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反思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的教学反思

以《老王》为例谈我的批注式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 要:本文论述了笔者采用批注式教学法教授杨绛女士的散文《老王》的具体实践及教学反思,认为批注式教学能促进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能让个性阅读得到回归;强调了实施批注式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个人解读文本和批注的能力、构建和谐课堂并做好指导工作,以真正实现批注式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语文阅读 批注 个性

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却在引导学生往“标准化”的方向前进,不仅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自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使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呈现趋同化现象并日益严重。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迫切呼唤个性阅读的回归。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中,编者在每篇文章的每一页上都设置了“对话栏”,《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的对话栏里有编者的点评示例,而《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对话栏是空白的。必修二教材《林黛玉进贾府》的“活动体验”里,也出现了清人脂砚斋以及现代作家王蒙对《红楼梦》人物评点的片段并设计了相应的练习。必修三的《离骚(节选)》也设置了“对话栏”。编者的意图很清楚,希望教师能引导学生采用评点的方式进行文本研习。由此我想到“批注”这种读书方法,也想到把“批注”带进语文教学,让个性阅读回归。

所谓批注,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等与文本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对话,并直接在文本上圈点勾画,写上阅读心得、感悟及困惑,留下自主阅读的思想轨迹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在教授杨绛女士的散文《老王》时,我安排两个课时,初次实践批注式教学法。

一、批注式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放羊式”批注

很多老师都否定“放羊式”的教学法,认为这是没有目标、没有组织的表现。但我认为,关在“羊圈”里的“羊”如果不放出来让它们自由寻找“食物”,它们又怎么会明白“寻找”过程的美妙与“寻找”方式的重要呢?作为批注教学的预习作业,我是这么要求的:《老王》是一篇大家很熟悉的课文,因为初中时候我们学过。那么现在,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再读《老王》,肯定会多了一些新的体验与感悟,请大家认真阅读《老王》,圈圈、点点、划划、写写,把阅读体会、感悟及困惑写在你的书上,留下只属于你的阅读痕迹!

(二)课堂交流,我的批注我做主

卢梭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在《老王》教学的第一课时,我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预习批注,交流、讨论。我负责记录每个发言学生的批注点及批注梗概。自由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发言,我如实记载。备课时我自己也对《老王》进行了批注阅读,我以为自己的批注已经比较细致全面了,但是没想到学生有更细的批注点和更独特的文句解读思维。很多学生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我也真正体会到“所有的文本的活力都是因为有了阅读者才被赋予的”这句话的含义。

(三)整合批注,归类展示做引导

学生对《老王》的批注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在记录下来的批注中挑选有意义的内容加以整合,归纳成五大方面,并附以精彩批注及学生姓名,在第二课时中展现给学生:

1.重点词语批注

如:“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中的“大约”,写出了某些人对老王的恶意中伤,也写出了老王精神上的不幸。

2.关键文句批注

如:“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其实对老王的关心是很不够的,这为下文作者的“愧怍”做了铺垫。

3.标点符号批注

如:“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为什么原文中“死了”没用引号而“没出息”用了引号呢?因为哥哥死了是客观事实,而两个侄儿究竟是不是真的没出息作者就不得而知了,也许这里的“没出息”仅仅是老王所谓的“没出息”,可见两个侄儿与老王之间关系很不好,从中更能看出老王的不幸。

4.修辞手法批注

如:“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本句采用拟物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质疑性批注

如:“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应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后者是更深的不幸?

上述五大类批注的呈现,既展示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及时肯定了相关学生所做的批注,鼓励了他们做批注的积极性;又让所有学生熟悉了阅读批注的基本角度,明确了阅读批注的切入点。

(四)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处理学生批注。

我把学生的批注分为无效批注、一般批注、有价值批注三大类。无效批注指不符合高中学生阅读要求的批注。一般批注指符合高中学生阅读要求但无特色的批注。有价值批注指见解深刻、角度独特的感想与理解及有探讨价值的质疑性批注等。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重点分享那些见解深刻、角度独特的感想与理解,集体讨论、探究那些有价值的质疑性批注,从而既扩大学生的思维广度,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批有所得,得有所感,感有所悟。最后再总结批注得失,去粗取精,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二次批注。

二、 批注式教学收获

1.批注,让个性阅读得到回归

批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与文本独特的心灵对话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想,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实现了“自主读书”和“个性感悟”的和谐统一。

2.批注,促进了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融合

批注本身就是一种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它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提升学生解读文本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所以,高中学生批注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三、 批注式教学反思

1.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意识。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前,再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讨论和质疑的过程。课堂只是起到调整学生学习方向和方式的作用,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一直保持对语文的激情,自由、自主地学习下去。“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终端不在教师的自我展示和倾情表演上,而在学生的知识内化和成长发展上。

2.教师需要提升个人解读文本和批注的能力

实施批注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对文字敏感、对文学热爱、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他还能理解文学之美,能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教师自己做的批注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批注如何操作和使用,更能激发学生做批注的兴趣。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是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向更好方向前进的不竭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批注式教学中担任着重要的示范性角色,教师需要不断地储备专业和评论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解读文本和批注的能力。

3.教师需要构建和谐课堂

批注式教学要以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因为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才会出现默契的、协调的关系,才能催生出宽松民主、融洽自由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在愉快的合作中实现批注教学的目标,展现学生的阅读个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耐心引导学生,善于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和肢体暗示把期望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批注,勇于展示自己的批注成果,乐于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个性批注。

4.教师需要做好指导工作

在实施批注式教学的初期,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零作为”,把舞台让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阅读本文时自由地批注。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粗放型和散漫型批注阶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作批注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生自由批注结束后语文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批注,及时鼓励和客观点评每一位学生所作的批注,然后挑选出作为范例的学生批注展示并重点评析,从而引导学生往高中语文教学追求的批注形式转化。这种形式可以称之为细致型和有效型批注,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批注类型。

总之,批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等与文本进行广泛、深入、全面的对话,更加主动地探究文本,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文本,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处处闪现智慧的灵光,个性飞扬、精彩纷呈!

作者:印春娟

第2篇:我的个人课题研究经历与反思

【摘要】本文从笔者的个人课题研究经历出发,以案例—反思的方式,针对盲从热点课题、研究与教学脱离、疏于系统建构、成果束之高阁、不善变通与聚力等个人课题研究中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从问题中提炼自己的课题、在分享中汲取团队的力量、从整体上构建研究的序列、在变通中寻求最优的方式、在主张中实现研究的价值等行之有效的对策,旨在进一步优化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关键词】个人课题上 经历 反思

一、什么是个人课题

个人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确立的小课题,它往往会用到一般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式的研究,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它服务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的反思、经验的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的教学实践。

个人课题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小——切入口都比较小、内容比较单一,二是活——课题自由选择,研究自主性强,三是快——研究时间短、收效快。

二、我的研究经历与反思

2006年,南京市教科所启动了个人课题项目申报、立项,并确定研究周期为1~2年,立项、结题,均需经专家组评审。研究期间,主持人需参加一次课题培训和提交三次过程性资料。笔者参与了每一期的个人课题研究,至今已是第九期。回顾这段研究经历,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从问题中提炼自己的课题

【经历1】2006年,南京市教科所启动教师个人课题申报、立项,我与其他教师一样都十分庆幸拥有了做课题主持人的机会。然而,个人课题立项是需要经过严格评审的,为了避免淘汰,我费尽心思地选题:请教英语学科专家们了解当下热门的研究话题;详尽了解每次市区教研活动的主题;密切关注杂志的研究专题,终于确定了我的第一个个人课题——《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可能是为了鼓励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的研究,这个课题竟成功立项了。一时间,我十分欣喜,但又觉得与日常教学关系不大,便从未有过行动。一年之后的一天,得知要提交结题论文,却怎么也想不起课题的名称,最后不得不去查阅学校的课题档案。之后的一周便开始闭门造车,一番百度搜索、复制粘贴之后,写出了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竟也获得三等奖,成功结题。

【反思】显而易见,当时我对个人课题的认识是肤浅的,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功利的;欣喜的是能够成为课题的主持人,看中的是立项、结题的证书。为了能够成功立项,什么热门研究什么,哪个前沿申报哪个;为了能够获得证书,百度搜索、复制粘贴,却根本未进行任何研究,甚至还忘记了课题名称。其实,相比较课题证书,研究实践才是个人课题的价值所在。一味盲从热点课题,极易导致假研究;相反,教学中的真问题能促使教师的真研究。由此,笔者认为,选题时可以这样做:

1.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研究课题一定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研究是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确定课题前,每位教师都要仔细地罗列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是确定课题的前提条件。

为此,笔者曾在所在区域的英语教师中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出了教师们目前最关注的10个问题:

(1)家庭作业如何设计更有效?

(2)英语课堂上如何提问更有效?

(3)怎样的课堂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4)如何有效地进行新知呈现、操练巩固与拓展运用?

(5)如何突破语法教学的困境?

(6)如何选择主题、确定视点,开展专业的课堂观察?

(7)如何命制一份高质量的考卷?

(8)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戏剧策略?

(9)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0)英语教学中如何涵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提炼属于自己的课题

教师发现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又如何将这些问题提炼为自己的课题呢?

首先,筛选问题中的“难题”。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轻松解决;还有些问题,只凭借经验是不能解决的,需要追根溯源、查阅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制定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显然,只有这样的“难题”才需要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其次,把脉问题的专业程度。仔细分析以上10个问题,不难发现这些问题有着明显的专业层次:问题1~4,最为草根、直接,难度较低,适合青年教师研究;问题5~8,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支撑,适合骨干或成熟型教师研究;问题9~10,最为前沿、抽象,难度较大,需要系统的专业理论做支撑,适合专家型教师研究。教师需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选择适合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最后,考虑自身的熟悉程度。课题涉及的内容应是自己比较熟悉的,研究需要的理论和实践资源,自己有一定的储备或者容易找到,这样研究起来不会感到十分困难。切忌跟风盲从,见别人搞啥就搞啥,离开自己经营的土壤,架空种植,不可能有收获。

(二)在分享中汲取团队的力量

【经历2】2008年,我在听课中注意到了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为了追求“高效”,教师等不及学生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的回答,直接越俎代庖;为了追求“甚解”,教师便喋喋不休,却舍不得给学生留丁点讨论的时间。尤其是在一次教研員听完我执教的公开课后,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立即确立了个人课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研究》,并迫不及待地开始实践研究。然而,这个研究很快便陷入了困境:第一,从未接触过观察量表,根本无从下手;第二,无法同时兼顾师生话语记录和时间的统计,经常顾此失彼,数据不够准确;第三,针对原始的师生话语记录和时间统计数据,不知如何分析。几次竭尽全力地尝试,均无功而返。

【反思】经历2中,我从听课的问题中提炼出了课题《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研究》,这无论从促进专业发展抑或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观察量表、无法准确地记录观察数据、不懂得如何分析原始的资料,陷入了困境。我作为一名普通英语教师,理论水平有限,又缺乏专家引领,相信这也是众多一线教师面对课题研究望而却步或无法深入的主要原因。那么,一线教师该如何突破这样的研究困境呢?笔者在多年的碰壁中,摸索出了以下两条路径:

1.发起团队式对话

课题研究会遇到诸多困境和疑惑,有些在个人的进一步实践与反思中能够迎刃而解,有些却无法独自攻破瓶颈,这时就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与智慧。一个学科团队,不仅有着对学科教学的共同旨趣,更为重要的是因实践经验与专业层次的不同,使得每个成员看待问题有着独特的视角与体验。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借助各种平台,适时发起团队式对话,则十分有助于充分地梳理、澄清研究中的疑惑,突破课题的瓶颈,从而使课题研究顺畅、深入地进行下去。

例如,针对以上经历2中出现的困境(如何设计课堂观察表?如何分析师生话语?),可以进行如下尝试:(1)在校本教研时,进行主题式发言。在充分阐述课题研究的困境和疑惑的情况下,引导英语组教师进行对话交流。(2)在市区级培训活动中,借助提问环节,与专家和学员进行对话与交流。(3)在区域小学英语学科教师博客、QQ群中,与同行进行对话与交流。(4)个人课题的主持人们相约在特定的时间,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情况的分享与交流。(笔者所在的小学每月第一周的周二晚6:00~8:00都会进行青年教师的个人课题分享交流会)

2.构建研究共同体

通过发起团队式对话,我们可以突破策略上的瓶颈、明晰研究的方向。但若要解决经历2中“无法同时兼顾师生话语记录和时间的统计,经常顾此失彼,数据不够准确”的问题,则需要构建研究共同体。

我们可与有着类似课题或相同研究诉求的研究者结成同盟,共同参与研究实践、及时交流研究进展、共同分享研究的数据和成果。如何建构呢?有以下两种方式:(1)通过学校教科室、区域学科博客、QQ群,寻求、联络拥有相同或类似课题的主持人,结成课题研究的共同体。(2)通过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效、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等方式,触发群聚效应,促使一些教师自愿加入,形成课题研究的共同体。

(三)在变通中寻求最优的方式

个人课题研究的最大优势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研究的方式主要是行动研究,实现了研究主体的“草根化”。然而,由于教师的认识问题以及学校的评价机制与导向的偏差,常常导致课题“草根化”研究浅尝辄止、虎头蛇尾的现象。如果教师能仔细剖析、准确捕捉出现困境的真正缘由,并积极尝试在变通中寻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最优的融合方式,则必然能突破困境,焕发课题研究的生命力。

【经历3】2016年,因为班上有学生参加了市区的英语短剧大赛,我目睹了短剧排练前后学生在语言能力、学习兴趣、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可喜变化,深刻理解到了教育戏剧的巨大价值。于是,我迅速确立了个人课题《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并拟定以课外经典的英语绘本为剧本,每周一节课排练,每月展演一个短剧。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左右为难:一方面,我确实感受到了学生们在短剧排练的过程中彰显的绘声绘色的表达、惟妙惟肖的表演、乐此不疲的热情以及灵动迅捷的思维;另一方面,为了每周挤出一节课排练短剧,我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降低目标要求,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下滑。眼见着就要期末区统一抽测了,考砸了学校领导可要批评的,自己也没面子。

【反思】经历3中,我虽然意识到了此课题研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大意义,却因为担心期末抽测考不好领导会批评,而打起了退堂鼓。表面上看,是排练短剧导致学生成绩下滑和我的急功近利、“讨好”领导的思想,使课题研究陷入两难的局面。似乎进行课题研究与学生成绩下滑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只能选其一。

其实,仔细剖析便可发现,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每周额外占用了一节课时间,而内容却是课外的绘本,与教材完全无关。如果,我们变通进行课题研究的方式,即:不再使用课外教材和占用额外的课时,而是将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的环节、教材的不同板块中适机渗透教育戏剧的元素(诸如:借助戏剧策略Roll on the wall深刻理解故事教学中人物的特性;运用Still I mage、Spotlights等戏剧策略提升表演环节的实效;通过戏剧游戏Two truths,one lie丰富Warm up环节;尝试Ten Second Objects等游戏优化词汇教学),则不仅能够解决额外占用时间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切,经过笔者的后期实践,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从整体上构建研究的序列

【经历4】自南京市教科所启动个人课题项目起来,每期我都会申报。围绕个人课题开展实践研究,已成为我的教育行走方式。悉数这些课题,2006年的《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的研究》,2007年《小学英语课堂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研究》,2008年《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研究》,2009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2010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的研究》,2011年《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2012年《小学英语课内外阅读整合的研究》,2014年《小学英语课堂倾听状况的研究》,2016年《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回顾这些课题的研究经历,感受颇多。其中,《小学英语课内外阅读整合的研究》和《小学英语课堂师生话语研究》两个课题,收获颇多,也最为有趣,可刚做得有点眉目,却到了结题的时间,虽感意犹未尽,但也只好就此止步。最为痛苦的是《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策略研究》和《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两个课题的研究,前者无法驾驭、后者甚为无趣,却仍要硬着头皮死磕下去,心力交瘁且收效甚微。目前正在研究的《教育戲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让我有宛如挖到宝藏之感,不仅价值巨大,且学生喜欢,我亦享受。可转眼又到了结题的时间,我该怎么办呢?

【反思】从经历4中,我十年如一日般扎扎实实地进行“草根化”的研究。无论是“成果丰硕”还是“收效甚微”,不管是“极为享受”还是“心力交瘁”,笔者都在研究着。应该说,这样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十年的潜心研究,涉足九个领域,均有收获,却无一建树。于是,笔者有了这样的思考:为什么个人课题的研究一定要局限于一年或是两年呢?诚然,这是主管部门的要求,教师个人不得不遵照执行。但悉数当下教育界的巨匠、大师们,他们哪个不是在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作为一线教师来说,一两年的扎实研究,能够带来专业的提升,却很难在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因此,笔者认为一旦寻觅到了“价值巨大且师生享受”的个人课题,应予以坚守,并在透彻剖析、分解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整体建构出系列化的个人课题研究序列,进行滚动式研究。

例如:针对经历4中,我正在研究的课题《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尝试将课题内容分解,从而整体建构出我今后个人课题滚动式研究的序列:(1)《教育戏剧在译林版英语故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教育戏剧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教育戏剧在课外绘本教学中的应用研究》;(4)《如何运用戏剧教学法在英语社团中开展教学》。笔者相信,这样主题式、序列化的个人课题研究必然会帮助教师在相应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产生巨大影响,从而真正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

(五)在主张中实现研究的价值

【经历5】每次课题研究,我都会积累下相当的经验,也萌生过些许自己的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和经验往往是直观的、碎片的、粗糙的,我也懒得细细梳理与提炼,从来都是将它们一股脑儿塞到研究报告中,草草结题。课题结题证书一下来,我便会将本次课题研究的所有材料整理、收集,放置到文件盒中封存。时常有同事问及研究领域的话题,我总认为个人课题是自己一个人的,不愿过多地透露。偶尔有了叙述的冲动,却总觉得很难表达清楚,也只是支支吾吾,敷衍了事。有几次,听闻身边的同事,正在研究我好多年前研究的课题,且深度与成效均不及我,心理还有点扬扬得意。

【反思】经历5中,我不仅疏于从直观的经验和想法中提炼主张,且不愿与同事进行任何交流与分享,甚至用盒子将研究资料封存,导致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试问:这样的研究价值何在?就研究者而言,因未能提炼出自己的主张,优化教学实践、提升专业能力,自然力不从心。至于所在的群体,因无从分享到课题研究的任何成果,推广课题成果、扩大辐射效应,更是无从谈起。那么,该如何有效地物化研究成果、推广课题经验呢?笔者认为,可尝试以下策略:

1.提出自己的主张

作为课题研究者,在扎实研究的同时,一定要善于透析实践研究的本质,从直观的、碎片化經验和想法中,梳理和提炼出系统而凝练、有理且有据的教学主张,并积极尝试展示课、评课、主题沙龙、教学讲座、论文发表等多种途径提出自己的主张。

例如:就课题《教育戏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而言,笔者正在借助以下途径提出自己的主张:每周一次基于戏剧视角的评课、每月一次课题分享会主题发言、每学期一节戏剧教学展示课、每年发表一篇课题研究论文、进行一次戏剧教学专题讲座。

2.成为我们的主张

由于我的主张往往立足于教师个体对于教育的独到见解,依赖于教师个性化特点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不便于广泛移植,常常孤掌难鸣。因此,在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后,应积极尝试借助学科备课组、教研组、市区教研室、教科所、课题基地校、课题研究同盟校等平台,通过校本主题教研、市区学科教研、个人课题分享节、校际课题交流等活动,将“我”升级为“我们”,形成共同的教学主张,则必然能极大地促进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实现课题研究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宫文胜

第3篇:我的乡村教学之路

我是一个在乡村工作了32年的小学教师。今年教师节前一天,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湖南省郴州市政府举行的教师表彰会,还因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座。捧着少先队员献上的鲜花,胸前佩戴着“全国优秀教师”的大红花,在热烈的气氛中,接受市委领导们的颁奖。

我的心怦怦跳动,眼前的情景让我感到又紧张又兴奋。因为我是一名偏远乡村的小学教师,平时一年里难得有一次进城的机会,能在这样的场面中接受市领导的表彰,怎能不心潮澎湃啊!真是莫大的荣耀,自己多年付出的心血值得,我为自己感到自豪。在乡村小学执教的32年中,曾经几次调我进城,几次调我到条件好的地方任教,都没有动摇我执教乡村的决心。

30年如一日,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些事情,却得到了父老乡亲的好评,受到上级领导的赞誉。我确定自己的乡村教学之路走得对,走得自豪,走得成功。

在家乡教书 舍我其谁也

我的家乡位于莽莽南岭大山深处,湘粤交界处的宜章县东风乡。

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与乡亲们一起战天斗地。那年月,我饱尝了干农活的劳顿艰辛,也亲眼目睹了父老乡亲们因没文化而吃够的苦头。

记得1975年端午节前两天,正是稻田管理的农忙时节,我家隔壁的堂弟运德发现稻苗起了虫,情急之下买了3瓶农药去杀虫。他因为不识字,看不懂说明书,一味蛮干,结果配错农药剂量,浓度高出了几倍。喷药时又不带口罩面具,造成药物中毒,当场晕倒在田间。

多亏众乡亲立即送到乡医院抢救,才幸免一死。但用去医药费600多元,按当时的粮价来算,相当用去了2000多斤谷子,多可惜呀!有个医生问他:“为何不按说明书使用农药呢?”旁人告诉医生,他这个大汉吃了一字不识的亏。我听了此话,心里不是滋味,心想:这么高大能干的汉子,也因为没有文化而变得矮小了。

命运不公道,就是因为缺少了知识才活得糊里糊涂。这样的例子在家乡并不少见。1976年村里一家老两口养了两头大猪,两个猪贩子上门劝卖。

谈好价后,猪贩子心怀鬼胎,说了一大堆好话,口口声声不亏待老人家,还殷勤地递上一包香烟,又发烟,又点火,老人被“敬”得晕头转向。吩咐妻子抓花生、倒茶水招呼客人。结果过秤算斤两老人也不喊旁人到场了,完全相信了猪贩子,好声好气地送走了他们。

当晚隔壁邻居来和老人聊天,老人叫他算一算卖猪的斤数。算盘一响少了12斤,按价格3.8元一斤计算共少了45.6元。老人大吃一惊,立即把所有的钱拿出来叫邻居数一遍,结果又发现里面有5张100元的假币。

老人这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含辛茹苦的血汗钱,被猪贩子骗了545.6元,气得老两口死去活来。因为没有文化知识,才受人欺负啊!那时我虽然幼稚,刚刚接触社会,但社会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平时要么听说哪里的打工妹因没文化被骗子拐卖,要么听说哪里的打工仔因没文化拿最低的工资。

一个个例子让我充分意识到,一个地方没有文化知识,永远谈不上发展;一个村庄没有文化知识,永远改变不了贫穷的面貌;一个人没有文化知识,永远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那么,怎么样才能改变家乡的面貌呢?我冥思苦想好些日子,终于有了答案:要想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只有依靠教育,要让乡亲们靠知识脱贫致富。机会终于来了。

1977年,有两三条路摆在我面前:一条是县里招干,我是村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其他条件也合格,公社也准备推荐我去;另一条是村小正缺一名教师,我是最佳人选;还有……何去何从?我毅然选择了做教师。那时村里的条件很艰苦,教育落后,山外的教师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没有教师,村里的孩子读书怎么办?我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我不去教,谁去教?我带着这些思考答应了村干部当民办教师。

那年下半年,我便走进杨桐江村小,教一、二年级复式班。1985年,我的一个高中同学要我合伙去跑运输,说是把宜章出产的煤运往廣东可赚大钱,还说某某同学做这个都快成万元户了。跑运输的确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可不是我想要走的路,我谢绝了同学的好意,仍然心无旁骛地做我的民办教师。

我当时正带着小学毕业班,学生都快要考中学了,几十双眼睛望着我,我能走吗?爱人骂我吃错了药,黑眼睛看见了白银子都不动心。不过骂归骂,行动上却是十二分地支持我。这个一字不识的普通山村妇女,其实懂得我矢志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我这一干就是32年,有位湖南记者曾问我:“你对当年的选择后悔吗?”我笑着说:“它为是我无悔的选择!”

欲教得好书 必求泉一汪

我是“文革”时期的高中生,原本那点知识远远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自来水。”为了使自己有一汪流淌不尽的泉水,我坚持边教边学、未教先学。

时常提醒自己坚决不做那种只让学生学、自己却不学的教师。我从教之初,在村小教复式班。我有干劲,没经验。

我就晚上跑到十几里外的兄弟学校向老教师请教,终于掌握了复式班教学的方法。山里的孩子见识少、素质差,说话、答问都用方言,而我作为他们的老师,普通话发音也不准,为了搞好拼音识字教学,我先后向多位普通话讲得好的老师求教,用录音机把他们的声音录下来,自己一遍一遍地模仿,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从1984年开始,我就订阅教育专业性报刊,只要一到手,有好的章节就剪下来,或者抄下来。

看书、剪抄文章几乎是我天天要做的事。现在我剪抄的经验文章已粘贴了14个笔记本,还留存了一摞摞的教育杂志,积累各种资料档案50个。撰写教学论文累计1600篇,还有自制的幻灯片、录音磁带、各种卡片,等等。

这些成了我的教学资源库,一旦需要,顺手拈来。在自学与教学中,我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同事,平日里十分注意学习别人的经验。我坚持每周听一节课,每月写一篇教学体会。

凡是县里、市里举行教学比武,如果没有分到参加的名额,我就自费前去学习。记得2000年,市里举行电教作文示范课,我跑了好远的路去听课。课上我发现执教老师运用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广泛的习作素材,让学生有感而发,跃跃欲试。

回来后,我摸索着按此方法给学生上课很成功。根据自己的体会,我还写了一篇《运用电教手段、提供习作素材》的文章发在《湖南教育》上。每欲教得好书必求泉一汪我都要写下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学感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生活学习中管它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只要自己认为有启发的都用笔记下来。日积月累,在我的住房里墙上挂的、书桌摆的、箱子装的全是资料袋。这些成了我的宝贵财富,常常受益于此。

我的写作水平也大有长进,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上百篇。为了给自己“充电”,1994年,已是年近40岁的我,参加了成人高考,考取了郴州教育学院。3年的学习,我吃了许多苦。

可以说,我的大专文凭是在苦水中泡出来的。记得1995年我正带小学毕业班,又兼任学校教导主任,校长几次非常关心地对我说:“把毕业班带好啊,考出名气来,早日转了正。”当时我还是民办教师,工资待遇只有68元,还算高的。

每月要参加一次函授学习,交了培训费、书籍费、测试费等就所剩无几了。有一次到学院学习一个星期,我只带了60元钱,交了20元考试费,剩下40元不够一个晚上的住宿费,怎么办?我咬咬牙,厚着脸皮找到在学校就读的一名老乡,吃住都挤在他的学生宿舍里,伙食一天才4元,刚好够用。那次在回家的路途中,除了买车票的10元钱外,身上还剩4毛钱,连买瓶5毛钱的水都不够,只好忍着口渴。

不过也好,感谢天地,正是在这种窘困中,我3年里没有上过闹市,没有逛过街,一心看书学习,让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新。的确,在乡村小学执教,如果采用简单空洞的说教,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做教师那时起,我就不甘落后。

不管是学区举行教学比武,还是举行统一测试,我都排在前三名得奖。一旦没有得奖,心里就很不安稳。那时全乡有28个村小点,全都是民办教师任教,谁都不示弱。

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要从民办教师转为一名正式教师。这促使我平时不断对教学进行探索、钻研,渐渐地摸到了一些门道。我想,教师光自己有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巧妙地教给学生,那就等于“庙上的菩萨不显灵性”。

而教师要把自己懂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很不容易。我听过许多课,也参加过检查备课教案,发现有的老师备课抄教案,上课读教案,作业选着改,年年炒剩饭,天天吃老本;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教新课用旧法;教归教、学归学,越学越吃力,越教越艰难。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好的路径呢?1991年我与电教结缘,一头扎了进去。

为了上好电教课,我自费600元买录音机、幻灯片、磁带。有一次学区要我参加教学比武,中秋节那天为了赶制电教教具,忘记回家过节了,等晚上回到家,家里人很生气,说我是一条“懒虫”。挨骂的滋味不好受,我当场发誓,一定要在这次教学比武中得奖来慰劳家人。

皇天不负苦心人,那次我主讲的二年级听说训练课,获宜章县第一届电化教学研究课一等奖。我领了60元奖金,买了肉、鱼、豆腐慰劳家人。后来,我写的《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教学艺术》在《湖南电教》发表。

在我的带动下,我所在的台宵学校班班有幻灯机、银幕、窗帘,人人上电教课,有的老师在我的辅导下进步很快。因为我的电化教学出名,1994年我乡被评为郴州市综合电教示范乡。1996年,我新接了一个四年级班,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差,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

我采用电教方法改变教学方式。无论语文课还是作文课,我都依据教学内容自制幻灯片、录音带,课上得让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我的作文课总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客观事物作引子,用电教方式放映在银幕上,让学生耳目一新,有感而发。

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语文成绩合校率达到92%,优秀率达到34%,排到了同年级第一。于是,我又写了《用写实法教好农村小学生作文》,发表在《湖南教育》上。我指导学生写文章投稿,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一些学生的文章见诸报端,有的文章还获了奖。

用之而不尽 取之而不竭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在乡村小学当教师,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贫。当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建功立业的佳绩,只能在平常的点滴小事中尽一份诚心,献一份爱心,展现老师的亲合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说到爱心,我总是无微不至地对待学生。

班里有个学生叫蔡江平,父母双亡,与祖父母一起相依为命。因为家庭贫穷,小江平不愿欠钱读书,想辍学出去打工。我得知此事后,主动为小江平担保3个学期的学杂费,还为他买了不甘于人后闯自己的路学习用品,让他顺利地读完了小学。

有一次他发高烧,医生因没交钱不肯给他挂吊针,我立刻赶到医院为他付清了药费。然后我把他接回学校,煮了两个鸡蛋给他吃,他当时感动得泪流满面。2006年9月的一天下午,班里因搞课外活动推迟下课,18名学生没有饭吃,我叫妻子煮18个人的饭,分给学生们吃。

其中有两個平时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很受触动,恳切地对大家说:“谢老师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还不改,就不好意思了。”我抓住这个契机教育学生,很快转变了班里的学风。为了转变后进生,我把电教搬进了住房,办起了“家庭教育”。

我班有个学生蔡锋,向来调皮捣蛋,脑子聪明灵活,但是做事马虎、作业潦草。我特意制作医生怎样细心看病,司机怎样专心开车的幻灯片放给他看。他终于悟出了道理,使自己的行为大大改观。

事后我写的《运用电教开展听说训练,进行礼貌教育》在《电化教育》上发表。在我的家中随时备有3个茶壶,3个热水瓶,给学生倒茶送水成了我的习惯。无论哪位学生上门,我都会给他倒上一杯茶,我的这个举动潜移默化地感化教育着学生,让他们感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爱。

真情的传递,带给学生的是与老师的亲近和奋发向上的力量。多年来,我宁愿苦自己也要帮助学生,为学生垫付学杂费、药费不计其数。虽然我当了多年的民办教师,工资很低,自己也因患胃病经常吃药,手头拮据,可看到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因自己的资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看着他们写给我的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我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乡村教学无论怎样都是相对艰苦的,教师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以博爱和责任心,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塑造学生,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实现他们的理想价值,是教师的天职。正是这杆标尺,让我量下了32年来的乡村教学之路。

30多年来,我先后为学校上电教示范课38节。我的《巧用电教,开展教学“三乐”》获全国“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改革经验征文”二等奖,并多次获得县“教研教改”、“电化教育”、“校本教研”先进个人。1995年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县、市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了我的事迹。当年破格晋升小学高级教师。

施心中大爱 洒乡里柔情

教育家富兰克林说:“最能施惠于人的往往不是金钱和物质上的接济,而是那些平常事务中的亲切的态度,欢悦的谈话,同情的流露和纯真的赞美。”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许多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事态的发展与结局。

就是说一个人要依托人性的本能去做人、处世。这是一门学问,往往不会被人所注重。而我呢?总是以此驱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只要遇到问题,我就会先自我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假如我是领导?假如我是他人?假如我是对方?这样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礼让三分,就能弹奏出和谐的音符,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一个乡村教师经常与农民百姓打交道,有的老百姓因为没有文化、见识少、素质差,说话办事比较粗鲁,要想得到老百姓的好口碑,自己先需投资情感、奉献爱心。在校内,我关爱学生,也不忘向社会表达爱心。2008年元月正值寒假,我们这里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冰冻灾害,停电、缺水、堵路成为了人们衣、食、住、行最大的困难。

我当时想到的是敬老院那些孤寡老人没有水、电怎么办?我坐立不安,心里盘算着怎么帮助他们。我先将自己买回的蜡烛拿了一些,又从家里提起两袋木炭,背起锄头挖冰开路,把蜡烛和木炭送到了敬老院。我听说杨桐江七组的一个孤儿没有年货过年,就冒着寒冷步行6华里来到孤儿家,掏出200元解决他的过年生活。

去年11月我不辞辛苦,尽自己所能回报家乡,为家乡修通水泥公路。我回乡组织村民捐款捐料,投工投劳,又跑去动员有条件的自己曾经的学生来捐助,共集资13.5万元,为老家燕子窝修通了1.5公里的水泥公路。村民们的笑容绽放在脸上,赞扬声不绝于耳。

我时常提醒自己,作为一名特級教师,特别之处就是要在教书育人上赢得师生的好评,在社会公益事业上赢得父老乡亲的赞赏,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作者简介:谢作塘,1955年生,一直坚持在山村小学从教32年,现任教于湖南省宜章县东风中心小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1995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并记二等功,1996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作者:谢作塘

第4篇: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教学反思

《我的理想》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的准备过程,有辛苦,更多的是收获,觉得一节课受益匪浅。

(1)从《橄榄树》优美动听的旋律导入,引出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让学生凭着画像猜猜作者小时候的理想,极大激发学生猜想的热情,适机出示三毛小时候理想的片段:拾破烂,卖冰棍,最后引出作家从小对幸福、自由生活的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第二位引出的是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也用相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知道原来这位著名的大文豪小时候的理想居然也是捡破烂,当小摊小贩,也表达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最后老师让学生猜猜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学生兴趣盎然,从不同角度进行猜测。后来她自己揭开了谜底:成为一名营业员,只卖两样东西:糖果和小点心。学生的理想境界得到了升华,避免了文章中惯见的大话、空话和套话。

(2)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理想,接着进行写作,评析,对朗读自己习作的同学的闪光点进行赞赏。

(3)出示老师自己写的文章,说说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出细节描写。再次出示泰戈尔的散文诗《职业》中对自己小时候理想的描述,找出细节描写:那些小贩叫卖的声音,那些传神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让学生心领意会,知道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到文章中,这样的文章才感人。

第5篇: 我的身体教学反思

教师:周立香

《我的身体》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四单元《我成长了》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内容。本课的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们认识自己身体的外部器官,了解它们的重要性,知道它们的作用,进而产生保护它们的欲望。

本节课中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根据认识身体各部位、了解身体各部位的作用、体验身体各部位的重要性这样一条线索,层层深入的来展开我的教学。在第三环节体验身体各部分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缺少身体任何一部分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这个道理,我组织了3个游戏活动 ,游戏一:蒙着眼睛贴画。游戏二: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一次单手系红领巾。游戏三:单脚行走。让全班同学都体验到缺少身体某一部位对平时生活的影响有多大,进而引出我们身体各部位的作用,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让课程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最后由身体各部分作用十分重大来引发出要学会保护好它们才行,为第四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在第四个环节,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图片,引导学生平时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身体。在这课的教学当中,我作了以下总结:

一、优点

1、备课时我能从书本上教学内容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材的内容只介绍了几个简单的身体器官名称,我又拓展了颈部、躯干、四肢等书上没提到的,另外,本课认识的是人体外部器官可书上却没有提示,此处教学时我能注意强调知识的准确性。

(2)在说一说身体各器官的作用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不丰富,我是通过直观教学,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杯不同颜色的物质,了解到眼睛的作用,再次引导学生观察3杯无色的液体时,这时,学生无法判断,我相机引导学生能不能请其他的器官帮忙,这样学生很清楚的认识了鼻子和嘴巴的作用了。

2、在认识人体各部分名称时我有层次突出重点的教学,学生己有的经验一带而过,学生平时不常注意的难点重点加以强调,并且在随意凌乱的认识之后又有一个整理、再现的过程,这样使条理清晰。

3、在体验各部分器官的作用时,通过学生蒙上眼睛、单手系红领巾、单脚行走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们的身体缺少任何一部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现在有完整的身体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

二、存在的不足

1、在体验缺少身体一部分都会给生活带来不便这个活动时,学生的参与范围不广,设计的内容有点单一,如果在设计一个聋哑人交流场景,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缺少身体任何一部分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道理,更可以借机教育孩子要多关爱、尊重和帮助残疾人。

2、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渗透和培养,以后在这方面要继续努力。

第6篇:《我的太阳》教学反思

我认为:小学美术教学它不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视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造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如果教学得法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创造力。

《我的太阳》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大胆想象以圆形为主题的图形,绘画自己喜欢的画面。约二十分过去,我巡视班上同学的作品,令我眼睛一亮,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展现出来有的画太阳公公,有的画太阳婆婆,有的画小屋树木上升起的太阳,有的画水上日出。另一类同学不画太阳,他们有的画球类,泡泡糖,七星瓢虫之类,还有同学画地球。其中一位同学她画自己坐上宇宙飞船直奔太阳去说把太阳摘下来。接着,我挑几幅画面开始请他们说自己为什么想到画这样的画,他们都能说出一二。

这节课,我先后几分钟时间,其余时间让学生自己想象作画。作为低年级学生,竟一个个如此有想象力,有独特创新能力,真令我高兴。课后,我在反思,这节低年级美术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这节课能体现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精神与要求。在备课中,深入挖掘儿童智力,围绕低年级儿童对外界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去认识新事物的特点。他们在认识和体验学习生活过程中,寻找感兴趣的事物。我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明确教学目的、任务。采用充实、多样、创新、活泼、创造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平时掌握多种技能技巧,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中能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让他们平时专心去看、大胆地画、创新去想;让他们去爱美画美。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本能,任何科学成就是由人的想象开始的。油漆在当今时代科技高速发展,教育、培养、训练学生想象力,不仅是对对学生学习美术课有好处,对于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无疑是有极大的好处。

第7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在实施《我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时,分为三个板块来进行。一为概括本文叙述的七件事;二为从具体的语句来探讨蔡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三为找寻“我”抒发自己对老师感情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一方面想多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包括概括能力、寻找材料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是时间却很有限。

我在展开第一个环节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我觉得学生在概括事情的能力上是有困难的,所以此时的交流是必要的,但是在学生全班交流时我就觉得交流的内容太长,学生难以听过就记得别人的发言,一直觉得“七件事”学生在展示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一时也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在王庆华老师的指导下,我茅塞顿开,让他们上黑板展示,把黑板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除此之外,还有我的知识点铺得太开了。既涉及概括事件又涉及具体的语句,或许一堂课就把一个知识点讲深讲透就好。这节课的重点不突出,抓详略得当可以再深入到为什么要详写第

六、第七两件事。这让我觉得自己的思考还不够,面铺得太宽,但是不够深入。

第8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一:《我的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设计思路

这篇教材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教学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

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

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粗读课文,思考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2.提问:“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讨论并归纳:“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篇二:《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让学生感悟情感的价值

大丰堆镇中学 李静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设计导语如下:“平凡小事见真情”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恰恰是这句话在现代作家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中妙笔生花。本节课咱们师生共同体会“平凡小事”见“真情”。

这节课的重点是欣赏文章中的细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老问题,

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是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

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如:让学生找出蔡老师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师的哪些性格特点耽误时间过长。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感情调动不够。看来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不过,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相比,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体会探究独立思考习惯,无论是好还是坏。其实课堂中自己最兴奋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语,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和学生共同临时探讨是最快乐。这个时候才有点教学相长的意思。 篇三:《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咸丰县民族中学 彭爱华

《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在新课之前我给学生放了一首歌《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在听歌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听完歌我设计了如下导语:“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可能不少老师都给我们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爱或恨,或亲近或畏惧。但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如果把他(她)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结合工具书对本文的重点字词进行正音、正意。通过自读、点读、跳读等方

式感知蔡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体会蕴涵的深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词,对蔡芸芝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到了一定的锻炼。这一节课也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学习的进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这一节课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习惯性为题提出之后就等待着老师的答案。

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字词本分花的时间比较多,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读的环节很少,很多同学没有亲自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最后面的介绍你与老师之间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也仅仅只有两个同学说了之后就没有时间了。本节课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变得赶、紧、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将不断的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有魅力。 篇四:《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辉发城镇中学 刘 翔

这一次讲课比赛,我选择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魏巍写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俗套,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为什么选择这篇文章?主要是考虑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来到初中,结构太复杂,内容太深刻的文章他们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并且在开学初他们的第一篇作文写的是《我的语文老师》,所以对于这篇文章他们应该会更好地理解,也能够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篇回忆性散文,通篇结构疏密相间,取材巧妙,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可以作为学生写人物,尤其是回忆老师一类作文的典范。选择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师生的那份情感,体会到老师的爱,从而能借此加深对自己老师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够在写作技巧上有所收获和借鉴,尤其是学会如何选择文章素材以及记叙的详略安排上。

这篇文章我设计的是两课时,而这次比赛我选择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够归纳文中主要事件并体会作者记叙的详略安排的好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部分——预习检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品读。整个环节的预想应该都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并且紧跟课程目标要求去走的,可是良好的预想落实到实际的讲课中却出现了重大的败笔,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自己,下面,我就这堂课作以下反思:

一、思可取之处:

这堂课主要突出了学生的学,从结合导学案的自主预习到实际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无一不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的自主地学习,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都能够从中学有所得。在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的思考、回答,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中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实现了新课改中一直强调的教师与学生的“双主”地位。

在默读——自主学习环节中,让学生学会默读,学会在默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提炼文章的主要信息,其实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会读,为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做好基础准备。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小

组讨论,寻找并归纳文中的七件事情,拟小标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拟标题是稍稍有些难度的,如果让学生自己拟,那也许有些困难,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在好学生的提示和帮助下,也会有所收获。

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这个环节学生的确很好地解决了学案中的问题,准确地找到了这七件事,并且都拟出了恰当地标题。最主要的是这个环节举手发言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连那些基础较差,平时几乎一说回答问题就低头,胆怯的学生也在积极地举手,想要回答问题,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热情。

教学环节的设计,每个环节中的问题设臵,难易结合,并且紧跟教学目标,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定。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符合学生的学情与实际。

二、思不足:

每堂课都是好坏兼具的。我的这堂课,毫无疑问,明显是失败的,最大的败笔就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课没有讲完。本堂课一共应有四个部分,课文讲解学习有三个主要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个环节,第二个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找出七件事并拟小标题,可是第二个问题中,让学生体会记叙七件事情的详略安排的好处,其实是没有解决的,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匆匆地讲个大概,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如此安排的好处在哪儿,而且我在这时的教学语言也开始没有了条理,也是有些着急的缘故。第三个品读环节,还有后面的课堂作业——说一说,写一写根本就没有讲。

反思失败原因,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或者说还是没有很好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导致这堂课前松后紧。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了对学生的预习检测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上,这些因为提前发了学案,学生都提前预习和了解了,在课堂上应该只花少量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到解决后面的教学重点上。

对于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也没有掌握好节奏,一味地迁就学生,学生站起来没话说时,我仍然等着他回答,这时候应该立即叫别的举手的学生回答节省时间的。

课堂环节安排还需要灵活变通,例如发现时间有些紧张,不够用时,我仍然固执地在第二环节让学生朗读课文,又耽误了许多时间,这个时候就应该随机应变地改变教学方法,或者省略朗读部分直接小组活动,或者让学生先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整体把握下,接着小组讨论的。在这个环节,

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总是希望面面俱到,希望能够一层不变,完美地完成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最终却造成这堂课出现严重的失误。

课后我也一直在思考,除了时间安排上不合理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导致出现这个错误,我想深究起来,一是刚刚开始教语文,经验不足,实际教学太少,尤其是这样的公开课,二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够深刻,没有备好课,导致整堂课的设计太求全面,而忽视了点的解决,也就是对重难点的把握还是不够准确,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了,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得到突出。甚至我想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些环节其实也是可以作适当调整的,例如自主学习部分,完全可以都归到学生的预习环节中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课堂上将主要的时间都花在对事件的归纳以及详略安排,还有从事件的记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上,这样重难点就突出了,而且教学的主要任务也能完成了。

此外,虽然这堂课中体现出了教师与学生的“双主”地位,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是我仔细想想,其实学生的学,仍然是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是在教师设计的这个圈里自主学习,导致学生总是依赖于让教师提出问题,他们来解决教师的问题,如果单给一篇文章,让他们自发地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他们就不会了。这点让我觉得,教师在平时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也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将不断的努力,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有魅力。 篇五:《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法:

(一)理清课文脉络,搞清课文写了几件事。

(二)给每一件事一个小标题。

(三)逐段讲解,分析每一件事,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

1、每一件事讲什么?(老师在课上假装发怒)

2、哪里看出教师是假装发怒。

3、同学们为什么笑?教师为什么笑?

4、读读句子体会,看哪些词要读突出。

5、狡猾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6、齐读这一节,看看如何读语速、读调?

7、归纳。

(四)用以上学习方法学习第

二、三??几件事。

(五)归纳中心。

我觉得以上教学过程,尽管已注意到问题含量、问题深度,对事件的中心把握到位,层次也清楚,但还是没有摆脱老师牵着学生学的旧教学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变序教学在这课中的教学中的运用。

(一)默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如何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生:通过写事??

(三)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生说出了7件事)

(四)自己选择一件特别感受深的事,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交流。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说出喜爱的具体事,喜爱的原因,师引导抓关键词、句体会--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插入点拨。)

2、(与发言学生有相同喜爱的同学进行补充,提出不同看法,进行课堂辩论。)

3、(师组织学生读有关句子、段落,帮助学生加深体会,理解感情。)

4、引导说说其他几件事。

(六)师: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那浓浓的师生友爱之情。下面,我们听课文录音跟读,再次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变序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好处:

一、通过变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二、通过以上变序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深入提供了机会。

三、通过变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中心的领会,保证了自主学习的质量。

总之,变序学习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它是语文自主学习的一条好途径。

《示儿》教学反思

——宋云

《示儿》是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31课,上完这课之后,我感觉问题多多。主要表现在:备课之前,忽略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

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一篇课文有课文的眼睛,那叫文眼,一首词有词的眼睛,那叫词眼,一首诗有诗的眼睛,那叫诗眼。今天,当我们再来读这份沉甸甸的遗嘱的时候,读着读着,有一个字会突然得跳到你的眼前来,那会是哪一个子呢?

我在预设这个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学生除了选择“悲”字,根本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可是,在课堂上的情形却出现了两大阵营,一部分学生说是“但”字,一部分学生说是“悲”字,并且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来,这是一个绝好的引领学生理解是个主体的机会,由于我事先没有做好预设,面对突如其来争论我就有点被动了。最后,我只从语法的角度给学生做了:讲解“只”是个副词,“悲”是个形容词,而副词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由于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够好,影响了学生对下面内容的学习。

而后我又想到,在处理“悲”和 “只”这个问题的时候,可结合的陆游的《卜算子学生加以引导。我觉得这个处理方法是很值得考虑的。

咏梅》中的“愁”字来对

第9篇:我的教学反思疫情之下线上教学反思体验收获

我的教学反思疫情之下线上教学反思体验收获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使中国空前凝聚,同时也改变了现有的教学方式,使在线教学成为常态,虽然这种常态是暂时的,但也引人反思。梁教授的讲座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于在线教学应学的内容所做的诠释。停课不停学的学是广义的学,全面的学,多种方式的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在线教学不等于狭隘的直播教学,线上教学也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

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教育总是惯性的以为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是狭义的教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之内,广义的教育范畴要大的多。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广义的教育范畴之内。这次的在线教学是把三方教育力量统一起来的巨大推力。当下的在线教育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老师在照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准备与课上互动,都极力贴金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师生不处于同一空间,所以互动就不能照搬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准备时也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另辟蹊径把家庭教育纳入到线上教学,使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助力,也许效果给更好。

在教学内容上,也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当下的局势对大家小家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思政课堂,鲜活的事例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有说服力,这就是最好的思政课。

在线教学刚刚起步,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都会不断的更新进步,而不断地反思,则是他进步更新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的教学反思疫情之下线上教学反思体验收获

近日的实习学校的语文备课组展开了一场以“如何提高语文网络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感悟颇深,收获甚多,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作为**师大第**期顶岗实习大队的一份子,我也积极投入实习学校的线上教学活动中。经过三周的线上教学结合本次教研,现作出反思如下:

一、做好“停课不停学”宣传发动工作

利用QQ群、微信、钉钉等交流平台,向家长、学生宣传上级有关“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争取家长的支持、学生的配合。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要求

结合集体备课的要求,提前把阅读、积累的篇目发给学生,让学生学有抓手,学有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并请家长进行监督引导,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三、精心做好备课工作

线上课堂难以实时把控课堂状况,这就要求在网络授课时要做到图文结合、讲解精炼、生动有趣。认真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努力搜集优秀网络授课资源,视频录播、微课、PPT课件,结合实际选择切合实际的授课形式。

四、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网上授课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掌握,上课前五分钟,提前提醒学生上线并点名。授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钉钉群里发布,让学生学有方向。授课时,力求避免枯燥的讲解,努力增强趣味性。随时通过连麦点名提问,以此来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

五、抓好练讲改环节

配合授课内容,及时布置适量的作业。及时以私聊的形式督促不交作业的学生。批阅时,对学生的作业寻找亮点进行表扬鼓励。每次作业完成后进行集中讲解。针对学生背诵检查的问题,小组老师们共同商议决定要求学生每日完成背诵后及时提交闭眼背诵视频,任课老师也可采取自习课、早读课的时间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

六、做好学生上线分析工作

学生在家学习,家庭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家长素质差异,学习情况有差异。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让后进学先进,提升网上学习的质量。

疫情之下,网络之上,三个星期的线上教学已经结束。对我来说,线上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完善的过程。它虽是初次尝试,却是对我们师生教法学法改革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是教会了我和孩子们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我的教学反思疫情之下线上教学反思体验收获

疫情当前,全民宅家,开学临近,教育部门提出“停课不停学”,各个学校,各个老师摩拳擦掌。找设备,下软件,查资料。虽然有些手忙脚乱。从开始慌乱,到现在各种手段协调配合,老师们已经能够灵活的适应网上教学,并且教学效果大大提升!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

也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一般都要经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主动建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感到化学好学,把学化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做高中化学的小主人,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学习,达到新课程要求标准。具体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预习,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接受,化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外,更应该充分利用优等生这个教育资源,进行好生差生配对,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了差生的发展,构建了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它也弥补了教师课后辅导时间不足的缺陷。

三、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四、指导学生思考

化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化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化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五、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化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但不是烂做,搞题海战术,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六、指导学生记忆。

教学生如何克服遗忘,以科学的方法记忆化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高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新要求。

上一篇:中国住宅产业化报告下一篇:技术员个人述职报告