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部分院校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接着阐述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最后总结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建议。

第一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更新思想品德教学理念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规范做人的标准和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反应,留下记忆外;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增长智慧,陶冶情操,树立理想,磨炼意志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和自觉要求等方面的品德。因此强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内化的个性品德,指导学生一生的成长,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那么,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如何使思品教育具有长效性呢?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1. 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如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进而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要改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等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以提高教学实效作回报。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果较好。(作者单位:四川省安岳县驯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作者:蒋作礼

第二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水平

一水桶十片木头,只要有一片短缺,那么这水桶就不可能注满水,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科教兴国,素质教育乃重中之重,而思想政治教育又位居其首。国家、社会的稳定,如果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就失去了方向和前提。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时不可松,不是一时之兴,而应一代一代的抓下去。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狭义或广义的思想教育,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但真正要使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目的得以实施,还必须在“质量”上下工夫,尤其是在具体的目标上有一个明确的对象,也就是应该在感性培养和理性认识方面给与足够的重视。

一、“放纵”学生想象,积极启发引导

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教育,从广义上讲,是人的心理品质、道德、法治、时事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感性接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是就思想政治的特殊性来说的。虽然学生在进行感性教育时,在一定程度上还需借助于理性知识的引导,但如果通过情境创设、具体的材料分析对比,就能使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只有通过“现实的政治”他们才有可能在感性上得到满足,并且产生更进一步的想象和求知欲,在感觉中和教师的引导下把理性的理解与感性的识记融为一体。

所谓“现实政治”就是把直观体验作为感性接受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这样“直观体验”才能使感性接受成为可能,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正如课堂上情境材料到结论,而非传统的教师先得出结论再去讲解,这样学生不管是从接受还是能力理解上都有很大的促进。在“直观体验”过程中,当老师在没有设定任何具体前提下进行提问,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回答,结果往往会五花八门开放性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善于“放纵”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想象。同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挖掘其潜在的“性本善”之意识,与素质产生共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提倡学习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是非、善意的鉴别能力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的外部环境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人文资源或参观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去进一步实现感性教育的目的,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感性教育的途径。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可能增加感性经验的储备,并随着这种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纯化、不断提高,使我们的境界情操得到升华,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理念。通过实践,学生增加了对生活及学习的兴趣,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变枯燥为有趣。

三、拓宽知识面,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

在我国的长期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协同全面发展是教育方针,也是教师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四种教育各有不同的性质和职能,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比重差异,故而有些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就很难得到体现,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几乎已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如今信息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教育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新的教学理论、教育模式不断出现,但“德育”在如今的生活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的内容更丰富了,涉及的面更广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不断的接受不同层面、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知识和信息。随着新一轮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大综合考试的实施,不同学科的渗透更加紧密,所以我们老师要敢于接受前沿知识人,甚至与已不同的观点,在否定中肯定新事物,不然思想政治的导向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现在的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相互促进作用,把它们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协同进行,在保障“德育“的独立性的同时,因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不然“德育”就成了一个只谈伦理道德的“伪君子”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为思想政治教育展示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前景,同时真诚地希望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者们,动脑动手,放眼远望,培养“创新”的新世纪人才,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开拓广阔前途,建立牢固的阵地。

作者:毛学明

第三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部分院校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接着阐述了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最后总结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建议。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教育建议

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手段改革属于关键环节。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逐步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0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1.1 教学方式问题

灌输式教学方式理念过深,大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据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一昧的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灌输式在教学知识传输中具备较大单一性,进而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难以与教师产生共鸣,无法确保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1.2 领导认知问题

学校领导缺乏认知,及个别学校认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升学率没什么益处,进而学与不学没多大关系,甚至缺乏专业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派遣的是其他教师,无法为学生构建客观的实验条件,难以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3 教师认知问题

教师缺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认知,在新课改的不断改革中,社会各界逐渐提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虽然明确需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延伸到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依旧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主体。

1.4 教学手段问题

教师没有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未能合理应用多媒体、微课等教学手段,进而无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提升。

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建议

2.1 转变教学观念

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教学活动的评估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必须要明确,只有在正确的教学观念下,才能够正确指导学生,进而更好的完成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任务。

2.2 突破教学难点

在平时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 怎么把重点问题和同学们讲清楚,把每堂课的难点问题突破,一直以来都是棘手问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将其引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上,能够突出重难点,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仅仅只能依靠老师的口头表述,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因此要加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新课改下,在课堂氛围上要求的是创建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自身的思维,将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发挥出来,进而全面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2.3 重视实践教学

小学生之所以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枯燥感,存在神秘难懂的印象,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脱离实际,难以与知识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去设计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走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对生活中一些关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相关点的引入, 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这门学科结合起来, 既可以掌握更多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以此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4 发挥主导地位

教材担任着学生的知识教育工作,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基于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教材编制者,还是教学着均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得学生能够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密切接触,全面提升学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引导,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逐步形成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思维方式,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促使自身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生命观。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上述的分析能够得知,当前我国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意义,注重教学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积极探索有效育人、有效合作、有效探究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发周.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71(08):192-194.

[2]朱俊杰.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22):5+9.

作者:陈伟

第四篇:浅析幼儿早期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如何对幼儿进行早期的思想道德教育,阐述了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行为习惯、道德意志四个方面,及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最后得出结论,对幼儿进行早期的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师

目前我国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每个家庭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于是各种幼儿早期培训班应运而生,家长忙于奔走在各个培训班之中,孩子的学习日程被添挤得满满的,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只注重孩子的早期文化教育和智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幼儿性格情操的陶冶和幼儿的思想和品质培养,即使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培养了幼儿的智能,也得不到巩固,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每个幼儿教师都应做好幼儿早期思想品德教育。

一、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

由于年龄的差异,幼儿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没有正确地辨别是非的意识,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教师自身要树立榜样,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不言而喻,自己品行不好,就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幼儿的道德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人和事的影响。大凡聪明的儿童都有很强的观察力、模仿力、分析力,成人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给孩子们树立榜样,帮助孩子们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

二、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定别人或自己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情绪体验,教育者应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因地制宜,从点滴小事做起,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培养幼儿奉献爱心的意识,对于孩子们正确的言行,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鼓励;对于不正确的言行,也应给予否定或批评,引导孩子看一些道德高尚的影视、书刊,引导幼儿明辨是非,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

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还需要天长日久的积累和训练,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自律自控能力比较差,今天正确明天也许就犯错误。这时,作为幼儿教师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反复,要耐心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结合具体事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提醒孩子少犯错误,这样,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坚持下去。

四、培养幼儿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克服各种困难的一种顽强努力,这是约束、控制自己行为的一种心理活动。科学研究证明,同年龄的儿童,学习成绩好差,将来事业有无成就,取决于孩子有无进取心和坚持性,也就是取决于坚毅顽强的意志,这方面,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说服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坚定地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去做,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道德意志就形成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教育者肩负的任务重之又重,不仅要教孩子们学会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做好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之茁壮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王天一.成才的起步.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义成功小学)

作者:丁志忠

第五篇:如何将美的思想融入高校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随着这些年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可以说,审美教育是未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点,用审美的思想、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审美教育的不断加强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理念。审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思政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新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审美教育主要是针对美的情感教育,审美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情感过程。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审美教育其实就是希望大学生可以从和美、融洽的教育氛围中感受到事物的内在和精神力量,激励他们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但是,审美教育与一般的应试教育有所不同,它是一门主动性很强的教育学科,是受教育者自我认识的提升,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审美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同的是,它更加生动有趣,它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多变的教育媒介可以给学生呈现多彩的教育镜像,让学生对审美教育保持深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它没有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相关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审美教育的熏陶,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效果也会一直保持。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审美教育的地位也逐步提升,为了提升审美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

一、对各大高校现有的审美教学进行改革

一是要完善审美教育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审美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很多实质性问题的根源都出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上。二是要提升审美教育的师资素质。审美教育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同时,除了提升内在素质,教师作为授业者还必须提升优化的语言和仪表,这些外在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更加直观,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对美的欣赏力。三是要推进审美教育的制度建设。审美教育的落实必须有成文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和推动,在各大高校里,都应当推进审美教育的制度建设。国家近年来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审美教育制度建设要积极运用法律来获取保障和维护,使其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推进审美教育人才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的一体化,推进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学改革。

二、将审美教育全面渗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教育工作者的审美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在思想观念上除旧布新,与时俱进,以情育人,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审美素养,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方面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持续对审美理论的学习,保持知识结构的更新完善,使自己具有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用正确的审美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实践方面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科学的审美理论来指导审美的感受和创造,通过审美的形式美激发受教育者的审美观察力和判断力,引导受教育者正视自身进行审美创造,去发现美、体验美。二是审美教育内容的丰富。各大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利用当地教育资源的优势,对现有的审美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科学定位审美教育的课程目标,拓展审美教学内容。还可以结合审美对象的设置,“物化”审美教育的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更好的成效。三是审美教育形式的拓展。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个性也较为突出,恰当的实践模式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教育本身是一种情感教育,在方法实践上要依托于现代教育的情景。审美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平等待人、以情感人,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受教育者,悉心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疏导性功能,同时,也要把握受教育者情感需求的个体性差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坚持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审美教育是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教育活动,只有在反复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才能达成审美教育的目的。四是审美教育环境的优化。高校审美教育的实效性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审美教育影响力的提升,而审美教育的推广有助于美好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将审美实践性教育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将审美教育的内容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科学优化课程教学,还要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审美教育的实践内容,将审美实践教育普及化,建立独具特色的审美教育发展模式,丰富审美教育的新意和感染力。二是将审美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高校的审美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发展,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满足大学生自主活动的需求,也要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主要是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任职速配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学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外的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将观念化作行为。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因为环境不同,接触的人和事也不同。高校应当对社会实践予以高度重视,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进行宣讲,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引进相关企业在校内进行实习生招聘,加深大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给予其就业指導,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进而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要将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周明洁.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8(13).

作者:秦继红

上一篇:数学分析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