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诚信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一、会计诚信问题的提出对于会计诚信的讨论并不是一个新问题。

第一篇:诚信论文

构筑诚信理念打造廉洁诚信医院

【摘要】无论内在质量还是外部形象,“诚信”是一个医院的根本。理念决定服务,“以诚为本,以信践约”才是现代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诚信形象是医院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它有助于医院赢得社会和广大就医人群的信任,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及竞争能力,有助于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医院;廉洁;诚信;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1]。做为医院领导应该认识到,诚信管理在抓管理、促效益方面的现实意义。按照上级“三打两建”工作部署,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秉持“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理念,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创建“廉洁诚信医院”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层层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1抓服务改进,努力做到“服务好”

打造一流的医疗服务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为此,医院想方设法采取多项措施,在破解服务难题上下功夫。

1.1改善服务态度和行为认真组织全院从业人员学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要求每位从业人员把“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医疗工作的每一环节、每一细节;时刻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沟通技巧服务患者,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积极维护行业形象。

1.2优化服务环境和流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一是开展“无假日门诊”服务。合理调配、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夜诊时间。二是根据周边民众就医需求,拓展诊疗服务内容。为了改进五官科和皮肤美容科的诊疗环境与诊疗项目,不惜巨资投入,引进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试系统、生物物理治疗仪、牙科数字X线成像系统、高档牙科综合治疗台、电子内窥镜系统、吞咽言语诊疗仪、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全自动酶标仪、全自动动态血沉测试仪等高新医疗设备。三是简化医保结算和医学证明办理流程。实行“管办分离”,减少患者出院相关手续办理时间。四是改善门诊、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科学合理设计门、急诊就诊程序,向社会公开急救免费派车接送电话,开辟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对需要抢救的危急重症患者,严格执行“先治疗,后付费”原则。积极改进入、出院流程,落实专人为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入、出院手续办理服务。提前做好患者出院结算准备工作,不论工作日或节假日都能及时、准确为患者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力争做到零等候。五是开通“健康快车”专线。先后开通了“大峰医院到金灶、关埠、西胪、河溪、城南”等6路快车专线,免费接送患者及其家属。六是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在医院”活动。积极组织专科、专业、专家深入贫瘠地区进行义务诊疗活动,切实有效地缓解了区域卫生“看病难、看病贵、难看病”实际情况,赢得了广大群众和政府的良好评价,树立了我院的社会形象。

1.3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按照《潮阳区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要求,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科学合理配置护理岗位,引导护理综合素质快速提高。积极争取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卫校联合在医院举办护理大专班、本科班,鼓励、支持在职护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及继续教育。制定为期三年的《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计划》,加强“三基三严”培训考核。改善临床护理的床护比例,试行APN编班模式;完善绩效考核和按劳分配机制,保证护士福利待遇,摒弃“护理工作不挣钱,多雇护士多赔钱”的错误观念,逐步推行“同工同酬”和产休一视同仁制度,切实保障护士合法权益,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真诚服务”的精神理念,踏踏实实做到以病患为本、以医护为本,构建温馨和谐的医患氛围。

1.4加强医院内部价格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医院收费行为,维护患者在医院的合法权益。采取在门诊楼、住院楼大厅设置电脑触摸查询系统、LED电子显示屏及实行“住院病人费用清单”等形式,加强价格公示。专门制订医疗成本核算方案,科学管理、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2抓质量提升,努力做到“质量好”

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灵魂,是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医院管理者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通过切实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全力确保医疗安全。

2.1认真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坚决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相关要求,每月组织一次病案质量评审,规范病历书写。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加强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门制订《大峰医院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成立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每周组织一次行政大查房,由院长亲自带领班子成员及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到拟定的业务科室进行行政大查房;每周组织一次教学实践活动,由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带领医教科、护理部等有关人员参加拟定病区的医疗、护理教学查房工作;每月组织一次医疗护理学术讲座,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通过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的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2.3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规范行医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医院认真落实《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有效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一是实行“阳光用药”,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处方点评工作,及时对医师的处方质量、用药情况、合理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机制,对超常使用的药品予以限量采购或停止采购。二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临床用药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超标者,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扣发奖金、调整岗位、下岗待业等处理。三是加强临床药师管理工作。成立临床药师办公室,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与任务,强化临床用药管理。四是建立健全高值耗材管理制度。在高值耗材的采购、登记、发放、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购入渠道和临床应用管理。

2.4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医院通过实施“科技兴医、人才兴院”的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建设制度,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注重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力求在医疗技术上有新突破,给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选派一批技术骨干分别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三甲医院”进修深造,进修回来的人员都成为各专业科室的中坚力量,有的已成为该学科带头人。进修深造的人员还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后开展了普外科腹腔镜、妇科宫腔镜、泌尿外科前列腺电切镜、骨外科关节镜等微创技术,基本上达到了三级医院的水平,多个项目填补了潮阳区的医疗技术空白。同时极力鼓励医务人员参加职称晋升考试,近几年来晋升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高级职称晋升人数分别是2010年12人,2011年14人,2012年17人,晋升人数在全市综合医院中名列前茅。

3抓医德弘扬,努力做到“医德好”

“行医先行德,有德方为医”。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对此,我院对医德医风建设常抓不懈。

3.1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每年利用5·4青年节、3·8妇女节、5·12护士节、年终工作总结会等契机,评选表彰德业双修、德术并重、敬业奉献的一批先进典型。结合医院实际,深入开展“讲法制、讲道德、讲诚信”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高尚的医德,廉洁行医。

3.2贯彻落实医德医风制度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卫生系统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继续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医院与全体从业人员签订《创建无红包医院承诺书》和《医疗行风承诺书》,制订《行业作风考核评分标准》,通过采取明查暗访方式,广泛征询患者意见,对每位医务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个人晋级升职、进修学习、评先评优等挂钩,并录入个人行业作风考核档案,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分析并及时通报。

3.3严肃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贯彻《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进行违纪违规问题调查处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大对医院从业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理力度。专门成立打击商业贿赂和医德医风督查组,将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分为7个小组,每天轮流到门诊、医技、住院各病区巡查,检查是否存在收受回扣、私收现金、上班人员脱岗、跨岗等现象。同时,在门诊、住院大厅显眼位置设置警示牌:“禁止医药代表进入我院搞医药促销活动”、“凡举报我院收受‘红包’、回扣(药品或耗材)或私收现金者,一经查实,每例奖励举报者人民币1000元”。通过多項举措,有效刹住了乱收费、私收费、收受“红包”和回扣等不良行为,起到良好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4抓长效机制,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医院从业人员的医德医风、医疗服务工作能否使广大群众满意,直接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因此,我院广开渠道,集思广益,采取多种方式接受社会监督,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取信于民。

4.1着力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长效工作机制医院通过每周召开一次患者家属座谈会、发放《医德医风建设意见征询表》、出院患者电话回访、设置3个意见箱和2部医院满意度评价系统自助终端服务机等形式,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指定医院人事科作为满意度调查职能部门,明确职责,着力构建患者满意度调查长效机制。

4.2切实推行院务公开制度按照院务公开各项要求及《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规定,将医院财务收支、计生、职务职称晋升等公示上墙,将大型基建项目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等事项经医院职代会集体表决,进一步强化内部民主监督、管理、决策。

4.3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做好医院形象定位医院在秉持“以人为本、真诚服务”、“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为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医院品牌建设,通过创作院徽,录制院歌,设置VI视觉标志,设置张仲景、李时珍、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等四尊中外医学名人石雕,建设康乐公园,创办连续性内部资料《大峰医院》等措施,不断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

5讨论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是患者最为关心和敏感的问题,更是打造医院诚信品牌的关键。患者到医院就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对健康的需要,希望以最小的痛苦、最合理的花费、最短的时间来治愈疾病恢复健康。“质量就是生命”对医院来说更真切、更深刻。提高医疗质量,首先应从转变员工观念、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入手,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技术水平。避免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切实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形成后勤保临床、临床保病人、全院保质量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其次,注重全程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大质量管理力度,把握好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点,及时消除医疗事故隐患。尤其是在关键工作岗位,服务薄弱环节、危重病人诊治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施重点监控。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保证医疗质量指标系统和保证体系实施。第三,在增强特色优势上狠下功夫。要建立一支高水准的人才队伍。着眼市场和未来,重点培养一批学科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打造名医品牌,树立他们良好的社会知名度[2],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

总之,现代医院管理中,树立“构筑诚信理念,打造廉洁诚信医院”的服务宗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内涵,把培养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爱院、敬业、奋进、创新的团队精神,作为搞好医院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和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信誉,并通过他们付诸实施,进而增强医院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靳友强,徐立德,等.诚信-医院管理新思路[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7):42-42.

[2]李君.打造“诚信医院”[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5):229-230.

作者:陈光镇

第二篇:大学生诚信与社会诚信

摘 要:诚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大学生诚信建设对整个社会诚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内涵,和谐社会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要求,针对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提出在构建诚信社会背景下,开展大学生诚信建设应将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建立健全诚信机制结合起来。

关键词:大学生 和谐社会 诚信建设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大学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是把自己培养成为讲诚信的人。

一、构建和谐社会中诚信建设的意义

1.诚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是指真实的内心态度和品质,它是内在的,重心在“我”,即“内诚于心”,体现一种自我的道德修养,是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其作用在于约束自己。以此作为自己同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必须条件。承诺诚信,实践诚信就是最重要的规则之一。

中华民族视诚信为立世之本。它要求人们言与行的一致性,“言必行,行必果”,“人无信不立”。不诚,为有能动者也”,指出“诚”是宇宙的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人道之诚是对天道之诚的效法。

2.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诚信是社会政治和谐的根本保障。政治和谐包括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客体规范化、程序化运作达到的比较缓和的关系状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及政治行为等政治系统要素内部和要素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状态,还包括政治系统适应、协调和促进经济、文化、生态等其他社会系统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有序状态。[1]政治和谐主要靠法律与道德来维系。如果说私人领域的诚信状况决定于个体,那么公共政治领域的诚信状况则决定于上层管理者或政府。只有政府讲诚信、讲信用,才能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能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

诚信是社会经济和谐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与灵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诚信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摩擦,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大学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诚信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讲诚信能为大学生未来的成功积累人格力量,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

1.考试作弊现象。据扬子晚报报道,一项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七所江苏高校的5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近一成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在考试中经常作弊,逾五成多的承认自己曾作弊。[2]

2.毕业生自荐材料“注水”现象。就业履历掺水造假,夸大自己在校担任的职务,为了迎合招聘的需要夸大或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经历;有的甚至把其他同学在校获得的荣誉证书借来复印为己所用。[3]

3.签定就业协议时出现的乱签和不履行承诺的现象。学生择业时,脚踏两只船或多只船;签约后随意毁约,工作不久就跳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曾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违约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违约的占16.3%。[3]

4.助学贷款赖账不还现象。1999年推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旨在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此举却遇到了“信用”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至2001年某省57所高等学校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4.5万名贫困大学生获得了2.76亿元助学贷款,然而据调查有将近20%的学生在获得贷款后没有考虑还款的事情。[4]据2004年《南方周末》报道,国内各商业银行已暂停针对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原因是此项贷款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20%-40%。

5.恶意拖欠学费现象。国家和各高校为贫困学生专门开设“绿色通道”,便利学生申请缓交学费,申请各种特困生补助等,从各种渠道防止贫困生因缴纳不起学费而辍学现象的发生。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有心”的学生利用当前国家和高校这方面政策不够完善、考核体系不够健全和监督力度欠缺等机会去品尝各种“免费的午餐”。

6.毕业论文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移花接木现象。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水平检验的形式之一,有的同学上网下载,随意拼凑,因抄袭论文而被取消学位资格的事件时有报道。

这一系列失信行为,不仅极大地损坏了当代大学生追求真理、文明向上的形象,冲击了素质教育的实效,还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危害。社会呼唤诚信,教育呼唤诚信,要建立和谐社会,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形成。

三、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途径

1.加强诚信教育

学生的诚信意识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道德品质。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优良的诚信品质,并且把这种品质转化为一种习惯行为,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自律与他律过程中不断养成与完善的。同时,要教育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谎言和虚假,严惩作弊现象,敢于检举不良现象,从身边小事中做到真诚、守信、践诺,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上升到把自身诚信品质外化为社会所需要的诚信行为,更好地服务社会。

2.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良好的诚信环境氛围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高校环境建设要体现诚信教育,通过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和良好的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大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感悟、去思考,通过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国家政府要严厉打击各行各业的失信行为,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度,消除大学生对诚信的怀疑心理,培育出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3.完善大学生诚信的制度建设

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强调的是大学生的自觉性;完善大学生诚信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把大学生有关个人的信用情况,如各种成绩、在校获奖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情况、在校期间的品行表现、申请助学贷款的还款时间和金额、欠费情况等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记录存档,由学校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和输入相关个人诚信查询系统,采用“诚信档案制度”使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进入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品质的教育目的。

四、结语

大学生要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必须守信用、重良知,认识到诚信方能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学校要把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信念,灌输到学生做人的思想教育中去。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更大的历史使命,应在诚信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实现自我价值和承担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政治和谐:内涵、标准和价值[J].湖北大学学报,2006,(1):18.

2.林幸福.新教育视角下大学生不诚信行为浅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85.

3.韩春光.诚信卡:给就业加道“防火墙”[N].中国教育报,2004,02:25.

4.王阳,胡坚达: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N].北京青年报,2001-09-03.

作者简介:

赵周娟,女,出生年月:1983年5月籍贯:陕西周至现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

作者:赵周娟

第三篇:诚信的会计与会计人的诚信

一、会计诚信问题的提出

对于会计诚信的讨论并不是一个新问题。笔者以“会计诚信”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精确”和“模糊”两种检索方式,检索期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的1979年起至2009年止。检索发现,1979年至2000年长达22年间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自2001年起开始有“会计诚信”为主题的论文公开发表,2002年起至2008年止的7年间,每年公开发表的以“会计诚信”为主题的论文大约在250~650篇之间。对于2009年度,截止至2009年9月底,用“精确”和“模糊”检索分别得到168篇和260篇。检索结果说明对会计诚信问题的讨论,主要是自2001年11月份美国发生安然事件和国内银广厦会计造假事件,结合原国务院总理给国家会计学院题词后学界集中开展讨论;同时电说明会计诚信既是一个老问题但也仍然一直是大家研究讨论的主题。尽管对会计诚信问题已经有上述诸多的讨论,但“诚信”问题仍是目前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它不分社会制度形式,不分国界,不断显现。此外,会计诚信虽有好转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会计诚信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仍需不断关注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的现状从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受处罚情况来看,在2001—2007年7年间,上市公司受到的各类处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最低的为2007年的2.09%,最高的为2001年的7.48%,中间几年有波动。从处罚原因来看,除因上市公司高层领导个人言行不当受到处罚外,大部分处罚都是与会计信息不及时或不真实相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会计信息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投资者主要关注公司的会计信息。虽然整体来看,2007年所占比重比往年有所下降,但仍不能说明会计诚信得到根本好转。

(2)bk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情况来看,在2001年到2007年7年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合格敷占全部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最低的为2007年的3.42%.最高的为2005年的6.52%.中间几年也有反复,由此说明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可以说明会计诚信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出具类型来看,自2003~200795年间,上市公司各年年报的审计报告,并非都是标准型的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型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比重,最低的为2007年的7.71%,最高的为2005年的11.86%,呈现一个倒u型。这说明,不少公司的会计年报存在问题。

(二)会计的诚信“会计”这一职能自产生以来,便是如实、准确地记录着事物的数与量,因此可以说会计自诞生便是诚实的、可靠的,会计的诚信与生俱来。千百年来,会计作为一种职业.都是默默记录着所发生的一切,不管是早先记录实物数量还是后来以货币资金形式记录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从职业这个角度而言,会计是诚信的;并且因为诚信,一直准确地记录着事物的数与量,会计职业才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可以说,诚信是会计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石。

二、会计人的诚信

会计职业是诚信的,但诚信的会计并不等同于会计人的诚信。诚信的会计需要会计人的诚信来反映,只有诚信的会计人,才能使会计成为诚信会计。在很长一段时期,会计人都是诚信的,因此会计也才发展成为现代社会里的一种重要职业。而会计人的不讲诚信,也造成了会计的诚信问题,会计人的不讲诚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诚信问题的发展合伙(股份)制出现前,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二权合一,社会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对私有经济而言,不管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会计所体现的仅是正确记录事物的数与量关系,并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会计职业和专职人员。会计是纯粹记账的功能,并且一直体现着诚信的本质。合伙(股份)制出现以后,有些生产资料所有者并不参与生产经营,这样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开始分离。没有参与生产经营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为了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就要求参与生产经营的所有者设置专职会计人员,定期提供会计报表,以反映生产成果、确定投资回报的多少,于是会计的功能实现了质的变化,由只供生产经营者内部使用转向对外提供报告,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功能开始确立,会计专职人员开始出现,也就产生了现代会计行业。也因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两权分离,参与生产经营的所有者掌握了比没有参与生产经营者多得多的信息,为了掩盖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或是更多的占有生产经营成果,参与生产经营的所有者提供给没有参与生产经营所有者的会计报告就存在不真实的可能性,于是产生了会计人诚信问题。可见,生产资料所有权形式变更后,会计人诚信问题开始出现。

(二)会计诚信的行为主体会计人诚信问题中的“会计人”是指对会计报告正确与否产生影响的人员,一般意义上包括三类人:会计人员、高层管理者和审计人员。

会计人员是会计诚信问题的直接责任人。会计账务是由会计人员处理的,会计报告是由会计人员编制的。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时要对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合规、合法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业务不能处理并退回经办人员,对性质严重的事项应向上级领导或部门报告。会计诚信出现问题,说明会计人员并没有按照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处理账务、编制会计报告,所以在会计诚信问题中,会计人员起到直接的作用。

高层管理者是会计诚信问题的主要责任人。高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人员职务升迁、奖励等政策,除非会计人员是独立于企业的人事和工资制度,否则无不受到影响。从现实情况来考虑,高层管理者对会计报告的干涉显然是有意的,因为会计报告是会计人员按照职业准则的规定来编写的,在没有外部因素干涉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编写的会计报告应该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结果和财务状况。非会计人员对会计报告的干涉,显然违反了会计报告真实性的原则;而能对会计报告进行干涉的,只有高层管理者,所以高层管理者对会计报告的干涉是故意的,对会计报告能否准确反映财务经营成果的影响是关键的、最根本的。从实践看,企业会计造假几乎都与高级管理层的授意、指使和强令有关。

审计人员是会计诚信问题的间接责任人。审计人员是对会计报告正确与否进行鉴证的人员,具有社会公信力。然而如同会计职业是诚信的,但诚信的会计并不等同于会计人的诚信一样,审计行业也同样存在诚信危机的问题。社会分工的不同并不表明人们的道德水准就会有所不同,审计人员与其他行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水准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正是审计人的诚信问题才造成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的会计诚信问题,审计诚信问题构成了会计诚信问题的一个部分,而且加剧了会计诚信问题。

三、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源

对于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成因,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关方面也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对会计诚信问题进行了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会计诚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都只是从表面现象进行分析,并未对造成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逐利行为是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源,并且因为逐利行为仍将长期存在,会计诚信问题也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逐利行为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自觉和不自觉、自愿和不自愿地追逐经济利益。对现实人是一名经济人来说,经济利益的多少彰显了其个人的地位,占有的经济利益越多,其地位也就越高;占有的经济利益越多,其拥有的资源也就越多。地位越高、资源越多,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经济利益占有的多少成为社会评价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所以人们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逐利,会计诚信问题的行为主体也不例外。

(一)会计人员的逐利行为会计人员编制的会计报告正确与否,存在两类情形:一类是会计人员的无意之错,一类是会计人员的有意之错。会计人员无意之错,是出于工作粗心、业务水平不够等原因产生,此类差错是正常的过错,可通过一定的会计机制进行检验和纠正。会计人员的有意之错,是会计人员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做出的错误甚至违法行为,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并不知情,是会计人员纯粹为自身特定目的而发生的差错,这种差错是个别会计人员的个别现象,一般而言对外部投资者等报告使用者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所要求的,这种差错往往对会计报告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现实中,会计人员如果不按领导的要求做假账,就有可能被降职或解聘。在面f临失业和失信的选择时,对失业的恐惧就可能会导致会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而造假,或者会计人员不按高层意志办事,就很可能出现所谓的会计“囚徒困境”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制虚假的会计报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二)高层管理者的逐利行为高层管理者对会计账务和会计报告的干涉,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不满。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生产中,人力成本作为一种既定成本予以量化,在成本费用中列支,不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所有者的资本因承担经营亏损的风险而没有将资本成本列入成本费用中,一般占有企业全部的剩余收益。当剩余收益处于正常的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时,这一安排显得合乎情理;当剩余收益多到足够大时,即远远超出社会正常的投资收益率时,就会引发高层管理者的不满。高层管理者认为,剩余收益主要是因其经营有方而得,于是高层管理者或是过度挥霍企业的资源、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少收益的剩余;或是想方设法从剩余收益中获取利益。第二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参与部分剩余收益的分配,但与经营财务成果密切相关。高层管理者根据经营业绩可享有部分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如期权激励。由于期权激励往往跟随业绩上下变动。业绩越好,获得的期权激励也就越多;相反,业绩越差,期权激励也就越少甚至没有。高层管理者为了追求更多的期权激励。即获得更多的剩余收益,就要努力把业绩做得更好,当业绩不佳时,为了保持一定的期权激励,高层管理者往往要求会计人员“做”出需要的业绩来。第三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为了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不断进行资本运作,以便控制更多的公司,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当高层管理者所在的公司并没有这样的资本实力或符合资本市场运作的条件时。高层管理者就寻求通过虚假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符合条件,达到占有更多资源的目的。所以高层管理者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制虚假会计报告的目的,同样是为了追逐更多的个人经济利益。

(三)审计人员的逐利行为现行审计收费政策,限定了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审计业务量来取得报酬,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间存在着恶性竞争(低价揽客)现象,因此行业租金很低,这样会导致审计人员的收入比预期的要低。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审计人员明知企业会计报告存在问题,但却出具了标准的或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所希望的审计报告,从而获得企业高层管理者给予的更高或特别的收益,所以审计人员诚信问题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更大化。

会计诚信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人们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而经济利益总量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变的,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必然导致他人利益的减少或损害,会计诚信行为主体为了自身更多的利益和掩盖损害别人利益的行为,就会粉饰会计报告,使会计报告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而谋取更多经济利益的行为还将在一定社会时期内长期存在。

四、会计诚信问题消除的基本条件

会计诚信问题是可以消除的。会计诚信问题既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除,达到一定条件后,会计诚信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

(一)逐利行为不再成为社会的一种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物质资料生产越来越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物质资料已满足了人们日常的各种需要,人们占有经济利益的多少对其个人已没有实质意义,社会也不再以占有经济利益的多少作为评价人们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们更注重对个人事业高峰的攀登、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不再为名利所困,此时会计诚信问题将得以消除。

(二)边际会计诚信的收益大于边际会计诚信的成本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诚信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诚信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不讲诚信的边际成本,不讲诚信将得不偿失或者无法立足,会计诚信问题也将自然而然地消除。

作者:周军兴 胡玉明 林盛娜

第四篇:社会需要诚信,大学生更需要诚信

【摘 要】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意义深远。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的正确观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国际化,政治不断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越来越多元化,这些无一不突显出诚信的存在价值。但在大学校园中,诚信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学习上存在考试舞弊、抄袭论文、篡改成绩单等行为;生活上存在恶意拖欠学费、拖欠助学贷款等行为;在求职就业方面存在伪造求职简历、随意违反就业协议约定等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言行不一、诽谤他人等行为。在社会制度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一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当代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机制不完善,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心理的蔓延,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自身更大的利益,做出了许多有悖诚信的举动,这种失信的风气蔓延到了校园,这就势必给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学校教育制度存在偏差

公正的制度对学校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依旧是重智轻德。首先,学校德育教育方式上以灌输大道理为主,忽视情感教育以及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单一,内容抽象,轻视道德践行,使得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并没有达到深层次的理解,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习惯,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再次,学校的德育评价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另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在具体实施上出现不公正、教师个人行为出现不诚信等现象,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树立诚信教育的理念

树立诚信教育的理念对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人格的塑造为目标,激发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把教育的视点从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拥有更系统更深刻的诚信理论,具备明确的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深刻认识到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的接受诚信教育,认真系统地学习诚信的理论知识,把诚信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2.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

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也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诚信的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要创建一个“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在营造加强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的氛围中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诚信品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为孩子诚信品德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高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将学生诚信理念的树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多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完善诚信教育制度

加快建设健全社会和学校内部的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环境建设,为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诚信行为提供有力的支撑。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引导大学生强化诚信意识,成为具有高素质、讲诚信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靳敏.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6(7):72~73

[2]戚谢美、管晓怡.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3]李海涛.大学生诚信“危机”与诚信教育[J].决策与信息,2005(9)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石中叶

第五篇:朱熹诚信思想与当代诚信社会建构研究

摘 要:朱熹诚信思想是其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儒学德性伦理形态。朱熹诚信思想对当代诚信社会构建的价值应该从其理论基础、历史影响、当代诚信社会现状等多方面考量。传統伦理学的继承和弘扬对当代诚信构建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应结合现代社会学和统计学等学科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和实践检验。朱熹诚信思想与当代诚信社会构建对接需要从语言分析、制度建设、思维方法、实践对策等多方面实现传统伦理资源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朱熹;诚信思想;诚信社会构建

文献标识码:A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当下转型时期的现代化中国,那么社会诚信问题无疑是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重心,社会失信、诚信危机问题等等不仅冲击着民族良知的底线,也给公民生命财产、社会稳定和谐及道德维系等带来极大危害,诚信危机严重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诚信社会道德风尚,有效遏制、防范、惩戒社会失信行为,中华传统道德伦理资源的阐发成为学界论述较多的话题,比如儒家诚信伦理资源的当代价值,佛教诚信思想的底蕴,等等。近年来,朱熹思想研究出现较多成果,其中朱熹的诚信思想也有一些学者论及,例如林建华的《朱熹诚信观及当代价值》;张品端的《朱熹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萧仕平的《两种道德要求的分疏和转换——朱熹的“诚”、“信”之别及其对当代诚信道德建设的启示》等。另外,厦门大学乐爱国注重文献爬梳,从朱熹《中庸章句》的“诚”概念内涵角度多有阐发,如《朱熹〈中庸章句〉对‘诚者,天之道也’的诠释》《朱熹〈中庸章句〉‘诚’论》《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的为政以诚思想》等。这些文章从朱熹文献梳理、诚信概念阐述以及朱熹诚信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局限等方面进行探索,反映了学人对朱熹诚信传统伦理价值和作用的高度关注,也表达了对当代社会诚信危机的反思。朱熹诚信思想作为传统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构建当代诚信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将二者放置于同一个平台,既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历史思考,又有现实问题的积极关注和反思,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如何将朱熹诚信思想带上前来与当代社会“照面”,进行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朱熹诚信思想伦理特色、历史根源、价值作用与当代诚信社会建构的多维考量,由此探讨传统伦理在现代性历史进程中的价值转化等等方面值得认真研究。

一 朱熹诚信思想的传统德性伦理致思模式及价值分析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德目,是千百年来备受中华民族关注的一项重要美德。诚信在中国伦理学上是一个意义完整的范畴。同时,“诚”和“信”在古代又是两个分别有不同含义的相对独立内涵。回溯中国文明史,古代诚信思想从上古人民对待神灵的朴素道德情感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诸子百家的凝练和升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翻阅古代经典和思想家著作,关于诚和信的思想论述非常多,“诚”在战国以前典籍就已经出现,《尚书·太甲》是现存最早的古籍,其中就有关于“诚”的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1](P213);而早期古籍“信”字出现的频率更高,《尚书》出现“信”字7处,《论语》多达38处,《左传》则更是多达217处。“诚信”作为一个词组相连使用是在战国中期以后,《逸周书·官人解》曰:“乡党之间观其诚信。”[2](P305)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诚信思想大放异彩的时期,也是后世诚信思想的渊源。这一时期诚信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包含个体修养、为人处事、政治国事等多方面内容,诚信准则被很多思想家高度重视和阐述。比如,孔子作为先秦儒家最为突出的代表,对诚信道德规范作出了系统阐述,《论语》极为重视并数十次讲“信”,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君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在论“诚”的问题上,孟子提出“思诚”的重要命题,《孟子·离娄上》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天之道也。”天道至诚,人道思诚,天道就是人道的本体根据。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大学》《中庸》的诚信思想,还将诚信视作礼、义、仁、智、信的五伦之一,奠定了诚信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地位;汉代董仲舒又将诚信阐发为“五常”德之一,巩固了孟子“五伦”之一的诚信思想,其后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等对诚信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

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汇通三教,儒学的解释范畴和张力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儒家的诚信观念得以相当程度的发展。朱熹诚信观主要继承《大学》《中庸》等经学论点,从理学视野角度将“诚”上升到“天理本然”,“信”作为“诚”的经验体现,并将诚信作为“礼义仁智”的基础性地位来构架其诚信伦理观念。我们可以从最能代表朱熹思想的《四书章句集注》的注解和理学的理论模式中梳理其诚信思想。《大学》第一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朱熹注解为:“诚者,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3]P(3-4)《中庸》第十九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解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一也。”[3](P31)可以看出,朱熹对“诚”的定义即真实无妄,而只有天理是真实无妄的,故天理得诚之名。诚是天理的本质属性之一,人修身存天理,首先必须诚。可见,朱熹理学视域中的诚,已经是自形而上的理念而折射到形而下的器世界的规则,诚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天理的代名词。朱熹理学体系中,诚已经上升到天理、道的地位,成为理学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相对先秦儒学,朱熹理学赋予诚信作为“五伦”之一更为重要的位置,朱熹认为,诚信是“仁义礼智”的核心基础,“或问:‘仁义礼智,性之四德,又添‘信’字,谓之‘五性’,如何?曰:‘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4](P104)一人若不能诚,则不能信,仁义礼智四德则不能落到实处,诚即“天理之本然”,是理学的最高本体。朱熹理学视域的诚信内在结构,相对先秦诚信思想更为完备严密,涉及到本体论、价值论、修养论等,是传统儒学伦理思想史的继承和发展。

朱熹诚信思想的最大特征就是将“天理”“理”的第一哲学、理念作为中介实现嫁接宗教与人事的道德沟通,这一成功嫁接,使得诚信有了坚实的天理形而上基础,同时将神秘宗教意味的超验伦理落入到人事之“理”中,使得诚信思想具备日常生活世界的经验性内涵。“做人要讲道理”“有理走遍天下”的生活实践规范,违反道德就是“伤天害理”的恶德定位等,朱熹诚信观突出了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通过“理”本体观念的中介深入中国日常百姓生活。可以看出,朱熹的“理”既具有形而上的超验意蕴,也有日常经验性的现实内涵,是其“理一分殊”思路的必然生发。理学视域中的诚信必然也具备这一特色,即诚信不仅是天理之本然,也是日常道德生活经验的绝对律令。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诚信作为个体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诚信更是一种道德责任,推动和谐人际关系和正常社会秩序具备重要意义。诚信意识已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民族道德意识深层,发挥着积极价值。不难想见,作为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集大成的朱熹理学及其诚信观念,无疑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从天理、天道到人道、诚信到天理仍然是传统儒学德性伦理的思维模式。因此,对朱熹诚信思想与理学的考量,必须界定于传统德性伦理学的范畴,即主要强调内心道德信念的自律、道德来源的天理形而上本体等等。朱熹诚信思想属于德性伦理范畴,是宋代儒学伦理学的重要成果,诚信是传统儒学德性伦理的重要内容。“德性伦理强调人的内在信念、善性良知、责任义务对道德行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5]P(32)以此可见,诚信品德在中国伦理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朱熹诚信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伦理形态,必然是中华传统伦理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历史前提和内在动力。

二 朱熹诚信思想与当代诚信社会构建的理论前提考量

如果说朱熹诚信思想是传统儒学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伦理形态,集中代表宋代儒学对诚信这一论题的重要思想,那么对当下诚信社会构建的德性阐扬必然有一定的借鉴和价值指引,对诚信法制建构的道德之维也有一定启示。另一方面,朱熹诚信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时代的伦理思想,其诚信理论存在部分局限性,应用于当下也难免有时代隔阂。因此,朱熹诚信思想对当代诚信构建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通过怎样的方式发挥其现实效应、对朱熹诚信观应该有怎样的元伦理学追问,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论及朱熹诚信思想与当代诚信社会建构问题,一些学术理论上的基础前提值得认真思考。

1.对朱熹诚信思想的立论基础考量

从前面所述可知,朱熹论“诚”的内涵与“实”“理”“天”“本然”等核心概念紧密联系。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指出:“朱子論诚亦可分为宇宙的与人心的两面……内指此心,外指行为,乃及天地万物之宇宙。诚之更高一层,则在此内外之合一。”[6](P79-80)由此可见,朱熹论诚的根本基础即“天”“理”,是传统天人合一的进路,天理至善,仍然是《中庸》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思维模式。天道如此,人道不得不如此,是中国传统伦理思考的方向惯性。而儒家视域的圣人,就成了至善的人间使者和偶像、诚信道德的代表,朱熹说:“诚是天理之实然,更无纤毫作为。圣人之生,其禀受浑然,气质清明纯粹,全是此理,更不待修为而自然与天为……有一毫见得与天理不相合,便与诚有以毫末未至。”[4](P1 563)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致思路径是“天人合一”,但是传统道德哲学中的天道能否等同于人事?天道能否有力规约人事?天道何以一定至善?究竟什么是善的概念?等等问题值得深入探究。也就是说,“天理”“诚”“实然”“天人合一”等等均为传统思维的模糊语言,并非严格的分析和逻辑语言,以致我们试图追问为什么“天人合一即是善”,理学家无非回答个人“体贴”而来,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从实际经验来看,宇宙的风行雨施,山川日月,寒来暑往,在古代确实提供了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但自然界也存在山洪爆发、旱涝灾害、动植物生老病死等客观事实,因此并不表明天道运行一定至善,天道运行是一个自然过程,说其至善,是中国传统人为思维的附加。刘小枫针对传统道德谱系指出:“道德心性所依据的天道再高玄也是自然形而上学之天,没有经批判的理性澄清形而上给定的道德心传的根据,就可以肯定某种道德心传的正当性?谁能保证古代先哲所谓的道德不是在虚假形而上学的根据上建立起来的?”[7](P9)从现代学术角度来看,朱熹诚信思想的立论基础:“天理”和诚信,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天人合一思维的成果,但其伦理学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问题,值得深入考量。

2.朱熹诚信思想的历史效果意识剖析

历史效果是哲学解释学创始人伽达默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传统文本作为流传物在历史中形成的延续影响作用。时间和空间距离是当代学术界考量朱熹思想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南宋时代、古典农业社会形态和当下现代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时空间隔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朱熹诚信思想经历千余年的风雨洗礼,在后世产生怎样的历史效果意识,能否延伸到未来的中国社会,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现代等等问题留给我们予以解答和剖析。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观念的东西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要的。并且就是从个人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这里有许多真理。”[8](P91)朱熹作为宋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思想统治在封建社会影响达数百年,因而,其诚信思想必然发挥着历史性重要影响,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诚信观念。例如,朱熹故里的徽商,以“仁义为先”“以义取利”的经商观念深受朱熹诚信思想影响,形成了诚信不欺、取予有义的商业伦理,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形象效应。今天中国老百姓为人处事、家庭教育、经商活动很多方面仍然可见传统伦理的潜在影响和道德规范作用等等。这是从积极意义上看朱熹诚信思想的历史效果意识,也是探索朱熹诚信思想与当代诚信构建关系的基本前提。

麦金太尔指出:“道德与道德哲学的历史乃是一个持续挑战某种先在的道德秩序的历史,一个在其中哪一方在理性论辩上击败另一方的问题始终要被区别于哪一方保有或获得了社会政治霸权的问题的历史。并且,只有参考这一历史,合理的优越性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9](P342)人类历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道德哲学,对一定道德哲学的影响必须考虑各种历史因素。朱熹理学能够深远影响后世,除开理学本身综罗百代的学术思想外,后世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也不可忽视,朱熹理学也适应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基础秩序的需要。从中国思想史实际分析,朱熹理学在同时代即有与王安石新学、苏轼蜀学的斗争,后来也有王学的分化、戴震对其“天理杀人”的批判以及明代李贽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的思想反叛等等。由此可见,朱熹理学思想在后世也是不断发展变化和遭受批判的,这启示我们对传统伦理学的理解和接受,必须保持开放和辩证的态度。

3.当代社会诚信危机问题的现象学分析

刘小枫认为:“中国哲人需要像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对待自己的传统思想那样,来一番彻底的思想清理,才可以谈论道德形而上自足的可靠性。道德问题仍然需要知识(尽管不是自然科学一类知识)的明晰性。”[7](P9)不难看见,朱熹诚信思想理论的道德基础:“天理”是一个抽象的、难以明晰定论、定量的道德命题,按照这个观点,一个人不诚信的动机和根源是因为受到天地浑浊之气的蒙蔽而失去原初的天地清明之气(朱熹气的思想受张载“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二分思维影响),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无非就是通过操存涵养等修养工夫回复天地清明之性,也就达到诚和信的道德修养,这是从朱熹理学推导出的不诚信根源及道德修养根本。中国古典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态,科技理性和商业交往远远没有现代化阶段水平,因此可以说,古代社会失信现象的动机相对现代社会较为单纯,传统德性教化相对能够发挥较大的整合作用。但当代社会失信现象的发生,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有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的动机,有报复不诚信现象的心理动机,有个人层面、社会层面、组织层面的失信现象,有善意和故意、恶意的失信原因,等等。绝非一个“天地浑浊之气”蒙蔽人心的原因所能涵盖,因此,社会诚信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古典道德修养、恢复天地清明之性的涵养说教所能完全解决。

传统天道、人道合一的致思路径实际上混同了天道、人事的区别。事实上,人事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天道难以成为一个统摄人事的绝对力量。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后期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存在论”重要观念,所谓生活世界,即在一切科学之前已经现行存在的世界,“因此人们可以提出生活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问题;人们完全可以站到这个直接直观的世界的基础之上,排除一切客观的、科学的意见和认识,以便全面地考虑,在生活世界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科学的’因此可普遍有效地判定的任务”[10](P149)。胡塞尔关心的是欧洲现代科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不言而喻,道德科学必然也包含其中。当我们思索当代社会诚信问题的时候,如何思考传统伦理学、应该构建怎样的伦理致思必然进入与当下生活世界的复杂关联。“当诸科学利用生活世界中的对于它们各自目的来说总是必需的东西时,诸科学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不言而喻之上的。但是以这种方式利用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它们本身从科学上认识到了生活世界固有的存在方式。”[10](P152)生活世界先于科学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性来源,是胡塞尔现象学要表达的主题。因此,直面当下生活世界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前提,我们不能将某种既定的伦理学说强加于先行给予的生活世界,当我们联结朱熹诚信思想和当前社会诚信问题的时候,与其以某种抽象的“天理”“道”界定诚信的内涵和要求,不如从当代社会的“生活世界”先行给予出发,认识和对待诚信危机产生的种种根源和防范措施,这是面对朱熹诚信思想必要的视角转换。

三 朱熹誠信思想与当代诚信社会建构的现实问题探索

当代社会,人们常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来形容市场经济运作下的商业社会,从经验事实上看,市场经济社会引发的片面物欲追求与道德沦丧的确达成直接的因果关系。朱熹理学产生的背景是南宋时期儒佛道三教交融的产物,朱熹以《四书》为重心,继承孔孟道统为己任,回应佛教的挑战,以儒学道德修养为主要目标来正人心、整合社会。不难看出,朱熹创立理学面对的“生活世界”与当代市场经济商业时代可谓天壤之别,在大量“传统儒学诚信思想的当代价值”“朱熹诚信观及其当代价值”的文章叙事背后,笔者常常感觉传统道德说教回应现实严峻道德问题的软弱和空洞。也就是说,试图阐发朱熹诚信思想为代表的传统美德伦理学,力图达到社会道德纯化的现实效果,去解决日益严峻的社会诚信危机,难免步入无济于事的现实困境。因此,朱熹诚信思想与当代诚信社会的构建对接,并非简单照搬和着力弘扬传统道德就能收到现实效果,而应该结合具体现实,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

1.对朱熹理学及诚信思想的语言学分析之必要

面对传统美德伦理,历史虚无主义、理想主义、绝对主义都不可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朱熹诚信思想语言具备一定的民族特色,如“天道”“人道”“诚”“天理”“信”等等都代表东方伦理学基本概念。以现代学术理念来看,中国传统伦理学重视心性的感悟体验特征,但在语言表达和伦理认知上难以明晰化、科学化、精确化,因而面对日常生活世界的伦理判定和实践行动,需要对传统伦理学进行一番语言分析工作和意义转化。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乔装了思想……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伪的,而是无意思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罗素的功绩是他能够指出:命题的表面的逻辑形式不必定是它的真正的形式。”[11](P38)从中国思想史角度分析,后世思想家对朱熹理学也进行过不断的语言分析和意义转换,从戴震的“人欲就是天理”、王阳明的“心即理”到李贽的“百姓人伦日用就是天理”等等莫不如此。可见理学视野中的“理”是随着人们的视域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因此,对待传统伦理学概念内涵,唯有进行时代转换和语义分析才不至于陷入“先验”的形而上学独断论。面对“人间万事细如毛”的日常社会世界,以某种高高在上的“天理”“理”来定位诚信的伦理基础,谁能保证难免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实困境?因此,传统伦理学语言的抽象和模糊性是当代弘扬传统道德资源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比如,在当代,我们可以说“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正义”就是“天理”,对诚信制度的建设、失信防范和惩戒就是最大的诚信,不仅个人、家族要讲“仁义礼智信”,政府、国家、社会、公民更要构建“仁义礼智信”的现代伦理。不难想见,朱熹的“天理”应该转化为现代社会“公理”的内涵,这是传统伦理学语言分析工作,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

2.朱熹诚信的“体用一源”内在结构与现代诚信道德构建分析

萧仕平以“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分别定位朱熹的“诚”和“信”,并指出:“义务的道德提示我们应以公共法规进行诚信制度的建设,确保人们达到朱熹所谓的‘凡事都著信’之境……愿望的道德提示我们回味朱熹‘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借助信仰力量夯实个体的诚信道德的基础。”[12](P75-76)从体用一源思想框架分析,朱熹的致思进路重视从“诚”到“信”的某种理想主义色彩,《中庸》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的思路即首先讲超验的“天”之诚,然后再讲“人”之诚,即从天到人的思维格局。朱熹继承先秦四书的基本理念,还是遵循天道到人道的超验推理,也就是坚持了“愿望道德”的主导地位,坚持内在的超越以通天地、圣人境界。前面分析传统儒学“天道之诚”、天理至善的立论基础并非无懈可击,朱熹理学和诚信思想的天人合一思维也是忽视天道和人道的区分,落入到现实,容易将生活经验事实的复杂伦理问题简单化之弊病。陈泽环认为:“当代开放、平等、多元社会的道德结构应当包括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得到普遍承认的底线伦理处于基础地位,经过民主商谈而达成的共同信念处于中心地位,源远流长、开放常新的各种终极关怀则处于反思地位。”[13](P20)可以说,朱熹诚信思想中的“诚”处于终极关怀的层面,“信”处于底线伦理,这和萧仕平对朱熹诚信观“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概念分梳可以相通。从陈泽环的观点来看,朱熹诚信思想缺失“共同信念”这一道德结构层面,现代民主社会的交往理性、对话伦理学精神在朱熹诚信思想中相对缺失。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朱熹诚信思想来一个倒转式的批判反思,适应现代诚信构建之基本路径。即从“信”、个体的底线伦理出发,构建社会制度的基本规范和个体义务体系,以维系日常生活世界生存的基本道德。底线伦理是经验性第一位的,在此是一个完整道德结构中的独立要素,它代表中国公民全体的普遍性伦理构建;共同信念是现代社会应该培育的交往理性和对话伦理品格,是对重大道德问题采取民主协商形式达成的共识,是当代中国伦理学走向现代的关键环节;朱熹的“诚”可以为当代中国部分精英人士提供终极的个体“安身立命”的超越性道德反思。可见朱熹的“诚”和“信”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是存在的,“诚”之体、“信”之用并不具备内在必然的一致,需要进行现代性的道德结构分层剖析。

3.诚信危机社会防范和传统伦理学效果统计分析

诚信社会的构建和失信防范不仅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也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法律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各个方面。从实践伦理学角度,当前做好诚信危机根源和防范对策的统计学分析非常重要,也是检测传统伦理学现实效应的有效途径。从生活世界出发,遵循现实社会失信防范对策和研究更为实用,否则容易陷入“空谈心性”的宋明心学老路。诚信防范对策效果分析,即是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通过定量模型和计算数据等分析哪些方法和措施对诚信建构是有效的,以便决定我们日常生活中采用怎样的道德构建策略。

统计学的效度测不应是从某种道德体系出发,而是从诚信现状的生活世界出发,直面生活本身存在问题的道德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统计学分析并不排除道德教化对诚信构建的积极价值,比如针对特定人群的道德信仰状况调查,采取一定的数据问卷,检测传统道德的天地良心对社会成员有怎样的认同度、义利关系的现代认同情况、传统社会舆论对诚信伦理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等等。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我们从大量的诚信承诺或失信案件中具体感触传统伦理的现实作用或者局限性,认知传统德性伦理在当下社会的现实效果。另一方面,制度发挥一种规范和惩戒作用,对诚信社会的维系具备刚性制约,制定怎样的制度、制度的现实效应等都需要统计学数据予以科学量化。通过统计学分析,从法治和德治两个方面促进当代诚信伦理构建走向科学途径。

四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会诚信缺失的严重性。党的十八大及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即着手落实诚信社会建设的措施,如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其中包括有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出台并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等等。此前,党和政府早就明确提出以德治国的命题,把它提升到依法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高度。随后,我国政府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把“明礼诚信”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等。当下党中央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以倡导,诚信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以及社会道德伦理的基石,足见党中央对构建诚信社会的的高度重视。当代诚信危机现象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三鹿奶粉”事件、黑心棉、注水肉、地沟油等商品造假、拖欠农民工工资、房地产烂尾楼、短信欺骗、学术领域的假文凭、论文抄袭等等引发的社会安全隐患,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面对当代诚信危机现象,学术界从诚信危机根源、传统德性伦理阐扬、制度建设、诚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建构诚信社会的有效对策。由此可见,诚信危机现象的多层次性、广泛性以及构建诚信社会对策的复杂性。

建设诚信社会,政府的引领与相应规范的制定是必要的,但诚信社会的建设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行为,必须依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探索和实践。正如詹世友、王涵林所述:“在当今时代,中国道德文化精神必须进行多维综合铸造,需要抓住根本,从基本的现代人伦关系的构造出发,尊重和保卫人们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这既是最基本的法治要求,也是当今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就人们的道德心理建设而言,既要培养一种理性的道德思维方式,同时也必须培养一种公共伦理精神。”[14](P1)毋庸置疑,当我们致力于弘扬朱熹为代表的传统诚信思想,也必须持有诚信社会的“综合铸造”思维向度。既要充分重视和弘扬朱熹为代表的传统诚信道德伦理,又要考虑到传统德性伦理的弘扬面临现代多元化、科技理性、商业社会的历史处境所遭遇的种种理论和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制度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以及应用伦理学的相对缺位,突出显示传统德性伦理的不足和局限,对朱熹诚信思想应该有这样的基本认知。单纯的传统道德承续和弘扬远远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层次的诚信危机现象,朱熹诚信观念的时代弘扬不仅应考虑到其积极价值、理论基础,也要考虑传统伦理学和现代学术理念之间的相互对话和现实对接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朱熹诚信思想的当代阐扬对推进诚信社会构建才能进一步发挥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學勤.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M].修订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温克勤.德性伦理及其现当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5(1).

[6]钱穆.朱子学提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7]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麦金泰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0]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2]萧仕平.两种道德要求的分疏和转换——朱熹的“诚”、“信”之别及其对当代诚信道德建设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10(6).

[13]陈泽环.道德结构与伦理学——当代实践哲学的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4]詹世友,王涵林.当代中国道德文化精神的多维综合铸造[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责任编辑 书华)

作者:兰浩

上一篇:财务会计专业论文下一篇:初中班主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