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与预混胰岛素疗效比较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糖尿病俗称“富贵病”, 在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已有糖尿病患者三千多万[1]。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临床分为1型和2型, 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进行性疾病, 主要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逐渐衰退, 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 导致患者血糖水平超出正常值。该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高于正常值, 对身体各脏器均有较大损害, 特别是肾、眼、心血管、神经系统等[2]。以往单纯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但并不能较好的控制血糖, 为探究一种更安全有效控制血糖的方法, 该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开展了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与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来该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 患者都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均>7.0mmol/L排除1型糖尿病、感染、肝肾功能异常、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全身疾病患者, 120例患者中男75例, 女45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37例 (61.67%) , 女23例 (38.33%) , 年龄28~64岁, 平均 (44.1±3.2) 岁;对照组男38例 (63.33%) , 女22例 (36.67%) , 年龄27~66岁, 平均 (44.4±3.3) 岁;组间一般资料如发病时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关护理和检查, 并制定相关治疗方案, 观察组采取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每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 注射剂量为0.2 U/ (kg·d) (该剂量为参考剂量, 具体注射剂量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并在每天3餐前口服二甲双胍500 mg, 对照组给予预混胰岛素进行治疗, 注射剂量为0.2~0.4 U/ (kg·d) , 按每天早晚餐前各注射1次。在治疗期间每天对患者各指标进行6次监测。

1.3 监测指标

所以患者均治疗10周, 观察患者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 体重变化, 以及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如果各项指标更接近于正常值, 且一次以上低血糖发生率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的相关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状况以及治疗结果。表1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中两组患者治疗后, 空腹血糖比较t=8.2661, P<0.01;餐后血糖经统计学分析t=5.5746, P<0.01;体重组间分析t=2.0861, P<0.05;低血糖发生率观察组15.0%与对照组31.7%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584,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临床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指由于患者胰岛B细胞遭到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 患者血糖合成糖原以及生物利用减少导致高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或肥胖, 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多见于成年人,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患者胰岛素的相对缺乏, 因而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 血糖会不短增高, 对机体的危害会更大, 而且人体各脏器如心、脑、眼、肾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也无根治办法, 因此控制机体高血糖水平、预防高血糖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控制血糖的方法主要是单纯口服降血糖药, 但长期用药后其降血糖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研究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控制血糖的方法十分必要[3]。

甘精胰岛素是人工合成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作用时间可持续24 h, 并且作用平稳、无峰值的作用, 是一种能较好地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类似物[4]。与甘精胰岛素相比, 预混胰岛素则具有明显的峰值, 皮下注射3~7 h即达到血药峰浓度, 作用时间一般为16 h甚至更短。该研究就是探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与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结果表明,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预混胰岛素均能明显降低血糖, 短期内即可使血糖达标, 这对改善患者的代谢状况和预防并发症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甘精胰岛素对控制血糖的效果与预混胰岛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经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 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均有所改善,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接近正常值。治疗后患者体重增长情况观察组也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这证明,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餐后血糖较预混胰岛素更加有效, 而且在治疗中我们对血糖的持续监测发现甘精胰岛素对控制血糖平稳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经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波动明显减少。同时, 在安全性方面, 甘精胰岛素使用量更少, 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因此更加安全。此外, 甘精胰岛素每天只需注射1次, 更方便灵活,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因此与预混胰岛素相比较,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降糖效果较好, 患者体重该病较小, 胰岛素用量少, 低血糖发生率低, 患者依从性好[6]。

综上所述,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血糖药控制血糖的效果要比预混胰岛素的效果要好, 接受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后患者体重增加幅度小, 治疗安全性高, 治疗中患者一次以上低血糖发生率低, 因此适合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与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1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体重。观察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患者皮下注射1次/d, 并在餐前口服二甲双胍;对照组采用预混胰岛素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均治疗10周, 治疗中采用动态血监测仪监测患者血糖变化, 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低血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分别为 (13.0±1.2) mmol/L, (16.8±2.1) mmol/L, (61.7±5.6) kg;对照组分别为 (13.2±1.2) mmol/L, (17.1±2.1) mmol/L, (61.9±5.6) kg;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分别 (7.4±1.1) mmol/L, (10.1±1.6) mmol/L (63.3±6.2) kg, 15.0%;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 (9.3±1.4) mmol/L, (12.1±2.1) mmol/L, (65.9±7.4) kg, 31.7%。结论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血糖药控制血糖的效果要比预混胰岛素的效果要好, 接受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后患者体重增加幅度小, 治疗安全性高, 治疗中患者1次以上低血糖发生率低, 因此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降糖药物,血糖,二甲双胍

参考文献

[1] 代庆红, 王忠东.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3) :297-298.

[2] 李静.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5 (14) :9-10.

[3] 励晶, 王黎明.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甘精胰岛素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1 (5) :736-737.

[4] 张幼文.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31 (18) :1212-1213.

[5] 罗玮, 范培云.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3 (14) :439-441.

[6] 周赟, 陈利群.糖尿病病人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0, 29 (18) :882-883.

上一篇:关于长输天然气管道水力计算的分析下一篇:中职学校礼仪课体验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