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哲理

2023-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命的哲理

哲理与诗意的融合

【摘要】丁荫楠导演是我国第四代电影导演杰出代表之一,从他的处女作《春雨潇潇》,到《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到《鲁迅》《启功》等,十多部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时代的风起云涌,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他的电影充满了深度思考与美学思维融入,人物的角色充实而鲜活,剧情跌宕起伏,写实性的手法融合诗意的架构运用往往将观众一瞬间从银幕前带入角色所处的历史时期,感同身受的与主人公一起经历其人生的命运流转。相比前期的作品,他近些年的一些作品从表现伟人的题材转型到了表现文化名人的题材,本文将以丁荫楠导演的《鲁迅》与《启功》这两部文化名人的电影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期望通过解析能看到导演想表现的文化名人的精神内涵与文化认知。

【关键词】美学思维;哲理;诗意;文脉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项目,项目名称“清代双语《大金喇嘛》碑的时代价值及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0B227。

文化名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商业影片充斥的潮流中属于边缘化的一支,影视公司与制作人更多关注能产生大量票房收益的娱乐性商业片,他们的很少会涉猎这个看起来并不赚钱甚至偏冷门的题材。只有真正对历史关注、对文化关注有情怀的学者型导演才会去研究文化名人,进一步去把文字形成影像,重新让文化名人们回到大众视野。《鲁迅》与《启功》这两部片子非常的成功,从学术上拍出了高度,把文化名人的那种处在历史大环境中的真实感与高尚的人性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却曲高和寡,从票房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一个认可。然而,同一位老师说的那样,这样的电影是会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是里程碑式的电影。文化名人题材影片是非常必要存在的,时代也呼唤这样的影片,这样的影片有着宣教化、正人伦、斧正时代风气的正面力量。

一、不同的人生观,相同的风骨

《鲁迅》电影拍在2005年,这个影片开始的时候让人感觉鬼影重重,鲁迅在人群与飘忽而过的似乎鬼魅幻象的群体中卓然而立,他与他小说中的角色擦肩而过,有一种孤独而凄冷的感觉。但是当他站在大学生群体力与大学生宣讲时,说出的语句又是那么的有力量。学生问:“我们要怎么做?”他问学生:“你们是谁?”学生们:“我们是学生!”他说道:“对,是学生。可学生又是什么呢?学生是知识阶级的预备军,并终将成为生力军和主力军,对不对?这样刚才那个问题就清楚了:你们是知识阶级!而知识阶级该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他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他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做出牺牲!但同时,他又是独立而清醒的;从不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或随波逐流,也不会一窝蜂地充当看客,或虚张声势地跳到台上去做戏。因此,他又是孤独的、富于洞察力的,他会从天上看见深渊。真的知识阶级因此而获得了自己独立的价值。社会的不断进步,正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真的,知识阶级!”

《启功》电影中的启功骨子里是孤傲的,但在表象上他柔和、隐忍、木讷,有时候老实的让人想要保护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作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的价值阐释必然从内到外围绕着传播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再进行富有时代精神和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创作,聚焦生活中平凡且不平庸的故事,投其所好却又富有内核,才是现实主义电影最大的价值阐释,也是电影艺术携手新传播媒介为文化生活做出的最大贡献。

虽然两部电影的主人公人生观不同,但是他们担负的文化人的使命是相同的,他们在呈递文脉的过程中同样遭受了波折、障碍、苦痛与孤独,但是最终他们都到达了人生理想的彼岸,也做到了精神的不朽。与娱乐性电影有很大不同,这种文人类型的影片更有深刻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定人类是否会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能确定的是我们的确从“阐释年代” 进入了“娱乐时代”。但我们更需要文化类型的电影来支撑我们的理念与心灵。

二、不同的文化承载、相同的诗意生活

在《鲁迅》电影中,丁荫楠导演将虚幻与现实结合在了一起,光影的变化,画面颜色的时而鲜艳,时而肃穆让影片产生了一种可以感受到的时代节奏感。影片中运用了鲁迅的经典语句,堪称点睛之笔,在杨杏佛葬礼中,鲁迅走出灵堂在雨中旁白念出了他的悼词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在整个影片的结尾处当鲁迅的棺椁被抬出时,又响起了旁白念出了鲁迅对死亡的态度:“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影片的深度由这些恰到好处的经典台词串联起来,让人们深深地受到了感染。

《啟功》电影中这种独立的呐喊要弱上很多,但从时代的大背景看,启功这位主角所受到的社会与生活的压力更为沉重。启功的诗词是纯文化人的诗词,他的诗词中有个人对生活的一点感悟,但不敢有对社会的评论,因为清朝皇族的一点血脉牵连,让他每日生活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启功》电影中,丁导演运用的叙事方法是穿插式的同步叙事方法,我们能在老年启功的一条主线的行进中看到与他有关系的人在他儿时、少年时、青年时与他关联的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让我们有种似乎看到回忆中的场景,又似乎有种穿越历史做旁观者静伴作者成长的感受。

三、不同的责任承担、相同的情感世界

两部影片都有教育的功能,其目的也都是让人们了解到知识文化的传承对教育有何其重要的作用。但《鲁迅》影片中的教育是如禅宗祖师棒喝式的教育,他要吼醒青年人,要让青年人顿悟;《启功》影片中,启功主讲是国文,辅讲的是书法,启功的书法初始学画,但由于题字不好,不被别人认可,因此,痛下决心来练习书法。他初学颜体,从《多宝塔》入手,掌握了笔画的开合转折,继而学习《胆巴碑》,但并未能熟稔的运用,后在董其昌的风格上也下过功夫,在《九成宫》帖子上也研究过,最后在智勇《千字文》上下了大力气,终于成就。此外,启功曾经对《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也进行过考据与临摹,并对这个清代最早的西藏佛教碑文的书法艺术承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此碑不仅在书法方面有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都有极高的可研究空间。因此,他对学生教导方式也是渐进式的谆谆诱导,他的讲课要让学生在学习国文中体会到美的感受,由体会而引导学生爱上传统的文学。这两种方式一种是顿悟,一种是渐悟,但本质上都是直指人心,作用于对学子灵魂启迪和复苏。

《启功》的角色在影片中从兴趣转而面向生存,从生存转而面向生活,他似乎看起来更为普通,甚至当生活困顿时候对自己的书画也产生了怀疑,在得意时,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也有过动摇。然而,这个有血有肉还有点懦弱胆小的启功像极了大多数人,让人们感到了发自内心的一种认同与共鸣。老年的启功经历“文革”而仍然坚韧地活了下来,当他的学生刘雨辰就“文革”中的事对他说对不起时候,他的回答终于让很多人动容,那种宽容和恬淡,像极了悟道后的圣贤:“那时候人都是在演戏,戏唱完了,就过去了。”

《鲁迅》电影中的主角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备战与战斗的状态,是一种以笔为械昂扬的人生态度。因此,鲁迅在生活中多数都是在战斗,即使不是在战斗也是在讨论战斗。感情方面,鲁迅与夫人相敬如宾,在影片中鲁迅的朋友和学生敬称许广平为许先生,而许先生在社会的定位也是不仅仅是家庭主妇,她可以主持文化人的聚会,帮助后进斧正文稿。这种有共同语言的婚姻是更高一层精神境界的结合。

然而启功不同,《启功》电影中他的妻子章宝琛女士是旧时代的普通的妇女,甚至没有过受教育的经历。在电影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受到的来自生活与社会的压力。启功前半生遭遇时代变革,大多数是生活困顿的状态,为了生存而做的挣扎基本贯穿影片的三分之二,我們经常可以看到主角拿着少少的一袋粮食行走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他妻子的几次痛哭也都是与生存有关。在职业生涯中,启功在电影中因为学历而未能被辅仁中学录用入职的窘迫,与后来陈垣校长推荐他到辅仁大学当老师时候他对陈校长难以言说的感动,我们可以发现启功一直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因此,他并不昂扬,时而还很委屈的求活。为了启功能专心做学问,她勤劳的操持家庭同时甚至抛头露面替启功在去卖画,这是旧时代的女性难以做到的,在“文革”动荡中怕启功的书稿被焚毁,她悄悄地把书稿藏到缸里埋到地下,一直在病逝前才告诉启功,她为了启功付出了一生。因此,启功最终在去世前他弥留之际对亲友说:“生同衾,死同穴,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和宝琛合葬在一起。”

四、结语

文化名人未必不是英雄,每逢社会发展重大变革阶段,或是文化层面的重大转型时期,就意味着某些英雄的隐退同时也会有新的英雄登场。处于新陈代谢的当下语境的人们,对英雄产生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鲁迅》与《启功》是文化型英雄,传达的是大美,大美是需要通过学习与深度认知才可欣赏与了悟的,正如成语“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一样,我们固然不能否定大众化的娱乐,也不应该提倡以大众化娱乐的审美为主体,从文脉传承与对社会的美育上讲,教育的功能应该是让一代代提升素质。希望这种有文化深度的电影越来越多,这种有文化高度的影片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是一种文脉传承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宋亚楠.新传播媒介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价值阐述[J].电影文学,2020,(5):019.

[2](美)尼尔 · 波兹曼.娱乐至死 · 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史晓峰.回溯传统制片风格造就的国家英雄时刻——以长影经典作品为例[J].电影文学,2019,(11):010.

作者简介:

李也,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书法文献学。

作者:李也

第2篇:美学哲理在产品形态方面的展现

摘 要:本文立足于美学哲理在产品形态中的特点,对美学文化在产品设计方面的一系列原则和机制进行论述,旨在探讨美学表现原则在产品形态方面的应用和塑造,进而推动现代应用美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美学哲理;应用形态;表现原则;设计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形态也趋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在逐渐接受产品使用功能日益强大的同时,也逐渐在考虑产品形态的美学哲理的体现。美学化的人工塑造是保持现代产品审美形态的重要因素,美学内涵的集中展现是在保持产品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追求多样化形式特征的重要表现特点。

1 美学艺术设计形态的概述

美学设计艺术形态在美学形态展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学设计艺术是根据产品的使用形态来进行勾画和设计,满足产品使用方面的美学形态机制,其目的是保持产品结构的美观,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1.1 美学哲理的塑造内涵

以美学塑造为目的的视觉效果策划是产品设计形态集中展现的过程,对产品形态机制的优化设计,全方位地展现产品形态美感。在产品美学外观的塑造过程中要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方面进行形态感官策划,使产品的视觉美感充分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设计者在产品形态设计过程中对产品的构架元素和构架机制进行充分理解,对美学塑造形态进行全方位的视觉评判,综合考虑产品的空间功能组织、造型要素处理、色彩材质搭配、灯光与氛围烘托等问题,同时考虑产品设计实施、设计管理、使用需求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对产品的状态进行综合分析,从外观策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针对产品的使用状态进行优化考虑,从美观协调的角度进行机制塑造对比,力求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

1.2 美学观点塑造的内涵

产品美学形态塑造的重要方面在于设计者美学观点的塑造,设计者的审美观点决定了产品美学的体现和塑造。因此,美学哲理设计体系的形成依赖于设计者主观意向上对产品形态评价机制的建立与认识,通过对产品外观的优化分析,塑造符合时代精神内涵的美学塑造观点,让产品的外观和美学形态符合时代文化的特点,符合美学文化的发展趋势。

2 美学哲理叙述的原则及要求

美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于美学哲理在美学形态方面的展现,美学哲理是对美学形态的史诗般总结,它来源于美学形态方式的塑造,却又给了美学形态的精神指导。

2.1 产品塑造原则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在使用产品的形态塑造过程中,产品塑造方式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原则。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需要全面考虑产品形态的设计手法,在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上要对产品的使用结构进行优化,满足简约、时尚的同时与使用环境进行统一协调,在符合环境氛围的同时还要满足环境与物体间的和谐,不能高出产品的使用环境氛围。

2.2 設计优化背景下的情态联系

产品设计的灵魂是创意的新颖,没有创意的产品设计也不能成为成功的产品设计。因此,在产品设计优化的背景下根据不同形态的产品制定出符合产品使用功能的创意,在美感与产品形态统一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使用功能的增强与创新。好的产品创意可以决定产品形态的价值定位,满足不同需要的产品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外观形态,这是由产品自身功能决定的,但是创新的情态联系是在保留产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对产品的外观做出优化排列,不仅要在外观上进行协调搭配,还要根据产品内在的文化特点或者是美学特点对产品的美学价值进行最大化的挖掘,让产品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美学潜能,这样才能在外观上最大化地吸引人的注意力。

3 控制美学体现的意义及背景

“控制论”不仅在工程调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产品技术设计形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不同种类的产品设计的需要,需要根据“控制论”中的元素调节理论进行相关的优化和设计,根据产品使用机能的不同对构成产品的组织元素进行优化调节,满足不同使用条件下的元素构造方式的特点对元素的排列进行重新定义,在展现美学内涵的同时也满足于各种使用条件,进行产品外观形态的重塑和保持。

3.1 美术文化内涵的展现

在相对情态控制体系下,美学文化在产品形态的体现方面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产品的艺术形态类别下,美术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展现风格,美术风格因不同的文化定位在美术类别的展现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美术文化内涵的重要展现原则就是根据产品外观的设计形态来甄别美术文化的展现方式,通过不同角度的形象对比来凝聚美术文化,展现不同的美术意象元素,在不同的美术结构框架下通过合理设计的手段来进行艺术形象的描述与表达,在艺术分析的原则下,对美术变化的内容进行沥青与沉淀,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构造手段来描述艺术意象的具体原则和需求,在进行不同角度刻画的前提下,对美术内涵的塑造机制进行重新勾画,展现形态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气息。

3.2 情感化情景的融合与提炼

控制化的美术意象塑造是展现产品形态的重要方式,通过美术原则的展现来搭配各种形象并进行背景的优化协调。在美术情感的融合下要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深刻的把握和形象化的分析,在艺术类别的搭配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色彩进行背景的高度渲染与场景融合。在美术情景搭配中要注意优化原则的运用和体现,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对情感化的艺术描述场景进行分流,通过集中的艺术手段进行艺术构造搭配,合理化地对艺术情感元素进行控制,在进行艺术构造的时候要注意艺术情感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密切协作,注重现实情感元素的融合,充分展现情感化艺术特色的风采。

4 美学原则的高度集中与形态塑造的协作配合

在不同艺术原则的构架下有着不同的艺术组织原则对美学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制约,高度集中的艺术表现性与艺术组织形态要相互关联、相互搭配,进而对艺术构架体系进行集中优化。

4.1 景象资源的集中展现

在产品艺术形态的表现方面把艺术资源进行集中的展现,把艺术景象资源集中展现出来。在艺术场景的搭配协调上要把美术理念进行集中与分化,将产品的艺术美感全面地表现出来,把场景事物进行原则上的分化,将艺术场景与艺术表现手法协调,对艺术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将物质形态搭配与精神传承集中表达出来,使得产品的艺术景象资源集中展现出来。

4.2 理念与形态的协调

在产品艺术构架体系方面要把设计理念与产品的设计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还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艺术构架方面将艺术设计理念与时代人文精神理念进行融合,根据产品使用形态的需求规划出具体性的产品设计理念,在产品艺术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将和谐化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以人文艺术理念为引导,集中性地呈现产品的艺术形态之美。

5 结语

美学哲理是自然形态哲理的集中体现,它集中了众多的美学形态特征。在现代产品设计过程中,融入美学哲理不仅让产品的形态更加优化,还能集中性地展现出时代气息,根据不同的场景,满足于不同的使用需要,产品的艺术形态设计也要因地因时而变化,满足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 龚明华.审美中介:艺术·主体·接受[J].今日中国论坛,2008(07).

[2] 陈晓洁.艺术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中的审美中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3] 尚东涛.论审美的中介约定[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1).

作者:孙翔雨

第3篇:正当选择与自由权益的哲理关联

摘要:洛克虽然因为恪守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而在自由意志观中陷入了自败悖论,但在引进了善恶好坏的价值内容之后,却又自发地承认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两位一体。凭借后面这个洞见,他不仅揭示了“正当和不正当”作为自由选择的评判标准的基本功能,而且触及了“正当”与“权益”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提供了把他的两部代表作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潜在契机。

关键词:洛克; 自由意志; 必然; 选择; 正当; 权益

中国分类号:B561.24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洛克的哲学代表作《人类理解论》是以探讨“观念认知”作为主要内容的,因而这与他的政治学代表作《政府论》以探讨“自由权益”作为主要内容大为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在这部巨著里用了篇幅最长的一章(第21章)讨论了自由意志和正当选择的问题,而且花了很大的功夫对这一章反复展开修订,甚至还专门写下了几段话来彰显自己做出的实质性改动。① 从这个视角看,可以说洛克自己也很想将这两部大致同时完成的代表作联结成一个整体。本文试图从元价值学的视角出发,批判性地考察他在“正当(right)选择”与“自由权益(rights)”之间建立哲理关联的理论努力的成败得失。

一、 自由意志观的内在悖论

洛克有关正当选择的看法是从《人类理解论》有关“意志”和“自由”的讨论那里直接衍生出来的,而这种话语背景也是他的正当选择观能够进一步与自由权益观形成逻辑关联的潜在前提。但不幸的是,洛克的自由意志观虽然包含了某些深刻的洞见,却同时又陷入了种种自败的悖论,结果对他试图把正当选择观与自由权益观联结起来的理论努力也产生了复杂纠结的影响效应。

洛克自由意志观的最严重悖论,集中体现在他由于恪守西方主流哲学中源远流长的关于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所引发的一系列自相矛盾上。

首先,洛克一方面认为意志是自由存在的必要条件,主张“没有意志就不会有自由”,“自由是指某种行为的存在或不存在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另一方面又凭借“意志是一种能力,自由乃是另一种能力”的荒唐理由,宣布“人在意志方面是不自由的……自由与意志彼此无关”,甚至还断言“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没有意义。② 显然,他在反复修改之后仍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些他几乎同时给出的概念界定和判断推理是一些在邏辑上无法同时成立的相反命题:如果说“自由是指某种行为的存在或不存在依赖于我们的意志”,我们怎么还有理由声称“人在意志方面是不自由的……自由与意志彼此无关”呢?

当然,洛克更不可能进一步察觉到,他的上述见解与他在《政府论》里论证“每个人对其生来就有的自由拥有平等权益”时阐发的下述见解也存在严重的断裂:人们拥有“在规则未作规定的一切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任何事情的自由”,这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从心所欲地处置自己的人身、行为、财产以及全部财富的自由,在此范围内不受别人专断意志的支配而自由地遵循自己的意志”。④ 事情很简单:如果说“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没有意义,“人有自由权益”的问题又从何谈起呢?如果说人们原本就没有“自由意志”,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怎么还会追求“自由权益”呢?就此而言,当洛克在《人类理解论》里主张“人在意志方面是不自由的”的时候,他可以说已经釜底抽薪地掏空了他在《政府论》里主张“每个人对其生来就有的自由拥有平等权益”的立论根基。

刘清平:正当选择与自由权益的哲理关联

其次,如同大多数站在“不兼容论”立场上的西方哲学家一样,洛克在论证“人的意志不自由”的时候,所诉诸的主要理据也是从古希腊起就已经确立的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意志受到必然的束缚就会陷入不自由”③ 。但问题在于,他在接下来将“善恶好坏”的价值内容引入讨论之后,却再一次陷入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不仅承认了意志本身就具有从心所欲地满足人们需要的自由特征,而且还明确主张这种追求自由的价值诉求遵循着趋善避恶的内在逻辑:“自由的目标在于实现我们选择的善。……全能的上帝也处在幸福这种必然性的支配之下;而有理智者越是受到这种必然性的支配,就越是接近无限的完美和幸福。……追求真正幸福的必然性构成了自由的基础。……如果我们在这种必然性的支配下恒常地追求幸福,那么这种必然性越大,我们也就越自由。”③换句话说,洛克在此似乎忘记了自己此前是怎样自觉地认同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的,结果未作任何解释就直接站到了相反的立场上,转而强调人们只有在“欲求幸福而厌恶苦难”这种“必然性”的支配下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甚至宣布“必然性越大也就越自由”。当然,更有反讽意味的是,这位西方哲学的大师级人物在对这一章做出了反复的修改后,依然未能意识到自己犯下的这种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以致没有反思一下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说“追求真正幸福的必然性构成了自由的基础”,我们怎么还有理由断言“意志受到必然的束缚就会陷入不自由”呢?

毋庸讳言,洛克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陷入的自相矛盾,势必也会影响到他在《政府论》里阐发的自由权益观。本来,倘若真的把哲学中的二元对立架构贯彻到底的话,他是很难在逻辑上一以贯之地坚持“每个人对其生来就有的自由拥有平等权益”的政治学立场的,因为这个命题本身不仅包含着涉及“每个人”的普遍性因素,而且还包含着涉及“生来就有”的必然性因素,以致可以说是以“一定如此”的“必然”方式,肯定了人人都有“从心所欲”的“自由”追求。更有甚者,倘若真的把这种二元对立架构贯彻到底的话,不仅洛克自己而且其他人针对自由权益做出的理论言说也将变得不可能了,因为鉴于理性思维的逻辑本性,人们对于某种纯属随机偶然而不包含任何必然因素的现象,最多也只能形成充满或然性的胡蒙乱猜,却无法展开具有“必然性”或“确定性”的判断推理,更不用说形成洛克特别看重的那种“明白清晰的观念”了。

幸运的是,洛克后来阐发的“追求真正幸福的必然性构成了自由的基础”的见解,虽然让他在《人类理解论》里陷入了难堪的逻辑矛盾,却同时也把他从上述自败的泥潭中拯救出来了。至少,只有基于自由与必然之间这种不可分离的两位一体,他在《政府论》里提出的“人的自然自由……只以自然法为准绳”“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展自由”④等重要命题才有可能找到哲理上的足够支撑。事实上,西方主流哲学强调的“自然法”尽管包含着这样那样的规范性扭曲,但毕竟还是从某个视角折射出了像“趋善避恶”“欲求幸福而厌恶苦难”这样内在必然的“人性逻辑”;因此,如果继续坚持“意志受到必然的束缚就会陷入不自由”这种子虚乌有的势不两立,洛克就很难在《政府论》里把“自然法”与“人的自然自由”合乎逻辑地统一起来了。

二、 诸善冲突下的开放性选择

洛克的正当选择观一方面延续了他的自由意志观的某些概念混淆和逻辑矛盾,另一方面又汲取了他有关自由与必然之间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两位一体的自发洞见;毫不奇怪,正是后面这一点,构成了能让我们把他的正当选择观与自由权益观内在联结起来的关键环节。

洛克在界定意志和自由的概念时都提到了“偏好”:一方面认为“意志”是人们用来启动或阻止、继续或结束身心行为的“偏好”能力;另一方面主张“自由”是人们按照心智的“偏好”和指导从事或不从事身心行为的能力。②③而他在从这两个原本高度重合的定义出发,有点反讽地论证意志与自由无关的时候,给出的另一个主要论据就是:意志只能严格遵循“趋善避恶”的必然性“偏好”(preference),却没法像自由那样做出“要么从事、要么不从事”某种行为的开放性“选择”(choice) 。②不难看出,如同他将意志与自由硬性割裂开来的做法一样,洛克在此将偏好与选择也硬性地割裂开来,依然受到了自由与必然二元对立架构的深重影响,似乎以为“一定如此,不可能不如此”的必然性偏好根本就不可能为“想要怎样就怎样,不想怎样就不怎样”的开放性选择提供“随意任性”的自由空间。

其实,一旦我们像洛克那样将善恶好坏的价值内容引进到了语境中,同样不难看出:“必然性的意志偏好怎么可能做出开放性的自由选择”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无解之谜。一方面,倘若单纯面对着善恶好坏的并立共存,人们的自由意志实际上既用不着也不可能做出开放性的取舍选择,因为它自身“想要怎样就怎样,不想怎样就不怎样”的随意任性,一定是促使人們别无选择地趋善避恶,却不会背道而驰地趋恶避善。举例来说,在明知摆在面前的一杯是美酒、另一杯是毒药的情况下,谁都不会在两者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而只会按照人性的逻辑,直截了当地端起自己喜欢的美酒却远离自己厌恶的毒药,所谓的“没的选”。另一方面,当若干种好东西摆在面前却又没法同时实现的时候,这种“诸善冲突而不可兼得”的纠结局面反倒会逼着人们基于自由意志做出取此舍彼的本真选择:既然你不可能将所有的可欲之善全部拿下,如果你不是按照自己的偏爱喜好选取其中的某一种好东西却放弃另外的好东西,而是像布里丹的驴子那样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最终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得不到了吗?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类“有得必有失”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觉得自己面临的“选择”是“艰难”的,因为他们只有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尤其在二者的重要意义不差上下的时候,这种选择的艰难程度更是会大大增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拥有趋善避恶的“必然性”偏好的自由意志,在诸善冲突中往往会以不得不的“强制性”方式,展开要么这样、要么那样的“开放性”选择。

洛克在这方面的深刻之处表现在:虽然深受二元对立架构的扭曲性影响,他在引进了善恶好坏的价值内容后,却不仅注意到了诸善冲突的现象,指出“我们不可能同时享受到所有的善,因为它们会相互排斥”,而且还试图从这个角度探究人们如何展开开放性选择的问题,认为在同时受到各种欲望纷扰的情况下,人的意志肯定“不会趋于它认为无法实现的东西”,否则就等于“有意把自己的精力白白浪费了”。③遗憾的是,他没有由此出发深入考察“意志”与他特别强调的“能力”之间形成的语义上和哲理上的双重关联:面对几个你统统都“想要”(will)却又无法兼得的好东西,你“能够”(can,有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哪一个,并且达成相应的行为自由呢?从这里看,自由本身虽然不像洛克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在意志之外独立存在的“能力”,而只是意志内在固有的从心所欲的诉求特征,却也不是与能力完全无关的,因为能力如何的确会影响到人们通过从事行为最终达成的自由状态,诸如他自己提到的一个人“能不能”向上或向下跳20米之类。不仅如此。在人们有“能力”同时实现若干好东西的情况下,诸善冲突还会在这种“想要—能够”的基础上,再向人们提出“可以”(may)或“应当”(ought to)获得哪一个好东西的问题。举例来说,虽然我的收入使我有足够的能力购买香烟,吸烟与健康之间的张力矛盾却会向我提出另一个更严峻的挑战:我是不是“可以”冒着健康受损的风险,将我“能够”达成的这种“想要”付诸实施呢?还是我“应当”断然放弃我“能够”实现的“想要”抽烟的意欲愿望,以求维系我更“想要”达成的身体健康之善?下面我们会看到,开放性选择中的“正当还是不正当”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义务”“职责”等问题,正是因此才在诸善冲突的氛围中形成的。

尽管洛克并没有从这个角度深入分析他的母语中上述几个“意态”助动词之间的语义绵延和哲理关联,但他有关自由与必然两位一体的自发洞见,还是引导着他进一步去考察人们在开放性选择中所遵循的“取主舍次”的必然逻辑:面对着“既能够这样,也能够那样”的诸善冲突,人们总是会通过自己的权衡比较,评判“各种善的比例”,尤其是弄清楚“哪一种不安最严重”,然后再按照这种重要程度(严重程度)的排列次序,优先去除那些“最切要最紧迫的不安”——值得一提的是,洛克在这些将“不安”与“痛苦”“不快”等同起来的论述里,已经流露出了主张“避恶优先于趋善”的哲理意向。 也是基于这种取主舍次的人性逻辑的支配效应,洛克指出,虽然“所有的善都是一般意义上欲望的固有对象”,它们却不见得都能直接构成人们的行为动机,因为“只有被人们认为构成了幸福必要部分的善才能打动他们”,促使他们首先将获得这类必要的善作为当务之急(“应当”履行的“义务”)付诸实施——用洛克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果一个人选取了这个目的却舍弃了其他目的,就表明他认为这个目的才是更好的,因此愿意达成它而不是其他目的。”③

严格说来,洛克在《人类理解论》里花了不少篇幅讨论的“人格同一性(我是谁)”的问题,也只有还原到这种基于自由意志的自決选择那里,才能在元价值学层面上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最终会形成怎样的身份认同),归根结底取决于他在人生在世的种种冲突中,究竟把哪一种可欲之善当成了最重要的好东西(也就是对于“幸福”来说不可或缺的终极之善),以致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也要确保它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洛克在这方面还讨论了一些具体的案例,诸如:好学之人总是把求知欲看得比食欲更重要,饕餮之徒却更倾向于把食欲凌驾于求知欲之上,等等;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通过在诸善冲突中展开的开放性自决选择,人们才会基于各自的自由意志形成彼此有别的身份认同,最终成为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不同个体。

虽然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起,一些西方哲学家就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两善相权取其重,两恶相权取其轻”的选择问题,但像洛克这样不仅依据自由与必然两位一体的自发洞见,把它嵌入到了有关意志和自由的语境中,而且能够结合诸善冲突的背景将其概括为“取主舍次”的人性逻辑,甚至还触及了“避恶优先于趋善”的深刻道理,应该说还是颇为罕见、难能可贵的。

三、 自决选择的正当底线

主要是基于在两位一体的自发架构中指认的趋善避恶和取主舍次的必然逻辑,洛克在考察开放性选择的问题时进一步探讨了正当和不正当(wrong,错误)的评判标准,从而凭借这种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在他的两部代表作之间搭起了一座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清晰意识到的联结桥梁。

洛克是在把善恶好坏的价值内容引入到自由选择的语境后着手分析正当和不正当的评判标准的,因而可以说在起点上已经抓住了这个难题的要害:人们在价值评判中除了诉诸“善恶好坏”的基本标准之外,之所以还有必要诉诸“是非对错”这对与之紧密关联而又微妙有别的基本标准,关键就在于前者主要适用于善恶并立的简单情况,却不足以应对诸善冲突的纠结局面。如前所述,倘若单纯面对着你喜欢的美酒与你讨厌的毒药,你只要凭借善恶好坏的评判标准分辨它们,然后再遵循趋善避恶的人性逻辑就足够了。可是,如果面对的是你都喜欢的美味佳肴与真理知识之间不可兼得的抵触冲突,你单靠善恶好坏的评判标准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它们对你来说都是值得意欲之善),而必须进一步求助于正当还是不正当的评判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你怎样做出取舍选择才可以在所谓“善恶交织的悖论性结构”中,让你在防止不可接受的严重之恶的前提下,确保实现对于你的幸福来说不可或缺的必要之善,从而使你觉得自己做“对”了呢?不然的话,假如你的取舍选择虽然让你获得了不太重要的可欲之善、避免了不太严重的可厌之恶,但同时又让你遭受了不可接受的严重之恶,缺失了不可或缺的必要之善,你肯定就会认为自己做“错”了。 比方说,倘若你在一段时间内沉溺于大吃大喝,却荒废了你本来很看重的学术研究,你就会在痛苦后悔中觉得自己这种为了满足食欲而放弃求知欲的取舍选择是“误入”了歧途,没有履行把学术研究放在第一位的“应尽义务”。

洛克当然没有围绕上述机制展开细致的分析,尤其未能自觉意识到“善恶交织的悖论性结构”在诸善冲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时甚至还主张“较小的痛苦也像较大的快乐一样具有善的特征”,从而流露出了混淆善恶的相对主义倾向。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在一系列模糊混乱的论述中还是依据取主舍次的必然逻辑,为人们的自决选择划出了一道相对清晰的“正当”底线。他反复指出:如果人们在选择过程中能够针对各种善恶价值的重要程度展开“自由”的探究考察,凭借不带偏颇的理性智慧,控制压抑那些虽然强烈却并非必要的欲望情感,从而明白了自己追求真正幸福的应尽职责,最终就会做出趋于“伟大而重要之善”的“正当”选择——换言之,只有当人们在冲突中通过权衡比较,在取此舍彼中确保了实现幸福的必要之善,避免了“最切要最紧迫的不安”给自己带来的不可接受的严重损害,他们的自决选择才是正当的。更深刻的是,洛克还在两位一体的自发结构中进一步强调:这种遵循取主舍次的人性逻辑展开的自决选择不仅不会限制人们的自由,相反还会加强人们的自由,所以才有资格构成他所说的作为“所有自由的来源”的“自由意志”(尽管在二元对立架构的积淀性影响下,他仍然有保留地认为这个称呼不太合适)。相比之下,倘若人们不善于运用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在本来应该冷静地进行权衡比较的时候却急躁鲁莽、仓促行事,从而由于愚昧或忽略的缘故对于当下或未来的各种好坏价值的重要意义做出了错误的辨析评判,特别是把必要之善误解成了非必要之善,把非必要之善误解成了必要之善,那他们就会在追求幸福的努力中做出“不正当”的选择,以致像疯子或酒鬼那样“自由地做傻事”,结果为了微不足道的暂时享受,放弃了真正重要的长远幸福,最终让自己蒙羞受难,经历奴役,遭到不可接受的严重损害,作为自己未能履行应尽的义务理应受到的惩罚。事实上,洛克在自由与必然两位一体的自发结构中围绕“自主责任”给出的下面这段简短的说明,远比两百多年后严厉批评他的伯林在二元对立架构中展开的长篇论辩更有说服力:“如果一个人因为忽略或滥用了自己趋于真正幸福的自由而受到了误导,由此产生的恶果就理应归咎于他自己的选择不当。”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尽管所谓的“元伦理学”要到20世纪才在西方学界正式出现,尽管洛克时不时地也会将自己的规范性立场(包括推崇理性而贬低欲情的规范性立场)置换进去,他在17世纪却已经能够从某种自发的元价值学视角出发,具体分析人们在随意任性地追求自由的时候是怎样地遵循趋善避恶、取主舍次的必然逻辑,围绕各种相互冲突的善恶好坏的重要意义展开评判辨析、权衡比较,从而做出正当或不正当的自决选择,并且应当为此承担自主责任的内在机制。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洛克这些主要从实然性描述(而不是应然性诉求)入手的理论努力,不仅是米塞斯提出所谓“行为逻辑学”之前西方学界试图探寻人性逻辑的必然法则的罕见体现,而且还从某个视角揭示了西方主流哲学迄今依然未能厘清的“是非对错”这对有别于“善恶好坏”的价值评判基准的独特内涵:“正当”的行为就是选取了必要之善而舍弃了非必要之善的自由选择,“不正当”的行为则是选取了非必要之善却舍弃了必要之善的自由选择。至于洛克在《人类理解论》的最后一章里指出的像伦理学这样的“实践之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的思辨和真理的知识,而是在于正当和合乎正当的行为”,更是慧眼独具地察觉到了许多西方学者到现在还经常混为一谈的“正确”与“正当”之间的微妙差异:“正确”主要是指人们的“认知评判”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正当”主要是指人们的“价值诉求”符合自己的应尽义务;所以,两者虽然紧密关联、相互影响,却毕竟位于两个截然有别的维度之上——也就是洛克之后休谟才自觉指出的“是(事实)”与“应当(价值)”的不同维度之上。

正是憑借这些自发的原创性贡献,洛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自由意志观与自由权益观之间的逻辑断裂,将他的正当选择观与自由权益观潜在地联结起来了。本来,只要反思一下英语中“right”(正当)和“rights”(权益)之间显而易见的词源学关联,我们很容易从元价值学视角出发,为洛克的两部代表作搭起一座由此及彼的哲理桥梁:如果说人们基于自由意志从事“正当”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在诸善冲突中确保实现自己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之善,防止自己的“不正当”取舍给自己造成不可接受的严重损害,那么,人们基于自由意志维护自己“权益”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在人际冲突中确保实现自己和他人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之善,防止自己和他人由于人与人之间“不正当”的“侵权”行为(wrong doing)而遭到不可接受的严重伤害。换言之,只要澄清了“正当”的首要功能在于防止人们在诸善冲突生成的悖论性结构里遭到不可接受之恶的严重损害,我们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发现“权益”的首要功能在于防止人们在人际冲突生成的悖论性结构里遭到不可接受之恶的严重伤害。

事实上,洛克不仅在《人类理解论》里指认了“不正当”的选择会给人们带来不可接受的严重损害,而且在《政府论》里强调“每个人对其生来就有的自由拥有平等权益”的时候,也反复主张“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并把各种违法犯罪的侵权行为界定成“违反正当理性规则的举动”,乃至在将“权益受到侵犯”与“自由遭到剥夺”都说成是对人们的“损害”的基础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抗拒这种损害的自卫权益”。这些论述可以说已经自发地展示了同样源于自由意志的“正当”与“权益”之间在人性逻辑和语义逻辑两方面的双重关联:当人们在人际冲突中追求各自的“自由”时,势必会对人际行为提出“正当”的诉求,以防止这些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可接受的严重伤害(诸如偷窃财产、侵犯人身、剥夺生命等),从而确保自己和他人在共同生活中追求各种可欲之善的自由“权益”。

令人惋惜的是,洛克自己并没有清晰地彰显“正当”与“权益”之间的这种哲理关联,因而最终也未能自觉地将自己的两部代表作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过,考虑到他毕竟是两百年前自由权益观的倡导者之一,我们其实没有什么理由苛责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功亏一篑。毋宁说,更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是:既然洛克的政治哲学早已潜在地蕴含着“正当”与“权益”的哲理关联,并且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理论深度,为什么两个世纪之后的当代西方学界对他的这些洞见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倒继续坚持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结果大大加剧了在洛克那里已然生成的自由意志与自由权益之间的逻辑断裂和自败悖论?说穿了,本文之所以批判性地考察洛克在《人类理解论》和《政府论》里阐发的自由意志观、正当选择观和自由权益观之间复杂纠结的张力关系,一个重要的目的正是试图通过分析他的积极贡献和理论失误,汲取西方主流学界在这个问题上的深刻教训,避免我们今天重蹈他们的覆辙。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Right Choice

and Rights to Freedom

- A Meta-axiological Analysis of Locke’s Political Philosophy

LIU Qing-ping

Fudan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 in Social Scien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lthough John Locke falls into some self-defeating paradoxes in his views about free-will due to insisting the dichotomy between freedom and necessity, he still acknowledges their direct unity after introducing the value contents of good and evil into his discussions. By virtue of this insight, he not only reveals the basic function of “rightness and wrongness” as the basic standard for free choice, but also touches upon the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rightness” and “rights”, so as to provide a potential junction to combine his two representative works.

Locke;free-will;necessity;choice;rightness;rights

作者:刘清平

第4篇:人生生命的哲理赏析

导语:面对死亡我知道当下如此重要,生命的实质就是当下。过去和未来让我懂得只有当下能够掌握,当下告诉我独特的美好的有了当下生命没有了界限,有了当下生命不再短暂,有了当下生命变的坚强。掌握当下,用心做好每一个当下,尽情享受每一个独特的当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生命的哲理句子,欢迎大家品读!

人生生命的哲理赏析

(一)

1、一个人想要幸福,就不能太聪明,也不能太傻,这种介于聪明与傻之间的状态叫做智慧。

人生哲理赏析---人,太聪明了让人防备,太傻了让人摆弄,都没办法获取真心。难得糊涂嘛。

2、用人之道:首用圣人,次用君子,宁用庸才,不用小人。

人生哲理赏析---是这样,人常说真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好人(小人)。

3、不想爱了就放手,不想讲了就闭嘴,不想恨了就释怀。

人生哲理赏析---一切都会过去的,事事不必太执着。

4、人是矛盾的动物,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是好的,当有了熊掌之后却觉得鱼更好。

人生哲理赏析---人不能太贪心,不可能什么都如愿。我看到过这样一段话“穷人想当富翁,富翁想长生不老,长生不老的人无限烦恼--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是关键。

5、所有负面的情绪和心态,对于你所不满的人和事情不起一点作用,而对于你自己和你的亲人友人起大作用。

人生哲理赏析---人要乐观一点,人一辈子很短暂,有时一转身就是尽头……

6、感觉不到痛苦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感觉不到幸福的婚姻不是真正的婚姻。

人生哲理赏析---爱情有时是一个可以一笑了之的段子,婚姻却是一本长篇小说,而幸福是一种领悟。

7、别在婚姻中老盯着别人的锅盖看,要知道,家家的锅底都是黑的。

人生哲理赏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确是这样的。

8、说真话的好处是你不必记得你曾经说过什么。

人生哲理赏析---通常一句谎言,要用十句甚至更多的谎言来解释。人不要活的那么辛苦。

9、山盟海誓是一种经常让高山和海洋领受尴尬的重量级承诺。

人生哲理赏析---不要轻易相信承诺,一句“拿着”胜过十句“我会给你的”。

10、时间是个可怕的东西。随着它的流逝,总有一些真相被永远的掩盖,也总有一些真相慢慢的被揭开。有时,不经意间,一些真相就来到你身边……

人生哲理赏析---无语……做任何是一定不要总抱侥幸心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也是真理。

11、咖啡的苦于甜,不在于怎么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人生哲理赏析---真正的痛苦是没有人替你分担,怎么走出阴影只有靠自己。

12、人是一生中只有5%是精彩的,也只有5%是痛苦的,其余90%都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5%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5%的痛苦,然后在90%的平淡中走完一生。

人生哲理赏析---人的一辈子真的要被10%控制吗?想开点、看开点,平平淡淡才是生活本身啊。

13、真正的爱情不是知道对方有多好才在一起,而是明知道对方有多不好还舍不得离开。

人生哲理赏析---爱一个人,不光要爱对方的优点,也要接受对方的缺点,人无完人。不离不弃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14、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就像左手和右手,即使不再相爱也会选择相守,因为放弃这么多年的感情需要很大的勇气。也许生命中会出现你爱的人,但最终那是过客,你还是会牵着你的左手或右手一直走下去……

人生哲理赏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初是誓言,后来是责任,再后来是习惯。

15、有的人你看了一辈子却忽视了一辈子,有的人你只看了一眼却影响了你的一生,有的人热情的为你而快乐却被你冷落,有的人让你拥有短暂的快乐却得到你思绪的连锁,有的人一相情愿了N年却被你拒绝了N年,有的人一个无心的表情却成了永恒的思念,这就是人生。

人生哲理赏析---之所以有不同类型的“有的人”,是因为他(她)进入你的视线的时间和环境不同。中欧有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环境子下进入你的视线的人才能进入你的内心。

16、不要因为寂寞爱错人,更不要因为爱错人而寂寞一生,尝试信任才能得到幸福。缘分是本书,翻的不经意会错过,读的太认真会泪流。

人生哲理赏析---缘分是冥冥中的安排,不可预知,也不可刻意追求。封面漂亮的书很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但值得品味和珍藏的不多;用心血去写书的人往往没有时间和金钱去做装潢。许多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枯燥无味,但平淡无奇却正是人生的一种。

17、女人会记得让她笑的男人,男人会记得让他哭的女人,可是女人总是留在让她哭的男人身边,男人却留在让他笑的女人身边。

人生哲理赏析---哭或者笑都是真情的流露。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笑比哭好。

18、忘记一个人为什么要一辈子?因为,你根本没有试着去忘记,而是一直在怀念,在期待,在做梦!

人生哲理赏析---忘不掉的,不能忘的,就让它在心里占据一个位置,但不要是全部。

19、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人生哲理赏析---应该珍惜的不仅是对方,还有自己的感情。对不珍惜你的人,不需要由他(她)说“对不起”,你要主动说“对不起”(拜拜!)

20、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

人生哲理赏析---不说出委屈就只能委屈自己;不放走不爱你的人就得不到你爱的人。

21、路的距离不代表心的距离,少有电话不代表少有牵挂,不常见面更不代表没有思念,忙碌的岁月也要珍惜这份关怀。

人生哲理赏析---牛郎和织女是美丽的神话。有时候平平淡淡的问候就是最真的情感流露。

22、我从不喜欢让别人看见我的眼泪,我宁可让别人觉得我快乐的没心没肺,也不愿让自己看起来委屈可怜。

人生哲理赏析---我不想带给别人压抑的心情,不想总去抱怨,因为没有人会同情和理解。

23、在你放弃的时候还必须负担更多的东西,包括你对所放弃的不言后悔。

人生哲理赏析---在不该放弃的时候放弃会后悔,在该放弃的时候不放弃也会后悔。做任何事都要付出成本的,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钱和时间,而是机会。

24、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补偿,有些东西永远无法补偿。

人生哲理赏析---在成长中成熟,在成熟中衰老。顺应自然,善待人生。

25、这一生的最爱,在下一世连一点痕迹也不会留下。爱着的人啊,好好握着她的手,下辈子,你的身边就不再是她了。到了来生,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爱过谁?

人生哲理赏析---要真诚的珍惜今生,不要憧憬来世,那是不存在的。珍惜眼前的人!

26、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你心中完美无暇,没有一丝缺憾,你渴望又害怕接近他,这不是“爱情”,而是“崇拜”。

人生哲理赏析---对于你崇拜的人,你只能做他的奴隶,不可能做他的爱人。

27、爱一个人不必非得跟他在一起,喜爱普罗旺斯也不见得一定要赤着脚板徜徉在薰衣草花田里。

人生哲理赏析---拉图只有一个,世人学不了,劝你也别学。爱是给与,是成全,不是占有和夺取。

28、分手后不能再成为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分手后也不能再成为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所以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人生哲理赏析---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胸怀。

29、人的眼泪代表善良,鬼的眼泪代表重生,天使的眼泪代表夭折的爱情。

人生哲理赏析---有的人是演员,有的人是鳄鱼。真正的泪水来自心底,眼睛只是一个出口。

30、许多事因为遥远而美丽,可以向往而去追求;许多事,因为美丽而遥远,只能无奈的一声叹息。

人生哲理赏析---不是因为遥远而放弃,只是因为放弃而遥远。

31、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我怕说了,我马上会死去;我不怕死,但我怕我死了,再没有人象我一样爱你。

人生哲理赏析---我不敢不爱你,因为我怕没有人会像我一样爱你;我不敢爱你,因为我怕你不会像我爱你一样地爱我。

32、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人生哲理赏析---真正留在心里的,从来不需要想起,因为永远也不会忘记。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真正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33、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人生哲理赏析---时间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吗,眼泪真的可以流尽吗?真正的伤悲无法用天来计算,它渗透在漫长的一生。

34、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人生哲理赏析---要控制环境,先控制自己。

35、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

人生哲理赏析---认真对待每一个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直到老死。

关于生命的人生名言

(二)

1、爱生命就是爱上帝。最困难而又最幸福的事,就是在自己遭受痛苦时,在遭受无辜的痛苦时,爱这个生命。

2、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

3、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

4、你不能延长生命,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5、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已;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6、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7、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8、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9、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0、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1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12、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13、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14、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15、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16、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17、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18、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

19、生命短暂,切不可猬琐偏狭。

20、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21、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22、生命是一去不复反返的!眼前保得了的切莫要放手;一放手,你就永远找不回来。

23、生命是珍贵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恶。

24、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

25、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26、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27、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28、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29、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30、喜爱人生的人绝不是失败者。

第5篇:有关生命的哲理语句

1、有人说,生命是儿时的无知,童时的天真,青年的成熟,中年的练达;有人说,生命是杨玉环手中的轻罗小扇,是昭君出塞的风沙,是貂禅口中的吕布,是西子坠湖时溅起的水花;有人说,生命是余晖衬夕阳、青松立峭壁;是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映白雪;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冷月狐歌的漂泊;有人说,生命是一种回声,你怎样对待它,它也就怎样回答你。

2、真诚地面对他人,真诚地面对自己,当真诚受到欺骗时,千万不要放弃真诚,真诚是阳光,是雨露,真诚才神圣。

3、珍惜拥有的生命,利用拥有的生命,奉献拥有的生命,你才知生命如此美丽。没有什么不平等,生命是一样的,只是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利用。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幸福;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财富;我们拥有了生命,就拥有了一切。

4、在生命之秋,什么或许多了几分苦涩的无奈和顺应天命的超然。我们追求心智的成熟。我们懂得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学会了淡然的心态面对生命中的成败。在日夜的忙碌中我们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每一次从失败中走出来,我们知道了重生的力量。我们同样追求一份责任,一份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学会了在奉献中索取,也在索取中奉献。那缓缓飘落的枫叶,染红了思念,也着色了追求。生命,因追求而精彩!

5、人创造奇迹往往是在瞬间的,但没有一个创造奇迹的人是依靠瞬间的。

6、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英国谚语

7、珍惜生命不仅仅是指的不放弃生命,不放弃生命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都是虚无和没有意义的。可是有了这个条件也不代表珍惜生命,借用惠特曼一句话: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我想这样就足够了,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对命运束手无策;不做生命的奴隶就不会颓废地生活。

8、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精英能通过。——米歇潘

9、生命就这样随风而逝。失去生命,又怎么可能去言说感情的美好,自由的可贵呢?失去了生命,一切愿望将成为梦中的泡影。失去了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善待生命。

10、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11、在灾难面前,生命更是显得脆弱与短暂。舍弃这交通问题,让我们抛弃那份悲伤的眼泪,让所有的的人展开应有的笑脸,让我们在幸福安康的家园中快乐成长,让生命之花在人生中永远绽放。

12、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13、生命好比过客,它带走的不过是逝去的记忆。当我们停留在生命的那一瞬间,那些逝去的记忆将带我们回到降生的瞬间,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那记忆的闸门会马上打开,等待生命去品味它的记忆!生命追寻着他的梦想,去他想去的地方。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感受生命,珍爱生命,让生命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永不凋谢!

14、再平凡的生命也会闪耀发光,实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不是只有伟大健全的生命才能够实现理想,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绽放,夺目的一天。我们或许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盼来成功的一天,但是在换来成功的那一刻我们展现出了生命的壮丽。其实,奋斗所换来的最终的结果往往证实了我们的行动所实现的人生的价值。所以,在梦想绽放,奇迹出现的那一刻,恰恰展现了生命的壮丽。所以,这也是生命之美,美在她的壮丽与辉煌。

15、那是一条生命之河,有一天我会过去,而我逝去的亲人,将永远不会越过那条河,回到我的身边。

16、在你留意生命、珍惜生命的旅程中,你会发现,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时,往往会展现出一些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你就会更明白,只有抱着一颗常人的平常之心,去看待生命,去珍惜生命,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17、珍惜拥有的生命,让生命散发美丽的光芒,当我们与生命告别时,回想生命,你就可以说——我无愧此生,我的生命是美丽的、值得的。

18、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19、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把你打倒,只要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20、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

21、生命会前行在历史的脉络上,沿途拾起一枝一叶,留待回忆,世界的存在会清晰而具体;生命会走进时间的大门,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那捆记忆的柴火那么静静地躺在地上,等生命去抽取沿途拾来的枝枝叶叶,在夕阳的指尖静静回忆。

22、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23、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上帝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

24、有时候觉得生命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需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都需要调整步伐,追赶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生命路上的那一串串自己的脚印,与他人一比,或许弯得人心颤,浅得人心酸,或许会迷惘,或许会生出丝丝的愁怅。

25、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26、人生包含着一天,一天象征着一生。——谚语

27、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有的生命来自于苦难,比如:人类的生命——是在母亲的痛苦中诞生,正是对生命的未来有着美丽的憧憬,所以,这种痛苦的信息卡常常被某种甜蜜充值了,因此,生命来自于无私,来自于伟大。

28、有时竟会感受到音乐也有生命。音乐家把生命融入了音乐,给世界增加了旋律;科学家把生命献给了科学,给世界增加了更多的知识和方便;教育家把生命献给了教育,给后代人寻找光明的出路……他们都活得有价值,过得充实。当撒手人间时,便是坦坦荡荡。也许这是生命赋予他们的使命!

29、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亦只得一次机会去做你所想做的事。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30、在生命之冬,我们追求生命的完整和超然,追求如茶般的淡然。片片茶叶,浮沉之间,展现人生百态。临窗独坐,我们有了过余的时间去呷一口清茶,看一片落叶,忆人生之路!

31、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32、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33、有关生命的哲理语句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

34、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也是唯一的,也是脆弱的。除了自己的生命之外,我们还要尊重与爱护他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爱护与尊重。所以我们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

35、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36、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37、生的开始是暗,死的终结是明。

38、经常看到客车上有行李架,却从没看过灵车上有行李架,要那么多身外之物干什么,人活着就要潇洒。

39、珍惜生命,珍惜家人,珍惜爱人,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自然,珍惜有生命的和维护生命的一切一切!生命不只是你自己的生命,它属于爱你和你爱的人,同样也属于我们的社会和全人类。所以为了善良的爱我们的人们,为了我们的社会,我们负起这最基本的责任吧!

40、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41、属于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交织着矛盾和痛苦,充满着求索和艰辛,遍布着荆棘和坎坷,这正如那不为人知、寂寞生长的野草,只有异常沉重的付出,才能换来无比丰硕的甜美。渺小与伟大、可悲与丰富、失意与重塑、挫折与幸运……只有珍爱生命,把握自己,才能抛弃渺小、可悲、失意和挫折,拥抱伟大、丰富、重塑和幸运。要知道,生命是这样的可贵,连小草也在不断挑战极限、完善自我

第6篇:哲理故事:面对生命的态度

有位太太请了个油漆匠到家里粉刷墙壁。

油漆匠一走进门,看到她的丈夫双目失明,顿时流露出怜悯的眼光。可是男主人一向开朗乐观,所以油漆匠在那里工作了几天,他们谈得很投机;油漆匠也从未提起男主人的缺憾。

工作完毕,油漆匠取出帐单,那位太太发现比谈妥的价钱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她问油漆匠:怎么少算这么多呢?

油漆匠回答说:我跟你先生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他对人生的态度,使我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算最坏。所以减去的那一部分,算是我对他表示一点谢意,因为他使我不会把工作看的太苦!

油漆匠对她丈夫的推崇,使她落泪,因为这位慷慨的油漆匠,自己只有一只手。

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抑或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到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轮子一般,使我们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态度来适应一切的环境。

毕竟,你的生活并非全数由生命所发生的事所决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对生命的态度,与你的心灵看待事情的态度来决定。

第7篇: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人生哲理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多了。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智者,他说:“智者,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了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没能找到我心中的阳光?”

智者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来说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就是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智者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智者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智者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对这些念念不忘,它们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人生不能负重前行。”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多了。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生命能承载很多的东西,有些东西很轻,而有些东西却很沉重。人都是在经历磨难之后才开始成熟,学会忍耐,学会坚强,懂得珍惜,懂得满足。当我们学会了这些之后,也就把磨难变成了智慧,忘记它曾带给我们的痛苦,人生的快乐便接踵而至。

第8篇: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哲理美

内容提要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这是十九篇无主名的抒情短诗,自它出现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崇高的评价。

动荡的时代,尖锐的矛盾,愁苦的生活,悲欢离合的社会现象,造就了概括而凝为人生的咏叹五言诗《十九首》。它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生命哲理美的深切感悟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十九首》既充满哲理的感悟又有着审美的境界。可以说,他们将诗意的审美设定,生命的超越思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这种诗意的丰富性没有融合着深刻的人类生命的哲学冥想,便会失却生命意识的深度,反过来说,如果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没有诗意的丰富性,便会失却其审美品性。因此,永恒与有限的矛盾,忧郁与欢乐的矛盾及来去亲疏的矛盾无不在哲理的深刻性和审美的丰富性上展开。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哲理化 审美意识 本然生命

回顾中国历史,魏晋无疑是最具动人魅力的时期,魏晋风度曾使无数士人仰慕不已。现代学者认为,魏晋风度诞生于人生最痛苦,但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和生活最艺术的氛围之中,它与春秋战国之诸子争鸣、晚清之文人狂狷一样,是文人精神存在的绽放。据此,有人便提出了有汉一代,诗坛十分沉寂的观点。我认为,这种观点虽不是完全错误,但其片面性不言而喻。与唐诗相比,《十九首》在数量上只不过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诗坛确实有点沉寂,但如果没有《十九首》中对于人生价值、意义和归宿的深刻反思,没有一种对群体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热忱体味,没有令后人仰慕的痛苦而能解脱、平和冲淡的绚烂诗意,那么,魏晋风度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汉一代,是由人的自觉向文学自觉过渡的萌芽期,响彻于诗坛的是嘹亮的生命号角。

《十九首》中企图毁灭一种陈旧的生存方式而涤荡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它企图将人生诗化,而诗化的人生,是精神家园的复归,是思、情和诗的至境。这种诗化体现在诗人们对那种感性形象的歌咏中。“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从自然的角度看,人生是有限的,宇宙是永恒的,便有如何以有限去把握、超越无限,如何消释生命短促的悲伤问题。“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1 的哀叹尽管及其消沉。但不失为对当下生活的一种及时把握。“去者日已疏,来者日以亲”指向了人事代谢的流动性,从而针对这一“来”一“去”进行洞察这生命的无常。他们用全部的生命追求着,体验着,将人的生命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于平平淡淡之中将本然生命与意义价值结合起来,其实这正是哲学本体论的诗化。在有限与永恒、忧郁与欢乐,来去亲疏的对立中追求哲理与审美的统一,这是《十九首》中辩证的生命审美方式。下面我就从这三线二面上进行论述。

(一)

有限与永恒是与人类相伴而行的,自哲学诞生以来,超越有限,拥抱永恒就历来在形而上的领域对生命意义进行诗化的阐发。在中国文学史上,《十九首》则对生命的有限与永恒的丰富性和哲理性进行了集中的论述。

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有之,不同之处在于《十九首》把人生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突出,给人一种转瞬即逝之感。如《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想望,双阙百馀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开头四句,诗人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明白。诗人独立苍茫之中,俯仰兴怀,生于悬崖峭壁之上的是青青的古柏,它四季不凋,而山涧磊磊的丘石,则千秋不灭。它们无不显示出其永恒的生命力,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那么,短促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诗人在对照中写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有限。接下几句则因感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游戏宛与洛中,所见到的则是权贵豪门的那样一种富贵繁华的奢侈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但主人公内心未尝不“戚戚”,从“斗酒”、“驽马”句,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与其说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消忧,而忧的原因,则是由于生命的有限与短促,因此,诗中从开始提出的“生命无常,生命有限”写起,以下所写都是由这一命题而出。

痛苦的哀号,热烈的向往,对现世生命意义的执意追求,使诗人在龌龊的世界中企图守护生命的意义。诗人感到了身在其中的世界是“长衢罗夹巷,王候多第宅”的罪恶渊薮,感到自身的

2 存在和自己的能力限度,经历过人世的沧桑和自己失意落泊的困境之后,面对“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的永恒,诗人开始思索自己的生命,原来生命就象尘土一样随时可能被时间吹走,而生存则在永恒的宇宙面前显得支离破碎。而人的生存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产物,在人所具有的自然性命当中,恰恰无常、短暂、终不免一死是人生存的本来的面目,本然生命的真实,是短暂而有限的。然而,如果在有限的“不满百”的“生年”里能够实现凌云壮志,就不枉一生,但现实是残酷的,并不肯定人的价值意愿。在生命受到厄运、灾难的剥蚀后,只有诗可以救助破碎的人生,只有诗才有一种别样的生命价值真实,而别样的真实,无异说审美是生命意义真实的最高形式。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诗人如果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就不会来到“宛与洛”,因此,当人们循着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去追求政治功利性和道德完善时,总要牺牲作为人的弥足珍贵的富有个性的情感,从而避免不了深衷难抑的伤感、悲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显赫的功名也难以抵消对生命消蚀,年华逝去的悲叹。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既使“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也要“上下而求索”,他们于追求中体验,于体验中追求,以求把握生命的律动;在创造中追求“永恒”,以确认生命的本质力量。因此,走过过程,拓展有限,走向永恒,这是一个可能很遥远的期待。

在普遍的生命进程的长河中,人不过是一短暂的节庆。“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诗人用暴风和被暴风卷起的形象来形容人生短暂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如《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诗中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林,不禁悲从中来,便用了“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来写这种凄凉的景象。诗人一出门就遥望郭北墓 ,便可见他早就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因而当他望见白杨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于萧萧景象中反复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3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那样坚固,经不起风吹雨打。

岁去年来,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长生不老。 主人公对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正如弗洛格姆指出人“最基本的存在的二重性是生和死。我们必然要死亡,这一事实对人来说是不可更改的。人意识到这一事实,

<1>这种意识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的生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感的大颠簸,他们对于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才更为深刻。这类感叹和体验还有:

“人生非金石,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生存的意义,只是刹那的现在,除此而外,一切都不为人所拥有。”他还说,只有人,才是为了无限而造就的生命。人是一个有限的时空存在物,可是他却力求超越自己的局限而达于无限!人正是面对无限时感到自己的有限,自己的渺小。“人生非金石,岂能常寿考”诗人将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金石比较,更增加了面对宇宙永恒时生命有限的悲哀。他们追寻永恒的生命价值而抛弃意义的真实,应该说意义的真实抛弃了诗人。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有限与永恒也即如此,他们二者是相伴相生的,希腊人的有限的观念只意味着有限定,而限定则是永恒和完满的开始,而非对欠缺或对有限的终极性限定。从本质上讲,有限的人生之有限,是在人的永恒和人与人的关系局限之中出现的有限,而非人独自所有的有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局限,人身无所谓有限与否。对希腊人来说,有限是完满的开始,有限是永恒的起点,对永恒的追求,结果是确定了一个有限的世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短歌行》)“悲晨曦之易兮,感人生之常勤,同一尽于百年,何寡欢而愁殷”(陶渊明)以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这种对人生生命存在之短暂和困境的感叹来自于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刻性,其中体现出来的那种伤感和怅惘虽不是壮烈和崇高的,但是这种生命存在的自我意识所表达的对生命存在的忧伤同时更是热爱,又怎能说这不是美呢?又怎能说这不是对生命自由和真实的热情呼唤呢?生命的实质在于自由,在于真实,“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今日良宴会》)这是真性情与伪礼法专

4 制社会搏斗的悲剧,是人类争取生命真实的人生殉道者的呐喊,在一个全新的审美生命境界中,诗人获得了沉痛而悲壮的永久的生命。“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是处于**时代里人生共同的悲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问题在于客观现实无法避免这一共同的悲剧,也无法实现这一共同的愿望。悲哀使人感到生命的有限,而愿望的无法企达则是永恒的泯灭。永恒的自动成为时间性的,时间性的自然变成永恒的,延续时间,穷尽生命,除了凭本然生命证明人性外,没有意义可言;因而在时光的曲线之外,没有永恒。

(二)

在《十九首》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简易单一的感情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活动过程,希望和失望,欢乐和忧郁在这种对立的两极中持续不断地摆动。“今日良宴会,欢乐难俱陈”的热闹场面中,参与宴会的人却是一群“坎坷长苦辛”的失意之士;就在“乐酒今夕,君子维宴”时,因人生乐景无常目而终归于尽。生存本身对人类来说就是一场悲剧,欢乐只是暂时和相对的,然而人正是有了对生命价值的珍重,在有限的人生中认真生活,有所追求时才会转乐为悲,乐而悲生都给古代文人的文化心态以不断的冲击沉淀,使之具有时时无限生悲,不尽想想之可能。既然生命本来无常,王道和礼法都无法掩盖和勾销人的这一本然景况,人的性命的唯一意义就在于尽情享用性命本然的有限性和现世今生性,人应该追求的只能,也只应该是生命本然,以穷尽今生的生命欢乐。这样,诗人便由对生命无常的忧惧、醒悟到对性命本然的强烈依恋,“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2>加生命的密度”, 一切都聚向于享受本然生命,穷极性命之乐。如《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纵然你能活上百年,也只能为子孙怀忧百年,何况你还活不了百岁,偏偏想忧及“千岁”,岂非“愚者”?于是诗人便提出一个解脱的办法,劝人把夜晚的卧息时间,也都用来行乐。在诗中诗人所否定的是那种把人生有限的享乐,推延到遥远未来的哲学观,享乐就得“及时”,那能总等待来年,既然“生年不满百”那么”常怀千岁忧”又岂不是“爱惜费”的“愚者”?“为乐当及时”是诗人企图在绝望的整体的世界意义的期待中重构生命,如果不是在绝望的同时力图消除绝望感,在痛

5 苦的同时祈求抹去痛苦的创痕,生命就没有出路。“今朝有酒今朝醉”从积极的人生态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在表现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时,同时也以一种艺术和审美的方式隐喻地再现了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如《驱车上东门》(见前)

主人公对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那么将得出什么结论呢?结论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他们的经济生活是困顿而艰苦的,可是他们却说出了“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东城高且长》)这类快意当前的豪语。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来申”与其说是游子未将心中之苦倾诉出来,不如说因压抑的悲哀而“难俱陈”,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所谓“欢乐”只是“贫贱”的人们在“长苦辛”的生活中寻找暂时的乐趣而已,谁料“借酒浇愁愁更愁”、“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在酒中愈加纯粹。而中国文人的饮酒情结则无不具有其双重性,醒者为醒而遮蔽醉者为醉而敞亮。因为他要以常醉不醉的方式向混浊的现实社会表示兀傲的态度,在醉中忘却人世间的所有烦恼,在醉中建立一个属于自我的世界,在醉中幻筑一种想像的真实存在的时空,亦在醉中思索人生的况味。况且失志,君子意志就会走向非政治性的情案思慕,耕读之乐,相逢契阔,闺情欢娱,补偿了君子意志的政治创伤,在黑暗的社会中,饮酒、诗歌反而成为诗人的养料,供他们吟咏自慰。现实没有出路,他们企图在生命中超越生命,因而审美的人归依了本然生物性的原生命,也就审美地超越了生命。

《十九首》中关于客中及时行乐的生活的叙写,往往在深微的叹息中发散出一种强烈的生命真实的美学意用蕴;当我们读到“思还故闾里,欲归道无因”(《去者日已疏》)。“客中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这类句子的时候,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很明显,乡土的眷恋怀思已经冲淡了富贵功名的思想;真实生活的向往,同样也赫赫地唱出了明朗而深沉的人生调子,因“遥望郭北墓”而感到死亡的威胁,就会更热爱有限的生年。生命不能延长,现实的见闻,打破“服食求仙”的妄想;所以他们追求本然的生命,而生命的本然则意味着生命意义的复归。把生命的意义转换成生命的本然,以生命的本然取代生命的意义,审美精神就产生了。审美自救论的前提是:“只要我们的生命活过就有意义,不论以哪种方式,而世界作为整体的意义则又无关紧要,因为世

<3>界作为整体本来就没有意义。”现实没有出路,只得陶醉于及

6 时行乐的心情,这正是一切失意的而又愿意生活下去的人们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斗酒本来是很“薄”的,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有聊以为“厚”,不以为“薄”,借酒浇愁,乐以忘忧。因为“生活是一种永恒的充满痛苦的运动和激情,是不幸的、痛苦的、支离破碎的,是令人颤栗而毫无意义的。”<4>

(三)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催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归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去者日已疏,来者日以亲”诗人以极为概括的语言写出了来去亲疏的关系,感发人心,带动了全篇。朱筠说:“茫茫宇宙,‘来’‘去’二字括之;攘攘人群,‘亲’‘疏’二字括之。去者自来,来者自去;今之来者,得与未去者相亲;后之来者,又与今之来者相亲;昔之去者,已与未去者相疏,今之去者,又与将来者相疏;日复一日,真如逝波。”(《古诗十九首说》)这种人生的感慨,多么沉痛而深刻。互为错综的两句,既是由因而果,也是相辅相成。人生,犹如匆匆过客,本来就很短促,更何况又是对于那一个深重灾难的年代呢?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代,原来自己已不熟悉他们。 按照这首诗的时间逻辑顺序来看,作者应该是先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然后再引起诗人对死亡之痛的描写,然而作者偏偏不这样写,而是在一开头就以雷霆万钧之笔,写下了这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的两句。作者将笔触指向了人事代谢的流动性,从而针对这一“来”一“去”进行关照反思。作者出了郭门之后,其所见所想,几乎无一不与一“去”一“来”,一生一死有关。埋葬死人的“古墓”也被平成了耕地,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人生,连同他们的坟墓,与时而俱逝,面对着这世积乱离的凄凉景象,不由引起了诗人更深的体会。既然看到和听到白杨为劲风所吹,他又如何不能深感白杨之“悲”而自伤身世?历来形容悲风,不是都突出其“萧萧”声么?为此,诗人沉浸到一种悲剧美的审美心态积淀之中深有感发,终于发出了惊呼之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可以说,墓前墓后的东西很多,而只归结到“白杨”,但写白杨也只是突出了“萧萧”,死人离开世界,是“去者日以疏”了,然而他们的悲哀却还响彻在诗人的耳际,这难道不是“来者日以亲”吗?一“疏”一“亲”对比,更具体地化为了白杨的萧萧声。而作为此时的游子又怎能

7 承受得住这“杀人”的“愁”呢?于是他将希望寄托于返回故乡,以期在乱离中享受团员之乐,然而,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又与自己不熟悉,这引起的创痛是欲归不得。这位凝神谛视丘坟,思索人生的诗人,其前途渺茫是可以想见的。

不仅如此,节序的迁移,时间的迅迈,对失意的倦客来说,是特别敏感的,表现在《十九首》里的,如: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 是就一天的昼夜来说的。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白鹭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 是就一年四季来说的。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 是就人的一生来说的。

这些关于时间的具体感受,汇集起来,自然回形成一个生命短暂,生死无常的完整概念。同时,《十九首》中描绘的景物,在持续着的繁茂状态中则永恒着持续的枯萎状态,季节本身的推移,沧海桑田的更替本身象征着人类变化之中,正是因为那一瞬间的短暂的时间便过渡性地形成变化推移的感觉,时间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升华。在《古诗十九首 》中,季节感-物化变迁-时间意识-抒情感觉的极为明晰地显示出来。如《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是春天的景象。东风是和暧的,在东风吹拂下的百草,正是春天活力的象征,这是多么富于欣欣向荣的诗意!可是诗人并没有这样的感觉,相反地他却因此而想起了已经逝去的秋冬。他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着眼,触动着新旧推排,“四顾何茫茫”的人生悲哀。于是就在“东风”和“百草”之间着一“摇”字,这样一来,春天的繁荣就变成秋冬的萧索了。吴淇日:“宋玉悲秋,秋固悲也。此诗一反艳阳天气,衰飒如秋,其力真堪与造物争衡,焉得不移人之情?‘四顾何茫茫’正是描写‘天故物’光景,‘天故物’正从‘东风’句逼出。盖草经春来,便是新物;彼去年者,尽为故物矣。草为东

8 风所摇,新者日新,则故者日故,时光如此,人焉得不老!老焉得不速!”(《选诗定论》)这首诗从客观景物的更新,联系到人生寿命的短暂,因而发出了“立身苦不早”的沉沦失意的慨叹。诗人将其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自觉地灌注到一切客观景物,因而给景物涂上了一层暗淡凄凉的气氛,这类句子还有:

白杨何萧萧萧萧,松柏夹广路(《驱车上东门》)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 回风动地起,秋草萎已绿 (《东城高且长》)

不过这些都以秋冬景物为背景。因此,与这些是相类似的是,都从写景到抒情,用及为质朴的语言概括出人生最深切的体验:人生非金石

四季的循环往复,季节的经常推移,这种客观的事实,同时也是人类生命的本然状态。可见《十九首》的时间意识与其说是循环性的,还不如说是经过性的,享有盛名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庭之《代悲白头翁》)“恐怕就是那种最纯粹化,原理化的表现。”<5>一般说来,“时间”的存在的确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无疑也成为历来各种情感与观念的契机。中国古典诗歌所表现的时间意识,正是由于其显著的经过性与一次性中,进而得以成为持续抒情的源泉。

在宇宙、社会和人的具体生命存在之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性时间结构之中,从人的生命存在自身的自觉意识来确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与从人的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来确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深刻认识。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是脆弱的,若能使这种短暂和脆弱的生命变得完整,若能使匆匆的生命获得永恒,同样也就实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他们正是在这种矛盾关系的张力中来认识人的生命存在和确定人的生命的价值的。他们从人的时间性结构中去理解和领悟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但在这种直接性理解和领悟又以审美化的方式在超越中再现了具体生命的存在。

(四)

综上所述,《十九首》以哲理的深刻性和审美的丰富性证明着“人类有史以来无数的经验晓喻的这样一个无须用语言陈述的知识命题和逻辑判断:死亡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有限时间的必然归宿,它是生命的终极。”<6>生命是永恒的追问,而死亡是永恒的沉默。在《十九首》中我们获得对生的领悟,它们不仅包含着创伤者的生命、爱与欢笑,也凝结着创作者从容面对死亡的心境。否定死亡,同时意味着创造一种生命的存在,在用诗歌反抗死亡的过程

9 中,诗人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冲动和生命意识。诗歌永远同人对生命、对永恒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在诗歌创造的审美体验中,诗人突破了有限与永恒,欢乐与忧郁的界限,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去亲疏的时空界限,诗歌成为诗人充实生命、拥有生命,以至与后来者分享生命的存在。使我们“从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不朽;以艺术文本的物化形式象征不朽;用想象力虚设生命永恒的艺术空间来满足不朽的欲望。”<7>

《十九首》以哲理化和审美化视角对人的生存和生命深切观照,从人的生存的观照中赋予饱满的生命以审美的意义,从短促的人生,多艰的世事,尤其是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中,整体把握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自然与人世,内心与外物,现象与本体,都是互摄互渗的,对立统一的。在我国先哲人眼里,任何由单一成分构成的事物都是缺乏生命力的,当然也是不美的,只有当它包含了对立的成分或采取了相反的态度时才是美的,有生命力的。《十九首》中永恒与有限、忧郁与欢乐,来亲疏的对立,使诗人从本体论的高度研究了人与宇宙自然,人与社会人生,人与自我本体之间的种种关系,审视了人与自身的本质和价值,敞亮了生命的美丽与苍白。

[注]:

<1> 弗洛格姆《人的境遇》载《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 <2> 王瑶:《中古文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3>黑塞《荒原狼》,41页 <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71页 <5>参阅《中国诗选

(三)唐诗》(社会思想社一九七二年,第二四五页至二四六页) <6>颜翔林《死亡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7>同上 参考文献 《文选》,萧统,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出版社 《古诗十九首集说赏析与研究》,张清钟,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诗化人生》,陈洪,河北大学出版社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上海三联书店

第9篇:人生哲理之生命虚空存在

消息来源湖北英才网

生命虚空存在

我们活着都在努力地追逐着幸福。可我们很多时候未必感觉幸福,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我觉得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感觉幸福就幸福,感觉忧伤就忧伤,知足而常乐。

这需要一种情怀和境界,和对欲望的深刻的理解。人生被欲望控制智着,欲望越高痛苦越大,有时丧失理智,而毁掉一生。人又不能没有欲望,有了欲望才会有追求的动力,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如何的把握这个度我想是很难。人生就是一种虚空的轮回。无论你有多少财富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健康才是财富。金钱在癌症面前一钱不值。我的欲望很简单,给我一块面包,让我活着,健康的去写作,我就已然觉得很幸福。我对物质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即使我很贫乏,但我的精神却很饱满。人生的虚无是以精神为填充。

有钱人未必幸福,没钱人未必不快乐。钱够花就好,因为贫穷是一种羞辱,所以人们讫讫的劳作。我愿意过一个百姓的生活,亲近自然,远离尔虞我诈。

我总在想,再好的轿车只是代步的工具,在高楼大厦只是栖身之所,骨灰盒才是你永久居住的场所。一切归于虚空。人类,其实很可悲,在空虚中倍感无聊,在无聊中又展开幻想的欲念,在幻念中做着一些无谓的的事情,让思想生出希望的翅膀,在幻梦中飞翔。直至猛然惊醒,再度跌入无为的空洞中。有谁会说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所谓幸福之说,就是一种虚假的自我满足,是安慰自我的一种表现。回顾生命的历程,谁会拥着幸福能快乐的走完一生。

而生活就像一幅油画,需要远看才会看出它的美。所以一切美的东西都是观望,走近后也就失去美感。而生活中的我们,总也期待着美好;当走进生活,看到的,做到的,感受中却不是想象中的美好。

生活在身边的亲人,在摩擦中相互关爱着,小心翼翼的珍惜着这份血缘之亲。或许在煎熬中衰败,意志颓废,亲不再亲,血不再溶于水,相互仇恨起来。

而当生命垂危之时,却又眷恋着平常相处的日子,懊悔当初不该疏远亲情,相互伤害。其实,这又有何用,一份真实的情意,不在乎是否同一血缘,而是在共同的生存中内心发出的真心的呵护,不去计较得失,这才是一份真正血溶于水的情缘。

很多时候,我们在弥留之际,都会感到遗憾,一生疏远了,亲情,友情和爱情,这都无关紧要,只是刹那的反思,这种思想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

假如我一无所有,请把我埋在春天里,笑对生死无常,本身就是一种真实的

消息来源湖北英才网

幸福,虚无是一天,充实是一天,痛苦是一天,快乐是一天;功名尘土,爱恨成空,活着注定宿命的过程,既然看破红尘的活着,已了无“牵挂”,为何不今个老百姓真高兴。

真可谓: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我们也只是过客;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正确面对拥有与空无、努力与顺从、快乐与痛苦、真情与假意,走好自己人生的旅程。所谓的幸福,就是瞬间的感觉,一种虚空的自我安慰而已。

我们何尝不思考生存价值。我们讫讫辛勤劳作为了什么?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然是社会存在。我们无法选择生,却可以选择如何活,不管你如何活,也要走完自己的一生。生存只是生命过程,四季轮回,生命延续,我们成了生命中的过客,一切归于自然与消亡。我们感动春夏秋冬,我们感慨花开花落,我们感激阳光的温暖,我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欢乐。我们知道生命的短暂,岁月的流长,而我们却是瞬间的永恒。

是的,生命伴随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我们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农人辛勤的汗水滋润着我们的生命,阳光每一天都从东方升起,送走了秋夜的寒凉,用它温暖的阳光无私奉献给人们。大地用她广阔胸怀包容着大地生灵。每当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着苍穹,一种无法回馈的感激从自己的心底汩汩流淌。我们应该带着感动和感恩的心态来对待人生。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人世间只是瞬间的永恒,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社会是健忘的,我们的离去只有亲人在意。我勤奋的写作,总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声音,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个思想,也许一种呐喊,也许是一个生活感悟。在离去的未来的岁月里,每当人们读起我的作品,就会想到曾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民族振兴时期,还有一个气质男人存在。我不想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离去,即使微弱的呐喊也要喊出真理。

秋天,真的一步一步的向我们走来,秋风腌制着季节的指间,艳阳媚着桂子的花香。秋日的阳光,依旧强烈地照射着,原野的绿色植物,充分地享用着阳光给予的生长能量,拔节展叶。青涩的柿子挂在枝头,果实渐渐趋于成熟。板栗树下,一颗颗板栗果实欢跳着从树上飞落在地。甘蔗浩浩荡荡地拉扯起青纱帐,甘蔗的味道,甜甜地,腻腻的,蔓延在空气中。闲不住的农人们,挥着镰刀,割下一年的最后希望。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希望的成果。是我们生命轮回的重要当口,短暂的秋天漫长的冬节。未来的日子正在向我们招手,感召着生命的力量。

坐在电脑前,点燃一支香烟,一缕青烟在眼前空间向上缭绕,当一支香烟燃尽它整个身体,剩下烟蒂的骨髓,一切将会烟飞灰灭。它默默地来,又无声的去,这岂不是生存空虚的写照。

消息来源湖北英才网

由此我想,人的生命花朵绽放,只是一季轮回花朵的美丽,为何不在温暖的季节里尽情的绽放。用我们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伤害,对一些善良,少一些索取,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让我们的人类的社会的人们都生活更美好。虽然生命的存在在虚空中轮回,我们用智慧和真诚填满情感空间。如果我们以这样心态,去面对你的亲人,去面对你的朋友,那么在你的人生将要结束的时候,就会少许遗憾。

在这秋寒的季节,写下这样清冷的文字,也许我们还要接受严寒考验。四季的轮回,给了我们夏暖冬寒的感觉,感受生命的酸甜苦辣,感受生命的艰辛与苦难。如果你选择了生活,就要与艰辛与苦难抗衡。在同大自然和人生的苦难作斗争中,体会生命虚空中的幸福与快乐。

祝愿人们生活的都比我好,也许我们还会在天堂所谓来世,再次坐下来共同探讨人生真谛。这只是一个虚无幻想,一切归于自然与消失。我不相信来世,也不会有来生,来世也不会有我,我也不会在来世存在,来世肯定与我无缘。来世只是我们虚幻的存在,它没有今生的真实。那只是人们留恋今生,希望永生的祈祷罢了。

假如我有来世,我愿意做个诗人,用人间最美好的语言赞美春天,歌颂那圣洁美好的纯真爱情。假如我有来世,我愿做一个富人,用我的财富去救助那些贫困善良的人们。我现在深刻的懂得,人世间没有来世,也没有来生,一切美好的愿望,都有待于今生的努力。

上一篇:电商活动策划流程下一篇:散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