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

2023-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是对一项活动具体部署的安排和计划,那么方案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

吉林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我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繁荣、农民致富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基礎,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为依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工作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地域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推动互联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突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品牌战略原则。注重乡村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标准化经营与品牌化提升的要求,抓品牌创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向纵深发展。

——致富带动原则。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就业增收。

——尊重民意原则。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提高农民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目标任务

以创建的省级美丽乡村为基础,今年全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典型50个。建设方向主要是依托企业集团、农民合作社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科技、农民健康、乡村旅游、社会养老、创意发展、休闲采摘、文化推介、会展营销、培训人才、产品检测、加工包装、电商服务、物流贸易、金融支持等领域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融合。

一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伯都那文化、高句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特色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境内和域外游客观光旅游。

二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关东特有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剪纸产业、农民画产业、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影视基地弘扬的关东文化产业等融合的村,达到宜居宜业,致富增收。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共发展。

三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融合的典型。建设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现代农庄、规模化生产基地、高科技示范园,集采摘、休闲、品尝、体验、住宿、游玩于一体,发展农家乐。

四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水库垂钓、花海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

三、实施步骤

(一)确定对象阶段:3~4月份,根据省制定的方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搞好调查摸底,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

(二)深入实施阶段:5~10月份,整合资金,统筹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促进美丽乡村与相关产业项目建设。

(三)检查总结阶段:10~12月份,各地要深入检查,总结工作,提出完善意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领域拓展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二)整合资源,强化投入。各地要立足实际,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提高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有效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科学实施,确保实效。突出本地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特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按照规划步骤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产生实效。

(四)总结创新,注重宣传。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中要不断探索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对推进中形成的特色典型广泛宣传,探索创新出成熟的体制机制和模式进行推广,形成营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的浓厚氛围。

(省新农村办 供稿)

第2篇: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实践研究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内容,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由于中国的乡村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且中国的乡村数量众多,这些都给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用最经济的方法找出最适合本村的美丽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除了一味地依靠政府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还有哪些团体、组织能够参与其中,创新的实践方法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乡村公共艺术;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实践;研究

引言:随着“美丽中国”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被提上了日程,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指环境生态上的美丽,更是经济生产上的可持续和绿色环保;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传承和发扬。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近些年的热词,由艺术来对公共空间的重构这一方式来达到发展旅游、创业提收、发扬传统、提升村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目的,乡村公共艺术也成为了衔接乡村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工具。

1乡村文化现状及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目前我国对乡村文化的重视不足,没有形成保护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离开乡村,传统文化无法传承,造成乡村文化的缺失。美丽乡村不仅是注重外在美,更是注重乡村文化的内涵之美。同时,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本土文化,不能照抄照搬,导致“千村一面”的局面。我国乡村公共艺术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大部分的公共艺术都是由政府主导,如城市的地标建筑或者公园的雕塑等,因此公共艺术极易被曲解为政府公共艺术。由于政府资金和人员精力有限,前期的建设重心放在城市,因此乡村公共艺术数量极少,质量较低;其二是公共艺术的修建主体主要是公职人员,缺乏专业艺术团队的参与,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公职人员没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近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也产生了一些成功案例,许多高校的艺术学院也参与了进来,且民间艺术团队对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高涨,公共艺术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1 相互联系

1.1.1公共艺术凸显乡村文化特色,营造艺术氛围。

因地制宜是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一个乡村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受到村民的喜爱,得到人们的赞赏那必定是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就会带有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包括其特有的民俗活动或者优良传统,从而营造出艺术氛围。

1.1.2公共艺术是乡村文化内涵的集中精神象征

公共艺术作品都有其精神文化主旨蕴含其中,没有灵魂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乡村的公共艺术作品则有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将特色的本土文化和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属于公众的艺术,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公共艺术是文化内涵的精神象征。由艺术家渠岩带领的“许村计划”项目就验证了这一点,许村是山西省和顺县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自然环境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导致许村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历经近十年的许村实践,就是立足于许村深厚的文化传统,艺术性的改造都带有本村的文化特色,以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为前提。最终许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于2011年成功举办第一届许村国际乡村艺术节。

1.2相互作用

1.2.1公共艺术为乡村建设注入艺术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整体布局都有着宏观的规划。与追求GDP,提高村民物质生活不同,公共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更注重的是乡村文化的延续和村民精神世界的满足,公共艺术以其多变的艺术形态,灵活的艺术方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艺术活力。西南田野创作社近60人在重庆中山古镇和丽江束河古镇的田野创作中独具匠心,众多别出心裁的公共艺术作品都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如其团队在中山古镇“龙洞河”沿岸收集起来的数千个垃圾袋制作成经幡,一方面美化了母亲河的生态环境,保护了水源,另一方面也警醒着人们要保护生态,保护自然。

1.2.2乡村文化与公共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公共艺术彰显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又是公共艺术的灵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魂,公共艺术只是一件物品;没有公共艺术这一载体,乡村文化无法以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承。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青田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青田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将青田改造成一个著名的旅游名村,一方面青田文化很好地保存了下来,另一方面,各种公共藝术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2重构乡村文化价值,乡村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乡村是中国的根,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起源。乡村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生活的人们长期累积所达成的精神共识,包括历史文化、民风民俗、道德礼仪等。乡村文化价值就是在过滤、梳理乡村文化的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教化民众,提高素质与陶冶情操的文化价值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产生的经济价值。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建设。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记住乡愁》从2015年开播至今已讲述了数百个乡村真实的乡土故事,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借此唤醒人们逐渐淡忘的乡土记忆,重拾村民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构即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新构建,在挖掘原有的文化价值基础上,重新构建。

2.1文化空间变迁

文化空间并不是泛泛的空间场所,而是包含特定的区域,区域内的人文活动和活动所需的设施。乡村文化空间主要是村民聚居,生产劳动和休闲娱乐的场所等。文化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城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迁。

2.2自然环境变迁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对文化空间的影响是缓慢的,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需要漫长的过程的,但是自然灾害却也是毁灭性的,如地震,洪涝灾害,泥石流等等,这些会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文化空间。如汶川大地震导致的文化空间的剧变,青川县的灾后重建是对文化空间的直接重建。

2.3社会环境变迁

社会环境导致的文化空间的变迁在当代的中国是十分普遍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现代中国人口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大量时令性的进城人员都是利用农闲空余,与传统的长年累月在土地上的农民不一样,人口的流动会直接导致乡村文化空间的变化。

2.4城镇文化影响下变迁

在社会环境中作用最明显的是城镇化的影响,大量的农村由于经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城镇甚至是城市,直接改变了原来的空间状态,人口也由原来的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变为三种产业多层面发展,导致的人口素质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文化空间的变迁。

2.5重构过程乡村文化同一性与差异性

重构乡村文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在重构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所有的乡村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同时在此过程中都需要坚持的同一准则就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利用自己本村深厚的历史积淀。

乡村文化应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都会导致乡村文化发展的差异,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乡村与乡村之间也同样。杜绝“千村一面”,坚持自己的特色,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继承和发扬本村最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3乡村公共艺术实践研究

3.1 乡村公共艺术教学实践

3.1.1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封闭的教室空间进行理论学习,重理论而轻实践是教育的通病。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乡采风写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近些年与美丽乡村建设紧紧相连,师生团队参与到浙江省玉环县的地方重塑项目之中。玉环县经过举办“中国?玉环美丽乡村动漫文化节”后在国际舞台上更有知名度,以动漫为主题的文化节新颖而又充满朝气,这一主题的提出必然少不了年轻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但可以完善课堂,也能带来实质性的成果。

3.1.2进行项目制教学体系

以项目为单位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了解项目的全部流程对学生毕业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项目制教学,打破原有碎片化的、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体验项目的全部过程才是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项目制的教学体系可以让师生参与其中,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3.1.3进行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优化资源配置

在校的课程设置要对应专业需求,专业建设要对应行业需求,以工作室为载体,以科研项目细化为课题进行新模式的探索,避免信息的传递中断,优化资源配置。一个乡村建设工程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团队在夏木塘村中心场景设计的实践中,与其他专家合作,打造了夏木塘村水塘剧场和草坪酒会来作为村民娱乐休闲场所,成功吸引新业态,带动了乡村整体新升级。无界景观团队与江西万安夏木塘村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过程,提高了效率。

3.2 乡村公共艺术实践

3.2.1 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

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价值, 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以微改造的形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可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切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将自己融入其中。如沙门镇的生态型民俗博物馆,干江镇的体验式盐业博物馆,坎门街道复苏民间手工艺和老建筑等均是深度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产物。

3.2.2 以人为本,被大众所接受

公共艺术要被村民所接受认可,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艺术家强加给村民自己的主观想法,更不是随意在墙上画个墙绘,在村子里摆一个雕塑那么简单。设计者应深入考察、体验当地文化,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访问等。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当地情况,创作出最适合、最被大众所接受、与大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公共艺术。美国艺术家理查德?塞拉曾在紐约曼哈顿下城的联邦广场创作了一个名为《倾斜之弧》的雕塑装置,一个雕塑将广场横断开来阻碍了行人的通行,引起公众的不满,并且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争议,最终面临被拆除的结局。

3.2.3 解决实际问题

乡村公共艺术不仅仅只是装饰美化环境、弘扬乡村文化、提高村民文化自信、更是通过艺术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西南田野创作社在中山古镇进行田野创作,其中一个小组就关注到了古镇的老龄化和空心化的问题,他们为古镇茶馆设计了一种将年轻人当下流行的游戏与当地特色的长牌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牌类游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关系。

4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十分重要且不可避免的阶段,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把握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和平台,把握住了公共艺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位置,不以精英自居,不以所谓“拯救”自居,真正把公共艺术融入乡村并且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公共艺术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现阶虽然由许村和玉环等一些优秀的建设成果,但是美丽乡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艺术家自发还是政府有组织地参与,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团队与高校科研团队都将会是美丽乡村建设公共艺术的主体人员。

参考文献:

[1]施明强,丁忠超.转型视野下公共艺术的乡村实践[J].新农村,2015(03).

[2]路艳红.新类型公共艺术对乡村文化的立体式介入模式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03).

[3]曾令香.西南田野创作社的公共艺术实践[J].公共艺术,2017(03).

作者:周薇 郜玉莹

第3篇: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摘要 总结分析商丘市乡村发展现状,结合当地民风民情,基于区域规划的角度,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探索适合商丘市的美麗乡村建设发展模式。

关键词 乡村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商丘

Study o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Shangqiu City, Henan Province

LIU Yan(Shangqiu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hangqiu

隨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美丽乡村是当下乡村建设的主旋律。河南商丘是农业大市、豫东粮仓,农业是商丘市的经济支柱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商丘未来的经济发展。笔者针对商丘市地域特色、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现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以及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议。

1 商丘市乡村现状分析

商丘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农业繁荣,是豫东地区主要的农业大市。全市共有4 600余个行政村,16 000余个自然村。

1.1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商丘乡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300 m2/人,远高于国家140 m2/人的用地标准。乡村居民盲目扩建宅基地,建设新住宅时却不拆除旧建筑,导致大量宅基地的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居民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而大多数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村庄呈无序分散发展,农村家庭散养家禽、牲畜,村庄布局散乱,形成“满天星”式的布局,土地支离破碎。有的村庄在外围建设新房,在内部闲置大量土地。农村居民在城镇购买住房,却闲置农村的旧宅。有些地区盲目跟随城市建设方法,模仿城市社区的规划方法建设农村社区,虽然节约了土地,却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1.2 资源环境现状

商丘市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风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地势平坦,盛产玉米、小麦、葡萄、花生等。全市耕地面积较多,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拥有“十万亩”黄河故道。黄河故道西起民权,东至虞城,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湿地。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商丘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京九两大铁路,连霍高速和京九高速两条国家高速公路。郑徐高铁的开通,提升了商丘市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

1.3 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商丘市的乡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占据重要地位。农产品生产加业、农产品贸易较为发达,并衍生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如“科迪”“诚实人”等,并具有一些初具规模的农村小作坊等。市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面粉加企业、木材加工企业、纺织企业、畜产品加企业。商丘市的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辅以畜牧养殖业。商丘市依托黄河故道丰富的水产资源,渔业发展稳定,并且正在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畜牧业也正朝向规模养殖和无公害养殖的方向发展;农产交易活动较为频繁,并且拥有丰富的农贸市场资源[3]。

1.4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

商丘市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农业生产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乡村居民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动物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等方面。过量使用动物饲料、兽药,甚至使用一些禁用药品、添加剂,导致水体污染,甚至动物食品受到污染。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湖、土壤也造成了乡村水质与环境的污染。商丘市农村饮用水“总硬度、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锰、氟化物、硝酸盐氮等都超标,农村饮用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农村大部分浅层地下水受苦咸水、高氟水、高砷水污染较为严重”[1] 。

2 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难点

2.1 土地的合理使用

乡村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如何调整和使用土地关系到整个乡村的利益格局的变化,与乡村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乡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定居,乡村大量的宅基地被闲置废弃,土地集约化使用水平低下,如何开展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合理的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是乡村规划的重点与难点[2]。

2.2 农业的高效发展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农业的高效发展影响着农村的建设水平[3]。商丘市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技术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技术欠缺,农业副产品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资源利用效率极低,且造成环境污染。

3 适合商丘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乡村是一个综合了地理、气候、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大系统[4]。商丘市美丽乡村建设应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建立适合生存、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宜居环境。

3.1 发展战略

商丘市美丽乡村的建设应以农业为根本,以本土文化资源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功能。发挥村民自身积极性,提高村民的参与水平,丰富村民的精神与物质世界,将商丘市的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标志性的美丽乡村,把乡村建设成环境美丽、村民富裕、精神文明,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将商丘市的农村看成一个完整区域,突破一村一规划,实现整个区域乡村的协调發展。

3.2 土地利用与管理

商丘市的乡村过于分散,导致村庄的盲目建设。在规划中应统一划分土地,集中管理,退建还耕,增强村庄的可达性,整合土地资源,改革落后的行政制度,以形成小规模的多元分散村庄。根据乡村土地与聚居形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近郊、通勤和过疏3种类型。近郊乡村对城市的支撑作用较大,应尽量保持原来村落形态,根据土地资源可利用状况,对土地的使用性质进行详细划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数量,尽量较少建设用地;维持耕地面积;合理开发园地,林地面积;适当增加牧草地,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条件,为城市的蛋奶供应提供基础。针对通勤型乡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适龄劳动力减少,应对于村庄的建设用地面积加以控制,适当开发工业用地,增加交通用地,为招商引资做准备,为劳动力回流做准备。针对过疏乡村,由于大量农民举家离村,人口急剧减少,应退建还耕,把废弃的建设用地整理出来,恢复耕种。在自然环境较好,人口较少的地区,尤其是水域、林地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建设绿地与休闲设施,开发乡村旅游旅游用地。

3.3 产业规划布局

商丘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应合理的规划产业结构,均衡分布各类产业。第一产业的规划应以农业为主。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增强农民的耕种技术,加强与地处商丘的大学合作。保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稳产,适当种植经济作物,尤其是种植高技术作物,如无公害蔬菜,绿色粗粮等。适当发展畜牧业,尤其是纯天然放养禽肉类动物。

第二产业则应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秉承商丘地区原有的农业产业较为发达的基础,丰富产业结构,实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第三产业的规划应以文化产业为主,乡村旅游为辅。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立足商丘市本土文化资源特色,在乡村建设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乡村承担有休闲娱乐活动的职能,乡村地区规划的核心是保护当地的景观与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改善乡村环境、增强乡村与城镇联系、提高人民收入的良好途径。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中,可结合乡村自身特色资源,积极开展田园风光、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游客参与感强的活动。加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开发,并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业产业的衔接。精心设计研发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另外适当建设物流配送点,以顺应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3.4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主要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环境保护、文化卫生等”[5]。在商丘市的乡村建设中,着重发展商丘乡村交通的网络化程度,主次明确,功能清晰;在道路交通的规划中,应明确交通等级,适当设置各种等级公路,增强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县之间的联系,也应该加强村庄内部的道路规划,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改善村容村貌。

给水规划应该以解决村民日常生活用水为主。目前商丘农村用水绝大多数都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应适当建立乡村自来水厂,为村民提供日常饮用水,并使用生态手段治理水污染,保护水源,保护地下水、地表水。同时,要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主要是农田灌溉。可运用科学的灌溉方法,如滴灌等,节约农业用水;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对于被污染的水,运用物理、化学与生物的方法进行处理,降低其污染度以后,再用于农田灌溉。

农村的排水主要是生活用水与农田排水,农村的生活用水污染较少,经过简单的处理、杀菌、过滤后即可排放,且可用于农田灌溉。农田排水要建立合适的沟渠,农田排水会含有农药,化肥的残留,应集中收集、处理、最后排放,也可回收用于农田灌溉。

农村的电网规划已相当完备,但需要加强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保证用电稳定,尽量减少停电现象。对于电信设施的建设,由于手机的普及,农村居民对电信的依赖较强。目前,农村电信普及程度高,应进一步提高电信水平,扩大非话业务,加速视觉信息和计算机信息的发展。

3.5 生态环境规划

商丘市的乡村工业较少,主要的环境问题集中在水污染与土壤污染两方面。针对水污染问题,应该进行控制规划,主要内容包含:水环境功能区划、水质目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及治理污水规划。土壤污染主要是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农药,化肥使用方式导致的。因此,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尤其是有机化肥的使用,可有效缓解农村土壤污染问题。商丘市的乡村是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应从区域的角度整合整个区域的生态,从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环境三方面进行规划,并适当进行自然保护规划,包括自然资源保护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

参考文献

[1] 郑连科.商丘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探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12-14.

[2] 陆宇荣.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7-8.

[3] 谢培秀,庞振月,郭云. 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及对安徽的启示[J].铜陵学院学报,2012,11(4):14-18.

[4] 黄杉,武前波,潘聪林. 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5]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12.

作者:刘琰

第4篇:**镇**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完成镇委、镇政府下达我村的农村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快我村绿化步伐,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全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以镇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田园美、村屯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治理核心内容,加大对农村投资力度,深入开展农村绿化、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进乡村绿化全覆盖,把我村的生态环境再提高一个新的层次,促进我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属地分工负责的原则。村委会是属地绿化造林、养护和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本辖区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负责领导、组织、监督、检查本村的各项工作。

2、坚持科学规划、精心建设的原则。严守建设标准,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规划到位、建设到位、治理到位。根据本行政村实际情况,突出各自特色,梯次推进,同时并举,逐步提高。在工作达标的基础上,实现美丽一村、示范一村。

3、坚持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支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企业与个人投资等激励机制,合力推进乡村绿化、环境整治工作。

4、坚持造林标准、制度保障的原则。各项绿化、环境整治工作要依据标准执行,按照管理办法考核,用制度推动绿化造林与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健康发展。

三、工作目标

2014年通过植树造林、道路边沟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净化、厕所畜禽场所治理、路灯安装、院落环境治理、田园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改善环境,实现农村宜居、舒适、生态、美丽的目标。

四、工作重点及指导 绿化造林工作:

(一)工作重点

1、村屯绿化。村内的坑塘鱼池、空闲隙地绿化美化,进村路、环村路以及村屯内所有街道两侧植满栽严,家庭院落果树点缀,新植乔木1500株以上,树木总量达到3000株以上。

2、沟渠、村路的绿化。村委会要完成好自已辖区内所有的总干、干渠、支渠以及乡路、村路的完善与改造。对缺苗断条的地段,要做好新造和补栽工作,合理增加网格密度,提高栽植标准,加快缺口部分的封闭合拢,保证造林标准,增强防护功能。

4、村委会所在地绿化。村委会的绿化面积要达到所占地面积的30%,所有空间栽严补齐,与周边道路,村屯,沟渠等绿化融为一体,增加林木覆盖率。

以上几项绿化工程中树种的选择、苗木规格等要点,按《盘锦市乡村绿化造林指导标准》执行,当年造林成活率确保达到国家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的85%以上,力争达到95%以上。当年秋季或次年春季补植以后,整体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要达到100%。

环境整治工作: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以道路、边沟建设为内容,全面实施畅通工程

在全村实施道路、边沟建设工程,各村主要道路要全部实现硬质化,次要道路及宅间路要采用简易硬化铺设。路面宽度主要道路不少

于5米,次要道路不少于3.5米,两侧路肩各为0.5米。三年内完成全市农村道路治理任务。2014年一半以上的道路治理要通过省级验收,消灭泥土路。要采取包沟到户的方式,对村内边沟进行清理、疏通。有条件的可采取U型槽、混凝土预制插板或毛石进行护砌,边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宽度、深度,确保畅通实用。全村各边沟要实现互联互通,并与生态氧化塘相连,便于污水排放处理。坚决杜绝侵占边沟问题。

工作要求:

搞好规划设计。要将方便村民与村庄发展结合起来,本着既实用又科学的原则,对道路、边沟建设进行规划,确保建设有序推进。

严抓工程质量,并组织村民代表全程参与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做好管理维护。要加大道路、边沟的维修养护和设施农业场所管理力度,发现破损及时维修,定期清理边沟,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确保设施良好运行。

(二)以垃圾无害化处理为内容,全面实施净化工程

对全垃圾进行全面治理,治理村内河塘,实现无污水塘、臭水沟,河塘水面无垃圾、杂物和漂浮物,消除垃圾堆和卫生死角,杜绝垃圾随意倾倒、丢弃问题。

工作要求:

树立全域治理意识。农村环境治理是个大概念,不仅包括村庄内部,更包括村落之间、田间地头,要明确治理范围,抓好全域治理。

统筹安排治理工作。要将村内与村外统筹起来,将乡村与村庄统筹起来,将治理与管理统筹起来,将近期治理与长远发展统筹起来,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治理,确保实效。

(三)以污水净化为内容,全面实施碧水工程

全村要引导村民规范排放生活污水,彻底杜绝污水乱排乱放问题。要采取生态方式科学处理污水,按照人均1至3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完善生态氧化塘,氧化塘与边沟相通,塘内大量栽植水葫芦、芦苇等氧

- 34

乱倾乱倒、污水乱排放问题。及时维修村建破损道路。疏通排水沟渠。规模设施农业场所及看护房周边环境严格执行村屯管理相关标准,及时对破损设施进行维修,加强对生产和生活所需物品管理,有序堆放,不乱扔乱倒垃圾,保持环境整洁美观。对种植、养殖设施小区进行必要的绿化、美化和净化,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整体形象。切实加强规模设施农业场所粪便及污水管理,建设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贮存池。加强农田路网、林网、沟渠建设,达到科学文明种田标准。科学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集中收集处理农药瓶、化肥袋,减少面源污染。

二、时限安排

全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阶段,2014年2月10日至4月30日。

主要任务:全面启动村绿化及道路边沟、垃圾、污水、路灯、院落环境、厕所及畜禽场所、田园环境八项治理工程,达到相关治理标准,基本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第二阶段,巩固完善提高阶段,2014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主要任务:对八项治理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统一梳理,查找并解决问题,提高治理标准,巩固治理成果,彻底改善农村环境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2014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 主要任务:对治理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分级验收。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11月1日至11月15日,本村对村屯治理情况进行自查、整改。11月16日至11月30日,由盘锦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验收。

此后,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果,防止反弹。

**镇**村委会

第5篇:2319 2020年x美丽乡村精神文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2319

2020年x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围绕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目标要求,以全面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为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宜游”美丽新x,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指导,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工作目标

从x年开始,全镇共选取x村、x村、x村、x村等4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力争通过“十三五”努力,以x绿化、美化为纽带,建成x-x富硒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片区。自x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三、建设步骤

(一)宣传启动阶段(x年)

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村负责人召开动员会议,要求各村联系相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并采取召开党员群众大会、深入走访调研、全面征求意见和建议等形式,对本村整体布局,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方案,召开村、组动员会议,广泛宣传。

(二)全面推进阶段(x年)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x村建设,x年建成:x省道大理石人行道;‚x省道立体绿化美化通道;x河美化硬化;④沿河花园,启动建设x生态广场、城市综合社区和立面改造x省道民居;⑤富硒x游园;⑥x村社区服务中心。

(三)提升创新阶段(x年)

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全面改善我镇农村面貌。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村庄建设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各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

二是科学改造提升。按照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合理设计主要街道。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旧房、空心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改造,装扮美观舒适住宅,改善农户住房条件。

三是建设城市综合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x村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城市综合社区。

(二)整治村容村貌

一是提升硬化水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村庄主次干道硬化。重点对立清沟沿线、x村古村落旅游通道、x村服装产业园道路进行硬化。

二是提升绿化水平。加快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推进x省道、立清沟沿河花园、x古银杏公园、服装工业园等地的绿化,配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形成四季有绿的效果。

三是提升净化水平。建立村内卫生日常保洁机制,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运转”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按每5户不低于1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垃圾转运箱;督办各村保洁队伍常态保洁。

四是提升美化水平。对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进行统一整洁或粉刷,合理布局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特色鲜明、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

(三)完善服务设施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全镇范围内推进“420”便民服务体系的建设,完成x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二是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村内主要道路和重要部位、公共场所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现“电子眼”监控体系。建立村民自治联防组织,实现夜间巡防常态化。

(四)发展农村经济

一是积极发展生态经济。x村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我镇重点发展x村古村落旅游产业,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将扩宽x村道路,整修古街道,打好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基础。

二是打造服装产业园。在x村建设服装产业园,引进服装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群众的经济发展。

(五)倡树文明乡风

一是弘扬乡土文化。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加强对x村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推动x皮影戏技艺传承,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四德”教育、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健全村规民约,强化组织机构和制度落实,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三是开展示范创建。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组织文明生态示范户评比,结合实际开展弘扬传统美德实践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x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每季度召开协调会,落实工作措施,通报工作情况。要在项目安排、财力分配、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要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层层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作到岗、责任到人,形成党政领导重点联系、综合部门统筹协调、主管部门具体指导的整体推进格局。

2、完善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金,建立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保障体系。要调动各方面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投工投劳,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公民投资或捐资建设,多渠道、多元化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3、加强宣传引导。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浓厚氛围,形成整体合力。

第6篇: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某县某镇某村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一、现状分析: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农村管理为动力,以城市理念建设农村,以市民观念塑造农民,努力实现居民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网格化,设施城镇化,服务公共化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定位与规模:

某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偏东北5.5公里处,南与、村相邻,北与村接壤,西邻青垦公路,村东邻近东青高速公路,交通便利。2016年全村650户,2150口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19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

三、村庄建设:

我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本地地理地貌,充分发挥本村自然环境优势,结合本村地理实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经济实用、惠及万家为目的,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目标。

1、建一个高标准城市化新农村,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进程,加快乡村道路硬化速度,体现一个“美”字。目标要求:

(1)村庄建筑风格新颖,整齐一致; (2)基础设施配套; (3)绿化面积达标;

(4)文体活动场所标准,健身器材齐全。

(5)硬化村级道路1—3公里,形成两干五支大小循环的交通新格局。

(6)田园方格化、路渠网格化,大力推进观光农业进程。 (7)更治一条河道,建一处村民休闲、散步、观光、赏景两用场所。

2、大力发展路旁、渠旁植树及闲散地观光片林,体现一个“绿”字。目标要求:

(1)路旁、渠旁植树5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 (2)农户房前屋后植树3000株以上,成活率达到90%; (3)绿地2000—3000平方米。

3、加强环境整治力度,体现一个“净”字。目标要求: (1)清理一条主渠,全长2公里; (2)解决处理无序乱堆乱放;

(3)配置垃圾桶、池30—50个(处); (4)配齐保洁员9名,垃圾车一辆(人力); (5)建垃圾中转站1处,垃圾掩埋场1处。 (6)建一处污水处理池。

4、装配路灯30—50盏,体现一个“亮”字,目标要求: (1)安装要整齐; (2)高低要适宜; (3)美观大方。

5、加速网格管理建设进程,体现一个“便”字。目标要求: (1)建设主网格信息员4外,网格管理员1名。 (2)建立村民信息库;

(3)配置电脑、打印机各一台。

(4)全面掌握村民疾苦、要求、建议和意见。

(5)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访,杜绝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发生。

四、村容环境:

1、村容整治。结合农村环境现状,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全面覆盖,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大力支持工业产业发展,鼓励创业。强化生态文明宣传,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节能环保意识现村内建有垃圾中转站1处,,污水集中处理点1处。

2、绿地建设。改善村庄环境,对村内的所有街道进行绿化及围村林建设,植树4800棵,草皮3200平方米,绿化争取达到“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广场公园化”的水平。

3、生态环境。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产业发展:按照“农民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休闲观光旅游层次,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做精农业特色产业,以精细、节水、设施、观光、循环农业发展为抓手,发展花卉种植产业。依托某某村交通便利的优势,鼓励创业创新,一批优秀企业家诞生。我村全面完成土地集中整合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快速向龙头企业规模有序流转,推动工业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六、公共服务: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现一个“全”字。目标要求: (1)建一个高规格的便民服务大厅; (2)全面完成公共服务设施; (3)完善服务制度; (4)代办各类证件; (5)全方位服务于民。

七、乡风文明: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为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按照孝、诚、爱、仁的分类标准,在村内进行登记评选,将道德典型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四德榜上;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成立红白理事会,统一规范婚丧礼仪标准和流程,婚事提倡新办,自觉抵制豪华车队讲究排场,力求婚礼仪式俭朴、氛围温馨;丧事提倡简办,严禁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切实减轻群众婚丧负担,树立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

八、村务管理与长效机制:

做好村财务管理、村集体决策制定、民主监督等各项村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的作用,以村镇建设规划为依据,密切结合现状、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本着突出实效、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鲜明、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九、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村委会成员负责“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落实。各司其责,加强联动,合力推进,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组织保障。

2、加大资金筹措。按照政府前期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争取上级专项资金,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

3、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创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增强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的认同感、参与度。广泛开展美丽乡村创评活动,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创建影响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创建的浓厚氛围。

第7篇: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突出乡镇及星级村改造升级,沿线重点村提档达标,点线面结合、以点带面、连片逐步推进,初步构建以乡(镇)直村和示范村为引领,重点村为骨干,达标村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打造精品,努力建成产业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乡村布局结构,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先易后难、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稳妥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乡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民俗文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尽可能在原有乡村形态上进行完善,杜绝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同时还要防止千村一面。

——坚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度,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分工协作,统筹推进。县直各相关部门牵头,各乡镇配合,整合涉农资金项目,上下联动,建管并重,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总体目标

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加大美丽乡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整治村屯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建管质量,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六美”乡村。力争利用三年时间,打造示范村16个、重点村48个、达标村22个。其中:2015年建设示范村4个、重点村16个,达标村6个。示范村,主要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整合资金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在安全饮水、村内道路、护屯绿化、住房庭院、致富产业等方面实现全面提档升级。重点村,经过三年建设,在主要民生项目上取得明显进展。达标村,主要对地处偏远、基础较差的村,经过改造提升,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四、主要任务

按照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重点抓好大齐辅路、林肇路、林长路、明龙路、林四路、林新路、林依路等主要公路沿线村屯的道路绿化、垃圾处理、边沟硬化、庭院围墙建设、规范柴草堆放、景观设置、墙面美化等环境综合整治,改善面貌、打造亮点,辐射带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努力提升乡村“美丽指数”。重点从六个方面入手,完成22项任务。

(一)美丽乡村规划

1.编制美丽乡村规划。遵循“科学布局,突出特色”原则,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立足乡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加快编制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并细化住房、道路、污水垃圾处理、庭院围栏、绿化、美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时序和要求。(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

2.改造农村住房。继续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消灭D级危房。2015年计划改造泥草房1238户,力争到2017年泥草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示范村要提高住房建设标准,发展新型节能住宅;重点村要实施住房更新改造工程,通过更换砖瓦房屋顶和保暖门窗等方式,进行全面改造,实现房屋整齐美观。(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3.硬化村内道路。加快改善村屯出行条件,着力提高硬化水平。示范村主街、辅街和巷道全部硬化,主街路肩实行砖砌、砂石铺筑硬化;重点村主街和辅街做到硬化,辅街巷道平整维修,夯实硬化基础;达标村主街做到硬化,辅街全面平整改造。(责任单位:县交通局、县住建局)

4.改造升级通村路。强化通村道路建设,改造完善通村路,中心村公路通村率达到100%。2015年,重点对破损严重的通村路全面改造维修,实现入村道路顺畅通行。(责任单位:县交通局)

5.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人畜饮水水源地及周边保护,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5年建设农村饮水工程46处,新建水源井32眼,配套水处理设备41台套,管网铺设46处,解决69个屯2.1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到2017年,力争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检测中心1处,实施定时定点检测,并对既有管线进行升级改造,确保饮水安全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各乡镇场)

(三)村容环境整治

6.搞好垃圾处理。成立专业清扫队伍,配备运送车辆,并采用集中填埋方式就近处理,垃圾定期清运填埋。力争到2017年,示范村内垃圾箱设置率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其中:2015年,在林甸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连片收运工程,10个村、2.1万人受益。采取沉淀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力争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环保局)

7.大力改善人居环境。鼓励企业、有条件的行政村发展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等项目。示范村大力推进节能改灶工作,推广使用电能、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城市供热管网向城郊村延伸,具备条件的村实现集中供热、新型清洁能源供热。有条件的村要引导农户建设室内厕所,鼓励原有房屋进行室内改厕;重点村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普及率,引导农户建设室外卫生厕所;达标村引导农民利用清洁能源,室外厕所基本标准化。(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卫生计生局、各乡镇场)

8.推广规模化养殖。加快“三进三退”步伐,引导畜禽退出庭院、退出村屯、退出散养。积极推进改圈工作,鼓励养殖大户在生活区外规划建设养殖小区,改善村内居住环境。力争到2017年,建设规模养殖场100处,配建畜禽无害化处理100个,中心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其中:2015年计划建设规模养殖场15处,配建畜禽无害化处理15个。(责任单位:县畜牧局、各乡镇场)

9.规范柴草堆放。积极引导村民,在村外指定地点集中规范存放柴草垛,支持村民在院内建设封闭柴草存放设施,确保村内、院内干净整洁。(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住建局、农业局)

10.改造庭院围墙。大力推进庭院美化工作,以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户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墙。示范村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高标准建设“花园式”庭院;重点村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栏,入户通道实现硬化;达标村主街建设外形统

一、标准一致的庭院围栏,全面美化村容村貌。(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农业局)

11.实施绿化美化工程。重点对村旁、宅旁、路旁及零星闲置地块进行绿化美化,示范村屯注重合理搭配树种,突出绿化美化效果,庭院栽植果树、花卉或种植绿篱;重点村屯内主要道路全部绿化,村屯内及四周零星闲置地块全部植树绿化。力争到2017年,造林1.8万亩、绿化中心村80个,中心村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其中:2015年造林0.8万亩,绿化中心村16个。(责任单位:县林业总站、各乡镇场)

12.村内亮化工程。根据村内道路硬化基础,重点改善村屯主要街路和公共场所照明条件。力争村内主街和公共活动场所安装新型节能路灯,方便农民出行,定期检验维修,保证完好使用。(责任单位:各乡镇场、县住建局)

(四)完善公共服务

13.提升完善卫生设施。推进乡村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对村卫生室进行改造升级,中心村卫生室设置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卫生计生局、各乡镇场)

14.强化公共文化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家书屋,2015年重点完善83个农家书屋,配齐配全各类图书,力争到2017年88个农家书屋全部达标。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标建设,2015年完善40个村级活动室,到2017年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标率达到80%以上。利用村边空地建设农村体育活动场所,逐步完善25处文体广场,力争到2017年文体广场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其中:2015年建设7处文体广场。(责任单位:县文广体局、各乡镇场)

15.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利用好国家、省、市扶持政策,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工程,中心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农村通信村村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宽带网络。力争到2017年,中心村电话、宽带网络普及率均达100% ,其中:2015年完成2354户,至2017年完成3354户。(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文广体局)

(五)农业产业发展

16.推进农业产业建设。结合各乡镇资源优势,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力争到2017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绿色标识达15个,原料基地达6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145万亩。其中:2015年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绿色标识12个,建设原料基地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140万亩。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行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加大对设施农业投入,鼓励果蔬、水稻、畜禽制品就地加工,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增强乡村就业带动力,2015年计划转移劳动力7.08万人,力争到2017年转移劳动力8万人。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畜牧局、各乡镇场)

17.发展乡村旅游业。深度挖掘温泉、湿地、草原、黑土等资源优势和满族、秽秣族、关东文化、乡村文化等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温泉湿地游、民俗风情游、农家采摘游、草原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开发农业观光、农家乐、田园饭桌、乡村住宿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苇编、根雕、蛋雕、剪纸、牛初乳等特色旅游产品,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逐步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力争到2020年,特色农家院、大小餐饮企业达到500家,农业旅游观光及温泉果蔬采摘基地突破5处,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各乡镇场)

18.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转化升级。引导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入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业”示范区。搭建农业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农业科技网络,开创网络商务,农产品质量信息精确到户,实现农业生产园区精准生产,经营管理、监督追溯、社会服务智能化、网络化。(责任单位: 县农业局、各乡镇场)

19.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拉动土地规模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2015年,发展各类合作组织30个、家庭农场10个、500亩以上大户70户,土地流转面积增加5万亩。力争到2017年,各类合作组织发展到30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00个,1000亩以上大户达到200户,实现土地流转6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4%。(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各乡镇场)

(六)精神文明创建

20.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90%以上。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全面施行村务、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公开。(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

21.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专门治安队伍,促进社会治安更加平稳有序,社会治安满意率96%以上。适应信访新常态,严格落实信访责任,有效化解新案积案,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中心村社区综合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落实农民主体责任,化解社会矛盾,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县文明办、县信访局、各乡镇场)

22.着力提升乡风文明。以乡村文明提升为抓手,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示范村、重点村、达标村文明户比重分别达到70%、60%和50%;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化解社会矛盾,弘扬文明新风,抵制陈规陋习,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责任单位:县文明办)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实施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推进,具体实施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并定期向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领导小组上报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按照责任分工,主动落实建设任务,整合资金项目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按照目标时序,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加快整乡整村推进。充分调动和挖掘现有基础较好乡镇场及村的积极性和潜力,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全县至少集中推进一至两个乡镇场,做到整村规划、整乡建设、整体推进,统筹区域内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协调建设,打造一批建设标准高、影响作用大的示范区域,提升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水平。

(三)加大投入力度。推广四合合胜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原则,逐步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社会参与、帮扶共建“四位一体”投入机制,多渠道、多角度解决美丽乡村“筹资”难题。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统筹使用农牧业、水利、林业、道路、扶贫、环保、文化卫生等方面涉农资金,集中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四)完善建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监管,规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决策、招投标、物资采购、质量监管、竣工验收等环节,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加强项目建成后管理维护和监督,探索管护运营新机制,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督导考核机制,加强指导督查,强化动态跟踪,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并对建设不力、进展缓慢的,限期予以整改。对于推进较快达到评定标准的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给与一定资金扶持。

第8篇: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15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推动陶瓷企业到县陶瓷工业园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镇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场)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7、考核与奖惩。从2013年起,县将每年对各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考核为达标的镇级示范村,每个村奖给xx万元,考核为不达标的示范村县将给予通报批评。

第9篇: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实施方案

**镇三二村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精神和临泽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本村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基本情况

**镇三二村距**镇人民政府10公里,位于**镇西部。现有9个合作社,415户,1503人,耕地面积5950亩,2013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881.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47.5元,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在整村流转土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张掖国家级玉米种植“四化”示范基地为契机,稳定土地流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各项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以肉羊、肉牛为主的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露地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不断凸显,全村已形成机械化玉米制种、日光温室蔬菜,露地葡萄,奶、肉牛产业,劳务输出的五大产业格局,建立机械化玉米制种5000亩,建造日光温室100座,钢架大拱棚50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5000平方米的连体拱棚1座,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1个,饲养肉牛1300头,肉羊6800只。

二、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三二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四化”示范村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做到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明显优化;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建设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1、防洪工程建设 沿北部山坡新建防洪堤坝3公里,修建泄洪闸3座,开挖泄洪渠3条,长1.5公里。

2、村社道路建设 对5条12公里田间道进行砂石铺垫,

对村委会3条4公里主干道铺油罩面。

3、土地平整项目 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对我村涉及天生场的

4、

7、

8、9社农户进行宣传动员,进行土地平整,平整土地4000亩。

(二)加强环境治理,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1、环境连片整治项目 修建垃圾池2个,购买垃圾车20个,垃圾桶45个,垃圾斗19个,架设排污管道300米 。

2、危旧房改造 完成危旧房改造10户,使村整体面貌得到提升。

(三)优化公共服务,完善服务设施

1、在村委会主干道两侧架设太阳能路灯60盏,实现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

2、抓好村庄绿化,在村社主干道两侧修建花栏,并对村委会4公里主干进行绿化,栽植国槐1000株。

(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1、葡萄专业村建设 立足北部荒滩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我县对发展现代农业进行扶持的政策机遇,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葡萄产业,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转型增收致富之路。通过宣传动员,典型引导,动员农户在在北部荒滩新定植露地葡萄600亩,达到1000亩,修建蓄水池2个,埋设管道12公里,配套1000亩葡萄管灌设备。新增变压器4台(100KW1台、30KW3台),建设高压线600米,低压线300米,20KW高扬程水泵4台,定制防风林带4公里。

2、蔬菜示范园建设 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新建占地5000平方米连栋拱棚2座。

(五)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环境

结合“五星文明户”“最美家庭及成员”等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实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完善诚信建设制度,提高村民诚信度,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筹资及资金概算

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在运转经费筹措方面,在省、市、县三级财政拨付项目经费的基础上,乡政府和村委会积极筹措必要的经费,确保人员工资和日常工作运转费用。我村美丽乡村试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953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229万元(省以上172万元,县级57万元),部门整合资金676万元,村级筹集资金48万元(群众筹资筹劳42万元,村集体投入6万元)。具体计划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43.2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166万元(省以上124.5万元,县级41.5万元),部门整合资金440万元,村级筹集资金37.2万元(群众筹资筹劳37.2万元)。

(1)道路建设:计划投资163.2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106万元(省以上79.5万元,县级26.5万元),部门整合资金40万元,群众筹资筹劳17.2万元。主要对5条12公里田间道进行砂石铺垫,以及对村委会3条4公里主干道铺油罩面。

(2)防洪工程建设:计划投资80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60万元(省以上45万元,县级15万元),群众筹资筹劳20万元。

(3)土地平整项目建设:计划投资400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400万元,平整土地4000亩。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总投资70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63万元(省以上47万元,县级16万元),群众筹资筹劳5万元。

(1)村庄绿化:计划投资10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8万元(省以上6万元,县级2万元),部门整合资金2万元,主要在村社主干道两侧修建花栏,并对村委会4公里主干进行绿化,栽植国槐1000株。

(2)路灯架设:计划投资60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55万元(省以上41万元,县级14万元),群众筹资筹劳5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

3、卫生及环境整治项目建设:总投资48万元,部门整合资金48万元。

(1)环境连片整治:计划投资42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42万元。 修建垃圾池2个,购买垃圾车20个,垃圾桶45个,垃圾斗19个,架设排污管道300米。

(2)危旧房改造:计划投资6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6万元,完成危旧房改造10户

4、特色产业发展:计划投资192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186万元,村集体投入6万元。

1、葡萄专业村建设 :计划投资167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161万元,村集体投入6万元。主要在北部荒滩新定植露地葡萄600亩,达到1000亩,修建蓄水池2个,埋设管道12公里,配套1000亩葡萄管灌设备。新增变压器4台(100KW1台、30KW3台),建设高压线600米,低压线300米,20KW高扬程水泵4台,定制防风林带4公里。

2、蔬菜示范园建设:计划投资25万元,其中部门整合资金25万元,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新建占地5000平方米连栋拱棚2座。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三二村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落实工作责任,严密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2、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办黑板报、设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3、形成工作合力。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和牵头作用,三二村党支部、村委会履行建设试点工作的主体职能作用,乡上各有关站所和乡属机关单位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推进试点工作的整体合力。同时,在具体工作中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三二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共同进步,持续发展。

4、狠抓工作落实。按照方案要求和建设标准,明确人员、任务、职责、时限要求,加强监督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解决,确保按时限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上一篇:水环境监测与识别技术下一篇:街道环境整治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