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思考

2022-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要求我们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同向同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职院校面向毕业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愈发强烈,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的多样多元多变,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有必要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革探索。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正向牵引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方向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这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更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支撑点和着力点,正向牵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顶层设计方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处于迷茫状态,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础和先导,加强职业伦理、职业道德等层面的内容,能够引领大学生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更高质量的职业理想。

(二)有利于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育人效能

课程思政理念根植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仅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而且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助力。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是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在就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表现出退缩和惧怕的心理,这种消极的心态不利大学生的正常就业,甚至会打击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影响其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脉相承,不可分割。通过开展心理沟通和疏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筛选和甄别各种非理性的就业观念,增强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育人成效。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

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求大学生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经过理性思考并回答课程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德育目标。确实,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德育功能是不容置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不仅要精于教书,更应勤于育人,要协同思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挖掘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人格、学识、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索

(一)更新课程标准,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

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中的思政元素。谈到课程目标设计,多半侧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往往会忽略职业理想教育层面的目标。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就业指导课程目标设计,将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前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此为核心强化课程价值目标的设计,实现形散神聚,将价值引领的作用渗透于教学所需之处。

课程建设,教师还需围绕课程思政目标,梳理各章节知识点,挖掘就业指导课程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系统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例如,知识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可以结合校园故事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引导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机会总是眷顾于那些厚积薄发的人。职业规划缺乏主动性,就业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大学生一方面要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树立忧患意识,而不是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思想。以“就业现状分析”为例,思政教学资源如表1。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政教育活力

1. 情景模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激励意识

情景模拟教学法,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情景过程,将理论付诸实践,从而快速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以“面试”教学为例,传统的授课模式只介绍面试的准备和技巧,为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模拟面试是最佳形式。活动一般以寝室为单位组建团队,团队成员进行分工。教师组织每个团队负责人讨论、拟订面试规则。情景模拟过程中,教师要求每个团队通过视频等方式将模拟过程记录下来。情景模拟结束后,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模拟面试的各关键环节。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自己做主角,在观察、参与、体验与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缩短了知识、技能内化的时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并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2. 案例分析,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比如,“劳动合同法”教学内容较多,对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一时难以消化,运用案例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结合价值目标,课前就“签订劳动合同”内容选择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讨论的知识点、关键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不断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及时进行概括和总结。经过充分破解的案例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在就业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且从中领悟到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的重要性。

3. 经验分享,收获思想的碰撞与知识的沉淀

就业指导课程既要讲授知识,也要培训技能,更离不开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笔者曾在护理专业班级请已经参加医院实习面试的同学在课堂上分享面试体会,一位同学在讲到自己没有应聘上心仪的实习医院时,数次哽咽,即便如此,依然向大家总结失败的原因及以后发展的方向,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笔者顺势而为,抓住这个让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变化和转化的契机,将理念和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因事而化,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互相分享的过程既是教师隐性嵌入价值目标的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状态的教育过程,同时也能不断活跃课堂氛围,层层递进式地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考核方案,增加思政考核模块

1. 提升平时成绩比重,凸显全程育人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就业指导课程考核由日常行为考核(60%)和期末考核(4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由40%提升到60%,不仅较为科学地评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综合素质水平、知识掌握程度,更使考核过程本身也成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职业素质等的学习平台。同时,就业指导课程考核要求学生参与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来,如在模拟面试中,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考核的主体。考核主体由教师考核一言堂转变为考核主体二元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考核方法注重能力培养,考核内容注重价值引领

基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期末考核采取口头考核和书面考核两种形式。口头考核,即课程答辩;书面考核,即撰写简历和求职信。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也检验了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备考和考核过程中能进一步强化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探索论证,在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唯有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充分利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育人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与就业指导的知识性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如此,方能领略课程思政的别有洞天。

摘要:课程思政因其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导、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因而备受推崇。本文即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例,探究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力求建设一门精品课程思政课程,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3-19.

[2]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3] 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3):6-7.

[4]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5] 李民栋.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渗透与融合[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10-211.

[6] 谭忠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55-157.

上一篇: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执法保障下一篇:《环境监测》课程考试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