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创新驱动,共赢未来——新一代高效智能光伏装备发展情况

【摘 要】光伏智能设备产业以新的现代智能半导体技术和新的下一代能源需求为基础,成为快速发展的新兴朝阳产业,也是今后几年推动世界先进光伏产业走向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地。当代我国光伏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生产工艺及创新应用推广效率,加快产业强化整合,培育新一代优势智能产品,开发新技术,实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光伏智能产业技术创新驱动及持续稳定发展。

【關键词】创新;双赢;高效智能光伏;发展情况

1 引言

全面研究和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优秀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建设为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确立和贯彻新的发展战略理念,深入贯彻推进光伏供给侧领域结构优化改革。其战略目标是加快我国智能光伏产业综合生态系统建设。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推进科技创新融合,产用协调融合,产业合作对策,分步融合推进,加快优化,促进光伏产业发展,推动智能光伏制造应用水平。

2 加快智能产业装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智能装备制造水平

2.1 大力推进光电基础工程材料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升级

支持产业多晶硅安全生产、收获、运输、破碎、分类、包装等各个方面的远程机械化及远程自动化、特定物质和有害物质的自动排放、特定危险源的信息自动检测和远程监控、安全工业生产的信息全方位远程监控,并建立全国多晶硅安全生产环节在线安全应急管理中心联动监控系统。提高净化台、单晶炉等填料自动化设备水平,研究开发净化台自动填料系统,普及自动填料喷涂、自动填料倒角、金刚石曲线自动切割、开侧及填料磨石自动控制、温度自动检测等配套设备。鼓励在金刚线薄板切割、自动薄板插入、自动薄板粘合剂、全自动硅胶脱胶洗涤及自动硅胶分子甄别器、自动硅胶粘合剂、脱胶加工设备等方面应用。提高生产工序之间的安全自动化信息传输和生产线优化作业管理功能。

2.2 加快先进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智能化制造

普及智能材料生产、自动加工、供应等高级设备,提高企业智能识别系统的连接管理能力。积极开发和推广了自动焊机、接线盒自动焊接、自动布置、自动包装、自动打印分析等生产设备。促进监测变频器产品检查、包装、运输、现场维护安装等各方面机械化、自动化和过程智能化,建立完善的整体及各种零部件质量数据收集记录和产品质量安全跟踪管理机制,提高监测变频器设计制造效率,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性。积极开发智能监控相关产品,提高安全监控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水平。

2.3 在光伏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提高信息运营和管理水平

鼓励生产企业广泛采用产品信息化过程管理监控系统,从产品设计、工艺技术研发、材料大量供应、资源管理调度、环境质量监控、设备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库存信息管理等整个生产过程实现全面的信息化过程管理。在自动化生产线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工程生产线集中过程监控和生产智能数据管理技术的部署。包括流程生产过程数据自动管理收集、工业生产编码管理系统自动开发、实时生产质量过程监控、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生产信息集中监控技术调度和数据分析技术支持,可以加快流程生产流程结构改善和生产智能管理升级。

3 促进领域的深度交流融合,发展中国智能光伏智能化运营和维护

3.1 提高智能光伏产品的供应能力

鼓励企业通过优化设计,开发具有智能阴影热阻断和大功率热损失、不平衡功率损失、阴影热斑点消除、智能自动控制系统阻断、实时智能监控系统运行等6个功能的新型智能光伏系统组件。开发配套智能电力电源转换、远程控制、数据采集、在线数据分析、环境控制和自适应监控是许多核心组件,包括可集成的高效智能电力逆变器、控制器、融合箱、储能系统、可跟踪储能系统和我国智能光伏系统中广泛应用的高效智能电力和微电子及零部件。

3.2 促进光伏系统的智能集成和运行维护

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多种新一代流程信息控制技术,推动光伏系统从现场勘探、设计、集成等到运营和维护的全范围流程信息智能控制。智能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光伏系统项目建设现场勘探,支持在多个云中同时进行多个点建模。鼓励企业综合分析光伏测绘地区地理位置信息统计、屋顶负荷支撑能力、当地太阳光照射环境条件、产品价格等多种因素,比较各种光伏组件、逆变器、电气设计方案、支架连接方式等的智能仿真设计方案。

4 完善科技标准体系,加快公共平台建设

4.1 建立健全的智能光伏产业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以《太阳能光伏产业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的研究实施方案为主要依据,加快对国家智能太阳能电池产业标准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重点对智能型光伏零部件、配线箱、逆变器、控制器、后续系统、户外专用光伏系统等多种相关组件产品及设备测试生产手段进行了标准综合编制。

用于智能制造和安全评价,包括光伏组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和系统的智能互联网技术普遍性和加强安全可靠性的应用标准、智能设备制造的企业设备工厂制造模型应用标准、智能产品制造的设备主要测试设备应用标准、智能设备制造的核心设备在线故障检测存储库和数据收集文本智能词典应用标准、制造生产过程管理的设备在线数据检测、跟踪和监控相关标准等。

4.2 继续努力实施,加快建设智能型光伏共享平台

围绕当前我国智能光伏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推进湖南省光伏产学研究用融合,建立高水平的光伏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开展重要高新技术及优势产品的研发。具有行业相关研发能力、相当规模的实体经济发展条件的大型企业事业技术机构,共同支持实施国家级、省以上智能光伏技术测试和评价认证的等级公共信息平台。

以智能光伏技术测试及等级认证各环节为重点,实施光伏测试、等级公共,为火力厂系统的产品设计、设备材料选择认证提供政策依据。积极支持地区、校园、龙头企业等建立综合、高水平的科技公共平台网络,共同建设相关科技成果研发、产品设计、财税支持政策、战略方向研究等相关产业科技及金融专业公共。

5 加强综合政策保障,统筹促进产业健康增长

5.1 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合作

工业发展、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结合国家住房和计划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管理部、农业及周边乡镇卫生部、国家能源局和本人的工作义务,确定了公司年度各项工作行动目标,确保各项措施实施方案各项任务具体措施的贯彻落实和实现。各地相關工业和计划经济社会信息化、住房和计划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促进我国现代智能光伏技术和光能产业的融合发展。

5.2 推进智能化示范应用

积极开展产品多元化国家智能光伏相关产品开发示范及应用示范,培养具有党和国家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智能光伏相关产品及应用示范项目龙头企业。支持具有光伏产业发展特色的国家智能光伏相关产品示范项目。引导光伏电站企业和系统软件开发、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软件集成、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光伏产品龙头企业共同投资,参与光伏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建设。光伏电站企业与电子信息、交通、建筑、能源等主要技术领域龙头企业合作,探索企业可持续推进的新可持续性,各级以上相关财政部门将及时评估各地各项工作决策执行的有效进度和经济效益,总结其中先进经验,并向我国广泛推广。

5.3 扩大多元化资金投入

发挥光伏设备行业政府市场化主体经营的充分优势,建立政府参与智能光伏设备行业相关领域的重点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基金,完善政府和社会市场合作投资模式,形成相互协商、开放、创新的市场氛围,通过一定的政策市场机制措施,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促进我国智能光伏设备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来自国家中央和其他地方公共财政的政策相关支援特别资金、地方性中央财政政策补贴特别资金等,推进行业相关领域资源综合集约化利用整合和资源精准利用投入。提高了对我国智能光电行业的政策支持引导力度。

【参考文献】

【1】王理正.创新驱动,共赢未来——新一代高效智能光伏装备发展情况[C]//第十二届中国太阳级硅及光伏研讨会,2016.

【2】黄志.能源互联网之智能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探讨[J].大科技,2017(21):125.

【3】张天文,沈道军,周承军,等.能源互联网之智能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探讨[J].科技展望,2016(32):4-6.

作者:赵志然 李明

第2篇:北海市畜禽生态养殖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笔者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畜禽生态养殖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发展的对策等进行了调研,现将其情况总结如下。

关键词:畜禽生态养殖;发展;调查分析

1北海市畜禽养殖现状

近年来,北海市委、市政府以“绿色发展新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2018年全市已经备案的畜禽规模养殖场225家,达到生态养殖认证条件的畜禽养殖场有149家。

2取得的成就

2.1科学划定养殖区域

以县(区)为单位开展畜禽养殖情况摸底调查,根据环保和养殖发展要求,2017年底,全市一县三区均完成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的划定工作。

2.2加快养殖设施改造

推进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高架床栏舍建设或改造,配套使用自动投料、“雨污分流”等设施设备,不断提高养殖自动化水平;指导配套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引导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模式生产,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2018年,完成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并通过市级审核的规模养殖场地有124家,设施配套率达83.22%。

2.3推廣生态养殖模式

鼓励养殖场主采取“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微生物+高架网床”“微生物+饲草料”等现代生产养殖模式。成功案例:广西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奶水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采用“微生物+农产品下脚料+高架床+环境卫生消毒+粪便废弃物加工(固体肥+液态肥)”模式生产,农产品下脚料易收集,大大节约养殖饲料成本,解决了冬季养牛饲料短缺的大难题,机械化养殖节约了人工成本。广西凤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浦乌家种鸡养殖场采用“微生物+封闭栏舍+多层笼养+自动饮水+自动喂料+自动收蛋+自动刮粪”模式生产,饲养量增大,节约了人工成本。北海市园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微生物+后漏缝地板+干清粪+沼渣沼液还田”模式,猪养在网床上,粪尿通过网床漏缝掉到下层,经水冲入地膜一体化贮藏3,800m3的大型沼气池,呈现固液分离,三级发酵,沼气用于发电反哺生产、生活用电,沼液和沼渣为附近农村300多名村民、农场、园林使用,大大节约了养殖及人工成本。成功的畜禽生态养殖场示范带动了全市的畜禽养殖场积极主动采取“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生产。至2018年底,全市124家畜禽养殖场通过了广西现代畜禽生态养殖认证,认证比例达83.22%。

2.4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的提高

2017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的粪污综合利用率为91.23%,2018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的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9.73%。

2.5加强种养结合

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广西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牧循环养牛为示范,推进农牧结合循环发展,大力推广有机肥的应用。鼓励和引导养殖业主在周边土地上发展种植业,加大有机肥利用,减少化肥使用,实现就地消纳。

2.6推进养殖污染治理

推进全市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引导畜禽养殖向适养区转移。采用关停、转产等方式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摸清畜禽养殖场底数,按照不污染环境的要求,因地制宜、一场一策,确保全市禁养区内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面到位。

3存在问题

1)养殖场主积极性不高。

2)益生菌及配套设施成本太高、太贵。

3)养殖场主环保意识不强。

4)市场经济、动物疫病的流行影响了部份养殖场主对养殖设施的投资,持观望状态。

4加快发展的对策

4.1加强技术培训及宣传

加强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宣传,举办生态养殖技术培训班及开展畜禽污染防治措施的宣传,不断提高养殖监管人员和从业者的环保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力推行标准化生态养殖。

4.2进一步推进微生物的应用

在市辖范围内建立畜禽养殖“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试点,利用成功案例引导养殖场主因地制宜选取适合的模式推广应用,鼓励养殖场主积极探索和总结经济、实用、高效的生态养殖新模式。

4.3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利用

以合浦县为重点,围绕完成县域粪污资源化利用总体目标,落实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内容和粪污废弃物的管理计划。推广零排放技术、生物菌种治污技术,促进畜禽排泄物资源最大化利用。

4.4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

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及龙头企业,提升全市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作者:潘承凤

第3篇:基于分区发展情况浅谈桂林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 要:桂林是国际旅游名城,也是广西农业大市,发展生态农业是稳定农业生产、平衡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桂林不同区域布局下的生态农业发展实践,总结了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分区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长期以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主要发展发向[1]。生态农业是依靠生态工程技术建立的与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2],较之传统农业,其人力、物力投入较少,能源消耗量少,对环境污染小,是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桂林市發展生态农业的天然优势和必然性

桂林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水资源充足,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3]。由于未实现工业大规模化生产,境内水土污染较轻,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传统农业下资源利用率较低,易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受限于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桂林大规模发展常规农业所导致的资源与生态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为突出[4],扶持生态农业成为桂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2 发展思路

桂林市农业综合实力在广西较为突出,粮食、果蔬产量始终稳居广西前列。桂林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早、模式较多,拥有较为成熟的循环农业技术,但由于桂林市总面积较大、资源分布多样化、区域特征差异化,整体发展难以保持一致性,部分地区未探索出最佳发展模式,收效一般。基于此,要落实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现实条件,因地制宜,立足于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协调农业开发和生态治理,加强农业循环技术研究,持续改进原有模式,增强农业后劲力。具有发展经验且技术较为成熟的区域,可进一步扩大循环农业规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3 分区发展情况

结合桂林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立足于长期的农业实践,以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产业为目的,依据各地农业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和农业发展根基,实行区域化布局。

3.1 优化发展区

包括临桂区、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永福县、平乐县、荔浦市。以上地区是桂林粮食、果蔬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基础较好,要坚持以农为本理念,巩固农业生产主导地位,兼顾环境治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创新农业模式,强化循环农业,稳定粮食、水果、蔬菜生产,推广优良品种,打造优势品牌,发展休闲农业。全州县商品粮产量大,是著名的“桂北粮仓”。该县在生态农业生产发展中,紧抓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禾美稻香现代特色核心农业示范区为例,在该示范区内大力推广种植双季稻、超级稻,集成机械化种植、绿色植保等现代技术,实行“稻-灯-鱼-肥”种养结合,同时发展油菜花休闲观光,为稻田增产增收提供可靠途径,也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适度发展区

包括雁山区、阳朔县、灌阳县、恭城瑶族自治县。该区喀斯特地貌高度发育,且属漓江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农业产出以金橘、月柿、桃李梨等特色水果为代表。要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抓好生态保护,突出自然优势,着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加快完成一、二、三产业融合。恭城县有“中国月柿之乡” 的美誉,月柿产业推动着全县经济发展。在生态农业上,恭城县坚持“猪+沼+果”三位一体模式,既采用环保方式处理了养殖粪污的排放问题,又通过施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质量,提升了果品品质。

3.3 保护发展区

该区如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地处漓江流域范围,要规避污染,且属于中心城区,可发展空间小,围绕城市居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需求,引导发展城郊休闲农业和生态农庄;如资源县、龙胜县,山多地少,环境好,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要坚持以保护环境为主、适度开发原则,引导发展有机农业、休闲农业。

综上所述,实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深入调查、分析当地农业生态体系,探索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5]。在规划上要树立大局观,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成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调整;在实践中引入科技创新,依托新技术保障可持续发展。桂林市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和条件较为复杂,结合各区域资源特点,以“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为指导,追求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其他处于过渡期、瓶颈期、亟待寻求发展思路突破的地区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婷,方杰,史晓娟,等.四川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以双流县生态农业发展为例[J].统计教育,2006(7):39-40,59.

[ 2 ] 高翔莲,张欣.影响西部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1):32-33.

[ 3 ] 王清荣,张瑞清.论桂林旅游经济和农林产业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2):21-25.

[ 4 ] 谭善梅.“十二五”桂林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1):5-9.

[ 5 ] 李庚.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探析[J].广西农学报,2016(8):66-73.

作者:宁锦嵩

第4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常山县农业局

一、“十一五”时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创建,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着力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生产在遭灾害性天气和市场大幅波动情况下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18元,“十一五”农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农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复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8万吨。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产品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80%。菜篮子产品丰富,特色优势产品开发强劲,农产品市场供给平稳。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40个,基地面积达13.63万亩。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延伸和多功能开发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发展平台初步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健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日益紧密,农作制度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农民信箱网络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注册用户达2.4万,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3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34.8%。

(三)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全县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73家,县级103家。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猛,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14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34家,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有序推进,农企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利益联接关系日趋紧密,现有产业经营组织493个。农业社会

化服务组织发育良好,农机作业、统一植保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

(四)农业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有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农副产品自营出口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自营出口额达2565.24万美元,较“十五”期间翻两番。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势头良好,成为农产品基地开发、加工增值和品牌营销的新生力量。“十一五”期间,工商资本累计投资农业1.5亿元。

(五)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农田保护加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农产品基地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累计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设施化生产技术应用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大为改善。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6.6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率达46.7%,比2005年上升15.2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废弃物沼气治理等技术应用扩大,病虫统防统治面积4.12万亩,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容积13000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50%。

(六)农业发展活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农投入明显加大,农业补贴、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有效调动。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经营进程加快,农企互动更加活跃,农业获利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6.1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1.24亿元,年均增长3.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31.4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五”期末增3449元,年均增长12.5%。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与2011年工作措施

“十二五”时期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面贯彻“工业立县、绿色发展”战略,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农业“两区三园”为主平台,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的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现代农业。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农业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应。积极培育粮食、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推进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稳产增产、节本增效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粮食复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以上。实施蔬菜品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开发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反季节蔬菜。继续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和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推广畜禽良种,发展特种养殖,创建柚园“虫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3个。

(二)强力推进“两区三园”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严格“两区”规划实施,完善运行机制,努力争取县内各方力量的支持,综合应用各级财政政策,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项目落实和监督检查,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包装推介,集中力量开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年完成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大农业招商,谋划推进常山胡柚、食用菌科技文化博览园规划建设。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一批生态循环项目,建立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统防统治,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实施病虫统防统治4.6万亩。坚持农机农艺结合,以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为重点,改善农业装备和生产条件。力争全县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00亩。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规模养殖场排泄物95%以上实现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

(四)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严格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不断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强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流通检疫,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病。围绕“两区”扩大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个以上。

(五)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力争全

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5万亩。加大现代主体培育力度,着力扶持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0家,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活力。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加强村级“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建设,建成15个乡镇村级“三资”监管网络。推进农民负担综合治理,继续加强向村级组织收费及村级组织向农民收费的监管,确保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组织30个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并实施。

(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技力量的调配、培养,采取“农技人员+项目(基地)+农户”、“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等农技推广新模式,完善农技人员“三个一”(基地、项目、论文)、包干乡镇推广农业技术等“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推广制度。发挥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功能,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创新,推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普及。大力发展生产性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工厂育苗、机插机收、沼液配送等统一服务,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三、2011年农业十项重点工作

1、稳定粮食生产,新建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复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

2、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进度要求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大农业招商,谋划推进常山胡柚、食用菌科技文化博览园规划建设。

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实施一批生态循环项目,建立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

4、加大现代农业主体培育力度,加强农业招商和项目推介,做好宣传、考核、督促工作。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0家。

5、健全“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技推广责任,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病。

6、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建成15个乡镇村级“三资”监管网络。

7、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做好常山胡柚申报驰名商标及品牌宣传管理工作,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个以上。

8、加快蔬菜瓜果、畜禽等新主导产业培育,推进胡柚、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农产品加工与出口,胡柚深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

9、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新增耕地流转面积0.5万亩。

10、实施蔬菜品质提升工程,推广畜禽良种,发展特色养殖,创建柚园“虫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3个以上。

第5篇:“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赣州市辖1区2市15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0万,其中农业人口665万。赣州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俗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以水稻、脐橙、烟叶、生猪等为主要产业的农业大市。结合赣州山多地少的实际,自80年代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猪-沼-果”兴果富民战略,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农户养猪、建沼气池、果园开发的模式,这个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赣州推广的“猪-沼-果”工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沼气建设从单一追求能源效益发展到以沼气为纽带,集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一体的工程模式,促进了新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为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生态,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部称之为“赣南模式”,列为全国两大生态农业类型和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委的专家对“猪-沼-果”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一、主要成效

近20年来,我市沼气池的发展,基本上每年以新增2~10万个的速度推进,仅2009年,全市新建成户用沼气池约2.5万户,改造和维修老病池3万多个,牧畜小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敬老院等沼气工程建设新建有494处,截止至2009年底,全市建户用沼气池累计达50万个。2009年,我市还培植沼肥综合利用示范户21万户,推广沼肥种植脐橙、水稻、蔬菜、花卉、烟叶等农作物面积600多万亩(沼肥施果100万亩、沼液浸种播种面积20万亩、沼肥养鱼1.5万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猪-沼-果(菜、鱼、花、茶、瓜、稻)”为主的特色模式齐发展的能源高效生态农业格局,为我市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运用“猪-沼-果”模式,降低了开发果园的生产成本,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生猪生产发展,给农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开发面积约30亩的果园,每亩地种植脐橙40株计1200株,每亩需投入6000元计成本18万元;同样的果园如果建1个沼气池,实施“猪-沼-果”综合利用,一般需养50头猪,能基本保证果园肥料,可减少投资成本9万元,除养猪收入外可增加收入20%;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点上,多数农村户建起了沼气池,一户农户建一个池,养10头猪,种2亩菜,每年可增加养猪、种菜等经济收入2000多元,年节约薪柴、肥料、农药等支出1000多元。截止2009年,赣南果园总面积计200多万亩,已建沼气池并实行了综合利用的果园约1万多个。我市通过实施“猪-沼-果”工程,农民每年人均增收约3000元。

2、更新了农民观念,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了沼气池的农民(果农)主动参加政府组织的“猪-沼-果”新农民培训,2009年举办新农民培训班约100期,培训新农民约52万人。农业实用技术素质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我市不少农民既掌握了生猪、沼气、果业等生产知识,又懂得采用先进技术,讲究系统管理、规模经营的方法;既学会种养结合、规避风险的生产模式,又熟悉运用生态学、生物学以及现代农艺成果,改造传统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以章贡区2004年为例,生猪出栏13.9万头、发展商品蔬菜5.7万亩、果业面积2.41万亩,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800元,形成了沼气发展兴产业、产业提升促沼气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3、改善了卫生条件,村容村貌更为整洁。农民建上沼气后,综合改水、改厕、改厨、改院、改栏,建压水井或安装自来水,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建平板式瓷砖灶台,猪栏地面硬化,庭院美化、绿化、净化,人畜禽粪便自流沼气池发酵,大部分寄生虫和病菌得到及时杀灭,“脏、乱、差”状况得以改善,农村的“三大堆”(柴堆、粪堆、土堆)得到有效整治,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减少了疾病传染,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4、改进了生活方式,农村乡风更加文明。通过发展沼气,一批农村妇女从砍柴刈草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时间、精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双学双比”的参与者、精神文明的宣传员,自觉地营造着“学技术、勤致富、争先进、促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由于做饭烧沼气,不少农村也象城市一样,告别了烟薰火燎的历史,户户窗明几净。滥砍乱伐引发的纠纷少了,社会治安好了,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章贡区湖边镇湖边村400余户农户,基本上家家使用清洁沼气能源,部分有条件的农户安装了沼气热水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猪-沼-果”工程是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业。我市重点抓好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咨询活动等形式,宣传了兴办沼气、实施“猪-沼-果”工程的优越性,邀请领导出席会议、参观现场,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市里连续印发了多个专门文件,出台了建“三结合”沼气池免征30平方米土地占用费、简化办证手续、建果园税费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同时,每建一个沼气池,政府补助800~150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跟群众仔细算好经济效益账,争取了大部分群众的积极参与,使“猪-沼-果”模式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同。

(二)科技创新驱动。在实践中,我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致力于提高沼气池工程质量,在国标沼气池技术基础上,合理地改善沼气池型,创造了强回流沼气池、康乐型沼气池等池型,严格实行沼气池与猪舍、厕所“三结合”,解决了进出料、回流搅拌和厕所冲水难的问题。在沼气池施工安装上,严格质量标准,积极推广应用盒式压力表、电子点火沼气炉等产品,提高了沼气池的布局水平、配件档次及其使用效益。组织开展技术研究,搞好沼肥综合利用,逐步转变思路,将重点转向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先后开展了“猪-沼-果”模式的研究与开发、“猪-沼-果” 高效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利用等多项技术试验,获得了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部门协作联动。各地均成立领导小组,协调“猪-沼-果”工程建设工作。如团市委号召全市青年实施“111”工程,即每个县团委、乡团委、团员分别抓好一个“猪-沼-果”工程示范乡、村和户;各级妇联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培训,把“猪-沼-果”工程列为“双学双比”活动内容;各部门在抓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注重安排沼气建设内容,增加投入,努力帮助解决沼气建设资金问题;各级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一定贷款资金,积极投向“猪-沼-果”工程建设。此外,还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立项支持,实施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沼气扶贫工程和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四)示范典型带动。90年代以来,我市要求有关县(市、区)领导分别用1~2年时间,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用2~3年时间,各抓好一个“猪-沼-果”“121”工程达标村(户建一口池、人平年出栏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还组织有关单位出资、出物、出技术,选派蹲点干部,一定三年不变,集中抓好了一批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早在2001年,我市各县(市、区)能源办还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按《户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南方模式设计施工与使用规范》的要求,打造了“猪-沼-果”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村18个。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建立了一大批质量标准高、使用效果好的重点示范村。

(五)优质服务促动。长期以来,我市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将乡镇农村环保能源站纳入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行“三定”,使机构得到了稳定和加强。当前,我市各级成立了有关工作机构,配备专干,强化力量。宁都、于都、上犹等县还帮助村级成立农民沼气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设立沼气配件门市部,推行建池档案卡制度和建池“四包”责任制,实行跟踪服务,为农村沼气建设提供了便利。注重强化生猪生产服务,加强技术指导,减免有关税费,认真落实了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服务脐橙销售上,通过市场分析座谈和举办脐橙节等形式,争取了14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用于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卫视等媒体广告,有力地服务了脐橙营销。

(六)人大监督推动。200

4、2009年,人大审议《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时,先后增加了“猪-沼-果”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容。2007年,人大机关主抓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点,重点推广了“猪-沼-菜”模式,沼气在建设点上的广泛运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08年组织代表视察脐橙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视察意见,加快出台了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销集网点、加大脐橙营销宣传力度等措施。同年,还开展了生猪产业调研,提出了“适度规模、防止污染、保护土猪、完善体系”等科学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好效果。2010年,组织专家调研,实地踏看,交流座谈,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向有关部门反馈了建设性意见,有力地推动“猪-沼-果”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从我市的实践看,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主要有以下情况和问题。

1、新技术推广进展较缓慢。以秸秆菌剂产沼气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为例,实践证明是好的,农户又是迫切需要的,但是推广应用与现实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2、沼气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沼气服务还跟不上,沼气池后续管理滞后,年报废池数有所增加。

3、“猪-沼-果”模式的实施,避免了小规模生猪养殖产生的环境污染,却难于防止大规模生猪养殖猪排泄物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周边水源、土壤造成的环境污染。

4、果业发展存在生产管理枝术标准不统

一、“一树下”等低层次销售多、龙头加工企业少等问题。

四、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推广农村使用沼气,实现生态还田(林、果),最大限度避免污染环境。稳步增加农村户用沼气池,改造老旧病池,加快“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栏)步伐。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全面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和乡村污水治理,努力争取大中型沼气工程、国家村庄清洁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沼气工程、敬老院沼气建设等项目。引导农户积极建小型秸秆产沼气集中供气沼气池,努力实施一批联户和养殖小区工程项目,以争取中央投资,用于建设小型秸秆产沼气集中供气沼气示范工程。

(二)继续推广秸秆产沼气新技术,达到25%的普及率,基本解决沼气池发酵原料缺乏停用的问题。

(三)加快完善农村沼气和果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沼气的日常管理,发挥沼气池的系统功能;开展沼液浸种、喂猪、种菜、种茶,沼渣种果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宣传和运用;加强沼气安全管理使用,排查事故隐患,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着力培植果业龙头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果品升值。

(四)继续抓好农村能源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技术队伍的管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做到全市各乡镇都有农民技术员,以保证我市的农村能源工作越做越好。 (作者单位: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第6篇:建立高效生态经济情况

关于争取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情况

市农开办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根据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总体设想,按照国家开发政策,结合东营实际,在东营市建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示范区问题开展了工作。

一、关于建立生态经济区及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问题。去年我们积极工作,争取财政部以财发字[1999]37号,国家农开办以国办字[1999]202号文,就“关于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增加投资问题”和对山东省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问题”进行明确答复,一致表示东营建立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条件好,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要求,并提出今后继续加大对黄河三角洲的支持力度。

二、围绕市建立高效生态经济区总体设想,拟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示范区。我们组织专家专门制定了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示范区规划。并积极争取省里同意,省农开办以农开办字[1999]27号文就“关于在我省东营市建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示范区”的问题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时省开发办领导两次带我们去北京做工作,国家开发办宋志刚副主任表示支持,争取在2000年开发增量资金中解决一块给予扶持。今年,山东省农开办已从省开发增量资金中专门拿出一块支持东营搞高效生态示范区。我们已正式上报了陈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40万,省以上投资160万元,据了解,上半年项目全部批复。

三、建设农业生态高效示范区是国家开发办今后确定的四个扶持重点之一。我们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工作。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效示范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实质性内容都不如我们,唯一就是几所大学,关键是靠了大学部分教授的呼吁,所以请专家在国家部门、国务院领导多做些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OOO年4月28日

第7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海洋大市耕地稀少 纯农业之路行不通

舟山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但陆域资源贫乏,耕地稀少。在2.2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总面积中,陆域面积只有14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仅190平方公里、林地总面积559平方公里。可以说,舟山是个海洋大市,却是个农业小市。

在这样的资源环境下,舟山人向来是以“耕海牧渔”为主,“春种秋收”为次。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许多舟山人仍然可以靠鱼肉糜充饥,因此,农业始终没有成为舟山的主导产业。无论在当前还是今后,倾全力发展以种植为主的纯农业,对于舟山来说都是不科学、不现实而且是不经济的。

但舟山目前仍有近一半农业人口,二三产业还无法为农民提供充足的转产就业门路,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还远不足以支撑起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福利保障,发展海岛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依然是一项紧要任务。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征用,淡水资源也“警报常鸣”,海岛农业已陷入“窘迫”的境地。显然,如继续按照传统思路来发展农业,肯定将难有作为,甚至会越走越难。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舟山具有独特优势

舟山农业出路在哪里?市委、市政府制定了“3×3”产业发展重点,其中的一个重点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这为舟山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地方实际,走生态、高效、精品、特色发展之路是推进海岛农业朝更新、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

客观地说,舟山具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条件。首先是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市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支农扶农的优惠政策,去年起全面实施的暖促工程明显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是优越的自然和区位条件,舟山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工业污染较少,适宜于许多特色农林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种植及禽畜养殖;随着连岛大桥的建成,舟山更有希望成为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都市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再是舟山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起步较好,众多专业合作示范性组织、协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在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普陀佛茶、普陀水仙、晚稻杨梅„„历年来,舟山培育出不少具有海岛地方特色、符合绿色消费需求大势的优质农产品,柃木、野生獐等动植物种养蕴藏着一定的发展潜力。我市的一些特色优质农产品已经获得了市场和评奖专家的认可。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省农业厅对我市的无公害蔬菜、生猪样品进行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均达100%,列全省首位。可以说,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已初吐芬芳,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个朝气蓬勃的产业继续做深、做透、做精、做强。

把握好三个关键 正制订详细规划

大力发展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最基本的一点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大投入,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调优调强、增收增效”的工作思路,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切实把这项产业重点工作抓好。

全市各级农林部门已将发展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确定为今后的主要任务。今年7月召开的全市农林局长会议提出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需把握的三个关键:一是尽最大可能

提高资源利用率,着力发展水、地资源节约型产业,努力实现耗水型种植业向现代化海岛节水型产业转变;二是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源的比较优势,跳出“小而全”格局,着力发展精细农业、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三是大力发展科学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型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虽然上述“三个关键”以及相关措施已初步制定了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但还不够系统、不够明确。我市农林部门将于年内编制完成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其中将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制定出较为详尽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策略、功能布局、实施办法等,以更快、更好地推进这项势在必行的重要的系统工作。(作者:李维君)

第8篇:宅吉: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也是富民强乡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宅吉乡在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素质劳动力少及耕地、水、资金等资源要素紧缺等问题。为实现农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宅吉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植壮大现代烟草农业、养殖业和传统种植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坚持“一产稳乡”的发展战略,以做精做强烤烟支柱产业为重点,种养殖业齐头并进,扎实抓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烤烟既富民又强乡,宅吉乡以“一个机制、两个取消、三个优化、四个为主”为烤烟生产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优质烤烟品牌。

(一)“一个机制”

即建立健全“公司+农户”的管理机制。具体讲,就是以乡为单位,根据烤烟收购计划抽派领导、干部及烟草站有关人员成立烤烟生产收购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烤烟生产收购各环节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同时根据需要,成立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有较强组织和号召能力、有丰富烤烟生产经验的烟农担任负责人,把烟农纳入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并聘请烤烟生产技术辅导员,配合农民技术协会搞好辖区内烟农的烤烟生产技术培训、跟踪指导和服务,帮助烟农解决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从事烟叶初分预检等工作,确保合作社带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和烟农烤烟生产水平整体提高。目前,该乡已成立9个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1个为综合服务型合作社,为烟农提供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二)“两个取消”

即取消对村的指令性考核计划,结合乡情实际实行指导性计划;取消行政考核,实行总税考核。结合该乡税收情况,根据税收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烤烟生产收购指导性计划,在全面完成税收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组织烤烟生产。

(三)“三个优化”

1、优化布局。该乡在规划烟地时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生态条件、轮作周期等具体要求,调整好田好土用于种烟,进行合理布局,减少因强行栽种给烟农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减少烟农因不乐意在适宜区内种烟的抵触情绪。今年,全乡计划种植优质烤烟13000亩,明确要求向土地连片相对集中的烟区转移,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不得低于100亩。

2、优化烟农。烤烟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烟农的支持和参与。该乡选择有劳动力、有好田好土、有合格烤房和有过硬烤烟生产技术并能接受烤烟适用技术推广的烟农种烟,推行大户种植、专业化生产,并以农村科技培训为载体,突出科技务烟明白人建设,拟定了完备的烟农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的重点和内容,并根据烤烟生产特点分阶段、多层次、多渠道地抓好烟叶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20场4000人次,加快新优技术推广,切实提高烟农的管理务烟水平

3、优化投入。以烟水配套工程和改善烟叶烘烤设施条件为主要内容,乡财政每年从烟税收入中提取15%用于产业扶持奖励,并建立10万元烤烟发展风险基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竭力服务烟农。五年来,共修建烟水配套工程35个,小水池450口,集中育苗工场3个,新式烤房400间,使烟水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生产需要,为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四个为主”

1、以烟草公司调控为主。严格按照“订单农业”的要求,在不受任何行政干预的前提下,由烟草公司面对面地和烟农签订烤烟产购合同,同时,烟草公司推行承诺制,从技术的角度向烟农进行烤烟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承诺。

2、以市场调节为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逐步建立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烟农增强市场意识,逐步达到市场需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市场需要什么质量的烟叶,就组织生产能满足市场需要的烟叶的目的。

3、以农民自愿种植为主。在不勉强、不干预、不加压、不强求的前提下,引导农民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并与烟草公司签订烤烟产购合同,烟草公司则根据承诺的事项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今年,全乡共1750户烟农签订烤烟种植合同。

4、以质量保障为主。加强肥料、农药等烟用物资的检测、监管力度,加大烟田农膜、地膜、农药包装等残留物的回收力度,积极探索烟草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肥料利用技术,杜绝重金属物质随生产投入品进入基本烟田,确保烟田的清洁卫生,抓好烟叶品质安全。

通过多年不断的努力,烤烟产业在宅吉乡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该乡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亮点和突破点。2006年以来,该乡烟叶质量稳步提升,均价逐步提高。2010年,全乡共收购烟叶361万斤,比县下达任务340万斤超出21万斤,均价达15.73元/公斤,位列全省第一,再次实现了大灾之年的烤烟生产大丰收。如今,烤烟已成为全乡农民的香饽饽,仅烤烟一项,2010年烟农户均收入就达5737元,占农民人均收入40%以上。 以发展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为切入点,该乡不断整合资源,加强农民科学技能培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猪养殖、优质无公害辣椒种植、蚕桑基地建设等一批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异军突起,农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相继荣获“贵阳市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国家局烤烟基地单元建设点”、“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之乡”等荣誉称号。

二、结合“二产强乡”的发展理念,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该乡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集约经营与资本经营

在土地等要素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投入、改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加强管理等手段,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逐步摆脱单纯依赖上级扶持的传统观念,把土地、劳动力、农业设施、农村乡土人才、民间资本看作经营资本,促进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资本重组、兼并、联合。

(二)标准化生产

2010年,该乡实施湖南中烟芙蓉王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按照“总结经验、精心规划、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以烟叶特色风格为依据,以卷烟品牌需求为导向,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实施,全力打造具有典型山区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和经营,加快农业标准的实施。二是结合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强化农民标准化意识,教育农民学习标准、掌握标准、实施标准,让农民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中增效增收,使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建设经纪人队伍

大力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农户、市场、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产品的辐射力和竞争力,让广大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四)强化监督管理

充分利用作为“贵阳市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国家局烤烟基地单元建设点”、“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之乡”的有利条件,加强生产管理,强化市场监督,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围绕“三产兴乡”发展思路,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乡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乡镇建设。一是突出规划的超前性,以农村城乡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编制和完善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对未来的影响,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确保城乡规划30─50年不落后。二是坚持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节约集约用地。

2、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一是资源建乡。该乡矿产资源较丰富,有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利用难得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矿产开采业,加快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它们的聚集力,实现同类企业的积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壮大增强乡财政力,利用资源牵动发展。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

努力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农办、城建、财政等部门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捆绑使用有限资金,围绕“抓试点、树示范、推亮点、带周边”的思路,抓好新农村示范新村建设。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落实,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具体抓此项工作。

2、突出重点、高标准建设。一是抓好道路绿化。在规划好的村组内道路两旁开沟种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二是改善环境卫生。重点整治村内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达到村容整洁,使村内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三是公共服务事业。加大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建设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平台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乡风能得到彻底改善。

(三)大力挖掘和发展旅游业,拉动乡域经济高速发展 目前,该乡旅游发展比较迟缓,但该乡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如画的乌江两岸美景,省级文物安家洞等,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该乡将利用独特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不断完善旅游度假设施,不断拓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相关行业,努力把宅吉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型小乡镇,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宅吉乡党政办工作人员:唐增德)

第9篇:关于乡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

镇位于县东北部,面积363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3万人口,耕地16万亩,海岸线11.8公里。同大多数滨海地区一样,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模式单一。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高点规划,科学引导,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畜牧、水产、特色种植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在盐碱地上开启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破冰之旅。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目前基本形成了“南蒜、北棉、中冬枣、东水产、畜牧林业覆盖全镇”的产业格局。但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却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5%,高效生态种植作物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0%。民风淳朴、干劲十足的人民经历了解决吃饭问题的传统农业阶段,初步进入了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阶段。在农业发展中重视生态、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潮流,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取向。的土地资源广阔,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可生产效益仍然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始终束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农民大幅增收,在黄三角开发建设中勇立潮头,必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经济。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找准定位,把好方向。镇按照“点亮星火,遂成燎原”的工作思路,先后组织到寿光、沂南、苍山、肥城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1200人次,举办特色农业培训班14期,在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面前,群众的思想触动很大,认识发生逐步转变。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管理者头脑中去。生产管理者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指挥员、组织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养了76名能组织、会管理的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造就了1000余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了他们为民服务、带民致富的本领,促使现代农业技术向生产第一线集结,解决在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凸显出来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让生态高效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环节中去。积极利用气候适中,土地资源广阔,病虫害少等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农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检验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把好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管理关。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经营运作中去,按照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营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态文章,提升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近年来创立的田丰西瓜、黄河口冬枣、老家果蔬、雪绒花奶业、赛夷海产品等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实现了生态农业和经济发展“双赢”。

培育高竞争力的农业合作平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它能提高组织化水平,节约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增加获利机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农业。目前,该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个,涉及特色种植、畜牧、水产业的养殖、加工、销售等各类领域,带动农户15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3%。

记者来到李沧村菠菜大棚,采访了大棚种植户李光水,“村合作社联系寿光那边统一给俺们配了种,还办了培训班教俺们怎么种大棚,等收获的时候再一起来收,俺们这全是订单种植,啥都不用愁。今年俺种了两个棚,估计一亩菠菜能产多公斤,一个棚就能挣1万多呢”。

当记者问到现在种大棚的感受时,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俺今年60多了都没在家歇着,种大棚心里可有劲了。一年基本不住下种三季,柿子、老黄瓜、菠菜效益都不错,种大棚比种棉花好多了,用不着下大力气,每天过来看看就行。俺们村最多的能种10个棚,人手用不过来,都雇人了,合作社给俺们带来了实惠,感谢政府,感谢领导。”

镇建立了初步的市场、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针对部分合作社运作不规范,与市场、企业连接不紧密,缺乏资金、技术支撑等问题。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规范发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保障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帮助合作社落实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盈余分配制度。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化经营,提高合作社产品信誉度,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将农民专业

上一篇:高三毕业生班主任评语下一篇:关于选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