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活动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同课异构活动

谈高中历史教学“同课异构”活动中最应“异”出什么

摘 要:当今高中教学研讨中,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各个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有些活动规模也逐渐扩大,影响和效果极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来就应该多种形式、不拘一格。我个人始终认为:可以有一节好课,但不可有一种所谓好的模式。因为我们都知道,高中教育,学科不同,每个学校的学生状况各异,即使同一学校的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由于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知识深度和难度又不同,这就决定了即使曾是真正的一节好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变化有所调整。包括课堂形式、授课容量、师生互动的范围和内涵。

关键词:同课异构;多极化;国际格局

当今高中教学研讨中,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各个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有些活动规模也逐渐扩大,影响和效果极好。这种教学思维和智慧的碰撞,如果站在当今高中教育改革的高度来讲,我认为“同课异构”这四个字是极富创新和引领作用的。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来就应该多种形式、不拘一格。我个人始终认为:可以有一节好课,但不可有一种所谓好的模式。

因为我们都知道,高中教育,学科不同,每个学校的学生状况各异,即使同一学校的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由于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知识深度和难度又不同,这就决定了即使曾是真正的一节好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变化有所调整。包括课堂形式、授课容量、师生互动的范围和内涵。

所以,如果把一节好课主观地固定为一种模式,便难逃僵化、呆板、丧失活力的命运,甚至成为一种误导。但应该而且必须学会借鉴,学会取长补短。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的内容属于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第三节,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专题的最后一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从教材内在关联上说,属于前一节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前一节的内容是《新兴力量的崛起》,倘若一定要多加一点的话,就是伴随着苏联大国的解体,这一趋势明显加强了。

如果把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表面化讲解,就会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需74个字即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形成、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可见,本节课的内容,对于我们授课者而言,清清楚楚讲下来,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也恰恰是因为貌似简单,又使得本节课真要讲好,拿捏准,又是很需要冥思苦索的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涉及的内容是发展中的国际格局,离我们这些普通人,离我们的学生的确有些太显空远,况且设定的是复习课的课型,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相关知识,站得高、看得远,用大的视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同时又不能空对空,高谈阔论。

同时,这也决定了老师在课堂上驾驭起来,不可能演绎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般的浓烈氛围,而只能静静地如雪域高原上的干枝梅,幽香淡淡影疏疏,平淡中孕育出神奇。

很多老师在讲解本节课的内容时过于注重表面的教学形式。如教态、教学风格、导入新课、驾驭课堂技巧、教学设计花样、师生互动热烈等,看似课堂活跃,但无深刻性。

信息的发达,网络的便捷,有关多极化的基础知识,学生们掌握的几乎不亚于我们老师,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我们。所以我们教师无需占用很多时间。

也恰恰这个原因,此时的课堂,就特别需要老师具备把握多极化中,学生欠缺的大眼光、新角度的智慧和能力,着重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深度。像小姑娘梳头一样,看似随意其实特用心地搭建起各种平台,引导学生进行不间断地理性思考。避免在知识的层面上反反复复,避免让学生的思维困扰在“中国在强大、我们很自豪”的圈子里。

实际上,我们过于強调了学生熟知的东西。我不是反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无论如何,由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发展成了世界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都是值得国人骄傲的,我是想强调,面对成就而自豪,人人都会,无需别人教。

其实,多极化在发展也在振荡,我们的国家真真切切地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包括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贫富悬殊、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人口数量过大、人均排名滞后、国际势力搅动钓鱼岛、南海摩擦不断、台湾迟迟未归等等。

这样,我们就有血有肉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实现了生成问题的新高度。不要忘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培养学生内心的民族忧患意识,往往会比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重要百倍千倍。

中国商海精英马云的座右铭是:“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的晚上。”

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应更加注重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深层次,让师生都能领悟到不同老师的大智慧和大视野。

作者简介:

周立军,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

作者:周立军

第2篇:从同课异构活动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节历史课低效还是高效,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同时也成为听评课教师关注的焦点。历史课堂使师生的心路历程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哪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会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华东师大的聂幼犁教授在其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每一节课的有效性都不可忽视。近期我市举办了高中历史同课异构教学教研活动,这次活动显示了教学有效性问题的重要性。本文结合这次活动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深入研究教材,有效整合和建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同的教材由不同的施教者处理,最终体现在一节课中的内容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对基本理论的传授,同时又不要局限于课本,敢于安排一定量的实践内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在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从“怎么教”入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取得成功。

如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由李老师(具体单位和姓名略去。下同)与谭教师共同执教。这两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建构。李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将本课整合为“一、印象·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二、考证·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拷问·明清——敢问路在何方?”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環环相扣,层层递进,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思想冲击,既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符合高二文科班历史教学的需要。谭老师敢于打破教材格局,重组教材内容,重新选取“军机处、奏折、礼仪、科举制”四个视角,“多角度看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他们俩都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但这两节课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李老师在“拷问·明清——敢问路在何方?”一目的教学中完全可以进一步优化,不至于拖堂。谭老师则只选取“军机处”一目进行教学,似乎有点背离课标的要求。

二、落实课程理念,有效引导学生“活学”历史

教学的有效性是作用在学生身上,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习惯于只论及教学的技法。一堂历史课上得好不好,首先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比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环节、教态、教具使用等,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关注不过是他们的发言次数、活动气氛而已,也就是看其对教师教学配合的程度。当然,这样的教学有效性是很难被学生认可的。再有一个传统的有效性指标,就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即我们常说的“在这节课上基本知识落实了没有”。因为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教科书知识,所以这类评语意在强调对课本知识的落实,结果使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成了历史教学特别是其中的知识教学的通病。

但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这个规矩,教学的有效性是针对学生的需求而言的,即使我们依然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但设计不是为教而做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为学而做的生成性过程。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 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从教科书的角度看,主要安排了三个目,即“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两位教师在讲清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活学”历史。如谭老师用多媒体打出下列材料:

[视角1]唯以一人治天下——军机处

材料一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视角2]君臣间的秘密——奏折

材料 原为密知地方情形, 四季民生, 雨旸如何, 米价贵贱, 盗案多少等事!

后内外臣工无论是本职、本地或临近、偏远省份的一切地方之弊, 吏治之勤惰, 上司之职操, 属员才品的优劣, 营伍是否整饬, 百姓生计如何等等, 都属奏事范围。

并凡有作弊,或关系民生者,皆可风闻入奏!

[视角3]尊君卑臣的礼仪

材料 臣子对君主的称呼: 臣参见陛下! 奴才叩见皇上!

然后谭老师根据这些材料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生成新的认识。上述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视角来看待历史,我们从中可以体味到“活化”的历史知识,不只是生动的、益智的,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的生命力,而且这种生命力不是让历史教学或历史知识变得有趣那么简单。每位学生一定能够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知道的东西,并了解到“知道它们”的好处。

三、精心选取史料,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抽掉史料,历史学科这座大厦就会坍塌,历史思维能力也就要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困境。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为了说明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已经明显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统治者依然抱有“天朝上国”的观念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这一史实,以更好培养学生“适乎世界之潮流”的历史发展观和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精神。他用多媒体打出如下史料:

材料一 它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

——马嘎尔尼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大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材料四 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戴逸

李老师打出材料并不急于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阅读材料后自己提出問题,互相讨论问题并得出问题的答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巴尔扎克曾说,问题“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质疑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关键,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授之以渔,有效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地“教”,避免无效地“教”。“有效地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这两位教师都注重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例如李老师在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分析时,就用多媒体呈现了以下内容。

原因跨度:原因=历史+现实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客观

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通过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朱元璋废相的原因,而且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这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此不再一一枚举。但是所有方法与途径皆有赖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开发,无论我们是将课程视为“预成的学科”“预期的计划”“行动的目标”,还是理解为“应获得的经验”“法定的文化”以及“师生间的对话”,若缺少了有自觉的、有理想的教师,所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都将毫无意义。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惠军.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3]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得失[M].上海:三联书店,2005.

注:本文系作者参与的2011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的研究》子课题“内容的整合”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G11234。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作者:李广元

第3篇: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同课异构教学探究

为进一步探索高中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深入研讨基于学习活动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东莞市教育局开展了智慧课堂专题研讨活动。活动由一位学科带头人与一位教学能手同课异构人教版模块八Unit 1 Reading部分。该部分包含一篇从多元文化层面阐述加州历史概况的文章。

参加本次活动的是A教师和B教师。笔者选择两节阅读课进行对比与分析,提出在阅读课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应该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一、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促进学生了解语篇承载的文化价值,并形成新的知识

1. 指向感知与注意的学习理解类活动

在导入环节,A教师围绕California这一主题播放了一段“California Gurls”的音乐,让学生对加州的黄金海岸线、阳光、沙滩等形成初步了解,激发其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接着,A教师又播放了一段介绍加州的小视频,将学生再次引向文本主题,激发探究加州文化的强烈好奇心。在欣赏视频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What other information about California can you find?学生立刻回答delicious food, sunshine, pleasant climate, multicultural, immigrant等与加州有关的词汇。通过师生间的互动,A教师呈现部分新单词(multicultural, immigrant,lifestyle等),帮助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

B教师以Imagine Dragons一首节奏感极强的“Believer”点燃学生的激情,为学生营造活泼生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B教师还通过KWL Chart和精美的图片,唤起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兴趣。KWL Chart中的K代表what I know,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B教师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USA?”激起了学生探求有关美国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习California的兴趣。W代表what I want to know,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在表格里写下“What attracts people to immigrate to California?”multicultural state, pleasant climate,relaxing lifestyle等知識,这一环节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并督促和帮助他们进行阅读和理解。而L代表what I learned,学生要列举他们学到的知识。

2. 指向概括与整合的学习理解类活动

A教师在阅读环节,首先安排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概括文章的大意,再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段落大意。

在此过程中,A教师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提炼和分类,在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训练内化和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

B教师安排学生根据插图和标题预测文本内容。标题和小标题是文本的概括和缩影,插图是文本的浓缩与简化,解读标题和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断等能力,提升思维的逻辑性与创造性。B教师充分利用精美插图创设主题语境,呈现illustrate, immigration, racial等生词,为学生阅读扫除部分障碍,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在读中环节read for gist,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大意与小标题的关系,帮助其构建文章框架示意图,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图1、图2)。

对比与分析:两位教师都是围绕California设置语境,利用视频和图片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主题。但是在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方面,B教师显然更胜一筹。在设计第2项活动时,两位教师都注重通过问答、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二、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促进学生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A教师通过问题“What is a mind map?”引导学生讨论构成思维导图的四要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Four Factors of a mind map are key words, lines, colors and images.”A教师提示学生了解每一段的重点信息,以及各国移民的历史故事等具体信息,并进行加工,促使学生输出要点。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在文本中寻找细节信息,并向同伴介绍加州移民与当地土著的融合过程,各国移民的历史故事及其对加州所作的贡献,以及加州多元的历史文化。A教师在展示两种思维导图结构以后要求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在此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了深度理解和分析,提升阅读中思维的参与层次,变浅层阅读为深度阅读。

本节课中B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扮演Native Americans, The Spanish和Gold Miners,引导各小组阅读不同的段落,再自主讨论、设置问题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交流合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置了如下问题链:

1. Where did the Russian hunters originally go?

2. When did they begin settling in California?

3. How many Russian-Americans live in and around San Francisco?

4. When might the Native Americans settle in California?

5. How did the Native Americans come to America?

6. How was the life of the Native Americans?

7. Which state do most Native Americans live in today?

8. When was California ruled by Spain?

9. Where did the Spanish settle two centuries later?

10. What was their ministry?

11. How did the US get the California back?

12. What was the first or second language in California?

13. What was discovered in California in 1848?

14. What did the gold miners do?

15.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16.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future of California?

17. 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18.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dream?

19. What do you think of those gold miners?

20. What problems do you think might arise in multicultural community?

筆者对上述问题链进行了统计,1至14是展示型问题,15、16和17是参阅型问题,18、19和20是评估型问题,分别占问题总数的70%、15%和15%。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构成有机整体。在教学过程中,B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等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稳步迈进,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品质的目的。

对比与分析:A教师要求学生围绕加州历史这一主题,提取文章的关键词,形成不同的分支,并细分成不同的层次,将内容具体化。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得出结论,以“the History of California”为主题,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B教师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小组用问题链的方式自主连续追问,追根溯源,纵深挖掘,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B教师在本环节设置的问题链抓住了课文的核心,激发学生对加州多元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并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A教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对比加州的移民与文化,自然与人文,繁华与落后,引导学生从environment, employment, population, education, religious belief等角度展开充分的讨论,鼓励他们运用文本中所学语言表述自己对加州这个多元移民社会的思考。这一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B教师设计了两个迁移创新类活动,设置了与主题California相关的新情境,引导学生解决新的问题。第一个活动也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移民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同的是,B教师首先导入一个与主题相关的视频《亚洲人遭遇的偏见囧事》。视频中六个亚裔美国人分别从学习、生活、社交、文化、职场等方面描述自己在美国遭遇的挫折与偏见。该视频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学生可以更好地找到切入点,多角度地评价加州这个多元移民社会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实现深度学习,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第二个迁移创新类活动指向想象与创造。教师将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构想我国大湾区的光明前景,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多元发展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对比与分析:A教师在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时结合主题California,用心设计新的语境,鼓励学生自主解决新的问题,提高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B教师的两个迁移创新类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并促进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环节,B教师显然更胜一筹。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龚 晶

作者:蒋春荣

第4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同课异构 共放精彩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同课异构共放精彩

2014年5月28日,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赶z中学,参加教学开放日活动,并与z中学、广东二师附中三校共办“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高效课堂”为核心,通过“同课异构”方式来开展。旨在让不同的教师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相同的教材和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展示不同的设计风格,塑造出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

三位教师同以《米洛斯的维纳斯》

为教学内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德顺区语文科教研员曾晓英老师和全区的语文教师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

三位教师的课堂杜绝了浮华空泛,践行求真务实;杜绝了教师一言堂,追求师生互动探究;杜绝了生硬灌输,追求师生合作,产生思维碰撞。尤其是我校的张娟老师独辟蹊径,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成果展示、学生评讲、老师点拨的方式开展教学,充分体现了我校以“生本理念”为指导的课改特色。另外,借用老子“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导入,从“无”和“有”的角度对深入解读,更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该节课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在试教过程中,受到了广东广雅中学校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永光的高度评价:“定位准,立足点高,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师充沛的教育激情激发了学生巨大的学

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评课过程中,区教研员曾晓英老师也对张娟老师的成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后,张娟老师也非常激动地说:课堂因生成而美丽,作为教师,我因勒流中学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感动!

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与其他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特色和精神风貌。多方借助平台,青年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本次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教研交流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

第5篇:“同课异构”活动的思考

“同课异构”活动的收获与反思

蓟县教研室 吴守利

按照蓟县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安排,2008年5月9日,在蓟县实验中学举行了初中英语学科“同课异构”展示课活动。活动持续一天,共有五位参赛教师轮流上课,来自全县各个初中校的部分教师全程观摩了此次教研活动,通过看课观摩,与会教师感触颇多,收获甚丰,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本次活动的预期目的。为了使更多的英语教师了解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回顾,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大家共享。

一、精心打造,亮点多多

首先,五位参赛选手都是城内各国办校在第一轮校级评选的基础上,挑选出来的顶尖选手,他们具有优秀外语教师共有的良好素质,如:认真,细心,耐心,爱心、缜密,富于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专业素质较为深厚。由于在校内一级的评选中,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再加上与同行的合作,他们执教的课堂可谓是亮点多多。

一、实施微笑教学,具有亲和力。多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教学,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时地叫出学生的名字,使同学倍感亲切;一位教师能够自如地用英文赞扬被提问的孩子,还能对答错的孩子给予鼓励,使学生增强了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几位教师均能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不至于因为理解上的偏差而影响“任务”的进程。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本”的理念。

二、语言较为精练,富于感染力。施教选手大多能够用英文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英文的环境中。例如:一位教师灵活而地道的口语使学生和听课老师感觉耳目一新;一位教师凝练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思考,明白地活动,兴奋地参与;一位教师沉稳大方,语言简练,设计严密,实施灵活;有的教师热情洋溢,富于激情,最大化地调动了学生;有的教师沉着冷静,活动环环紧扣;有的教师循循善诱,设计缜密,富于启发性。总之,选手们富于创造性的语言魅力使人感到“如沐春风”。

三、继承中有发展,稳健中有创新。令人惊喜的是,通过五节课的观摩,我们看到了课改的理念正在转化为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老师们独到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同课异构”活动的宗旨,即:在相同的理念下,就相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即“求同—求异—求同”,可谓是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例如:大部分教师都自觉地运用了“任务型教学途径”,都在Production环节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能够自觉地使用发展性评价;他们都能够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来设计任务,从而开发课程资源;他们都能够在大量的口语实践后,给予学生必要的书面练习和应试训练。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我县初中英语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二、异构得法,彰显个性

“相同的理念,不同的教学个性”是老师们对本次活动的突出感受。学生的创造性来自于教师的创造性,而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来源于自身的个性化教学,可以这样说,一个在教学上没有个性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好教师。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极大地彰显了每一位教师甚至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一、理想与现实在承接中升华。首先,每一位教师都不能脱离教育的现状----“应试”训练,我们认为,避开应试,空谈课改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参赛教师正是把握了素质与应试之间的“接点”。例如,有的教师秉承“3P”教学流程,在精心设置语言呈现环节的同时,适时引入“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Presentation环节,就能够尝试性地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任务,可谓是在现实的课堂中实施外语教学的“理想”,在“理想化”的过程中

1逐步完善现实的课堂。

二、启发有章法,诱导更科学。在新知识的呈现环节,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的老师能够把新的语言现象在平实的材料和真实的情境中引出,从而启发得法,而富于科学性和逻辑性,真正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呈现形容词最高级的时候,先从形容词副词的原级入手,之后引出比较级和最高级,而这一切都是在相关的情境中完成的,而不是在黑板上直接给出其变化规律。真正体现了“感悟——理解——应用——反思——实践”的这样一个合乎情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归纳语言规则、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既培养了观察、推理、比较、抽象和归纳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英语的口语应用能力。

三、练讲结合,点拨到位。为什么不说“讲练”呢?因为,在课改的理念中“实践”先于“认识”即活动先于讲解,或者说是练习先于点拨。在各位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作用。例如,对于本单元的语言点:形容词比较等级的变化规律和典型句型,各位参赛教师都开动脑筋,想出了“高招”,先是创设真实情境或者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并尝试应用,然后自觉探索和归纳出语言规则,或者由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或者有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但是在关键的环节,教师及时的点拨为学生“拨开云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在操练环节,选手们也打破了“唯笔头”的倾向,把话题和语言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Practice”更有意义,更有趣味,学生更乐于参与,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死角”。适时的点拨和有意义的操练相结合,使得小组活动的话题更有意义,而所练的语言项目则更加清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

三、比较反思,潜力无限

诚然,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容乐观。现就本次活动中观察到的突出问题加以分析。

一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问题决定了教学的成败,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扎实的英语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语言技能,

2、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常识和应用能力,

3、现代英语应用语言学的基本常识,

4、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从参赛教师在课堂上的反应看,有的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口语不流畅、不地道;有的教师不理解为什么要创设情境而更热衷于“告诉”;有的教师不懂为什么要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究竟要干什么也不清楚,往往是为了“秀”给观摩的教师看;有的教师不懂评价的促进作用而使评价流于随意性和盲目性。一句话----课改的成功在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和提高,它是课改的“瓶颈”。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粗制烂做,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的粗心大意,养成了不良的思维习惯。例如,有的教师一开始就把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规则“写”在黑板上,或者是“打”在屏幕上了,然后让学生说出规则,之后训练。虽然通过学生的“口”说出了规则,但是这仍然不是通过实践感悟的结果,仍然是“直给”,是“灌”的变种。再例如,有的教师在小组活动之前对于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叙述不清,导致了学生的活动目的性不强,进而在“学习成果汇报环节”动力不足;还比如,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时候,对于学生的表达错误不予理睬、不予纠正而一味地说“Very good”、“Great”和“Wonderful”,使其他学生感到如蒙一头雾水。所有这些,都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缺乏精雕细刻,缺乏细腻化,而知识是载体,能力的形成是过程,人格的培养是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的简单处理,粗心大意,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习惯的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好。

再有,教学语言缺乏凝练。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简明、地道”教学语言更能够启发

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这些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分为:

1、指令性语言

2、释义性语言

3、评价性语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拿腔拿调”,要勇于做到“字正腔圆”。实践表明,只有教师的地道英语才会有学生的规范化英语。

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1、新的教学内容如何呈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教师的教的方式,而教师的教的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新知识的呈现”,还有,何时呈现?怎么呈现?谁呈现?都直接关涉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2、小组合作学习要关注学习效果,要关注学习责任。合作学习始终是教师想尝试而又疑惑颇多的问题。小组成员的构成、成员的分工、小组的学习业绩、小组的学习目标,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都直接牵涉到学生的学习责任,教师应该从深层考虑和设计。

3、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令教师们既向往而又倍感迷惑。我认为,在现实的常态教学中,对于任务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想使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必要的“支架”是很关键的。因此,使任务型教学本土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师生)示范——(小组)操练——(小组代表)汇报”即“Model——Practice——Report ”。一些实验教师经过了两年的尝试和实践,证明它是推行“任务型教学”最有效的途径。

4、采用发展性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教师必须了解和学习美国教育心理专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现代课堂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那么,何时评价,怎样评价,评价什么,谁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就迎刃而解了。有了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学生将会乐于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5、既要关注“预设”也要关注“生成”。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很微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预设不科学会导致教学目标不清,活动方向不明;而缺乏生成的课堂可以说是缺乏生命力的一潭死水。因此,它需要教师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尊重和考虑人的因素,尊重人性,丰富人性,而不是为了死死地完成预设而扼杀人性。以往我们之所以看到的课堂会是“千人一面”,就是因为过度预设而生成甚少的结果。

6、现代教育技术并非灵丹妙药,教师需要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意识。所谓“辅助”,就说明它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因素,人(教师)是主要的因素。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观摩课上教师不离电脑,手不离鼠标;甚至每一个环节都有课件;有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过度依赖电脑会使思维产生惰性,进而扼杀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富于生命力的“生成”;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总的原则应该是“必要性”和“适度性”相结合,否则它会喧宾夺主、干扰教学。

纵观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应该说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圆满的效果;通过“异构”,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了彰显,教学思路得到了拓展;通过比较和反思,教师们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对于任务型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而,成绩是突出的,亮点是醒目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参赛教师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劲的发展潜力,活动中暴露的问题还有待于大家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共同研究和探讨。

第6篇:东华小学“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实现学校教师的智慧共享,本学期东华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举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不同优势,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从10月中旬起,各教研组开始了准备工作,并在学校各个级部依次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活动中,各级部全体教师通过备课、说教学设计、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过程。这一活动,不仅使老师们发现别人的长处,还找到自己的不足,以此改进以后的教学。达到相互比较、扬长避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同课异构”造就了百花齐放的课堂,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学生的学力差异,也彰显了文本价值的丰富性,纵观这次教研活动,综合表现为三个方面:

1.方法、策略层面——教无定法。同样一节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多样的,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有一定的差异。

2.风格、个性层面——扬长避短。教师的个性不同,上课时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或粗犷、或细腻,或简略直接,或曲折婉转。

3.目标、内容层面——因材施教。教师除了吃透了解文本内涵之外,还要了解文本所处的学业阶段、教学单元,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

目标的重要依据,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学设计、取舍教学内容,可谓“因材施教”。

本次所有教师均参与“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他们以精巧、适用的课堂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博得听课教师的好评;以渊博的知识、飞翔的思维激荡着无数求知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他们也在用勤奋努力精彩演绎了教育的艺术,诠释了教育的无限魅力,他们追求着教师的幸福,收获着教育的喜悦。

聆听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语文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老师们用精美的板书描摹母语的魅力,用优美的朗读播洒传统的感动,用真心的交流对话滋养孩子的心灵,用精辟警策的点拨涵养学生的思维。他们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语文艺术浸染得醇香四溢。

同教五年级的《我的战友邱少云》,张海英老师以深沉的爱意、深厚的功底、深挚的情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邱少云精神的魅力与内涵;而玄丹英老师则是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双基,挖掘文本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人生旅途上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同教四年级的《搭石》,付春红老师的课教学结构合理,通过自然美、心灵美体会和谐,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思想情感的美;而耿卫平老师以自然流畅的教学流程,极富亲和力的态度和干脆利落的语言,像我们展示了语文课堂原来可以这样美丽。

同教三年级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许晨老师以流畅的设计,辅之以欣赏的眼神、赞誉的话语、巧妙的引导,处处流泻出来的是语言

的美、语文的美;高安兰老师注重课前的渲染烘托,巧妙铺陈,课中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可谓用心良苦。

同教二年级的《我是什么》,郭雪静老师精巧的设计先声夺人,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更好的烘托了教学氛围;刁宇君老师的课,流程顺畅,过渡自然,衔接恰当,用深刻的思想演绎了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用优美的语言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情趣;李俊梅老师以文本为切入点,及时点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同教一年级的《自选商场》,程霞老师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自然流畅的教学流程,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唐楠楠老师以夯实的教学基本功,实在的教学设计,稳健的教学风格延续着传统的常态化教学;卜慧元老师,虽然年轻,但稳重踏实,注重双基教学,精巧的设计,适时的引导,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新生力量的高素质。

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的研讨,我们老师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整个研讨过程都呈现出浓厚的氛围。在反思本次活动时,有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一、新课要设计问题,提前预习。

二、备课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

三、充分利用教材,大胆创新。

四、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

五、勇于抛弃与教学目标不太相关的内容。

六、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七、教学手段要恰当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江平视野阔,风正好扬帆”。学无止境,教艺无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虚心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积极进取,团结合作,以扎实的业务功底,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在东华小学这片教育沃土上,不断追求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共享知识,共享理想,共享情趣,共同书写教育的精美华章!

第7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南川初中与新城中学“同课异构”活动在我校举行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提高教师们的教学及教研能力,11月13日,经过精心准备,南川初中与新城中学“同课异构”活动在我校举行,两校70余名教师参加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化学、地理、音乐、物理、政治九个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节课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上,就是不同老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于同一个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各自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握对重、难点的处理。由于老师不同,上课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不同,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进行教学的课。同时本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来听课,课上完后,大家对这一节课进行评课,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改进的意见,找到上好这一节课的最佳模式。“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当天上午9:30开始,语文学科由我校张鸿、新城中学杨贵平,数学学科由我校孙建宝、新城中学张洁,英语学科由我校闫文文、新城中学卢金梅,历史学科由我校张顺利、新城中学贾永丽,地理学科由我校卢志华、新城中学闫红艳,音乐学科由我校康学炜、新城中学郭淑霞,物理学科由我校刘正文、新城中学秦小奎,化学学科我校贾进博、新城中学刘新民,政治学科由我校李金科、新城中学李顺等老师分别就同一节内容讲课。每一节课都各具特色,从教师对教材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都体现出教师各自特有的教学风格。13:30两校还就讲课情况开展了说课评课活动,先由上课老师分别进行说课,然后两校老师分学科组织评课。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探讨教学艺术,交流彼此经验,收到较好效果。

此次教研经历,使老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同课异构” 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作为执教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而且还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为听课者,不但能从几位老师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两校“同课异构”活动由县教体局安排,两校领导组织协调,各学科老师精心准备、共同参与,它让执教老师从中获得了丰富的个人体验,也让观摩的教师在观察、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是探索校际间教学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学教研开展的有益尝试。 (郑苗苗)

第8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同课异构 精彩纷呈

2015年3月27日在通川区二小,通川区二小北岩寺分校两校领导的支持下,通川区二小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了数学“同课异构”的教学观摩活动。“同课异构”是数学名师工作室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采取的一项举措。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讲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节课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上,对于同一个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各自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握对重、难点的处理。同时两校所有数学教师都来听课,课上完后,大家对这一节课进行评课,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改进的意见,找到上好这一节课的最佳模式。

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探索规律之积的变化规律》,活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例的展示,第二部分是教学反思,最后的部分是课例点评。通川区二小的李东霖,胡佳和通川区二小北岩寺分校的王凌霞,邹枝芳四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演绎着不同的精彩。接着由执教者对自己课例进行反思,反思过后,由通川区教研室赵成毅主任和两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张永红,徐斌对这四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把这次的教研活动的研讨气氛推上了高潮。

四位年轻数学老师承担了此次“同课异构”讲课任务后,他们经历了选课题——钻研课标和教材——课前访谈——独立备课——上课———反思——被评——互动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展现四堂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的研讨课,呈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严谨与多样化。在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每位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

此次活动经历,使教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同课异构” 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作为执教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而且还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作为听课者,不但能从几位老师智慧火花的迸射中有了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老师们说这种收获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是不能体会到的,并纷纷建议今后数学名师工作室要多开展此类活动。

通川区二小数学名师工作室

2013年4月1日

第9篇:同课异构活动实施方案

2011学年第学一期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实施方案

为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我校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讨校本教研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深入推进教材教法活动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我校决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为把活动开展好,我们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同课异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目的在于让广大教师感受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通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老师明白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许对于学生对于课堂来说是无效甚至是有弊端的,只有通过老师们的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我们才能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让有效的教学过程占领课堂,更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追求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

1.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钻研,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优势互补,集思广益,使更多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够自由地交流与碰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研究氛围;

3.促进反思和实践的优化,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4.推动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5.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 6.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

二、活动内容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理解为“同备、同上、同听、同评一节课”。

所谓“同备一节课”,就是参加活动的教师按教学进度选定一节课,并认真备课写出一份教学设计。相关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协调下对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使之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所谓“同上一节课”, 就是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执教同一个年级、同一个教学内容,定会有不同的“味道”——风格和效果,也就有了不同的精彩、不同的遗憾, 因为教师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的和教学对象也各不相同。这样老师们就有了讨论的材料和研究的问题,从而彼此学习,共同提高。

所谓“同听一节课”,就是所有参与教师共同听课,包括讲课教师也要听另一位讲课教师的课。

所谓“同评一节课”,就是同组教师(包括执教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谈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大家的互动、沟通、分享,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推动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组长:董玉峰 副组长尼样

成员:布穷 开巴 何晓霞 罗延红 尼玛昂布 达吉

(二)分工负责

每一次活动,都由分管教学的学校领导具体负责并参与全程管理调度,具体分工为:徐。同时,确定各学科 开巴负责协同执教教师选定课题、参与教学设计及教研活动全过程,并按照要求做好活动记录,收集好活动图片、执教教师的总结与反思记录表、听课教师的听课一得等材料,以备查阅。

四、活动步骤

本学期剩余时间比较紧张,为此我们制定如下活动步骤,并提出如下要求:

1.5月19日前,由教务处牵头制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并积极向教师宣传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正确认识“同课异构”对提高我校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处,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之中。

2. 5月20日至学期末,各学科组织实施,分为以下几步:

一是独立钻研,写好教学预案。课题确定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的资料,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设计最高水平的教学方案。使用的教学预案必须自己设计,使用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预案。

二是网上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活动进行前一周,执教教师将教案发送到教研组长邮箱,教研组长发到对应学校及相关学科教师,相关学科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再汇集到教研组长,并反馈给执教教师,执教教师再进行二次备课。

三是实施教学,集中听课。按照《柳疃初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计划安排一览表》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听课活动。不在本校上课的教师要提前联系好班级与学生。

四是互动研讨,总结提高。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后反思,然后教研组内所有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谈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大家的互动、沟通、分享,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教师间的交流。

五是自我反思,撰写教学反思。由听课教师写一篇“听课一得”,由执教教师写一篇教学反思连同教学设计和课件一同上交教研组长。

五、评价奖励

每学组织对同课异构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纳入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中。同时,组织同课异构活动先进个人和先进教研组评选,对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教研组积极推荐上报,同时进行表彰奖励。

附件1拉小2011学年第二学期初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计划安排一览表

附件2:拉小“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记录表 附件3:“总结与反思”记录表 附件4:听课一得

上一篇:必备经典英语写作句型下一篇:名医工作室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