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创世纪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最终创世纪

21世纪初中国国内大事记(最终版)

2001年 中国加入WTO

2002年胡锦涛当选为新一任总书记

2003年 京九铁路复线全线贯通非典蔓延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重庆开县高桥镇发生井喷事故

2004年 中国内地的冯锦华张立昆等7名民间保钓人士成功登陆钓鱼岛中国在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成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2005年 中国人口达13亿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

2006年 取消农业税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2008年 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在京举行中国荣登奖牌榜榜首神七发射成功翟志刚首次出舱活动成功

2009年 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2010年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

2011年 中国“十二五”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歼20试飞成功重庆打黑唱红活动展开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中国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出海试航“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回国

第2篇:为20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最终版)

1998-1999年文学争鸣实录•为20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

【作者】葛红兵

一、作 家

20世纪中国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叫20世纪的时间段里,我们能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吗?能找到一种伟岸的人格吗?谁能让我们从内心感到钦佩?谁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导师?

很遗憾,我找不到。我宁可认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王实味、遇罗克、张志新、顾准„„虽然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写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他们的人生就是一篇完美的诗章,他们写出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能叫文学大师吗?

相比较而言,那些在各种各样的文学史书上流光溢彩的人倒是应当感到汗颜,他们应当羞愧而死。

鲁迅,这个被人们当成了一种理念、一种意志、一种典范,甚至被捧到了民族魂的人,又当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了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狗的任务?徐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难道他不是怯懦吗?鲁迅的弃医从文与其说是爱国的表现.不如说是他学医失败的结果,相比较而言,他的医学成绩实在是不敢恭维,甚至他所敬爱的藤野先生对他的医学课堂笔记和考试成绩也是非常不满意的,鲁迅的课堂笔记交到藤野那里总要被改得一塌糊涂,改动之多似乎鲁迅不会做课堂笔记。一个号称为国民解放而奋斗了一生的人却以他的一生压迫着他的正室妻子朱安,他给朱安带来的痛苦,使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压迫者。因为童年长期的性格压抑以及成年以后长期的性压抑.鲁迅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儿性变态?高长虹对鲁迅的观察难道就没有一点儿道理?创造社作家说他“世故老人”,对于鲁迅的为人,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终其一生,他没有一个地位比他高的朋友,我们不必忌讳他的嫉恨阴毒,他的睚眦必报。仔细想一想难道鲁迅的人格真的就那么完美吗?他为什么在“文革”期间成了惟一的文学神灵?他的人格和作品中有多少东西是和专制制度殊途同归的呢?他的斗争哲学、“痛打落水狗”哲学有多少和现代民主观念、自由精神相同一呢?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相信过民主,在他的眼里中国人根本不配享有民主,他对胡适等的相对自由主义信念嗤之以鼻,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文革”中红卫兵那种造反有理的观念正是这种思想的逻辑延伸)。

让我们再看看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名人吧。丁玲,丈夫为国民党杀害,尸骨未寒她就在南京和叛徒冯达同居,并且在解放以后对深知她的底细的沈从文加以迫害,要知道沈从文曾经是她和胡也频有“大被同眠”之谊的好朋友,沈从文还在胡也频遇难以后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过丁玲。既然提到沈从文,就让我们说说这位极富天才的小说家吧,他解放以后曾经揭发他的学生萧乾和帝国主义有勾结,而萧乾呢?同样也揭发他的老师,以致于沈从文临死都不能原谅他,不要这个学生参加他的葬礼,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性命上的理由,逼迫他们这样互相揭发。老舍呢?他的死仿佛证明了他的清白,可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死不是对现实的抵抗,相反是对现实妥协屈从之后依然得不到现实的认可的产物。现在,人们都在赞美钱钟书,他仿佛已经是中国的“文化昆仑”了,甚至有人专门穿凿附会了一门神圣“钱学”,可是钱钟书这样的人,他在“文革”中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他实行的是乌龟哲学、鸵鸟策略,他假装专心于学术,对周围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事情视而不见,强权之下,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人格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有什么资格做“文化昆仑”?如果这样的人也能算是文化昆仑,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我们太容易原谅别人,仿佛一份阡悔就可以将过去一笔抹去。巴金,他写了一份忏悔书,我们就原谅了他,重新拜倒在他的脚下;周扬,他只是检讨了一下,我们就认为他真的是好人了。中国的文人善于出尔反尔,你如何能信任他?如果再来一次“文革”,他们又当如何?难道还不是一个变数?唐弢这个将鲁迅当成师傅的人,一旦坐到牢里就彻底地忘记了师傅的好处,“文革”中他在四川坐牢的时候写交代材料,对鲁迅就采用了揭疮疤的方法。

让我们看看另外一些作家。端木蕻良对萧红、杨骚对白薇、茅盾对孔德浊都是始乱终弃的典型;郭沫若面对强权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敢保护,这样的人我们能希望他有什么信念?有什么意志?他能承担什么?能抵抗什么?又能维护什么?

想一想萨特,他借《苍蝇》、《脏手》两剧在捷克斯洛伐克演出之际,勇敢地走上舞台,公开声讨苏联的侵略行径,当法国左派的《人民事业报》受到法国政府的压制时,他挺身而出,走上街头叫卖,他还积极参加和声援1968年法国爆发的“五月风暴”,对学生示威的行为表示赞赏„„同样是一个作家,和人家相比,我们这些作家有什么?人家那是20世纪的良心,我们呢?我们的作家在干什么?

20世纪中国作家总体人格形象不佳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份反面意义上的人格遗产。当然这不能过多地责怪我们的作家。

“五四”启蒙主义者自我人格塑造的过程中遇到了“劳工神圣”观念的侵袭,他们的人格失位了,鲁迅这样的自我主义者尚且在人力车夫的面前感到自我的渺小,可见“劳工神圣”的这种观念对启蒙主义者人格自信构成了怎样的打击,而《讲话》发表以后,作家和劳动大众的关系更是由启蒙和被启蒙倒转成了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知识分子的人格彻底地被挤压而萎缩了,他们被迫接受了这样的自我意识:他们连工人和农民都不如,如果说五四时期是知识分子自己将自己当成了“小人”,而《讲话》以后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机构有理论、有组织地将知识分子当成了改造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已经毫无身份感了,他们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百姓,甚至将自己看成了比一般百姓更低贱、更无聊的阶层,这个时候你叫他们怎么形成自我意识,怎么对自己的人格提出要求?而到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更是被当成了专政的对象,平均每两年一次的知识分子修理运动,使知识分子被彻底地击垮了,中国作家的人格垮台了,他们失去了一个作家的良知,进而是一个人的良知,正义感消失了,勇气消失了,留下的是一份苟活于世的圆滑与世故。

圆滑与世故,这样的词语怎么能用到作家的身上?可是,你却不得不用这样的词语。问题是今天中国的作家,在自由来临,他们终于可以讲真话,做正经事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醒悟,他们更世故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他们比谁都下海快,比谁都更计较金钱上的得失,作家穷了?前几年他们叫得特别响。是他们真的比工人、农民更穷吗?不是的,他们只是比那些发了横财的暴发户穷一点儿而已,可是他们会叫唤,我想问他们,他们凭什么叫穷,凭什么一个国家要用纳税人的钱来养活他们?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他们凭什么向国家伸手?仅仅是因为国家养了他们养得不够肥、不够壮吗?一个作家,他应当用他的作品说话,用他的作品养活自己,而不是做机构的附庸,做一个办公室里的寄生虫,被政府养着的人只能叫公务员,他不配拥有一个作家的称号。

近几年文坛战事频频,硝烟弥漫,可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里根本就没有立场上的冲突,甚至连观点上的交锋都没有,有的只是义气之争,名位之争,他们正在重演“文革”中知识分子窝里斗的戏剧——我要提醒读者注意,“文革”中,作家的死亡(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死亡)根本用不着专制者动手,真正痛下杀手的是作家自己,他们互相残杀,他们窝里斗,某种程度上说,“文革”的窝里斗,似乎还可以理解一些,那时的窝里斗就如同罗马奴隶角斗场里的斗奴,主子在上面看着,不斗不行.斗就是你死我活,那时的斗还有一个性命上的理由,现在呢?没有人要你斗了,可是还在斗,为了蝇头小利(有时候是一个奖,有时候是一个作家的头衔)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放弃了自己的使命,将自己混同于一般人,甚至比一般人更低。而不参加窝里斗的人,在中国都做不了作家,他将被排斥在“作家”圈之外,像王小波这样的人,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说他是作家,他也领不到作家工资,死了肉体消灭了,就更不是什么作家了,现在许多人当他是作家来捧,实际上是臭他。

二、作 品

让我们来看看作品吧!20世纪给我们留下的大师级的作家太难找了,那么,我们能不能退而求其次,找到一些经典作品呢?它们完美无缺,看了让人欲泣犹止,它们代表了人类对自身感性生命的认同和张扬,代表了人类自我表达、自我认可的新的水平,它们发展了文学表现的能力,扩大了文学表现的范围,提高了文学表现的品位,进而它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崭新的表现图式,这样的作品有多少?

先说语感。我曾经将巴金《家》中的一段话朗读给我的学生听,结果学生们大笑不止,世界上还有这样不堪入耳的文字?竟然还是经典作品!在我看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南方作家在汉语感上大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要么是欧化味道太重,读起来像是翻译作品,要么是方言味太浓。巴金、鲁迅的语感都有这个问题。鲁迅作为一个绍兴作家,他的文白杂糅、半阴不阳的文字实在别扭,像是和读者扭着劲,有些作家的作品简直没法读,让人怀疑这些作家到底有没有操纵语言的能力,像《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中的小说卷,其中许多是不忍卒读的,如庐隐(来自福建)的《海滨故人》、冰心(也是来自福建)的《超人》等,北方作家在这方面好些,他们对现代白话汉语的把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白话汉语本身就是以北方方言为语汇来源的,这方面老舍还说得过去,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个人是真正说中文的中国作家,其他的作家都有点儿洋鬼子腔,或者是土老冒儿——他们没办法脱离他们的方言,或者脱离他们的外文阅读惯性,用真正的汉语言表达思想有疙瘩,周作人、鲁迅兄弟是这样,废名是这样,郭沫若是这样(如他的《喀什美萝姑娘》等等),巴金也是这样,当然,那时处于现代汉语创立期,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没有规则,没有范本,但是语感就是语感,鲁迅的涩、周作人的枯、巴金的嫩、郭沫若的粗、赵树理的俗、张爱玲的直„„总之,我无法找到真正文质彬彬的语感。现代汉语到底应当有一种什么样的语感质地呢?中国作家还没有什么人把握得好的,例如,贾平凹,本来他似乎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但是当他故意将自己搞成一个古色古香的人时,他的古不古、今不今的语感让人如鲠在喉,他的许多散文以及《废都》等小说就是如此。张承志写《北方的河》时语感很好,可是到他的小说封笔之作《心灵史》时,我们已经看到,他的语感丧失了,有的只是毫无节制的徇情,他失去了自控的能力,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了。王朔,我得说王朔是当代语感最好的作家,他的语言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他的语言是诞生在民间的、真正的中国民间的语言,是丰满的、健康的、富于生命活力的语言,没有假士大夫的腐气,没有假知识分子的酸气,没有小女人的鸹气,也没有老男人的霸气,他的颠覆性写作完全来源于他对语言的良好直觉,他的颠覆性姿态不是假装出来的,是根源于他在语言上的本能的,而且,王朔有多方面才能,他掌握语言的能力是杰出的,不仅他的叙事,而且他的抒情,描写都很过关。但是,王朔的叙事格局不够大气,这很致命。

再说文体。鲁迅的《野草》单独看无比伟大,太本质了,它将人的内在表现得很本质、很地道,但是和尼采一比较,我们就发现了太多的相似性;他的小说《狂人日记》等等,在中国是独创的文体,但是跟果戈理、安特莱夫等的血缘联系就使它们逊色了一截。只要我们看清了胡适和庞德,曹禺和奥尼尔,冰心和泰戈尔,巴金和左拉,艾青和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等等之间的特殊联系,上述中国作家在文体上的成就我们只能降一级来看。

上述情况,和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有联系——“拿来主义”的急功近利的引进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文体的症结所在,鲁迅实际上是一个半成品的大师,他的短篇小说我们可以列出许多绝对优秀的作品,但找不到一部让人一看就彻底奠定了鲁迅地位的,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篇,更没有长篇小说。鲁迅在文学上是半成品的大师,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否定是有力量的,但是他的“拿来主义”使他在否定东方的同时站在了肯定西方的立场上,现在看来这种“拿来主义”思想已经构成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总体欠缺,它使20世纪中国文学一直处在西方化之中,没有对东西方的双重否定进而建立超越于东西方既有传统的第三种文学的气魄和胆识,因此,我们说鲁迅伟大,大多数时候是因为鲁迅深刻,是指他的思想意义,特别是指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能力,单纯地从文学上讲,似乎说服力不够,有的人为鲁迅没有能得到诺贝尔奖抱不平,我说没有什么可以不平的,这很正常,鲁迅不该得。

正是这种拿来主义的写作方式,导致了中国文学在文体上的总体性欠缺,20世纪中国文学成了西方文学的子学。新时期以来,某些“新锐”作家言必称博尔赫斯、卡夫卡、昆德拉、罗兰•巴特„„让人笑掉大牙,真懂这些外国作家,让人还可以原谅,不懂的,瞎说八道,不以为耻,还趋之若鹜,让人恶心。但是中国新时期的文学似乎就是这样过来的,例如朦胧诗,实际上只是将诗歌回归到它正常的抒情体式上来,只是一次诗歌写作上的拨乱反正而已,根本不具有文学本体上的创造意义,至于新写实派,只是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世纪末翻版,现实主义回归派那就更不用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虚伪的假仁假道的写作,毫无立场,文体上更无创造性可言。也许值得一提的是先锋写作,可惜马原以后,中国的先锋写作成了马尔克斯这样的人在中国招收徒子徒孙的道场。如今,马尔克斯的亡灵不见了,先锋写作也就衰微了,先锋精神更是早已消弭不见,写作的写作学动机让位给了金钱、读者缘以及政治上的动机,文学上的先锋精神已经没落。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纵向脉络来看,抒情小说一脉,在文体上的创造性要强一些,例如废名、汪曾祺,但是这种小说缺乏大气,走了小说的偏门,不能说有多么不得了。

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作家,是创造了既不同于中国文学史上既有表现图式,又不同于外国文学史上任何文学表现图式的独特的文学表现新图式的。大多数作家在二者之间选其一端而用之,是拿来主义的,而不是独创主义的,中国在20世纪根本就没有出现类似于普鲁斯特、马尔克斯、福克纳这样的具有独创性的文体家,也没有在文学表现图式的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经典的作品,最近看刘震云的系列长篇,《故乡面和花朵》是不错的,有一种文体上的创造性在里面,但是他的语式太过夸张,感觉铺张得太过,小说一有语言上的奢靡、浪费、狂欢的气氛就不对劲了,小说写得喋喋不休、像老女人的唠叨,让人受不了,恐怕这个路子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三、大结局

20世纪中国,有的只是两种写作。一种是青春期冲动型写作,写感性、写冲动,以情感为中心。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比较欣赏这部分文学,它至少是本真的、属人的,性成了反抗压抑的手段,感情成了生命的中心,个人成了价值的源泉。卫道士害怕这种文学,害怕人民认可自己的身体性欲望,害怕人民情感冲动。另一种写作则是思想型写作,这种写作被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称为“卖身契”写作。

总体上看,中国20世纪文学是思想大于审美的文学。那么,既然加世纪中国文学是思想大于审美的文学,到底中国20世纪作家中有没有诞生伟大的思想家呢?我看没有,这就是结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结局。等他们搞完了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人道主义文学,他们发现已经是世纪末了,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了。

请原谅我的悲观和刻薄,自我陶醉从来只是政治官僚上报业绩时才会有的心情,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人都会对加世纪中国文学感到遗憾,那么多天才作家.在他们的盛年迅速地枯萎了,那么多有信念的作家最终成了良知的敌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经典、没有大师的荒芜的世纪里,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感到沉重吗?这是末世,一切腐朽的正日益暴露出它衰颓的面目,一切期待的正被更急切地期待,可是我们听不到新生的宣言、涅槃的预告,暖昧的依然暧昧,模糊的依然模糊。那就让我们回首往事,重温20世纪这个光怪陆离的时间段吧。让我们想一想这个行将离去的世纪,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遗产?

这注定是一份贫乏的遗嘱,反面教训多于正面价值。但是,新生的人们却注定将在这份遗产上开始他们新的文学纪元,他们必须接受这份遗产。

第3篇:高考历史试题(按考纲顺序)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天津市2009-2015年)[最终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15·天津文综·11)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日本对德宣战

【解析】材料的主旨意图并不是要讲德日矛盾激化,而是讲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故A项错误;日本的种种对德参战的理由都是借口,都为了掩盖其参战的意图,即瓜分世界,争夺利益,故B项正确;日本本身的这些行为并不能维护英日同盟的利益,维护英日同盟利益只是一种借口,故C项错误;保护东亚和平也是一种借口,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4·天津文综·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 【考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平主义思潮

【解析】(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第二小问“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一战

- 1办法: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4.(2012·天津文综·1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6分)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第(3)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也要求争夺世界市场,重新瓜分世界,并不断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3)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2010·天津文综·13)(16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 ...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 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 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 ...联盟会员 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 ……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

- 31.(2015·天津文综·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考点】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美合作抗日

【解析】由图片“GO YEARS OF „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1946至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 5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的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对国人报告说,他带来“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

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

【考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希特勒打破凡尔赛体系的行动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英法绥靖政策 (4)两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进行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当英法没有作出反应后,“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变得肆无忌惮;第三小问希特勒的行动在于摆脱凡尔赛体系下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种种束缚。 (3)第一小问材料三“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第二小问材料二中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是受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认为“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希望维持现状,更重要的是牺牲小国利益,“祸水东引”,将矛头引向意识形态对立的苏联;第三小问这一政策导致世界局势日益恶化,最终二战爆发。

- 7【解析】本题考查法德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的1940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 【答案】D

6.(2009·天津文综·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

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解析】(1)材料一中能直接得出的原因就是英国的请求,但结合所学知识,在了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面临的险恶环境,才能得出包围滇缅公路这条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

- 9

C.

D.

【考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朝鲜战争;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决议,规定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该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结束后,在美苏的支持朝鲜半岛分裂,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无关,故B项错误;二战结束后,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分裂,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无关,故C项错误;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与联合国大会决议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1·天津文综·9)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重大国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意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美国从越南撤军是在1973年,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是在1961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选C。 【答案】C

3.(2010·天津文综·13)(16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

- 11签订的主要目的。

【答案】(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2014·天津文综·11)下列四幅地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与联合国大会决议相关的是(

)

A.

B.

C.

D.

【考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朝鲜战争;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决议,规定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 13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4)依据材料

一、

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解析】(4)二战既然基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而胜利,那么当今世界对于所面临重大问题更应该团结、合作。

【答案】(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 15 -

第4篇:长沙创世纪电脑培训学院办学情况汇报

袁云初

二00八年三月五日

尊敬的尹局长、市劳动局各位领导,今天市局各位领导亲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这是我院的一件大喜事,我谨代表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就我院办学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学院基本概况:

长沙创世纪电脑培训学院是在2005年12月在原长沙创世纪电脑学校的基础上由贵局审批的一所职业培训学院。学院由湖南创世纪教育集团投资创办。自创办以来,学院一直以教育报国为已任,坚持“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与市场接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紧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在贵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院现有在校学生1900余人,教职员工105人,已发展成为长沙市拥有较大规模并具有自建办学场地的民办培训学院。办学五年来,我院已先后为社会培训各级技术人才5000余人,其中90%以上来自农村,为成功培养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6年下半年,我院被光荣地授予“长沙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定点培训机构”的资格和荣誉。

二、办学场地与硬件设施

我院与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相互依托,实现资源共享,现有校园占地153亩,现有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0.6

万平方米,目前我院正在全力投入第三期工程,到08年8月底前,将新建实验实训大楼一栋,学生宿舍2栋,图书馆1栋,并建好标准的学生田径运动场,共计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届时,教师办公用房、学生公寓、食堂、超市、洗澡间、篮球场、图书馆等设施将一应俱全。

学院现有教学用计算机1350台、语音室、多媒体教室34个,共3020座。教室123间,设置了网站开发、室内装潢与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十几个实验实训室,建有实训工厂、配置了金工实训车间、模具设计与制造车间、数控加工中心,配备了先进的数控机床、注塑机、线切割、电火花等设备,实习实训工位35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50万元,专业课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达到90%以上。

学院现在图书馆面积900平方米,拥有纸质图书10万册,电子版图书20万册,阅览室座位250个,报刊杂志300多种。

三、内部管理规范

通过五年的发展,我院逐年积累了办学经验,形成了一套规范、严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学院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成立了院务会,并设立了办公室、教务处、学工处、后勤处、人事处、财务室、招生办、就业办、考证办等职能部门,各岗位分工明晰、职责明确、办事流程科学、规范。

四、师资力量雄厚

我院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业教师62人,均具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含在读17名,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务

的26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0人,约占专业课教师的50%。专业教师均具有教师资格证。

五、专业特色鲜明、就业形势喜人

我院专业设置一贯盯准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以计算机网络、模具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装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为主干,聘请了湖南省模具教育学会会长,原湖大模具的研究所长叶久新教授担任模具专业学科带头人,聘请了湖南省稳中有知名的画家及设计师刘铁臂教授担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科带头人,精心编制各专业教学计划,保障每位学员在有限的学制内(1-2年)学到过硬的本领。07年我院学生参加省劳动厅组织的模具设计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团体第五名”,我院学生刘静、宁付锦、张勇、周猛参加06年全国第六届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分获银奖1人、铜奖3人;刘惠、彭咪、刘峥、谭琴在07年获得了全国第七届大学生美术作品展金奖1人、银奖2人、铜奖1人。

我院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制度”积极参与了工具钳工、车工、计算机操作员、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员(CAD)、绘图员(Pro/e)等考评证项目,07年参与市局考证人数827人,总体考证通过率92.7%,体现了我院过硬的教学质量。

有了紧扣市场需求的专业学习,有了强有力的教学质量作保障,加上我院在长沙、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设立的五个就业安置办事处的积极联络,我院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8%以上,满

意率达95%以上,大部分学员尚未结业便被预订一空,还有20%以上的学员在就业办的指导下选择了自主创业,很多就在长沙市开办了公司,其中以艺术设计类学生居多。

六、学生管理卓有成效

我院学员基本上是全日制脱产学习学生,学生层次复杂,既有年满三十岁的学员,也有初中毕业的学生,已有多年工作经难,针对这些情况我院加强了学生管理,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环境育人、以主题教育活动保真德育工作。07年我院先后开展了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4月份开展的爱心助学活动,5月份开展了女生心理健康讲座, 9月份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关爱他人的人文素质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2加强队伍建设,○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个班均配备了一名专职班主任。每周四下午定期召开班会活动,班主任深入每一个班级参与班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诉求,对学习和生活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提供支持。学工处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探讨交流班级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的有效途径,每月均要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并与工资挂钩,以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加强学生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

七、有待加强的方面:

① 急需加大校企业合作力度,以全面推进“订单式”教育 ② 急需进一步加大市场调研力度,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③ 急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探索,职业培训教学新的模式,以进一步加强学生技能的培训

我们坚信,在贵局的英明领导下,在我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长沙创世纪电脑培训学院一定会办得更好。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致力于我省职教培训事业的耕耘与发展,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电脑、电脑模具设计人才,为推进现代化进程和“科教兴国”战略再立新功!

第5篇:21世纪是中国世纪

正由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界人士的预言变为现实,中国自身发展战略注重提升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推进社会和谐,谋求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在此背景下,以“中国中心观”(柯文,1989)取代“西方中心观”,运用本土化思维,由内而外分析思考历史、现实与未来,有助于科学地、完整地揭示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关键因素,有助于把握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以往旧的“中国中心观”在强调本土因素影响力的同时,也存在有可能忽视外部影响的弊病。作为一种理论上的修正,中外学界正逐渐将研究取向由“西方”和“本土”的对立转向结合。实现结合的关键,就是应以具备开放视野的本土“人”作为分析研究的新立足点,本土人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本土社会的发展状况。由此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笔者所秉持的“中国中心观”倾向于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分析框架,即将工作、生活在中国及国内各区域内的群体人和个体人的现实、多样、有效、均衡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将包容多元文化的中国人这一主体因素看作是影响中国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的本土要素。

高等教育是实现人自身发展进而推动国家持续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中国本土高等教育经过快速增长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基于上述“以人为本”的“中国中心观”新思维,笔者认为,中国本土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高效、灵活开发与利用的潮流,尤其需要在发达的经济区域推动“社会化学习”的新模式,促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及中国人的发展。

一、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中心观”促成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新模式

21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已有经济成就之上,基于民族自信心,尤其是融入全球化发展进程的选择,中国需要具备独特的“国家”魅力,而确立“以我为主”、“以人为本”的“中国中心观”新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推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中国发展模式。 中国未来主要依托自身软实力、开放竞争与社会和谐走向富民强国,即实现以切实的全民受益、个体竞争力与文化竞争力提升为目标的真正的发展,而不是基于少量硬指标的华而不实的发展。它部分通过中国人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随着中国经济基础增强,价值取向将发生变化,对国家整体发展的追求逐渐会延伸到对国民个体发展的追求上面。发展内涵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的延伸,使人们更加关注全球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中国背景下各区域的发展,并最终落实到区域背景下家庭及个人的发展上。

基于“中国中心观”新思维,中国应成为富有特色的世界经济文化中心。首先要继续利用全球化分工这一获取效率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尽管产业投资遵循着自由市场原则呈现出高度流动性,但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产业和劳动力内部迁移的空间很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区域特性有助于实现地域及人口的梯次发展。无论沿海或内地,无论哪一种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都要求劳动力技能不断提升和转换。这对区域性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出新要求。其次要充分利用全球文化融合中的发展动力,形成包容世界、中国、区域和个人的多样化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打造文化层面的“软实力”,使中国和中国人被世界广泛认同。这一观念对中国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以文化为中心、通过文化实现升华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为区域性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增添了新内涵。

基于“中国中心观”新思维,要求中国顺应社会和个人的“自组织”,创造多元机会、优化社会资源、惠及每一个体。当代追求个人发展理想、寻求个人发展机会的自我行为方式已渗透到社会所有领域。例如,许多学者认为如今的全球化已非过去的群体国际化(包括有组织的商业活动和非商业性流动)而是个人全球化(弗里德曼,2005),实质是应对产业、资本高度流动,借助地域迁移和自我增殖来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发展策略。个人全球化不是所有

人(特别是产业劳动者)都能够选择的行为方式,当今中国的发展建立在全球化分工所形成的制造业优势上,但低端从业者在个人发展上相当被动,而那些主动寻觅机会的“精英”个体在中国发展模式下也有可能面临人力资本价值无法实现的状况。这一现象中既包含风险、危机也包含着发展动力。虽然全球化进程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国区域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的不确定性,但是在未来看似“零乱”的个人选择行为中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不过,前提之一是那些有能力做出选择的精英个体能够化解人力投资风险(例如融入本乡本土),前提之二是“随波逐流”的职业劳动者能够从社会调控中获得补偿性机会(例如拥有职业培训和职业转换性学习的机会),实质是要为所有生活于和想生活于某一区域的人提供适切的、开放的选择机会,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对中国区域性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中心观”催生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

(一)当代中国人发展的重要性与发展的不确定性并存

“以人为本”的“中国中心观”关注中国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因素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结果的重要影响。实质是倾向于认同在公平与效率平衡原则下实现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它突显出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意义,促使人们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多样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赋予中国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人口的功能以全新内涵,即教育要通过实现国家及区域范围内的中国人和谐、多样、有效、均衡的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地发展。具体讲,就是在所谓“自组织”时代和个人全球化时代,中国如欲真正崛起,保持并扩大国际分工中的竞争优势,激发个体选择性行为的创造力,同时抑制社会分化和不稳定因素,其中一个关键的举措,是在教育领域深刻理解社会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充分挖掘世界、中国、区域和个人层面的教育资源,寻求更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提高中国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和均衡性,为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缓和中国社会阶层矛盾,构建开放多元的民族新文化服务。

当代全球经济活动复杂多样,各国都从博弈中受益也付出若干代价,一方面博弈要依靠人,另一方面博弈的损益结果最终也落在个人和特定群体身上,传统区域化社会生活方式与全球化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导致出现对全球化的批判甚至抵制。随中国融入全球化发展的选择而来的将是一种广泛的不确定性影响,中国所有阶层和背景的人都面临变化的世界和变化的人生的挑战,亟需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高效务实的社会机制,作为维护中国人发展机会和权利的基础条件,保障中国人自由和谐发展并在总体上构成中国社会多元和谐发展。从教育(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就是要建立一种人人都可能得到发展支持的社会资源体系,包括通过建设区域社会化学习体系来实现个人发展(相对)确定性与(绝对)不确定性之间的合理平衡。

(二)时代要求中国区域教育“以人为本”确立发展新理念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就是使年轻一代社会化,即以一定的规范将社会新成员凝聚在一起,融入社会之中,成为新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积极因素,因此不能实现有效社会化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当代社会化含义发生许多变化,社会化并不狭隘地指个人按照社会的安排发展,社会化要通过多样化选择来实现,教育要能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机会,适应学习者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否则不可能经由个人学习选择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西方社会和亚洲都存在排斥教育和社会化的现象,例如青年人中有所谓“隐居者”,将自己关在家里不接触外界(中青在线网,2006),帮助减少学习者对社会的不适应应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内涵。

其次,教育要在适应个体背景差异的基础上使所有人都受益。通过提升学习者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从学习者自我入手帮助他们增强社会活动能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有效服务于多元社会背景下的个体行为选择,包括个人全球化及区域内外各种流动方式。

第三,“自组织时代”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中国正从传统上集中管理的社会走向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公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是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基础上的,只有自我思考、自我判断、个人品德主动约束个体行为,才能保持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个体行为才能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世界、中国、区域、个人之间的矛盾调和高度依赖负责任的个体行为。

“中国中心观”认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和谐多样发展思想,要求教育为变动的社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此同时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发展理解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个人全球化教育与实用型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对立的现象,脱离实际的教育和狭窄的职业教育二者都将遇到极大的挑战。功利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服从和服务于人的根本。因此创造广泛培训与开放学习的机会与权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是为人自身的协调、持续、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使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切实建立在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人身上。

在中国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国际分工、扩大制造业竞争优势是客观需要,但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职业劳动者个人发展的必要性,要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知识、技能和对和谐社会的认识,有效应对全球产业高度流动、激烈竞争的挑战,减轻职业变化带来的压力。近期中国各发达经济区域通过老产业升级和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保持竞争力的策略,不仅将形成对若干领域高等专门人才的新需求,更对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及日常培训提出要求,实际将推动多样性、终身性、开放性的社会化学习向深层次发展。

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中心观”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改革

(一)以往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存在误区

“中国中心观”所秉持的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观和要素观,明确了中国高等教育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中国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均衡开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潜在劳动力和财富源泉,又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使人口成为有利于社会快速发展的宝贵资源。要实现这一目标,仅有数量发展不足够,还要有质量和结构的发展,关键是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和不断改造。从20世纪末中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来,政府、社会、个人投入巨大,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甚至是超常规发展使中国在21世纪初已经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不过仅是从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而且数量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结构性问题。中国国情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的现成经验足以完全解释和解决中国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实问题。

笔者通过研究中国高等教育50多年的发展轨迹,揭示出中国以往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具有明显的规划特征,试图通过计划手段和行政管理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内、外协调,而这种方式看起来,一方面容易助长偏重落实发展指标的功利意识,另一方面受到自身作用范围的限制,随着大众化进程的伸延,其局限性已经日益显露。(张彤,2002)例如,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从理性上分析,是全球化分工和中国产业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正确选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其发展模式不适应多元化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网络时代的青年人思想多元,许多人既缺少接受教育培训的兴趣,也缺少积极主动适应职业市场的动力,教育规划难以奏效。此外,中国众多地方高等教育机构仍受困于管理体制和办学自主权争议,纠缠于诸如投资、放权等常规技术性问题,对区域社会化学习的理念尚不明晰。因此地方政府、区域社会急待转变思维方式,从社会化学习的整体性、无边界性出发,综合考虑区域内一切教育机构或教育服务方式,研究如何让所有的教育机构开放并增强适应能力,想方设法吸引青年人口去学习、去接受合理开发。

(二)推动以促进社会化学习为核心的中国区域高等教育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仍将持续,但发展重点必然因为政府、社会和个人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实际效用而面临转变。1999年以来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和干预,主要体现在增加

各层次高等教育机会、引导职业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就业政策疏导等宏观方面,在微观层面除了国内“一流”大学的改革取得些许成效之外,区域性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展面临一定危机。2005年后政府部门开始积极参与地方职业高等教育机构和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调整重组。对此,笔者主张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应从注重整体入学机会转变到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从升学型学历教育模式转变到与区域开发相结合的本地化教育或新移民教育模式中,后者的特征是灵活多样和精耕细作。

基于“中国中心观”新思维,肯定了中国提升软实力、实现内部和谐发展的长远价值,即中国自身持续发展建立在真正的全民受益、个体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同步提升的基础之上,这必然制约中国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发展目标不再是规模的“增与缩”,而是社会化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学习的有效性、发展性、社会均衡性。它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传统的个体学习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国目前从国家层面正在转变发展观,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也要转变发展观,从规模速度转向实效,从一次性转向终身性,从整体性转向个体性,从制度性转向灵活性,如此才能真正保持和提升建立在中国人充分、自由、个性、和谐发展基础上的国家及区域竞争力。笔者认为在中国部分经济、社会发达的区域,不仅有必要发展社会化学习方式,而且已经或逐渐具备社会化学习的条件。

四、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中心观”依赖区域社会化学习

笔者认为,“中国中心观”新思维方式中的人本化倾向,实际已充分反映在若干全球化与中国内部区域化互动衍生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新模式之中。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依靠积极吸引投资和相对廉价而高质的劳动力,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06年中国实施新的“十一五”规划,各区域如规划中的天津滨海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立足制造业的经济发展设想,其中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准备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福建省政府,2004),而当前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主要是大规模制造和部分生产技术开发,金融服务业也紧随制造业扩张的步伐,2006年按照WTO承诺开始融入到世界体系中。中国的教育和培训领域受到产业界制约,工程师、服务产业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产业大国决定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实际是中国社会整体发展)依赖于年轻人口的事实,中国职业劳动力的优势是成本低、素质高而且吃苦耐劳、积极乐观,但是要继续保有这些优势或特点,需要依靠挖掘人口的发展潜力,使之认同社会价值体系,适应职业变动与区域流动,要做到这些,必然依赖于区域社会化学习。当代中国区域社会化学习体系建设尚无法达到“学习型社会”的理想高度,但是它可以注重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突出人力资源开发实效,一方面发展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转换,另一方面发展社会文化和产业文化,调控社会矛盾和劳资对立,并帮助精英人才完成本土角色变换。

按照西方“智库”的内因影响观点,全球化时代区域发展状况比国际因素更能影响到一国的稳定,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背后潜藏着一定的社会风险,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发展中(台湾联合报,2006)。它表明中国各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及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一个地区民众的福祉,更是国家和谐、稳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观念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纷繁复杂的区域发展现象的正反面。正因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区域高等教育应该有效地服从和服务于本地区发展,着力提升本地区人口包括外来移民的发展潜力,依靠有效和均衡的人力开发活动,在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之间形成均衡的、和谐的关系,实现这一目标最合理的教育发展模式显然是多元开放的社会化学习。

“中国中心观”所秉持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已经体现在目前中国各区域发展策略之中,并且已在教育方面逐步开展本土化探索。例如苏州市2005年宣布按照江苏标准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表明中国较发达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中最

突出的是在苏州推行了“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亲民政策及配套措施。(大洋网,2005)现在不仅在“长三角”,在“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等较发达区域也已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出发,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筹划通过推动社会化学习,积极吸引、有效利用、持续利用新增人口,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抓住这一区域长远发展的关键。

基于“中国中心观”新思维,显示中国实现全球竞争取胜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关键在参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要扭转中国人文化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上的不足、实现中国人的转变并融入世界,这需要从提高中国人自身素质出发。措施之一就是紧密结合当前及今后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根据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通过开展社会化教育与培训,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融合进主流社会中,包括帮助富裕的文化较低人士提高自我、适应角色转变;帮助职业劳动者拓展知识与技能;传播青年人喜爱的时尚文化,同时帮助他们理解新多元文化观、学会和谐共处。开放的、可选择的区域社会化学习将有效、及时地提升中国人的工作品质和生活品质,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职业竞争和小康生活,促成中国自身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发展与进步。

经济学3班

姜寒秋

第6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21世纪中国海洋策略: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发展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正积极地抢占海洋空间和资源,可以说在21世纪取得了海洋开发的领先地位就取得了国力发展领先地位。在起步晚于发达国家、技术暂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中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海洋资源开发成功的经验,积极发展海洋开发事业。

关键词:21世纪,中国,海洋,策略,借鉴,经验,发展

世界现状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为全球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国际海洋法律基础。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因为海洋不仅可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食品、矿物、运输及水资源等,而且将在新能源开发上扮演重要角色。海洋能是一种蕴藏量极大的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5种。作为未来地球能量的源泉,海洋自然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向海洋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世界各国的国际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各国都在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海洋管理制度。人类对海洋的观念从过去的一味索取转变为为生存和发展而协调行动,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认识到应把海洋作为生命保障系统加以保护。

世界各国正加紧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和资金投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依靠在海洋高科技中的领先地位实施其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不仅抢占海洋空间和资源,而且都把发展海洋高科技当作海洋开发的重中之重。我国亦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措施。

中国现状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沿海岛屿6500多个,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海洋产业,传统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制盐业;新兴的海洋产业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目前已达1400亿元人民币。另外,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沿海地区乃至内陆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启示

1、加强舆论宣传,普及海洋经济意识

我国一直注重陆地资源的开发,海洋经济以及海洋产业的概念在绝大多数的国民心中比较陌生,海洋产品以及海洋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国际上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虽然美好,但是海洋开发的高投资性,高风险性以及周期长的特点使得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成效不显著。全球海域覆盖率在70%以上,政府应该意识到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性,加强舆论宣传,普及海洋经济知识,宣传海洋文化,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

2、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宏观政策法规上,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决策,恪守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完善政策;在微观层面上,各地海洋资源的开发条件迥异,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因地制宜,切忌依葫芦画瓢,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指导思想做到具体矛盾具体解决。

我国政府应加快立法的步伐,通过法律的手段固化和强化全国的海洋管理工作,同时应明确各涉海部门的职责,发挥全国性的海洋管理机构的作用实行综合管理和协调管理,实现海洋行政管理工作的统一调配,提高工作效率。

3、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扶植新兴海洋产业

我国海洋产业的结构是海洋渔业即第一产业在海洋产业的发展中地位优势明显,海洋产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该产业中,海洋产业中的

二、三产业比重小,这也是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比较薄弱的主要结构原因。要发展壮大我国海洋经济,我们就必须要优化我们的海洋产业结构,积极投资开发海洋第

二、三产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水平提高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的产业,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引导扶植,着力推进发展海上油气、海洋药物、海洋工程、海洋电子等新兴海洋产业,调整海洋

二、三产业的比重,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

4、广开渠道,确保海洋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资性、高风险性以及长周期性,雄厚的财力支撑必不可少。海洋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各海洋产业企业应广辟路径确保其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5、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的繁荣,除了政策的引导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创新。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及时制定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规划和决策。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海洋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推进成果的应用,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海洋技术的创新开发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教育部门应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根据未来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调整现有专业的设置,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创新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

上一篇:测试题100分下一篇:尽职调查提纲及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