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is与城市规划概述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1gis与城市规划概述

概述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规划设计

摘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要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就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则,而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筑设计;而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本文就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规划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城市空间规划设计;问题

1.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1.1盲目拔高城市的定位

主要表现有: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这些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

1.2城镇化问题

有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片面追求城镇化人口指标,导致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化,大量圈占、征用集体土地,大搞开发区,大搞“造城运动”的房地产开发,造成盲目的城市建设和土地浪费现象。

1.3生态规划问题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城市生态型景观设计,以减轻水环境恶化、水资源耗竭、热岛效应以及温室效应等环境方面的影响。生态型景观包括很多方面:生物活力、地理格局、美学方面的和谐度等等。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创造出一个舒适、干净、美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从景观大道到城市的广场、从五一花坛到十一花坛,从自然公园到小区园林,都是非生态型的规划设计,并且都是不可持续的景观。

1.4盲目建设问题

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存在基础设施未同步配套建设的不合理现象,地下电缆、供水、供电、电信、煤气、排污等设施以及交通标志等设置未能协调一步到位,同步配套建设。最后这些地下设施铺设部门随心所欲,在建设竣工的街道上随时想挖就挖,又未能保证按原质量恢复。

1.5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很多城市规划都是因为人为因素而改变,缺少严肃性。在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即一换届,一换领导,规划马上就变。而且这种规划改变往往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这些规划改变往往过分重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极大地消耗了城市资源,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1.6设计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对文化古迹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拆除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的传统面貌已经基本被破坏,城市的文脉、记忆和历史积淀也就此消失了。要做好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迹的保护工作,除了要在全民素质教育中树立起强烈的保护意识外,还应该组织专家对现存的古迹逐一加以甄别,建立保护名录、档案,从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加以保护。

1.7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还存在一种“怪”现象,城市不问大小,规划地区不问东西,都强调“大绿地、大草坪、大水面、隔离带、大广场”等口号。一提口号,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都是那么几句内容也差不多。但实际上,全国各个地方干差万别,大城市和小城市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的城市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如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等。

2.高層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有机结合

2.1合理设计高层建筑,优化城市公共空间

高层建筑需要在设计理念内导入城市建设的思想以及意识,秉承营造适宜人发展的公共环境信念,优化高层建筑和公共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注意将整体化以及人性化作为其设计理念。公共环境作为城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息息相关,人们需要在其上进行各类活动,它包含的范围有城市建筑、街道、绿化面积、公园、以及广场等公共场所,也包括这些公共场所所处的三维空间,位于其中,人能真实的感触到生活发生异常大的变化,以及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用地出现紧张局面。许多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集中被建设起来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严重荷载。建筑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属于先破后立的行为,对自然有一定破坏力,对于建筑师来讲,其工作本质是先破坏自然,然后再建一个新的自然。建筑的设计主题永远是对自然的追求,原因是人类永远都会对自然有着需求,并和生命一同存在。同时,“建筑是抽象与具象的对立统一”,而抽象必须要经过“提炼”,还得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形、城市以及生存环境等连结起来,然而具象则是指逻辑鲜明以及概念清楚的美学观念,抽象和具象之间还存在自然这个固定的冲突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使得混凝土不再冰冷,更使建筑活力激射,由上可知,完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非常重要。

2.2合理设计高层建筑,优化城市交通空间

城市集中化的高层建筑群体,使得城市内部行驶的车辆不断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不断加剧,减轻交通拥堵压力也就是说改善建筑四周交通环境设计,将和高层建筑设计之间具备密切相连的关系。

高层建筑适宜位于交通枢纽以及交通沿线位置,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如公交和地铁以及轻轨等,将出行压力降到最低,同时也能防止能源浪费。也可以将各类交通出行方式扩展到高层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延长公交线路以及营建地铁新线等,使用线穿珠的形式把高层建筑笼络到公共交通网内。

在两个相距不远的高层建筑中间可搭建天桥以便行人穿行,尽最大可能减少车辆拥挤,此外,在高层建筑建设宽阔的地下停车场有利于减少路边车辆停放,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交通拥堵。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高层建筑和交通空间之间的关系,不但能有效提高道路的通畅度,还能将高层建筑提升城市交通通达度的概念传播出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城市交通便捷更是对城市结构设计合理性的证明,并能节省能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绿化城市建筑空间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需要高度文明的生态环境。但是人类目前生活的城市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化之中。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杜绝土地资源浪费,提升建筑空间利用效率,高层建筑的出现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某些城市集中化的超高层建筑使得城市环境呈现“冷漠”状态,极易使“人本位与物本位”关系颠倒。人们致力于不断提升建筑的最高高度,却忽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近年来不断出现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等危机。同时资源紧张的问题也频繁出现,全球致力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环境,环保的高层建筑设计理念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同时这也是目前建筑设计理念的一种新方向。由于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小,因此高层建筑在设计时都注意对建筑内部进行绿化,将日照、防晒以及空气流动等建筑因素和城市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另外,目前在屋顶进行绿化也广为流行,由此可看应合理设计建筑的第五立面。多样化的城市绿化手法使得城市空间丰富多彩。所以,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中,应将高层建筑的绿化功能合理利用,在其上设计出各类绿地,使得建筑物本身起到绿化作用,如有的高层建筑设计出屋顶花园,既能改善屋顶环境使其焕发生机,又能有效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使其由平面绿化变为立体绿化,这样做既能节省资源,又能使建筑内部温度得到改善,达到节能建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任州.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合――析高层建筑体形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2010(10).

[2]文小凡,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整合[J],住宅产业,2010(10).

作者:王海燕

第2篇:概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点

【摘要】本文在对目前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有关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框架体系,从发展、规划等方面,针对当前很多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际上并未融入低碳、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与传统城市规划并无两样,以及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缺乏整体性等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和原则,并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不同规划编制层面对低碳生态规划的要点和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应考虑的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发展战略

一.引言: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也在迅速普及,因此带来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能源短缺、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这些严峻的城市问题迫使人们必须思考并转变以往城市发展的固有模式,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即低碳生态环保城市发展模式。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如日中天。欧盟组织、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乃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积极加入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行列中。我国低碳生态城市也发展的十分迅猛。截至2012年7月,我国9成以上的城市和8成以上的县级城市均已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或生态型城市的目标,这对于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规划面临新的挑战,要在低碳生态的指导下进行城市规划。然而,从当前我国的实践来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案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融入低碳、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与传统城市规划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必须明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重点,为城市规划管理者提供可信的依据。二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缺乏整体性,缺少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融入现行或即将制定的专项规划中,缺乏有效工具和手段,导致规划制定到实践环节脱节。

二.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指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建设保持较低水平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城市的理念应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融入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城市的道路、广场、办公区域、家庭、公园。家庭可以采用节能的抽水马桶,街道采用太阳能照明,旅馆、酒店采用太阳能加电辅助热水系统、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的应用等。

气候组织的一项报告认为,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并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在2008年初,中国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上海和保定两个城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低碳城市理念迅速走红,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最宜居城市”……之后最热门城市发展目标,该目标有着长期的特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堃堡先生认为“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著名学者林辉称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正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并且具有全民的参与性、持续性,能够做到共建共享。

2009年1月14日气候组织声明,将在中国规划发展15至20个“低碳城市”, 气候组织发展“低碳城市”项目的目标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外,大部分将是中国的二、三级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发展空间更大。在这些低碳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2011年3月28日,专注于打造低碳领导力的国际NGO气候组织,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再设计”项目。“中国再设计”项目应中国“十二五“期间低碳转型和绿色增长的迫切需求,集权威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等特点于一身,携手具备领先意识的地方政府、国际和国内的顶级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方、金融机构和专家学者,致力于地方绿色发展的实践和地方低碳领导力的提升。该项目以助力城市实现低碳发展为行动目标,以“城市低碳解决方案孵化器”作为其运作模式,通过对优质资源的“整合”、对具体实践项目的“优化”,从政策、技术、投融资、市场多维角度探索城市低碳实践路径。

三.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战略

从我国国情的角度出发,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趋势性要求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主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战略阶段。第一阶段:从2007年-2020年主要在城市尺度充分挖掘节能潜力,通过关停并转,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实现间接减排效果,提高综合能效。第二阶段:2021年至2035年要以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替代能源为重点,合理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向无碳或低碳能源倾斜,优化我国城市能源结构,推进经济去碳化的配套政策。 第三阶段:2036年-2050年以通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在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实施和推广相关的战略、政策及技术,探索一条通向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在区域层面开展模式应用推广,逐步实现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整体实现。

四、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减少碳排放为规划目标,以复合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城市规划。它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不是某类专项规划,其编制内容服从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的相关规定。具体到技术层面,是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且兼具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的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别于传统城市规划:

1.其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点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

2.规划调控目标从明确城市性质、规模和功能定位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

3.规划调控和管理的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甚至是建成区大到城乡一体化的视角;

4.规划的空间形态从追求严格分区和秩序性空间转向兼顾生态优化和功能混合的多样性空间。

五、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朴素原则。规划中应坚持因地制宜,汲取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智慧,传承“朴素的生态主义”理念与设计手法。尤其针对城市生态增量成本,规划中应增加项目的经济分析与测算,谨慎应对高投入、复杂化的规划方案,尽量采用本地化、低成本的技术。

2.人文原则。突出城市自然和人文特色,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对具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发挥其规划和监督作用,构建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

3.紧凑原则。高效地配置空间资源。引导旧城区生态营建与有机更新,避免盲目的“新城运动”,避免低效的土地开发。针对现状城镇化发展中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审慎考虑新城规划中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避免过于频繁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大规模迁移式的城市改造开发。

4.弹性原则。城市规划要求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既要突出对(生态)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又要对城市的未来有足够的预见性,尤其是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中要留有余地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5.平衡原则。城市规划要平衡社会资源的配置、对城市进行物质形态的空间布局、规划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协调各方利益、保护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营造和谐的城市生活。

六、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点

低碳生态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编制要注重减碳,要从源头上降低碳的来源,从过程中消减碳的排放。具体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达到上述低碳发展目标。如通过土地有效混合使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碳来源;通过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私人交通工具使用,减少碳排放量;通过构建生态单元与城市绿地系统,加强碳捕捉。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區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不同规划编制层面,需要把握不同的工作重点。

1.区域规划层面:

增加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设施规划布局、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充分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考虑资源和环境对产业结构、城镇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把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区域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立一个由必需的城市绿色廊道组成的广域框架,作为城市永久性的开放空间,发挥生态功能,有效控制城镇边缘区的无序蔓延。发展区域公共交通,引导区域公共交通导向下的发展模式,以城乡客运一体化取代单一考虑公路交通的城乡交通发展模式。区域空间结构的调整应配合就业、居住规划,提高职住平衡率。对新建生态城合理选址,选址需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在尽量少占用耕地的前提下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新城建设保护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的原则。

2.总体规划层面:

低碳建设大纲阶段,有别于G D P导向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针对城市土地、水和能源条件等资源本底分析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提出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城市低碳发展关键指标,建构低碳发展评估系统。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要重点关注紧凑混合用地模式、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生物多样性以及绿色交通方面,同时拒绝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项目。此外,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也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要点因素。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规划阶段,倡导“职住平衡”理念,选择集约化、紧凑型的空间开发模式,实施合理的城市开发强度。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安排产业布局,尤其需要针对大城市近郊产业、公共设施等经济空间建设迟滞于居住等生活空间建设的现况,引导就业及人口的相对均衡分布,减少城市全社会通勤时间。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及专项规划阶段,理清“经济高速增长与碳排放增长之间的关系制衡”、“生态服务功能损益”等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据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指标制定一套定性与定量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并有针对性开展“区域能源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等某些前沿领域的专题研究。

3.详细规划层面:

聚焦于低碳生态城市核心指标分解与控规指标的衔接,低碳生态等增量成本分析(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针对低碳生态城市核心指标在一级土地市场及二级土地市场开发中的实质落实,选择一定尺度的启动区,提出空间管控图则。在传统的控规图则中加入生态控制指标及生态设计导引的要求,实现“三图合一”。提出低碳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与开发实施细则,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导则、绿地与景观生态营建技术导则、绿色基础设施与市政工程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导则、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导则、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导则等。

七、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重点领域包括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信息化建设和能力保障等多个方面,每个领域都有其重点规划方向。

1.土地资源:

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主要有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益、空间管制策略、空间形态、空间增长特点。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方向上要把城市看作有机的整体,不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紧凑型、集约型的空间布局,生态适宜性分区;土地适度混合利用、住宅多样化、土地紧凑开发、垂直集约开发。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业和建设用地碳减排、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2.社会经济:

影响社会经济主要因素分别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绿色就业岗位供给、经济环境、社会收入水平差异。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低碳、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扩大就业,扩大内需、减少外贸依存度,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缩小贫富差距。

3..交通:

影响交通主要因素包括职住平衡,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私人机动车,城市道路。发展的方向应以公交优先,公交导向开发,提高绿色出行比例,构建区域交通网络,控制私人机动车使用,加强道路网规划建设,倡导职住平衡以减少通勤交通量。

4.建筑:

城市设计引导,地块控制,建筑布局,建设标准影响建筑的主要几个方面。合理的建筑布局,体量和形式,绿色建筑及绿建标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建筑能耗监测,热、风、声环境监测及评估是建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5.水资源利用:

影响水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水系统规划、水环境规划、相关工程规划、再生水利用。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合理规划及管理,雨洪综合利用,用水标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质达标率、中水回用。

6.能源利用:

能源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市区域能源规划、新能源利用。发展方向应以低碳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煤的清洁燃烧,提高能源的输配效率,系统节能与优化,工业废热余热利用,能源监测评估。

7.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市政、建筑垃圾及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的处理。发展方向应以垃圾减量,垃圾回收,垃圾分类,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入手。

8.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也是未来生态低碳城市管理的主要措施,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方向以“数字城市”公共平台,公共信息管理综合平台,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决策系统,城市生态信息管理系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系统,数字化城市规划管理系统。

9.能力保障:

能力保障是维护生态低碳城市的重要一步,主要包涵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公众参与、管理协调、实施监督、政绩考核、低碳生态宣教及能力建设,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政策管理体制,建立监督及考评机制。

八、结束语

低碳生态城市围绕能源消耗、经济模式、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是某类专项规划,而是在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这就要求城市在由传统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和规划的编制者要从顶层设计上掌握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内涵,明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要点,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融入到专项规划中,使规划与实施能够紧密结合,扎实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科技,2009(15)

(2)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9(8)

(3)李迅、曹广忠、徐文珍、杨春志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研究,2010(1)

(4)顾朝林、谭纵波等,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框架的思考,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仇保兴,生态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研究,2010(2)

作者简介 :刘存发,就职于天津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现为正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作者:刘存发

第3篇:城市建筑设计中智慧城市理念的渗透概述

【摘要】城市建筑设计中的智慧城市理念融合与渗透,让城市建筑的功能日益丰富。其营造出的居住环境更符合人们的需要,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在落实城市建筑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对智慧城市的集成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有效掌握,并顺应相关思路配合更加先进、适宜的渗透策略。例如,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安全性能进行全面优化,融合更多的先进技术,如物联网技术,让建筑空间内部的感应性能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也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理念,让处在智慧城市中的建筑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智慧城市;理念渗透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02.187

在智慧城市理念基础上实施城市建筑设计,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城市资源,使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更加明确,从而使城市的空间规划更加科学,发展前景更加光明。与此同时,还有助于让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让我国城市建筑拥有更强的持续发展潜能。

1、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1.1集成化

智慧城市的概念实际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城市环境可以将覆盖的所有内容由一个母系统来承担所有的调动分配工作,因此即便城市网络系统十分繁琐,依然可以有序地落实相关运行工作。同时,每一个子系统都能够对各自领域的数据信息进行抓取并由某系统进行统一的收集与分析,保证让各项事件的运作得到有效推动,智慧城市的集成化特征更强,并让集成化的运作模式发挥出较强大的助推作用。

1.2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角色,尤其伴随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型技术不仅推动着社会的运行,甚至改变着社会的运行模式。而智慧城市最大的运行特点是能够让信息背后的价值得到有效挖掘,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反馈的过程,让城市的运作更加高效,营造出的环境更适合分工协作与人类居住。通常情况下,智慧城市主要利用传感器或射频识别技术,对出现在智慧城市中的每个信息进行收集,而后经由中端处理器对数据信息背后的价值进行挖掘或处理,保证智慧城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疏通与解决。这意味着智慧城市的管理本质上就是信息管理,所以信息化特征明显的智慧城市能够拥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更为科学。

1.3全球化

全球化加速了国际社会分工,这种时代发展特征甚至已经开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彰显出较强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智能手机全面普及,让世界直接互联成为了一个整体,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任何一个事件,人们都可以通过手中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对其进行收集与传播,这也让人们的互动交流拥有了更强的即时性。所以,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被直接打破。智慧城市属于信息全球化的衍生物,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化特征,并将会深受这种特征的影响。

2、城市建筑设计中智慧城市理念的渗透策略

2.1全面优化建筑内部空间的安全性能

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暴露出来。伴随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到了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表面上看这些材料功能齐全、应用简便,但是部分新型建筑材料很可能无法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与气候进行有效适应,进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给建筑居住人员的生活安全预留下诸多隐患。所以建设智慧城市时,首当其冲的便是增加建筑设计与建设安全性以及合理性,不仅能够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还会给建筑未来的使用者生活带来更优的使用体验。通常情况下,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外部结构以及内部空间设计优化等层面,建筑物的外部构造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色彩使用和實际造型。所以,在落实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选择的建筑材料更为科学、适宜,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其应用性能与价值,给建筑内的居住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工作开展环境。而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则主要体现在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功能性彰显角度,这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依据实际情况以及居住者的实际需求对相关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保证设计方案的水平。

2.2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建筑空间内部感应性能进行有效提升

伴随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应用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效丰富了智慧城市的功能,还让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多的便利。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说,十分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了智慧城市事业发展的突破口。例如,部分大中型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的 Living3.0,不仅能够让“主人不在家”的建筑空间拥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与反应作用,还可直接通过移动终端将居所中发生的一切动态性信息反映给居所主人。建筑物内的所有家居用品功能不在仅局限在一种或两种层面上,甚至可以通过环境感应的方式自行下发指令并做出相关反应,营造出一个更舒适、宜人的居所环境。例如,居所中的室内温度与湿度都可直接借助感应器进行灵活调整,保证温度和湿度能够持续被控制在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区间中;窗帘的开启与关闭也能够直接借助光照感应器来进行自我调节,让整个建筑居所呈现出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特点。

2.3注意在建筑设计中有效突出人文关怀理念

无论是哪个建筑,或是这个建筑出现在哪个区域,都会因为不同的设计而彰显出其独特的理念与情感,所以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设计工作进行中,很容易将个人情感、意识或品味融于其中,以致自成风格,让建筑的设计感更强,功能更为丰富。部分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作品进行设计时,很可能因为没有较多的生活素材积累,导致在设计中一味地模仿他人。这不仅会导致建筑物的艺术氛围直线下降,内部构造也可能会因为不够科学而略显混乱,甚至无法满足人们在建筑物中的活动开展需要。所以,想要成为一名独具特色且艺术修养较高的建筑设计人员,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观察并对生活经验积极总结。与此同时,也要在模仿的过程中感受设计理念,如此才能够让代表着时代前沿的高新设计理念与技术充分地与建筑物进行融合,让建筑物拥有更强的人文关怀理念,即能够让人们置身于建筑物中时,时刻浸染在人情味和设计感中。

结语:

将智慧城市理念渗透进城市建筑设计中,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的高要求。但在智慧城市建筑项目落实过程中,一定要把控智慧城市建筑项目施工质量、考虑高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借助先进智能化技术以及现代化设计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注意引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加大技术之间的连接性,让智慧城市的环境更好,基础设施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玲.智慧城市理念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渗透[J]. 产业创新研究. 2020(16)

[2] 刘钊.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筑设计问题分析[J]. 智能城市. 2020(09)

[3] 张杏芬.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问题探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04)

[4] 林姗,朱剡.智慧城市理念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渗透[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05)

作者:吕沐轩

第4篇:农网规划与建设发展概述

2006年06月09日 08:53:20

0 引言

目前我国农网的范围为县(包括县级市、旗、区,以下简称县)辖区域内城镇、农村或农场及林、牧、渔场的各类用户供电的110kV及以下各级配电网。自我国实施农网“两改一同价”工作以来,农村电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输配电工程,提高了农网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然而,目前我国的县级电网总体架构仍比较薄弱,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多数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农村电力需求的迅速增加,现有的农网供电设施已不能适应农村用电发展的需要。因此,继续完善县级电网、加强农网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科学地制定县级电网“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完善县级电网提供依据,为后续的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工程提供科学的项目计划,使今后的农网建设改造工程做到事前有规划,分步实施有计划,避免临阵磨枪和短期行为。

1 农网规划

1.1 农网规划原则

按照电力工业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体制改革对电网公司和电网发展的要求,农网规划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做到科学论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农网规划应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农网建设应统一规划,优化电网结构应与农村电气化、现代化及城镇化发展相统一,要与输电网的规划、分布式电力规划相衔接。

(2) 农网规划应遵循安全可靠、节约、高效的原则,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

(3) 农网规划要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技术改造与新建相结合,规划要适度超前。

(4) 农网规划要方便用户,服务用户,有利于电力市场管理。

(5) 实施科技兴电战略,以提高农网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前提,提高农网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6) 农网规划应坚持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的原则,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7) 农网设备要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

(8) 电网建设与管理体制要协调一致。

1.2 农网规划年限

农网规划的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年限一致,一般近期为5年、中期10年、远期为15年及以上。近期规划应重点解决当前农网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相衔接,中期规划应明确农网发展目标,对近期规划有指导作用,长期规划侧重于战略性研究和展望,农网规划应远近结合,建立滚动工作机制,基本按照3年滚动计划调整。

1.3 农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农网规划要按照相关标准和规程进行编制,并且要符合相关深度要求。农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概况和总体规划情况;电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负荷分析及预测;电力电量平衡;县级电网规划目标与主要技术原则;电源建设及网架规划;调度、通信、自动化规划;近期项目安排和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绘制县级电网规划图;编写县级电网规划说明书。

当前,农网系统面临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在编制农网规划时,要和本地区政府部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与本地区乡镇村建设相结合,要与电信、交通、水利等部门的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业规划相结合。

1.4 农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农网规划工作涉及技术、标准规程、政策、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延续性的重要工作。

当前农网规划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 农网规划工作没有专人专职负责,规划工作被当作临时性工作由临时性人员完成;② 规划工作没有延续性,规划缺少滚动修编制度,规划的执行力度不够;③规划所需的历史数据非常缺乏,尤其是负荷历史数据统计不全,分区负荷数据基本没有,造成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电网规划,主观性、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大; ④ 农村电网规划特别薄弱,适应不同功能定位的村级低压网规划几乎没有涉及,与当前新农村电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2 电力负荷预测

电力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编制的依据,也是电网规划编制的重点和难点。电力负荷预测的一般过程为:

2.1 收集资料

(1) 收集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资料,主要是全县总的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资料,具体包括:①省地县统计局关于本县的《统计年鉴》,主要是掌握本县行政区划(乡镇村)、面积、户、人口及分布、行业结构、产量产值;②省地县发展改革(计划)委员会关于发展规划;③城管部门关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④省地县有关部门关于各类产品的单耗定额;⑤本县历年供用电设备、供电负荷和分类用电量报表。

(2) 按行业分类收集资料,主要包括各类大型企业的发展规划、用电地点、用电性质、产值产量、单耗定额等。

(3) 按行政区域或供电区收集分区资料,各区资料很难收集完整齐全。通常要采取许多辅助方式进行处理,如几何拼接法、代数计算法(线性或非线性插值法、方程式)等等。

(4) 样本资料与典型调查。同类用电户只需要按代表户取样收集样本资料即可。对于本县没有同类的新生用户或特别用户,如果用电负荷或用电量较大,一般在当地影响供用电负荷达到10%及以上者,必须进行典型调查。在做典型调查时,应了解该用户的性质、用电地点和时间、用电特点、用电负荷和用电量等。

(5) 收集动态突变资料。一般在当地有可能影响供用电负荷或年用电量超过10%的用电户,要密切注意收集其动态突变资料。如用电负荷突然增加或减少、突然改变性质等等。

(6) 资料汇总与综合分析。在汇总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要看资料是否完整齐全;二要分析所获得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三要检查所收集的资料是否需要加工处理;四要将所收集的全部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2 电量和负荷预测

电力负荷预测方法有:规划区总额预测采用综合用电水平法、单耗法、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等;分区预测采用负荷密度法,增长趋势法,饱和值推荐等。

电量及负荷预测应采用多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多种方法预测结果互相校核,各种预测方法中宜包括较先进的数学预测方法。

2.3 预测结果分析

预测规划水平年电量和负荷需求,经过分析评估提出高、中、低方案。方案内容包括:

(1) 用电量现状及水平年(近期逐年)按全口径预测的农村用电量及增长速度分析。

(2) 分地区用电量现状及水平年(近期逐年)按全口径预测的农村用电量、网供电量及增长速度分析。

(3) 分地区现状及水平年(近期逐年)按全口径预测的最大负荷及增长速度分析。

(4) 对预测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

(5) 对负荷特性作必要的分析,结合用电结构变化预测未来负荷特性变化情况。

(6) 对预测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采用中方案作为规划基础。

3 农网配电网和变电站建设模式

配电网和变电站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负荷需求水平确定不同的模式。农网的变电站模式有常规自动化站、构架式变电站和框架式变电站、小型化变电站等。构架式变电站和框架式变电站、小型化变电站具有节约投资、节约土地、缩短建设周期等优点。

高压配电网有双电源供电、环网供电方式。中压配电网有多电源网格供电、双电源多分段一联络环网供电(以双电源三开关四分段方案为主)、双电源一联络环网供电、单电源分段放射供电,单电源放射供电。

3.1 县域中心城镇及附近农村

中心城镇的电力电量需求比较大,增长比较快。此类中心乡镇可按照县城网建设要求,至少建设2个变电站,其中可建1个110kV变电站,为中心城镇及附近农村的10kV配网供电,也为本供电区域的35kV变电站供电。中心城镇的变电站应建成常规自动化站,具有“四遥”或“五遥”功能,可满足双电源要求;10kV配网大部分线路实现双电源三开关四分段环网供电,部分供电可靠性要求特别高的线路实现多电源网格供电,靠近县城或中心城镇的农村10kV线路可采用1联络环网供电方式。

3.2 乡域行政中心及集市

乡域行政中心及集市主要是乡政府机构、小型服务业和集市、学校和医院等电力电量需求不大,负荷增长比较平稳的地区,这类地区应建设一个35kV变电站,变电站模式应按照构架式或框架式建设,按照“小容量、短半径、密布点”的原则规划中压配电网,做到一乡一站。10kV配网线路争取再有一路备用电源,实现1联络环网供电方式。

3.3 一般农村

一般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为主,负荷比较小,负荷增长比较慢,适于建设小容量的小型化变电站。10kV配网线路采用单电源分段放射供电和单电源放射供电。

3.4 农网低压配电网建设

目前农网低压配电网还存在很多问题,低压网规划工作特别薄弱,网架结构混乱,线路供电半径长,线径小,绝缘水平低,综合线损高,安全隐患多。社会主义新农村电网建设,尤其要重视低压网的规划和建设。要完善和补充低压网建设技术标准和规程,做好农村低压网建设规划,大力推广应用农网“四新”技术。

3.5 农网“户户通电”工程

目前尚未通电的农村基本上位于比较偏远的地区,负荷需求比较低,配网线路比较长,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存在很大难度。

在10kV线路太长,用户端电压太低的线路上,可以考虑加装线路自动调压装置,以保准用户受端电压合格率,比较长的低压线路,也可加装低压线路自动调压装置。自动调压装置一台二次线圈匝数可调的变压器加自动控制装置,可造成变损和无功增加。

应研究和推广可替代能源供电,充分利用当地风能、水能、太阳能发电,形成主网补充或后备电源。例如风力发电,采用磁悬浮轴承的风力发电机,能做到微风启动,常年发电,应用效果大大改观。

4 农网节能技术和安全技术

《国家电网公司农网“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十一五”农网节能降损目标是:中压综合线损率降到9%以下,低压线损率降到11%,10kV母线功率因数达到0.95以上的目标。

4.1 配电变压器节能

(1) 高效节能的配电变压器。S11型及以上的节能型配电变压器,非晶合金铁心配电变压器有很好的节能效果,应积极推广,普及应用。

(2) 调容变压器。调容变压器是一种具有大小2个容量等级,并可根据负荷大小进行调节的变压器,是一种针对农网季节性负荷变化大的特点,为减少用电低谷期变压器空载损耗大的问题而设计制造的产品,以农业负荷为主的广大农村都可以推广应用,一年调整2次容量。

(3) 配电变压器的节能运行。县域中心乡镇及比较大的住宅小区,负荷特点是日负荷变化较大,季节性负荷变化不明显。现行的供电台区一般采用一台变压器供电,变压器容量不能调整。由于变压器容量越大,其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越高,所以,在负荷较小时使用大容量变压器会出现“大马拉小车”现象,不是经济运行方案;一台变压器长期运行,出现故障时没有备用变压器,影响供电可靠性。可采取以下变压器节能运行方式:①子母变压器节能方案。子母变压器是指供电台区按照总容量要求配置2台容量不等的变压器,一小一大。子母变按照日负荷曲线自动投退,负荷低谷时段投小切大,负荷平时段投大切小,负荷高峰时段2台同时运行,形成2台配电变压器,3种容量的子母变压器节能方案。② 2台等容量变压器节能方案。它是指供电台区按照总容量要求配置2台容量相等的变压器,平时一台变压器运行,负荷高峰时,再投运另一台变压器。2台变压器可交替运行,可并列运行。

4.2 低压电网单相供电

单相供电方式有单相两线制和单相三线制2种方式。单相供电方式与三相供电方式相比,有线损低,电压质量高、节省投资等优点,以生活用电为主的农村可以采用低压单相供电方式。

4.3 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能就地平衡电网无功功率,减少无功电流在电网中的流动,从而降低线损,提高电压质量,具有显著的节能降损效益。农网中的无功补偿要综合运用随配电变压器补偿,随电动机补偿方式,做到无功就地平衡。

4.4 农网安全技术

(1) 新型漏电保护器。广大农村中用电设备的工作环境比较差,用电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绝缘老化造成漏电事故时有发生,常规漏保出现误动的几率比较高,有的地方甚至退出漏电总保护,有的地方已经发生因退出漏电保护而致人触电死亡的事故。上海研发出一种新型漏电保护器,其技术特点是能根据剩余电流波形识别是活体动物触电还是对大地漏电;活体动物触电时立刻跳闸,对大地漏电时,可设定剩余电流上升比率和累加值。该漏电保护器一般用于低压总保护,俗称“兔子”漏电保护器。“兔子”漏电保护器的应用,能很好的解决常规漏保的问题,为人民生命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

(2) 低压线路断线保护器。低压配电线路中任何一相断线时,如不及时切断电源,可能会发生因触摸导线引发的触电事故;零线断线时,如不及时切断电源,会造成烧毁用电设备甚至引发火灾。低压线路断线保护器装于线路末端,当检测到至少一根断线时,向线路电源开关发出跳闸指令,切断故障线路电源。

第5篇:电网规划概述与变电站定容选址

刘艾旺20081201

电网规划概述与变电站选址定容 电网规划又称输电系统规划,是在已知给定电源规划和负荷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电网结构,合理的选择新建或扩建线路以满足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从数学角度讲,电网规划就是一个复杂、大规模、带有大量约束条件和离散变量的非线性整数规划问题。

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1)确定输电方式。

(2)选择电网电压。

(3)确定变电站的分布与规模。

(4)确定网络结构。

在输电方式上,我国现阶段仍以交流输电方式为主,只有在500kv及以上电压时才考虑直流输电的必要性。

电网规划的要点是对主网网架进行规划。如何加强主网网架结构,是电网规划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规划成败与否的关键。

电网规划往往是针对具体电网发展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具体内容的。目前我国电网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为:

(1)大型水、火电厂和核电厂接入系统规划。这类电厂出线较多、距离较长、

如何和电网连接问题比较复杂,一般需要做专题研究。

(2)各大区电网或省级电网的受端主干电网规划。

(3)大区间或省级间的电网之间联网规划。

(4)城市电网的规划。

(5)大型工矿企业的供电网规划。

电网规划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原始资料及规划方法。没有足够的可靠的原始资料,任何优秀的规划方法也不能取得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一个优秀的电网规划必须以坚实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包括搜集整理系统的电力负荷资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电源点和输电线路方面的原始数据等,具体如下:

(1)规划年度用电负荷的电力,电能资料,其中包括总水平、分省、分区及

分变电站的电力、电量值以及必要的负荷特性参数。

(2)规划年度电源(现有和新增)的情况,其中包括电厂位置(厂址)、装

机容量、单机容量和机型等;对于水电厂,除上述参数外,还应有不同

水文年发电量、保证输出的功率、受阻容量、重复容量、调节特性等参

数。

(3)现有电网(包括在建与已列入基建计划的线路和变电站)的基础资料,

其中包括电压等级,网络接线,线路长度,导线类型,变电站主要变压

器容量、型号、台数等主要规范资料,一般应有系统现况图。对未来网

络规划的发展情况,包括可能架设线路的途径、长度以及扩建和待建变

电站地址资料,以便能够形成足够数量的网络方案。

进行域网规划时,应掌握城市发展规划、地区用电负荷的增长及其城市道路、隧道、

桥梁的发展规划、变电站可能布点位置、架空线电缆线走廊等。

城市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城市电网运作是否良好取决于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是否科学,是否经济合理,对于固定资产额巨大的供电企业而言,城网规划工作在供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前,供电企业既是政府的电力管理部门,又是电力供应商。供电企业城网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城市电网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与供电可靠性来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各级政府在政策、投资与管理上予以必要的支持,主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而目前,城网规划时还要考虑企业资产的保值。

量入为出,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点。作为一个供电企业要从自己的产品——电,尤其是电价入手做好自己的财务分析工作。在同样供电能力、不同电价条件下,必有不同的供电产值与效益。不仅要围绕电价进行自己的财务分析,而且还要对电价的变化进行预测,进而精打细算自己的收入与支出,为电网建设定下目标,为设备的选型定下标准,为城网的规划工作定下基调。在一个供电企业正常经营的条件下,由目前的电价水平引起的企业收益状况将是影响城网规划工作总体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电价的变化趋势也会对城网规划思路产生影响。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任何市场都是可细分的。供电企业须对用户在目前的电价下,对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方面的满意度进行分析,以此电价水平确定一个供电标准,了解用户高于或低于这个标准的各类需求,为今后供电市场的细分提供参考。国外出现的定制电价是优质优价的体现,是工业化国家政府所支持的,极有可能是我国将来电价改革的一个方向。

电网规划按照时间分类,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另外还可以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分类,比如通信规划、营销规划和煤矿电源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

目前电网规划方法处于传统的规划方法和数学方法并用的状态。传统的电网规划方法以方案比较为基础。这种方法是从几个给定的可行方案中,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出推荐的方案。近几年来,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和系统工程、运筹学领域的成果促使电网规划的数学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优化理论的应用不仅使规划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更加精确全面,而且也大大减轻了规划人员的繁琐工作,加快规划进程。

电网规划根据数学方法分类,可以分为启发式方法和数学优化方法。启发式方法以直观分析为基础,通常基于系统某一性能指标对可行路径上一些线路参数的灵敏度,根据一定的原则,逐步迭代知道满足要求为止。电网规划启发式方法的计算过程可归纳为过负荷校验、灵敏度分析和方案的形成。数学优化方法就是将电网规划的要求归纳为运筹学中的数学规划模型,然后通过一定的优化算法求解,从而获得满足条件的最优规划方案。电网规划数学优化模型主要包括变量、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三个要素。电网规划流程根据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分为输电网规划流程与配电网规划流程。其中输电网规划流程为:

(1)原始资料的收集与论证。

(2)制定连接系统规划。

(3)环境条件分析。

(4)制定规划方案。

(5)技术经济评价。

我们知道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确定输电方式、选择电网电压、确定变电站布局和规模和网络结构的确定,其中变电站选址定容又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变换电压等级、汇集配送电能,变电站的选址与定容直接决定着电网规划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因此需要严谨的规划与设计。

变电站站址选择可分为规划选址与工程选址两个阶段。

规划选址在编制电网发展规划时进行,对规划电网内可能布置变电站的点进行预先选择,以便在编制电网发展规划过程中有充分的技术资料进行综合经济比较,从中规划新建变电站的地点与范围。但由于是规划的工作,因此会随着负荷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工程选址根据电力系统规划中所确定的地点或范围进行,工程选址工作都是一次性完成的。

选址时需要确定变电站在电力系统的重要性,也即确定该变电站是系统枢纽变电站、重要地区变电站或一般变电站等。

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既可以按电力系统5~10年发展规划的需求来确定,也可由上一级电压电网与下一级电压电网的潮流交换容量来确定;同时也要考虑N-1情况下负荷安全运行,满足负荷率规定。

500/220kv变压器的500kv及220kv侧均为星型接线,故从结构上要求500/220kv变压器具有35~63kv的第三绕组,第三绕组的容量应不小于变压器容量的15%,最大不超过变压器容量的(1-1/K12)倍(K12为高压侧与中压侧变比)。具体容量也可根据变电站装设的无功补偿容量开确定。

主变压器台数与型式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对大城市郊区的一次变电站,在中低压测已构成环网的情况下,变电站以装设2台主变为宜。但随着站址征地困难程度提高,系统变电容量的增加,现在已大量采用3台主变,现在也在研究4台的可行性;而对于地区性孤立的一次变电站或大型工业企业专用变电站,在设计时应考虑装设3台主变的可行性;对于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一般采用三相变压器,不采用单相变压器。变压器按绕组型式可分为双绕组变压器、三绕组变压器和自耦变压器。一般变电站选用双绕组变压器,当变电站具有三种电压等级,且通过主变压

器各侧绕组的功率均达到该变压容量的15%以上时,主变一般采用三绕组变压器。

变电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近负荷中心。在选择站址方案时,事先需要搞清本变电站的供电对象、负荷分布、供电要求、变电站本期和将来在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选择比较接近符合中心的位置作为变电站的站址,以减少电网的投资与损耗。

(2)使地区电源布局合理。应考虑地区原有电源、新建电源以及计划建设电源的情况,使地区电源和变电站不集中在一侧,以便电源分布分散,从而既减少二次电网的投资和网损,又达到安全供电的目的。

(3)高低压各侧进出线方便。应考虑各级电压出现的走廊,不仅要使送电线能进得来走得出,而且又要使送电线交叉跨越少,转角少。

(4)站址地形、地貌及土地面积应满足近期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在站址选择时,应贯彻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建设方针,不仅要贯彻节约土地,不占或少占农田的精神,而且还要结合具体条件,采取多种布置方案,因地制宜的适合地形、地势。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防止变电站的因自然灾害而损坏。

(5)确定站址时,应考虑其与邻近设施的相互影响。如飞机场、导航台、收发信台、地震台等,这些设施对无线干扰有一定要求,站址的选择要距上述设施应满足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它们的正常工作。而且站址附近不应有危险的建筑或者军事设施。当站址附近工厂有腐蚀性气体排放时,布置时应根据风向避开有害气体。

(6)交通运输方便。选择站址时不仅要考虑施工时设备材料及变压器等大型设备的运输,还要考虑运行、检修时的交通运输方便。一般情况下选址要靠近公路或铁路,引接公路要短,以减少投资。

当满足上述要求时,变电站的定容与选址才是最为适合与经济的,才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产生最大的效益。

第6篇:城市规划概述

城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 ru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对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所作的天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master planning outline

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城市规划区 urban planning area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 urban built-up area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开发区 development area

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的统称。

旧城改建 urban redevelopment

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城市基础设施 urban infrastructure

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城市总体规划 master pl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分区规划 district planning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 immediate plan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城市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控制性详细规划 regulatory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

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 site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管理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第7篇: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期末论文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概述

姓名 周浩然 学号 1000012432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概述

周浩然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的水平也都再提高,道路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因此道路的排水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上日程安排,可以说,道路的排水体现了整个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水平,所以保证城市道路的排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浅谈了道路排水的基本概况,并对北京某些地区的排水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道路排水、国外大城市排水、北京部分地区排水改进。

1、引言

从古到今,人们出行都离不开道路,而下雨和下雪,是再常见不过的自然现象。所以凡 是有道路的地方,都会涉及到排水的问题。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是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的一 部分,其功能主要是迅速排出道路范围内及道路两侧一定区域内的雨雪水,以保证车辆和行 人的交通安全,维持道路的正常交通,同时也避免路面过早损坏,使街道整洁、美观。可以 说,道路的排水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走在路上,会看到雨水的进水口,也会看到露天 的沟渠等,这些都是用来排走雨水的设施。本文针对普通读者,概述地介绍了道路排水系统及其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举出了北京大学康博思餐厅门前和北京许多桥下的易积水的例子及其解决方案。

2、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概述

2.1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制度

城市道路排水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部分,为了保障生产和人民生活,城市 中除了需要排出雨雪水外,还需要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也排出去。由于废水、 污水和雨雪水的性质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应分别组织不同的管道系统来 排除。

排水系统的制度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 (1) 合流制:将污水和雨雪水用同一管道汇集输送的系统成为合流制排水系 统。过去我国有很多旧城市采用合流制,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这 是由于以往工业不发达,城市人口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量不大,但是随着工 业的高速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日趋复杂,这样的合流制 对环境卫生造成的危害更严重。为了保护环境,需将合流的污水和雨水经过污水 处理厂处理后,再行排放。由于天然降水量大,导致合流制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 处理量很大,成本很高。所以这种方式并不是使用于很多地方。 (2) 分流制:将雨雪水和污水分别设置管道系统排出。其中汇集和处理生活 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系统称为污水排出系统;汇集和排出雨雪水的系统称为雨水排 除系统。污水处理厂只需要处理生产污水和生活废水,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所以 大部分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都是采用的这种系统。 2.2、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类型 (1) 明式系统:即采用露天的沟渠排水的系统,城市郊区和公路一般采用明 式系统,在街坊出入口、人行横道处增设一些盖板、涵管等构造物。明沟可设在 路面的两边或一边,也可以在车行道的中间。

明沟的排水断面尺寸,可按照汇水面积经水力计算确定。一般也可根据当地 实际经验来安排。明沟通常采用体形断面,底宽至少3米,边坡视土质及护面材 料不同,用砖石铺砌或混凝土块护面时,一般用1:0.5-1:1的边坡。有些城市采 用上面加盖板的明沟。

图一 明沟系统

(2) 暗式系统:由街沟、雨水口、连接支管、主干管、检查井、出水口等部 分组成的埋置在地下的排水系统称作暗式系统。道路上及其相邻地区的地面水依 靠道路设计的纵横坡度,流向行车道两旁的雨水口,再由地下与雨水井相连的连 接支管流向主干管,排入附近的河流或其他水体中区。

图二 暗示系统示意图

(3)、混合式系统:明沟和暗管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3、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车辆数量也急剧增加,我们的交通压力也 越来越重。而采用明沟排水系统,会给生产、生活和交通带来不便、桥涵费用增加、占用土地较多,并影响环境卫生。因此,在城市中建设大规模的明沟式排水系统已经变得不再现实,只有在城郊等人口较为稀疏的地方才可能采用这种方式。而城市内绝大部分地方,因为其条件的限制,都只能采用暗式排水系统,通过管道,将雨水汇集泄入自然水体。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雨水管的布置和设计、雨水口的布置、检查井的布置。 3.1、雨水管的布置和设计 (1)雨水管设计的基本原则

城市道路的雨水管道不仅用来排出道路地面水,还要保证雨水能顺利地从 建筑物、工厂或居住区排泄出去,因此雨水管道的设计是指整个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范围内雨水排除设施的总体设计。

雨水管道的总体布置主要是根据城市的自然地形和道路网的规划来确定, 此外还要考虑排水区域的大小、排水系统的树木、街坊的布置、街道的宽度、出 水口的位置等。设计时一般可考虑下列原则:

1)、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在地区内按地形划分排 水区域。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要求雨水管能以最短路程把雨雪水就近排入天然水体。

2)、避免设置泵站:由于雨水量大,雨水泵站的投资很大,而且雨水泵一年 中运转时间短,利用率低,因此必须尽可能利用地形,使雨水都能靠重力流排入 天然水体而不设置泵站。当河流的水位高出管道出口时,可设置出口泵站或中途 泵站。在不得不设泵站的情况下,要使经过泵站排泄的雨水量减少到最小额度。 3)、雨水干管应设在排水地区的低处:在地形起伏很大的地区,例如建造在 山谷间的城市,雨水干管应设在排水地区的低处,两侧斜坡用支管连接。

4)、合理布置出水口:出水口可以分散布置,也可以适当集中。管道通向池 塘和小河的出水口的构造比较简单、造价不高时,可增多出水口不致大量增加投 资。当河流的水位变化很大,管道出水口离正常水位很高很远时,出水口的投资 就很大,不宜采用过多的出水口,而应考虑比较集中的管道布置。

雨水管道的出水口一般应露在水面以上以免造成淤积,所以管底标高应高于 正常水位标高。出水口与河道连接部分应做护坡或挡土墙,以保护河岸和固定管 道出水口的位置。

(2)、雨水管的布置

城市道路的雨水管线应是直线,平行于道路的中心线或规划红线。雨水干管 一般设置在接到中间或一侧,并宜设在快车道以外,在个别情况下亦可以分别置于街道两侧。这主要根据街道的等级、横断面的型式、车辆交通、沿街建筑等技术经济条件来决定。

由于管道施工和检修对交通运输影响较大,所以在交通量大的干道上,雨水 管线也可埋设在街道的绿地下和较宽的人行道下。但不可埋设在种植树木的绿带 下和灯杆线及侧石线下。

雨水管线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与河流、铁路以及其他城市地下管线的交叉, 否则将使施工难度和造价增加。在不能避免相交时,相交处应直交,并保证相互 之间有一定的竖向间隙。 3.2、雨水口

(1)雨水口的构造:雨水口分为平式、竖式和平竖结合式三种,均由进水篦、 井深和连接管三部分构成。平式雨水口的盖平铺在到路边沟上,雨水沿边沟进入雨水口。进水篦宜稍低于街沟或邻近地面以利汇集雨水。平式雨水口设在边沟平面上,盖子易被车压坏,清捞垃圾不方便,所以在繁忙的交通干道上用竖式雨水口较好,雨水口设置在人行道上便于清捞垃圾,在道路侧石处,设置有格栅的进水口,雨水由格栅流入雨水口。因为雨水沿边沟留来时需要转90°才能流入雨水口口,以致水流不畅,进水较慢。所以雨水口间距不宜过长,在严重积水区不宜采用。

图三 平式雨水口,盖子易被车压坏, 清捞垃圾不方便

图四 竖式雨水口,常在街边可以看到

(2)、雨水口的布置:雨水口的布置,首先应根据道路纵断面设计,把街沟 纵断面上低洼汇水处和交叉口上必须设置雨水口的地点确定下来,然后根据街沟 纵坡大小、街道的宽窄、路面种类以及两旁街坊院落的排水情况,确定雨水口的 间距和位置。此外,还要考虑当地暴雨强度、雨水口的排水能力和受水面积等因 素。道路上雨水口的间距一般为30-80m。一般当道路纵坡较大时雨水口的间距 可大些。低洼和易积水地段也应当适量增加雨水口的数量。在沿路建筑物门口、 分水点以及其他地下管道顶上应避免设置雨水口。

图五 箭头表示各条道路的纵坡倾斜方向,如果两箭头相对,说明此处地势较低, 要设置雨水口;如果两 箭头相

背,不必设置雨水口,其他情况需配合交叉口竖向设计来布置雨水口。

3.3、检查井:为了对管道进行检查和疏通,管道系统上必须设置检查井;同时检查

井还起着连接沟管的作用。相邻两个检查井之间的管道应在同一直线上,以便于检查和疏通管道。所以,在管道改变方向出、管道交接处、管道高程改变处、管道断面变更处和坡度改变处,都需要设置检查井。在过长的直线管道上,每隔一定距离亦需要设置检查井。

检查井分为圆形和矩形两种,其建筑材料可采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 凝土。

图六 检查井大多数由盖子盖着,在需要施工时才打开,井内有梯子,方便 工作人员上下。

4、国外大城市道路排水情况

4.1、罗马

说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须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的排水系统建成于2500年前,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古罗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暴雨,引起了很大的城市问题。为了将暴雨引起的洪流从城内排出,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堆砌了一个渠道系统。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通往台伯河。通过这条渠道系统,城里的洪流得以畅通地排向自然水体,解决了很多问题。

图七 公元33年,罗马的营造官清洁下水道时,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中游历了一遍,足见下水道是多宽敞。

4.2、巴黎

世界上最著名的排水系统莫过于巴黎地下排水系统了。巴黎有时需要经受突 如其来的暴雨袭击,所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地下排水系统总长接近2400千米,成为世界上排水系统最为复杂的城市之一。

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处于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下水 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地上没有一点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不 会闻到一丁点儿腥臭味。而且,下水道宽敞得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 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

经过不断完善,今天的巴黎地下排水系统总长2347公里,约2.6万个井盖、 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统配备了电脑控制。

针对每年的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情况,巴黎还专门修建了“涨水站”以及 安全阀,以及用于下大雨时保证排水效果的路边下水道等等。所以有时虽然会下 大雨,但是巴黎的街道却可以依旧干净,几乎没有什么积水,行人甚至都不会湿 鞋,更不会出现交通堵塞了。

巴黎甚至把排水管道建设成了旅游景点,称为世界上唯一可供参观的排水系 统,极负盛名,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图八 巴黎的旅游型地下排水系统,里面灯光明亮,环境很好

图久 巴黎地下排水系统除排水沟外,设有两套供水系统、压缩空气管道、气压传送系统和电缆线路。

4.3、东京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但因为其地理原因,日本更易受到台风的影响,经常会下暴雨,但东京却很少出现内涝。东京道路上的不积水,得益于人工建造的“川”。类似壕沟的“川”密布东京,排涝作用非常大,所有细小水道都通往“川”,再通过比“川”更宽更深的地下水道通入东京湾进海。

此外,东京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地下排水系统—首都圈外围排水系统,整个排水系统的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一到三年一遇),全长6.3公里,包含5根直径30米、深60米用管道联通的竖井和一个调压水槽,系统总储水量达67万立方米。

图十 东京的雨水口都很干净,会有转门负责的人定期检查,清理,防止树叶、塑料垃圾等堵住雨水入口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图十一 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其深可达60米,十分壮观,有的地方类似于宫殿。

5、北京部分地区易积雨水的改良办法

5.1、北京大学康博思门前

图十二 康博思门前的下雨河

众所周知,康博思门前是一个斜坡,其地势低于松林包子铺而高于学五食堂 门前的小广场,所以每到下雨天,松林的雨水都会聚集过来,然后经过康博思门 前,再流进雨水管道。康博思南面的洼地(如图十三)有一个雨水口,能带走一部 分路面雨水,但是从松林留下来的雨水量通常大于这个雨水口的排水能力,所以 每次下大雨,康博思门前都会有很多积水,也就是同学们戏称的“下雨河”。针 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1)、定期检查雨水井,防止被垃圾杂物堵住,使流水不畅; 2)、适当扩大雨水井以及其管道口径,增大雨水流量; 3)、可减小雨水井间距,如在康门前的道路两侧,可以设置2个竖井(如图十四), 这样雨水可以从竖井流入,不用再从松林包子铺一直向下流到康博思面食部转弯 后才进入排水系统。

图十三 康博思南面的雨水井

图十四 图中为两处可以增加竖井的地方

5.2、北京市许多立交桥下

立交桥本身高度一般都很高,可是桥下,却是一个低洼地带。正如我们前面 展示的图片,桥下,在下雨天是很容易积水的。

目前北京的所有桥(立交桥、天桥等)下面,采用的都是普通的排水系统。 这种排水系统的缺点是,无论泵房如何改进,但重力排水管道固定,所以最终积 水排走的速度很受限。而且,天桥下面也很容易产生很多垃圾,普通排水系统容 易被堵住,导致排水不畅,引发恶臭等。

图十五

所以,可以在桥下面建真空排水系统。真空排水系统是指建一个集水箱,当桥下 有积水时,这套系统 凭借其强大的功率先将水抽到集水箱,然后通过集水 箱降 水排走。这样就跳过了重力排水管道这个卡脖子的部分。而且,该系统还能吸走 普通排水系统不能排 走的淤泥、杂物等,不会发生堵塞。

6、总结

随着交通事业和交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道路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所 以,人们对于道路排水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国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于道路排水的设计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我们今天讨论了地面道路的排水,但现在城市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更深的地下 发展,这也是大多数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地铁已经在各个城市相继出现,而且 也会逐渐地承担起城市各自城市主要的交通压力。

如何保证排水和地下交通的协调性变得尤为重要,所以现在我们对道路排水 设计的范围越来越大,更加三维化,这就要求我们联系实际,改进道路排水设施的结构,优化排水设施设计方案,提高排水设施的排水效果,达到排水顺畅、排水快捷、排水充分的整体要求,为交通的安全、快捷、方便提供保障。

• 参考文献

• [1]沈建武.城市道路与交通(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08) • [2]李杰等.城市道路设计(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5) • [3]李朝阳.现代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第一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 [4]资料.百度百科等互联网地址

第8篇:新农村规划编制概述

一、 基本认识

1、对象的特定性

是特定对象集聚后的地域空间现象,

对象:一定的行政管理单元,一般为行政村,一个行政村可能有集中居民点,可能没有,可能有几个,可能只有一个,需要规划分析合理性;

对象特征:具有特定的规模,特定的需求(含户型要求、户型比例、规模等);

2、政策的特定性

农村问题有特定的政策特性;(宅基地管理办法、宅基地建设办法、中心村规划编制标准等)

3、规划协调性

因规划编制的时间一致性问题,特定情况在上位规划编制完成后出现。

二、 编制要求

1、

2、

3、 规范性 内在逻辑一致 表达准确

三、 成果要求

1、明确需求:

宅基地需求、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建筑户型需求、公共绿地需求;

2、明确选址:

本着易操作、与周边环境协调、规模符合要求的原则选址;

3、功能布局划分:

宅基地、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

4、规划总图布局

5、相关分析及市政规划图纸

6、建筑设计相关图纸

第9篇: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分类

一、高校类型:

普通高校:专科,多科,综合——国家统招、委托代培、干部进修、教师进修、自费。 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广播电视、职工大学、函大、夜大、进修班提高班自学考试证书制度。

二、高校类别:

综合;

理工:附属科研生产开发基地; 农林:附属农林、畜牧、实验基地; 医药:附属医院;

师范:附属实验中小学; 语文 财经 政法;

艺术:附属艺术展示、演出场馆;

体育:附属体育场馆;

其它

高校组织机构

校务委员会:校长,副校长——秘书长,总务长,教务长。 校级机关 院系机构

1、各种常设委员会

2、校办、外办、教务、科研、生产、人保、财会、行政、基建、档案:

校刊、学报、编辑部;出版社;设计院;研究所;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技术、劳动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校医院(医务室)、附中、附小、托幼。

3、继续教育学院

4、研究生院

5、图书馆 高校学制

国家统考,保送推荐。

校园规划的基本依据——事业规划主要内容

一、有关上级部门批文及主要规划依据文件、规范、规定。

二、学校性质(综合、多科、专科、住读、走读)。

三、学校类别(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

四、学制(学习年限:大专、本科、研究生部)。

五、学校规模(折合全日制本科生学生人数、起始规模、长远规模)。

六、学校组织机构(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等)。

七、教职员工编制。

八、重要固定资产估算。

九、建设资金来源,基建标准与控制总投资。

十、建设进度计划。 校园规划的广度与深度

一、广度

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战略布局。

2.省、市、区、县高校校址选择。 3.校园总体综合规划。 4.校园局部详细规划。

5.老校园的重建、改建与扩建规划。

二、深度

1.规划期限及图纸比例

控制时间 图纸比例

近期规划 5年 1 : 500 中期规划 lO年 1 :2000—1:1000 远期规划 15年 1:10000—1;5000 近期规划:管网设计、竖向设计、单体设计、环境设计。

中期规划:群体布局;道路座标定位、边缘线;分区建筑系数;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建筑红线划定。

远期规划:校园主要出入口、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近期、远期) 高校校址选择

一、校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学校——社区——社会的互利互补。 2.少投入、早建成。

3.少占或者不占用农田、尽量利用丘陵山坡。 4.为校园长期扩建留有可能性。

二、校址选择的具体要求

1.适宜的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环境。

2.良好的自然技术条件(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 3.充足的土地面积与合宜的形状。

4.有利的基础设施:对外交通、运输、通讯水源、电源、三废处理等。

校园与城市关系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学校附属于城市某栋建筑之中。 第二阶段:学校设于城市独立的建筑之中。 第三阶段:学校拥有多栋建筑或分散于城市街区或集中成城市内形成孤岛。

第四阶段:教学与居住分离 第五阶段:校园规模越来越大

1、城市保留校本部,郊区另建分部。

2、城区保留作分校,郊区另建校本部。

3、近郊形成大学文教区;

4、远郊新建科学城(研究机关一高校、研究机关;高校一研制开发;高校一技术开发)

5、结合旧城改造,校园由郊外回归城市 高校校园规模

一、校园规模可分为起始规模、合理规模以及最大规模。

二、校园规模控制主要有两类基本参数:一是学生人数,二是校园土地面积。

三、校园学生人数合理规模主要取决于事业规划、其规模参数指标

如下:

超大型>15000名(综合、理工) 大 型 9000--15000名(综合、理工、师范) 中 型3000—9000名(理:

12、师范、农林、医药、财经、政法) 小 型 500~3000名 (艺术、体育)

四、校园合理控制土地面积

理论依据:校园内师生课间交往以步行为主,一般课间活动时间10—15min,校园中心合理课间活动半径为5min步距:

即80m/minX 5min=400m(r) ∏r2=3.14×(400m)2≈=50公顷

校园合理用地活动半径宜为10min步距:

即80m/minX lOmin=800m(R) 故校园占地面积应为

∏R2=3.14X(800m)2≈200公顷 在上述校园面积范围内,由于规划布局不当(如教学区不够集中)或超出上述校园中心区面积范围.师生将借助自行车交往活动。

五、某些院校特殊用地,如农林类院校实验用地、工程院校特殊科研实验用地、体育院校运动场地,以及附属高校的专门研究、开发、生产用地应特殊考虑。

六、校园园址中固有的河湖林地、文物保护或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应予特殊考虑.

七、非城市型校园应考虑校园用地就近扩充的可能性。

高校校园推荐土地利用定额(单位:m2/生) 学校规模 校舍建筑用地 体育用地 集中绿地 总用地 500~3000 48 15 7 70 3000~9000 46 13 6 65 9000~15000 44 11 5 60 >15000 42 9 4 55 高校校园推荐分区建筑系数、建筑面积系数: 分 区 用地比例 建筑系数 建筑面积系数 教学科研区 28~30% 20—25% 80一120% 教工生活区 28—30% 20一25% 80一i20% 学生生活区 15--18% 20—25% 80—120% 后勤生产区 8—12% 25—30% 30~60% 文体活动区 12~15% 校园布局

一、影响校园布局的主要因素:

1、校园与城市关系。

2、校址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

3、学校性质、规模、层次结构。

4、校园规划设计理论与建筑思潮。

二、常见校园布局的四种形式:

1、辐射型:教学区位于校园几何中心,其它各区成环状围绕教学区布置,呈辐射状向外发展。

特点:①布局集中紧凑。

②教学区发展受限制。

2、分区型:教学区位于校园一侧,其它各区相对独立,又与教学区联系。

特点:①各区均可独立形成。

②便于发展。

③教学区偏于一隅。

3、分子型:设多中心教学区,其它设施分散于教学区周围。 特点:①教学与相关设施联系密切。

②各中心区之间交往减弱。

4、线型:教学中心区成带状布置,沿主轴向两端发展、教学区两侧平行设置辅助设施。

特点:①教学区与其它各区平行发展。

②在发展各阶段校园相对完整。

③一定程度上受土地形状限制。 校园分区

按功能特征对校园按分区原则布局,是校园规划的方法之一,不同规模、层次的校园可按下列内容分区。

一、教学区:包括校系行政办公楼、礼堂、讲堂、报告厅、图书馆、视听中心、信息或计算中心、教学实验室、研究室。

二、科研区:包括各类特殊科研设施(如占地多、产生污染、安全防护要求高,以及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大型科研设施)。

三、生产后勤区:包括教学实习工厂、校办工厂、技术劳动开发中心、后勤供应管理机构、水、热、电及各种特殊气体供应、三废处理、各类仓库及露天场地。

四、文体区:包括学生中心、俱乐部、博物馆、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集中绿地、河湖林地。

五、学生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公寓、学生食堂、俱乐部、户外活动场地、绿地、福利与服务设施。

六、教职工生活区:包括教职工住宅、公寓、单身教工宿舍、食堂、俱乐部、户外运动场与绿地、福利服务设施及招待所。 校园构成

一、全集中型:校园内包括前述分区全部内容形成完整系统。

二、主集中型:校园内包括前述分区主要内容,部分设施另设于校园外。

三、分散型:校园内主要布置教学与校系行政用房,其它设施均分散布置在校外。

城市校园宜分散构成,郊区校园宜集中构成。 教学中心区

一、教学中心区布置特征

1、教学中心区主要包括教学活动场所,如教学楼图书馆、计算中心,电教中心、教学实验室、礼堂等,有时还可以包括科研区、校系行政区。

2、为加强学校向社会开放、服务,该区校行政、图书馆、科学报告厅、计算中心等设施应对外联系方便,易于识别。

3、为保证教学秩序安静、舒适,该区应与城市干道保持一定距离.不应为了城市干道景观要求将教学楼贴近干道红线布置。 .

4、中心区布局力求紧凑,并留有扩展余地,凡与教学中心区无关的设施,均不宜设于

该区。

5、凡产生噪音、振动、污染及其它有碍健康与景观。

6、一般情况下。建议该区建筑密度为20~25%,建筑面积密度为80~120%,故该区建筑多层为宜,以利师生换课时疏散便捷,在必需建高层建筑时、人员密度高、人流集中疏散的教学用房宜设于低层.高层部分可设人员较少的活动用房。

7、教学中心区交通组织步行为主,大型校园使用自行车代步时,必须在教学楼附近考虑自行车存车场地或车棚。区内必须留有方便的消防车道以及适量客车停车场.服务性机动车道应设于该区区外。

8、教学中心区室内外应设置各种类型、大中小相结合的交往与活动空间。为美化洁净环境,应有良好的户外环境设计.如铺地、绿地、水池、座椅以及雕塑小品等。

二、教学中心区的布局形式

1、中心广场式:

呈周边围合或三边围合.长轴一端设教学主楼、图书馆或礼堂,中央部分为广场、草地与水池.可作为全校庆典集会用。

特征:空间封闭、主次分明、端庄严肃、为早期校园常用布局处理手法。

2、鱼脊式:

教学区建筑沿鱼脊周围布置。鱼脊可为风雨走廊亦可为露天步行街。

特征:布局紧凑沿轴线两端自由发展.教学楼既可保持相对独立又可通过鱼脊加强联系。

3、单元组团式:

根据学校教学与环境特征,将教学设施构成某种标准单元,重复使用构成组团。

特征:体形标准化,有利于设计、施工.并使得形体获得变化寓于统一之中。

的设施,均不得设于该区。

4、格网式:

教学设施按照统一模数构成网格。格网空间成为竖向交通、管道服务空间。

特征:由于使用空间与服务空间相对独立,致使使用空间具有较大灵活性。

上一篇:党委工作部职责下一篇:以案促改案件剖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