行革命运动的集合地点。结合右图判断下列哪一革命运动从这里出发( )

A.辛亥革命

B.红军长征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4.胡锦涛主席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

5.历史在谱写着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结合右图判断指的是哪件事情?( )

A.召开十三大 B.召开十四大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 习 资 料

C.南方视察 D.召开十五大

6.历史上有很多的概念由于误解往往名不符实,下列名称不属于这一类的是( )

A.三角贸易 B.印第安人 C.阿拉伯数字 D.文艺复兴

7. 2007年6月27日,英国女王正式任命布朗为首相,并授权他组建新内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她却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政治制度源于英国历史上哪一部法律文件?( )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人民宪章》

8.右图是夏威夷珍珠港事件纪念馆参观,参观这一纪念馆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战场的爆发( )

A.苏德战场

B.太平洋战场

C.欧洲第二战场

D.北非战场

9.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但是从今天的形式看,欧洲再次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

A.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B.国际联盟成立

C.联合国的成立 D.欧洲联盟建立

10.“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这几个片段组合在一起描述的是下列哪个国家的历史( )

A.俄国 B.苏联 C.美国 D.中国

11.2007年11月27日上午,为期一天的中东问题安纳波利斯会议开幕,重新启动中东和平谈判,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 )

A.印巴冲突 B.巴以冲突 C.伊朗核危机 D.黎以冲突

12.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不属于这一趋势的表现是( )

A.中东问题国际会议

B.美国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 习 资 料

C.目前全世界跨国公司约有六万多家

D.中国海尔集团北美总部在美国纽约启

二、阅读判断

13.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新疆,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

材料二:十

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作新航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最富有的王室,此后,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到殖民掠夺中来,亚、非、拉美等国从此相继进入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

下列结论均是正确的。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材料是从上述材料中的出的,请在括号中划上“√”;如果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中划上“×”。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

(2)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

(3)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4)在新航路的开辟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大陆。( )

(5)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最早的殖民国家。( )

(6)新航路开辟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

三、读图与解答

14.货币是社会流通领域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读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 习 资 料

请回答:(1)结合历史背景概括指出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图二所示的中国古代纸币最早产生于何时、何地?它在货币发展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3)图三是哪一组织的通用货币?该组织对欧洲的发展有什么重大作用?

15.读图并回答:

罗斯福 邓小平

亚历山大二世

明治天皇 戈尔巴乔夫

(1)使国家摆脱民族危机的实现民族独立的改革家 ;使封建农奴主渡过统治危机的改革家 ;使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经济危机的困绕的改革家 。

(2)“同一时期,同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改革,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那两位改革家的改革证实了这一结论。

(3)以上改革家的改革能否说明“改革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 习 资 料

(4)通过上述改革,你认为我国的改革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四、材料分析题

16.材料一: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了16家日本新闻媒体驻京记者的联合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温家宝: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这种交往规模之大,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但是,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就是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面向未来,就是要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材料二:2006年10月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也是卢沟桥事变70周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实现了两国领导人互访,使中日关系有了新的良好开端,增强了人们对中日关系未来的信心。岁末日本福田康夫访华,12月30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福田康夫挥毫写下“温故创新”四个汉字,为他岁末为期四天访华“迎春之旅”画下圆满句号。

材料三: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的标志和标语(见图)。其标志是中国、日本的英文打头字母“C”和“J”组成的心形标识,标语是“心的期待,新的未来”。

请回答:

(1)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请举两例中日友好往来的事例。

(2)日本善于向东、西方学习,并进行改革和创新。请以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事例分别加以说明。

(3)“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你知道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吗?并试举一例其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 习 资 料

(4)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5)结合三则材料,请你以“心的期待,新的未来”为主题,为中日学生友好交流提一个活动建议。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右图,2004年欧盟成员国。

材料二: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洲联盟,欧盟经历六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材料三:2007年3月25日是《罗马条约》签署( )周年纪念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齐聚柏林,庆祝欧盟成立( )周年。右图是欧盟为庆祝生日设计的图标。

材料四:许多政治家和学者都承认,欧盟这一航母的设计,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成功的。多少个世纪以来,欧洲大陆上演的勾心斗角。残酷征伐,在欧盟框架的设计下烟消云散,法、德这对明争暗斗数个世纪的夙敌,居然能够一笑泯恩仇,成为欧洲强大和快速发展的双引擎。

请回答:

(1)欧盟有何组织发展而来?根据材料三的图标判断,这是欧盟为自己多少岁生日而设计?

(2)举例说明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人民的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两例)

(3)材料

一、三表明越来越多国家加入欧盟的,你知道其原因吗?

(4)材料四中“法德是明争暗斗数个世纪的夙敌”,请举一事实证明之。

(5)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反映了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6)欧洲联盟的成立给我们哪些启示?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 习 资 料

五、活动与探究题

18.2008年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为了探究中外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九年级三班组织了一次主题:感受“中外民主与法制”的活动。请你参与:

★步骤一:回顾国外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1)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什么?西方民主制度的源泉与古希腊的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2)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的渐进过程。请你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法律文件和作用加以说明。

(3)法制建设对资本主义国家度过经济难关,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举一典型事例说明?

★步骤二:反思我国民主与法制的探索历程

(4)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哪个事件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上的民主化?

(5)什么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

(6)民主法制建设是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是在哪一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请举出这一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加以说明。

★步骤三:感悟中外民主法制的真谛

(7)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C4.C5.C6.A7.B8.B9.D10.B11.B12.A

二、阅读判断

13.(1)×(2)√(3)×(4)×(5)√(6)√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学 习 资 料

三、读图与解答

14.(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货币形状各异、重量不一;秦朝统一全国以后,以秦国圆形方孔的铜钱作为统一货币。(2)产生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利于商业的发展。(3)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15.(1)图四明治天皇,图三亚历山大二世,图一罗斯福。(2)图二邓小平的改革,图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3)能。以上实例说明,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它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改革不当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导致不良后果。(4)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警惕和坚决抵制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等。(言之有理即可)

四、材料分析题

16.(1)遣唐使,鉴真东渡。(2)古代向东方(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近代向西方(欧美)学习进行明治维新。(3)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4)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5)如:组织团队参观学习互访、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等等。(中日书法交流,摄影大赛、日本插花、茶道、柔道、摔跤表演、学生联谊活动、日本电影周、中日围棋大赛)言之有理即可。

17.(1)欧洲共同体,50(2)变化: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3)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安全防务;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4)普法战争;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一战;二战(5)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6)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五、活动与探究题

18.(1)汉谟拉比法典,伯利克里(2)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独立宣言》,国家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了《人权宣言》,宣扬了民主个自由;拿破仑帝国时代,制定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专政。(3)《国家工业复兴法》(4)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5)辛亥革命(6)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7)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民主法制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经济建设反过来也会促进了民主法制的建设。

以上资料均从网络收集而来

第9篇:历史中考模拟试题

太原市36中九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分值:7

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C.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D.实现了工农群众的联合斗争

8. 下列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我们祖国实现了完全统一

C. 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D. 经济特区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9.外交成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晴雨表。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经风雨,其中符合1971〜1979

年外交的主题词应该是

A.屈辱外交B.渐趋成熟C.外交发展D.走向世界

10.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区域曾经诞生过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下列诞生于海

洋地区域的文化是

A.中国儒家文化B.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C.印度文化D.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1. 改革(变法)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变法)具

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涵,下列有关对改革(变法)的认识正确的是①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②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③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2.巴黎这座城市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富有革命传统。无论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还是无

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里都曾经是斗争的中心。下列符合以上叙述的史实有

①巴黎和会的召开 ②拿破仑颁布《法典》 ③巴黎公社革命 ④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3.有史学家认为,一战爆发的重要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

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其中“一战”前对殖民地的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B.德国和法国C.美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

14.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出现以下变化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赫鲁晓夫改革

15.西方国家流行这样的谚语:“一等企业卖理念,二等企业卖技术,三等企业卖服务,四

等企业卖产品。”中国是世界印染、造纸等制造业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

A.进行自主创新,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尽快使我们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B.走自己的路,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强化制造业

C.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购买国货,抵制洋货D.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和谐,不接受西方理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5分)

二、 简答题(共8分)

1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下面空白处填写正确答案。(4分)

(1)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美誉的史学巨著是《》。

(2)再现公元

二、三世纪各统治集团间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场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

(3)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撰写的一部系统论述农业生产的专门著作是《》。

(4)我国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为世界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7.下面一组图片都与美国有关,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图一 签署《独立宣言》图二 美国入侵日本的“黑船”事件

图三 遭到袭击的珍珠港图四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1)《独立宣言》的签署有什么重大意义?图二事件发生后,日本是如何应对的?(2分)

(2)图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如何?(1分)

(3)图四情景出现后的影响怎样?(1分)

三.材料题(共10分)

18.材料一当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中国加紧民族工业的发展,南京政府特别对江浙两省的民族企业进行扶植,特别是纺织,制造等行业有了极大发展。„„中国的发展崛起引起日本的不安,因大萧条所产生的影响也波及日本。为了转嫁影响,压制中国发展,日本借机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材料二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三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道路建设问题多次发生争论,抵御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1944年,毛泽东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负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材料中“全民族的任务”指什么?(3分)

(2)结合材料

一、二,对比英国工业化与苏联工业化的最大不同点。(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苏联在走工业化道路的相似之处。(3分)

(4)无论东西方的工业化都需要遵循什么原则?(2分)

四.材料解析题(共12分)

19. 材料一“1949~1978年,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由此开始„„多年以后,这段沉重的历史依然令人感叹,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年轻的共和国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历程。” “1978年到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此时的中国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材料二进入21世纪,中国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走向世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昂首前进。

(1)说出发生在1949年和1978年的两件开启了中国历史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2分)

(2)简述20世纪50~7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成就与出现失误的历程。(6分)

(3)1978年后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请举例说明。(两例即可)(2分)

(4)“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2分)

五.探究题(15分)

20.20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革命”逐步向20世纪后半期的“和平与发展”转变。下面是小红同学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探究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任务一梳理知识(7分)

(1) 请你帮助小红在表中序号的空白处把有关内容补充完整。(6分)

(2)小红同学采取了什么方法学习历史知识?(1分)

任务二解决问题(6分)

(3)小红在探究的过程中,从人类历史的进步角度出发,得出下面结论。请你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证。

观点:战争是发展的障碍,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任务三思考感悟(2分)

(4)通过以上探究,总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6. (1) 史记。(1分)(2) 三国演义。(1分)(3)齐民要术。(1分)(4)本草纲目。(1分)

17.(1)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分)面对美国的入侵,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1分)

(2)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进一步扩大。(1分)

(3)中美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出现世界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促使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等。

评分说明:影响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18.(1)经济大危机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日本加紧对华侵略步伐。(2分)全民族的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分)

评分说明:影响2分,任务1分,共3分。

(2)英国以轻工业为主;苏联以重工业为主。(2分)

评分说明:答出国家及工业类型得1分,共2分。

(3)以重工业为主;片面追求高速度;(1分)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需要建立现代化国防,巩固政权;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历了曲折与调整等。

评分说明:答出上述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

(4)工业比例协调;符合本国国情;工业发展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等。

评分说明:答出上述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19.(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分)意义: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人民当家作主,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等。(1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意义: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2)成就:50年代初,对内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对外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53—1957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工业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等。

失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民主法制严重践踏等。

评分说明:成就和失误各答出两点史实得2分,加以说明得1分,共6分。

(3)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上升;外交成就突出;香港、澳门回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评分说明: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4)经济建设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改革开放,从国情出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健全民主与发展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等。

评分说明:答出言之有理的一点得1分,共2分。

20.(1)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十月革命③第二次世界大战④新民主主义革命⑤ “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⑥进入新经济时代。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6分。

(2)列表归纳对比的方法;主题归纳法;按时间顺序梳理知识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1分。

(3)【示例】战争是发展的障碍。如:两次世界大战中,战争双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双方死伤人数、财产损失巨大,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等,不但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灾难、破坏和威胁,而且各国的主要生产设施也成为攻击的目标,使一些拥有重要能源和资源的国家经济萧条;发展中国家常常成为霸权主义战争的受害者,制约经济的发展等。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如: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步入短暂的繁荣时期;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美苏争霸相对制衡,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如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够促进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的改革,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20世纪50~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70年代,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冲击美国霸主地位,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等。

因此,只有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宁,才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评分说明:围绕观点答出言之有据的一点史实并加以论证得2分,共6分。

(4)世界人民反对战争,和平力量增长;第三世界国家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大多数国家注重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联合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等。

评分说明: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上一篇: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下一篇:生产车间安全检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